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文章

2022年12月09日经典文章

书法的文章(精选20篇)

爱上书法的理由

文/凤仙苗

我之所以郑重地向中老年朋友推荐学习书法,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潜心练书法,可以享受书写的乐趣。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平时的书写大都被键盘取代。很多时候,毛笔和钢笔已经成了搁置起来的书写工具。练习毛笔书法,可以让人重新体会书写的乐趣,享受阵阵墨香带来的温馨雅致,享受缓慢书写带来的优雅淡定的生活。

潜心练书法,可以树立自信。人到中年,特别是人到老年,由于精力、体力、学识等的限制,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比,常常感到有一种大江东去的失落感。这个时候,就要找一个自己喜欢做的还能出点小成就的事情来做,自己感到很充实,也可以让周围的亲戚朋友感到您是老骥伏枥、活到老学到老、有所作为。练习毛笔书法,可以让自己有事情干,还可以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于笔端。可以从临习古人的笔墨中,从一笔一划中,领悟前人智慧,也可看到自己的进步,日积月累,收获常伴,也因此显得有精神,有朝气,有活力,更加自信。

潜心练书法,可以锻炼毅力、耐力。长期写毛笔字练书法,需要坚持,更需要毅力,耐心。人到中年特别是老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由于受身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一些事情上,有时却缺乏耐心。这时候,练练书法,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修身养性,调节心情,使自己更有耐心,更有毅力,也能为子孙后代做榜样。

潜心练书法,能让人心有牵挂,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喜欢书法的人,心里想的、嘴里讲的,满脑子里都是书法。可以让人不扯闲事,不生闲气。长期练书法,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进行重新组合和利用。

潜心练书法,让身心更加健康。身体有毛病,除了基因之外,大都来自平时的不良习惯。但很多习惯无法改变,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可以通过写毛笔字练习书法,让自己心静下来。心静,就会气顺、血脉畅通。特别是在练习毛笔书法的时候,多为站立书写,这样就避免了久坐带来的颈椎、腰椎等疾病。爱上毛笔字,爱上练书法,就等于选择了健康。

潜心练书法,可以获得艺术的熏陶。长期写毛笔字练书法,这其实是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是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衣食足而礼仪兴。广义的礼仪,应该包括书法艺术。练习书法,从内容、工具到创作创新,还有自我鉴赏与朋友们分享,这些都是体验和享受的过程。可以发朋友圈,还可以发到百度百家号,当作资料留存,也可以推荐给要好的亲戚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与亲戚朋友互动,并能得到各种反馈信息,这样还有利于自我提升。

除夕,我们在东京谈书法

文/温跃渊

大年除夕的下午,当祖国大地上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时候,我与老友陈道仁夫妇及他们的女儿陈晓璐,去拜望东京一位书法家井垣清明先生。道仁兄在东京工作二十多年的侄子陈继东给我们当向导和翻译。其实,清明先生的汉语也是说得不错的。我们之所以愿意来拜访清明先生,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书法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中日友好的积极推动者。这一点,我们一进门就感受到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日关系还处于敌对状态,1965年8月,由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富士国际旅行社等单位组织了840余名日本学生,于1965年至1972年间冲破重重阻力,克服巨大困难到中国各地访问,并在北京参加中日青年大联欢等活动。1965年8月26日,第一次日本学生访华团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亲切接见。在以后的几年中,中国几乎已经停止了对外交往,但经毛泽东主席特别批准,日本学生团是唯一的访华团。访华团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出发前,领队总要大声地问一声:都到齐了吗?

学生娃们都会大声地说:齐了!齐了!

后来,为了拓展日中友好事业,巩固和纪念访华成果,由井垣清明先生为主和另外几位访华的骨干倡议创立了日中友好组织“齐了会”。清明先生取出了两本书《齐了会之50年》赠给我和陈道仁。书里有一幅他们1965年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幅印刷的照片当然不是很清晰。这时,清明先生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幅装在镜框里的大照片,啊,是他们50多年前与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合影!

清明先生用汉语笑着说:“这个可不能送给你们。”一下子说得我们都笑了。

这时陈继东介绍说:“清明先生一直是‘齐了会’的会长,会址也就设在先生的家里。”

先生的住宅是一座两层小楼的庭院。庭院里还种着一些果树。客厅的一面墙上,是展示书画作品的展板,安有滑轮。先生把他保存四五十年的第四次访华的锦旗悬挂在展板上,于是我们都很高兴地与他在这面锦旗下合了影。

已是华灯初上了,我们准备告辞。谁知先生不让,他指着一张小纸条给我们看,他为今天的会见草拟了几条议程,最后一项是“书艺交流”,说是让我们留下“墨宝”。我和道仁兄只得一人写了一幅。我是隶书,道仁是楷书,而后照例用滑轮挂到展板上。我从包里取出了一本我的画册,一本自制的台历和一幅装裱好的隶书立轴。当我们舒缓地展出开头的“北国风光”时,清明立即就说:“是毛主席的《雪》!”

然后他也回赠了两幅书法作品。给我的是隶书,给道仁兄的是行草。只是人家的装裱要比我的精细得多。

我们就要告辞了,不想先生竟然又多出了一个项目:他突然跑出院外,外套也不穿,到他的果园里给我们一人摘了几个他种的柠檬,令我们分外感动。

醉心习字

文/雨凡

健身休闲的方式有诸多种,我最感兴趣的是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练字,在安静的书房中手执一支毛笔,屏气凝神,泼墨挥毫,一抒胸中豪气。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变化都很微妙。各种书体的写法,不同的章法布局,或俊秀俏丽温文尔雅,或气势豪放行云流水,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我拿起一本喜爱的字帖,在一笔一划中回味汉字的奥妙无穷,在龙飞凤舞中去领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那种感受实在是美妙无穷,意味深长。

每每拿起毛笔,滤去一切杂念,心沉意静,专心构思一幅作品时,那长短不同、曲折萦回的线条能使人物我两忘,不以世事撄心,追求逍遥自由。

练习书法不仅能感受书法之美,同时还能够修身养性。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气功中静功的一种体现。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就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 (调身、 调神、调息)非常相似,古人云“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字时,须绝虑凝神,全躯启动,力送笔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性焕发,身体康健。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通过线条艺术之美在和谐中养气、提神、聚精,是意念的修炼,是美的享受,是和谐的营造,是生命潜能的开发利用,自然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

临池泼墨既可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去除暴躁脾气,增加生活情趣,给人以艺术的美的享受,又是强身健体、励精自慰的“养生之道”,颇令人陶醉其中。

静静

文/胡楚文

静静是我的小外孙女的乳名,八斤八两的体重刚一呱呱坠地,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便东张西望,手脚不停地乱抓乱踢,振耳欲聋的哭声在产房内外回荡,连医生和护士们也感到十分惊讶。喜出望外的奶奶欣喜之余,便慎重其事地将乳名取作“静静”,意思是“能安安静静不受外界干扰,也不干扰别人”地成长!

