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文章

2022年12月06日经典文章

图书馆的文章(精选22篇)

换一种眼光

文/5167135520

那年,我在一家图书馆当管理员,可经常发生图书不翼而飞的事情。为防止这种偷书现象的继续发生,我在图书馆的墙上挂起了一块告示牌:凡偷窃书籍者,罚款200元。可偷书现象仍屡禁不止。

一次,朋友来看我,我向他诉苦。朋友看了一眼墙上的告示,笑着说:“凭你一双眼睛,怎么看守得过来呢?”

“但图书馆不可能再增加管理员。”我说。

“你可以借助读者啊,让读者帮助你参与管理。”

“读者?偷书的就是这些读者,让他们参与管理这怎么可能呢?”

“偷书的只是个别人,你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放到你的对立面,而应该换一种眼光,把他们看成你的朋友,充分相信他们,让他们和你一起参与管理。”

“那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参与管理呢?”

朋友要我拿来纸和笔,写了一条新的告示:凡检举偷窃书籍者,奖励200元。

新告示贴出后,图书馆再也没有出现丢失书籍的现象。

记忆

文/zhanglei

记忆改写一切,太痛苦去记住的事我们干脆忘却,剩下的就只有那一抹微笑。

-----《代寻失去时光》

桃花已残香已逝,预示着春季的到来,遥远的天际,落日里的最后一抹余晖缓缓的跌落,那段伤心的记忆随风遗落在大地的尘埃里,随着季节的流逝,渐渐地忘却,可是脑海里依旧一幕幕地将那段往事回忆,回忆••••••

总有些情愫,不得不深藏,总有些馨香,在心底萦绕,总有些回忆,时时想起。清晰的记得第一次遇见她那是在图书馆,我们的故事也是在图书馆悄悄的发生了。

可以说我在大学里去的最少的地方之一就是图书馆,如果不是因为临近考试我根本不想去图书馆,我记得那是大二的时候,因为下午没课,我和往常一样,午睡过后一个人背着书包去学习《电工学》。我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在北方的春天下雨的天气并不多,我的心情也因为天气的影响并不是很好,但是还有三天就要考试,我得硬着头皮复习一下,要不然考试又要挂了,如果再挂科的话我就挂了三门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在大学里平时去图书馆的要么是对读书感兴趣的,要么是爱学习的,可是一旦到了考试周的时候图书馆就人满为患了,因为这时候大家都怕挂科,不得不临阵磨枪了。

那天我看完书已经天黑了,大约八点左右,可就在这个时候,无法预料的事就这样发生了,在我下楼的时候,一个女孩在我眼前摔倒了。可能是因为下雨的缘故,楼梯上有少许水珠,总想英雄救美的我却没想到今天就逮到机会了。我那时一个健步如飞的走上前去,扶起了她,其实她只是崴伤了脚,问题并不大,而我却问她需不需要上医院,她说只是脚崴了,麻烦我送她回宿舍。身为大男生的我怎能拒绝呢,于是爽快的答应了。

在送她回宿舍的路上,我知道了她是会计**班的学生叫**,原来她每天都回去图书馆学习,她的英语四级早已经过了,最近正在忙着为六月份的英语六级准备,今天我能遇见她纯属巧合,因为她每天都是九点以后才会从图书馆离开,而今天只是想早点回去洗衣服,我才会撞见摔倒的她,大概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在路上,我们谈谈笑笑,就这样我们彼此都认识了对方。

北方的雨其实并不多,所以平常下雨我并不怎么喜欢带雨伞,可是今天老天却好像作弄我们一样,在这个时候雨下的偏偏很大,送她到女生宿舍楼下的时候我们俩全身都湿了很多,我不好意思进女生公寓所以就让她叫了她的舍友下来扶她上去,在走的时候她把雨伞借给了我,并连声说着谢谢我。其实我身上已经湿了,我并不需要雨伞,但是我并没有拒绝还是接下了伞,也就因为这件事我们才有了后来的交往。

其实大学里的事就这么莫名奇妙,明明说好只做朋友的,可是最后她却成了我的女朋友。在那次相遇之后,我和她经常一起去图书馆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耍,偶尔还去看看电影,本来说好的我们只做朋友,可是我渐渐发现自己一段时间没见到她就会思念她,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她。在一次慎重思考之后我向她表白了,原来她也对我有了感觉并答应了成为我的女朋友,但是我许诺了她三个条件;

第一, 必须每天陪她一起去图书馆学习。除非有其他事情。

第二, 不准经常去上网。

第三, 只能爱她一个人,如果发现我移情别恋就分手,连朋友也没得做。

当时高兴地答应了她,但是人生总有很多的不确定,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人生,事情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陪着她去图书馆学习,也可能是有了她的陪伴,我过了英语四级,挂的科目也过了,就这样我们一起持续到了大三。大四到来的时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安,我强烈的感觉到我和她在一起的日子,不长了。可能是我天生洒脱,不喜欢自己按着别人的路线的走,被别人束缚着,所以这些事情成了我们之间矛盾的本质原因。

而我们分手那是因为有一次我们朋友聚会,那次我们一直喝到很晚,那天我也喝多了,第二天没去图书馆,也没去上课,到了晚上的时候他找我发了一通脾气,说我就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怎么可能让她的生活有安全感,还说了好多,我也记不清了。而我也很生气,就把心里话说了,说自己不想按着别人的路线走,被别人束缚着,就这样我们的关系慢慢的越来越淡,到最后我们分手了。我记得那天也是在图书馆前面分手的,那天也下着雨,好像老天都在嘲笑我们似的。

人们说故事必然是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的才算是出色。然而我们与图书馆的故事只是这样的平淡,却就是这样的平淡才成为了我们的故事。我和她相遇也是在图书馆,分手也是在图书馆。虽然故事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图书馆的这段经历却给我大学的生活流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两个人相遇相识总是无法理解,是缘分的牵引还是彼此寂寞的吸引?可是每当我再次回忆时,我们一起去草原骑马,一起去西安看兵马俑,一起去北京故宫的那一抹微笑的情景却总也无法忘却。可能图书馆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上演着,但是属于图书馆和我的故事却留在了记忆深处,成为了我人生永久也无法忘却的回忆。

邂逅有声朗读

文/张秋琴

我退休后最难的事就是如何打发白天的时间,每天早晨透过阳台上的落地窗户,呆呆地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看着大人孩子们匆匆忙忙走在他们要去的路上,心里总泛起一阵失落惆怅,外面隔着的仿佛不是一层玻璃而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喧嚣与我无关,忙碌也与我无关。

退休前超负荷工作时,我常偷闲去图书馆看书缓解一下堆积的压力,一杯清茶坐拥书城就是心灵的氧吧。去图书馆吧,我对自己说。没想到一念之间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图书馆一楼大厅有一座蓝色的小屋,“博看朗读亭”五个字撞入我的眼帘。顿时一股暖流像触电一般传遍全身,那是一种久违了的邂逅。朗读!记得年少读书时,每次开学捧着崭新的语文课本,就会闻着墨香轻声朗读起来,恨不得立刻将书中的课文读完。上世纪70年代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只小木盒,小木盒上连着一根细线,轻轻一拉细线,有线广播就发出声音了。从放学后的少儿节目“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到《新闻联播》、《报纸摘要》……直到播音员道“晚安”,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够。我通过电波认识了几位从未谋面的播音前辈,葛兰、夏青、方明、雅坤……

读中学时,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我少年时的闲暇时光就是坐在收音机旁将耳朵贴着喇叭,听得如痴如醉。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长征组歌》的演出,老师一边辅导朗诵,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个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懵懂年少的我们跟着长征组歌走了一回长征路。

有声阅读,这是一次怦然心动的久别重逢,从此我的退休生活亮出了一抹彩霞。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情感节目《朗读者》播出之后,我越发喜欢上了朗读亭。每天定时去图书馆对着屏幕将喜欢的文学经典作品重温一遍,在朗读中,我与鲁迅、王蒙、巴金、季羡林、朱自清、冰心、高尔基等这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学大师的灵魂相遇。一个人,一段文,出场的嘉宾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们的朗读带着对作者的敬畏之心,带着自身个人的魅力,与作者隔空对话。我也重拾童年的爱好,仿佛穿越回少年时光。

最难忘的是在朗读亭里欣喜地遇到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最后一位穿裙子先生的诗人——93岁的叶嘉莹。我跟着叶先生一起重温古诗词,从中咀嚼人生味道、文化味道、中国味道。

从儿童时代阅读无声书籍,到退休后邂逅有声朗读,从翻阅黑白书籍切换到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在视觉穿越到听觉的平平仄仄撞击中,我们由衷感慨祖国高科技数码时代的飞速发展,感慨祖国日新月异的强大。赶上时代的特快列车,我们开启了夕阳中的幸福嘉年华。

智慧于止

文/黎武静

“止”是一个有智慧的字。而《古文观止》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因为它将许多的精华集订成册,目不暇接地呈现给你看。

有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止”的智慧,《大学》里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原本并不能领会它的佳处,缤纷世界流光溢彩,贪恋痴迷当然多多益善。然而当我在图书馆沉迷欲醉时才发现,止原来是一种我求之未得的智慧。

有人说一生读不了三千本书,或许说得太过仓促。世事无绝对,一目十行者也许一生囫囵吞枣也能吞得许多书,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阅读,也许远远不止三千。然而,我们一生中有价值的阅读,其实又有多少?有多少书籍是可以为我们照亮灵魂的花园,有多少书籍是可以激起我们深沉的思考?

