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的文章

2022年12月09日经典文章

同学们的文章(精选21篇)

柳笛声声忆童年

文/赵利勤

城市里的春天,远没有农村来得春意盎然。小区里有几棵柳树,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发现柳枝上那翡翠似的嫩芽,才知道春天来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吹柳笛时的情景。

离小村二里地有一条小河,河岸上有一片柳树林。每年春天,那里就是我们的乐园。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一写完作业,就相约到柳树林里玩。

到了柳树林,我们像草原上的小白兔,翻跟头,摔跤,抓着柳枝荡秋千,用柳枝编帽子打游击,当然,最有趣的还是吹柳笛。我们折一段柳枝,在手里反复地搓,直到把树皮搓松了,然后咬住柳枝,双手轻轻一拉,一截筒状的柳树皮就下来了,用小刀在一端削去绿皮,一个柳笛就做好了。放在嘴里一吹,就能发出呜呜的叫声,粗枝声音低沉,细枝声音响亮。我不但柳笛做得好,吹得也好。回家路上,柳笛声伴随我们快乐地向前走,声音此起彼伏,婉转动听,每一个音符都饱含幸福的旋律。

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柳树林里踏青。我们在柳树下玩丢手绢的游戏,谁输谁表演节目。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讲笑话,有的猜谜语,还有的双手倒立走路。有一次,手绢丢到我身后,我没有发现被逮住了,不得不表演节目。我性格特别内向,当我被推到场地中间的时候,脸已经红得像喝醉了酒。我低着头害羞得还不如小姑娘,愣在那里不知怎么办才好!

突然,二胖大声对我说:“你不是最会吹柳笛吗?”我像落水的人抓到了木板,使劲点点头。二胖又对同学们说:“让他给我们吹个歌好不好?”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赶紧跑到柳树下,折树枝做笛子。不一会儿,柳笛就做好了,我含在嘴里,一首优美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从笛孔中飘出来。笛声悠扬动听,不少同学也跟着唱,我一点儿也不紧张了。吹完后,同学们还让我再吹一首,我毫不犹豫地又吹了一首《春天在哪里》。这两首吹完,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从此,我在别人面前说话或表演节目,就丝毫不害怕了。

如今,我的女儿也上四年级了,我给她做了一个柳笛,她却怎么也吹不响。我含在嘴里吹给她听,可再也找不到童年的感觉了……

难忘师恩

文/九满

我的初中是在下柴市中学度过的。在那里,我有幸遇到几位好老师,他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和蔼可亲,有的治学严谨……当我忆起他们的时候,心底便陡升一种敬意,从肺腑荡漾一种感激的涟漪。

黄松林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的时间总是和上课铃同步,上课铃声刚停下来,他就腋下夹着备课本,手里拿着教鞭从容地走进教室,轻快地走上讲台,接受我们全体起立,向他表示的敬意;他讲课抑扬顿挫,极富激情,言语中夹带优美的词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一手端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边走边读地教我们念书,不时快步走回,在黑板上写下课文中的生字;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他有声有色地朗读,将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奥妙,转换成我们听得懂的讯息,好像诗中的人和物就在我们眼前,轻盈地把我们带入伟人的思路中,让年轻的学生被文字的力量、文字的美妙深深地震撼!虽说这堂课拖堂了,但同学们都很兴奋,似乎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黄老师看到我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反倒停住了,不动声色的放下书本,轻轻地说:“下课。”

黄老师批阅作业十分认真,每一个错别字,他都会用红笔纠正,在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或词句下用红笔划出一道漂亮的波浪线,并用他那刚劲有力、深得书法诀窍的文字写下简短的评语。那天下午,又到上作文课的时间,黄老师布置完作文题,同学们思接千载、笔走龙蛇,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也是运笔如飞、挥洒自如,自我感觉良好。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文字里果然留下不少的批语和波浪形符号。

下课后,黄老师轻盈地走到我身边,面带微笑地对我说:“九满,文章写的不错,文笔流畅,能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你的文章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更多地阅读课外书籍,主动积累与运用一些名诗佳句。”黄老师根本就没有理睬我欣喜若狂的表情,随手把几本《收获》、《十月》递给我,并告诉我阅读的重点、阅读的方式等等。那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学生,能阅读到的书籍很少,这一篇篇美文,就像一顿顿文化大餐,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餐,我那懵然稚嫩的心,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南方来到北国,从贫穷走向繁华……从此,我对文学的兴趣开始浓厚了。“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之类的词汇有意无意在我的作文中得以引用,那堆积在我心里的故事情节渐渐地变成文字。

周建中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和蔼亲切,慈爱的眼神总是凝在眼角,善意的微笑浮在唇边。他走起路来脚步生风,他讲课就像他走路,不是把数学概念通篇大论地讲成文科那样无聊,而是把原本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转换成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我们感受数学的奥妙和趣味,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掌握数学的定义和原理,也使课堂里的气氛变得活跃而清新。为了让我们记住证明题的重要步骤,周老师用“炒菜”这个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引导我们,必须把所有要用的条件都证出来,不得少一步,就好比炒菜要放油、盐,少了一样,再好的原材料、再好的厨师也炒不出味美的菜来。

当然,周老师也有“不懂”的时候,那天上午,上“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他一开口就为难的说不等式太难掌握了,到现在连他都没有完全弄懂,让我们自学、讨论、总结,然后讲给他听,同学们既兴奋又激动,经过一番激烈地争论,同学们个个胸有成竹。“刘健同学,你给我讲一下!”说完,周老师坐到刘健的座位上,当起了学生,而刘健则走上讲台认真地讲,还真像个老师;周老师聚精会神地听,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摇头反对,时而举手提问;刘健讲完了,周老师健步走上讲台:“同学们,听懂了吗?”“听懂了!”大家齐声回答,“那谁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大家争先恐后,“一元一次不等式”就这样在欢快的气氛里被我们掌握。当我们遇到数学难题向他请教时,周老师不是一步一步地讲步骤,而是点拨几句,给我们讲解题思路,让我们自己想出接下来该怎么做。

孙运喜老师,我们的化学老师。他长着一张严肃的脸,但他讲起课来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上课从不讲废话,前几分钟复习上次的课,接着讲新课。孙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很有技巧,看到谁低着头、不举手,他就让谁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很灵,为了正确地回答问题,同学们都得认真听课。无论回答得错与对,孙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们,反而会给予更多的鼓励,让我们的胆子大起来。他让我们记“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都是通过整理出来的顺口溜,让我们在兴趣中牢记化学知识。

记得在一堂化学课上,孙老师讲了一种常规的解题思路,我又提出了另一种简便的解题方法,孙老师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在课堂上把我表扬一番,说我有钻研精神,不久以后,他还让我当上了化学课代表,我学化学的热情更高了。孙老师的化学实验课也很有情趣,他把我们叫到讲台让我们亲自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激发起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如今,当年的同学们已在各自不同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独特的人生,虽然我们并不是事业有成,但是,我们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陈燕、刘中华、谭文科以恩师为榜样教书育人,桂长云学成后去了美国,成了美国医学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刘健、张海斌大学毕业后投身警界,成了湖南公安系统不可多得的英才……

我们同行 一路有你

文/杨少校

今天是个明睸的日子,长沙县老干大学旅游地理班在执教老师胡松的倡导下,旅游地理班近40名同学,放下纷繁的生活琐事,把一种心情移植到另一种风景中。

在班长刘湘沙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到浏阳市柏加镇金科山水洲观光一日游。

当同学们携着山水相映的风景,在花草树木间穿行,垫伏在这份值得珍惜的时光里,让我感悟淡淡但有一种不可忘却的情与意!

记得旅游地理班在组织活动时,班长刘湘沙就做足了功课,为同学们活动地点选景,踩点,反复征求同学们意见,等大家敲定,才安排

行程。给了我们一处平凡之外的感动!犹如一弦清淡的余音,沉香于心底,回荡于心头!

金科山水洲是投资上100亿元打造的人工美景,有10个景点围绕着3000千亩水面的仙人湖,翘首炫着她的英姿。

曲径通幽,流水潺潺,一切井然有序,以现代文明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花草树木,水石沙滩,亭台楼阁,都以最合理的布局,陈列在这片区堿的天地中!

让游人体验着山的青黛,水的幽静,释放心情。

当我们留连在仙人湖维港沙滩前,山风微抚,湖水放起涟猗,如温柔纤细的小手抚过心头,顿时浮躁的心情平缓下来。感觉湖水似乎依偎在自己的怀中。我们不得不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景,欣赏自然的美,聆听自然的声!

看到同学们欣喜的举着手机、相机,捕捉一处处心中别致的美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轻轻地把瞬间变成永恒。我觉心里别有一方情韵!

当同学们玩得正欢,学校柳校长突然飞到我们的面前,举着手机,开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难得一起同游看风景,留个纪念!我来给你们照张相吧!”

满心的欢愉,一群心灵灿烂,满脸阳光的同学集体照,被定格在柳校长的手机中。它温柔着我们一起旅游的足迹,温柔着你、我、他。

我想,随着岁月的推移,当白云悬碧空,夕阳恋青松,同学们翻看这张照片时,轻摇时光,风景里有你、有我、有他。疲惫的心另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我们露出开心的笑,欣赏更美的景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班长担心大家淋雨怕生病,及时组织同学们撤往座落在米兰商业街的金科湘味饭店。

迷漫的雨丝滋润着花草树木,烟雨里的景色散发着生生的气息,沉淀出一丝特别的美!我便一手撑伞,一手端着相机,对着远山近水一路拍照。同行的李同学见我还背着个相机包,手里还提个袋子。撑着伞拍照不方便,就主动帮我背相机包,令我非常感动!

