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的文章

2022年12月08日经典文章

儿女的文章(精选20篇)

下辈子你还做我母亲

文/谷艳香

母亲离开我们整三年了,但你永远活在儿女的心中。

你和父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我们六兄妹都培养到高中毕业,弟弟和妹妹还读了大学。在过去农村生活艰苦的年代,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我记得,小时候,队里哪家有难事,只要人家尊一声“老妈”,你不管自家生活多么拮据、多么艰难,总是会想方设法,拿出自家的钱、粮、布证,送给人家救急。你隔三差五到镇上赶集,再累再饿,也舍不得买个饼充饥。你伤风感冒,从不进诊所。为了能省钱,你总是用老偏方,闷一碗生姜茶散热取寒。后来,你咳嗽长时间不见好转,还坚持在河边辛苦地斫树枝,准备过年的柴禾。我们再三劝你说去医院检查一下,你却总舍不得花儿女的钱。再后来,哥哥、妹妹将你硬拖至医院,最终却查出你患了肺肿瘤。

自从母亲离开后,儿女们再也吃不到你腌制的脆脆的咸菜、萝卜干了,再也尝不到你酿的甜面酱、清酱油了,再也吃不到你磨的红辣椒,再也尝不到你拿手的咸肉粽……

每每想起生我养我的娘亲,我就内疚而心痛,你从未在女儿家待过一天、住过一宿啊!每次,女儿回来看望你后返程时,你总是半步半步地蹒跚到小沟西,目送着女儿渐渐地、渐渐地远离。每每想起这一幕,女儿心头就会泛酸,喉咙哽咽,眼眶湿润,内心难过。

一次,母女俩在梦中相会了,我泣不成声地说:“母亲,我很对不起你!”你却慈祥地笑着说:“我的六个儿女,个个对得起我。”梦醒后,女儿以泪洗面,无法入睡,直至天亮。女儿幻想,如果人生真有来世,那该多好啊。母亲,下辈子你还做我的母亲,让女儿好好地回报你。

母亲的爱

文/郑会林

新年刚过,母亲从镇上来到我所寄居的小城。

妻子还在待产中。为了不耽误我的工作和照顾妻子,母亲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以前在家乡县城二中教书,经常回家与父母团聚,现在工作变动,很少回家,时常会很思念母亲,我现住的小区位于城中央西侧,周围的住户家家门户相对,近在咫尺,平时见面点头示意问好,却感觉素昧平生。母亲大半生时光都在老家度过,和父亲相依了几十年,乡下的日子容易打发,生活也不十分讲究,现在母亲突然从乡下来到城里,每天少了和父亲之间的唠叨、邻里之间的相互串门走动,我时常担心母亲初来乍到会不适应,母亲刚到,各个方面小心翼翼,她每天把客厅、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不忘给家中几株花儿浇水,甚至连书桌上的钢笔、稿纸,都收拾的干净利索,母亲很快适应,我很是高兴,心想之前的很多担心未免是多余的。夜深了,我正准备入眠时,看见母亲卧室灯光一直通亮,我很疑惑,进门去看看究竟,只见母亲斜卧在床上,眼睛周围已润湿,顿时,我鼻子酸酸的,心里空落落,知道她一定是想家了,想念父亲和她的那一帮老姐妹了,这是她思乡的泪水,也是惦念父亲在家孤独、寂寞的泪水。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淳朴厚实一直影响着我,母亲宠爱我,但从不溺爱我;母亲教导我,但从不强迫我;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顽强的性格与乐观的态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依稀记得前几年自己做手术时候的场景,手术前的准备日子里,母亲多天彻夜未眠,整日忐忑不安,手术前,母亲用她满满的诚意恳请主刀医生为我精心手术,莫出差错,叮咛再三;手术中,母亲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心急如焚;手术后,当医生扔出来全是布满血的衣服时,母亲哭得很厉害,在场的医生为之动容。养儿方知父母恩,年轻的父母在品尝了养育子女的辛劳之后,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老父老母的不容易,母亲犹如红烛,燃尽一生,照亮着我我们成长道路的每一步,当我们有时间知道该好好地去爱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母亲时,她已经人过花甲之年,头发逐渐斑白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好好地爱我们渐渐老去的母亲吧,我们回报给母亲的爱与她用毕生时光对我们的爱比起来,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母亲这个职业,当儿女需要时,全年无休,不请假,不辞职,认为儿女有需要她的时候,她会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快速融入新的生活。母亲,吃的是淡饭,喝的是粗茶,日子再苦她也不怕,远方的儿女才是她最大的牵挂。这个人是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

慈母情深

文/李伟

母亲一生勤劳、质朴,为人正直、宽厚待人,同时,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许多年过去了,清悠悠的往事浮上心间,我的父母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正牌的中等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师岗位上辛勤忙碌了一辈子,冬去春来,在三尺讲台上,播种希望,辛勤耕耘,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母亲都挺过来了,那时父母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上有老,下有年幼的弟妹,那个年月,为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每月的微薄薪水不得不把柴、米、油、盐等筹备齐了,日子过着精打细算、紧巴巴的,虽是清贫,但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为了让我们兄妹能长大成人,母亲从未因生活艰辛家事烦忙而疏远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而是处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们懂得,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要用真情去善待周围的人,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才不至于碌碌无为。

从孩时记事时起,那时,家里生活仅靠父母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艰难可想而知,那时我只知道父亲工作很忙,在家时间很少。所以,家庭生活重担和培养儿女们成长的任务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虽然生活清贫,但母亲从未让我们饿着、冻着,她总想方设法把我们装扮得整整齐齐,体体面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母亲从不享用而是等大家吃完后,才动筷子。记得小时候,为了让我们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母亲经常是通宵达旦在灯下飞针走线,一件新衣服凝聚的是母亲浓浓温情,耗费的是母亲的心血。

为了儿女能长大成人,母亲永远是默默地付出和奉献,从不索取,从不要求子女的回报,母亲的艰辛和磨难,换来的是儿女们的成熟和前程。小弟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部队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现已成了家,立了业。小妹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被聘为幼儿教师,也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如今,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母亲虽已退休,但始终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低调的生活态度,本色的做人作风,如今,望着母亲的两鬓白发,做儿女的只想让母亲的晚年过得愉快些、幸福一些,常回到父母身边走一走,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母亲现已年近七旬有五了,本可以在家安享天伦,但为了儿女,为了子孙,母亲整天还是那么忙忙碌碌的,永远闲不住。作为儿女,在此只想为儿女们操劳一生的母亲问声好,献上儿女们的一片深情祝福,愿我们慈祥的母亲一生平安,永远幸福。

感恩母亲

文/周昕宇

1988年8月的一天,我要去青海省德令哈参加工作,这天一大早母亲给我收拾完行李,送我走出了家门。去车站的路上,母亲始终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托,让我到了工作单位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要牵挂家里……

火车一声长笛,缓缓开动,母亲向我轻轻的挥了挥手,好像总有话没说完似的。望着母亲那既充满希望又饱含担忧的目光,不由我心头一热,潸然泪下。坐在车上,母亲那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话语,总在我的耳边萦绕,我深感: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小时候母亲把所有的爱给了我,为我操碎了心,我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身边,而今我要去千里之外的他乡异地,寻求我的梦想,实现我的心愿,母亲怎能放心,她忧儿肌,忧儿寒,忧儿在外受人欺啊。