当站在时间的桥上,看它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便知即使极速奔驰,也追不过时间的脚步。有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便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毕竟,每一段时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时间的总数值之内,那些无效用无价值的阅读占去的时间,侵占了更美好的阅读的可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句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分辩美的眼睛。我们读许多年的书,懂得分辨好书与不好的书,便是最大的收获。在图书馆的丛林里,一眼望去,整排整排的书架里,单看那些书脊上的简短文字,便能猜出这本书将要揭开的未知旅程,待到看清封面与扉页,它的阅读轮廓已经若隐若现。

伏尔泰慨叹于图书馆的广博与芜杂,他说,“图书馆是真理与谬误的宝库”,而狄德罗和他的意思差不多,“我们这些巨大的图书馆,是才华成品和文字垃圾的共同汇集地。”

物以稀为贵。凿壁借光、读遍京城书坊注定了是属于古时的传奇,当文字从甲骨、金石、巾帛、纸张发展到电子格式,载体越来越方便易得,信息量越来越繁杂庞巨,我们该怎样面对?要学会在书山乱径间止步。

我常常在图书馆前迷惑,像站在一所庞大的迷宫面前。我阅读的速度追不上它扩张的速度,在这漫无止境的乐土,选择和舍弃某些不必要的阅读,也许才是求索的关键。

未必人人要做训诂方家,皓首穷经。除却那些为工作的专业阅读,在生活的余暇里,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们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挚爱书单,某些带着偏爱的目录。尽情任性,读自己爱读的那一部分,凭着感觉渐次地读下去,在时间上的前后缓急,无意间便做出了选择。

“止”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时间有限,图书馆无限。

图书馆的冬天

这样一直有太阳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天了!因着周末睡一个懒觉,吃一餐早点、午饭合二为一的饭,然后去图书馆寻一片宁静,读几页北岛的《午夜之门》,写几行太阳下美丽的心情,顺便享受一下温暖的阳光。

按时节划分该是冬天了,昨天是寒衣节,前天晚上看李自健的画展回来在600路区间上就看到很多人,在很多路口,在划定的有个缺口的圆圈里给天国的人烧棉衣(传说钱灰会从缺口处飞向天国),我当时给关说了一句“我们都是不孝子孙啊”,在清明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日之前,所有该去祖坟祭扫的日子我都尽数错过只留一个——除夕下午!想来少了先人们多少冥钞,短了他们多少棉衣?!若真有魂灵,早该有人来我梦里索要了!只是我的先人们都很善良,不仅没来索要还在冥冥之中助我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于是我一直不相信有神,但相信有鬼——因为死了的凡人是不会变成神明的,顶多是化作鬼,好鬼,专门庇护他们尘世间最爱的人的好鬼。

其实我不是要说神鬼的,我只是感受到了温暖联系到了而已。

我不才,来的不早不晚没能有幸坐上图书馆右侧靠窗的位子,因为那儿有阳光——很暖,本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奈我何焉?只是也好运气,退而求其次,在靠窗的第二右侧觅到唯一的一个位子,坐定,竟然忘了来的初衷,静静地享受起了这造物主冬日里的恩赐。

阳光温淡,我像只井底的蛙,只能看见我右侧的天,似乎是带很多白的蓝天,不算很干净但很明亮。远处我所能看到的只是阴黑的树的重影,似乎是高低参差的树,还有未落尽的叶子。那么高高低低地立在一方我看不到的世界,然后向上伸展着,只留树梢给一个来图书馆晒太阳的神经病眺望!最近的是实验楼的建筑,西外的建筑物颇为西式,要么呈圆形——像我置身于其中的图书馆,要么呈弧形——像教学楼,要么呈欧洲别墅式——像出了东门再往南边走好远的路,在一片荒草地中传说中老师的寓所。唯独学生公寓呈对称状,以大食堂为对称轴,前面三幢,后面三幢,规整有序。

我常常想,这世间是没有人不喜欢太阳的吧?就算夏天,也还是会在夕阳还未完全隐去时出来溜一圈和她告个别的,冬天就更甚了,天天盼晴天,村子里的南墙根下,做针线活的大婶大妈,闲侃喝茶的大叔大爷都是因着太阳聚在那儿的。长这么大,我可从没见过有人在大雪天、下雨天聚在南墙根下聊天吹牛的!从宿舍到教室十来分钟一段并不长的路,我总会跟着太阳走,一进教室就浑身打颤,抱怨“冰窖”。我喜欢太阳,虽然很多人说细雨漫步很浪漫,秋雨看小说睡觉很惬意,大雨狂奔很刺激,我也赞同,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追着太阳,雨下的再美人还是爱太阳,就连影子我也喜欢那太阳下的一个!

越来越不喜欢窝在宿舍了,特别是冬天!虽说再过几日会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宿舍寒气逼人,虽然几个人有说有笑热闹一点但能抵御严寒的也只有那一床厚厚的棉被,那是去年九月份我从家来时带的,母亲说我总是怕冷,特地装了好多棉花,晒了好几日,那是我自己亲手种下的棉籽,亲自摘下的棉桃,亲眼看着去籽成棉、由母亲缝制成一床温暖的过程,怎会抵不住冬日里的严寒?从6B到5A,从去年到今冬,晚上我从来没有过被冻醒的经历。然而宿舍里能御寒的也只剩那一床棉被了……

所以我还是选择出来,不管怎么说,太阳总还是很暖也丝毫不吝啬多我这一个人来分享她的光和热。太阳很暖,即使我之外还罩着一个笨重的“电饭煲”,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暖。正是午饭的时间,我抬头很多人来了又去,突发奇想,如果西外的每个人都有避风的港湾,那除了家就还有一个图书馆。但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自落成之日起图书馆就站立于此,不单单为等某一个谁,等来了一个又一个谁,就像史铁生的那座地坛,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来了就情愿相信她在此等候……

前几天大概是上周末我来图书馆被冻地够呛,没想到只是一个周的时间,我在这里可以如此安心地晒太阳。

一直记得那句话“如果不想看到阴影,就转身面向太阳”,不知道在我的身后,太阳是否也能到达?

缘在图书馆

文/张洪训

我是一个喜好读书之人,缘于教育世家之熏陶,耳濡目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专校园后,课余时间就带上借书证来到淄博市图书馆寻觅读书的愉悦,每每捧读珠圆玉润的精美华章,爱不释手,看而不厌。书本陶冶着我的情操,滋润着我的心灵,丰富着我的人生,总有许多浪花在我心中泛起涟漪。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几十载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市图书馆已从我们视线中淡出,岁月能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我对图书馆永恒的记忆。欣喜图书馆已乔迁新址,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一个晴朗的春日,驱车前往,亲眼目睹了图书馆的芳容,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淄博市图书馆位于联通路上,我走下车,凝望着仰慕已久的恢弘建筑,肃然起敬。“淄博市图书馆”这六个醒目、遒劲的大字映入视野,牌匾的周身浸润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我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厅,踏至二楼的文学借阅室,饶有兴致地来到书柜前,汗牛充栋的书籍让我目不暇接,置身于书香的海洋中,心旷神怡。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周到热情,忙不迭地向我介绍图书的章节,着实让我体会到了不尽的服务情怀,用心微笑的暖流,始终浸染着我的心田。图书馆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彰显人文荟萃,作为承载浓郁精神高地的最佳去处,亲身体味着书香的氛围,让我与时俱进,升华思想,增加人生阅历,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凭借图书馆搭建的这个平台,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娱乐娱趣,更使自己愉悦身心,提高情趣,热爱文学。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六十五载春华秋实,淄博市图书馆一路高歌,一路前行,时光见证了她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经过几十年的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130余万册(件),可喜可贺。图书馆人始终秉承着“读书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不断加强藏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凭借“赢在品牌,优在服务”的准确定位,从而赢得广大读者朋友的青睐,并当之无愧成为淄博市重要的文献信息基地、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

伴随着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淄博市图书馆将继续做大做强书香文化这一大手笔,做好做实书香文化大繁荣这篇文章,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图书馆的哪些日子

文/把快乐带回家

静静行走在时光的巷道,年华犹如一指流砂,很多生动的人,很多鲜活的事将成为最熟悉的怀念,而无论怎样,在图书馆备战考试的那段日子,却永远停留在记忆的深处。考试完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现在每每想起在图书馆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记忆犹新,短短的一个月给我很多惊喜与感动,收获与成长,曾经一直以为生活会犹如清水一样淡然的划过,经历的有很多,很多。却比不上在图书馆的一个月的精彩,不经意走在记忆跟前,记忆太驳杂,在来不及全部梳理之时,我只写点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记念一起奋斗的“战友”,为纪念一段永不褪色的日子,也为将来积累一点点回忆的资本。

发现这里纯属一个偶然,那是个风筝飞满天的季节,周末相约好友一起放风筝,到了广场已有好多风筝在天空中徜徉,于是展开我们的风筝,当风筝从手中启航的那一刹那,仿佛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快乐的思绪也随着它放飞在天空中,那天的风很给力,借着风,它象个顽皮的小孩肆意的飞得越来越高,于是我们心里满满的喜悦,任它在空中于畅游,感觉此时广场的空中象个大乐园,老鹰、蝴蝶、机器猫、喜洋洋、各种可爱,各种有趣都汇聚在这里,就在我们美滋滋的享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的时候,不知是我们风筝飞的过高的缘故还是线的质量问题,线断了!原本愉悦的心情长满了灰色的烟尘,于是到处寻找,那种心情不亚于寻找不小心丢失了孩子的急迫,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喊喊不出口,它也不会给予我们回应,就这样它在天空中,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到处找寻也不见了它的踪迹,就此作罢的时候抬眼发现了赫然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它——图书馆。

真的找累了,那就进去休息一下吧!