走进米兰街口,只见班长一个人撑着雨伞在静侯大家,笑眯眯地

提醒同学们小心路滑,别摔倒,看好脚下的路!一句轻轻的叮嘱,为旅游地理班搭建了一座爱的桥梁,温暖着我们的心。

来到湘味食府,同学们像是进了避风港,雨中焦慮的心情得以释怀。

像是握住了岁月的暖光,一颗间静的心,兴致盎然。

离开饭的时间还早,同学们围着圆桌谈天说地,谈学习、

谈余热、谈奉献、谈社会,无关风月,拉着家常。

具有模特潜质,训练有素,工程职院的张同学,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同学们讲解示范模特的风姿,展示女性的美丽与优雅!成为同学们休闲娛乐的一道风景!

到了开饭时间,美食让我记忆深刻,特色鱼汤带着仙人湖鲜鱼肉的嫩滑,香喷喷脆皮金黄的黄焖鸡,配上湖南人喜欢的红辣椒,感觉在味蕾上开出了一朵花。

金科山水洲的确很美,10个景点,只观赏了两、三个。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她的全景全貌,心中却留下了一份蒙胧的美!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原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次班上组织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的举趾,无缝连接班级成为团结友爱,充满阳光的大家庭!

2021年5月30日

真正的爱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们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看了,想了,懂了,别忘了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家里的父母。想家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过节了给父母发条短信,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感动。

喜欢不妨转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如果,你感动了,

就请顶一下,转载。不要让它沉下去……

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让更多的人学会珍惜

我的哈佛情愫

从1月15日离开中国算起,4月15日是我旅美求学的第三个月,也就是第90天。90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细细地分享在美国这90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恐怕十天半月也赘述不完,如果非要问我这三个月在哈佛的感受,或许我会提及这么几个关键词:新奇、冲击、改变、辛苦、快乐。

初到哈佛

"Ladies and gentlemen,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We have landed at Logan International Airport.(女士们先生们,请注意。我们已抵达洛根国际机场)",听着飞机上的广播,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熟悉而陌生的国度——美国,看到那些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景象,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

到达波士顿是在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多,接机的是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HCSSA)的学长。当我们到达哈佛广场时,我感觉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学术分子”,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座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建筑,觉得自己穿越时空般钻到了这个完全陌生和神奇的世界,来到了梦想中的学校——哈佛大学。那一瞬,我似乎忘掉了近20小时航程的辛苦,理智告诉我:要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来哈佛之前,我一直以为哈佛广场是一片空旷的地方,是喷水池边的座座咖啡屋,是大草坪上的露天音乐会,是夕阳余晖中不同肤色学生的漫步闲谈,是开阔气象中的一份随意和尊荣……而呈现在眼前的哈佛广场,却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其实,作为哈佛的中心,它实际上是一个聚集了各具情调的咖啡厅、书店、特色餐厅、服装店的繁华之地。波士顿四通八达的地铁在这里开了两个热闹的出口,如果不是书店很大,我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哈佛。我不禁有些怀疑将Harvard Square中的Square译成“广场”是否准确了。

哈佛广场附近就是着名的哈佛园,它是本科生的主要生活区域,也是老哈佛的中心。清楚地记得,当我走到哈佛校门的那一刻,一种无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哈佛的校门没有一般学校大门都有的宏伟气势,红砖垛、铁栅栏,门框上面是三角形的尖顶,中间是陈旧的铁制护栏,百年的苍松错落在旁,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古朴的气息。看惯了高大气派的中国高校校门的的我,看到哈佛的校门,不免感到遗憾。在我的想象中,哈佛应该有一座不错的大门,毕竟校门是一个学校的脸面,像哈佛这样的着名大学,没有像样的校门似乎说不过去。真是幻象永远比真相更具魅力。

学长告诉我,哈佛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本科生毕业时要翻校门,翻过去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然而,也就是从这扇简朴的校门,走出了无数个改变世界的人,包括8位美国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多位普利策奖得主,我有什么理由怀疑呢?哈佛大学拥有无数的“第一”,当之无愧地执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科研之牛耳,我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质疑和挑剔,毕竟我不是来哈佛挑刺的,我更感兴趣的是去静静地观察和思考我可以收获什么、能往中国带回什么。

从校门进去,来到哈佛园。一座座蜚声海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堂、教室、礼堂、教堂、实验室等各个时代的建筑,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12座着名建筑围成独特的方院结构,方院中间的广场开阔宽敞。特有的红砖外,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尊贵又透着一种朴实之美。围绕哈佛园,七星拱月般,是哈佛各负盛名的学院,各个学院风格各异,气氛各异,自成一体。哈佛先生的铜像静静地矗立在校园内,仿佛在向学子们及参观者讲述着这座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故事。

我的宿舍是在Elliott House(艾略特楼)——它是以哈佛第21任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William Eliot)命名的,建于1931年。走进宿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古老,楼内没有电梯,楼道也很窄。其实,它并非单单一座楼房,而是由若干座宿舍楼组成的群落,其功能也绝非单单住宿,而是学习、生活、娱乐、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宿舍楼拥有食堂、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学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宿舍楼还经常开设辅导、小班课程和习明纳课程,举办社会服务、表演、音乐会、讲演、特殊宴会和晚会、各种运动队的校内比赛等。

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楼出了不少杰出人物——伦纳德伯恩斯坦、贝布托、本布莱德利、阿奇博尔德考克斯、约翰哈比森、Rashida琼斯、泰德卡钦斯基、杰克莱蒙、托马斯奥利芬特、乔治普普和杰伊洛克菲勒等。另外,艾略特楼有一着名的钟楼,在很多电影都出现过,其中包括Old School(老学校)、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Chasing Liberty(追逐自由)和Euro Trip(欧洲之旅),还有Love Story(爱情故事)及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等。

喧闹的哈佛广场、古朴的校门、优美的哈佛园、古老的宿舍,不禁让我感到好奇,又有些许敬畏。正是这些起眼或不起眼的建筑,哈佛以平常的、坦然的、积极的欢迎姿态,接纳每一位来此求学的学生、来探讨学术的教师、来猎奇或朝圣的游客,也包括我。

新的开始意味着更多的新鲜和体验,也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哈佛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哈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我能不能应付哈佛的生活?我能否跟上哈佛的同学?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是怎样的生活,哈佛会给我的命运带来怎么样的改变,而我又能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未知,未知带给我无限向往。

学在哈佛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上的训言。短短一句,道出了哈佛人生活的节奏和主题,也是我在哈佛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学第一周是选课周,他们叫course shopping,就是可以到任何一个课堂听听逛逛,觉得喜欢你就选,每堂课1到3小时不等,中间不休息,来去自便,没人管你。课堂规模有大有小,小到几人、几十人,主要以讨论为主;大到满礼堂,以老师教授为主。基于我的专业,经过一周的shopping,我选了四门主要以小班上课为主的课程,除了教授传统授课之外,还有课上分组讨论和课后研讨小组。

我们的课主要在座位环形摆放的小教室上,便于老师和同学们互动交流。老师多半标榜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喜欢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诘问辨难,迫使同学们开动脑筋。第一节课老师就强调:“同学们除了坐在教室听教室的讲演外,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欢迎打断我……记住,一定要多回答问题……”。另外,老师们都提倡讨论式课堂,正式上课了,老师在前20分钟一般会讲讲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大家讨论。老师问一些问题,鼓励同学们踊跃回答,老师只是引导,同学们讨论是最重要的。一般老师在上一堂课结束时,会告诉大家下堂课上什么内容,需要阅读什么材料,写不写小论文,做不做演示。

上了两节课后,我不无崩溃地发现,当一对一交流基本没问题时,教授们一上讲台我就傻了,一堂课下来我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很慢,用英语写作就更是困难。同学们上课十分活跃,常常举手示意,抢着回答问题,而我习惯了国内“敏于行、讷于言”,基本一学期也不会回答几个问题,但这是要记入学分的,课堂表现占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看到同学们用电脑刷刷地做笔记,听着同学们独特的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性。

一天下来,算是彻底打消了我要在哈佛好好玩的念头,毕竟我“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太明显,到时给祖国蒙羞可不好,决定去旁听英语课程、参加seminar(习明纳:在教授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和优秀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为了能够赶上老师的课堂进度,跟上同学们,我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只能缩短晚上睡觉的时间和牺牲周末的休息,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这里上学与在国内上学的区别是老师要求你课外完成的阅读材料非常多,多得有时候一夜不睡觉都读不完。每堂课都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必须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课前准备了,上课才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贡献自己的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根本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的。我们的方法是结成study group(学习小组),一人读一大摞,将主要内容写成要点,然后大家凑在一起交流交流,就自己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各抒己见,就知道所有材料的大概内容了,美其名曰为“Team Work(团队合作)”。在这里的作业量要求很大,要想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作业,有时夜里两三点才睡觉,有时早上四五点起来。

在哈佛学习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在这里没有人逼你,但同学们都主动去做。我的舍友是新西兰裔,他选修了两个专业,每天学习到深夜,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因为哈佛人注重自身文化的积淀,每个同学在校园里都在拼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他们害怕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成为无知的人而被嘲笑,而无愧于这所享誉全球的名校。

进哈佛难,要想在哈佛取得荣誉,那就更不容易,压力可想而知。在很多人眼中,哈佛人生活在光环下,然而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有谁知道他们流了多少汗?

