关于学校的文章

2023年03月25日优秀文章

关于学校的文章(必读6篇)

我爱你,我的学校

文/刘宇宸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上学的小哥哥小姐姐,觉得他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样子真的好帅!一转眼,我也上学了,而且已经在北海小学度过了将近四个春秋。现在我就带你们去参观一下我的学校!

一走进校门,你就能看到一座五层的建筑,那是我们的教学楼。它像一个高大的巨人,站立在校园里。推开教学楼大门,你会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北海小学欢迎您".这行大字的右下方是一个船舵模型,当你转动它的时候,就仿佛坐在一条大船上,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而我们的理想就是指南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走进教学楼里,两侧都有安全楼梯。我们都会自觉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老师说,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放学、出操等人多的时候更加安全有序地通行。我们教学楼的走廊很宽,透过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操场上干净的跑道。下课的时候,如果不想出去活动,我总喜欢站在走廊内向窗外眺望,这样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

去年,学校为我们重新装修了教学楼,我最喜欢的是卫生间的设计风格。镜子都是各种贝壳形状,棚顶是蓝色系的星空造型,水龙头是感应式的,只要把手放在下面,就会有水流出……我到现在还记得装修后开学第一天同学们看到这梦幻般的卫生间时那兴奋的神情呢!

我们的教室除了整齐的桌椅外,最惹眼的就是窗台上的那些盆栽。这些盆栽中大部分是绿萝,老师说绿萝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而它们翠绿油亮的叶子更让我们的教室充满生机!教室内的黑板,同学们都管它叫"班级空间".它可不单单是一块黑板,中间是一块很大的液晶显示屏,和黑板是一体的,老师会用它给我们播放视频、照片,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听说这块黑板的造价很高,所以同学们对它非常珍惜爱护。

穿过教学楼,就是我们的操场。火红的橡胶跑道就像是给操场铺上了一圈红色的地毯,而被橡胶跑道环绕着的绿色草坪就像是给操场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毛衣。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奔出教室,有的跳绳,有的丢沙包,还有的打篮球……此时的操场分外热闹,到处充满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上课铃声响时,同学们飞快地跑回教室,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操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只有几棵高大的松树耸立在操场边上,好像卫士守护着我们的校园。

我爱我的学校,因为这里有优美整洁的学习环境,有可爱可亲的同学,有慈祥和蔼的老师,还有我的美好回忆。虽然毕业后我将离开这里,但是我相信,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学校。

土家山村最后的学校

文/土家老村

在我们这山路十八湾的土家山村里,我相对幸运,就近在家门口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躲过了那个年代土家地区农村学校自带粮食步行上学和艰苦的寄宿生活之苦。

我们这一届学生初中毕业后,全县开始撤乡并镇,老家由一个行政乡变成了行政村,随之我曾就读的初中也合并到二十公里外的镇中了。

前后算来,建国后的三十年间,老家那片村落都是乡(公社)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最好的光景要数1975年那次撤区并社,老家村子变成了公社机关所在地。公社里增设了不少办事机构,随之各单位职工、家属及社员人数骤增,公社领导心血来潮拍板决定在这偏僻的土家小山村里兴办高中学校。

我曾就读的初中就源于公社时兴办的高中,当初为建这所学校的校舍,第一批入学的师哥师姐们吃了不少苦头。他们那时所谓的上课,就是整天干一些挖基脚、背石头、抬木料之类的苦力活。这些十来岁的中学生还得自备口粮,每天吃两顿数量有限的苞谷饭和喝着映得出人影来的合渣汤。即便如此,他们却没少干重活和危险活。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两年青春时光时间,等这所学校建成时,便是他们毕业离校的时间了。

这所学校作为高中的时间并不长,几年后的撤社并乡,便把这所公社办高中改成了一所初中。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我上初中时,这所学校步入最完善的时期,全校共有二十多个教职工,一百多号学生。但好景不长,这所初中很快就面临被撤消的命运。就在我初中毕业的那年夏季,这所中学便停办了,师弟师妹们上初中必须要到二十公里外的镇上去了,家门口仅剩一所小学校了。从该校公社时期的高中算起,这所学校作为中学仅存在了十五年时间。

最近听说这所小学里的优秀教师也都被调到镇上去了,留下了部分老弱病残或者是即将退休的老师。小学的生源也在逐年减少,这样下去,估计村里的小学被撤掉也是迟早的事。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地处高寒山区的老家,是个典型的边缘地带。历史上教育就相对比较落后,过去的读书人少之又少,在清朝以前,秀才都很少耳闻,不要说进士和状元了,正如县志上记述的"读书者益鲜,但能握笔记姓名辍辍业焉,人文废坠已可想见".