宽敞的走道、明亮的光线、焕发生机的绿植。干净且雅致!它们都好像友好的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排列整齐的书橱、敞开式的阅读环境,一走进它,就仿佛置身在书海中,卸去了尘世的铅华,回归到真实的心灵深处,此刻时间仿佛停滞在这里。随手拿了一本书,坐在桌前,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光影,感觉真好!于是感叹在这个每个人都忙着生忙着死的浮燥的时代,这里真是很难觅到的,一个让人疲惫的身心得以歇息,世俗的烦恼远离自己的精神的憩园。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在大厅的指示牌处了解了这里的设施与机构分布,最让人兴奋的是这里还有自习室。想着我快要如期而至的考试,这里是一个不错的学习的地方。

所有人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自己渴望提升的心情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希望我可以战胜它、战胜自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不跨出勇敢的第一步,一切美好的梦想都只不过是虚无飘渺的幻想,有的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直到考试临近,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不能足以应付这场考试的时候,又加上公司正处于旺季,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事务的时候,学业和工作发生了冲突!当时压力特别大,工作也想做好,学习也想学好,可是就是这种想法,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思虑再三,深谙一个道理: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于是放弃了工作,沉下心来考试学习。

就这样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日子开始了,当时的我像极了刚出生不久的苹果虫,我的考试就像是一个大大的青苹果,惊喜、诱惑都藏在里面,当我遇到它的时候,我的缈小以至于从哪里开始咬第一口都不知道。刚开始学习老是静不下心来,看着看着就瞌睡了,坐着坐着就坐不住了,然后还有同学、同事、朋友动不动打电话邀约,种种不适应,种种诱惑~~~~~~。

愿望有多强烈,成功的可能就多大,一直提醒自己,一直坚定信念,势在必得!

美好生活

自习室里自习的人很多,大至老人,小至小孩,有考雅思的,有考造价师的,有考经济师的,有考研的,有考公务员……,在哪里让你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孜孜不倦对知识的渴望!大家都在悉心的学习,整个学习气氛很浓,但对于我来讲却略显沉闷!才女姗姗的出现让我沉闷的学习得以调剂,留下了很多欢声笑语。

才女姗姗是以前公司的同事,接近90后,她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在企业报刊上总有她发表的豆腐块,所以得以才女美名。十一国庆大忙忙完得以休息,打电话与我寒暄,得知我在图书馆备战考试,同样报名考试的她在佩服我的同时下定决心,不惜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图书馆加入学习的大军!然后休息的这几天,都住在我这里,和我一起吃饭、学习、睡觉。谈到吃饭,每天我都会做很丰富的早餐,有小米粥、桂圆莲子粥、黑米粥之类的各种营养粥,还有每天必不可少的煎鸡蛋,还有时令蔬菜。然后姗姗也不逊色,要露一手,晚上回来炒一素菜,于是放心的腾出厨房让她露一手,就在菜一下油锅的时候,我听出了一些异样,赶忙跑过去看,只见她站的远远的,然后锅里的菜在滋滋作响,锅周边洒的到处都是菜,我说“你这是肿么了?”她嚅嚅的说,刚把菜倒进去,油就着了,吓的她就成这样了,哈哈!接过她手中的锅铲赶紧炒菜。好歹把菜炒熟了。吃完饭,我提议我们需要活动活动,坐了一天了,需要伸伸胳膊踢踢腿什么的,姗姗激动的响应,说你看我可以踢腿踢好高,说着就飞起一脚,当时只感觉耳边嗖的一股小风,还没反应过来,就听阳台上的瓶子叮呤咚隆乱响,转过头去一看,姗姗同学的一只托鞋已经躺在哪里了,惊魂未定的我与罪魁祸首的她对视过后捧腹大笑!笑够后继续活动,听着时下最流行江南styl,学着时下最流行的骑马舞。此时觉得一天的辛苦已经慢慢舒缓,再经过一晚的休息,又可以精神抖擞迎接下一天的学习任务。

清晨起床吃了早饭,和姗姗步行到图书馆,都要途经广场的小树林,还有人工湖。此时的空气是最好的,所以心情也是最愉悦的,就在我们走近湖边的时候,听到一阵扑扑啦啦的声音,抬头望向湖面,才看到湖面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七八只分不清楚是鸭子还是鸳鸯。在太阳的照耀下,湖面闪着清洌动人的波光,它们象是水面的精灵,悠然自得的轻啄着羽毛,旁若无人的游嬉,好生羡慕!心想它们美好的一天也开始了,就是担心湖中的小鱼仔们要加快游动的速度,否则将成为它们口中的美餐了。

中午用完午餐,我们都会到广场晒太阳,秋高气爽的时节,正午的暖阳是最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会面朝南湖,背对着太阳,释放着在自习室那种沉闷的压抑。感叹着每天吃着宫庭御膳养胃、享受灿烂的阳光晒背是件多幸福的事情!落叶已铺满了通往图书馆的小路上,走在小路上,身后的落叶沙沙作响。偶遇一只迷路的小猫咪,俯下身来怜爱的抚摸着它,然后告诉它:如果明天你还在这里,那就跟我走吧!

学习乐趣

引用五柳先生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慢慢学习状态渐入佳境,每天时间过的超快,感觉一坐下来没多长时间就一天过去了,可是书越看越越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少,现在明白为什么好多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是谦虚的道理。每遇到很难不容易把握的课题时,就要费很大的心思去攻克它,这时就会心生厌烦和怨气。慢慢感觉自己处于学习的瓶颈状态,感觉好累啊!想要放弃,想要向困难妥协。但每每有这种念头时只会一闪而过,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纠结,只有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加强记忆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再累再烦步伐还要一步一步的走。

在学习慢慢进入状态的时候,与周围学习大军中的某些同学们也达成了了默契,习惯了向阳的位置,因此每天来都会选择哪个座位,而其他同学也似乎与我们想法相同,都会固定坐在某个位置。一直埋头苦读,偶尔抬起头打量周围的同学的种种举动也是一天中蛮有情趣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我们对面的男孩“安静”。

为啥叫他安静,源自于一天下午五点的时候,自习室来了一群小朋友,由于孩子的天性一聚到一起便唧唧喳喳说笑个不停,他们的到来一下把整个学习氛围和节奏都搅乱了,此种情况下,我和姗姗还是尽量努力抵御干扰,更专注于书本的文字,突然当头大喝一声“安静”!吓的我原本就浮燥的心差点从嘴里跳了出来,原来对面的男孩实在忍不下去了,向喧闹的孩子大喝一声以示警告。我和姗姗对视苦笑着差点背过气去,心想不知道吓到孩子们没有,把我们着实的吓倒了。这时才注意到他,带着一幅黑边框眼镜,国字脸,眉头静锁,下巴上星星点点的点缀着他这个年龄的青春痘,桌子上摆着一摞厚厚的书,却感觉像一个非常严谨的教书先生。所以每有小孩来上自习,我都会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提早防备!不经意发现他偶尔做题做对了,会激动的举起胜利的拳头,此时我会默默的在心里给他配音“欧耶”!

还有到这里打酱油的“天然呆”,本来眼睛就小,什么时候看上去好像跟睡觉似的,偏偏来这里不好好学习,我和姗姗一致认为他是这里面最会保护耳朵男孩,因为我们都在学习的时候,他在听手机里的收音机,你自己听也就罢了,偏偏不插耳机,虽然把声音放到最小,但整个自习室里都能听到电流的声音。平时发现在电脑区听音乐也同样不带耳机,而是把耳机举到离耳朵一指宽的距离,和着音乐的节拍陶醉的频频点头。实在不忍看第二眼!在某天中午用餐时间碰巧与他同乘一部电梯下楼,他先上的电梯,我和姗姗后面赶了上来后电梯门关闭,我俩进了电梯还在为一道题争论着,这哥门若有所思的不知在想着什么,就听“叮”的一声,电梯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这时我们才回过头来看到电梯怎么没下到一楼,反而上了楼顶,原来我们三个人上了电梯都没按下楼层数,结果被楼上的人把我们硬生生的按了上去。暴汗中……

幸福加油站

文/商佃刚

很小的时候就痴迷上了看书,不过那时的孩子,除了书包里的课本,轻易见不到别的书籍。即使家里有钱,也难以买到书,因为我们那地方连个书店也没有。

那时借书也挺难,因为每个家庭还都在为填饱肚子的事犯愁,也就顾不上别的事了。渴望读书,又得不到,就日思夜想,甚至做梦也想。有一天竟然梦到自己一夜之间拥有了满满一屋子的书,乐得手舞足蹈连蹦带跳滚到了床下摔醒了。

师范毕业之后,我分到了离城十来里的乡镇中学任教,读书的欲望更加强烈起来,而自己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书店倒是经常去逛,但是转来转去,往往买的很少。在路边的书报亭翻看好久,也只是花上几毛钱买本《微型小说选刊》之类便宜的书。终于,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知道了一个不用花多少钱就能看很多书的好地方——博山图书馆。

博山图书馆位于风景优美的博山因园,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曾是清末著名诗人、孝妇河畔三大文化名人之一——赵执信的故居。据说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曾在此读过书。那时大概花十元钱办一个证,就可以在这里看两年的书。在这里,我像久旱的小苗得到了甘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籍的营养。每到周末假期,只要没事,我会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来到这里,一待就是半天。我最喜欢的刊物,像《读者》《意林》《小说月刊》等,我随心所欲地选择翻阅,往往捧起每一本都爱不释手。临走时,再借上几本厚些的图书回家看。

