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良的故事

2021年04月21日好文章

与善良为邻

文/马亚伟

搬了新家以后,我经常在傍晚时分听到楼上传来弹电子琴的声音。琴声一点儿也不优美,断断续续,根本不成调子。我以为,一定是顽皮的孩子不好好练琴,在糊弄父母。

谁知,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琴声像是闹钟一样,每到傍晚时分就响起来。我有时傍晚也会写作,琴声经常打断我的思路。一次,我再次被琴声打断,灵感也被这难听的琴声吓跑了,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怒火。于是,我冲到楼上,要去讨个说法。

开门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冲我笑着说:“你是楼下新搬来的吧,我见过你。”我不悦地说:“您挺有雅兴的,每天都要弹弹琴,天天都能听到您的琴声。”她有些尴尬地笑笑,说:“吵到你了吧?”说着,她指了指里屋。

我这才注意到,电子琴旁边坐着一位更老的老太太,大概有80多岁了。不用说,这是一对母女。这家就住着这两位老人,老年人晚景都比较寂寞,两个人相依为命,是在通过弹琴打发时光。我心软了,冲她们笑笑说:“弹琴挺好的,可以修身养性。”

忽然,我发现那位老母亲的表情很怪异,口水顺着嘴角流下一大串。我惊异地望着她的女儿,她解释说:“得了老年痴呆,有四五年了。原来她就喜欢听个曲儿啥的,所以我就买了个电子琴哄她。很奇怪,她在这儿一坐,立即就高兴了。”说完,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都是让她傍晚时弹着玩,就怕吵到邻居。”我明白了,把老人当孩子哄,这也是难得的一种孝心。

我离开的时候,心中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我被刚才母慈女孝的一幕感动了,这位善良的女儿,想办法哄着自己的母亲开心,她们都是幸福的。后来的日子,琴声还会经常响起。再听到那样的琴声,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难听了。天气好的时候,楼上的老太太还会推着她的母亲出来走走。因为有她们,我觉得这栋楼多了一种暖意。

不久后,我与邻居谈起这对母女。邻居大姐说:“你还不知道吧,她们根本不是母女!”我惊得张大了嘴巴,急于知道下文。其实,那位“老母亲”是外地人,多年前跟亲生女儿来到我们这里开了一家服装裁剪店。她的女儿手艺很好,可惜几年后生病去世了,只剩了孤苦无依的老人。那位善良的“女儿”本是她们的一位普通顾客,见老人在这里举目无亲,就收留了她,并且像对待母亲一样待她。一晃过了八九年了,老人得了老年痴呆也好几年了,可善良的“女儿”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老人。

原来,我一直与善良为邻。与善良为邻,就是与温暖和幸福相伴。美好的善良之光会发散到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是那么可亲可爱。与善良为邻,我愿意改变我的写作时间,为善良让步。

善良的心

文/丁承启

善良是人的本性,恶性是嗣后的衍生。《左传》有过警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意思是说善良的本性不可丢失,恶劣的品性要遏制增长。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方为做人之根本。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希望得到善良的对待,那么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整个社会将会和谐共生,幸福安宁。任何事情都不能失衡,都是相辅相成的。你拿出善良的态度去换回他人的善良对待,这不仅是为别人做贡献,也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时刻保持着以善心待人,以善举处世,是友善亲人的。不论其身份、地位之高低,别人都会由衷地报以崇敬之心。这种善良的感召,如同怡人的花香,香泽万里。

做人岂能丢失善良的本性,去任由内心恶欲的增长,且衍生无限膨胀的贪念欲望,一发不可收拾。要牢记:“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道理,《左传》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就是说,若对善恶产生茫然时,要乐意听从善意的规劝,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克服邪念,以善心取而代之。如以恶意的眼光看待别人,以恶事的手段去伤害他人,那是丧失理智,破坏社会公德的恶劣行径,为人所不齿,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善心是一切正能量涌现的源泉。善良的人们,看待事物是美好向上的,对于生活充满着爱,对事业充满着希望,对生命更加珍惜,以喜乐开怀的眼光去观察当今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绚丽夺目的美好世界。