青海省德令哈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连绵不断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到处是一片穷山恶水的凄凉景象,看到这些,彻底击碎了我当初梦境般的向往。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单位周边地区,四面环山,寸草不生,荒芜一人,常年“风吹石头遍地跑”。所在单位没有食堂,下班后还得自己做饭,买生活用品还要去90多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刚从学校毕业,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怎能吃这份苦,受这份罪?心中的希望顷刻之间化成了泡影,我欲哭无泪,心中茫然,彻底动摇了。没几日,我连续几封家书,向家人哭诉了这里的情况,乞求家人同意,我要回家。万万没有想到母亲收到信后,在回信中痛骂了我“儿啊,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你让妈伤透了心啊……,别人能呆的地方,你为什么就不能呆啊……,你遇到这么点困难就退缩,将来你怎么做事啊……”。读完母亲的信我满脸泪痕,回想起母亲把我从小抚养成人所受的艰辛,回想起临行时母亲那满含希望的话语,我显得那么的渺小,心中充满了懊悔。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说过要回家,我不能再让母亲伤心啊。工作中的那些日子,我常想起母亲信中的话,尽管工作中遇到过许多困难,生活中有许多的不方便,我都挺过来了。青海十年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我克服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是母亲给了我战胜一切的力量,是母亲使我学会了坚强,更重要的是母亲使我学会了做人。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精明干练的外表,超凡脱俗的气质,更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但她却懂得做人的道理,她把她一生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她的儿女,她用她那勤朴的一生为儿女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我深感没有我的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

时光流逝,而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有了自己的儿女,我常用母亲当年教育我的言行,教育感染着我的儿女,让他们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现在我又回到了母亲身边,每次次回家,看到母亲一天比一天苍老,岁月无情的在母亲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烙印,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伟大的,感谢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谁说婆婆 不是娘

文/张新影

婆婆今年87岁了,虽然满脸皱纹,弯腰驼背,但是身板却非常硬朗,头发也没白,走起路来我都撵不上她。我家住五楼,她一天上下五六个来回。上楼后还拍着胸脯、操着老家口音跟我显摆:“看看老娘怎么样?”我连忙竖起大拇指,夸奖她:“老娘,你真棒!”老娘听了很开心,笑得像个孩子。

婆婆之所以有这样的好身体,与她一生的勤劳有直接关系。她嫁给公公的时候才19岁,生育了7个儿女,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结婚成家,又为7个儿女看大了孩子,是家里的功臣。如今,她还一直忙碌着,我们都劝她歇歇,享几天福,她总是不肯,说已经习惯了,不干活就生病。2004年,我家在城里买了楼房,把婆婆也带过去,想让她在城里安度晚年,可她住了不到一年就嚷着回乡下,我们只好顺着她的意愿,把她送回了乡下。回去后,她一如既往地种稻田,侍弄菜园子。只要有空地,她就种上各种蔬菜,无论是墙根,还是篱笆下,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年仲夏到深秋时节,婆婆总会把摘下来的菜用编织袋分好,用客车捎到城里。我们总能吃到婆婆种的新鲜蔬菜。她很有成就感,常常自豪地说:“你们吃我种的蔬菜,就证明老娘还是有价值的!”

婆婆和公公一辈子聚少离多,公公当年闯关东,把婆婆及一双儿女还有公公的父母扔在关里老家,婆婆既要照顾公婆的温饱,还要养育不懂事的儿女,大事小情都要靠她一人独自支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流了多少泪,难以言表。就是这样的生活,她竟坚持了6年之久。后来婆婆带着一家老小,一路奔波辗转与公公团聚。可是因为公公的工作性质,往往刚聚到一起,公公就调到了另一个工作单位,婆婆就一次又一次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掏炕、抹墙、上房修烟囱、劈柴、种地……婆婆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着一个男人该做的一切。有时,她还要去工厂里的副业队上班挣钱贴补家用。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婆婆却腰更弯、背更驼了。

我和丈夫结婚后,婆婆的公婆早已去世,7个儿女中已有4个参加工作,3个成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富裕了,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可婆婆还是闲不住,一刻不停地劳作。在我的印象中,婆婆无论春秋冬夏,白天从没睡过一个午觉。儿女们做饭她信不过,确实也没有她做的好吃,特别是面食,能做出许多花样。她做的手擀面,面条又细又软,吃起来筋道滑溜,百吃不厌。每到过年的时候,婆婆更是大显身手。她会提前把面发好,蒸大枣馒头,用模子做小饽饽,蒸黏豆包,炸油炸糕。我女儿最爱吃奶奶炸的土豆条和小点心,有的绝对可以和商店里卖的小吃媲美。

婆婆做饭不辞辛苦,从不对付,我们一家人总能吃到热汤热饭,她的儿女几乎没有得胃病的。记得当年我怀孕时,妊娠反应很严重,吃啥吐啥,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总是煮好热乎乎的鸡蛋送到我的手里,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我吃下去。我怀孕的时候正赶上妈妈去世,婆婆的关爱让我重温母爱,感激涕零。

婆婆坚强得像个女汉子,但对儿孙辈却呵护有加,关怀备至,赢得了儿孙们的尊敬、爱戴。最值得我骄傲和自豪的是,我已年过半百,还能享受到婆婆的嘘寒问暖,这是多么幸福啊!

往事已成追忆

文/梦在云海

一个不经意的日子却成了我永远的伤痛,成了母亲的祭日。一个深秋时节凌晨三点的时刻,远在家里的大哥打来电话说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那一刻有撕心裂肝的痛,无法入睡的我起身呆坐在书房的一个安静角落,寒气笼罩着深秋的夜,分明有细碎的陨声,无法再拥有母爱的孤独里,任泪滑过清瘦的面颊,沾湿披在身上的衣衫……

母亲,不是说好了要等我们回来的吗?星期一清晨,赶着去上班的二哥和我站在你的床前时,我拉着您的手跟您说过要等到我们回来的时候,病榻上的您无力地点了点头,而您却再也没有等到那样的时刻。当我们赶到您的身边的时候,您却在安睡中长眠了。任我们千呼万唤,也唤不醒长眠中安睡的您。母亲,在您临终前的那一刻,守候在您身边的有您的长子和您唯一的女儿,忙于世俗事务的二哥和我却无法在您的身边。临终前,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女们说吧,我知道:那样的对话只属于母亲与女儿,也可能属于母亲与长子。母亲啊,不是我们不明白:父母在不远游。而是您的教诲从小让我们明白那些胸怀四方的梦想。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您听说我要出去读书的时候,您在欣慰之中带有几丝苦笑,您终于明白梦圆后的我会像小鸟一样从您的身边飞走。母亲,我一直后悔当初选择从您的身边飞走,无论什么名誉与地位,什么幸福与尊荣,什么诱惑与欲望,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幸福。母亲,您永运的离开了我们,任您离开我们的背影越来越远,而我们对您的思念却越来越长。母亲啊,如果您天堂有知,您还会沿着那思念的天梯,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梦里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您一直固守着乡下的那间老屋子,在您那无怨无悔的固守中会不会有某种等待——等待着儿女们迟归的脚步?家境清寒,儿女又多,记忆中,您却总会在勤俭持家中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也让儿女们过惯了那些粗茶淡饭的日子。您那个时代所固有的细碎的脚步从没有走出过村前的那“门口塘”,儿时的记忆里,那是您为一家人浆洗衣裳的地方,也是您为一家人洗菜淘米的所在。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母亲,儿女们一路成长的足迹里铺满了您多少慈祥的母爱。至今我仍然记得在冬夜的油灯下,您为儿女们穿针引线时忙碌的身影。而在那炎炎的夏日,最难忘的是您手上的那把用来驱赶炎热蚊虫的蒲扇。每到夏季来临,总是父亲买回来蒲扇,为了经久耐用,再由心灵手巧您将各色布条嵌在扇子边沿。记不清儿时的我在您的催眠曲中是怎样被哄入睡的情景了,但醒来时,常看见您在身边摇着扇子,那情景却始终记忆犹新,母亲,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孩子清凉的夏,也许是年幼无知,儿时的我没有半句感谢的话,翻个身又很快进入下一个梦乡……

渡尽红尘人已去,满身清泪湿衣襟。从此故园空留屋,冷暖凉热谁来问?母亲,在您离开我们以后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徘徊于乡下那间空屋的房前屋后,总想寻找儿女们再熟悉不过的您的身影,人去屋空,会有您的丝毫的踪影吗;千呼万唤,会有您半点的回音吗,母亲?……忙于清理母亲遗物的二哥无意中在碗柜里找到一筒“新花碗”,建议我们带回去留着纪念,我在漠然中点了点头。母亲,我听您说过,那筒“新花碗”是父亲几十年前从外地带回来的,父亲去世后,您一直舍不得用。我猜想:在那筒“新花碗”里一定有您对已经去世的父亲的种种不舍与怀念。而今,在您离开我们的时候,一样的不舍与怀念盛满在留着纪念的那一筒“新花碗”里——对去世的父亲,对离我们而去的您。母亲,我还想尝一口您亲手做的那一碗“手擀面”……

母亲,您生前是信佛的。对于佛所说的轮回我以前是从来不信的,但在您去世后我却宁可信其有。母亲,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情愿做您懂事的儿子,而您仍然是我慈祥的母亲……

妈妈的爱是伟大的

有人说:“母爱是无私的。”是的,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甜蜜的乳汁,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

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仁慈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宽容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从你哇哇落地的那一天起,妈妈便用温暖的大手,把弱小的你揽在怀里。

从呀呀学语的那一天起,妈妈教会了你喊第一声“妈妈”!!她哭了,那是激动的泪,那是幸福的泪,那是骄傲的泪。

无论你走到天涯还是海角,她都会每时每刻念着你、挂着你。

天再高,它永远及不上母亲思念儿女的情;海再阔,也永远及不上母亲疼爱儿女的心!