光阴荏苒,一眨眼,十年过去了。别看她今年才10岁,但在学校和小区内却是小有名气的“小才女”。自从3岁进幼儿园小班到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红孩子”“ 三好学生”“ 朗诵小状元”…… 桂冠一大堆、奖状一大摞。2013年11月与2014年5月先后两次荣获过“创作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作文大赛的优秀奖和金奖,2014年度还被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授予 “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耳闻左邻右舍的赞扬,目睹她稚嫩的小手饱蘸浓墨挥写自如的洒脱、龙飞凤舞的灵动,让我这个在讲台上摇唇鼓舌四十余载的数学老师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心池深处泛起阵阵情感的涟漪。小外孙女过眼云烟的往事又浮现在面前……

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2008年春节,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声声入耳!人们都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海洋中。刚进幼儿园一学期的小外孙女静静,一个人趴在三楼的小书桌上,旁若无人般地低头展纸写写画画。我们都感到十分纳闷和新奇:如此好动的年龄怎么会如此的心静如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真是起名的原因?看到小外孙女如此的情形,职业的敏感让我心头掠过一丝惊喜:是块学书画的料!于是便滔滔不绝给她讲了一个《小兔子练书法》的故事:小兔子长着两个大耳朵,一对红红的小眼睛,很可爱。有一天,它看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在写字,写得可好了,点是点,横是横,竖是竖,端端正正,漂漂亮亮。突然,它有个梦想,也要学写字,不,练书法。老爷爷翘起大拇指夸张:好样的,加油!……小外孙女静静闪动着两只机灵的眼睛,听得十分认真和仔细。不知不觉中,便对书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刘姓书法爱好者发现她天资聪颖,孺子可教,便收其为徒。从此,如虎添翼,她对书法更加情有独钟。在聆听了晋代名人王羲之《竹扇题字》《入木三分》《书成换白鹅》《错把墨汁当酱》等勤奋练书法的故事后,她更加刻苦努力了。不管是刮风、下雨、落雪、冰冻等种种恶劣天气或遇到什么特殊原因,她都会克服重重困难。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如今,小外孙女静静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全面发展。目睹健康成长的新一代,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坚信:国人们梦寐已久的“中国梦”一定会在他们这一代实现!

做一些耗费时间的事

文/李想

当初一起学习书法,很多小伙伴都说,之所以学习书法,是想以后过年时能把自己的字贴在大门上,我也不例外。然而,多年以后,自己的字还是没能被贴上去。商家送的春联,从街上买回来的春联,大多是印刷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无风无骨的字形,真又撩拨起自己想写的心思。

写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写它干嘛?写完,再买,再写……成卷成卷的练习用纸买回家,写完又一叠一叠地堆放着,扔也舍不得。中断练习差不多有一两年了,因为遇到瓶颈,总觉得自己是在瞎写。

曾结识一些书法家,听过他们的故事,他们学习练习的刻苦程度是我所达不到的,当然,我也没想过要成为书法家。同样,我喜欢跑步,也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专业的长跑运动员。

不论是书法还是跑步,对我而言,都只是爱好。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耗费时间。想想你即便跑5公里,一般情况下也要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多,因为你不是专业运动员,你无法只用10分钟左右去跑完。书法好在还有变化,同一个字,在同一副字帖中,同样的笔画,在不同的字上,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写法,而跑步,却是两条腿不断地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就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数个小时地跑下去。然而至今,我还没能完成一场全程马拉松,而半程马拉松成绩也没能达到2小时以内。那么,是否要放弃呢?

即便书法写得很糟糕,那也应该去练;即便永远都无法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那也应该去跑;即便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也应该去写。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也比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浪费在焦虑上、浪费在烦躁中更有意义。谁说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本书的内容统统记下来?虽然无法记住,但这本书的影响却可能已经产生,在你的某一个念头里,某一个行为上,某一句言语中。同样,书法是,跑步是,写作也是,它们都是让人一旦做了就能安静下来的事,能让时间沉淀,能让时间变得有意义,而这才是最需要和最应该去做的。

眼下,又是一年春光好,而这一年很快也会过去。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诸如要珍惜时间这样的话时,是否真的已经放下了手机、推掉了无意义的社交、克服了懒惰,认认真真地去计算自己每天的时间都用在了何处,自己每天是否真的有珍惜时间?心慌的感觉,可能来自于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可能是因为感到自己无法做到控制。那些看似浪费了时间的事,却能让你找到这种控制感,学会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是多么纷乱,但有一份控制,便会有一份专注,有一份平静。

静水深流

文/万乔书

静水深流是苏福龙老先生书给我的一幅书法,我非但喜欢其字,更喜字之内涵。

字如其人,苏老先生就具有静水深流的内涵,他常对我讲,人啊,不能学浮浅的小溪,浮躁得响个不停,即便你著作等身,即便你有所建树,即便你获过什么奖项,也不能沾沾自喜,更狂不得,傲不得。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连琴棋书画以及诗词歌赋造诣很深的苏东波,也谦虚得说自己只是沧海中之一粟。

我是有意结交苏老先生的,记得,在十号楼宾馆召开的笔会上,见人们蜂拥在苏老先生周围,观赏他潇洒地泼墨挥毫时,我就心生想写写这位老先生的传记人生。但采访了苏老先生至今已有七八年之久,却迟迟不敢妄动拙笔,其原因为:此人太高深莫测,人生太曲折坎坷,内容太丰富饱满,性格太特立独行,不知从其书法下手为好,还是从其性格开头为妙,抑或是从其诗词楹联着笔为佳?尚不确定,就不忙动笔,继续相处深入再说。

对苏老先生,人们大多只知其书法艺术妙不可言,再熟知一些的,会知其音乐绘画艺术也精湛得不得了,但苏老先生的诗词楹联,知者便寥寥。

苏老的诗词楹联,我可以这么说,曹植七步能诗,苏老撒泡尿功夫能出联。看官不信的话,在下举例佐证。

其一:在老厂中学教书时,有外来教授到其校,曾在讲坛上说,苏东坡有一上联,是他和秦少游在西湖泛舟游耍中,侍女倒茶时失手把装茶水的锡壶落入湖中,苏东坡见景生出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可半天却也对不出下联来,回去冥思苦想终无果,因而下联成了无人能对出的绝对。教授讲完后,还把上联抄写在黑板上。苏老尿急,一边方便一边想,尿没撒完,下联便有了。他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坛,拿起粉笔,在下面写到:敲铜锣,逛同乐,铜锣响同乐,妙哉,铜锣。满教室的人都愣傻了眼,恍惚过后,掌声爆响。得知他也姓苏,外来教授并称他不愧是苏东坡的后人。

其二,在餐馆就餐时,外号为张神仙的友人见餐桌上有一盘竹笋,出联道:竹筷挟笋笋挟笋,老笋挟嫩笋,苏老眨眼功夫便对道:嘴皮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此例在下在《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有详述,在此只简述一下,《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另有两例可佐证苏老诗才的敏捷,一例是配对全是宝盖头的“寂寞寒窗空守寡”的绝对,另一例是配对在下回文联“绿水河绿河水绿”的对子,在此不在重复细说,有兴趣的看官可去找看。

下面想说的是苏老鲜为人知的诗联故事。一次,赵德怀和我一同在苏老的书法工作室里聊文化,当说到宝华山寺大门两侧应置一副对联时,苏老便从烟筒上抬起头来,咏出一副令德怀和我赞叹不已的佳联:青松依恋宝华山,锡城常念赵天爵。我私下想,苏老是不是自己定错位了,怎么不把精力用在文学上。苏老曾对我说: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会放弃。音乐、绘画、文学便是他主动放弃的。我曾听苏老感叹过:周善甫在时,我还能和他在一起交流讨论国学,他走后,就没有交流讨论的人了!书法,其实是我最弱的一项!画家孙光宗“走”,没高人交流,他便放弃了绘画;国学大师周善甫赴昆,没人讨论国学,他便放弃了文学;古乐高人宣科离开个旧,苏老便又放弃了音乐。无奈之下,他这才选择了研习书法。