我还带着本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段就摘抄下来,回到家再细细品味。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我在《读者》中读到了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我一字一句的摘抄下来。那时汪国真还不太出名,但他的诗却已经深入我心了。

由于我经常到图书馆看书、借书,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都熟悉了。有一天,图书馆的边老师对我说,图书馆要搞一个庆祝活动,举办一次展览,请部分读者写一下读书心得,想让我也写一篇。我很高兴,回到家后把读汪国真《热爱生命》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认认真真抄写了一份交给边老师。等再次到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就看到了图书馆外面摆上了很多展板,仔细找了一下,展板上真有我的那一篇文章。这件事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对我以后的业余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我在中学教书,深感掌握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就开始逼着自己不断地进修学习,包括到图书馆借书看书。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就靠自学通过多次全国统一考试,先后取得了大学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成了当时学校的第一个本科生。由于勤奋和努力,什么工作成绩呀,荣誉职称呀,一切都水到渠成,该得的都自然而来,该到的都顺理而至。

业余时间我依旧酷爱读书,勤于写作,至今在全国、省、市几十家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现在是淄博市作协会员,兼任博山区作协副主席。2016年,博山区委宣传部等部门根据家庭的藏书数量、创作成果、社会影响力等条件评选“博山区十佳书香家庭”,我们家被评选上。2017年我先后被评为博山区“百姓学习之星”和淄博市“百姓学习之星”。

回想起来,我的成长离不开图书馆,可以说,图书馆是我幸福生活的加油站。

我的图书馆

文/章铜胜

图书馆在我的心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其中的原因,难以说清楚,可是印象又是很分明的,这大概有感情的因素在,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吧。我希望自己能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读自己想读的书。我甚至奢望这座图书馆是自己所喜欢的类型,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好,它是一座外观上看上去艺术感很强的建筑,它拥有丰富的藏书和安静适宜读书的环境。这一直是我关于一座图书馆的梦想。

上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学校有没有阅览室或是图书馆,大概是没有的。对于我的小学,我没有这样的印象,学校那样简陋,连课桌椅都配备不齐全,怎么能奢谈图书馆呢。上中学时,学校是有阅览室的,有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我也不太清楚,那时候并不爱读书。家在农村,早出晚归的走读生活,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考虑这些。在应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图书馆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空白的记忆。

外出读书以后,发现学校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图书馆。那时候学习的压力不大,就喜欢上了读书,开始经常往图书馆跑,借书、还书。学校的图书馆设在办公楼的一楼,那是一座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俄式建筑,墙体宽厚,楼层不高,看上去庞大而稳固。建筑内有一条走廊,两边是房间。我们沿着走廊向南走到尽头,便到了阅览室,从阅览室进入图书馆。图书馆的外间,被隔出一个小房间,有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图书馆里一排排的书架和整齐排列在书架上的书。图书馆有一位老师站在窗口前为我们借书、还书,常为我们办理借书手续的老师姓边。

站在窗口往里探望,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心里既欢喜,又有很大的压力,心想那么多的书,怎么读得完呢?又想,这么多的书,谁又会逼着你去读完它们呢?正想着,听到“这位同学,你要借什么书呢?”是边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我说出要借的书名,边老师帮忙找到书,拿给我,冲我笑了笑,像是一种鼓励。此后,我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还书,久了,便和边老师熟悉了。在图书馆不对外开放的时间里,边老师允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去挑书,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情。站在一排排书架间,看着那么多的书,一一找过去,在边老师的指导之下,在挑挑拣拣之间,学会了对书籍的取舍,也懂得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是我在学校图书馆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自己的书也多半是从书店买来的。所生活的小城很小,想要读的书很难在书店找到。早些时候,自己也会去周边一些城市的旧书摊去淘书,每去一次,总会淘来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也够自己读一阵子了,渐渐也便疏远了图书馆了。

几年前,小城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图书馆。去过几次,坐公交专线去,在图书馆泡上一天,还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新图书馆里有书可读,读书的环境也很好,只是离家远了些,来回不太方便,此后便很少去了。

这几年,小城建起了不少阅读驿站,方便了爱读书的人。在离家不远的长江边,利用江边废弃的码头,建起了一处小型的图书馆。图书馆向江面伸出,上斜,上下货的码头改造成的阅览室,凌空于江面之上,脚下便是长江,从窗口望出去,长江浩荡,远岸逶迤,江面轮船来往,远岸绿树成荫。图书馆里的书不算太多,且大多是一些普及的读物。我常从家里带一本正在读的书来,坐在图书馆临江的窗边,读累了,抬眼看看江水和远岸,消乏,也养神。

想起来,更多的时候,我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安心读书的。那是我的微图书馆,里面藏着我爱书的小心思,还有我的私人阅读史,这才是我最爱的图书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梦,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建一处心灵的图书馆。

一方沃土

文/孙淑华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造一方沃土,播种我们的希望;引一道清泉,灌溉我们的理想。长安就有这么一个地方——长安图书馆。它是一座集图书阅览、网络信息、各种展览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它是作为学校之外最为贴近人群的学习场所,不断促进着长安文化事业的发展。那里是知识的源泉,是孕育人才的一方沃土。

儿子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婆婆笑逐颜开地跟我说:“今天带孙子到长安图书馆了。”我心中疑惑:婆婆跟儿子到图书馆看书去,哈哈,好像不太可能吧。只听婆婆接着说:“好高大的一座楼房,那里又漂亮又干净,地板闪闪发光,还有空调,很凉爽。”我哑然失笑。婆婆娓娓道来:“孙子在那里玩得可高兴呢。在大堂的地板上,跳来跳去,手舞足蹈,还爬楼梯了,差点追不上了。”边说边咯咯地笑,仿佛孙子跟自己在图书馆度过的美好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接下来的好长一段时间,婆婆经常带儿子到图书馆转悠,有时来到儿童阅览室,看见有的妈妈坐在小板凳上给自己的小孩念书,儿子也会好奇地凑过去偷听,他还会有样学样,一本正经地坐在小板凳上拿本书翻翻,还把书倒着捧起来看,逗得婆婆乐开了花。偶尔哪天不去,儿子还会闹情绪呢。

长安图书馆是儿子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一个喜欢游玩的地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知道有那么一个乐园。

儿子上幼儿园后,在这期间,我经常利用周末带他走进长安图书馆的阅览室。儿子被各种各样精美有趣的书籍吸引,我坐在儿子的身旁和他一起阅读,耐心地一边读书中的文字,一边讲解给他听。在这儿,儿子了解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知道了阿拉丁神灯的威力,认识了因为说谎而长了长鼻子的木偶皮诺曹……也懂得了雨后为什么会有彩虹,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等自然现象。可以说书给了儿子无限的知识与快乐。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从小书包里拿出一张票子,说是老师发的,原来是这个周末参观昆虫标本科普展,地点是长安图书馆。在规定的时间,我和丈夫带着儿子来到了长安图书馆,拾级而上,我们来到设在二楼的展厅,里面很宽敞,人流如潮,琳琅满目的昆虫标本映入眼帘,看得我眼花缭乱,儿子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快速地跑到一只蝴蝶前,激动地说:“这只蝴蝶的翅膀真像裙子,颜色又是那么漂亮。”

“爸爸,白色的这只是北极熊,黑色的那只是什么?”

“妈妈,这只蝴蝶像树叶。”

在展厅里,儿子对科普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每当长安图书馆有科普展,我们都会带着儿子去参观。有时候,儿子也会充满稚气地问:“爸爸妈妈,这个周末图书馆有展览吗?我多想去看看。”

自从到图书馆参观科普展后,儿子对小动物表现得特别感兴趣。从市场捧回小仓鼠的美丽心情,小仓鼠“越狱”后那哭得天昏地暗的痛苦,以及知道外婆在树林砍树枝烧火而有些忧郁地说:“那小鸟就没有家(窝)了。”平时,他抓到蜻蜓、蝴蝶等小昆虫,玩一会就放生,看见小伙伴捉蝌蚪,他也劝阻。长安图书馆还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航空展,每当这个时候,我和丈夫就会拉着儿子的小手去图书馆参观,路上儿子边走边跳,像快乐的小鸟一样。每次儿子都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长安图书馆孕育了儿子善良、纯洁的童心,丰富了他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是儿子快乐成长的学园。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生活是一条漫长的路,孩子在这长路上印下了蹒跚的脚步 ,深深浅浅,高高低低……一个个、一串串如跳动的音符,伴随着欢快而平凡的旋律,迈向成长的征程……

在书的海洋里,儿子不但阅读了许多儿童小说,名人传记,还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了儿子的语文素养;思想智慧的火花,照亮了儿子前进的道路!

感谢你,长安图书馆,是你,为儿子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走进这扇大门,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浓浓书香,伴随儿子成长,阅读成了儿子生活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图书馆成了儿子的良师益友,精神的家园。

被冷落的借书卡

文/青衫

书桌抽屉的里端,有一张薄薄的卡片,是小城图书馆的借阅卡。看到它,脑海里浮现出图书馆大楼静穆的模样。

有多久没去图书馆了?至少是三年了吧!那么这三年里,我没看书吗?可是我明明天天在阅读啊!