如果哪天,世界上,还有一种爱是存在的话,那么我坚信,那一定是-----“母爱”!

所以我们所有做儿女的一定要在自己的双亲健在的时候,尽到自己的孝道 不要等到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在了,你才会突然想起你所有的从未做过的事,它们就会像巨石压在心口痛击着你的心。让你有种从未有过的痛和遗憾。那种“子若孝而亲不在”的悔恨也将会伴你终生!!!

妈妈是伟大的,有可能她不善言语,不善表达,但是那是默默的爱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爱。

妈妈:我爱你,我爱你,这将是我永远----永远要说的也是所有做儿女要说的话,妈妈祝福你,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年味渐浓

文/周礼

随着新年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搞结算,办年货,回家乡,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迎接着新年。

走在大街上,道路两旁,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炫目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激情。音响店里不时传出阵阵新年的欢歌,节日的喜庆呼之欲出。品种繁多的年货堆积如山,琳琅满目,任你挑任你选。家庭主妇们忙碌了起来,她们步履匆匆,穿梭于各大商场超市,精心地为家人采购着喜爱的物品。

火车站,汽车站,黑压压的人群水泄不通,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纷纷涌向售票窗口。他们满载着收获,满载着喜悦,满载着期望。一年了,整整一年没有见着自己的父母妻儿了,整整一年没喝到家乡的山泉,没有吃到家乡的饭菜了。整整一年没有看见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了。这怎能不令他们激动呢?他们恨不得自己的肩上能长出一双翅膀,恨不得脚下能拥有一对日行万里的风火轮,立刻飞向自己的家乡,投入亲人的怀抱。

乡村小院,勤劳的媳妇早已将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大早她们便蹲坐在自家门前,忙活着灌香肠,熏腊肉。尽管她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硬通红,但依然麻利地灌肉、刺针、捆线;尽管她们的双眼被浓烟熏得眯成一条缝,泪流不断,但还是不住地用眼角的余光张望着村口过往的车辆。她们辛苦着,却也幸福着。

厨房里,油烟袅袅,缭绕着满头银丝的母亲。从儿女们归家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没有闲着,在厨房里忙前忙后,想着一切办法,变换着饭菜的花样,尽量让儿女们吃得开心。当一道道鲜美可口的佳肴端上餐桌,她却并不伸展筷子,只是默默地站在旁边,慈祥可亲地望着儿女们狼吞虎咽,并不时为儿女们添菜加饭。见儿女们个个吃得红光满面,她也乐得像个小孩。

餐桌上,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喜笑颜开。尽管外面还飘着丝丝雪花,刮着阵阵朔风,但此刻亲人们的心里却分外的温暖。一盘盘水饺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双双筷子飞舞若蝶,划过席间。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把漂泊的心抚得发热出汗。年轻的后辈纷纷举起手中的酒杯,一一向长辈们敬酒,长辈们的脸上乐开了花,不停地说着吉祥与祝福的话。一杯杯热酒下肚,大家的话头活泛起来,气氛也更加融洽和谐。亲情便在这不经意的谈笑中升华、聚集,并且越来越浓,最后浓得醉倒了所有的人。

夜幕降临,焰火升腾,笙歌四起。年的味道也弥漫了整个大江南北,飘散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间,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里。

父亲的笑和哭

文/凡人草儿

父亲去世多年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笑和哭。

大姐结婚一年后,外甥出生了,初为姥爷的父亲一改往日的严肃古板,下班后立刻从母亲、大姐手中接过外甥,举到头顶,几上几下,乐此不比,要不干脆让外甥恰到脖子上开火车、坐在脚背上开飞机,那个乐呀,把全家都感染了。

后来,两个姐姐在婚姻上不听父亲的话,执意要走自己选择的路,父亲变的易怒、酗酒,常常在喝醉酒后大哭不止,那是我记事起第一次看见父亲哭。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也是奶奶家的主心骨,家族里大事小事、村里的大事小情从来都少不了他的主张,在我的记忆里,他是那么的严肃、那么的坚强。可是,我的姐姐们却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在同事面前、家族面前被指指戳戳,所以没有被艰难困苦打倒的父亲,却被流言击倒了。那年,我正上高二,每晚看着父亲号啕大哭而无能为力,站在院子里暗自啜泣,对两个姐姐充满了怨恨,我多希望她们听从父亲和大姐的劝说,改变初衷啊,可是,她们却是那么固执己见。想想刚直的父亲为她们找工作是那么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受尽屈辱,我的眼泪也簌簌地流。我的学习成绩一项不好,但在父亲醉酒后哭泣涂血那一晚,我面对星空发下誓言:刻苦学习,绝不让父亲为我今后的出路再烦心了,绝不让父亲因我再哭泣了。

1994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月底的一天,父亲满脸笑容地进了家门,那是我们久违的笑容。母亲连忙问父亲,原来高考分数下来了,我的成绩估计上中专差不多,而且我的成绩在我们学校新生班还是第一名,同在一个单位上班的父亲同事的子女成绩都不理想,所以才有了我们那天见到的父亲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笑,接下来几天,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父亲的笑脸,家里的阴晦气一扫而光。

没过几天,父亲就因车祸去世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了低谷。父亲的死影响了我们全家,至于我,则把自己深埋于孤独中四五年。每每在梦中梦到父亲的笑和哭。

在父亲短暂的一生中,儿女给与他的太少太少了,最多的是我们带给他的烦恼、哭泣。如今我们都各自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儿女,方体谅到父亲那时的艰辛与不易。多想让时间倒退,我们重做回父亲孝顺听话的女儿,让父亲多笑几次,可惜是再也不能够了。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大字不识几个,一辈子为儿女、为家操劳,洗衣、做饭,不知疲倦,从没怨言。父亲过世后,母亲精神大不如前,大事由大姐承揽,母亲只负责做饭、带孙子、孙女,天天、月月、年年,母亲围着灶台转。一晃,母亲六十岁了,却还在为儿女着急,为孙子、孙女操心。

听母亲说,过去的她受了很多苦,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在文革时经常挨批斗,干的牛马活,吃的是野菜糠皮苞谷,记工分却是最低的。等到该出嫁的年龄,由公社包办,连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就走进了婚姻是大门。婚后,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农田活和家务,而且还要背负长年累月见不上丈夫的乡思苦。干活受尽欺侮,回家面对躺在一个土炕上的儿女泪眼婆娑,往往是一盏油灯陪伴母亲到天明,日子就在母亲粗糙的双手中悄悄流淌。

苦熬苦扒苦挣,终于盼得了合家团圆和丰衣足食。父亲调到了郊区,我们全家搬到了父亲单位分配的两间平房。虽然父亲一人挣工资勉强养活我们一家七口人,父母还时常为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孩子争吵,但日子还算过的去。不幸突然降临,父亲突遇车祸一去不回,刹那间,我们的家再次没有了欢笑,母亲神思恍惚,终日以泪洗面,大姐被迫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日子在不经意间少了许多争吵,但同时也多了许多眼泪和艰辛。母亲后来慢慢好了,她恢复了忙碌,四个女儿相继出嫁,母亲忙前跑后,外孙都由她带,轮到最小的儿子结婚,母亲才放下了心,展露了眉头,孙子的出生,更是让母亲喜上眉梢,她尽心尽力照顾着儿子儿媳和孙子,不管多么辛苦,也从不抱怨,再加上我们几个女儿常常围在母亲身边,使母亲多了许多欢乐。周围的老邻居看见母亲现在其乐融融的日子都很羡慕,母亲也很高兴,只是一想起父亲就多了丝丝遗憾,她总在我们面前叨叨“要是你父亲健在该多好”!

