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清秋

作者: 许正和2023年04月23日散文随笔

入了秋,盐城的天空常常呈现一种清澈、透明的蓝。蓝得令人心醉——哪怕饮了上好的茅台和五粮液,也肯定找不出这么一种感觉来。是哪一路神仙的巨手,拿蓝天上的白云当积木了呢?像雪山?像清泉?像绵羊?像玉兔?景象万千,任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吧!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友人来电邀请,说是去龙冈参加“采摘节”,心中便格外地欢畅起来。

我去了,“自驾”,还带上了相约的文友。有几分自豪——龙冈,毕竟是我的家乡。风从冈上吹过,刮来缥缈的馨香,那是桂花中的急先锋。更多的,则是梨子、桃子、苹果、葡萄等鲜果的香韵,当然还有混杂着的枯藤、野草的质朴气息。

在龙冈镇政府供职的文友顾,依约在路边迎候了我们。

桃花园的核心景区在弥陀律寺的东侧。大书法家沈鹏的题字,不仅刻上了路边的巨石,还被镌在了桃花园牌坊的前额。我对沈老忽然心生亲近之感。今年春上,我刚在沈老的家乡江阴以及他的母校南菁高中参观过他的书法艺术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来过龙冈。倘没来过,也不为怪,当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就不曾去过洞庭。

顾引领我们,参加了一个热闹且隆重的开园仪式。龙舞的洒脱,狮舞的铿锵,以及那激越的锣鼓,一度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有点儿迫不及待,独自一人便隐入绿树浓荫之间。茌梨、苹果、核桃、板栗等果实,或坦荡,或含羞;或如同歌者,或犹抱琵琶。采苹果当然要挑红了脸庞的,摘茌梨则小有学问——我专挑那种绿中带黄的,因其自然带有一种果酒的香韵。脚踏地上的黄沙,记忆之河也泛起了涟漪。儿时,逢秋,带上一把小锹和一只小竹篮,和小伙伴一道,我们在农人收获完了的岗地里“捉拿”花生、山芋的“散兵游勇”。一两斤花生,三两斤山芋,便能使一帮少年郎欢欣不已。

现如今,果林里,采摘者上至八十三、下至手中搀,“人面‘鲜果’相映红”。此情此景,吟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如今有谁堪摘?”就显得太悲戚了,应改为“如今有谁不摘?”最忙碌的当数果农,还有各地赶来的商贾以及一辆辆电动小三轮和各式载重货车。王安石所写的《甘棠梨》中“园夫盛采摘,市贾争包裹。车输动盈箱,舟载辄连柁”的诗句,用来描绘眼前的情景,我以为贴切无双。

入口广场上,西侧有各类果品的集中展示。单是梨子,就有茌梨、黄金梨、胎黄梨、大果水晶梨等多个品种,其中还有单个重达1000克之上的“梨王”。东侧,一同来游的书画家们正在即兴挥毫,或书或画,或题跋或用印。他们当然是在创作,但又何尝不是在“采摘”?他们采摘的,或许正是龙冈那岗上独有的清秋气息、清秋味道吧!

弥陀律寺传来了钟声,沉稳,悠远。600来岁(连同她的前身——龙冈南弥陀律寺)的古寺矗立在6000来岁的古沙堤上,灵性无边。寺庙西北一角,有一洁白的八宝如来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圣洁。它们,也给兴于隋唐、萦绕着隋风唐韵的古镇龙冈带来了无尽的祥瑞。据《龙冈镇志》记载,经考古发现,果园所在的岗地深层,曾多次出土隋唐(及以前)和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墓葬器物,由此也证实了龙冈悠远、绵长的历史。果园的地下会不会埋藏着更为珍奇的宝贝呢?或许有的。它们默默无声,也许正等待着某一种机遇的到来,等待着每一位关注乡土历史文化的人去“采摘”吧!

感谢清秋里的“采摘节”,感谢龙冈!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