善事可分为好多种,行善也有很多方式,不仅仅是修桥铺路、捐款救灾等大善举,其实善行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你随手捡起一个香蕉皮,就可能让一个过路的老人免受摔倒之苦。公交车上让座,看似小事,不足挂齿,但它却彰显出尊老爱幼、扶持弱者的至爱之心,也是一种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的人始终心存善念,践行善举。老子说过:“夫唯吝,是谓早服,是谓重积德。”就是说做善事是一种平时养成的习惯。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特别是身处困境、性命堪忧的人,到了穷途末路时,以你举手之劳的绵薄之力,就可能是被救者整个人生转折的关键,古人云:“雪中送炭心留暖,赠人玫瑰手余香”,救人之所急,才是最有意义的善举。正所谓:“渴时一滴为甘露,饭饱重餐不如无”。

只要有颗善心,不论善事大小,都是一种善行。大善让人敬重,小善同样让人佩服。行善不一定要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功德,很多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行善的途径。把小善与大善同等对待,才是以善处世的真谛。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当善良遇见善良

文/王贵宏

我曾经被一个问题困惑: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善良离我们越来越近还是渐行渐远。直到看到一则令人感慨的新闻,终于找到了答案。

今年盛夏,离我们北方遥远的杭州,遭遇了一年中极热的40度的高温酷暑,一台摆放在某街道旁的摄影机,拍下了一个个让人感动的镜头。镜头的焦点是一个免费为外卖员、环卫工人、交警提供冷饮补给的爱心冰柜,这不仅仅是台装冷饮的冰柜,里面还装着善良和爱心。让人担心的是:冰柜里的饮品是否会被经过的行人拿光?是否会遇到太多贪小便宜的人?

然而,在镜头的记录下,免费冰柜的确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情景却打消了我的顾虑。两个干渴的年轻人拿了两瓶水拧开瓶盖发现了告示上的文字,才知道这原来并非对所有人都免费,这时,他们没有悄然离去,而是翻遍口袋找到零钱放进冰柜;一位老人打开爱心冰柜,同时也打开了手中的袋子,仔细挑选了两个大苹果放进去;一个穿着时髦的女孩,可能只看到两个大大的“免费”二字,从里面拿了根冰棍,待看清告示之后,又毫不犹豫地将冰棍放了回去,在她纯净的心里,善良才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一位小朋友跑去打开爱心冰柜却没有拿水,而是放进一封感谢信,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给爸爸送水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让这个夏天变得更温暖……原来,孩子的爸爸也是一名在烈日中奔跑的快递员。

一连几天,没有哄抢与偷拿,只有点点滴滴的善良在汇集。当善良遇见善良,就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善良的种子

文/邓迎雪

很多年过去了,我记忆里的大春还是那个被同学取笑的沉默少年。

我现在还清晰记得那天的情景,大春在作文里写到,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慈善家,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当语文老师读到这里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吃吃的笑声,有的同学还扭过头戏谑地冲大春做鬼脸。大春窘得脸通红,两手下意识地搓着一支钢笔,尴尬地抿着嘴。

大春是班上最穷的学生,所以大家才把他的梦想当成笑话听。那年冬天,他家遭遇了一场火灾,被烧得片瓦不留。眼看全家生活无着落,善良的乡亲给他们找了空房子暂住,又东一家西一家地凑齐生活用品、御寒衣物,学校也减免了大春和他弟弟的学费,全家的生活才慢慢从困境中走出来。在大家看来,当慈善家,这么美丽的梦想对一个家徒四壁、需要社会资助才能上学的他来说,实在是太遥远、太异想天开了。

大春低头不语,任凭大家笑,也不解释,谁也不知他心里想些什么。

初中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时光一年年远走,今年冬天,我来到县里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支教。一天,校长告诉我们,市里有个爱心志愿者团体要来学校开展活动。那天,十几名志愿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给学生们带来了文具、书包、书等学习用品。让我非常意外的是,我在志愿者队伍中见到了大春。多年不见,他比以前胖了好多,但笑容还像以前一样温和纯净,仿佛山间缓缓流淌的溪水。

我和大春在校园的腊梅树下聊天,说着这些年的生活际遇。我说,真想不到这些年你还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以为慈善是大富豪才能做的事情,你早已经放弃了呢。大春笑说,大慈善做不了,我们可以做小善,只要心中有爱,我们随时可以献出爱心,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人士让座,资助失学儿童,去福利院送爱心,甚至给他人一个善意的微笑,这都是善啊。

他又深有感触地说,我永远忘不了那年我家得到的救助,忘不了在我困难时给予我关爱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心怀感恩,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善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种下了。

风轻轻吹过,送来阵阵梅香,我微笑着倾听大春对善的诠释,恍然又回到多年前的语文课堂,原来当年那个少年有如此坚毅的梦想啊,多少年过去了,无论生活是顺遂还是艰辛,他心中善的种子一直在生长,直到长成一棵遮阴避雨的参天大树。而这一切,只缘于当年他人馈赠的善良。