当然,哈佛人不是读书机器。在哈佛,基于各种兴趣的学校社团有很多,几乎每个人都会参加其中一到两个,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都能在这里得到培养和锻炼。每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同学们都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他们会在各种舞会、Party中尽情地放松,释放压力。哈佛人的玩是高雅的玩,哈佛人的玩不是单纯地随性休闲,娱乐,而是将自己的爱好、专长变得更专业。

走在哈佛园,看着旁边匆匆的同学,我会想,这些人里有一些是属于真正的精英,而我,只不过是哈佛的一个过客罢了。我清楚哈佛的学生参加考试未必考得过我,但是至少现在他们的起点就比我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忙碌、充实而快乐……当一切结束的时候,看到自己完成的任务,得到老师肯定的评语,想起与大师思想的交流,想起与同学智慧的交锋,快乐的瞬间冲走了所有的辛苦和烦恼——乐的躺在床上,双脚朝天,翻个跟头,快乐洋溢!

人生中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似乎有加速度,一旦步入轨道很难停下来,所以在年轻时,就应该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尽早体验这种心情和经历。

爱在哈佛

人生是一次远行,有些心情适合保存,有些悸动适合回想,有些朋友适合感恩,趟过岁月的小河,路有尽头,“道”无止境,从纯真的童年到阳光的青年,爱在心中。

第一次离家如此之远,一人在外的求学生活,使得“老乡”一词除了友情的含义之外,还被赋予了亲情的色彩。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HCSSA)是一个由在哈佛各学院学习的学生、学者组成的社团。记得还在北京时,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学长就多次发邮件与我联系,介绍美国、哈佛的情况。刚到美国时,到机场接我,帮我搬行李、安排住宿、介绍学校、注册;正式上课后,教我选课、帮我借书,向我传授经验;每次操着普通话和他们聊天,都让我倍感亲切。多亏了他们的帮忙,才让我如此快地融入到哈佛的生活和学习中。

2月2日,是中国农历春节,这是我来哈佛的第一个节日。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特别是在哈佛,各种各样的肤色,各种各样的种族,让传统的中国节日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气氛。要不是当天因为遭遇暴风雪,迫使封校停课,我几乎没有意识到节日的到来。当天早上早早起来看央视春晚,在春晚开始前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听着来自大洋彼岸家人的声音,顿时热泪盈眶。常常在想,要怎样才能回报家人对自己的付出,他们给予了我太多太多,而现在自己可以给他们的,只是一份远方的牵挂和思念。对于亲人的感激已经融入我的身体,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爱。

中午跟班里同学一起吃饭,意外地发现细心的同学们提前一天到Chinatown(唐人街)买回来spring rolls(春卷)、dumpling(饺子)等跟我一起过年。我知道美国人不都真正和全面了解中国,所以吃饭时我给他们讲了春节的那些事。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春节,除了来自国际友人的感动和思乡之情外,期望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在学习上,同学们除了竞争当然更多的是互助。我们互助最常见的就是study group(学习小组),每当一个assignment(作业)布置下来,我们就会各显神通,有的可能会参加老师或助教的复习课,有的可能会去问学长学姐,有的可能会查阅资料,大家邮件一发,约好时间,讨论半个小时,基本再难的作业也能完成。与学习小组成员争论作业是一件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事,一个人的经验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方面且充满谬论,只有在争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真理就会出现,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互助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想交流,相互促进。

对于一个国际学生来说,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我都无法像美国学生那样游刃有余,每一门功课的难度都是双倍的。老师们、同学们都非常热心,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英语还是专业课,甚至生活。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今的我已经能很好地融入到哈佛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

在哈佛,深红是哈佛的颜色,它所诠释的意义很多,但对于从世界各地来此求学的哈佛学子而言,深红最能代表的就是身在异乡的爱国心。在哈佛园有一扇为纪念哈佛毕业生Samuel Dexter的门,门楣上的铭文刻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thy古英语,thou的所有格,即现代的your.)”,这是哈佛的教育目标,也是世界各地学子们来此求学的目的。短短一句话,让我学会了很多,一个人当他身在国内的时候,他不能感觉到自己的爱国心,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的国家…但是当你走出国门,身在异乡,就会真切地感到什么是爱国。

1

写在后面

有人说哈佛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在这里,你能与顶尖的人物对话、探讨;有人说哈佛有世界一流的生源,在这里,你将在精英堆里把自己磨练出精英中的精英;有人说哈佛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机制,在这里,你能享受最大的自由;还有人说,在哈佛你能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做学问的品质、生存的能力、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我只是哈佛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而与哈佛的相遇只是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

在这里我见识了很多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新奇东西,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小小改变,辛苦而快乐。哈佛让我明白,如果想成为社会精英,就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要付出常人十倍的汗水,要拥有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一份子。

旅途仍在继续……

弥足珍贵的友情

文/人生如水

友情珍贵,同学情深。1972年我中学毕业,如今整整40年了,春夏秋冬的交替,飘逝了多少翻飞的日历。春天里的芳菲、夏日里的细雨、秋天里的红叶、冬日里的白絮,垒筑起人生每一个阶梯。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忘却多少往事,曾抹去多少记忆,曾淡去多少相识,但在我心中积淀着一种不能抹去,难以忘却的情感,并且随着岁月的增减更加凝炼,更加厚重,这就是读书时纯朴无华、情真意笃的同学情。不论是在江南,还是在北国;不论是悠闲寂寥的假日,还是午夜梦回的夜晚,激昂的情绪常唤起我对校园生活的回忆,对分离难以相见的同学的怀恋。

我之所以珍藏同学间的情愫,是因为这种情虽然没有爱情神圣热烈,但比爱情古朴隽永;这种情虽然没有亲情味重血浓,但于清淡中更见一种香醇。它脱俗于泛泛的友情,它更超越于世故人情。12月2日是我的生日,一大早晨就接到同学郑天权从家乡打来的电话,祝福我的生日,并一再强调:找个时间回老家一趟,再请我们这些老同学下顿馆子,大家在一起叙叙旧,欢乐欢乐,那种质朴,那种温馨,那种真实,那种无忌,让人感受到几十年前的那种同学真情。7月18日有机会回老家了,自然要完成我的承诺,请同学们吃顿饭,叙叙旧,增进一下友情。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如果你问同过窗的人,中学生活最难忘的是什么?恐怕十有八九都会回答"最难忘同学情".人们常说,同学情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醇越香。此话很有道理。"醉过方知酒浓,经历过方知情重",可不是嘛,当年我们共同酿造了一坛美酒,几十年后我们共同开启时,这酒是那样醇美醉人,回味无穷。

同学--这是一个有着特别称呼、特殊关系、特定含义的群体。同事乃至恋人都不能也无法与同学相提并论,同事可有百千万,同学难再添一人。同学情,是用青春和热血在学校结下的友情,这是令同过窗的人无限留恋的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这种情感,只能用心灵去感受,用人生去品味,用整个的心去珍藏。

曾记否,我们曾手捧毛主席语录"天天读",虔诚地"斗私批修";曾在我们自己盖的活动室促膝谈心"一帮一,一对红";曾在支援农业的稻田地里战天斗地挥洒汗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曾在支援夺煤大会战的矿井里,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们曾在一起吃"忆苦饭"唱着"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一起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挖防空洞;一起野营拉练迎着朝阳走河山;操场上有我们潇洒的英姿;舞台上有我们排演节目的欢歌;露天电影场留下我们无尽的怀念;黑板报上我们挥毫泼墨写诗画,豪言壮语满胸怀……呵呵,有些在当年根本无足轻重的小事,如今说起竟然变的如此美好,竟然是这般的充满情趣,这样的让人难以忘怀。虽然我们有时难免发生矛盾,也曾经有过嫉妒不服,但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为修建学校出过力、流过汗,奉献了青春。

当年上学时,我是班子个子比较矮的一个,却有一个与之相反的绰号"马大个".我们的学校建在一个山沟里,一共是两栋校舍8个班级,我们是年级最高的班级,且是一班,处在文革期间,采用部队建制,班叫做排,我是排长(就是班长),所以很有名气。在山沟的学校里,前后都是山,比较封闭。细想起来,别看我长的小,但是很有组织能力,1972年初夏学校第一次组织运动会,班主任老师因为孩子有病,一直没有上班,我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参加运动会,一个没有班主任的班级,在全校运动会上,31个项目,我们拿了30个冠军。这个成绩一直是全班同学相聚时经常提起的佳话。

40年中,我一直走在全班同学的前面,上山下乡时,我是集体户户长;参加工作之后,在千尺井下,第一年就被评为矿里的劳模,第一个提干,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走进机关。记得在机关工作两年后,因为突击提干,重新被下放到采煤一线,那时思想也有消沉,但是同学们鼓励我,支持我,下放劳动一个月,我就成了兵头将尾的最基层采煤队的排长,四个月后,由于工作成绩卓著,再次被调回矿办公室做秘书,在别人看来,我这个采煤工的儿子,重返井下,就别指望在回机关了,可是我的同学们不这么看,他们鼓励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从矿机关到局机关,我从没有忘了我的同学们,在舒兰矿务局工作期间,我的中学同学基本都是普通工人,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尽力帮助,只要方便,我都安排他们吃顿饭,在煤炭企业最困难的时期,能在矿务局宾馆吃顿饭也是一种奢侈。很多同学都和我们矿务局的大领导,同桌就餐;同学们的孩子中考、高考时,三天时间,我都竭尽全力安排食宿;同学工伤了,我第一个打电话,组织医院的大夫救治;同学有病了,我可以直接带他们到医院,找专家、院长为他们会诊;同学孩子考上中专、大学时,我也会要车,送孩子们上学;同学孩子结婚时,我也曾以父亲的代表,驱车几百里为其接亲;同学病故了,我也组织同学们为故去的同学送葬。说这些不是说我多么高尚,而是我总觉得,同学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人品人格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对我也是关心备至,我在矿务局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往返60里,家里的活基本都是同学们帮着干,家里来煤了,同学们主动把煤挑到煤棚子里;房子漏雨了,几个同学爬上高高的楼顶,铺油毡浇沥青;每到过年,他们也会打着我的旗号,到我家和我媳妇要好烟;实话说,我家的酒,比我大干部都没喝过,但是,我的同学们都喝过;我搬家的时候,我没参加,是同学们七手八脚我所有的家当搬到新房,晚上我回来他们早已喝上了。离开舒兰矿务局已7年了,不管有钱没钱,每次回去我都要和这些老同学下顿馆子,盛情的招待,在一起再感受一次同学有情的珍贵。

