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至理名言”

作者: 吕瑞娇2022年07月20日亲情文章

“你看看这粮票,现在放在柜子里都占地方了,过去可是宝贝!”每隔一段时间,姥爷逢人就拿出来老物件翻一翻,唠叨上几句。

姥爷77岁了,是一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是北方重工集团的一名天车工,我从小在姥爷身边长大,没少听他讲故事,小时候听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记得他的讲述总是离不开粮食。

20世纪40年代,姥爷出生于土右旗的一个村庄,勉强上完初中后,他被家里逼着去供销社上班,就为能吃顿饱饭。1963年,到了征兵年龄,姥爷义无反顾地去当兵,想的也是给家里减少一个人的口粮。部队生活严谨艰苦,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他先后担任了班长、排长。1965年7月,表现优异的他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80年代的土右旗农村,姥姥带着三个孩子,身上肩负的不仅是养育孩子的艰辛,更是一家人的生计。我后来听妈妈说,多亏有在包头上班的姥爷,才没有为粮食发过愁。姥爷带回来的被当做驴粪蛋的黑枣,连皮吃的栗子,这些农村孩子从未见过的零食,像爆炸性的新闻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子。但是,在妈妈他们姐弟仨看来,再稀罕的吃食都不如一顿白米饭让人期待。姥爷说,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很难多出来。由于住单身宿舍,自己的伙食都在食堂解决,每次有吃不完的白米饭,他都会用报纸认真包起来,冻在室外或者食堂。到了周末,他便骑五个小时的自行车从包头城里赶回土右旗的老家,把大包小包的吃食带回去。

1986年,姥姥带着三个孩子终于搬到了包头市区,结束了和姥爷的两地生活。但是,全家只有一个劳动力,温饱问题又提上了日程。说起这段故事,姥爷总会提起街坊里的粮油店老板。由于家庭困难,姥爷每次去买粮都是散称,一次根本买不起整袋的大米白面。做邻居的日子长了,粮油店的老板便会主动给姥爷扛起一袋白面,“拿去吃,有钱了再给。”这也是姥爷因为粮食结交的第一位朋友。

再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也出生了,姥爷依然坚守在车间里,为还没结婚的两个儿子奋斗着。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天清晨,姥爷都会用开水冲泡一颗生鸡蛋,再加上一些干货,就成了一顿早餐。每次我都好奇那会是什么味道,姥爷总是表现出一副人间美味的样子。长大之后的一天,我也如法炮制了一碗,发现味道并不咋样,才终于明白了姥爷对这个家庭的付出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姥爷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粮食变迁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饥饿的威胁,真正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炫丽华章。

饱食终日,粒粒可馨。如今我们已是家道小康,姥爷已步入古稀,他的早餐里也再没有那碗冲鸡蛋了,每次有新鲜的吃食,我都会第一时间拿给他。姥爷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见证了从“吃什么”到“怎么吃”。让他总结过去,这位老党员只会说一句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却深深知道,这应是姥爷经过岁月洗礼得到的“至理名言”,而这些过往也教会了我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家的责任。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