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文章

2022年12月09日经典文章

书店的文章(精选21篇)

开在心尖的花

文/熊燕

他们是在网络上认识的,她是自由撰稿人,他开了家小书店。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他很少主动说话,每次都是她心烦的时候找他。

“最近写得多,发表得少,好烦。”她说。

“你只管认真写,不要太在意发表与否。”他说:“以一种修行的姿态写作,静下心来,不要心浮气躁。”

“最近总有人挑我的刺,我明明写的是北方老婆婆任劳任怨的情景,却被一个老者批评说我不了解生活,说咱们这哪有门帘,北方才有。可是,我就是写的北方人呀,谁规定南方人不能写北方人?”她郁闷。

“世上什么人都有,你气不过来的。”他送一个笑脸安慰。

“你为什么每次都只送笑脸,不送花?”她说,心中有小小期盼。

“你就是开在我心尖的花。”他打出这行字,又秒删,可她已经看到了。

长久以来,无论什么时候她想找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屏幕那头。她问:“你经常在电脑旁?”他说“是的。”她问:“那你颈椎和腰椎痛吗?”

他没有说话。她又说:“如果你觉得痛的时候你就站起来,跳一会儿健身操。”

半晌,他才回话:“我跳不了。”她说:“很忙吗?”他说:“不忙。”她又说:“那就是你懒,别懒,现在就站起来,和我一起跳。”她放了首健身操的音乐。他说:“我真跳不了。”然后打出一行字:“我没有腿。”

她不信。他打开视频,视频那头有着英俊面容的他两只手撑在两只小塑料凳上悬空着身体,她惊呆了,感觉身上的血液瞬间凝固。他笑:“没事,这并不影响我什么,我什么都能做。”然后以塑料凳代步打理小书店。熟练自如,得心应手。这该付出多少辛苦啊,看得她热泪盈眶。

一个月后,顾客发现书店多了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他的腿依旧由塑料代替。可是,上台阶的时候姑娘会蹲下来抱起他。

书店成立五周年那天,他捧着99朵玫瑰花向她求婚,她羞涩地收下。而她也有一份礼物送给他: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出版的小说《她是开在他心尖的花》。

书店二记

文/漫卷诗书

一、蓝田书社

蓝田书社,是我们市区毓龙路上的一家民营书店。我第一次在那里买书,是1996年10月,买了一套《毛泽东传》,优惠百分之十,我也由此知道买书也是可以打折的,自古以来,书的买卖就是不二价的,书价印在书上,和其它商品价钱写在标签上不同。我市新华书店有一个女营业员,多少年来,我每次买书,她总是说:“没有零钱找,这次多收你X角钱。”让人很不高兴。这次买书优惠钱虽不多,却使人很愉快。

蓝田书社的店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漂亮少妇,讲话嗲声嗲气;但经常在店里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店主的父亲,我称他王先生。他原先是个裁缝,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图书经营。为人非常谦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看着你,不住地点头。店门前挂着四只鸟笼,门前一棵大梧桐树下,四季摆着一副棋局,在无人来聊天或下棋的时候,他就捧着一把茶壶,夏天坐在树荫下,冬天坐在阳光里,欣赏鸟鸣。

书店看不出有什么生意,我经常在那里坐一、两个小时,也没见卖出一本书。一是书的品位太高雅,什么《欧洲艺术史》、《王尔德全集》、《歌德全集》、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的著作、古瓷器、古服饰、古钱币研究鉴赏的著作等,曲高和寡。二是进书速度太慢,许多书,等到他这里有时,我早已在也是这条街上的“风雅颂”书店买到了。我常对王先生说此事,王先生频频点头,微笑着听我说完,然后无奈地说:“是啊,我跟他们说了,可他们不听。”有一次我问他:“这样你们不是要亏本吗?”但他出乎意料地说:“不亏,效益好呢。”我问怎么会好呢?他说:“我们主要是销给工学院、师范学院,还有许多工厂企业,有时一次就销几千套。我女婿是市国税局办公室主任,外面路子广。”果然,不到两年,他们就在对面的步行街买了一套两百平米的店铺。店铺在商业街边上二楼一个僻静之处,搬迁以后,不再有过去临街的热闹,却也显得清静优雅,面向西南,冬天阳光灿烂,夏日南风送凉。书店里陈设着许多古瓷器、古钱币,还有一张古筝,他那个上小学的外孙,经常在店里弄筝:倒更像是一个艺术馆。我也还是经常来这里翻书、谈天。

2005年,我们办公地址远迁城外以后,蓝田书社就去得少了,也就是两、三个月去一次吧。2006年3月,我又去蓝田书社,买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和《陈云之路》两书。当时在店里的是一个小姑娘,我忽然记起,已经有几次没见到王先生了,问小姑娘,小姑娘说:“你有很长时间没来了吧?王爹爹去世了。”我一愣,问:“什么时候走的?”小姑娘说:“已经一年了。得的是胃A。”我感慨唏嘘,真是人生无常,生死转瞬。门前已没有人下棋,唯有那四只鸟笼里的黄鸟,还在欢快地鸣叫。