同学情是一种浓烈的怀旧情结,真情年代造就了纯真的同学情,没有距离感,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功利色彩,超越时空,远离虚伪,不因岁月而改变。如果说当年读书的学校是一座大熔炉,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情冷淡、世态炎凉、功利虚伪,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纯真的同学情犹如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是何等的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和感动。回首离开家乡后的风雨人生,"同学"这两个字又增添了更多深刻而又醇厚的含义。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过去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怀念。

同学的友情是一种怀念青春的美好记忆,虽然同学不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你也不曾要求他(她)为你做些什么,但却希望他(她)过得好,永远幸福安康。哪怕相隔万水千山,每一次同学相聚,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关切的问候,无不流露出同学间的真情与关爱。

掌声响起

文/赵子萌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为之感动的一件事,一瞬间。而我最难忘却的是那次掌声响起来。

——题记掌声是什么?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你在茫茫世界里寻找到前进的方向。掌声是什么?是摆在饥饿已久人面前的一块面包,让他获得重生的能量。掌声是什么?是在干涸已久的心田落下希望的雨露,让藏在心底梦的种子快速生长。小学六年的记忆,不知出现了多少次同学们鼓掌的样子,和那经久不息留驻耳边的掌声。

当人生中的第一次掌声响起,我才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当时的我并不出众,像只“丑小鸭”掉进了“白天鹅”群中。心里早已被自卑占满,就连在上课时抬头看黑板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回答问题了。我想就这么自卑下去,一直到小学毕业。

事与愿违,在二年级下学期,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到了退休年龄,不代课了。学校派了一位年轻又漂亮的老师。新老师一进教室门,我就感受到了她身上那种非凡的气质。她站在讲台上,潇洒地从粉笔盒中抓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漂亮地写出了她的芳名。写完后,开始自我介绍,那一刻,同学们和我仿佛在欣赏一场表演。“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了,大家以后可以叫我李老师”。这个柔软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顿时,教室里像几滴水洒在了油锅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老师介绍自己,而我却默默地在角落里独自看书,好像一切与我无关。

本以为这位“新老师”会跟以前的王老师一样,只重视在课堂上的“机灵鬼”。但是我的猜测大错特错了。老师在同学们的介绍声中走下讲台,走到了我跟前,摸摸我的头,满脸微笑地看着我,问道:“你这么可爱,叫什么名字呀?”我冰雪般的心灵在这句简短的问候话语中一点点被融化了。我刚要回答,不料前面的同学转过头来对老师说:“她叫‘丑小鸭’,平常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我的心又一次被“冻”住了。李老师看了我一眼,我再次垂下了头。

第二天,李老师刚好讲到《蜜蜂》这篇课文。讲课前她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蜜蜂在蜇人后会死亡?”这个问题太简单,在爸爸给我买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我早读过。瞬间,我举起了手。但一想到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手又不由自主地缩了回去。这个动作早被李老师捕捉到了,她对全班同学说:“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我红着脸站起来。听到同学们纷纷议论:“就她,平常连话都不说的人还有这本事。”老师听到这些议论后,严声厉色地对同学们说:“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不一会,议论声渐渐没了。我磕磕巴巴地讲着,那声音就像一条小溪从石头较多的地方出来,时缓时急,断断续续的。过了大约五分钟,我终于结束了这段“艰难”的讲解。当我最后一个字说出口后,老师带头给我鼓起了掌,继而我听到了同学们稀稀拉拉的掌声。李老师说,讲得真好!随后,则是热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了几个转,终究还是没忍住,一下子涌了出来,泪流满面。李老师递过一张餐巾纸,让我擦干泪水,并鼓励我要坚强点。

下课后,李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长得既不漂亮,成绩也不好,可她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在她不懈地努力下,成绩优秀,终于成为了同学心目中的“白天鹅”。我出于对那个孩子的好奇心,问道:“李老师,那个女孩是谁呀?”李老师苦笑了一下对我说:“就是我呀!”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不断地用眼神鼓励我回答问题,并流露着赞许和认同。终于,我站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多,答案也越来越精彩。同学们给予我的掌声越来越多。有天,李老师从我身边走过时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你有两个小酒窝,笑起来很可爱,以后要多点笑容,少点愁容哦!”

后来的日子里,李老师还是如往常一样,用她那“特有”的眼神鼓励着我。同学们发现——以前总是爱低头的我竟然昂起了头,专心致志地听课并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我的声音也大了,语句也连贯了。自此,好多同学都主动和我交朋友,共同完成一些集体活动。三年级时,我也在进步中当上了小组长。后来的小学生活中,往日沉默寡言的我,多了欢声笑语,增强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优秀。终于,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中,我考上了心仪的中学。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听过了无数次的掌声。但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第一次的掌声,第一个给予我掌声的人。它是我今后获得诸多掌声的开始,更是我前进的动力。

当掌声响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青春小站

人生是一辆飞驰向前的列车,载着我们不停地前行,终于在年年岁岁的轮回中抵达一个被我们叫做“成熟”的站点,放下一些人,与我们离别,又带走一些人,与我们同行,旅途仍在继续。同学们乘着“青春特快”一站又一站地相聚、一站又一站地作别,我静静地搭乘列车走过了初中旅程,回首,却发现了一场青春的繁华。

四年的初中时光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快得不真实。回想刚上初一时,秋风中望着湛蓝的天,仿佛台阶似的四年初中生活在面前铺开,我摸着后脑勺傻傻地幻想四年应该怎样度过。可是现在的我却一直抱着同学录不愿承认毕业的事实,毕业合影从同学录中轻轻滑落,如一片风中的树叶。我深吸一口气,缓缓将视线移到照片上,大家咧着嘴朝着镜头“茄子”的情景是那样刺目,缩在宽大的校服里,笑着笑着,我们就都哭了。成长啊成长,如同火车轮碾过,无法抗拒,那些曾经湿润双眸的感动,那些渐行渐远却不能忘却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洗礼,变得深邃而辽远。多少诺言会实现,多少誓言会永恒,毕业和成长的字眼,格外扣人心弦。我们面临分离,我们各奔东西,回忆初中这四年,自己经历了很多,也拥有了很多。四年里我不孤独,因为有你们,我的同学,我的朋友。回忆起共同的时光,我们在校园和放学的路上几乎形影不离,我们一起打球,一起逃作业,一起恶作剧,一起辩论,一起在老师面前挨骂,一起在跑步的时候故意掉队然后躲到卫生间,一起哭,一起笑……我们的一起有太多太多。

毕业典礼那天,我早早地到了学校,教室里人并不多,一本又一本同学录在同学之间传递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依依惜别着,我则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看着黑板上被班上书法最好的同学用倾尽全力的水平写下的“毕业典礼”,再默默地环视四周,缓缓地举起相机,透过镜头凝视着教室,不停地按着快门,贪婪的想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留在相机里,留在心里,喟然而叹,一遍遍回放刚才拍下来的照片,突然感觉有些陌生。这,就是以往我们曾一起学习的教室吗?总有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同学们如今怀着不同以往的心情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着面前的同学录,教室里竟听不到快门以外的声音。

即将收进记忆的初中时代,混沌初开,如花待放,充盈着怡然自乐、又伴随着心摧神伤。或许我们的青春正像一条默默无闻、梦境般虚幻的河流,左岸是无法忘怀的过往,右岸是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年年岁岁的感动。是的,前行道路障碍重重,我们习惯了带着未擦干的泪痕继续前进,披荆斩棘,奔向前方。河水流速很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而当我试图驻足寻找小河所留下的痕迹,又总能看到老师同学们温暖的笑容,陪伴在我的前后左右。

时间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从容不迫,却又义无反顾,温婉如水,却又势不可挡。它既不多,也不少,同学们都彼此希望时间能够停止,不再向前流动,然而时间依旧那么不紧不慢地在走,竟如同流水一般从我们指间伴随着“滴答滴答”的美妙声音流去。当我们发觉想要去抓住它时,它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常常会想,如果可以永远不长大该有多好,就像彼得·潘那样,或者可以喝下 APTX-4869 该有多好。青春,请等一等,再给我一点驻足回访的时间。细数那些渐行渐远的、镌刻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日子,有多少感慨在心:总有许多事情让我无法释怀,总有许多情谊让我热泪盈眶,总有许多画面让我潸然泪下,那丝丝缕缕的记忆如三月初起的微风,温暖着我的心。曾经的路上,不管历经多少坎坷,收获多少欢愉,我们总会在时光的流逝中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每走一步,都在丰盈我们的生命,都在磨练我们的意志,都将收进我们的行囊,都将描绘着我们的人生。