到了民国时期,老家连一所正规的小学校都没有,只是在一孙姓地主四合大院里开设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当时的私塾也仅仅招收了几个地主子弟入学,大多数贫困百姓很少读书识字的机会。

解放后,人民政府征用了当地的田氏宗祠,并因陋就简在祠堂里建起了第一所乡级完全小学。由于缺少知识分子,旧社会的几名端工道士都改行当起了小学老师,教育水平可想而知。现在看来,老家村子的教育水平差不多又恢复到解放初的状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我看更多的小乡村难逃边缘化的命运。

老家这所最后的小学校,一路走好!

我的学校

文/郑时

我的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是一座知识的殿堂。今天,就让我带你参观一下我的学校吧!

站在学校门口,你会看到一扇非常宽的现代化大门。每到上放学的时候,门卫叔叔都会穿着神气的保安制服站在门口,保护着我们的安全。

走进大门,一座美丽的花坛映入眼帘。花坛中间立着几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几个大字,这就是学校的名字了。这几块大石头被各色的鲜花簇拥着,那么显眼,那么明亮。花坛的四周,整齐地摆放着老师们每天书写的粉板字。苗老师说,老师也要学习,要练习基本功。我觉得有这样的老师,很幸福。

顺着花坛往西望去,你会看到"幸福之门".门的两边自上而下生长着长青的植物和各色的鲜花,真是一派柳绿花红的景象。

花坛的左边是操场。我们的操场是按国家标准铺的塑胶跑道,跑道的里面覆盖着青青的、软软的草坪。体育课上,我们在操场上跑步、做各种运动;大课间,我们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课下,我们会三五一群,相约在操场上做游戏,我还在操场上打过滚呢!操场上最威严的当然是升旗台。每当看到旗杆上的五星红旗,一种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沿着操场往西走,经过一个篮球场,就到了民俗月季园。月季园里的月季可真多啊,就像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操场上的我们一样多;月季园里的月季真艳啊,艳得我们睁不开眼;月季园里的月季真美啊,美得我常常看忘了时间。在月季园的正中心,还有一个小池子。池子里的水不多,但足够小鱼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水池的旁边有个小凉亭,亭子里摆放了很多"老物件",我都不认识。老师说,那些都是以前农家常用的东西。

走过月季园,穿过天井,就来到幸福小舞台。这个舞台,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来表演节目。我最喜欢小舞台旁边的字"小舞台成就大梦想".

小舞台的右边是我们的幸福书吧。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来看书。我也是这里的常客呢!

从幸福书吧左边的楼梯上到二楼,你会来到福苑。这里可是我们的乐园,老师的休息放松区。

上了三楼,往东走第二间教室,是四年级(2)班,这就是我的教室。我的教室很宽敞、很明亮。我就在这间屋子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成长。站在教室的窗户旁俯视操场,操场显得更加宽广,更加有生机。

我爱我的学校!

学校离家的那段路

文/倩影醉秋

下午儿子即将放学,正敢上淅淅沥沥小雨,这座城市的实验小学门口的雨伞甚是热闹。

隔着栅栏还没等排着长龙的学生队伍走近时,一群雨伞早已蜂拥而至。一个个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多淋一滴雨,于是推搡着仰着头搜寻着自己的儿女。

只见老师看见这个场景,神情有点紧张,生怕那个孩子被这乱哄哄的人群挤乱队伍,从而一不留神一个从天而降的坏人乘机偷走一个孩子。于是严加要求着这个队伍的纪律。

当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喊着孩子名字随之躬身用雨伞给孩子撑起一片晴空时,只见孩子漠然的看着殷切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感动。继续安静的排在自己的队伍里,直等到老师喊道自己的名字并告诉可以走了,才离开队伍。欢呼着被家长牵着手带走。

那种场景让我看的不仅有点心酸。我不知道是该为这种父爱或母爱而感动。还是为教师的负责认真而自豪。或许现在一个孩子,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这是最好的办法。然而他们从学校到家的那段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时光又有谁能给予。

不由得想起我们小时候,我的小学放学的情景,小学离家里有二里地。自从背上小书包甚至连裤子都提不好就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后面去上学。

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放学路上的那短路。我们要么成群结队的捉蛐蛐,要么雨后走在小道上去採蘑菇,要么像脱缰的野马在路上疯狂的比赛赛跑。有时候还会去人家地里偷芝麻,折玉米……

有多少次因为破坏庄稼被人家主人发现追的满街跑,掉了鞋子都不敢回头捡;由几次因为放学了贪玩没给兔子打草,让父母惩罚晚上不能吃饭;有几次弄坏了同学的东西为了不让父母知道,自己放学没敢先回家自己去同学家里跟人家父母道歉,希望人家父母劝说他家孩子不追究。