只是我的阅读,离纸媒越来越远了,每天把住手机不放,阅读各种电子书籍,有无数个微信文章等我打开看,还有那么多收藏的公众号。除了必要的工作时间,我几乎是“机不离手”般的在阅读。

时间倒回十年前,儿子刚刚十三四岁,我给自己和儿子同时办理了借书证,儿子的是少儿部的。每两个星期我都领着他去图书馆,先阅览期刊杂志,再借回喜欢的书籍,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半小时,是我俩一起阅读的时间,雷打不动,这一坚持就是好多年,直到儿子上了高中后,迫于学习的压力才停止。

儿子回忆起这段难忘的阅读时光,说正是因为这些,他的文学素养比同班人高出不少,文笔亦不错。他说看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后,每天都盼望着阅读时间快点到来,读到高兴处与我分享,而我又能与他一起感书中的喜怒哀乐受时,时光真是美妙极了。

人的一生里有太多的美妙时光,而在多年以后依然能清晰记起的,都在精神世界里。阅读,是最美的“佐料”,它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曾几何时,我的座右铭是“至乐莫如读书”,一张小小的借书卡带我窥探世界的神秘,带我领略人间大美,精神世界丰富得无以复加。还记得那年图书馆街对面新开了一家咖啡厅,这在小城绝对是新鲜事物。我的工资不高,囊中羞涩,但也尽力而为,每月都要去一次,不为喝什么难以下咽都苦咖啡,而是带着心爱的书籍,坐在一隅,单纯的就是喜欢这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地方,而书籍,是最好的陪伴。

而今因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兴起,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一篇篇诱惑人的题目,令人不由自主地打开看看,结果是碎片化、快餐化的浅阅读,对每一篇文章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特别怀念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发呆的时光,对翻开书页那股飘散而来熟悉的纸张味道仍旧让我迷恋到不可自拔。我总是对地铁里低头专注阅读书籍的人心生好感,他们在一群低头玩手机的人群里是那么与众不同。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手里有一张图书馆的借阅证,有多少人还在常常使用它。

“当一本书没有人读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他会枯萎。”常常自诩爱读书,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书籍陷入孤独?我也应该把尘封已久的借书卡重新启动了。

成长路上,遇见图书馆

文/孟川

从小到大,书籍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习成绩排在比较理想的位置。高考过后,源于对经济的兴趣,加上合适的高考成绩,便考到了上海,学习经济。

故事写到这,也许,接下来便是读完四年大学,顺利进入上海金融外贸行业大显身手。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

大二那年,生了一场病,做了手术。躺在医院的床上,我开始思考人生。就在这思索中,心里突然有个声音:名与利都是浮云,帮助别人,奉献爱心才是永恒。从那之后,就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

正因为如此,加上对于家乡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便回到了淄博。

某天晚上,偶然在网上看到淄博市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便报名参加了。经过面试,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就这样,我与淄博市图书馆相遇了。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世的擦肩而过。”我与淄博市图书馆虽然“擦肩”,却并没有“而过”。如果有前世,我与淄博市图书馆大概不止有五百次回眸吧。

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淄博市图书馆的模样就是我心中的天堂。

宽敞明亮的一楼大厅,自助办证机见证了来来往往的爱读书的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读者。每天都在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读者,我想要得到怎样的服务?带着这样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用心付出,力图给每个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藏有海量书籍的二楼文学借阅室是很多读者的钟爱,在这里服务时,每天看到书籍整齐地摆在书架上,我便会觉得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坚持,我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冬天的淄博很冷,但书籍里的美好世界却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温暖。每次服务时,想到这份温暖也有自己奉献的一份,便觉得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有时,我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朋友”最多的人,因为每次给读者服务都像是在交朋友,有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朋友”最少的人,因为服务完读者,“友谊”也就“结束”了,自己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状态。就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学会接受遇见,接受离别,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方便的图书馆

文/胡庆和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时又爱动手写几个字,虽然不是古时候的仓颉,造出泄露天机的文字,但自己写几个字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初到深圳,自然没有那种独到的眼光可以有新发现,也就不想写几个纯粹记流水账似的日记。走出门户,到城里看看滚滚红尘,能不能有所收获。大同小异似的走马观花,随波逐流似的满目春色。冬天的深圳真的很温暖。温和的阳光可以暖身,而心灵的温暖还需要自己找寻。走进图书馆似乎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真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没有熟人,没有其他亲戚,不知道图书馆在何处,还是借用互联网找寻,在键盘上的收索引擎里打出深圳图书馆馆几个字后,在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串的深圳图书馆的名字和地址。就像走进一片丛林,不知哪棵树长得高大,就像走进沙滩,不知哪些美丽的贝壳那片最美。如果说美丽的东西太多,也就不能学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我只能像一个叫化子,抓住一个能吃的东西吃下再说,虽然不一定可口,但总可以充饥镇肚子。好,就先到深圳罗湖区翠盈家园小区的图书馆里去捡食一点饭菜吧。因为这里距我住的小区最近。

翠盈家园是个建成好几年的住宅小区,三幢三十层以上的楼房耸立在绿树中,从墙面有些灰色的痕迹看来,它显得既不新,也不太陈旧,穿着蓝色制服的保安站在门口的台阶上,盯着进出黑色铁门的行人。我并没有住这里,也不知道这里是否真的有个图书馆,僵硬的身子有些不自然,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边走边握紧自己的拳头,给自己壮胆,向那个一脸麻木的保安问道:这里的图书馆怎么走?我生怕他认出我是个外地人,生怕他发现我并不是这个小区的住户,而像防小偷似地提防我,还怕他拒绝。但是我的想法纯属多此一举,当我找到他问事,那个黑脸保安的脸像朵花似地开了,他说在三楼,还给我指示一个方向,说在那厢楼梯口上电梯,电梯到了就能找着图书馆了。

我如释重负,感觉脚步也轻松了,按保安指示的方向走,上电梯,出电梯,到三楼,过楼道,明亮的光线照进过道里。这里是小区的一处休闲处,从开着的几扇门可以看到,有的房间放置茶桌,有的摆放麻将机,看看门牌,根本没有什么图书馆、阅览室之类招牌。难道我走错了地方?难道是保安给我说的楼层错了。我乘电梯到四楼,没有,再到二楼,仍没有,我仍不死心,重返三楼,再把那些开着的房间一一看过,还是没有。我有点绝望了,向过道的终点走去,过道尽头,是处露天平台,平台边上有几间平房,锁住门,不见一人,走过去一看,有间房子的门楣上方,挂着图书馆的牌子。门上贴着一张打印纸,上面有几行字,大意是:本馆每天开放,时间是下午三点至六点。找着了图书馆,我感觉今天有了新的收获,默默地哼起小曲,边哼边走,回到住地。下午三点,再到图书馆,门已经开了,迫不及待地走进去,不见人影,门边两架报夹,夹着几张报纸,一张小桌紧靠墙边而放,两把黑色办公椅放在桌下,一对棕色皮沙发朝里放,两排书架放着不少的书籍,可能不经常整理,放置有些乱。这是一间小屋,可能只有十来个平方,我不能随意进入此房,我出于礼节,还得轻轻敲敲门,然后问一下,有人吗?没有人应答,我以为真的没有人,又问了一句有人吗,这时我就听见有人回答:有人。紧接着听到他的反问:有什么事吗?这时,我发现,在房间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角,就像是在这个房间里专门开辟的一间小房间似地空间,放置一台电脑,一张凳子,一个扎着马尾巴似的女人在电脑屏幕上打着游戏,她可能听到我走近的脚步声,扭过头来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说,我在这儿看看书报,行吗?她说你随便看就是了,想看什么你自己取。话还没有说完,她已经扭过头,继续打游戏。我退回几步,到书桌边拉出椅子,先看报纸,深圳晚报、深圳经济报、晶报、南方都市报,只是浏览,不能细读,特别好的文章我看得细一些。不到一个小时,报夹上的报纸没有什么可看了,我转身到书架,找书看,客观地说,书架上没有多少书是我希望看的,那些书大多是生活指南、美食制作、时尚杂志、文摘、健康读物,养身防病、时事刊物,缺乏文化内涵和品味,但是其中的几本文学杂志引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当代》、《花城》、《小说选刊》等,还是很不错的,我就坐在书桌边读了下去,读得有点晚了,摸出手机看时间,快到六点了,我有点不好意思,把杂志放进书架,对那个女同志说,对不起,我看久了,耽误你下班了。我为什么说对不起,因为这天,就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要不是我在图书馆看那么久,兴许她早已下班回家了。

第二天下午,我按时到这家图书馆,门开着,还是没有另外的读者,我又读了两个小时的书报,我提醒我自己,早点走,免得别人心烦,我向她告辞时,随便问她:这个图书馆就你一人管理?她只嗯了一声,算是回答。她还是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其间有几个小孩前来图书馆嘻哈打闹,再也无人来。而她对孩子也似乎视而不见,还是打她的游戏。

深圳城到处都是温暖,可是图书馆却冷。当我把这种感觉随意对女儿说后,她说我们这个小区就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自己取就是。真的?真有这么方便?我第二天就到小区三楼的物业管理处,到处寻找图书馆,没有找到。看看报夹上的报纸上有深圳特区报,我就忍不住想看看。我知道,深圳特区报,是深圳市委的机关报,曾经发过一篇震动神州大地的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一篇记述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的通讯,在中国新闻界犹如一声春雷。作为曾经的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当然想亲自看看发表这种重头文章的报纸是张什么样的报纸。打开报纸一看,还是有些失望,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好报纸,仍然是中国传统党报的办法,从版面和标题以及上面的信息可以看见,党报天下一个样。报纸没有看到,便打听图书馆。物业管理人员是个女的,显然不爱看书看报,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图书馆,说完此话后,她仿佛感觉说的话有误,又接着说了句话,你到一楼看看,那里有个图书馆,但没有人值班,无人值守。无人值守,我怎么借书?不管能否借到书,还是先找到地方为上策。下电梯,直奔一楼,宽敞的一楼大厅,我几乎天天经过,那个靠在里边的图书馆也几乎天天从我的眼皮下滑过,而我对它也视而不见。并不是我的视力不好,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它是图书馆。这是像个中巴车的车厢般的货柜,当然比车厢高,透过玻璃门,看见里面放置有序的各种书籍,我多想伸手取一本,但可望不可及。这些书全都关在书柜里,又没有值守,再细看印在书柜上的读者须知,这才弄清楚情况。原来这是无人值守的自动读书馆,要想借书,得先办借书证。要办借书证,就得要身份证,交百元压金,还要像操作自动取款机似的按提示步骤自己操作办理。公允地说,这的确方便读者借书,可是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打算在深圳待太长,也就不想办借书证了。只想到图书馆借到一些杂志看看即可。尽管对于我来说不方便,对于大多数深圳人来说,这种自动借书图书馆真的方便了读者。