2010年4月一天上午,我又去了蓝田书社,已有两年没有来这里了,最近一次去是在2008年2月27日,在那里买了一套《沈从文别集》13种和张中行《负暄琐话》、《续话》、《三话》。这次是那个漂亮的女店主在店里,风雨送春,岁月留痕,她也已四十五、六岁了;我忽然忆起,我第一次在这里买书已经过去十五、六年了,王先生去世也已六年。门口鸟笼已不见,店里没有顾客,显得更加冷清。书架上多是蒙尘多年的书,《王尔德全集》还在,黑格尔、歌德、尼采的书也还在,可能还是当年王先生放上去的吧。

转眼又过去了十一年,蓝田书社早已不在了,现在那里是一家卖乐器的商店。

二、风雅颂书店

在我们市区的老城区,有一条宽阔、繁华的毓龙路大街。二十多年前,这儿还是一条小街,狭窄的街道,砖铺的路面,两帝长着枝叶茂密、浓荫覆地的法国梧桐。街中心有一座中学,学校旁边,有7、8家民营书店,其中有一家叫风雅颂书店。

书店约开于1995年,我首次在这里买书,是该年的11月,买了一套《唐代文选》,选文颇广,注释颇详,厚厚的精装三大本,是一部很好的选本。我此前买书,大多在国营新华书店,但我地新华书店,有很多书买不到,我常以此为憾。而风雅颂书店虽小,却品种很多。我曾经很痴迷于俄国契诃夫的小说,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27本,到上海、南京、苏州、扬州很多地方寻找很多年才买全;后来我又欲买《契诃夫小说全集》,更是久寻不着。1996年春节前,我心情不好,到北门脑科医院看心理医生,回来经过毓龙街,忽然在风雅颂书店见到了。厚厚精装十大本,是汝龙翻译的,店主说是为师范学院一个学生代买的,可以先给我。我就将书买了回来。以后我就常来这里买书,从1998年5月起,陆续购买了一套《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共138种,其中不乏珍稀资料,如《邵氏闻见录》、《扬州画舫录》、《万历野获编》、《道咸宦海闻见录》等。

风雅颂的经营者,是一对新婚年轻夫妻。经常在店里的是男店主高军,生得高大壮实,红黑脸膛,样子有点憨,实际却很精明。他外出进书时,女店主就在店里替换他。高军对顾客喜爱什么书,了如指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他对我说过:“你们市委大院里,有4个人喜欢书。你喜欢历史和外国小说,组织部的孙部长喜欢港台言情小说,党史办的老刘喜欢回忆录和人物传记,还有市委办的老刘,不大买书,常来看书,也喜欢历史和文学书。”我想要什么书,不像在新华书店,登记过后就没了下文,只要跟他说一声,总能帮你找到。上新书也比别的书店快一步,我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两年多后,新华书店才零零星星到过几本。俗说“人勤地不懒”,做生意也一样,风雅颂营业时间总是最长的。每年大年三十,我到父母家吃饭,下午回家经过毓龙街,此时家家店铺都已关门,惟风雅颂门还开着。有一年大年初二,中午到岳父家吃饭,饭后想上街逛书店。此时满天大雪正下得紧,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家家店铺也都关着门,我想,风雅颂书店可能也不会开门吧。到那里一看,门竟开着,高军在里面整理书架上的图书。他说:“在家也没事,有些事就来做做吧。”这就是一种敬业精神,有这样的敬业精神,生意怎能不红火呢?

近几年,网购图书渐成风行,就连我这个平生最爱逛书店的人,也已在网上买书。这对实体书店形成强大冲击。我们街上原来的6家新华书店,还剩两家,且辟出一半店面出租。毓龙街上,也只剩下风雅颂书店和一家席殊书店。再后来,毓龙街扩建,街两旁的法国梧桐不见了,书店也不见了。我几次到别处寻找风雅颂书店,只找到一个从那里迁出的席殊书店。风雅颂的店主,也许已去做别的生意了吧,别的生意他们同样也会做得很红火的。

碎碎流年里

下午四点,突然就起身拿包离开办公室,去闲逛。不邀朋友同事,一个人。早晨六点半出门,一上午的课,中午找犯错的学生谈心,桌面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已垒成小山。忙忙碌碌,总有忙不完的事。不管了,就算天要塌。

出门,恰好雨停。这霪雨,已是断断续续下了十来天,人都泡得要发霉。好在,它突然间就懂事了,想让我把随心所欲挥霍到极致?老天,真是慈祥。

双脚无目的地走进书店,随手拿了书架上的一本书坐进了会员小吧。要了一杯热茶,眼光停留在书的封面。是小娴的散文集。人在冥冥之中的缘分就是怪,喜欢在小娴的文字徜徉,爱极了她淡雅、空灵、睿智的句子,亦情定她文字里那丝丝寂寥,丝丝怅惘……