放弃,不等于全丢,兴来之时,苏老也为之。2000年底,个旧建市50周年,苏老抒怀道:其一:欣然命笔颂南滇,锡城装点喜空前。迎接元旦歌盛世,又逢跨入新纪元。彩旗招展织锦绣,城乡处处尽欢颜。五十华诞经风雨,回首方知创业艰。其二:个旧锡业光天下,云锡产品四海香。锡都有锡更有情,商贾游客远方来。千丛焰火冲天笑,万只孔雀金湖开。迈步再创新辉煌,一颗明珠耀南疆。这两首古体诗,我不仅赞赏诗之内涵,更赞赏的是苏老的心态,须知,苏老含冤坐牢多年,竟没丝毫的牢骚,有的依然是对故土满腔的热爱情怀。2005年1月12日,苏老为自己的一副渴望春天的老牛摄影作品配诗道:残冬的土地,一片沉寂。寒风吹拂着酣睡的原野,老牛感受着阳光的温馨。诚实敦厚,临风而立,期盼着久违的春雨,凝听着天际的惊雷。蓝天,白云,大地,在抒发大自然轮回的独白。勤劳的人们生长出殷实的希冀,诉说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返青的思绪,总是划动在甜美的心灵。依恋着脚下的沃土,领受休闲而又充满乡情的呼吸。

这首新体诗可谓上乘佳作,不仅把一头在荒野中临风而立的老牛写活,并借牛抒发了自己和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渴望。苏老写古体诗我并不感惊奇,奇的是放弃文学多年的苏老竟能把新体诗也写得这么棒。

三年前,在贾沙温泉召开的笔会上,苏老看到笔会主持者凉泉充满激情的身影,便吟诗道:凉泉到温泉,泉里泡泉;热情更激情,情外生情。寥寥数语,就把充满激情且一生喜水爱诗的凉泉写得如此生动鲜活。就连出过几本诗集的凉泉自己也认为很精妙。

前些时,个旧新建硔王殿,需要一批楹联和书法,负责人找到苏老时,苏老便自己撰书,对联为:锡银铜铅,千秋功名动人心;苦勤精进,一片慈悲感天地。佳联!人们无不击掌惊叹。在22字中,就把个旧的特色,以及矿老板们的杰出代表赵天爵一生写尽,这种高度概括的能力,舍苏老孰谁?原副州长苏维凡看后评价道:硔王殿众联中,数这联最妙!

在书这联时,苏老有些为难,主办方对对联的高度和宽度有严格限制,处理不好,就像面条似的高挂在那儿了。苏老先是采用厚重尊严的楷书挥毫,看后极不满意,杨大庆和孙天赐劝他采用自己擅长的板桥体书写,苏老回道,板桥体大大小小的,狗肉上不了餐桌。大庆说:郑板桥都属狗肉,那众多书家算什么?最后,苏老还是用了板桥体,只不过自成一格,没大大小小地书写。

我真希望,具有国学深厚功底的苏老在书法上有建树的同时,在文学方面多花上一些精力,让我们能更多地欣赏到如上精妙绝伦的诗联。

人生百味 圆我一个梦

文/王家宏

俗语说:人过五十不学艺!我恰好相 反,五十那年才开始学艺——书法,以前也有过几次想学的冲动,都因种种原故而放弃,这次狠下心来提笔,是缘于阎麒羽老师!

童年的印记中,母亲经常说道我有个舅姥爷是乡里有名的秀才,上世纪三十年代当过教书先生,因不愿为日寇当差,告老还乡;在我蒙眬的记忆中,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样子,清瘦而慈祥,我没有见过他写字的样子,但见过他挂在屋子里的中堂,因年幼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有个偶然的机会到阎老师家,见过其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时,忽然感到就是这个样子!据我母亲讲,舅姥爷写的正楷字跟贴上的一模一样!多一点点不中,少一点点不行,哪可是真功夫!

少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我本家的二大爷,有“快手”之称,时值“文革”末期的“批林批孔”,他代写过不少的大字报,半天的工夫就把我们学校的整个一面墙贴满,连教室和老师的宿舍门都糊得严严实实,想来那时整天玩,不大上课,因政治因素没有人敢撕的,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就悄悄地将大字报中间的缝隙拨开钻到老师的宿舍里玩,后来被老师发现,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老师也从大字报的缝隙中穿来穿去!当时刚上学,还认不了几个字,二大爷写的字对我来说就像天书,小伙伴们说:竟是连笔字不认的!遇到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经常给人写账本和对联,父亲道,二哥的字越来越滑堂、越来越好看!现在想来那就是行草了。

年轻的回忆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数学的刘老师,他仪表风度俱佳,高挑的个子,一副大背头,中山装的风纪扣始终紧紧的,裤子熨得直达“莫斯科”,尤其是他写的板书非常板正、均匀,不要格子,一写到头,竟连汉字、数学符号都是那么的匀称,像印刷在黑板上!为此,不顾高考的紧张,课上课下讨教过几笔,现在想来,还能一板一眼写钢笔字,直至跟阎老师学习后,又敢写、又顺手,还受到阎老师提笔落款,成为上墙最多的隶书习作,想来功底在刘老师,提高在阎老师不算为过!

参加工作后,曾遇到过影响至今的人,是我们科的潘科长,上海人,知青到过新疆,后随夫回鲁,她的速记很好,好像是受过训练,领导的讲话,记得准且全,那字秀气、流畅、简约,我们的领导评价道,潘科是眼快、手快、脑子快,写的字是龙飞凤舞,‘胡跺打’还挺好看!有点狂草的味道!因一个科的缘故,我经常拿她的字来模仿、练习,虽没有章法,也没有人指点,就是一个“练”字,终成现在的模样!

人到中年,有时闲来干点啥?心里一直在琢磨,当遇到了阎老师时,仿佛命中注定,就是他了!初闻阎老师大名,是在我到街道工作时,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引起我的好奇和兴趣,同事见状,便将阎老师的书法才华,娓娓道来,说其儿子正拜其门下,自此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象;真正认识是在某年的创城值班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阎老师(曾用名志方,我猜可能受那个年代的影响,有好男儿志在四方之意吧),欣喜之余,表达了敬仰之意,阎老师也表达了欢迎和期盼之情。

正式接触是在我五十周岁那年的离春节只有几天时,盘点多年的心结,暮然发现自己当初喜欢的心还在冲动,于是与我的一位同事一拍即合,随即找出当年的明片,与阎老师进行了联系,受到阎老师欢迎!又是看教室、写春联,参加同学联谊会等,便成了其门下一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我来说学习书法最大的感受是起伏不定、力不从心,越想把字练好,越是想写好却越写不好,甚至很难看,不敢给老师看,每次阎老师都是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一遍遍指导、示范,反复讲,要读贴、看帖、临帖,摒弃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每个字至少写二遍;虽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我还是养成每周五去学书法的习惯,哪周没去学就会浑身不舒服;阎老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认真负责,教室布置的文化气息浓郁,教学中伴有悠扬的音乐,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友善,同学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懈的坚持,我的书法也是越写越爱写,越写越喜欢,心地越来越清净,字体也越来越靠贴!

每周练字的圣地——松月轩已经成为我的心灵家园,每周朝拜的阎麒羽老师就是圆我梦的那个人!