再过十几天,就是母亲65岁生日了。母亲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今年,我们几个商量,决定给母亲过大寿,弟弟说,到母亲生日那天,我们一定要照一张全家福,我们都在期盼着那一天。

浅秋渐进的凉

文/灵秀

秋凉了,叶儿开始飞舞。

【1】喜悦

每在闲暇时,我总是喜欢去大自然。明知北方没有烟雨江南的青翠,没有温润缱绻气势磅礴的湖光山色。就一条黑河长年不涸地在宽阔的河床流淌着几股忽而交汇忽而分道或清澈或混沌的水,在离城市不远处永不停息地哗啦着流向远方。

这是我家乡最大的河流,也是我烦闷时最愿意去的地方。

坐在黑河水中央,看河水淙淙,清灵灵地流向远方。河岸两边堆积或挖掘得乱七八糟,既使这样,在周末去黑河玩的人还是很多。他们将越野车直接开进河床,洗车玩耍。孩子们在清清浅浅的河水里嬉戏。大人们则喝酒猜拳。

我静静地欣赏着周围的一切。我的小狗对着对面的人狂吠乱叫,似乎这是它的天地。没人理睬它的嚣张,我也任它乱吠,我怕它不小心会被河水淹没,用绳拴住。

我看手机小说,时而抬头看一眼周围的人。老公仔仔细细地洗他的车。

起风了,秋的凉爽带着丝丝的冰凉袭来,意犹未尽的人们渐次离开了。

湿地的芦苇,长势不是很好,前一年的枯苇未除,好似阻碍了它的生长。我踏上栈道,牵着我的小狗,在栈道奔跑。跑累了,我放慢脚步,小狗跳着蹦着,兴奋异常。竟然有几对新人趁着黄昏,在芦苇间拍婚纱照,淡淡的绿色在枯黄间伸展,这样的景,是春是秋还是夏,站在此刻,我们明白是在浅秋。

滨河新区也有不少游人。秋花烂漫,芬芳已被风掠走。湖边上有一群白色的鸭子,或站或卧,悠然自在。我的小狗,只要我走得稍快一点,它便要奔跑,我也随它奔跑。它激动地扑我的腿,闹得我裤脚上满是土。

老公说我:你比狗还要疯。

喜欢自然的我,一向如此,即使身体不适,只要在大自然,我都是愉快的。

【2】薄凉

我在润泉湖公园遇见了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他的父亲,那位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老人。

他,蹲到,再也没有起来。昏迷,再也没有醒来。

他想不到自己的生命结束的如此之快,他也看不到远道赶来的儿女凄楚而又冰冷的悲伤。

父母给儿女生命,细心呵护,培养教育,供其上学,后来工作,帮助成家。之后为了生活儿女奔波远离。之后,父母的家就只是一个客栈,等待疲惫的孩子回来的温馨港湾。

《常回家看看》一首歌感动了几亿的中国人。回家的原因很多,是自己想念了,或父母想念了,抑或为了孩子,也许是一种责任。走得越远,回来的机会越少。其实,不是远与近的问题,而是心。

感恩父母,是否明白父母的牵挂?是否给父母一些慰藉和快乐。儿女回来,没有那个父母不希望,不高兴。不想回来的理由很多,其实,就一个字:忙。再忙,再不好请假。人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等儿女大了,父母已没有几年活头了,多陪陪他们。作为儿女,理应为了让父母见上一面奔波,虽然辛苦,但之于亲情,又算得了什么。

他也是我的老师,一位非常喜欢运动、勤劳而俭朴的人,对生活他没有多少企求,对于儿女他更是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他们好。大儿子和女儿都在国外,后来大儿子回到了上海分公司。回来的机会都不是很多,他们也去帮着照顾一下孩子。

一天,刚七十四岁的老师,正在打乒乓球,突发心梗,就住在医院附近,迅速抢救。当时,医生就已经觉得没有希望了,可在极力抢救下,恢复了心跳、呼吸,处于深昏迷状态。

在外地的儿子和女儿赶来了,可老人深度昏迷,住在ICU.

他小儿子就在医院上班,别人不让进,他们可享受特殊待遇,可以轮换进去陪陪老人。

老人的手指动了一下,可脑部缺氧太久,医生断定醒来的可能不大。

在这几天里,最焦心的是懂医的小儿子,他坚信父亲能醒来,我们能理解。站在医者的角度,他知道那只能是等待奇迹发生;可站在儿子的角度,他不愿相信一直健壮的父亲突然之间会再也醒不来。

大儿子和女儿偶尔去看一眼。因为在ICU,不需要家人照顾,也不需要吃喝,一天一天过去,六七天后,依然如此。这期间,他们竟然有心去逛湿地,之后,病人还生命垂危,他们都走了。

后来转到了普通病房,日夜都需要有人照顾,才感到了艰难。可只剩下母亲和小儿子。十几天后,看不到希望的母亲,断然放弃了治疗。然后,大儿子和女儿才又回来奔丧。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可父亲在病危状态,那个单位也是能够理解和宽容的,请个十天半个月的假,应该不成问题,究竟是请不上假,还是……

我的老师走了,安祥地走了。

我没有看到太多悲伤,也许,他们看得太透,人总是要走的。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两年为成为植物人的儿子用刷子刷脚底板,并不停地与儿子交流,两年后奇迹出现了,儿子醒来,第一句话是叫了一声:妈。后来又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能扶着墙走路。这位母亲老伴癌症去世,儿媳跑了,还照顾着孙女。母亲的伟大,正因为有伟大的感动人心的爱,才有爱的奇迹发生。

我的老师,就在他出事的前一天还说:就我的身体,再活十年二十年不成问题。可生命却在次日,就失去了知觉,就成永远。

也许,对于远离,就该淡然一些,必定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我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薄凉。假如,是父亲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女,会如何?就算他再也醒不来,最后的日子也该陪陪;就算他没有感觉,抚摸一下他的手,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安慰。然而,他们走了,如此凄凉。

秋凉了,心也凉了。

【3】芦苇花

几十只风筝或高或低或远或近,都向着一个方向,在蓝天下飘荡。突然有一种喜悦传遍。好庆幸自己没有睡懒觉。太阳升起时,一切都是那么明媚,那么灿烂,那么舒畅,那么陶醉。湖面微波荡漾,湖心有七星岛,每个岛都是芦苇围成的圆,芦花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

喜欢这样清淡如水的美丽,随处可见的芦苇摇曳生姿。湖边上的垂柳将灼热的阳光用向阳的身躯拥抱,我走在它向阴的凉爽间。湖水的涟漪被几只鸭子搅乱,还有芦苇的影子也凌乱不堪。前面几个年轻人在奔跑,一只小狗不甘示弱地欢奔。后面的孩子嘻笑:他们与小狗赛跑。

我在一束高高的芦花前驻立,衬托在蓝天背景下的芦花,淡雅清爽,绒绒柔柔,轻飘飘的仿佛欲飞,从芦苇长高生出花,仿若生命的四季都是一样的色彩。渐渐的绒渐渐的柔渐渐的丰满渐渐的在枯黄的芦叶上优雅。冬季的雪花站在芦花上,多了几份妖娆和妩媚,在阳光下雪水又将芦花粘成残败的模样,可经不了多少光芒和风拂,它又如从前一样柔韧和轻盈。剪几枝芦花插在窗前的瓶里,家也变得有几份雅致。

