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年味

作者: 张琳2022年08月21日经典美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这句歌谣响起,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愫就载着童年的记忆悄悄弥漫开来,漾满心间。

如今,那些传统的年俗成了人们遥远的回忆,年味只剩下贴春联、放鞭炮和看春晚。对于春节,我也没了从前的期盼与渴望,留下的唯有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老家在皖北农村,我小时候就在农村长大,因此过惯了北方的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南方,最多的失落便是过年时没有家乡的那股子喜庆。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筑成的小区里,每到春节大部分都成了空壳,在一幢幢楼房里,再也找不到邻里乡亲互相拜年的热烈气氛。农村老家则不同,父老乡亲是一定要互相探望的,人们一会儿去你家,一会儿又来我家,或玩或聊,或者只是出去走一走,人们要从大年夜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虽然物资匮乏,人们的日子不好过,可是一进腊月,人们依旧高高兴兴地为过年做准备了。他们三五成群地谈笑着去赶集,挑选心仪的年货。辛苦了一年,即使日子再紧巴,也会给孩子们准备走亲戚的新棉衣、新棉鞋,条件好一些的还会外加一件新外衣。整个正月的肉是要在年前就备好的,有的被挂在堂屋里,有的放在竹篮里吊起来,总之要把年货备足。村里人杀猪宰羊还愿,那是年前最热闹的场面了,多半是前一年许了愿,第二年要还。小时候,我经常去还愿的人家看热闹。通常那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忙开了,搭架子,烧好水,一头死命嚎叫着的肥猪被几个来帮忙的壮劳力捆住,压在桌子上,有经验的屠户往往只一刀便让那肥猪闭了嘴,人们忙前忙后的张罗着褪毛、切肉,一阵忙乱。孩子们争抢着那肥猪的膀胱,然后吹成一个若大的气球,扔在地上踢,玩的不亦乐乎。

零食当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炸花子”是家家过年必备的。“花子”既可以是“爆玉米花”也可以是“爆大米花”,甚至红薯干、小麦、蚕豆都可以,是招待客人和小孩子最好的零食。只要听到村里来了爆米花师傅的起爆声,孩子们就会从家里拿来玉米、大米、蚕豆……冲到爆米花师傅身旁,看着他把那“黑肚子”在炉火上转来转去,一旁的风箱“啪嗒啪嗒”地配合着。爆米花的炉子烧煤块,即使被浓烟呛得直流泪,孩子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只要师傅一喊:闪开!孩子们便捂耳朵的捂耳朵、溜墙根的溜墙根,只见那师傅麻利的转动几下“黑肚子”,然后撒开手柄,顺手将一个缝有套筒的麻袋,套在“黑肚子”的一头,用一根短铁管叮叮地敲两下,一脚踩牢“黑肚子”,嘴里喊道:“开炮了!”铁管子顺手一扳,“轰——”的一声“黑肚子”里的爆米花便喷射进麻袋,瞬间烟雾腾腾,香气四溢。麻袋里的米粒儿长大了四五倍,玉米高粱能大八九倍,孩子们一哄而上,管它是谁家的玉米或者蚕豆,先抓上一把塞进嘴里再说,心眼多的孩子还会趁机抓几把塞进裤兜,那份焦脆和香甜是如今琳琅满目的各类爆米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过年的团圆饭一般在中午,早早的村里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地响开了,就像团圆饭的号角,鸡鱼肉蛋,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上桌啦!午饭后,母亲开始张罗准备包饺子的馅和皮,全家人聚在一起包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的两顿饺子。受条件所限,当时大多数人家包饺子的小麦面要攒上一年,平时只吃玉米面或杂粮面。例如,我家蒸的花卷用的就是玉米面或高粱面、红薯面合在一起的杂粮面做的。仅有的几斤小麦面,母亲是万万不舍得用的。大年三十的饺子,要包进去几枚一分或二分的硬币和两颗红枣,若能在年夜吃到裹着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来年会发财,红枣则预示着福气。因此,包的时候,我总会偷偷地在裹着钱或枣子的饺子皮上捏起一道皱褶做为记号。我的这点小心眼儿,当然逃不过英明的父母,好在他们从不说破,只互相递着眼色看着我拙笨地小动作偷笑。我也不理,只管按计划行事。可惜的是饺子煮熟后记号便看不出了,有时候饺子刚刚盛到碗里,我还没来得及端走,就被弟弟抢了先,只好碰运气了。

大年初一的第一项任务是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捡拾前一天没有炸开的鞭炮,我们的脸蛋、鼻尖冻得通红,抹着被鼻涕,却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家里的饺子下了锅,才各自散去,回家吃饺子,小麦面的,感受着其乐融融的幸福和十足的年味。

村里的戏班子通常要从初一忙到十五,趁着年后春播没开始的空闲时间,走街串巷舞着大红绸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吹唢呐,尽情地跳着、扭着。每到一处,锣鼓喧天地一响,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从各家赶来,不一会儿就把表演队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家乡戏班子唱泗州戏和豫剧的居多,只要听说唱大戏,附近村的乡亲们会赶上几里或者十几里的路去听戏,孩子们爬树的、蹲墙头的抢占制高点,还有的在大人们中间钻来钻去,一会便能挤到戏台前找到最佳位置。大戏开始了,那场景绝非“热闹”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元宵节,老家又叫蒸灯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面灯,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必须要蒸大雁,正月十六回娘家是一定要带大雁的,谁家大雁蒸的好,则表示谁家出嫁的女儿能干。孩子们用高粱杆扎成各式各样的灯笼,外面糊上彩色的纸,里面点上蜡烛便成了花灯。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用面做的面灯,中间插上一根火柴,火柴头用棉花绕城一圈,面灯里放上芝麻油,我们端着点燃的面灯在村子里到处转,不过用不了多久,面灯就被我蘸着香油吃完了。过了正月十五,新一年春耕便又要开始了,年味渐渐淡下来,勤劳的村人们带着新年的那股兴奋劲,在明媚的春光里舒一舒筋骨,抖一抖精神,整理好犁耙等农具,准备投入到新一年充满希望的劳动创造中……

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每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觉得温馨而甜蜜。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要比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好上很多,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寡淡。那些父母为过年忙碌的身影,和小伙伴在村里放鞭炮、撒欢的样子,人们在街市上拥挤着嬉笑着看武打片的场面……犹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心灵的深处,伴着我一天天长大。

静静地聆听着过往的岁月,轻轻地将所有的日子翻过,记忆里那温馨醇厚的年味,始终如浓浓的氤氲般留在记忆深处的底片上,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