一行字 一辈子

文/张晓峰

上初二时,我的几个玩伴就都不上学了。我也不想上学,可是父亲硬逼着我上。父亲说,你那么丑,咱家这么穷,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不考上大学,怕是连媳妇也难讨上了。我拧不过父亲,只好在学校里混日子。

一天下午放学,刘强对我说,晓峰,我们几个商量好要到外地去打工,你去不去?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这天离我们动身的日子还有5天。

第二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沈老师说学校里有个书法比赛,每班选5名同学参加。沈老师是个年轻、美丽、温柔的女老师,大家都听她的话。连最捣蛋的学生都趴在那儿写得很认真,想在她面前表现表现。只有我,想着马上就不是学生了,纹丝不动。沈老师终于发现了我,关切地问,你怎么不写,身体不舒服吗?我摇摇头。她看看我课本上的名字,问,是你写的吧,挺好的啊。我还是第一次被老师夸奖,有点不好意思。沈老师用她美丽的大眼睛看着我说,你一定要写哦,你看全班同学都在写,给老师个面子吧。我拿起了纸和笔。沈老师看我写下了“夜雨寄北李商隐”这一行字才离开。

沈老师离开后,我没有再往下写。我本来并不想把这一行字交上去,可沈老师一再强调,每个同学都要交,我也就交了上去。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和刘强他们一起去打工。可就在我们要动身的前一天,沈老师通知我,让我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沈老师说,你虽然只写了一行字,可是看得出你是练过字的。我的确在上数学课时偷偷地描过庞中华的字帖。我想推掉,可沈老师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这是她教我们之后的第一次比赛,她非常想证明自己是称职的。可学校书法比赛的日期和我们要去打工的日期恰巧在同一天。我恳求刘强他们等我一天。他们说,看情况吧,能等就等你。

参加完学校的书法比赛,我飞快地往刘强家跑。可是,刘强他们已经走了。我哭了整整一夜。书法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我的“书法”拿了班里的第一,年级的第四。班主任第一次对我有了笑脸。沈老师更是多次在班里夸奖我。我不再那么自卑了,上课也开始听讲了。我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后来其他的科目也渐渐赶了上来。我在初三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师范。在师范我读了好多书,并开始了写作。现在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是省作家协会的会员。

练字遐思

文/蒋延珍

这次下决心练毛笔字,实际是因为看到网上有国画教学,跟着学习涂鸦,偶尔也画出几幅自鸣得意的画,却不敢题字。因为一幅好的国画作品,需要字、印、画的绝佳组合,方称完美。

读书时练过毛笔字,却没认真坚持。在我的朋友中有不少能干的书法老师,于是我广发求教信息,决定从零开始,坚持练习隶书楷书,圆我追求美术书法的梦。

我的同事胡老师,通过二三十年不懈坚持,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字迹潦草,到现在能行云流水般书写各种字体,让我羡慕不已。胡老师曾经帮我的画题过字,也劝我练练字,我总缺少恒心。这次我主动问他寻找书写工具,因我辨别不了材料的好坏,所以他把字帖笔墨纸一起找给我。他的笔很好写,我练习两张后居然得到先生夸奖。真是太感谢胡老师了,他一再叮嘱我下了决心就要坚持,保持兴趣不能再半途而废。

现代人有了电脑手机后,往往不太重视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更别说练字了,我的学生大多如此。前些日子布置作业,根据新闻,写关于疫情中最感动的人事短文,上百篇作业交来,有些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有的作业根本无法辨认,鸡抓过一样。我强调一定要把字写好点,今后都是网阅,如果网传不清楚就很影响老师评判,影响中考成绩。学生平时练字那是图完成任务,写字练习收效微乎其微。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位写作厉害的杨老师,他曾经是个医生,爱好写故事,可字确实欠佳,于是他一下班就去麻烦科室的同事,集体帮他誊抄手稿再邮寄出去。他一天写几篇,洋洋洒洒写作,以至于办公室抄写组马不停蹄。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杨老师发表作品数万字,离不开同事们的鼎力相助。他拿到稿费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大家吃火锅,大伙享了口福,乐此不疲。后来有电脑了,杨老师安上了手写板输字。杨老师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而且他投稿校对很认真,堪称范本,几乎没有错误,这么多作品用手写板慢慢敲出来实属不易。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我牢记着郑板桥先生的话,每天练画和字。我相信,如果从现在开始在这片领域播种,那么一米阳光里五彩斑斓的美好世界,定会早日呈现!

翰墨凝香心自畅

文/旖旎@

喜欢文字,因为它能记下我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给以精神焕发,很多时候我都当是一种心灵寄托;喜欢书法,因为它能给一颗浮躁的心带来一片宁静,能给堵塞的心一路通畅。

【文字】

其实,真正喜欢上文字是在走出学校大门后。在学校时,整天跟课本上的文字打交道,天天背诵这背诵那,觉得很累很烦,常常被搞得头昏脑涨。特别是刚有作文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篇作文标题,让大家围绕标题写出一篇五百字的作文。我看着标题无从下手,一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但我没写出一个字。

放学时有好多同学都把作文练习簿交给了班长,可我却把空空的作文练习簿塞进了书包带回家。心想,回家时间多一点或许就会找到灵感一气呵成,然而,我苦思冥想在草稿纸上写来涂去到深夜也没有完成,索性把草稿纸撕得粉碎睡觉去。第二天,放晚学时,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问我的作文写好没有,当我回答没有时,老师让我回教室并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回家。就这样我的第一篇作文不论走没走题,总算勉强地完成了,但也让我领教了什么叫作万事开头难。

说来也奇怪,当写到第二篇作文时感觉不是太难了。虽是这样但我不喜欢写作文,为了完成任务常常是在要下课时,连草稿都不打就在练习簿上乱写一通,然后交差了事。值得一笑的是,有一次刚上作文课,老师说先读一篇优秀作文给大家听听,同学们都竖起耳朵,我也不例外,结果一听是我的作文,我真是羞愧难当却又喜藏内心,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改变我不喜欢写作文的心态。

真正喜欢上文字是刚走上社会。起初,总觉得离开那些让人头疼的课本,离开学校那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就会有一种无限轻松的感觉,可是时间久了,与那些要好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快乐渐渐远去,寂寞和空虚统统都来袭击。不得已拿起笔与不喜欢的文字打上了交道,用我手写我心,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还去借来或者买来长篇小说等书籍打发时间。

有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我没往这想,我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跟着书中的情节或悲或喜或哭或笑,有时一本书读完就不再去想那些情节,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片空白。倒是我记下的那些文字,虽然纸笺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楚,当时的情景更是让回忆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那些忧伤的文字总会搅乱我的心绪,所以我一度把它打包封存。

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一封就是十几年。期中也想过解封,也想过再拿起笔,可是仿佛无从想起也无从写起。大约在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我的初恋男孩,过得不是很幸福的消息,勾起了我不堪的回忆,这才又拿起笔,在纸笺上任泪水随墨飘飞,诉说出我心中的所有委屈、思念、落寞和那份从未改变的情怀,期待有一天能得到释然。

也就在这种心境下,我每天都会以心、手、笔三点交织成无限情思,然后随淡淡的墨香倾泻于纸笺,仿佛如歌如泣,又仿佛如诗如画。总之,感觉压在心头的多年沉郁终于得到了释放,从此,我与文字浸染不离不弃;从此,我在自己的文字里和别人的文字里,寻找一方净土给心栖息,找回了曾经快乐而开心的自己。

闲暇时品读那些古代的现代的文学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生活。时间久了,心智仿佛也得到了很唯美地启迪,纷乱的心绪也得到了彻底梳理,灵魂也得到了轻松地升华,慢慢地,就以一种淡然的心态看世界了。有时我会沉醉在别人的文字里,读着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就像如获至宝让我心动不已,以至好长时间都在回味那其中绝美的意境。

其实文字的美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生活的美带给人一种灵感创造出来的。而我的文字都是真实感受而且大多是平铺直叙,没有华丽辞藻,或许读者不太喜欢,但我有自己的原则和执着,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开心就好。就好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

【书法】

书法是一种很深很美的艺术,它能给人以修身养性,也能给人以奋发图强,对于我来说属于前者。

我小时候就喜欢书法,记得三年级时,学校每周都有三节写字课,主要是让学生练习毛笔字。开始时很多人都不会写,连笔都拿不准,而且手上衣服上都会沾上墨汁。而老师夸我写得很好,其实我有一年多的基础,是我爸在家里教我写的,我爸还给我请了本家当过私塾老师、年龄很大的长辈指导我呢。