放下笔,揉揉眼睛,偏头瞥了一眼墙上的钟,吃了一惊,原来写的太入迷,两个小时过去了——已是深夜,好像此时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仔细回想,原来,以前学习时都是沉浸其中而听见墙上的钟敲过 11 响,才收拾着疲惫的身躯,整理这一天的烦恼洗漱休息——夜深人静,可我一点睡意也没有。伸手想放松一下,无意间碰到一个凉凉的东西,拽过来一看——相机。我悄悄地打开它,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段如梦般的岁月:我们曾一起抱怨过的校长,这时看来是那样慈祥:我们曾一起痛恨过的跑道,此刻看来是那样亲切;我们曾一起恐惧过的班主任老师,现在看来是那样和蔼;不高却很庄严的旗杆,不大却很精致的操场,不美却很可爱的教学楼;喜爱游戏、成绩又很优秀的阿弛梦想当背包客的祥子,憧憬爱情的小雅,喜欢飘飘若仙美男子的小文,只会在我面前做出凶相的小竹,与我“武界同门”的师兄阿茁,大大咧咧有点“公主病”的小坤,会和我说点真心话的小媛,爱写小说、文采飞扬的小昕,总是与我志同道合的阿智,以及帅气漂亮的老师们——对于我们来说,回不去的时间越来越多,终有一天,这些回不去的时间就像是美丽的幻觉一样,一切一切都被压成很薄很薄的底片,放在我的心上。

成长是一场艳丽的告别。如今我们已经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是小学毕业那一年我告别了童年一样,一次次的告别标志着我的成长和改变。也许老师同学们只是我生命中的过客,一场艳丽的告别之后,就会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可是他们注定又是我生命中精彩的一笔,在我的生命画卷上描画了又一片灯火辉煌。就像一场华丽的电影,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出人意料的情节。场景变换之时,难免落幕……

再次提笔,似乎另有感触,原来是脸上的泪,一直没有擦干。但是又什么关系呢?待到天明,又是全新的太阳、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我们。人,总是会微笑面对生活的,而生活也会微笑于人的,或许那强忍着疼痛的泪水早已滚到腮边,而顽强的灵魂却将它的桀骜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不知道坚强的人是否真的喜欢这种充满挑战的生活,但我知道,生活一定喜欢坚强的人,因为,只要我们努力,便足以战胜一切。时光潋滟,飘渺起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过往,氤氲朝夕,我们从未停止过坚定的脚步,就像青春烂漫的韶光里,初中生活落幕,我寻找一个信念,来祭奠逝去的年华,盛开我们的青春。

我真是喜欢“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擦干泪水,为了下一个新的、更远大的目标前进。草是风的旗帜,再卑微,也要在晨风中摇曳自己渺小的身姿,告诉这个世界,我在这里,我要扬帆,我要撷取那朵最美的橄榄枝。我要告诉这个世界,让世界听到我像一朵花儿那样绽放的声音。

感怀师情

他戴着一副大大的方框近视眼镜,从那一圈圈的玻璃片里透射出一些深沉,也折射出几许严厉。他经常套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蹬一双磨得毛绒绒的猪皮鞋,头发也总是显得很凌乱,第一眼看上去就象刚下班的钳工师傅,或像武侠小说里那种不修边幅却高深莫测的真正高手,总之离一个为人师表的形象相差很远,如果不是那副眼镜,我们真的无法相信站在讲台上的他竟会是我们语文老师,而且还兼任我们的班主任。那时的失望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就在同学们的一片失望声里我们开始了初中的生活。

谁知,人不可貌相在他身上慢慢地诠释着,让我们越来越相信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第一堂课,他什么也不讲,上来就让我们区分“的,地,得”的用法。由于大部分 的孩子都来自农村,很多老师和家长自己的水平也就刚够认个字儿读个报什么的,更别提教出来的学生和孩子了。大部分同学小学里根本就没学到多少东西,语文基础自然很差,况且这么一个问题还真是不太好回答。不要说初中生,就连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一些自称为作家的人都不一定分的清楚,翻翻遍地的花花绿绿的报刊杂志和一本本装祯精美的图书你就知道了。反正当时同学们的回答是乱七八糟,老师似乎早已料到了,其实是他私底下做过调查,知道我们的弱点在哪里,然后他一边举例一边为我们讲解,同学们感觉一下子心里就亮堂了。记得当时我是唯一一个答得出来此题的人,这主要得益于母亲的教导,我的语文也是我很自负的资本,而且我还很是为回答正确而得意洋洋了好一会儿,他看出了我的骄傲,接着又单独问了我好几个问题,开始我还能抵挡一阵,随着问题的越来越难,诸如“象”和“像”的区别,“反映”和“反应”的不同,什么是“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对于当时13岁的我来说,这些问题就像愚公门前的王屋和太行一样,没有几个回合,我便黔驴技穷落花流水了。老师看我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在座位上,就又鼓励我,肯定了我的成绩和好学好问,然后趁机又讲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两句话,让我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任何时候都必须虚心,骄兵必败!虽然现在看来这么两句老掉牙的话,却让我受益非浅。

自此,再也不敢小看任何人了,当然对于他的失望也给抛到九霄云外了,并且因为这件事情,我成了语文课代表,再后来鉴于我的各科成绩都不错,我也荣幸地被指定为班长。

最初,他用了半个学期为我们补小学的课程,等把我们的基础夯得够结实了,他才开始加快速度上初一的课,到了期末考试一公布结果,面对全年级第一并遥遥领先的成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教学确实有两下子。

虽然他的知识比较渊博,教学能力也很好,但他的字却不漂亮,甚至可以说难看,为此他常会开玩笑说,有点对不起同学们的眼睛,你们就忍受忍受吧。但他却从来把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决不含糊,还常常提醒我们要注意笔划笔顺,不要漏掉或多写一点一划。他说文字是传播信息的符号,最关键是要让别人能够看懂,如果很漂亮却很潦草的字,是很易让人看得莫名其妙的,作文考试尤其如此,试想评卷老师连认清一个字都要费半天劲,还会给你高分吗?其实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教诲才有了我们日益提高的语文水平和成绩。

他也是一个极其严厉的人,有时比父亲还要严厉得多。如果谁连续在考试中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就会发很大的火,把那个同学的试卷给撕得粉碎,甚至有一次还打了一个同学。当时我们是又敬又怕,有的人还产生抵触情绪。现在想来,老师打人固然不妥,但那绝对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就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大器呢?谁又能容忍自己在相同的地方跌到两次呢?他的这种严厉也让我们牢牢记住了犯错误可以原谅,但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可原谅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为此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带着两个孩子住在乡下,他的工资养家糊口都还入不敷出,但是他还经常接济那些家境更加贫困的学生。为了我们他经常不回家,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甚至到宿舍里查看同学们的生活情况都是他的必修课,家里学校两头忧,常常弄得他憔悴不堪,四十左右的年纪好像有六十岁了,有几次他在讲台上站都站不住,生生累到了。当我们到医院看他时,他总是说,你们不呆在学校里学习,都跑来干什么,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如果你们把好成绩告诉我,我会更高兴;你们的出息是我最大的心愿呀!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谁知可怜天下教师心呢?

我们初中毕业后,他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调到了市里重点学校去了,如今一晃已十多年过去了,他大概也快退休了,想起他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那盏不灭的明灯,特写此文来回忆那段他陪我们走过的日日夜夜,只希望这几句笨拙的叙述不要辱没语文老师的那点栽培便心满意足了。

做一个有才情的人

文/黄鸿明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一元复始,万物更新。值此新学期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瞄准新目标,实施新举措,收获新成绩,完善新自我!

我们新学期的新目标就是“做一个有才情的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做个有才情的教师,就得具“三才”,有“三爱”!“三才”就是指优质的教学科研才能、优秀的课堂教学才能、优良的班级管理才能;“三爱”指爱岗、爱生、爱校。为此,我们要对教育事业有满腔的热情。爱教育,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不但敬业,而且乐业;爱教育,才会爱生如子,一片真情;爱教育,才会爱校如家,一往情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学、常思、善教。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一桶水。”不,这还不够,我想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只有多学,才能使我们在教坛上常青。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只有常思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三尺讲台如舞台”,善教,就是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示出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乐听乐学,如沐春风。

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品学兼修,做一个有才情的学生。为此,我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大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有一次,她的同学想试探她一下,故意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还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可是居里夫人不受一点影响,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学习时时间短,效率高。居里夫人就应该是我们的榜样,要想学习好,就一定要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不能二用。

第二、希望同学们拥有恒心。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后,当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学生们的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这个小故事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要相信水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木断。希望同学们学习生活中都要记住,只要认准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希望同学们常怀一颗感恩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法国着名的哲学家卢梭也曾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同学们,一路走来,学校的培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等无处不在,时刻伴随我们左右。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要知道、懂得、回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而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此我希望同学们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报恩之事!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既是充满挑战的学期,也是学校发展和收获的学期。尤其对于九年级而言,无疑是人生奋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九年寒窗磨一剑,无限风光看中考,希望九年级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备战100天,亮剑6·18,努力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此我祝愿九年级的同学们,祝你们心想事成,好梦成真。

春暖花开,阳光正好,风鹏高举,扬帆起航。老师们,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新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新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让我们带着坚毅与勇气,乘风破浪,奋力前行,用我们的才情,书写人生新的篇章,铸造2016年新辉煌!

谢谢大家!

