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血脉

    我一直认为,故乡原野上的那一条条沟渠,一口口池塘,就是故乡的血脉。 东方微曦,轻轻地几声鸡鸣,人们走向附近的沟沟塘塘。水面上先是响起单调的极其细微的 嘭嘭嘭的木槌声,不一会工夫,吴家的毛嫂、宋家的大妈、邓家的细妹也都提着水桶来了,渐次地,声...

    作者:九满 发表于 2023-04-12
  • 吃出春天的味道

    老家有个习俗,每年春分前后,亲戚朋友都要走动一下,大家聚在一起吃吃春席。 俗话说春分吃春,时令到了春分,气温骤升,万物生长。各种野菜蓬勃生长,一碗碗端上饭桌,为吃春席助兴。农历二月份,正是年过月尽时,这时候吃吃野味打打牙祭是再好不过的了。忍...

    赵自力 发表于 2023-03-14
  • 窗外鸟叫

    窗外的雨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清晨的阳光照耀下,繁密茂盛的小片叶子扬着葱茏的深青浅绿。我拎着一杯茶,倚在窗旁和它们对望。 喝茶时刻,是我和我的树的对话时间。 书房外两棵雨树,常年郁郁葱葱,男人看美丽的女人用养眼来形容,我借养眼这个词儿来形容我...

    朵拉 发表于 2023-03-12
  • 秋日和

    由乌镇的东栅出来,徒步行走四十分钟至西栅,及至坐上去往景区的渡船,方才惊觉,这是一片飘逸出尘的世外桃园。若以人比拟,东栅是一位书生,如茅盾似的戴一副眼镜,有一些儒雅,有一些深沉;西栅则是一位女子,一位明媚鲜妍的二八佳人,如同可以穿越四季的...

    吴金兰 发表于 2023-03-03
  • 去海边

    水天一色,这是我站在大连星海广场的黄海之滨时,脑海中蹦出来的一个词语,瓦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我不时调整着眼睛的焦距,视线忽而拉得很远,忽而调得很近。海风轻柔地扑在面颊上,阳光落在海面上,粼粼的波光让无垠的海面成了一幅有了动感有了别一般韵...

    吴金兰 发表于 2023-03-03
  • 扬场

    虽然将近黄昏,但太阳却余威未减,就连地面都如流火般滚烫。没有风的村庄,静寂得像一团死水,人们都扯着脖子,看着树梢,树叶如木桩似的一动不动。场院里,起场后的麦子如坟堆似的,乱七八糟地堆着。手拿草帽不停扇凉的男人说道,一点风都没有。头顶毛巾手...

    秦澍瑶 发表于 2023-03-01
  • 半个南瓜

    年纪大喽,常常回忆童年。记忆中最多的,是那些模仿。喜欢模仿是童年的天性,尽管在成年人看来有时挺可笑。 有一个记忆,是模仿大人种庄稼。看着大人在地里忙碌,春种秋收,好奇,也学着试着种。队里收豆子了,把黄豆枝扎成一束束,倒挂在生产队大房子里晾着...

    周济书 发表于 2023-02-28
  • 弹弓上的童年

    童年时,家住粮站,粮站粮多,麻雀也多,多得像夏天的蚁子驱之不去、杀之不竭,一把弹弓于是练就得弹无虚发。 弹弓架是砍来的树丫,剥去皮,削整齐,用砂纸打磨光滑,把自行车内胎剪成细长条扎在丫两端上,再拧紧牛皮的弹托,一把得意的弹弓就造好了。随后,...

    唐颖中 发表于 2023-02-27
  • 初秋的草原与城市

    距离昆都仑河北边不远的阴山空旷而苍凉,浓郁丰腴的初秋,令人感到欣喜和惬意。中午的阳光正烈,让人无处可逃的热浪热烈地裹挟着你和大地,如一幅浓淡总相宜却隐约有肃杀气氛的水墨画,尽管才是九月。 我兀立在昆都仑河边,遥遥望着你,你如一颗硕大的躺倒在...

    伍元清 发表于 2023-02-24
  • 父亲种的那些树

    五年前,父亲在隔壁空院子种下一些银杏树。那时候,女儿还没出生,城里还没房子,我和妻蜗居在单位一间简陋的老宿舍,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夜晚,加完班,遇见雨中掉落的银杏果就捡起来,一点一点,竟积攒了一大包。回去把臭臭的果肉洗干净,晾干,沙藏,到了春...