记得小时候,父母从来没跟在后面问自己的作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己给兔子打完草,为了不第二天挨批评抽着空赶紧完成自己的作业。

然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一放学要么被课后班接去,辅导作业或者上其他业余的课程。要么被父母接接回家父母寸步不离的辅导作业、练琴、画画等。吃完饭一晃八点半上床睡觉。他们的放学路上没有和小朋友在一起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他们刚脱离了老师的眼睛,又被父母的眼睛盯的死死的。他们的放学后的时光不属于自己,属于老师或者家长。

记得看一个电视节目,城里的小学生和一个边远山村的孩子暑假交换体验生活。可以想象一个边远山村的孩子和一个繁华都市的孩子的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是天壤之别。暑假结束后那个记者问那个边远山村的孩子,如果有机会让你留在城里你愿不愿意,然而那个孩子果断的回答不愿意。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那个小姑娘只用一句话回答,我感觉我们家也挺好的。如果记者是在城市长大她都理解不了那个山村孩子的自由与快乐,其实好多自以为是的城里人也感觉不到那种快乐。

好多节目只看到山村孩子的贫穷,看到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山外面世界的梦想。却没有看出他们没有被束缚的自由自在的天性。他们创造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情亲的理解,根本不是城里孩子能体会的到的。

所以我们在同情山村孩子的时候,用我们的丰富的物质及先进的文化去同情山村孩子的贫穷与落后时。我们有没有感觉我们自己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幸福。

一条古巷与一所学校

文/李夏

北油坊巷记录着世事的变迁……

解放前,合肥老城区仅有两家私营手工榨油的作坊,其中一家坐落在一条巷子里——北油坊巷由此得名。北油坊巷曾与李鸿章家族宅院相邻,今天的北油坊巷一头通向宿州路,一头连着逍遥津路,是老城区闹中取静的繁华地段。

北油坊巷的北边约一华里处,有一所将近百年的老校——始建于1920年的私立庐阳正谊中学,如今它的名称叫合肥三中。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千千万万个学子,他们后来有的成为社会贤达,有的成为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位将军——红军将领徐百川。

据《长丰县志》载:徐百川原名张开泰,又名张泉,吴店乡(原属合肥北乡)包岗村人。民国12年(公元1923年)考入正谊中学读书,在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让我们视线拉回到90多年前的北油坊巷,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少年,行走在高门大院林立的"阔巷"中,心中的感觉一定是不平的。当时,"五四"运动的影响尚存,庐州学生联谊会组织各校四千名学生集会游行"反对卖国外交"、抵制日货的故事仍在中学生当中传颂。当时,中国共产党已成立两年,马克思主义在合肥城市尤其是学校中秘密传播。张开泰由此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这一消息传到合肥,各界群众闻讯而动,声援和支持上海工人阶级的反帝爱国斗争。当年的北油坊巷上空,也回响着张开泰他们慷慨激昂的声音。

1925年下半年,张开泰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掌握了军事知识,同时提高了政治觉悟。期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他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回安徽开展革命工作,曾任合肥特别区委军事委员,1929年参加皖西六安暴动。1930年初,徐百川(张开泰)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率领所部连续收复麻埠、独山、牛坡疃、霍山等地。1930年6月,徐百川改任新组建的红军独立师师长,奉命配合主力部队封锁长江,参加了攻打武汉的外围战。1931年秋,在湖北红安县檀树岗,徐百川却被张国焘诬以"改组派"罪名杀害。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北油坊巷有一所私宅,当时是"豪华型"的。大门贴着"花开似锦以迎客,园聚萍踪可作家"的楹联。院子里有两株芭蕉,青翠欲滴。隔三差五,合肥的阔少和社会贤达以及商会中的头面人物,聚在此处摆开麻将牌局。这里,便是德和庆钱庄庄主、徽商曹浩云之子——曹大派头的住所。曹大派头有一个女儿,是合肥城内的名媛,自小接受新式教育,后来,曹氏女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有很多人上门提亲,但最终她还是嫁给了四古巷里的大户郑家的儿子——正谊中学毕业的郑为元。

北油坊巷记录着世事的变迁。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曹大派头的曹府已显衰势,便将北油坊巷内的房屋卖给了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杨武之时任清华大学教授,这座私宅是他托弟弟杨克岐代购的。不想,两三年后却派上了用场。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后,杨振宁一家卷入了"跑反"的队伍中。他们一次次倒车,日夜兼程,返回合肥,住进北油坊巷私宅。9月初,杨武之把杨振宁安排在庐州中学高二班借读,自己则匆匆赶往长沙,清华拟在那里筹备开学。11月上旬,由于敌机轰炸,位于合肥县城闹市区的庐州中学,不得已迁到肥西三河镇恢复上课。杨振宁在这里又念了几个星期的书。1938年1月,杨武之自长沙来到肥西桃溪镇与罗孟华、杨振宁母子会合后,辗转前往昆明西南联大任所(时清华已由长沙迁往昆明与北大、南开合并成西南联大)。杨振宁入昆明中学续读高二。后来,庐州中学、正谊中学等合肥、阜阳的几所中学迁移金寨。金寨失守后又迁移湖南,组建国立八中,继续办学。那时,正谊中学的创办者刘君尧担任国立八中的女子初中部主任。要说渊源,这恐怕就是古巷、名校和大师之间的渊源关系吧。