秋日往事

文/刘玉洁

我走在林荫道上,看着不远处向前奔跑的同学们,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

去年秋季开学,我来到一所不太闻名的学校完成初中最后的学业。我坐在车上,背着沉重的书包,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幻想着新环境、新同学,带着一份紧张和期待,车终于在新学校停了下来。

我被父亲领着走入了校园,虽是初秋,叶子却黄了不少,零零碎碎的散落在地上。拖着脚步走到班门口,我伸着脑袋望了望,班里都坐齐了同学。他们或许注意到了我,也都探头打量着我。我踌躇地走进了班,一个个新面孔齐刷刷地向我望来,我腼腆地向同学们做了个自我介绍,可接下来,却遇上了一个麻烦。

或许是老师早已排好了座位,对于我的到来有些不知所措,她只得让我暂时坐在饮水桶旁边。我的后面坐着一个大眼睛黄肤色的女生,外表却带一丝凶意,我赶紧扭了扭头,等待上课。

果真麻烦来了,饮水桶离讲台太近,加上渐渐升起的太阳,光亮照射上黑板,一点也看不见。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完了一节课,可面对一个个崭新的面孔,想要笔记的我还是闭了口。

“你抄我的吧。”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我背后响起,我扭过头,这不正是那个面相有些凶的女生吗?她看见我,莞尔一笑,大声地做了个自我介绍,又伸出手来示意了我。下了课她领我去厕所,或是给我讲解疑惑。我的心头骤然涌上一股暖流,溢满心间。

中午时间,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同桌,简单了解了一番后,原来是同宿舍的女生,下午放学铃一打,她带着我回宿舍拿衣服领着我去澡堂。我们牵手走在林荫道上,和另外几个同学,有说有笑,笑声不断。

秋天的温差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天一黑,丝丝凉风吹着我皮肤发冷,我冷不丁打了一个寒噤,下嘴唇也跟着颤了一下。原本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同桌却放在了心上,一下课她奔回宿舍给我带了件厚外套。她喘着粗气,黑黑的皮肤泛着微红,急呼呼地说:“喏,给你,我们这边啊靠着江,风多吹几次便会感冒的,赶紧套上吧。”我接过外套,细细品着她的话,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话,却总是让我想来便感到温暖。

经过一天的相处,便很快与她们融洽了起来,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尽是同学们帮助我的身影和她们淳朴的笑声,耳边回荡着风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甚至还有树叶落地的声音,我笑着闭上了眼,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能在去年的秋天相识一群友好的同学们,经历一段难以忘怀的事,这样,真好!

好同学苗苗

文/路月平

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位叫苗苗的新同学。她个子不高,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校服。听说她是农民工的孩子,想必家境不是很好。苗苗话语不多,很少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半个学期下来后,她的所作所为渐渐改变了大家对她的态度。

苗苗既不是学习委员,也不是什么课代表。她常常主动去老师办公室里抱本子,那可是个体力活,厚厚的一摞本子,让人看着都累,但苗苗几乎没落过一天。有一次,苗苗在上体育课时把脚扭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可是,下课后,她还是照旧去抱本子,似乎抱本子是她的专利。同学们先是不解,后是议论,最后却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在班上,苗苗上学来的最早,放学走的最晚。她的家庭作业基本都是学校完成的,做完作业后,苗苗会主动帮值日生打扫教室,还很细心地把教室的每个窗户都检查一遍。有个别同学背后叫她“管家婆”。苗苗听了也不生气,还说:“学校就是我第二个家。”你别说,有了苗苗这个认真细心的“管家婆”,还真给班上弥补了不少损失。一次,教室里的暖气管道有些漏水,是苗苗第一个发现并报告老师的。一次,因为天气骤变值日生急着回家,匆忙中忘了打扫校区卫生,事后才得知是苗苗主动把校区卫生打扫干净,结果自己被淋成了落汤鸡。还有一次……这种事举不胜举。“管家婆”三个字从贬义词变成了褒奖之意。

苗苗不仅是老师的好助手,而且她还经常帮助同学。临近期末考试了,班上有名同学突然病倒了,好几天都没来上课。苗苗的同桌发现苗苗上课时做一份笔记,下课后又重新做一份笔记,心里十分不解。而且这个同桌还注意到,每次下午放学后,苗苗没有跟院子里的同学一起回家,而是拐到那位生病的同学家住的方向。虽然他心里好奇,但因为马上要考试了,忙着回家复习功课,也没有多问。结果到期末考试成绩一公布,那个生病的同学的成绩非但没有拖全班的后腿,反而进步了好多。这时,同学们才知道,临近考试前,苗苗不但在课堂上帮助她做笔记,而且每晚都到这位同学家里给她补课。原来如此呀!对苗苗充满敬意的同学们,在班上评三好学生时,都心悦诚服地为苗苗投了一票。

苗苗靠她的心灵之美,热心助人,关心班集体,从一个大家都瞧不起的小女孩,变成了我们班的好榜样。

同学们,社会这科你学得怎么样

文/题唱

转眼间我们毕业都快一年多了,相应的也在社会待了一年多了,现在正是考核结果公布的时候,满分为一百分,各位同学认真对照一下其他同学与自己的答案。

某某同学:我才考了二十分。我毕业一出来就去了一家工厂打工,干的是生产流水线,天天机械式的生活,接触的也只是那些事,那些人,虽然我身处在社会,但我对它很陌生。

某某同学:我只考了四十分。我相对于那些去工厂打工的同学还好一点,我去了一家公司在外承包的一个小项目,每天见到的总是那么几位,常常会听到他们在议论一些有关社会的现象,每当他们在议论的时候,我总是在一旁静静的揣摩着,可他们讲得很笼统,而我只能听个大概。

某某同学:我刚好及格六十分。我应聘了一家公司里一个文员的职位,每天等待着上级各下来的任务,在我不懂怎么处理的时候他们也会象征性的教我一下,而我也只能在半知半懂的情况下去完成各项任务。

某某同学:我也有六十五分。我是通过亲戚介绍去了一家小型公司,职位是一名网络编辑员,在公司里我每天接触的事和人很多,这里面各层的关系很复杂,每天上演着各种飘渺虚无的戏,我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看到了很多,也学了不少。

……

如大家所见,最高分只有六十五分,其实我一点也不意外,社会这门学科是学到老的,你们能不交白卷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付出就有回报

文/杨建伟

阳春三月,阳光和煦,途经一片柏树林,我的记忆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

那年,正是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时节。有一天上课前,老师告诉我们第二天的课不上了,要集体组织去植树。次日上午,同学们个个精神焕发,扛着铁锹,提着水桶,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目的地进发。

大队书记早已将几十棵小柏树整齐地摆在了地头,我们兴奋地围拢在一起,老师说:“同学们,一会我们开始植树,大家不要哄抢,我们要珍爱每一棵小树苗,认真种树,给它浇水,好好爱护它,它才能好好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详细地讲了种树的要领。我们拿铁锹挖好坑,用手轻轻将树苗放进去,再将周围的土填进坑中,踩实,最后浇上水。

植树完毕,三十多棵小树苗在风中挺直了身子。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成就感十足。这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今天完成得很出色,我希望你们把自己种的树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有空就来看看它,给它浇浇水,它一定会茁壮成长的。就像现在的你们,好好读书,奋发有为,也一定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老师的话说得我们热血沸腾,不住地鼓掌。后来,我们有空就去给柏树浇水。

时光荏苒,弹指间几十年过去了。而今,望着一排排的翠柏,我深有感触:每一次付出都会有回报。

我读懂了他的等待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严厉的父爱背后,隐藏着一丝慈祥。

那个星期,我和同学们去汇一城溜冰。妈妈要开会,所以爸爸送我去。到了那儿,才发现他们都没来。爸爸愤愤不平地说他们不守时,我也气呼呼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陆续到来。我们和爸爸说再见后,便冲进了溜冰场。

我和同学们尽情尽兴地溜冰。过了一会,我靠在墙上休息。这时,我似乎在玻璃外面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很像爸爸,正在读书看报,似乎在等某人。也许是我看错了。

……

大约过了一小时,我又回到墙边。这时,那人转过身来,我便清清楚楚地看见,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人正是爸爸!天啊!那是刚来的时候陪我起哄的爸爸吗?难以置信!,我突然又想到:爸爸是个很健忘的人,他怕忘记接我,才心甘情愿地等。一个平时极不耐烦的人,才愿意等三个小时。我,读懂了他的等待。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家庭就是一幅山水画,珍惜幸福的每一天吧。

二十天以后

文/郭欢欢

我望着日历,不知道是欢喜还是悲伤,我终于等到了开学的日子。

这是一段十分困扰人的日子。全国的大人和孩子们像关进笼子的鸟儿,自由和天空被叫新冠肺炎的病毒给剥夺了。这些日子,同学们和鲜花一样,都在孤独中开放,我们听不清春风都唱了些什么,欢乐的笑脸都被关在了封闭的屋中,人们只能在窗后观望着远处的世界。鸟儿在笼中哭泣,我想它们也在为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们而难过。往年校园的三月四月,是同学们无比快乐的日子,现在却缺少了朗朗的读书声,缺少了操场上欢乐的追逐,这该使人多么忧伤啊!我多么希望这段日子能早些过去。

新冠肺炎在三个月以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是从哪里来的,人们直到现在还不太清楚,但它来势凶猛,冷血无情,它像恶魔一样夺去了许多患者和白衣天使的宝贵生命。那段时间我曾做梦,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名能治病魔的大夫,梦见我长着能力很强的神手,与病魔搏斗,让它消失。