在湖边一个小小的广场,一对夫妻他弹她唱,自娱其乐,不很动听却无比动人,在他们脸上幸福如花儿一样开放。

一位老人正在那些凌乱地竖起的石柱上训练他的小狗。小狗乖巧、机敏,在主人美食的诱惑下它做得很认真也很漂亮。看着那只纯白的可爱小狗,我又想起我的小狗点点,假如它还在我的身边,它也一定比那只小狗优秀。你在哪里?你还能享受如跟着我一样四处蹦蹦跳跳的快乐吗?她是否用绳索将你拴住?她是否知道你喜欢野外?是否……

随处可见的小狗,以各自憨态可掬的模样,悠然自得,每在这时,都会想起我的小狗--点点。小狗突然间被我们送人,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心路里程,也许我想念它一如它想念我们一样吧。那可爱的模样,那淘气而又招人喜欢的机灵劲,尤其是守在门口的忠诚和热情,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巴结主人不停站立作揖的姿态,那种与人之间仿若心有灵犀的懂得,胜过语言交流。还有你不让它叼的东西,当你放回原处,它看着你偏无所畏惧地叼起又快速扔掉,然后夹着尾巴离开,有一种我看你能把我咋样的挑衅。有时,小狗就和小孩子一样。

路上,落英缤纷的槐花,已在初秋的风中消失。季节纷繁的当口,转换是如此准时。天,开始了渐进的冰冷。时光就是这样匆匆地滑落,如华发披挂在额头,挡不住沧桑的容顔。

谁在秋的丰裕里揉捻进淡淡的忧伤?浸染这一季的欢喜。

怀念母亲

文/左成生

母亲去世,转眼已经十年了。

母亲田先珍,又名小银子。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上世纪50年代,母亲与父亲组建家庭,先后生下我们兄妹四人,上辈还有外婆及太祖母。在那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岁月,母亲上有老下有小,八口之家,吃饭饔飧不继,穿衣捉襟见肘,居住风雨飘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家人住的是最简陋的由土坯墙搭建的茅草屋。每逢雨季,便是灾期。屋漏雨、墙倒塌是常有的事。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修房补屋,母亲每年都要到二里外的高田上垡土、担水,制土坯,待晒干后再一担一担地挑回家,一批土坯的制成需累计往返百余公里,负重数十吨。墙倒了母亲自己垒,屋漏了母亲上房补。汗水与雨水交织,艰难与困苦同伴。可母亲一声不吭,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奇缺,饥荒肆虐,红薯成为人们充饥的主食。可我们家连红薯也不够吃,看到孩子们饥饿的眼神,母亲费尽了心机。那年秋天的清晨,母亲带着刚满四岁的小弟,去一江之隔的亲戚家买红薯,说是买其实就是用劳力换,那边是丘陵,盛产红薯。母亲帮忙翻一天红薯,收工时能带回多少随便挑,算是犒劳。那时也只有亲戚才能给予这样的恩惠和帮衬。傍晚母亲带着两担红薯一个孩子往回赶。途中母亲先把一担红薯送到前面,再去挑另一担送到再前面。小弟走不动了,母亲放下担子或背或抱送一程,在视线所及的位置放下转身再去挪红薯。如此往返,一程又一程,母亲到家时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小弟也在她的怀中睡着。翌日,当我们吃着热气腾腾、又香又甜的红薯时,哪知母亲为此流了多少汗水。

每年从春节后到夏收前,陈粮已经吃完新粮还没上市,俗称青黄不接。政府安排的一点救济粮如杯水车薪,吃了上顿愁下顿,缺粮矛盾在多口之家尤为突出。 母亲想方设法,东拼西凑,竭尽全力。用整米兑换双倍的碎米,用麸皮替代粮食。把仅有的一点粮食供我们上学、长身体,自己喝几口汤糊糊充饥。

母亲天资聪颖,心灵手巧,无论家里家外、粗活细活,母亲都驾轻就熟,样样在行。在大跃进年代和学大寨期间,母亲一直站在甲等劳力的行列,蹬水车、挖墒沟、罱河泥、送公粮,母亲从不示弱,与同等男劳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种双季稻那年,酷暑难当,母亲在地里插秧,四十多米的秧行,几趟下来已经腰酸背痛,筋疲力尽,可母亲仍然不肯休息,硬是跪在水田里,坚持到天黑插完才收工。母亲常说:“力气如潮来水,晚上睡一觉,明天浑身又是劲”。就这样,母亲不辞劳苦,日复一日奔波忙碌。每年农村分配方案公布时,母亲的工分累计数总是名列榜首。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喂过猪、养过羊。能薅树、会养蚕。至于纳鞋底、织毛衣,更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母亲的勤劳能干赢得了乡亲们的口碑,提起“南七圩的小银子”方圆几里地的人都夸她是女能人、女强人。村里的文化人也不唤其名,而称田先珍为“田先生”。这何尝不是对母亲的褒奖与首肯呢?

母亲虽不识几个字,却深明事理。对儿女们的管教甚为严苛。当我们淘气、犯错时,少不了挨打受罚,母亲决不姑息纵容,为的是让我们从中识好歹、辨真伪、明是非。她常常叮嘱我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穿衣要节俭,做人要诚实。改革开放后,儿女们相继成家,家家盖起了小洋楼,生活一步步走向小康,母亲喜上眉梢,夸党的政策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嘱咐我们要爱国、爱家、敬业。

母亲一生纯朴,从不刻意打扮自己,即便在她青春韶华的岁月,也向来素面朝天,留一头齐耳短发,待人落落大方,处事风风火火。干练中显得飒爽英姿,清秀里透出几份灵气。一生中母亲唯对栀子花情有独钟。自家的河塘边、院子旁,到处都有母亲亲手扦插的栀子树。每年初夏,朵朵白花在绿叶中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村里的女人和上学路过的女生,禁不住争相摘上几朵。母亲也是头上戴着、兜里装着、枕头旁放着。

2003年,晚年的母亲饭量骤减,身体日渐消瘦,经医生诊断为贲门癌晚期,儿女们顿觉晴天霹雳,而母亲却若无其事。在为母亲求医问药期间,母亲总是劝慰我们不要耽误工作,不要花冤枉钱。手术后的母亲强忍病痛的折磨,从未发出过一声呻吟,从未有过一句埋怨责怪的言语。看到母亲每况愈下的体力,儿女们无不忧心忡忡,可母亲仍一副坦然。

2006年7月,母亲离开了人世。面对死神的召唤,母亲宽慰我们说:“我该走了,我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什么遗憾,看到你们一个个都很好,我开心,我满足。”

趁着放假,陪陪爸妈

文/雨中野荷

孩子高三,自己又要上班,确实有点忙,每次回家看望爸妈,总是匆匆忙忙,没能坐着细细说话,没能停下好好端详,在老爸忙碌的身影中,在妈妈不舍的目光中,一次次驾车而来又驱车而去。“忙忙忙,你们总是很忙!”妈妈一边埋怨一边心疼地说:“别忙得太累啦!有空就回家歇歇吧!家里夏天凉,冬天也不冷。”看着夏天爸爸特自安上空调的卧房,摸着冬天妈妈收拾柔软的大床,转眼一年已尽,我竟然没能在家歇一宿。

父母养育儿女到底是为了什么?儿女们长大了难道只是为了忙生活?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跟孩子们叙叙、唠唠,也许是日渐年长的父母最朴素的愿望。我们儿女除了为生活而忙,是否也该找点空闲陪陪他们?待到日后不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春节放假,昔日的朋友未见了,多年的同学碰面了,聚一聚,聊一聊,走亲访友,聚会聊天,应酬很多,日子很忙,依然没有时间陪陪老爸老妈。什么时候有闲才看看爸妈?冷清的庭院树叶泛黄,期盼的目光悠长悠长……

我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找到了我的空闲,安顿好孩子,收拾好自己,安静地回家,陪我的爸妈。我陪着妈妈去菜园摘菜,跟着爸爸去田间看庄稼;我陪着妈妈去河边洗衣,跟着爸爸去屋后搬柴。我们坐在桌前悠闲地吃饭、看电视,嗑瓜子、聊天。我给爸爸盛饭倒水,我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腿。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拽着妈妈入睡,半夜醒来,我们娘俩拥被而谈,直到天亮。

爸爸的笑容挂在脸上,妈妈的腿脚似乎也更加利索。弟弟一家,妹妹一家,我们一家都回来了,孩子们欢歌笑语,弟妹们洗菜做饭,锅碗瓢盆齐欢畅,农家小院热闹非凡!