    南方 发表于 2023-02-18
  • 柴火

    坝上田多。粮不缺,独少柴火。 水田出粮,也出柴火。谷子进仓,放掉水,稻草在田里晒干,堆到房前的树下,算柴火。放掉水的田,种麦子。麦子在青石板上啪啪砸下,麦秸秆也成了柴火。油菜杆、黄豆杆、包谷杆、包谷芯、包谷叶凡能塞进火塘里燃烧的都是柴火。...

    宋扬 发表于 2023-02-13
  • 一节竹根

    我童年住的宅子前后长满了竹子。春天到了,尤其是雨后,一夜间竹园里会冒出很多很多的竹笋来。笋有粗有细,有高有矮。上端尖尖的,下端粗粗的,身上裹着棕褐色的竹壳,竹壳上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露水珠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整块竹园一派生机、充满活...

    木木 发表于 2023-02-12
  • 美味甜糟肉

    过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吃母亲制作的甜糟肉。小时候,过年总是我很盼望的节日,那种连空气都蕴涵着喜悦的气氛,能让我长时间处于兴奋和幸福当中。鲁迅先生说,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穿新衣服,领压岁钱,尤其是能吃到平时不能吃到的许多好东西,年糕、瓜...

    王元 发表于 2023-02-10
  • 烹煮幸福

    喜欢煮粥。因为胃不太好,吃太硬的东西不易消化,所以遵医嘱,时常喝粥。本来是不喜欢喝的。可是因为常喝,竟然后来爱上了喝粥。早晚两顿,胃很服帖,再也没有闹过事儿,可见粥的功劳有多大。 因为喜欢,所以时常琢磨粥的做法。皮蛋瘦肉粥营养丰富,咸鲜适口...

    夏爱华 发表于 2023-02-04
  • 桂香酿年

    年的热闹,总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酝酿。 这漫长的酝酿过程,起点大概在深秋。桂树飘香时,年的帷幕已被悄然拉开。满街飘香的桂花,如一颗颗金黄色的火星,将对于年的热切期盼,燎原起来,直至如火如荼。 这桂花,是用来做冬酿酒的。 冬酿酒,顾名思义,自然该在...

    郭华悦 发表于 2023-02-04
  • 满地浓荫

    父亲第一次送我去学校的那个下午,我们并没有习惯从乡村的忙碌中完全脱身出来,总觉得这样的清闲是不应该的,也还不能适应突然而来的无所事事。父亲显得有些拘谨和焦虑,不知道是不是在担心老家田地里还没有完成的农活,而我却显得坦然一些,甚至是有些庆幸...

    桐林 发表于 2023-01-25
  • 秋风凉,秋叶黄

    到了立秋,紧张而忙碌的双抢接近尾声,稻谷入仓,双晚的秧苗刚插下去。单晚长势不错,有半人多高,开始抽穗、灌浆。 日头依旧厉害,田间的水不知不觉地蒸发了,露出禾苗浅黄色的根须。汉子扛来一台水泵,傍在水塘边,装上发动机,挂上火线、地线,按下开关,...

    季宏林 发表于 2023-01-19
  • 荷叶塘

    被中年余光中称之为莲池的地方,家乡人管它叫荷叶塘。两种称谓,一是诗意的寄存,一是乡村的情味,说不上哪种称呼更为贴切,或是更好。可我却偏爱称之为荷叶塘,也许只是从小就叫习惯了吧。习惯是一种固执莫名的东西,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在对此莲池,我欲...

    章铜胜 发表于 2023-01-19
  • 江鲜

    河豚、鲥鱼和刀鱼,并称长江三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外公的家,就在长江的江堤下,年幼的时候,我常去外公家玩。听父母说,我在外公家里曾不止一次地尝过鲥鱼和刀鱼,可如今我已经印象全无,对这两种鱼的味道全然不记得了。十几年前,在江心洲上有幸尝过野...

    章铜胜 发表于 2022-12-28
  • 里下河的端午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端午是在忙里偷闲中度过的,因为端午前后正是乡村夏收夏种的季节,但这完全不影响农人过端午的欢乐情绪,劳逸结合过端午,更平添了一番农家和谐的节日氛围。 农历四月底,满田园的油菜籽一片金黄。一早,女人们手执被男人磨得锋利的镰刀,三...