如果说那时有家庭作业的话,那么我的作业就是练习毛笔字,像背书、写作文我都不喜欢。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其次就是练写毛笔字。由于我的字写得好,老师常常把我的大字本让全班同学传看。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我的毛笔字在学校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所以那时学校的墙报基本都是我写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繁杂,练写毛笔字最终没有持之以恒,在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一点遗憾。很多年过去了,但在我心里从没有放弃过,偶尔也会拿起笔写上一阵子,可都是笔不随心地又放下。直到近几年才又拿起笔,这一拿至今都没有放下过。不为别的,只是用来打发时间、修身养性。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我都会坚持练写一小时以上,从中感受那种墨韵飘香、心情释放,仅此而已。

真正想学好书法是要花很多时间,下很大功夫的,除了要学习书法知识,还要掌握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临摹字帖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还要了解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诞生的背景,掌握他们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最后集众家之长、吸众家之精髓创写出自己的风格,要想有所建树,要想得到大家认可那就要有一种永恒的毅力。

自从市场上有了文房第五宝,我的心情更加悠然了。所谓文房第五宝,其初是与在学校练写毛笔字的作业本一般大的水写纸,能重复使用,只要用毛笔蘸上适当的清水,在这本特制的纸上写下想写的字,那么,随着笔落笔起就会显示出与墨汁同样效果的字来,只是水写的字慢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近几年市场上又出现了水写布,这种水写布与水写纸效果一样,只是水写布的规格有大有小。

无论是水写布还是水写纸,对于我来说都是经济实惠、随心随意的宝,因为它带给我的是心情愉悦、热情奔放。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拿起笔在它身上一阵发泄,随之,那些烦恼跟着水墨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又好比失去的青春、已老的年华让我不得不感叹。

其实写毛笔字从落笔、提笔、顿笔、运笔、收笔都是不露锋芒的,这就好比有一种人总以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不会有大起大落,或许也不会有大悲大喜,但我喜欢这样的人生。

【文字与书法】

文字与书法都是一种艺术,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文字留给人的印象是:有许多心情渲染、层层画面、深深意境和一个个故事情节,一花一草都会在文字里栩栩如生、多愁善感,而人的一生多是用文字与心灵对话,多是用文字来诠释人生。

书法只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只有那些经过岁月历练而积淀有很多书法细胞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才能懂得欣赏哪些是好作品。从书法作品本身来看,一是独特的风格,二是炉火纯青的程度,三是潇洒、飘逸、遒劲等等的至高境界。有些人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酣畅淋漓,有些人的书法作品展示给人的就像一个少女婀娜的舞姿。

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字,余下的人生我都会用它们来取暖,让它们活色生香,给心路风雨无阻。

大美书法

文/司马武当

书法是大美之艺术。

近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极富灵性的抽象艺术。书法之美,美在它的线条、墨色、节奏、韵律等所表达出来的生命感;书法之美,美在它的诗意、影像、情景、故事等所渲染出来的意境;书法之美,美在它的性情、哲学、宗教、自然等所渗透出来的人生感悟。

书法之美是全方位的。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烛照心灵的艺术,更是以形感人、以美化人的艺术。

书者,心手双畅,逸情达性;观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书法以羊毫的柔美、狼毫的阳刚,杂糅出东方之性情,在一方端砚中研磨松烟,在一张白纸上抒写人生,在线条的飞动游弋中完成形与神的统一,在墨香四溢中与灵魂对话,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一张白纸,一杆瘦笔,一丝墨香,黑与白的交汇,绵延出华夏五千年的文字艺术。黑与白是永恒色,黑与白是阴阳观,黑与白是本源,黑与白是辩证法……书法在黑墨与白纸间幻化着风丝云片,它有变化,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有气势,有神采,它遵循“天人合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

书法在黑白两极之间调和出五色,笔墨上的浓淡、干湿、润燥,纵横挥洒,迸溅起斑斑点点,表达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点如高山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乃万岁枯藤,起笔如龙点头,收笔似凤展翅,飞白在点画间,布阵如八阵图,波磔一波三折,挑逗在使转间,给人以无限向往和遐想。在挥毫泼墨间,饱蘸浓情,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或屏息敛神,笔笔凝重,把一腔情愫淋漓尽致地挥洒在尺素之上,演绎着自然之大美、人生之至美。

人生,需要精气神的不断提升。古人云:“写字者,写志也。”“人无志则不立。”书法不过一技尔,如能通过书法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那才叫“不白活一回”。

磨墨写字,从表面上看磨掉的是时间,实则是在打磨性格,磨炼意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人成为“艰难不变向上志,曲折不改前进心”的勇者,成为“方圆有度,藏露适时,收放自如”的智者。以智勇为双桨,还有什么彼岸不能抵达?

纹理

文/合肥乐华丽

春天来了,可冬的寒意还丝毫没有要散去的意思。这寒意,一次一次地轮番袭击,被刻在树的枝干上,成为纹理,也引起我对“纹理”这个概念的注意。

其实,记忆也是一种纹理,也许,一个触点就会让它激荡开来。

我想起了小时候,老房子前的那条细细长长的河流,那是我们最喜欢去玩的地方。尤其是夏天,我们几乎一放学,就背着书包跑到河边玩耍。那个年代,父母都在忙于生计,小孩子也没那么娇贵,都是自己上下学。所以,放学去哪玩,都是自己说了算。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完全不像一个小姑娘,再加上我很小就被父母送去武术班学习,会了点“武功”,所以在这一群小孩中,自然成了“孩子王”。我们在河边嬉戏、抓鱼、钓龙虾,笑声落入水面,也成了这条小河的纹理。

后来,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改造和扩大,小河被泥土填平了,变成了一条路,路边栽上了一排排的树。我们这群往昔的小伙伴再聚首时,依旧来到了这里,只是曾经的河流不见了。样貌变了,但是我能感觉到,它的纹理还在,记忆中的青涩和欢笑声还在。

我所居住的城市,一连二十多天都在下雨,阴冷、潮湿,心情也湿漉漉的。撑一把伞走出家门,想去附近的田野走走。母亲不让,说这样的天气出去容易感冒。我不听劝阻,执意跑了出去。母亲是关心我的,可奇怪的是,人的内心有时连最亲近的人也触碰不到。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单薄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被雨水浸泡过的泥土更加松软,夹杂着青草的香气,这种清新的味道,在我的嗅觉世界中一再停驻。我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泥泞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我惊喜地发现了泥土的纹理,那清晰的脉络,在我的脚下立刻呈现,随着我的脚印伸展和延绵。透过这土地的纹理,我仿佛看到了农人耕种时忙碌的身影,他们挥汗如雨的劳作,才让这土地有了收获,也有了期盼。

身体被淋湿了,内心却是充实的。回房间,泡上一杯上好的红茶,让暖流遍布全身。杯中的茶叶,在热水的润泽下,干枯的叶子缓缓舒展,表面的纹理也清晰可见。杯中的茶叶形态各异,曼妙多姿。它们以潇洒明快的姿态展现,而密实的纹理,却透露了这些叶片曾经的沧桑。我怔怔地望着杯中的茶,看颜色慢慢加重,最后变成琥珀色。

此刻,我的目光被一杯茶所吸引,雨中的遐想也被浸泡其中。

这样的雨天,特别适合读有关爱与被爱的文字。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杨绛先生在钱锺书先生离世后,写出了《我们仨》,给他们的爱留下了深深的纹理。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位老人都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深流,生生不息。

前几日,文友用微信发来几张他与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吴雪先生的合影及其书法作品。我隔着屏幕,依然感受到笔墨晕染在宣纸上的纹理和质地。透过字的筋骨,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下笔的粗细、轻重、节奏和章法,也可看出他的“精、气、神”,也就是内涵和境界。我之前看过吴雪先生的专访,了解到他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他曾谈到过,中国的书法是讲究哲学的,有了哲学基础再练书法,书法就会更上一个层级。其实,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的千变万化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高妙境界,而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也是书法家人生哲学的直观体现。我觉得,书法,是一个人精神纹理的一种表达和显现,哲学的书法,也会滋养人的灵魂……