趁着放假,陪陪爸妈,老人不图啥!

百善孝为先

文/丁承启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德标准未必适合现代人的行事模式。诸如“二十四孝”中一则感人至深的尽孝故事,冬天儿子捂暖棉被才让父母就寝,夏天儿子先让蚊子喂饱后才让父母入睡。更有甚者,是妇孺皆知的北宋包拯,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谓之“包青天”。安徽庐州人,出生于肥东县小包村,家中独子,1027年考取进士后,考虑父母年事已高,回绝了朝廷封官的旨令,坚持未去赴任,在家陪伴父母。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孝期满的1037年,才离开家乡,踏上仕宦之路,时已39岁了。这种传统方式,早已不是现代人奉养父母的好方法,但其中“孝”的精神,却应如陈酒,历久弥香。

我们也是从做子女成长起来的,深知“养儿方知父母恩,寸草难以报春晖”,儿女对父母的心愿,比照父母对儿女的心愿,永远是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母爱大于天,十月怀胎受煎熬,分娩不顺还挨刀,有幸出生视为宝,母乳喂养更辛劳。养育更艰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吃少了怕饿着,穿少了怕冻着。手把手牵着移步,传心声牙牙学语,上小学早晚接送,上中学住校陪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含辛茹苦,望子成龙。待到山花烂漫时,破蛹成蝶,远走高飞,成家立业,另立门户,既忙于工作,又累于生活,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遇到难事才会上门。做父母的都很宽容,从不责怪子女,总是有求必应,倾尽所能,无私奉献一切,希望子女幸福,尽显眼水向下流,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些人常以“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为不孝子孙寻借口,找托辞。其实不然,事在人为,不可一概而论,孝子大有人在。我有个中年好友,一直侍奉90多岁的老母亲,患病多年,卧床不起,虽兄妹多人,从不推诿,一人担当,竭尽孝心,从喂食、擦洗、端屎倒尿,全由他亲自操持,直至今春仙逝。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确实不易,难能可贵,倍受亲友好评。

有些人仍然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放,视为终身依靠之举。现在是新社会,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子女都有赡养父母之义务。当今,巾帼不让须眉,个个能顶一片天,女性尽孝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女儿,就是我的贴心小棉袄,她善良、孝顺、体贴、关怀,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平时嘘寒问暖,逢时过节安排膳食,无需我们操心。尤其重在精神慰藉,亲近交流,互诉衷肠,深感愉悦。特别在我几次住院期间,不仅女儿焦急,女婿更为关心,积极到处求医寻药,配合医生商讨最佳治疗方案,聘请专人护理,亲自冒雨送饭,还抽时间夫妇轮流陪护,不离不弃,心心相容,体现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深切意涵。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其实真心尽孝胜似一个儿。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人生逃不过自然规律的限定,谁也抗拒不了年华老去。到了晚年,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最大的心愿是心理疏导,与儿女有感情上的交流,能得到儿女们体贴与关怀。获得精神慰藉,就心满意足了。近期有则报道:云南彝族有位九旬老人,膝下五个子女,均外出不尽赡养,老人无奈告上法庭,索要1元赡养费。为什么呢?老人说现在看病有合作医疗,政府发给的低保、老龄补贴也够用了,不需要钱,只求法院判其子女按时亲自送给1元赡养费,目的是让子女定时回家看看,这样要求并不过分。但不能苛刻地向子女提出违背政策、法规的无理要求,那样会让“孝顺”丧失“理智”。子女尽孝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避免平时足不入户,偶尔托人捎点保健品胡乱搪塞的“行孝”;甚至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让“孝顺”变成“笑柄”,贻笑大方。常言道“慈鸦尚反哺,羔羊犹跪乳,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后悔晚矣!

父亲

文/小小游天下

几天下来肌肉又见结实许多,每次的差旅总是急忙而充实,或许在很多年前的差旅中只会感叹风景和人,这次想纪录我的父亲,他是一个不合格父亲也是不合格丈夫,细数他缺点有千万,我依然恨不起来,因为他是我父亲,给了我生命,苍老了他身躯。每次碰面总是那么生疏拘禁,因为我们相处太少原因。时间都过去了,时代也变了,人也跟着变了,只有他没变。他依然爱唠叨,依然爱拿我们和别人儿女比较,依然爱抱怨。我从前到现在一直保持默默细听,只是心境不一样了,从前我会生闷气拿别人比,如今我会高兴笑笑,人都在变时而他没变却一直保持最单纯的想法,他反复的唠叨证明着他确实老了,他能唠叨也表示着他健康,这也是儿女最大的幸福,总比像现在时常对爷爷奶奶抱着遗憾好受,所以懂得珍惜。

他每次唠叨内容我都背得烂熟,从前总问:现在多少钱一个月,1500/2000不论他说多少,嘴上总是点点头,然后接着说:那一年能存多少,我会说不多,他说一万,我说差不多。然后会很夸张的说谁家女儿一个月可以拿到四千,一年搞得几万,家里房子都有了,谁谁家儿子直接拿几万回家娶媳妇了,谁谁家孩子混得好,把他的兄弟姐妹都带一起打工也可以拿三四千一个月。然后就是在外说早餐都吃了吗?千万要吃,老了知苦,注意身体!再接着是说的他自己,他以前怎么反老毛,怎么打生意,如今他每个月收入多少,开支多少,存到多少等等,紧接着对哪个儿女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等等。这么大年纪还让你这拼确实觉得心不安,其中有一半也是他自己责任。

其实父亲,你女儿不比别人差的,你羡慕别人孩子三四千时,你女儿可以在他们上面翻倍,你羡慕别人孩子能拿几万时,我公司车子都有了,虽然还在起步阶段,放宽的来说房子也有得住,大江南北都走过,国外也有足迹,我只是觉得这也并不算什么本事,也不想告诉你拿出去和别人炫耀,别人七嘴八色的扯是非。日子是自己过的,自己觉得幸福就好,不是吗?

昨晚你又在重复着以前同样的话题,我白天奔波,晚上又是静静呆呆的听你反复说到深夜12点多,眼皮打架,哈欠连天,但你不说散场,我决不说退。因为我知道我难得回来,我也知道你对儿女要的就是陪你唠叨唠叨,这点要求我怎么吝啬不给。

早晨6点我就起来赶车去很远路,尽管我多小心翼翼,你依然有力从床上跳起来说:我带你去坐车,坐4路电车到武昌火车站你再换910就可以到你目的地了。我说不用你睡吧,不知道路我可以打车,手机也可以查到。你说:4路电车才一元钱就在家门口多划算,说着提着我东西就出门,好吧,为了你开心就四路车吧。你说的不远我们也走了10多分钟,早晨6点父女两提着东西在马路急忙小跑。路上你语重心长的说:昨天你回来那么快是打车的吧。我有点小紧张的解释:昨天行李重所以打车了。为何紧张因为你昨天把武汉公交背了三四遍我听如何坐车,最后却没听你打车了。今天你又不罢休的把等下回来的公交车背了五遍,回来不能坐4路电车了,下车在另一头,得换三到四趟,郑店-武昌-阅马场-古琴台-中山大道医院,父亲你看我全背下来了。你说等我吃中饭,我说不用我会很晚,昨晚你都等我到8点多才吃晚饭。你说:没事,我也吃得晚,1点多吃嘛。结果我提前回来了,11点半敲门,你开门就听到你们对话说:叫早些做饭,你一直说早,现在回来了,我立马去做。我说:不用了,我赶1点车。你说一点离现在还早,我马上做,我说不用了,你说那我热汤,你喝些汤,我说真不用了。你放弃吃饭回到坐车问题上,你知道坐几路公车去车站吗?我说打车,我赶时间。你又不依不饶说:打车和公车一样时间,我送你去。说着你又提着我东西走了,我跟着后面说我真不能公交,时间赶,东西多我提不动。他看了看我说:个子是小了点,走,从这边的士多。中午交班时间的士都不停,你急得跑到路中间去拦大声喊:的士,的士,人家不停,你操着家乡话骂。看到我又担心又想笑。中途你还不忘跑回来问:你现在去的这些客户都给生意你做吗?利润多少。我说:做了,几百到上万不等,这次回答我笑着回的,你是个可爱是父亲。我说你不用跑中间拦了,我网上订了的士立马上来。你语气重了严厉说:不行,网上都是骗子,黑车不能坐,你要小心哇,还有银行取钱时也很多骗子,这里骗子那骗子,你骗子没数完,的士来了,你见确实的士就没再说了,跑去说家乡话夹普通话对司机说:是去金家墩长途汽车站,金家墩长途汽车站,生怕弄错,你的唠工又开始了。那刻我像是回到第一次出远门不懂怎么说,家人在边上嘱咐司机。再看到你现在样子,两鬓白发,松弛眼袋,确实老了。