开学的日子已经确定,我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再渺茫得一头雾水,这是我非常开心的时刻。同学们再也不愁网上上课了,勉去了百度找问题查答案的麻烦,许多疑问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老师也可以解释得更清楚,我喜欢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这二十天时间里,我除了努力完成作业,还要多帮妈妈做些家务,向白衣天使学习,学习她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学习她们救死扶伤的美德,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暖心一日

文/tuanxin

今天,我跟了一天的课。

早上,我仍旧起早去开门,然后上了语文早读课。在早读课里我给他们带来了语文中考必背篇目里的十一首古诗,目的是提前为他们的初三做准备,听到他们还没有拿到必背篇目的资料,我有一点惊讶,暗自决定,在剩下的的五天里给他们过一遍必背古诗词,至少能让他们在上初三之前能对默写的题型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这也是我短时间内仅能做到的。

第一节是陈达飞小老师的物理课,他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学习小视频,让同学们提前学习了初三的分子热运动知识模块,为同学们初三的物理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节是龙冬梅小老师的日语课,本节课老师主要介绍了日本的文化,美食,习俗等有趣的知识,让同学们拓宽了视野,激发同学们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是杨文纹师姐的化学课,一开始老师用加了趣味话语的在同学们自我介绍时拍的照片来和同学们强调了上台讲话的注意事项和特点,同学们对这些照片很感兴趣,这节课上的很有意思。

第四节是美术课,同学们对于美术的热情一如既往的高涨,本节课画了粉红顽皮豹,大家都很开心。

下午第一节是杨翠媚小老师的思品课,主题是家,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父母做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情,然后我把自己说哭了也是很厉害,感觉在站起来那一刻,十九年以来的事涌上心头,一下情绪爆发。同学们也依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在这节课里学会了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一天里,我最感动的是听到学生说很喜欢我们的课,还说如果我们是他们的老师就好了,可以再来十天吗?虽然我们不可能留下来一直做他们老师,但是听到这番话我还是很暖心的,谢谢你们。

相逢是首歌

文/卢庆春

是谁这么有眼光,竟把聚会的地点选择在了美丽的清风湖畔,时间定在了金秋十月。是为了醉人的秋风能敞开同学们的心扉,还是碧绿的湖水能折射出当年的点滴的趣事、无限欢乐?

是谁这么有心计,竟淘换来了早就淘汰了的电铃,一阵急促,骤然静默。是时光倒流,还是岁月出现了停歇?鸦雀无声的宴会厅里,同学们的神情、姿态,俨然就是在等待着上课。只是不知,是一道久不得解的几何难题,还是一道已有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才使刚才的讨论这般热烈?

是谁这么有创意,竟想出了用点名打到的方式,来唤醒同学们记忆深处的学生意识,重温那段时常回首的同学岁月。为啥此刻站起来打到的人,似曾相识,却已不是原来的俏姑娘、帅小伙?高分贝的打到声,分明已比三十年前苍凉了不少、浑厚了许多。

是谁这么有魄力,能把当年的任课老师都组织到了一起,还是老师们也愿意重温师生相逢的感人时刻?是老师们的到来点燃了聚会的气氛,还是聚会的气氛唤起了老师们昔日的丹心?刹那间,宽敞的聚会厅变成了当年济济一堂的教室,丰盛的宴会已成了那时精彩的课堂。

老班长汇报的是那样的动情,副班长主持的是那样的幽默,老师的声音仍是那样的浑厚,一字一句都再现着当年的魅力,一举一动都展示着昔日的气魄。

谁都想说一下三十年来的相思情,谁都想诉一下三十年来的别离意;谁都想把自己积攒了三十年的人生故事说给同学们听,谁都想听听同学们那埋藏在心底三十年来的心声;谁都想多看看同学们今日的容颜,努力找回一点自己当年寒窗苦读时的身影;谁都想多聊聊今天的一切,求证一下自己三十年前对人生道路的判断。然满腹的话、满腔的情啊,却如澎湃的潮水、翻江的浪头一下子涌进心间,竟不知哪股才是决堤的潮头,哪里才是尽情宣泄的出口。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历历往事,仿佛昨天;三十年,人生路漫漫。陡然抬头,桩桩陈情,犹现眼前。

可记否,三十年前刚报道时,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望着偌大的校园,一时间心里竟觉得有点恐慌;可记否,母校的教室咋就那么多,母校的学子咋就那么忙,多得一不小心就会走错了宿舍、迈错了课堂,忙得似乎走路都在学习,课间休息都用在难题商量;可记否,那时的校园内,白花花的盐碱地竟找不到一点绿树的影子,找不到一块浓荫可以乘凉。一块屋山遮挡起来的阴凉,竟成了同学们下课后争抢的地方;可记否,那时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贫困,充饥的食物无非是高粱、玉米面饼子,外加一碗有虫子飘起的大米汤。这样的伙食咋就能使全班的同学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高校的殿堂?可记否,灯火通明的晚自习教室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高考前夜的黄河大坝上,老师语重心长的叮嘱,消除了我们心有余悸的思量;可记否,你和女同学说过几句话,你又和男同学拌过几回嘴、打过几次仗?……

哦,一切的一切不能忘,也不曾忘;一切的一切时常梦,又时常想。三年的时间,把我们这些原本不相识的孩子,变成了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困难共同担当的儿郎;把我们这些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变成了一世牵挂、三世相亲的骨肉兄弟、姊妹兄长。哦,青春可以老去,岁月可以沧桑,但浓浓的同学情啊,就像那陈年的老酒,窖藏越久,后劲越大,醇味越香。

相逢是首歌,歌词是拼搏。三十年,我们在各自的岗位自强自立,奋斗拼搏,终至于我们有了今天的一切,磨练出了我们“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的道德品格。

相逢是首歌,曲调是欢乐。三十年,我们酸甜苦辣尽皆尝,风雪雨霜全领略。什么困难重重,什么崎岖挫折,那只不过曲折中的前进、前进中的曲折,只不过是人生这首壮美的旋律中撩人魂魄的颤音、激情跌宕的音节。殊不知,激动人心的歌曲总是抑扬顿挫、一波三折。到头来,我们仍像黄河滩里的芦苇自强不息,把独特的风景尽情摇曳,仍像盐碱地里的红荆闲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

相逢是首歌,节奏是复合。三十年太久,五、十年适合。别让燃起的激情低落,别让等待的时间太多。总惋惜,时光如流水,岁月任蹉跎;总扼腕,鬓角染霜花,皱纹爬满额;总思量,夕阳仍壮美,大气今磅礴;总期许,那说不尽的话啊那道不完的情,就像这滔滔的黄河水汇聚成一首澎湃的歌。

相逢是首歌,歌中有你我。同声再共唱,岁月美如歌……

摘苹果

文/梁建军

1973年,我在太原27中读高中。那年秋天,下课时老师宣布,明天全班同学去省农科院摘苹果。班里一下沸腾了,同学们像久关笼中的小鸟,就想出去,何况还是摘苹果,那年月可是稀罕东西。

第二天早晨,我们比往常到校早,迎着朝阳,踏着晨露,向北营的省农科院果树场进发。果树场在一个陡峭的坡上,上了坡,地面平坦了许多,粗壮硕大的苹果树排列整齐,红元帅、黄元帅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这么多的果树还是第一次见,着实喜人。

在果园地头,我们整队集合,教导主任说:这是农业课上在果园,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增长果树知识,又能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而后,果树场的王场长给我们介绍了果树场的概况、树种、种植、养护等知识。最让我们高兴的是,王场长说,苹果随便吃,不能拿。还说,最好吃熟透掉在地下的,好吃,树上摘的,果酸多易倒牙。我们想,树上的苹果多新鲜啊,是不想让我们吃好的呗。

接着,开始摘苹果。男同学们对爬树有着天然的兴趣,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己选中的树下。用手攀住不高的树杈,不费多大劲就上了树。开始时,同学们劲头足,边摘边顺着枝干往上爬,看谁爬得高,摘得快。伸手够不着的,就往下晃。也有的同学踩着人字木梯摘树冠上的苹果。摘上多半篮,就递下来,女同学接着放入筐中。果树上难免有虫子,有的一寸长,胆大的男同学,用指甲一弹,飞了出去,遇上调皮的,两个指头捏住,冲着女生扔了过去,往往引来一阵尖叫。

我在树上摘着果子,眼睛却瞅着那早让我垂涎欲滴的黄元帅苹果,开始还不还意思吃,看到有的同学动开了嘴,就不再矜持了,看到顺眼的就摘下,在衣服上擦擦,大口吃了起来。不一会儿,肚子也撑了,牙也痒了。后来想起了王场长说的话,我拣起地上掉下的黄黄的苹果一吃,真还不错,甜甜的,带些沙软,也不酸涩,是成熟的味道。同学们不再嫌弃落在地上的苹果了。

下午,同学们有些疲惫了,摘果子慢了,欢声笑语少了,有的还划破皮,受了伤,但我们坚持完成了任务。最后把地下掉落的苹果捡拾起来放入筐中,不能食用的堆成堆做肥料,工具收拢完毕。

一天的劳动,我们体会到,苹果是美味的,但它蕴藏着是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许是蔷薇开

文/凌晴染

日子如流水般静静滑过,偶然间我转身回眸,不小心看见了很多年前的一幅画面:声声蝉鸣的炽夏某个昏昏欲睡的午后,燥热空气中,他身披一件粗布衣衫,点着一支烟,在时光的最深处,耐心地批阅着我们的作业。

而那一年,梁原乡村小学围墙外的蔷薇花开得分外热烈。

——题记

八月份的尾巴,已是初秋。

当玫瑰色的天空中最后一缕晚霞消失殆尽,天色就变得灰蒙蒙的了。远处低空盘旋着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偶尔几只落在我身边,黑漆漆的小眼睛让我觉得分外亲切。彼时的我刚升入五年级,放学后常常坐在小山包上看天;正是野草一样疯长的年纪,爷爷奶奶的娇惯使我愈加无法无天,父母不在身边,那些暗无天日的孤独同时也在悄悄地滋长与蔓延。心里空落落的,是少了些什么吗?