早晨醒来,我惊喜地发现,一束光照进窗内,久不露面的太阳出来了。堆积在身上的一个冬天的寒气消散了,心里的阳光也一道道挥洒开来。放下许多负累,人也轻松多了,生命最初的纹理再现,或许这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样子,春天的样子。

人生如“如”

文/刘荒田

为文,直接描写难以尽意,便乞灵于譬喻。作为修辞之法,譬喻是人造的。但一个不小心,像机器人居然驾驭人一般,人也会反主为客,当了譬喻的奴隶。

古老的例子见于陶渊明的《闲情赋》,他为了讨心爱的女人的欢心,连人也不做了,专心做物:要当她衣服上的领子,围绕她芳香的脖颈;当腰带,束于窈窕的腰身;当她鬓边的秀发,当让她安卧的竹席,当她足上的绣鞋,当她白天的影子……这些可名为“车轮战法”的排比,实际上是高级比喻,比如,“愿在昼而为影”,“愿在夜而为烛”,笨拙一点的表述便是明喻:我多么希望像她白天的影子,像夜晚照耀她的蜡烛。

自然,所有譬喻都是“瘸子”,总夹带着不合用、不适切的一面。当“常依形而西东”的影子够亲密了吧?还是不行——有树荫处就不见了(“悲高树之多荫”);当蜡烛呢,太阳出来就没戏了。

刚才读书,看到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的警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个“如”字,提纲挈领。书法寄托着人的学问、才华、志向。书法是表,“人”是里。原来,文人一辈子,就活成“如”这一个笔画简单的字。同理,读一个人的作品,可以知道其品格,即文“如”其人。

这个“如”字,放在现代的语境考察,是否成立?换个说法,写得一手好字的,是不是必然饱学,高才,品性端正?答案该是否定的。在分工趋细,专业化严密的现代社会,写字和刻图章,写软件程式,画设计图一样,是一种技术,一般的,并不具备自身以外的价值判断。工书者,当然有优势,如: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和对书法及相关艺术的品位。但是,如果没有背景,人事部门不会单凭书法作品,就轻率认定作者道德高尚,或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连文化馆长也未必让他当。

别说当今,即便古代,你说得出多少杰出书法家为优秀文士、官吏、良将、慈善家;也不难找出同样的反证——好字和好人不能画等号。鲁迅说过,挽联写得好无非就是挽联写得好。撰写挽联,寄托哀思和炫耀文采,哪种成分居多,一时难以甄别。但联上“前世典范,后人楷模”之类,并非盖棺论定,对此我们是心照的。

由此类推,“文如其人”一说,对之勉强地附和,也只是部分,如:文章好意味着学问好或有才气,有血性,但多数状况下,是中性。文章和品格二者,存在巨大的距离。有鉴于此,钱锺书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指出:“‘文如其人’,这话靠不住,许多人作起文章来,尤其是政论或硬性的学术文字,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文如其女人’,似乎更切些;只希望女人千万别像这类文章。”(《杂言》)

男性作者以“文”去追女人,并不是杀人越货一般的黑箱作业,尽可光明正大地进行。此“追”有几途径,一曰歌颂“其女人”之美,沉鱼落雁,罗敷洛神,无所不用其极。二曰表达对“其女人”的忠贞,海枯石烂,缠绵悱恻,声泪俱丰。三曰铺陈爱之憧憬。鲁迅笔下的大老粗,愿天下人都死光,只剩下他和情人,还有一个卖大饼的。文人岂会如此低级?生花妙笔所到,尽是鲜花、祥云、天使的歌唱、花园的下午茶、芙蓉帐里的春色。当然,大团圆之前不能没有磨难,决斗,鲜血,阴谋,挫折乃至死亡,写在悲剧之中,但指归是爱的神圣。

文人为“其女人”呈献了尽可能繁缛的文采,尽可能纯洁的情怀,尽可能伟大的抱负。所以,文人之文所能到达的高度,以写“其女人”为基准。文不能如其人,却能从他为女人所耗费的全部心血中,洞见“他的女人”的诸多细节,从面貌、个性到心情。

文如其女人,搞得好,可成文人不朽的爱情佳话;搞不好,也为文人在特定写作阶段(如少年维特时期,乃至梁实秋称为“老房子失火”的老年寻偶时期)留下较为本真和热烈的记录。

一句话,男文人为女人写的剧本,以女人之“形”,赋男文人自身之“神”。女人不要上台照本演戏。从剧本中读懂男人,便算大功告成。

一个“如”字,就这样一代代写下去。

熔碑铸帖,推陈出新

文/张海

清末以来,碑学兴起,成为与帖学并行的一大书法流派。河南洛阳是魏碑的故乡,魏碑的圣地,河南书家习魏碑的人数众多,有成就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李放便是当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和河南同龄书家相比,李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李放是一个高学历的书家,曾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导下取得书法博士学位。因此,对于书法,不仅有实践的历练,更有理论的观照和历史的解读。在书法实践上,他虽以魏碑为主打书体,但他却是把魏碑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阈中来看待和把握。因此他的魏碑书法既有碑派的生拙和朴厚,又有帖派的灵动和娴雅。

其次,李放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各种书体都必须有良好的基本功。其楷书以《张猛龙》《张黑女》为圭臬,时掺苏轼笔意于其中,端方遒逸,娴雅和穆。其行草书取法王羲之《圣教》《十七帖》,怀素、孙过庭作品等,用笔飘逸流畅,翩翩有林下风致。隶书宗《华山》《礼器》,篆书亦有经纬。四体中以楷书、行草为佳。一个书家能做到四体皆能,绝非易事,而四体之中,有强有弱,也属正常。

再次,李放的书法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的大字书法上。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以小字为主,尤其是帖派书法。碑派中虽有少量大字作品,如《石门铭》《白驹谷题字》《经石峪》和一些摩崖石刻,但为数不多。大量的碑刻墓志仍以小字为多。大字书法的兴起,是近代的事情,尤其是中国书协和一些社团专门举办大字和榜书展之后,由于其视觉冲击力和展厅效应,引起不少作者关注和参与。大字自有其独特的书写要求和方法,并非小字的简单放大。不经过专门训练,单凭写小字的功力和经验是写不好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李放创作的多幅大字作品雄浑而不粗野,简约而不凋疏,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驾驭笔墨的能力。

最后,李放书法在碑帖融合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李放视野广阔,碑帖积之有素,因此,他具备融会碑帖的基本条件。多年来他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看他的楷书虽以碑派为基调,但明显有着帖派的空灵和雅逸,用笔也不限于碑派的方笔和中锋,时有圆笔侧锋掺杂其中,使得其笔法丰富而多变。行草书虽胎息二王、怀素,但起笔处每每间用方笔,显得沉稳厚重,无虚浮之感。李放在对两派风格兼收并蓄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书法个性语言。

书法在当代的复兴,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兼擅的书法人才。然而,毋庸讳言,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理论创作兼修兼优的书家还太少。有些青年作者,一旦看到一种书风受到关注或热捧,就群起而效之,对艺术创造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难能可贵的是,李放多年来在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余,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魏碑的当代表现和碑帖的进一步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的魏碑书法体现了当代书家对这种民间书法形式的关注和审美再创造。尽管目前仍在探索的路途中,但其标志意义是十分可贵的。

自从碑帖两个书法流派形成以来,融会碑帖就是许多书家的理想。诚然前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条充满挑战的艺术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我们在这个领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真诚希望李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书所悟