你的父爱也曾表露过,只是你生意失败急切想翻身把重托放在儿女身上,会让儿女忽略父爱,倒向名利金钱,再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没错。你这么节俭让我心酸,也让我理解你,因为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拼来的,才会格外节俭珍惜。

父亲: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你的儿女让你自豪而到处得瑟!只是我觉得现在还不够,不想提前承诺!

如果爱,多陪伴

文/李小白

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位老人,由于儿女极少来探望,他想出售自己的住宅,搬到养老院去。发布出售信息几天后,一位年轻人来到老人跟前,弯下腰对老人说:“我自幼就父母早逝,房子我是买不起,你能便宜租给我吗?我们合住,下班后,只要我有时间,会陪你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可以吗?”老人答应了。两人互相关心,亲密相处如父子,老人收获到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满足。

读后,笔者想,不知那位老人的子女会作何感想?天下的父母大都是这样,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又把他们像鸟儿一样一个个放飞了,最后只有自己蜷缩在空空的巢里。作为子女,怎可无视他们内心的孤单?

我也是老人,虽然我偶尔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与妻子的智能手机是儿女送的,我们的衣服鞋子是儿女买的,但其实我们并不在意这些,我们最大的愿望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多回家陪陪我们而已。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陪在父母身边就是最好的孝。我一个同学的儿子,事业如日中天,生活也很幸福美满。就在准备扩大公司规模的时候,他的父亲检查出了肺癌,住进了医院。于是,他毫不犹豫放下了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他寸步不离地守着,帮父亲剃须、洗脸,陪父亲说话。虽然父亲病痛难忍,但享受着儿子陪在身边的幸福,非常欣慰,最后含笑离世。而同学的儿子再回到职场,由于错过了机会,影响了很多收入。但他没有半点怨言,说:“赚钱的机会总是有的,而我庆幸自己能陪伴父亲,看到父亲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的满足和微笑。”

很多人总是感慨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却又不行动起来。既然已经意识到了,为什么不多留点时间给父母?如果爱,请多陪伴。

母 亲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诗人用简单的几句话诠释了母亲的伟大……

母亲是这个世上及平凡有伟大的人,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我们,母亲是这个世上付出最多,收获最少的人,她把毕生的精力给了儿女……

母亲更是一个工程师,从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母亲就开始了她伟大的工程。母亲用她历尽沧桑的双手,一点点积累着她的工程,从钢筋水泥到一砖一瓦,从地基到大厦,母亲用她平凡而有伟大的双手绘画着她的工程,一笔一划,一砖一瓦,直到她乌黑的头发变成花白,那光滑的双手变得不再光滑,美丽的面颊变得不在美丽,而她还在为她的工程呕心沥血,为她的工程添砖加瓦……

虽然此刻她的工程已经完工,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地基变成大厦,可是母亲还是不放心,母亲总是担心,担心她的工程经不了风吹雨打。

她用一生守护着她的工程,每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她总是用瘦弱的身体遮挡,一次又一次。

母亲用她一生的心血打造着她的工程,尽管这个工程已经很坚固很成功。可是母亲还是会担心,会牵挂……这就是母亲一个只知道付出,从不思回报的的人,一个用一生守护儿女,为儿女遮风挡雨,却从不想自己单薄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份艰辛这份苦,无论多苦给予儿女的也是一份坚定的微笑,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词。

母亲的桃罐头

文/红尘飞雪

整日忙碌,终于清明节放假了,回一趟老家,一是给父亲扫墓,二是看望耄耋之年的母亲。母亲知道我们回去,将头发梳理得光光的,与平日相比精神了很多。

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到今年的清明节恰逢农历三月三,社会上都传言吃桃罐头。母亲虔诚地说:“这不,早晨起来,我就将几天前买好的桃罐头供上了,供过的罐头才灵呢,专为今天送给你们大家的,每人一瓶,保佑我的每个孩子都平平安安。”供着呢?我这才注意到外间屋子的一扇窗户下,小圆桌上放着几瓶罐头和一个焚过香的香炉,上面悬挂着一方红布……一向不屑于迷信说法的我面对母亲的虔诚,只有默然无语。

下午准备返回的时候,母亲用颤微微的手递过来一瓶罐头,“拿回去,晚上星星出全的时候你们吃了。”坐在车上,手捧这瓶桃罐头,我一路无语,思绪早已回到那段阴霾满天的岁月——

母亲五十八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留下二哥、三姐都没有成家,最小的我还在上学,沉重的生活压力几乎让母亲透不过气来,但母亲依旧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她带我们起早贪晚辛勤劳作,省吃俭用艰难度日,张罗着为二哥娶媳妇,为三姐办嫁妆,为我筹学费……看到母亲的身体日渐消瘦,经常因低血糖而头晕,亲戚们偶尔给母亲买几袋奶粉和几瓶罐头,叫母亲补补身体。可每次亲戚们走后,母亲都悄悄地送到村里商店,换回食盐、火柴等生活用品……为了这个家,为了她的孩子,母亲她宁可亏欠着自己!这就是母爱,天下最无私最博大的爱。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母亲也已白发飘零,但母亲依旧念着儿女、疼着儿女、爱着儿女,为人父母的女儿们依旧走不出母亲牵挂的心灵广场。儿女们也爱母亲,可与母亲爱儿女不一样,儿女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则是海洋!

今夜,当繁星满天的时候,我和爱人,必须吃掉这瓶罐头,我们不是品尝罐头的滋味,而是感受母爱的味道,同时也记下溪流对海洋的羞赧汗颜……

纪念我的外婆

文/康天云朗

外婆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这世间我又少了一位至亲之人。

外婆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太太,她身形微胖、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动作显得不太灵活。在我的印象里,她似乎永远是一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模样,至少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发脾气,也从来没有见过她红过脸。

她生了五个孩子,养大了五个孩子,三儿两女,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然而外公多年前过世后,外婆很长时间都是一个人居住,三个儿子都常年不在身边,只有两个女儿在市内居住,偶尔才会回来探望。

每次我看到外婆,都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于子女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浓浓深情。

听说子女要来,她都要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去菜场,买她认为最好、最贵的猪肉、蔬菜和水果。在外婆家,永远有吃不完的瓜果梨桃,永远有吃不下的鸡鸭鱼肉,永远有数不清的小吃零食……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外婆就是这么慷慨热情,花钱就是这么大手大脚,以致于后来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有些浪费。直到多年以后,偶然间我才发现,原来外婆平时节俭得厉害,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了不浪费,为迎接子女回家吃不掉而剩下的食物,她却会吃一个星期甚至更久。七八十岁的她腿脚本就不利索,买这些东西又是从很远的菜场上买回来,很难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辛苦。

每回忆至此,泪眼中似乎总能看见一个步履蹒跚的胖胖的老太拎着大包小包,装满重重的瓜果菜品,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往家的方向走……

儿女围在她身边时候,无论做什么,她总是一副很开心的样子。虽然她往往不是谈论的中心,儿女们聊的工作、育儿、房子、车子也都和她关系不大,甚至很多新事物她也听不懂,但她总是笑眯眯地听得津津有味;她经常极力鼓励儿女们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自己却很少参与其中,但也不闲着,甘愿做一名“伺候局”的“服务生”——默默地端茶倒水,水果削皮,收拾垃圾……

她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妇女,一辈子都以子女为中心,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生活幸福,而自己却一无所求。

两年前,她摔了一跤,从此不能自己下地了;一年后,她被医生宣布脑死亡,失去了全部意识;又过半年,一天夜里,她悄无声息地走了。

她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把一生的美好年华都给了儿女,愿她在天堂里不再受累,尽享清福。

谨以此文纪念我挚爱的外婆——一位永远善良可亲的东北老人。

母亲的心结

父亲猝然去世,家庭的重担毫无准备的落在母亲柔弱的肩上。起初,每天夜里,我们都会被母亲的哭泣声惊醒,年幼的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悲伤的母亲,但却暗下决心,要帮母亲做些什么。很快,母亲就振作起来,肩负着常人无法承受的重负,走向苦难的下半生。直到我们成年之后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母亲,苦难半生,无怨无悔!