    胥加山 发表于 2022-12-25
  • 清夏记忆

    记忆里的清夏,在灵壁山脉曲径通幽处的林间小道上,盛开着一朵朵不知名的黄黄的小花儿,母亲会把它簪在我的发上,别在我的小辫上 蘑菇隐藏在草丛、树根下擎着一把把花伞,在山林的宁静和清幽中,母亲小巧玲珑的身影穿梭在林子里,她一只手提着袋子,另一只手...

    吕惠仙 发表于 2022-12-15
  • 暑的和弦

    月光轻泄,一帘旧梦如许;岁月流觞,一篱时光轻漾。当时节再次来到暑天,我的思绪也不由随着蒸腾的热浪,将对这个季节印象的碎片,从记忆的大海里打捞、拼接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我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

    刘明礼 发表于 2022-12-07
  • 留住乡愁

    霜降时节,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黄未黄,我们老年大学国学班一行30人开始了金秋游学之旅。 客车一路颠簸到达此行的第一站燕矶嵩山民俗博物馆。刚到门口,馆长严基树就热情上前迎接,亲自引导讲解。展厅里各式老物件琳琅满目,从木制摇篮卡椅到八仙桌太师椅,...

    皮金玉 发表于 2022-12-01
  • 阶前梧叶已秋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暂不说诗人朱熹劝诫我们如何珍惜时光认真读书,单就这梧叶秋声的诗境已让人为之迷醉,阶前梧叶,秋声飒飒,已然绘出一幅秋声图,即便再决然的脚步亦走不出这秋境了。 秋日物境,绚烂万千,单是这梧叶最是醉人。 梧叶醉,醉...

    任随平 发表于 2022-11-30
  • 掬一缕冬阳

    乡下小院里,阳光渲染,院角的碎陶片光彩熠熠。 藤椅老旧,负暄而坐,掬一缕冬阳。天地简净,大地删繁就简。冬树素描般简洁、鱼脊般爽利,贴于灰暗的天幕。 黄昏,我徜徉于村道。俯身采撷莹白的芦花、枯黄的野草。芦花和草尖沾着阳光,光怪陆离,镶了一层云...

    宫凤华 发表于 2022-11-30
  • 冬天里的温暖记忆

    我不喜欢冬天,因为一到冬天,双手双脚就长满冻疮,又红又肿,痒的时候还伴随着疼,那种痛痒难忍的感受,没长过冻疮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但一想到小时候乡下条件不太好,母亲却总是能创造条件为我保暖,并且从未间断,我心里又无比地暖。 母亲说,长了冻疮要坚...

    胡高兰 发表于 2022-11-24
  • 悠然古村老山阳

    初闻天红,惊讶她像神话故事名字;走进天红,惊喜于她如诗词里镜头。 天红镇先锋村有个自然村叫老山阳,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走到底便是。山路紧挨着一侧山脚,对面摩崖耸立,树桠交错比划着,悬崖边的几株草儿也比着赛似的,随着风儿不知疲倦的跳着、舞着...

    欧阳静波 发表于 2022-11-15
  • 春天的信札

    己亥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我到单位值班。 一清早,穿过某部队的营院,东西南北,此起彼落,一呼一应,传来声声布谷鸟的鸣叫。 这个春天,于我而言,尽管迈过了半百之龄,但听到这鸟鸣声,心里情不自禁地大好起来,步履也仿佛轻快了许多。 鸟鸣声之外,...

    水边青艾 发表于 2022-11-15
  • 竹笋香带我回故乡

    竹笋上市时,我常去的菜场路边总能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铺张塑料布在地上,上面放着剥过壳的和未剥过的新鲜竹笋。剥过壳的竹笋一小袋一小袋地装着,嫩嫩白白的,煞是可爱。她对来客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我老家山上长的竹笋,不涩嘴,味清甜。听着我便心...

    聂晶 发表于 2022-11-09
  • 藏家年味浓

    我的家乡在雅砻江畔,是一个藏汉聚居的村寨。相传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当时从雅安招募了一批水手和工匠,在雅砻江边建造船只摆渡通航。之后水手与工匠们在渡口附近建房定居,并与当地藏族通婚,一些村落便逐渐形成。 家乡一直传承着一个习俗,每逢杀年猪,...

    唐均 发表于 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