一叶知秋,从图书馆的变迁可以看到深圳在许多社会服务方面是走到了全国的前面。

爱上读书

文/马稼春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家住在白莲巷8号(60年代初成为红旗人民公社),家门口不远的白莲巷西侧和山门口街交界处,就是原来的镇江市图书馆。

在我刚识字不久,上面三个哥哥就给我带来许多图文并茂的童话书,也许正是受他们影响,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三年级开始,哥哥看我这么喜欢读书,就为我办了一张图书馆少儿部的借书证。从此,我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了借书证,我心情特别激动。每天下午由八叉巷小学放学回家,都要经过镇江市图书馆,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借书证,踏进图书馆,挑上最喜欢的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我小心地翻动着书中的每一页,恨不能把整个图书馆搬到自己家里去。

一天晚上,上中学的哥哥把一本书递到我面前,定睛一看,在书的封面上画着一幅神秘的图画:一个戴眼镜的科学怪人,正坐在一艘鱼形的怪船中开怀大笑。几条全身布满彩色条纹的石斑鱼,围着怪船游来游去,似乎在打量这个闯进他们世界的不速之客。我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怪鱼,勇敢机智的尼摩船长,此时已成为我的一切。从接触《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开始,我嗜书的情结,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图书馆读的书越来越多。很幸运,那时哥哥做了图书馆成人部的义务服务员。在哥哥值班时,我到图书馆成人部用哥哥的证借书,那是段很快乐、很值得留恋的时光。

我还阅读了许多文学精品,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我至今念念不忘。《诗经》使我听到先民的歌唱,《左传》使我见到诸侯的争盟,《山海经》带我游历神仙的故乡,《颜氏家训》让我感受到一个父亲的叮咛……

我爱上了图书馆,爱上了书。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因为气质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是被岁月打磨后的模样。这么多年来,弄丢了许多爱好,幸好还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女孩

第一次遇到她,是上学期一个晴朗的早上,我到图书馆看几篇论文,无意中,就坐到了她对面,开始也没怎么注意到她,当时我很专心,目不斜视,后来遇到几个难以猜测意义的关键汇,就抬头借本词典……

也许,这一抬头,意味着我此后在图书馆再也没有从前的那种平静了。

对面的她不是那种非常漂亮的女孩,乍看并无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但皮肤很好,要知道在南国广州,那是少有的柔嫩和光滑,气质很好,在恬静的面容中洋溢着少女的特别的光晕。

我甚至没能说声谢谢,因为她是如此的专心……

几天后,我又去图书馆看那一堆论文,那时我好像已淡忘那一个女孩,确实,我常常告诉自己,早已过了那种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倾心付出的年龄。

同样的位置,我又遇到了同一个女孩!

我特意向她借了词典,虽然上次我几乎不能从这本小小的词典中找到三分之一的单词,只是希望能从中知道她的芳名,可惜一片空白。

当我说谢谢的时候,她只轻轻地点了一下头,甚至都没看我一眼。我忽然发现,她的外型,就像稍胖一点的酒井法子。

这一天,我心神不宁……

从此,我到图书馆总去那间阅览室,祈盼着能看到她。她并不常出现,但经过一段日子,我渐渐熟悉了她的一切,比如她什么时候会上图书馆,几点会离开,特别是她常挎一个很特别的大红色的挎包,红的耀眼,红得令我心颤……

然而,我只是看,因为我觉得对一个久已麻木的人来说,这感觉有点不真实,这冲动有点幼稚……

三年来,虽然有不少女孩表示过对我的好感,还是一个人,走过了读研的时光。

后来的日子,便是求职奔波的辛苦和选择职业的烦恼,西装革履,走在拥挤的街头,象浮尘一样轻飘的感觉经常在心中涌起。吃着饭,盘算着未来,哪里有爱情的梦想呢。

过完春节,回到阴沉沉的广州。

在老家了解了一桩几年前的情,如今工作也定了,唯一的压力便是要搞定尚有很大问题的毕业课题。

我又以从前的平静和专心,整个整个的白天泡在图书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呆在实验室,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就这样度过了开学的几个星期。

那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我到图书馆复印了几篇论文,还有大概半个钟的时间才能吃到饭,于是随便走进那间阅览室,很投入地看起来……

11:50的时候,我在铃声中站起来,就在往外走的时候,下意识地朝哪个角落望了一眼……

她那双美丽的眼睛!

这是第一次四目相对,极短暂的一瞬间!

下楼梯时,我能感到她跟在我后面,飞快地下了楼梯,她一向喜欢快速地下楼梯的。

我又再盼望见到一个女孩,一个并不非常漂亮但清纯可爱的女孩。

但是,依然没有任何别的想法,除了想见到她……

一直到了第二个星期。

星期三下午要放学的时候,我头脑发晕,便按老习惯,准备回去换靴,然后到英东体育馆动一动。我晕乎乎地走出图书馆大门。外面天气晴朗,大片的绿荫在蓝天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的空透,红砖碧瓦的教学楼坐落在静谧之中。我一个人走下那长长的石阶

……

天哪!

长长的石阶,款款的她,一步步的踏上来!

长长的石阶,就我们两人!

她面带动人的微笑,纯洁的微笑,她带笑的眼望过来……

我望着她,不,应该说凝视着她的双眼,四目相对,大概有两、三秒的时间,多么幸福的时刻啊,一直到她象传统女孩那样低垂下目光。我们擦肩而过。

然而,麻木的我当时竟没回报一笑!我竟然没有打个招呼!

然而,我们竟然擦肩而过!我为此遗憾了很久。

我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这种心跳的感觉了呢!我不禁自问,七年的大学生活,我曾面对过各种类型的女孩,漂亮的、聪敏的、高傲的、善良的、大方的、羞涩的,何以一无所知的她会莫名地令我动心呢?

不行,我一定要认识她,这一天,我对自己说。

后来的日子就不用说了,我知道了她星期四上午,下午,星期五上午肯定会出现,她读书非常认真,从未见她有任何一点松懈,而且总是将近最后离开。

我想自己不是个害羞的人,本科时当过大社团的负责人,一直做学生干部,一个人浪迹天涯的日子也曾过过,只是面对这样一个莫名的冲动,面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我竟如此踯躅。我想尽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各种方便的借口,可每当面对她的时候,我只有混乱和心跳,我怎么变回了八、九年前那单相思的少年?我恨自己,对各种各样的女孩应对自如,何以面对这样一个外表单纯的小妹妹,完全变了一个人呢?冲动地认识一个女孩,这有必要吗?这应该吗?这合理吗?这不是幼稚吗?我一次次责问自己。可每当入睡之前,或一个人默默坐着时,一想到她从我身旁飘然而过,就不由一阵心悸。

我的所谓理性、所谓成熟,多么可笑。

我的冷静麻木,却因这冲动而消融,我又觉得可贵,这莫名冲动。经过了多少次努力,又有多少次退缩,我不想再一一述说,这真是恼人的事,我的自信呢?

我远远地望着她,甚至不让她觉察。

看不清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去……

又是一个星期四。

下午,我继续在四楼阅览室写毕业论文,她坐在远远的一个角落,我不时望一望她,盘算着和她面对时应该用什么语气,什么神态,说些什么,这已经是第n次了。我准备在她离开时起身,然后与她同路去吃饭,我忐忑不安,不时抬眼望她,搞得中间另一个女孩很不自然,她误会了吧,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候,我想。

等啊等,阅览室里的人少了,又开始多了起来,已经六点了,外面渐渐暗了下来,远远的她没有一点走的意思,

我饿的不行,走罢。

吃过晚饭,本来按习惯我会到实验室忙到半夜,可她的样子总浮现在我面前,我难以自持。这是我第一次在晚上上图书馆,七点了,大概已没位了。她还是坐在那,一动未动,仿佛没有离开过,只是青春的脸上有一丝憔悴。我有一种莫名的心疼。无法找到一个空位,我不得不离开。在期刊阅览室翻了几本专业杂志,却无法专心,又翻了翻几本文艺刊物,看了篇《舅舅情人》,一向喜欢的王小波也无法令自己专心……

九点的时候,我又走到那间阅览室门口,她依然坐在那,一动不动,她对面有一个空位,很窄,邻间却有很多空位,我无法面对她,于是干脆在邻间找了个坐,一心一意地写论文……

十点多,我离开时,她还在专心地看书。

默默走在绿荫浓重的校道上,走过银色灯光下的大草坪,走过沉默的铜像。我不禁问自己,你怎么了?我何以如此优柔寡断,何以如此患得患失,我的理想主义的幼稚心理还藏于心底吗。

第二天醒来,因失眠而沉沉的头脑忽然象电光一样闪过一点东西。

豁然开朗。

梦,是的,我是不敢面对一个梦一般的感觉,一个希望,一个幻想,我是不敢面对,因为怕它破灭……而只停留在一份对真爱的期盼。拥有一份对爱的爱。我要走近她,走进她的生活,也让她真正进入我的生活,别顾虑什么,别担心这是一个幻象。这不仅关乎爱,关乎一个女孩,更关乎一种生活的态度,关乎一个生命的哲学。

我无法逃避。

我必须面对。

这已是星期五了,阅览室里的人都走的很早,12点打铃时,诺大的阅览室里只有两个人,她,还有背对背紧坐在她后面的我,我有点相信天意了……

老校工来关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起身,我走在他前面,她走的很慢,短短的走廊里,我回头看了她两次,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转角的时候,她似乎下了决心似的,低下头,象往常一样,准备飞也似地下楼!

