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花台

作者: 曾昭凯2023年03月10日原创散文

春节前的一个周末,闲暇无事,朋友相约,决定驾车去趟花台。

花台,曾经是一个行政村建制,隶属于原重庆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溪乡。重庆直辖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平溪乡并入金溪镇,花台村也与三坳村合并为新的山坳村了。

车行过岔河,原来金溪场镇通往平溪的唯一一条砂石路面出现了多条分叉的水泥路面,凭着记忆,指挥着驾驶员朝着靠左的一条蜿蜒的村道上行,越往里行,记忆越加深刻……

1994年初冬,年近而立之年的我是黔江县委党校的教育科副科长、讲师,受组织安排到平溪乡花台村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农建工作队队长。眼前的这条路,我不知道往返过多少次,也曾经在高低起伏泥泞的田埂上摔过几次跤。

当年的平溪,除了一条从金溪场镇上通往乡政府的9公里的砂石路面外,全乡6个行政村再无一寸可通行车辆的机耕道。虽然有通乡公路,但平溪不通客车,到平溪乡除了自带车辆外,就得步行,或等逢3逢8金溪镇赶集的这天,去搭乘黑车——核定座位为8座的濒临报废的"通工""野马",载上十六、七人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货物去往返这9公里的通乡道路。而下村,唯一的方式就得靠腿力。那时,除了乡政府所在的桃坪村外,其余行政村也尚未通电,加上电力不稳定,即使是乡政府,也经常处于停电状态。

花台村是离乡政府最远的村。站在乡政府大门口,远远就能眺望花台的全貌,但是,要下到村,跑遍全村的7个村民小组,当天想再返回乡政府是不可能了。那时候,早早在乡政府吃过早饭,步行过高坎子、翻三坳垭口到二坳进村,再强的腿力没两个半小时是走不拢的,若是要再上冉家盖、雷家山、锅厂沟等地方,非一般体力吃得消的。

进村开展工作,夏天还好办,抄近路,顺着蜿蜒的河道上行,在只能容纳一人通行的河道最窄处,还得脱光衣服涉水裸行。冬天就只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而行,即使是数九寒冬,气踹嘘嘘地走进村,早已衣襟湿透。翻过二坳垭口进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最近的一家人户,也就是乡治安员姚兴福的家里,脱下湿淋淋的内衣在灶塘前烘烤。

25年后,我再次踏上前往花台的道路,所不同的是,由于实现了村村通,步行变成了车行。在山坳村委会便民公示栏上,得知现在的村文书小姚是原村支部书记姚若孝的女儿,我激动地打通了电话,老朋友一家得知我"回家"了,便热情相邀让我前往做客。

翻过二坳垭口,顺着较为宽敞的硬化水泥路面蜿蜒下行,一幢幢崭新的农房映入眼帘。几十幢三四层楼房取代我记忆中的那一片平整的农田,这里成了高山移民安置点了,变了,变了,我梦中常思念到的村庄,此时已到处都是杀年猪备年货的欢乐景象。所幸当年我千方筹措援助水泥修建的便桥还在。

到了老朋友姚若孝的家里,他早早备好热茶在宽敞的客厅里迎接着我,已是村干部的大女儿也不停地热情招呼曾叔叔。当年和老朋友同床话未来的那个孤零小店,早也变成了掩映居民点中的一栋4层大楼房了。

老朋友高兴地告诉我,门前的这条道一直通到了雷家山,冉家盖、芊担坪等地方的群众早已移民安置了,辣椒、花生、蔬菜等产业已形成规模,村里的劳动力在镇上还可以进厂就近务工,全村群众已基本脱贫。这一切,全靠党的好政策,也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花台,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想象不到你变化这么大了。我惊喜于你的"成长",也惊喜于你还留着我的情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