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作者: 王唯唯2022年08月30日心情文章

吃过晚饭,去住所附近的环城公园散步,已成多年习惯。

一个人散步最大的好处是,笃笃定定、慢慢悠悠,内心平静而充实。没有太深太远的思考,也没有惆怅甚至落寞。心情好,就走远些,我一般都是沿着包河绕一圈再回来。那时候天就黑透了,黄昏就被走完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在近处看车流,看路人。这个时候,黄昏就退得慢一点,就好像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是以一团光的形式存在的,他要走了,还要回过头来照一照他曾经待过的这个世界。

有好友帮忙介绍对象,我是连连摇头婉言谢绝。一想到婚姻破裂带给自己的伤害,还是不谈为好。爱情是什么?两个人的承诺?相濡以沫?给对方最大的快乐?在这个感情都会转成快餐式的时代,现在的某些人谈情说爱,不再玩“墙头马上”那样空对空的游戏,一开锣,比的就是实力,而不是虚招。富家小姐祝英台暗恋穷小子梁山伯,相府千金崔莺莺爱上白丁张君瑞,故事感人至深,却都是老皇历。现代人极少幻想,非常清醒,谁也不会糊涂到拿古书作范本。现代人都装配着一台十分精确的数字处理器,房子、车子、票子,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视,瞬间即可得出结论。如此,面对热情不减的朋友们,我只能抱拳作揖,嘴里蹦出两字:免谈。

人这一辈子几十年,平静是生活,波澜也是生活,都是一种体验。一个人得学会独处,接受孤独。这里说的“孤独”,当然还不是庄子那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清高超迈,只不过是保持相对的独立。这种独立,首先体现在用心甘情愿的态度,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什么都不必说。别人怎么看你,和你毫无关系;你要怎么活,也和别人毫无关系。“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如是说。

记得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还年轻。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似懂非懂。那种梦呓一般的深情诉说,与我云淡风轻的日子隔得太远,我无法理解那种深挚的情,那种彻骨的疼。再读,我已是花甲之人。晚年的杨绛先生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她耳朵有些背,眼睛有些花,但她依旧淡定从容,生活依旧有条不紊,每日里认真地读书和写作,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她知道,有一天她也会追随丈夫和女儿而去,但这并不妨碍她认真生活,她在认真里一天天老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是怎样的经历,才能够让一位老人写出这样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因不愿与俗名浮利同流合污,为求内心安宁、人格独立和精神升华,往往退避山野江湖,或寄情山水,或求醉杜康,或潜心琴棋,或热衷佛道,以求摆脱一切世俗的牵挂。我是俗人,达不到他们那样高雅飘逸的境界。我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伏案写作。雪白的墙壁,柔和的阳光,键盘上的敲击声……既未远离尘世的喧嚣,又能放心于形骸之外。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别写了,你早不在读者的视野了。”仍不死心,继续涂鸦不已,但与早年求名求利无关。在我的世界里,认可不认可并不重要,不畏生计和将来地写下去才是大事。其实,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勇往直前,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像一支队伍。

当然,一个人久了,会更依赖亲朋好友,短短的几句寒暄,就会深深地记住。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夜里,独自待在冰冷的屋子里,面对四壁,莫名地感到孤独的时候,往往就会对亲情多了一些眷恋。尽管心里明白,不管是怎样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系,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独立个体。因此,在独处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温暖。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了自己放牧自己。比如一个人旅行,步调不必与谁一致,只需符合自己的心境。可以说走就走,也可以偶尔肆意地疯狂一把。这些年,我先后去了十几个省的重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做了若干件疯狂的事,比如顶着大夏天明晃晃的太阳,去白洋淀包了条私家小木船。时值中午十二点半,阳光正烈,除了我竟没有第二个游客,站在船头,四周的景致无遮无挡,好一个水天一色。比如冒着大雪去三亚,下了飞机换上夏装直奔大海。站在海水里,请人连拍了好几张照,发到朋友圈,片刻招来一个个羡慕嫉妒的表情。

至今,我也没有爱上孤独,却学会了独处。独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的能力。一个人,在夕阳的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健康的身体和淡定的心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