我用不可相信的平静说了声:“你好!”

……

后来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什么预料中的尴尬,我们随便聊着,笑着,就像认识了很长时间的朋友,走在放学后的人流中。除了她那美好的笑容和柔柔的声音。我不记得那条路上的任何东西……

在饭堂,我们分开了,我并没有邀她一起吃饭,不知为什么,虽然后来后悔没有继续谈一谈,但当时又很坦然。也许,这就足够了,我们认识了。虽然我仍然对她所知不多,但我对自己说:不管明天怎样,面对她,面对真实的生活!

星期天的此刻,面对计算机屏幕,心里想着她,想着她那美好的容颜,想着她那动人的谈吐,有些莫名的甜蜜感觉。

这就是我认识一个女孩的漫长经历,那么普通,却值得我铭记。

爱在图书馆

文/张月丽

喜欢码字,每次发表文章,多喜欢能有一份样报。

在我们的写手群里,常听到文友们说,“今天去了图书馆,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文章。”那个时候,好象看到了文友们在图书馆里,徜徉在书的海洋,欣赏着大海的雄伟和波澜壮阔,也细数着于属于自己的浪花一朵朵。这对于一个作者,同时又是一个读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终于听到了广场建成了一座图书馆的好消息,再后来,顺理成章的成了这里的常客。说实话,一进到这里,置身于那超豪华的图书馆,就有一种惶恐感,惟恐自己的心不够虔诚,负了这里这么好的场所。办了两个图书证,自己办一张,给上小学的儿子办了一张。

在这里,我找到了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种下满院的希望》那篇随笔。在《京华时报》找到一则笑话,从《中华家教》第三期找到一篇亲子文章……

一开始先借来那些写名人的书,借《傅雷家书》《唐代诗人李白》《苏轼》《欧阳修》,后来借汪曾祺的《一辈古人》,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从那里得到很多灵感,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理念,还被我写成一篇读后感,发表在《山西日报》上。

后来发现里面好看的书太多了,我所借的书十之八九都是续借一遍,比如读《听李敖讲学问》,里面除李敖的关于人生,关于学问的精彩之摘,同时还有本书的作者王墨卿对李敖的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对他的人生哲学进行诠释。让读者看了爱不释手,不忍归还。

家有小儿,所以育子的书不能不读。《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看了让人忍俊不禁。本文是心理学者韦志中所着,里面收录了名着《西游记》的一些精彩片断,然后,进行层层剖析,向父母们传授很有实用性的育儿技巧。因为家里曾断断续续买过西游记的少儿版本,我一直没有买原版,心想,故事都已经家喻户晓了,再买也没有意义。然而看到书中摘出来的的西游记原文,那些古典句子那么生动优美,那些对话更是活灵活现,于是马上又借来厚厚的《西游记》原版细细读起。

《小学三年级日记》那本书,里面有小学生日记,还有词汇,内容生动有趣,特别适合三年级的儿子读。借完又续借半个月,还是读不够,索性从网上买了一本。这样可以伴随孩子每一天了,快哉!如果让自己在网上盲目买,难免有看不准的时候,从图书馆实地考察之后,这样哪本好,就可以留驻下来,成为永远的朋友了。又少花钱,又拥有了真正的喜好。

我这份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次,我去还书,有一位母亲问某本书从哪里能买到。管理员问,是不是把书弄丢了,那位母亲说不是,在管理员的问话下,终于说了实话,孩子说这本书太好了,舍不得还。

于她的这事,我想到了这一招,哪本书实在喜欢,看不完,看不够,索性就在网上买一本。没想到,随着书借得越来越多,“贪念”也越来越大,看着那些看似可以成为终身的朋友,不免最后是受冷落的境遇,又不禁劝自己煞车,对自己碎碎念: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是来去图书馆借读吧!

图书馆又分为好几大类,有文学类图书室,社科类图书室,儿童图书室……在妈妈的眼里,百看不厌的就是孩子读书的身影了,孩子们坐在冬暖夏凉的图书馆里,认真看着书,小眼睛亮亮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多么美丽的画面!

老人们最爱去的是报纸杂志图书室。戴着老花镜,拿起一份报纸,或者一份《老年世界》,瞧瞧当天的新闻,再学学同龄人的养生之道,每天的时光就这样安静地度过,该有多好!看着他们的背影,同样心生欢喜。因为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未来很美好,主题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走进图书室,脚步不由自主变轻,变快。真好,尘世有爱。我们的爱,尽在图书馆!

夏天到了的时候

我想拿个七彩柠檬,扎个高高马尾,画个清清淡妆,穿上玛丽T恤,晒晒温暖太阳,喝喝涩涩咖啡!

我想买几个乒乓球,想着它是鸡蛋,嘭!嘭!嘭!,啦啦啦鸡蛋碎了,流出葵黄的小太阳和透明的湿眼泪。

我买了昏黄的报纸样墙贴把白白的墙壁贴上,想象着关了门窗,拉了窗帘,开了台灯,开了电脑的封闭小世界。

可是南风吹开了门窗,掀动了被太阳晒得噼噼啪啪响的被单和棉絮。被单羞羞涩涩地碰着棉絮,棉絮红了红脸,也笨拙地抬了抬触角。

我看着她们在阳台上动听,欢笑。

我想趿着开满了小碎花的拖鞋,穿着挂了太阳镜印花的大大短袖,挽上长长清凉的黑发,站在洗漱台上洗臭臭的小脚丫。

我想躺在凉凉的席子上,摆出一个大大的人字,上方黑乎乎的吊扇,啪啦啪啦直响,转走了、又回来了、转走了、又回来了。

我脱了鞋,想赤脚踩上被暴晒了很久的阳台,当壮壮圆圆的大脚趾头刚刚着地,就被烫得“嗷嗷”大叫,瞬间被弹了回来。

但这一切都是冥想,现在才春天,杜鹃花要凋落的时节。

聚焦、虚焦、聚焦、虚焦,望着、盯着、望着、盯着,塑料瓶中的杜鹃从红、到粉红、到水红,估计明天就会死了,或许是后天,反正是要死了的。

我想等天气热的时候,就在我脸上小雀斑的辖区抹很多很多加倍的防晒霜,在嘴上涂很清凉很清凉的柠檬味护唇膏,戴上我涂鸦过的遮阳帽,从12舍走到图书馆,再从图书馆走到12舍。

我想那个时候香樟应该开得很茂盛了,我是可以从它怀里窜过去的,在它的脚与头之间。

那时候的学校应该是很安静很安静的,蝉们一群一群在念禅诵经,小毛毛虫把树叶当成被子,裹在里面午睡,或者偶尔飘过几片白云。

但我不会从12舍走到图书馆,再从图书馆走到12舍的,因为我也要躲在小房子里睡午觉,而且图书馆中午也不开门,因为他们也要睡午觉。

大家都要睡午觉,那我也得睡午觉。

被冷落的借书证

文/夏学军

从书桌抽屉的里端,翻出一张薄薄的卡片,是小城图书馆的借书证。看到它,就想起图书馆阅览室的静穆。

有多久没去图书馆了?至少是三年了吧。这三年里,我没看书吗?可是我明明天天在阅读啊。我的阅读,离纸媒越来越远了,每天把住手机不放,有无数个微信文章等我打开看,还有那么多收藏的公众号。除了工作,我几乎是“机不离手”地阅读。

时间倒回十年前,儿子刚刚十三四岁,我给自己和儿子同时办理了借书证,儿子是少儿部的。每两个星期我都领着他去图书馆,先阅览期刊,再借回喜欢的书籍。每天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是我俩一起阅读的时间,雷打不动。这一习惯坚持了好多年,直到儿子上了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才停止。回忆起这段难忘的阅读时光,儿子说正是因为这些,他的文学素养比同班人高出不少。他说看到一本喜爱的书,每天都盼望着快点阅读,读到高兴处与我分享,而我又能与他一起感受书中的喜怒哀乐,真是美妙极了。

曾几何时,我的座右铭是“至乐莫如读书”,一张小小的借书证带我窥探世界的神秘,带我领略人间悲欢,带我穿越生命难以抵达的往昔与未来。还记得那年图书馆对面新开了一间咖啡厅,这在小城绝对是新鲜事。我的工资不高,囊中羞涩,但每月都要去一次,不为喝难以下咽的苦咖啡,而是带着心爱的书籍,独坐一隅,单纯就是喜欢这个充满情调的空间,而书籍就是最好的陪伴。

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兴起,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一个个诱惑人的标题,令人迫不及待地打开看,结果都是碎片化、快餐化的浅阅读,都是虎头蛇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特别怀念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发呆的时光,翻开书页时飘散而来的纸张油墨味道,仍旧让我迷恋到不可自拔。我总是对地铁里专注阅读书籍的人心生好感,相对于低头玩手机的人,他们是那么与众不同。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手里还有图书馆的借书证,有多少人还常常使用它。

“当一本书没有人读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他会枯萎。 ”曾经自诩爱读书,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书籍陷入孤独?我也应该把尘封已久的借书卡重新激活了。