父亲生前人缘不错。父亲去世后,大队干部将母亲安排到小面粉厂,工作虽然又苦又累,挣得工分却和男劳力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人民公社时代,每个村庄编为一个大队,下辖若干个生产队。)母亲劳累一晌,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晚上则是纺棉织布。从早到晚,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当时,大哥已婚,和嫂子同在县化肥厂工作;三哥接父亲的班,在县交通局当通讯员。两个哥哥帮不了母亲。身有残疾的二哥把我和姐姐、弟弟找到一块儿合计了一下,决定帮母亲干点儿活儿,让母亲能稍微休息休息。就这样,十二岁的二哥,拖着残疾的右腿,学会了烧火做饭;十一岁的姐姐学会了纺棉织布。十岁的我和八岁的弟弟则是每天天不亮就抬着箩筐出去拾粪,拾满一箩筐,才转回家,然后去上学。一箩筐粪抬到生产队能换两个工分,价值一毛钱。不知弟弟怎样想,我却是因为能帮到母亲而高兴,所以并不觉得苦累。一家大小齐心协力,再加上父亲那点儿微薄的抚恤金,终于熬过了父亲去世后那段艰辛的日子。

苦难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慢,但终究是要过去的。一九八零年,农村实行改革,土地承包到户,我们家承包了六亩地。母亲辞去了小面粉厂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家承包的六亩地里,春耕秋播,夏种夏收,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母亲几乎学会了全部的农家活儿,但母亲终究是个女人,六亩地的农活儿对母亲来说,实在是太繁重了。姐姐、弟弟相继辍学,在家帮母亲干农活儿。我和二哥考上了高中,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帮上忙。一家人辛苦劳作,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年底盘算,除了交公粮、余粮,还剩下满囤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上一年多,第一次不再用父亲的抚恤金买粮食了,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九八四年,我们全家迁往县城。这一年是我们家的幸运年,二哥、姐姐相继参加工作,弟弟参军,我在县里组织的招干考试中名列前茅,被县物价局录取。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没这么高兴过,一天到晚乐呵呵儿的忙个不停,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之后的六年里,在母亲的操办下,男婚女嫁,我们各自成家。弟弟结婚后的第二天,母亲终于说出了多年的心愿。父亲猝死,没有留下遗言。父亲去世后的第九天,母亲做了一个梦,梦里,父亲嘱托母亲要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娶妻生子,将来带着全家人到父亲墓前告慰父亲。十五年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母亲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嘱托,也实现了自己许下多年的心愿。那段时间也许是母亲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母亲脸上挂着笑容,身上洋溢着一种异样的光彩,人也变得年轻了许多。母亲特意回了一次老家,逢人便说,清明节要带全家到父亲墓前交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连续三年,母亲的告慰之旅未能成行。

一九九四年,二哥的婚姻破裂。一气之下,二哥离家出走,杳无音讯。二哥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六个儿女中,母亲最疼爱的是二哥。母亲心忧二哥,那已经实现了的心愿,随着二哥的出走又重归破灭。母亲脸上的笑容不见了,身上洋溢的光彩迅即消失,代之以苍白的面容,龙钟的老态。我们知道,母亲那破灭的心愿已经化作再也解不开的心结。反复解劝,收效甚微,母亲心若死灰。三年后,再婚的二嫂患病身亡,二哥的一双儿女被送到母亲身边。母亲强打精神,照料着二哥年幼的儿女。我们再三要求母亲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但母亲怕连累我们,坚持住在二哥家,说是要等二哥回来。然而,心力交瘁的母亲终于没有等到二哥。

冥冥之中,母亲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去世前几天,一向节俭的母亲竟然带着二哥的一双儿女和我的孩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自己也照了一张相,这是母亲最后一次照相。几天后,这张照片成为母亲的遗照。一九九九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母亲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二哥的牵挂,带着对年幼的孙子孙女的不舍,带着那至死也未解开的心结,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今天,又是母亲的忌日,我拿出母亲的遗照,恭恭敬敬的放在桌上,摆上几个水果,焚上一柱香,烧几张纸钱,祭奠母亲。望着遗照上母亲那几许不甘、几许无奈的面容,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母亲,儿无能,没能让您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母亲,儿不孝,没有在您最苦闷的日子里陪您多说说话,解解闷。母亲,儿不相信来生,但此时此刻,儿真的希望有来生,来生还做您的儿子,好好侍奉您老人家;母亲,儿不相信灵魂,但此时此刻,儿真的希望人死后,灵魂犹在,如果真是这样,您在天之灵应该看到,您牵肠挂肚的二哥已经回家,二哥的一双儿女也已经长大成人,您该放心了吧?

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一旦回想,便潸然泪下。对于我来说,唯有这份内心充满歉疚,却又永远无法弥补的赤子情。

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愿天下所有的儿女孝顺父母,珍惜老人!

母爱的光辉

文/朱国南

罗曼罗兰说得好:“母爱是伟大的烛光。”因了母亲的孕育,儿女才得以享受生命之美、生活之乐、人生之福,承受母亲独特的温馨和滋润,沐浴母爱真情的温暖与光明。母亲为儿女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儿女成长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母爱光辉的照耀。

母爱的光辉,在于她的细致。为儿女的健康聪明,十月怀胎开始,就受到母亲的悉心呵护。母亲经历撕裂血肉的痛苦,儿女才闯入这个世界,此后一直享受至情至性的母爱。把屎把尿的尽心照料,口奶口饭的细心抚养,寒风冷雨时的衣鞋,口渴肠饥时的饭菜,感冒发热时的药汤,困惑烦恼时的开解,功课作业时的教导,困难挫折时的鼓励,直至成家立室时的新被……母亲的关怀,琐碎而实在,慈爱而关切,无微不至,无可替代。

母爱的光辉,在于她的无私。在所有情愫中,母爱最真挚纯粹崇高。母亲对儿女是真心的给予,是忘我的母性之爱。母亲宁愿自己不饱,也不让儿女受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儿女受累。为了儿女的理想,情愿放弃自己的所爱;为换取儿女的美好与幸福,甘心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母爱所有的节奏和韵律,随儿女的一切而律动。俗语“做生做死,都为儿为女。”这就是父母无私付出的亲情心语。母爱,很值得我们为之倾情赞美,尽情歌颂。

母爱的光辉,在于她的博大。儿女不懂事时的骄蛮任性、懂事时的缺点过错、连同代沟引起的分歧误会,这都可以在母爱宽广的胸怀里,得到谅解宽恕。儿女一时鲁莽对母亲不敬,甚至造成伤害,母亲也不会过多责备,而是不计前嫌地宽谅与包容,教诫儿女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感之以情,启发劝导,以至达到知错改正,才得神宁心安,得到慰藉。

母爱,是心灵的付出,是亲情的奉献。母爱的恩德,养育了儿女的成长;母爱的光辉,把儿女人生的道路照亮。母亲固然心甘捱苦受累,母亲也欣受孝敬与关爱。年纪渐老,母爱这具红烛,也渐油干火暗。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报,在静思感恩母爱时,作为儿女,我们将如何报答母爱的照耀?该为她做点什么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