吾本善良

文/原子

我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是在我的小山城“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修完的,由于是“本地胡椒”,让邻居奶奶闹了一个大笑话。记得第一学期面授归家,邻居奶奶从上屋她家跳到下屋我家,说:“孙仔,听说你在读广播电视大学,俺家的电视坏了,麻烦你帮修一下!”听了邻居奶奶的话,我啼笑皆非,颇费了一番口舌,才向她解释清楚。

解释完后,不仅无轻松感,反而还背上了一个包袱。看来,没真正踏进大学的门槛,还真的让人小觑了。带着这种想法,专科毕业后,我紧锣密鼓追星赶月,考入了首府的一所大学。

虽是函授,但这次大学的门槛已经迈定了。

初次迈入大学门槛,大学校园宽敞闪亮,大学校园的建筑设施富丽堂皇,真让人大开眼界。此前学专科,聘请的辅导老师大多是县里中师或高中的老师,尽管授的是大学课程,但心中总觉得有个难解的结。这次踏入了大学门槛,可以一睹专家教授的风采。第一学期面授安排在寒假,虽是腊月,但大学身处南方的春城,丝毫没有寒意。报到后,我到班主任那要了一份课程表,一眼看到本期开设的第一门“文字学”课,于是心里就鼓捣起来。我从一开始教书教的就是语文,之后又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学此门课程肯定不难。

记得那天上午八点半,学员们早早候在教室,等待文字学老师授课。一会,从教室外走进来一个中等个头,体形清瘦的男老师。师生按常规行了礼,然后老师自我介绍。老师说:“本人姓邹,名本良,意即吾本善良。”他的话音一落,学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鼓掌,但却有我自己的想法。我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小学初中一路走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鱼水深情。但是,听许多读过大学的人说,大学教师冷漠,人情味很淡。几年的大学生涯,毕业后天各一方,视同陌路,何况我们还是函授学员!

邹老师的这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学员们听得饶有兴趣。他从汉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发展再讲到汉字的意义,直讲到我这个老语文老师窍门大开。原来我此前的教学只重视实践,而在理论这方面则是一片空白。看来,读与不读、读大读小还是大不相同的呢!邹老师面容清瘦,但那磁性男中音让学员们饱尝了一顿语言大餐。课间休息,学员们把邹老师团团围住问这问那,我也挤进去想和邹老师聊聊。根据我教语文的经验,再从邹老师的语音表现,我感觉到他很可能是桂北的人。我逮了个机会,和邹老师搭上了话,一问邹老师果然是我们大桂林的人。出到外市,见到近邻,乡情一下浓烈起来,于是我和邹老师旁若无人讲起桂林话说起桂林事来。邹老师讲到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人桂林的特产,等等。末了,他赞叹说:“我的老乡可厉害了,仅种香草一项超过我几倍的收入!”呵呵,邹老师工作在外,还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从桂北到桂南,两地的气候差别很大。很少出门的我,一下没注意就感冒发烧了。没办法,就向班主任请假到附近医院打点滴,一打就是几天。到了晚上,同学告诉我邹老师在问我病情。同学是轻描淡写说的,但我听了则五味杂存。都说大学老师冷漠没人情味,但邹老师言行却让我脑洞大开。我不过一个小小的学员,最多也只是一个大桂林的老乡,如此体察细微,我一生中还不多见。看来,人和人不会都是一副面孔的。

又过了几天,病情还是不见好转。高烧打了针退了,不打针又攻了上来。如此反复,让人真有点招架不住了。一天早上,正在愁眉不展时,邹老师托同学口信,叫我去他家一下。于是我拖着乏力的身子,进了邹老师的家。邹老师热情招呼我坐下,还给我端来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桂林米粉,米粉里的生姜和葱花香气扑鼻,让我食欲大开。邹老师说:“刚来时我也不适应,干掉这碗米粉,也许会好起来。”差不多一个星期没吃家乡米粉了,我三下五除二干完了米粉。完后,我辞别邹老师回到宿舍,蒙着被子发了一身臭汗。说也奇怪,粉到病除,烧退之后再也攻不上来了。

身体很快恢复,我又能坐在教室听邹老师上课了。邹老师那有磁性的男中音回荡在教室的空间里,他让我真正领略到当代大学老师的宽厚情怀:吾本善良!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