文/吴国荣

书法是用中国汉字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书法的特殊,还在于书法艺术的主体,也就是书写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汉字书写的功夫,以及自身的胸怀和格局,在书写艺术的表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当然,同历史演进的朝代、年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汉字书体的变化发展即各有特点,而每个朝代能彪炳史册典籍的书法艺术家也各具风采。正因如此,书法艺术的尊严、境界和气韵,仅凭苦功和刻意操作就能突破和享有,当属痴人说梦了。从秦汉到魏晋,从盛唐到两宋,真正在艺术层面能流传和盛赞的,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和张旭;到唐代则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和柳公权;到宋代即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及至元、明、清,就山西来说,能在全国书法界有影响的当为傅山,真正让老百姓能耳熟能详的,恐怕不会再有出其左右者了。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太神圣了,而构成书法艺术神圣的因素又太复杂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行当、每一项技艺、每一类艺术都离不开勤学苦练。书法艺术更是如此,贵有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特别是坚持临帖,是终生的功课。书法艺术代代相传,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临帖像淘金,淘一点为我所用自有收获。临帖应该溯源寻古。梁谳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不悟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因此,只有不断临习古人书帖,广泛临习古人书帖,才能够增学长见,才能打牢书艺基础,才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是一种真正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涵养作用的文化。这种涵养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渊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传统文化又有一个对道的终极追求,儒家的按事物规律行事,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成就圆满,都是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概括。书法的本质要求是“技进乎道”、“翰墨载道”或者“书以载道”,它所承载的追求也应该是这个贯彻一切的大道、这种通于无限的生命境界。“道不远人”,书法艺术的支撑点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只有深耕勤植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书艺载道”。

艺术既可触类旁通,又需互相滋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书法家需要综合艺术修养,在下足书法功夫的基础上,对诗歌、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艺术门类也要涉略,最好精通一二。

历史上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家,而且优秀的书法家都是同社会深度融入和共命运的。古代的书法家,包括近代的毛泽东、于佑任、舒同等,哪一位不是从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和边关冷月走过来的,哪一位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雨、惊涛骇浪、生离死别和世态炎凉。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壮阔之作、豪迈之作、悲壮之作和离愁之作。书法除了技巧的历练之外,是讲气韵、讲境界、讲格局的。

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国粹。就书法而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城市里涌现大量书法班,社会组织有各级书协,大学里也增设了书法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还有各类书法展览。作为继承传统的一门艺术,应不断发展,但万不可认为人人都是书法家,个个都可以此谋生、标扬千古,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我的墨缘情

文/藏希阁主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书法之于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解情愫。初高中时期,由于学业等原因,我无缘系统学习书法。只是兴趣使然,买来笔墨,偶尔对着放大系列的字帖,依葫芦画瓢。

转眼之间,逝水流年,我们也已步入社会远离校园。可回忆起那四载青葱岁月,岛国求学的点滴往事依然飘荡心头。犹记得,进入大学的第二个星期学校百团招新,我便兴冲冲地向自然书法社递交了入社申请。在小小的社团里,我有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书法文友,也得到了本土书法名家的悉心指点,从执法到笔法,从典雅古拙的秦篆汉隶到飘逸洒脱的王氏行书,让我这个从未接触过书法的门外汉逐渐领略到了书法的美感。

磨一砚墨汁,执一管狼毫,在黑白世界里,在点挑横竖与撇捺勾提之间寻求精神的慰藉。当你用笔轻轻一舔,簌簌地写下满纸的方块汉字,沉浸在书写的快乐时,全部的烦恼皆会烟消云散,也可忘却世俗名利、寰宇纷争。现如今,我虽杂事繁多,但一有空闲时间便会独坐书斋,泡一杯香茗,燃一炷清香,尔后从身后的玻璃书柜里选一册心仪的字帖,或临或摹,涤荡心灵,不亦快哉。

由于对书法的钟情,我还曾一度想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墨白山房”。墨者,书之材也;白者,宣之色也。去年假日,我还有幸走了一趟书法圣地——兰亭,在兰馨墨韵的古典里,也学做了一回古人,临水而立,曲水流觞。回家之后欣然提笔撰写了一篇千字小文《风雅兰亭》。

其实写字的过程不仅修身养性,也是对人品的修炼。中国文人自古重视书品与人品并重,在书法界这样颇具争议的人物亦有不少。赵孟頫博学多艺,是唐之后唯一以楷书“称体”的大家,甚至被誉为“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可是性格耿直的傅青主却极度反感,他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赵孟頫,字子昂),薄其人,逸恶其书。”原因便是南宋以降,作为赵宋王朝后裔的赵孟頫却在异族建立的元朝任职,世人大多认为他有辱节操,批评赵字“无骨”、“软媚”,视为“奴书”。明朝的张瑞图也因是奸臣魏忠贤的干儿子,艺术成就大打折扣。

学书过程中老师也时常对我们说,书法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贵在持之以恒。是呀,在中国两千年的书写历史中,古人苦练书法,以臻书艺。王右军之墨池,怀素之笔冢,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天天在衣衫上用手指比划,以至衣服都划破了……关于书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书法博大的世界里,我将永远做一名撑蒿者,溯流而上。以古为师,取法乎上。

我的微幸福

文/王易

在老人聊天时,有好心的老年朋友见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就对我说:“辛苦了一辈子啦,该享受享受生活,歇一歇啦!”我笑着回答说“咱就是个劳碌命,闲着就难受。”

老伴去世后,我从痛苦中逐渐恢复过来。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总要有一个人会先走。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也无法逃避。面对现实,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强打起精神,在儿孙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下,开始新的旅程。

老伴在世时担心我日后不会料理自己,独立生活困难,预先就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换洗衣服、做饭做菜,现在的我为上班忙碌的儿子儿媳当起了家里的后勤。每天买菜做饭,成了家里的一把手。看着让他们下班后马上就能吃上热饭,我特别满足。很多时候我外出有事,也总会在饭前一小时尽量赶回来,为儿孙做饭。在饭桌边守着他们吃饭,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听他们说饭菜可口的话语,我心里美滋滋的,心中无比快乐。老了老了还能做一个大家都需要的人,这是一件多么欣慰的事啊!

我从小热爱书法,退休后有了空闲时间,又重新拿起笔来临帖练字。每天聚精会神写一个小时,对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经过几年的苦练,我书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过年时自己撰写春联,自得其乐;学校和社区搞书法展览,我就送上自己的作品;学校颁发奖状邀上我在奖状上写字,我来者不拒,能发挥余热,让我倍感充实。

读书和写作是我不离不弃的伙伴,能修身养性、健康身心,让我受益匪浅。家中多年积累的几千册书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的影响下,儿孙后辈都养成了读书写作的好习惯。我坚持20余年向报刊投稿,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小品、通讯、散文、游记,有时也写快板、顺口溜,自得其乐。写作使我成为一个脑勤、手勤、体勤的人。有几回,激情和灵感来了,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奋笔疾书。记得和老孙头采访一位92岁的老革命前辈,白天采访完毕,连夜就写成了2000字的文章。我将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剪贴在册,已有20余本。我还自费出版了三本书,既为教育儿孙后代,也和老年朋友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

现在,我每天早晨目送儿孙上班,午间操持一桌美味佳肴。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感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看似微小的幸福,让我心中快乐无比、让我精气神十足,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父亲的书法人生

文/杨丛

回乡下老家,见村里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到家后也不见父亲。我知道,他一定是给人家帮忙去了。

父亲10年前退休。退休前,父亲是市工会宣传干部,因为工作需要,他对书法颇为看重,一有空便临摹名家字帖,用心钻研。一年年下来,父亲的书法大有长进,软硬笔字都写得苍劲自如、质朴方正,还在市里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有一次,一户人家办喜事,到集市没买到喜联,邻居急得团团转。刚退休的父亲听说后,主动揽起写喜联的活计。没想到,喜联一贴出,大家赞不绝口。从此,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就找父亲写对联。

一到春节,邻居们都带着大红纸找上门来,请父亲给写春联,父亲也来者不拒。碰上有村民需要“私人定制”,他就即兴创作。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废寝忘食。母亲心疼地劝他歇歇,可父亲很有成就感地说:“书法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要人家看得起,就不能愧对人家呀!”