那又怎样,有时我会赌气地想:反正他们的眼里心里都只有工作没有我。

眼眶微湿,转身跑回家,天已经全黑了。

他就是在那时出现的。

彼时的五年级三班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在第N个从外地请来的老师被我们气走后,他成为了我们新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初见时他身着一件破旧的蓝灰长衫,一双黑色的布鞋,土里土气的穿着已然成为了我们嘲笑的对象。年少轻狂的岁月,下课后我无不得意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说:“瞧他那闷葫芦样,不如我们以后就叫他老闷好了。”

开学两星期有余,学校围墙外的蔷薇花已尽数凋零。

两星期内老闷的一举一动都为我们所不齿,而最可笑的是他会在上课时固执地将包括最后一名在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叫起来回答问题,在所有代课老师都对我们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恨不得敬而远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傻气。而后有一次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我在他的椅子上涂上了厚厚一层粉笔灰,那一天患有老花眼的他讲完课后果真如我们所料想的那样毫无防备地坐了下去,等他站起来时裤子后面已是白花花的一片他却毫不知情。彼时的我看着自己亲手酿造的这一场使他沦为全校笑柄的恶作剧,窃喜了很久。

这是只属于我的年少无知的岁月。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次上课他点名我回答问题,我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忽然就生气了,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了我。好面子的我强忍着泪水想他一定是为了上次我恶作剧的事情而蓄意使我难堪。那一刻我恨透了他,从那之后我忽然发愤学起数学来,我要让他看到,我也可以很优秀。

十月末的深秋,当学校外的蔷薇花早已干枯时,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拿了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那一天天高云淡,秋风起已是阵阵凉意,放学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再去小山包,而是拿出积攒已久的零花钱买了糖回教室发给同学们;而当我举着卷子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起他的坏话时,我的心中竟是阵阵快意。

突然间空气仿佛凝结了一般,同学们都乖乖回到了座位上,我一回头就看见面无表情在原地站着的他,很久之后才背着手慢慢走了出去。

天地陷,风云变。我失魂落魄差一点从讲台上栽下去。那一晚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停课、检讨、处分,甚至是,退学。

可第二天他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给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不久,某次上完课他偶然间提到自己有间歇性耳聋,希望我们以后回答问题时可以大声一点,因为他的耳朵,经常听不清东西。这时我的心中才像有块石头重重地落了地。

怪不得这段时间他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原来是没有听到我那番精彩的“演讲”啊。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两年里随着时间地推移我也逐渐明白了他的苦心,并惊奇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同学们也开始努力学习。临近毕业时我们班的成绩已由原来的年级倒数第一上升为正数第二,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班发生了奇迹,却没有看见这奇迹背后,他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某一天我不经意间瞥到他微怔的背与星星点点花白的头发,回想以前和同学们一起喊他“老闷”的时光,恍惚间觉得有些对不起他。

而这个夏天,第一个奇迹发生同时也发生了另一个奇迹。

我的父母回来接我去县城上学,并恳切地对我说对不起,说从此之后他们会竭尽他们所能去好好爱我。我看着周围熟悉的景色,这个我生活了十一年的小山村,突然觉得沉淀在心中这么多年的憎恨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我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中,却意外听见母亲说:“都是你们班主任多次打电话和我们交谈,才让我们意识到和弥补了这么多年我们在你成长中犯下的错误。”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在办公室他曾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其实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你所付出的一切你爱的人终会看到。”

我的心中,突然就变成了被风吹过的水面。

我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学校,蔚蓝天空下我却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声声蝉鸣的炽夏,某个昏昏欲睡的午后,他身披一件粗布衣衫,点着一支烟,在办公室燥热的空气中,耐心地批阅着我们的作业。

那天傍晚我又一次坐在小山包上看天,看着看着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老师,未来的日子里祝您一切安好。

毕业那天,拍完照后的他突然对我们说:“拜托同学们啦,我的耳朵是再也受不了这么大的声音了。”说完后甚至还孩子气地朝我们做了个鬼脸。

刹那间我明白了一切,一年多以前的那件事又重新浮现在脑海。年过半百的他,在一个孩子青春叛逆的日子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费尽心机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小心翼翼只为维护她那敏感到可笑的自尊。

“老闷,”顾不上同学们诧异的眼神,我一把抹去泪水,在他那慈祥的笑容中,清晰、大声的说:“您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我愿意永远做您的学生。”

而那一年,梁原乡村小学围墙外的蔷薇花再一次开得格外绚烂。

那一刻我们潸然泪下

文/月射荷塘

深秋,一个思念的季节又悄然来临,想写一首诗为老师抒情;想画一幅画为老师定格;想唱一首歌为老师高吟。可是,不管怎样,都还是不能完全表达我内心深处对老师的那份,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

岁月轮回,我为人父。现在我已能够深切的理解“书桌边,讲台上,寒来暑往,撒下心血点点;润花蕾,育桃李,春华秋实,拳拳赤诚一片”的含义。老师是我成长的领路人,是我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和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老师为我付出过心血和汗水,我应该感恩老师。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我在书桌前看着《感恩老师》这本书,脑海中突然浮现了这句令人泛起阵阵暖意的歌词。感恩的心,是人心田中最真实,最闪亮的,最美丽的一颗种子。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三十年前,我高三时的班主任陈老师为我们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感人的场景。尤其是毕业时,在拥抱老师的那一刻。

那年,我们高考刚结束,还没有到离别的时刻,我已经在脑海中想象到了同学们告别老师时,那一只只在秋风中摇晃的手;还没有到离别的时刻,我已经在斑驳的树影下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忧伤;还没有到离别的时刻,我已经看到了一张张哭泣的脸庞。是啊,那时候,我们十七八岁,风华正茂,情真意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都哭了。

告别班会开始了,歌声响过之后,在主持人那抑扬顿挫,感人肺腑的语音刚落,全场格外安静,班主任从教室的后面一步步的走上讲台。那一刻,我强忍的泪水终于不争气的落了下来,一滴一滴落在腿上,裤子都浸透了。

“下面,请同学们抬起头,向班主任老师行瞩目礼。”同学们轻轻的注视着这位用他毕生精力教导我们,燃尽了自己,照亮了我们的伟大班主任,他是多么的无私啊!我慢慢的,轻轻的,将那张挂满泪痕的脸抬起,凝视着我的老师。就是他,曾为我们将清纯如水的嗓子哑过,那么痛,仍旧坚持为我们讲课;就是他,曾对我们一次一次的嘱咐,一次一次的提醒:努力学习,迎接挑战;就是他,在我们班得了第一时,他象个孩子开心地笑了;就是他,在今天为我们落泪,流下爱的泪水。当班主任看着我们一个个可爱通红,泪水模糊的小脸时,他的嘴动了一下,似乎要说些什么,却被激动的泪水所代替了。

“同学们,如果爱你们的老师,就请拥抱老师吧。”主持人话音未落,全场同学一窝蜂似的涌向老师,我们要呼喊的“老师我爱你!”已经化作哭声,无法表达,只有一片抽泣。老师也哭了,他小小的个儿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看不见影儿,只有他那双满是粉笔灰的双手紧紧地搂着我们,青筋突出。我们拥着老师,那样深情,久久不肯离去。

老师辛勤地为我们耕耘了一生,把一颗赤诚的心种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期待中,种子慢慢长成了果实,从校园里飞出,蓦然回首,骄傲和自豪便写在了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是的,我们从未发现老师流泪的样子很动人,在我们眼里外观严厉、内心强大的老师,今天在这样的场景中,竟会变得那么柔弱、瘦小。

哭泣声已停了,但那紧拥的师生之爱仍旧弥漫在教室里。老师的泪水,滴在我们的校服上,我们的泪水,滴在老师的肩膀上。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着:“老师,您的爱,象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我感谢您,是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是您涓涓细流般的叮咛,鼓起了我前进的勇气;是您教会了我无私、教会了我容忍、教会了我以博大的胸怀来接纳世界。”

从此别后,漫漫岁月,老师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老师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老师的教诲,常在我心田回荡……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烛光象老师的身影,火焰象老师的情感,白雪是老师的纯洁,阳光是老师的灿烂。站在三尺讲台,白粉红尘,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触碰一颗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老师心灵坦荡,如同辽阔无际的原野,什么寂寞与清贫,赞美与鲜花,都能淡然迎送。他把青春与事业拧在一起,在落后或是蒙昧的土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用清澈的智慧甘霖,滋润着禾苗的茁壮成长。飞舞的洁白粉末,象征他那高尚的灵魂;金秋的累累硕果,便是老师艰辛付出的回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敬爱的老师,天荒地老、海枯石烂,老师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师魂,在我的心中永远不变。千言万语,欲说还休,敬爱的老师!那就让我们一双双聚光的眼睛去照亮老师的悠悠情怀!让一双双张开的臂膀围成一个爱的圆心,把老师深深的藏在我们的心里。那一刻,我们潸然泪下,是真心的泪,是心声在倾诉,是爱的象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