我不信命

文/胡胡酱

闲来无事,培养闲情。

于是与朋友报了个培训班,所学的是古筝。今晚本是上课时间,在车站等了十几分钟的公车还没来,心里不禁有点后悔报名了,可是出发无回头路,所以费用都已缴清。

我是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还有十几天就毕业了,现在在一家代理记账公司上班。每周三下午七点半上课,我们公司下午是六点下班,任接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每天处理繁琐的账务,有些难题不可能那么容易解决的,更别说我所在的是代理公司,几百家公司,客户说要就要立刻整理出来的数据,那时我是特别乐意加班的,每天根本不可能准时下班的。

在学校时我上课没缺过课,现在出了校园难回校园却缺课了,心里不禁默默叹息:本来以为缺课的是女友,却没想是我。明明我只是吃了一碗老友粉。女友比我先一步出门,到车站时却不见踪影,我心里清楚她早已坐上班车,我愣是等了十几分钟不见次班车,打电话给女友,她说才十分钟的路程。这时我记起每次比女友慢一步出门,看着她一路路灯,我在身后一路红灯。我心里清楚明白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你喜欢就可以了,比如你喜欢吉他,首先你得有钱,有钱才能买乐器,然后各种培训,然后你得有天赋,不然也是废。

前几天是端午,我没有回家,压根不敢回去好吗,“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是形容我这样子的。在家就是电视里大龄剩女被逼婚一样的情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我还没考得从业资格证。在学校时我又在图书馆兼职,大家都以为在图书馆就是小清新小文艺那种,很安逸悠闲。事实上我就是个打杂的,一开始进去的时候老师说了值班时间不忙可以看书了,然而真正开始上班是下午五点到晚上十点,周末还要轮班。大概工作内容就是陈列整理图书报刊,还要整理下架的报纸分类,然后装订,每逢暑假大家放假回去了我们图书馆人员都要迟几天才能回家,需要整理的书几乎铺满了整个地板,一个翻读一个记录入册,轮岗。要问我为什么不爱看书,那得看时间,几乎都是跑着到图书馆换班的,时间观念很重要。别人都是争着往图书馆跑,我却内心恐惧,周末想睡个懒觉无奈要早起。

2016.06.22,倦。

我和我追寻的书

文/薛冰华

小学四年级时,大哥从部队复员,随身带回一大箱书籍。看到大哥埋头看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便也拿起一本来看。这一拿起就再也没有放下。我还记得那本书名字叫做《第二次握手》,一个很怪的名字。书看完后,大哥就把它收了起来。像其他许多东西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本书也不知所踪。

多年以后,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一本初版的《第二次握手》,我眼前一亮。我当然知道它不可能是大哥那本书,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尽管书价是原价的十倍还不止。如今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醒目的位置。像《第二次握手》这样意义非凡的书,在我的书架上并不少见。贾平凹首发在《收获》上的《秦腔》(上、下部)是我跑遍整个郴州城买来的。赫尔曼·梅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中,《奥姆》来自郴州新华图书城,《玛迪》来自长沙述古怀旧书店,《泰比》则来自深圳华强图书城。上海译文出版社草婴译《托尔斯泰文集》是读大学时,用做家教赚的钱,一本一本,花了一个学期好不容易才买齐的……可以说,这些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故事的起承转合只有我自己才真正明了。

喜欢读书,自然免不了要借书、买书。去图书馆借书,常常会发自内心羡慕那些管理员能够坐拥书城,整日与书为伴。想:伟大如毛泽东,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是如何地潜心向学、韬光养晦;狂放如钱钟书,昔日横扫清华,发誓要读尽图书馆藏书又是多么让人心驰神往。平生不会唱歌跳舞,不会抽烟打牌,不好华服美衣,唯好买书读书。去服装城买衣服往往都是目的明确,三下五除二,买了就走人。一进书店,我却马上成了一个朝三暮四用情不专的人。看到这本想买,看到那本也想买。然而书价太贵,预算有限,最终只能权衡再三,舍鱼而取熊掌。每每这时便会大发宏愿:等哪一天有了钱,一定要把整个书店都买下来!

要读书,自然少不了读书指南。最简单明了的读书指南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了。诚然,文学史所介绍的作家作品大都是有定论的,值得细细去品味。但就个人趣味而言,我更青睐那些游离在文学史边缘的作品。在犀利的文字引领下,我常常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往无前: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那些处于绝望边缘的卑微小人物互相扶持,最终找回了人生的意义,让我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心碎地死去,我陪渡边君在深夜里落下无声的泪水。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米克,被富人家收音机中传来的《命运》击中,我不禁柔肠百转。哈珀·李《杀死一只反舌鸟》中,阿蒂克斯·芬奇为黑人大声辩护,我不禁热血澎湃心潮起伏……诸如此类的感动实在是太多太多,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次全情投入的阅读带来的都是全新的体验和深沉的体悟。

在这个指点屏幕、海量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手捧一本书细嚼慢咽大有被手按屏幕快速翻动所取代的趋势。然而,不管技术是多么的进步,不管书籍的形态发生了多大的改变,阅读的本质还是没有变。相比携带一个“图书馆”随时随地阅读的情形,我还是比较钟意那种泡一杯清茶,在袅袅上升的茶香熏染下,手捧一册书,身心放松,只为体验过程,不为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之乐。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说:一个人一辈子其实都只有一个念头,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着这个念头打转。我想把这话改一下用在自己身上:这辈子,我似乎一直都在寻找着一本书,一本精彩纷呈包罗万象的书。这本书能满足我所有的阅读期待,它不在别处,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静静躺着。而找到这本书的线索,却藏在这世上各种各样的书籍中。为了这本非同寻常的书,我愿意用我的余生去努力寻找。

图书馆,我眷恋的精神故乡

文/杨黎明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座自己未曾到过的城市,心里总不免产生“陌生”和“新鲜”两种奇特的感觉。

对一座城市的新鲜感,通常来源于这座城市里市民口中难懂的乡音、独特的服饰、特色的饮食、罕见的古迹等。但我对这些常人都很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来电。我只是对一种地方很感兴趣,那就是图书馆。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空,我总会去这城市里的图书馆逛逛。哪怕不借书,只是逛逛,都觉得很好,很舒服。那对我来说,似乎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虽然每座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不尽相同,但里面的设施却大致相似。都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或新或旧的图书。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图书馆,总是能看到同一个古人所留下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图书馆,看到相同的作者,相同的书,难免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种感觉,足以使你忘却“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寂寞。

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十九岁的我,独自一人来到南昌这座陌生的城市求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也是我有生以来到过最远的地方。刚入学之时,和所有新生一样,由于人生地不熟而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幸好,当时有位室友在大学之前就在南昌上学。因此,对南昌再熟悉不过。周末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游遍大街小巷,逛图书市场、古玩市场等地方。其中有一次,突然把我带到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大院子里头,里面坐落着一座很宏伟的大楼。我抬头一看是“江西省图书馆”。

一进图书馆大厅,就看见正堂上龙飞凤舞地写着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整个大厅安静肃穆,颇有某种“圣殿”的意境。往里走便是一间间藏书室,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泛黄或崭新的书籍。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藏书,使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自那以后,每个周末我均风雨无阻地来到这个图书馆复习功课,或借阅书刊。四年大学光阴,使我对这座图书馆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记得我每次来这座图书馆,我都坐在北边最角落的那张桌子,除非此前已先被人占座,不然绝不破例。这个位置光线较好,且安静。抬头就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艳丽的红梅图。这幅梅花图,恍若一次次提醒我: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寒门子弟,不刻苦勤学,何来光彩的未来。因此,只要一坐在那里,就不好意思偷闲。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我的钱包皮夹里,一直随身携带着当年在那图书馆办理的借书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带着它,或许是一种缅怀吧!缅怀它陪我在那里度过的四年光阴。带着它,就像带着一位能见证我往昔的老朋友。有他在身边,心里就觉得温暖、踏实。

每当出差或途径省城南昌之时,我必定抽空到省图书馆走走,必定到那张我曾经坐了四年的座位上坐坐。哪怕只是小坐一会儿,也觉得倍感温馨,那似一种回到故乡,回到家的感觉。看看墙上依然健在的梅花图,虽然已经略显陈旧,但她依然那么傲骨和动人,就像一位在家守候孩子随时归来的母亲,虽然久经风霜略显苍老,但她依然是那么慈祥,那么漂亮。

人活一世,总有些日子,值得我们怀念;总有些人,值得我们惦记;总有些事,值得我们回味;也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难以忘怀。特别是一些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总是让我们那么怀念。确切地说,是我们不肯忘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和志趣相投的人“类聚”,才能与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先人们“约会”,倾心交流。

自那以后,逛图书馆便成了我的个人嗜好,或者说一种个人情结。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想去那座城市里的图书馆坐坐。就像一个基督教徒,每到一座城市,总想到当地的教堂诵经一样。

是的,图书馆是我朝圣的殿堂,也是我灵魂“受洗”的地方,更是我眷恋的精神故乡。在这精神的故乡里,我愿意做个捉蜻蜓的孩子,快乐地捕捉智慧,捕捉每一个闪亮的精灵。

一路上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6岁,那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需要在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我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写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一天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数学却是一窍不通。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淄博市图书馆的原址成了博山区图书馆,我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挑书时我是最兴奋的,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了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书,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悠闲自在,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下班回家的每一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从儿时爱上读书,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唐诗宋词,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之后,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更加发奋苦读。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仅仅在文学领域上获得一些成就、在以后的事业里书中所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忙。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有了盼头,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我的梦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