后来,父亲迷上书法装帧,在家里悬挂。串门的村人见了,毫不客气地讨要,父亲爽快地取下送人。一来二去,要字的亲朋多了起来,父亲尽力满足,还不收分文。见父亲出力又出钱,母亲颇有意见:“你收点成本费吧。”父亲不以为然:“他们要的是信任,我送的是情义。一收钱,都变味了!”

这几年,村里很多孩子也学书法,邻居找上门来,请父亲辅导孩子书法,他也笑呵呵地答应。于是一到周末,我家小院又成了书法课课堂,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练习基本部首,学习间架结构,临摹颜体字帖,个个写得有模有样。邻居感激地送来了辅导费,父亲一口拒绝:“乡里乡亲,这么点事还讲钱,就当我和孩子们一道找点乐趣吧!”

当然,父亲无私慷慨,乡邻也情深义重。每逢家里有事,邻居不请自来尽心尽力。父亲没种地,一有新菜上市,邻居便给他送来;村里老人多,我家常有人来访,屋里欢笑声不断。

父亲的书法特长写出了乡邻关系的和谐,也写出了晚年生活的快乐。

风中的回忆之荪草湖

文/风中的回忆

荪草湖是我初中三年语文老师苏苗院的网名,他是我几十年读书生涯中最为钦佩的老师之一。

我有幸成为他师范毕业后初登三尺讲台的第一届学生,在我的印象里,那时的苏老师很腼腆,不太爱说话,但是却是一个受同事羡慕和同学称赞的“大才子”。

苏老师的字秀气飘逸,让我们这群向往王羲之龙飞凤舞的懵懂少年目瞪口呆,惊叹老师的字真是潇洒漂亮。于是我们班男同学以及少部分女同学轰轰烈烈进行“书法培训”包括我在内,每节语文课老师黑板上秀气的字变成我们临摹的字帖,以至于我们班同学开学刚几天,语文书上空白处上已经写满了苍头小楷。后来整理书籍的时候我发现我临摹的字比起整本书的内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和他清秀的字迹一样深刻的印在脑海里。苏老师也常常夸奖我们班同学聪明,不仅成绩好,而且字写得漂亮,我知道他在夸奖我们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一份欣喜。苏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做人要和写字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得人。”如今,我也已为人师表,我依然用老师的话勉励我的学生。虽然我从来没有正式的跟老师学书法,但是我心里认定是苏老师让我的字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懒散,在中师时没有认真的上过书法课,以至于毕业出来写的字还停留在初中毕业的水平。记得有一次学区到我们学校调研,主任听了我一节课,评价完毕之后,悄悄的问了我一句是否有学过书法,我就对他说是跟苏老师学得,他听后称赞苏老师的字写得真好。

苏老师不仅是我们全校公认的“书法家”,还是我们心中的“大作家”。以前的作文课,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写,而且还给我们读了许多他自己发表的文章,其中有忠厚老实让我们深深动容的《驼爷》;凄美的黄昏下一断令人心碎的《默恋》……都在我们心底深深的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每当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都会在心底默默的感谢苏老师,他对文学的执着与热忱至今仍深深感动着我。

苏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并且讲解课文时很深入,常常用他自己独特的讲解深深的拨动我们内心的琴弦,让人痴迷,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特别女生对苏老师更是奉为偶像。下课时,我们经常帮老师拔白头发,这时调皮的我们就会问老师,头发是否为女生而白,每每这时他腼腆的脸上总是会掠过一丝羞涩的笑容,然后一本正经的对我们说:“小孩子不要胡言乱语。”而后我们继续的拔并且喃喃自语“一根,两根,三根……”有一次,学校调来了一位英语教师,很苗条,也很漂亮。于是一些胆大的女生在一个晚自习,和老师开起了玩笑“老师那个英语老师很漂亮,和你很配,你要加油啊,我们全班同学做你后盾。”老师听完这句话,脸上的红晕在灯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炫目。过了不久这位英语老师调走了,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老师给我的另一大惊喜是像他这样优秀得“才子”还竟然有一副令人嫉妒得好嗓子。听他第一次唱歌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刚好那天上余光中的《乡愁》,老师不经意间说有人为这首诗谱了曲,我们硬要老师唱给我们听,老师推辞了一番,还是拗不过我们,酝酿了一下,突然他那和“老狼”极其相似得磁性的声音震慑了我们,听着老师深情地演唱,渐渐得晶莹的泪滴不知不觉润湿了我们的眼眶,当他唱完之后,班级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那时候对自己说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后来我们缠着老师给我们唱歌,他都没有答应。直到毕业晚会上,老师为我们唱了一首郑少秋的《摘下满天星》,我们静静的聆听,仿佛明天我们手捧星星而后串连成一个美丽星环献给我们钦佩的语文老师,让他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可是…… ,事与愿违,那一年的夏天,那一年的中考是老天最残忍的安排。我们辜负了老师的希望。时至今日,对于苏老师我仍有一份深深的自责,深深的愧疚,自责当时自己的失常,愧疚于老师知道成绩后那一脸的彷徨。

虽然和老师经常见面,但是每次面对他时,我总是茫然,太多的话想对老师说,却又欲言又止。好想能够和老师面对面的诉说,解开心中的沉沉枷锁。好想再一次为老师拔去那头上印刻着岁月的发丝。

或许正如老师所说的,岁月如风,逝去的日子如梦,青春从我们的指尖悄然地滑落,我们都已不再年轻,就让这淡淡的回忆伴随着夏天的风一起吹过我们曾经的纯真年代。

肥瘦

文/潘玉毅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站在一起,落入人眼里,自然是特别的显眼。

对比之间,瘦者有瘦者的骨感,胖者有胖者的丰盈,也不见得谁就一定能赛过谁了。以瘦为美,或者以胖为美,无非就是审美的标准有所不同而已,没有其它的差别。常言道,环肥燕瘦,意思是说女子的体态虽然不同,却各有各的好看。

现实社会里,瘦子似乎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人时不时会喊上几句“我要减肥”。

不独人有胖瘦之分,书法中字体笔画也有肥壮和瘦劲的差别。《晋书》形容王献之的书法“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唐代诗人杜甫更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盛赞“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语,对于瘦劲的褒扬之意溢于言表。对此,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里大唱反调:“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可说是为肥胖者正名的大好人,力证肥者难为瘦,瘦者难为肥。600年后,清初书法家宋曹在论草书时更提出了肥胜于瘦的理论,“颠喜肥,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

书法里的肥瘦,就像菜肴里的咸淡,不同菜系有不同的讲究,但用之适宜,总是不错的。黄庭坚给《兰亭序》作跋时就说,兰亭序里的草书,“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后人在摹写的时候要用心体会它的妙处,这样,即便失之肥瘦,也能自成一派。将这句话用之于对人的形容,那些嚷着要整容或者减肥的人或许都会放弃自己的念想吧。

过度的以瘦为美或以肥为美,显然有失偏颇。字既如此,于人亦然。肥或瘦,合适就好,瓜子脸、丹凤眼、樱桃嘴、柳叶眉是好看,但是如果把这所有的好看集中在一张脸上,有可能不是更加好看,而是略显怪异了。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当时序的变化由春入夏,花渐次落去,埋入土里,蝉声处处,佳木成荫,一阵风吹过,一场雨落下,绿更肥了红更瘦了。在这肥瘦的变化间,藏着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

做人或如草木,肥瘦,只要健康开心,随着自然去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