我的大学校园

文/王木木

零三年我初中毕业,会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高中。暑假狠狠哭过之后,选取了本市的教育学院学习英语教育,学了五年。没有上过高中,说起来不算是正规大学毕业生,但是于我而言,那五年就是我的大学生活,那所让我成长的学院就是我的大学!

教育学院在小西街边,那是一条人车不多的小街巷,只有上下学的时候才会显得拥挤。十五岁之前我从未见过城市,见过最大的地方也就是初中学校,三层十二个教室的教学楼已经是最大的建筑。第一次从校门走进去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乡土羡慕之情无以言表,在学校走一遍就对大环境很满意,我开始有了自豪的心里,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走进校门就能看见两棵枝繁叶茂的黄角树,右手边是收发室,在那里我和我的同学们第一年收发了各自的中学同学无数封的来往信件。收发室的那栋楼是女生宿舍,里外都装修过的宿舍,干净亮堂整洁,我们曾一度羡慕住在这里的同学,不过听说是要多给住宿费之后就不再惦记了。

右手边的小径继续往里走是教师住宿楼,对面就是我住了好几年的宿舍。五层没有贴瓷砖的旧楼,每层有一个洗手间,一个洗衣台和一个浴室。宿舍带有一个小院,院子里依然有一棵高高的黄角树。门口有一个小卖部,先后经历过两个宿管阿姨,里面的油炸面包和方便面是我们宿舍采购最多的物资。哦,我的寝室在二楼,最里面那一间,窗户靠着小院儿,伸手能摸到黄角树的叶子,冬暖夏凉,就是蚊子有点儿多。

校门正对着一个小花园,左手边有图书馆,往前几步路穿过去就是教学大楼"镇泰楼",据说是捐建人的名字。教学楼呈翻转的L型,最上面一层是高中部,其余是各个系别分布,艺术系除外。

面向教学楼的左手边是阶梯教室,各种系别比赛就会在那里进行,里面的布置和设施都比我们上课的地方好,每次去都特别开心。

阶梯教室后面是男生宿舍、开水房和洗澡房。很多漂亮女同学从楼底下路过去打开水或者洗澡的时候,某些男生就会嗷嗷地吼两嗓子吸引注意,女孩子们都是笑笑窃窃私语也不回应。

开水房在一楼,二楼是男生洗澡房,三楼是女生洗澡房。夏天同学们都是打好开水回宿舍在桶里兑着冷水在浴室洗,冬天太冷,一般都是每周末去一次洗澡房。洗澡房是那种老式的没有门帘的格子间,水龙头的水只有打开关上,水温是烧水师傅控制,所以经历被烫到或冷到尖叫都是常有的事儿。后来就在这旁边新修了大一点的食堂。

教学楼的右手边是一个大操场,依稀记得那年的八百米跑了四圈,所以周长应该是两百米。操场的一边是入学时候还在的大一点的旧食堂,后来新修食堂之后那里就改为了学生活动室。旧食堂是入学军训时各班拉歌的地方,是我后来参加小品表演的舞台,还记得穿着迷彩服的自己翻了一个跟头,表演内容却不太记得。

操场的右侧除了教师楼就是实验楼。实验楼有一间艺术生的教室,里面有一架钢琴,我经常会在教室外面看别人弹琴,心里好生羡慕。计算机的教室在楼上,具体几楼已经不太清楚,但是当时的计算机课是最欢乐的。老师比较年轻,容易说话,一上课同学们就喊着打开网络大家上Q.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于电脑也是初体验,所以学会上网对于QQ聊天情有独钟。课外的网吧聊天看电视打游戏或者通宵,都是那时候的印记。

实验楼旁边的小花园里有黄色腊梅,香气浓郁,冬天开得特别好看。从校门进来十步就到小花园,旁边就是从校门到操场的这一条林荫小道,不足五十米,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记忆。夏天绿树葱郁,枝桠在半空相接,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地上,星星点点,偶尔有同学穿着格子衫或长裙经过,他们像一首快乐的歌,与清风相和。

多年过去,那些陪伴我成长的老师和同学也都变了样,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再也没有回到过我依然想念的校园。和人一样,有些地方,我们没有靠近,却一直在心里想念,好多年,好多年。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