在不经意间又遇见了她。

读了她的《如果没有你》:

“……如果没有你,我还能够向谁哭诉?如果没有你,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明天?如果没有你,今天晚上,谁可以陪我吃饭,让我点自己喜欢的菜?……”

如果,如果,如果,如果……读毕,合书,亦有无数无数个“如果”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可人生就是现实的,假设不了,亦复制不成。

心生的欢喜瞬时又掉进了伤感的深涧。把她的书放回原处,逃一般地离开书店。第一次,第一次,走进书店没买书。

心心念念,想着过往的美好,心路阔了,亮了。人生,本是忧喜参半,而我得到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不能贪婪啊。

走进一个静谧的小区院落,安安静静地坐在树旁的石凳上,若九零后,拿着手机,自拍自恋……然后,看各种各样的植物默然在蓝天下,独自妖娆,独自高邈,独自苍翠,独自枯萎……

自然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适合自己,觉着熨帖,现实,超然,都是个好,都在理。风吹落如花般碎碎的流年里,留一点如歌记忆在梦途中做最美的点缀吧。

让阅读永远不打烊

文/兰草ygl

午夜的台北,星空灿烂,静谧妖娆。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步入闻名遐迩的诚品书店,不知为什么,猛然间想起了古人那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励志名言。应该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行万里路算不上是励志了,如此次乘飞机从长春往返台湾就可以完成万里路的行程,但读万卷书不仅需要时间、兴致,还需要理解、品味。我知道一个人爱书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品质,但真的要使其成为生活中不能替代高雅文明的一种精神享受,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早就听说,诚品书店是台湾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一处极为重要的文化地标。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

书店取名于诚品,据说是植基于推广阅读、激发创意、深耕文化、提升心灵的理念,代表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既然如此,我想:诚,一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则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

万余平方米的诚品书店,书香四溢,海纳百川。举目四望,明亮、开阔的空间,对称而有层次,连贯中有区隔。“店中店”的设计与管理方式,使每一个独立区域,都象一个专业图书馆,有点欧洲图书馆的味道,让人一进入书店,就象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

各类图书井然有序地置放在书架上,旅游、政治、文化、经济等图书应有尽有,徜徉其间,如同走进宇宙所有微小的角落。繁体馆、简体馆、日文馆、亚洲品种最齐全的杂志区,每本书不施粉黛地显露诱惑功夫。一反传统书店“汗牛充栋”的沉闷与规格化,以沉稳、优雅、温馨的色系,作为其装潢特色。背景音乐听起来十分悠扬而舒缓,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给人一种充满人文艺术气质的享受。

书种的组合是诚品书店的经营特色。书籍排行榜,让近一段时间的畅销读物赫然在目。读者各取所需,方寸之间仿佛就能把握时代脉动。店内设有多台电脑,可以查询每本书的大体方位,而每个区域的书架上,几乎都贴有作者姓氏的小标签,以姓氏笔画的多少按序排列。在这里再难找的书,都会让它无处藏身。

让“好书不再寂寞”是诚品的经销理念。坚持推销他们认为的好书,不受市场畅销排行榜的影响,有些书即使在书架上躺了三、四个月,无人问津,也决不下架。

诚品书店与社会的脉动紧密结合。在硬件的空间规划,软件的中外文书种、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以及复合式的经营手法上,努力创造出既具本地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文化景观。持续邀请文化创意界与学术界人士参与讲堂、展览、座谈、出版等各项文化活动,更积极与国际策展团队、艺术家、出版界交流合作,长期如此,催生了一种文化新象,包括着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一种恬适、优雅的阅读文化。可以说,诚品书店不仅是融书籍推广功能、阅读激发功能、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交流场所,更发挥了一部分社会教化、文化繁荣、文化交流、促进教育的作用。

说起诚品书店的诚信服务特色,我想起一篇篇关于诚品书店的专题报道。有个故事情节至今还让我感动。说的是有位购书者在台北诚品书店查询一种医疗专业书,高雄分店仅存一本。约定到高雄书店取书时,正赶上“海棠”台风,当时所有店铺都停止营业了,而高雄书店竟在狂风暴雨中专门为此留人等购书者去取书。我知道,生意场讲诚信,但当今社会,这种诚信已属少见。

诚品书店是可以悠然流连的书香世界。24小时昼夜营业,让阅读永远不打烊,让嗜好读书的夜猫族,习惯有事没事来诚品书店转转。人们口口相传,形成氛围,络绎不绝的浏览人群,成了诚品书店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不拒绝囊中羞涩的人,即使只看书,不买书的人,绝不会有人来催促或干扰你。看书的比买书的人还多,这里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是“都市里的书房”更名副其实。这便是诚品的迷人之处。

诚品书店以书为原点,适度密集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这里邂逅、对望、擦肩而过,将素日匆匆的脚步放慢,让一直紧绷的神经松弛。书架上的书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随你高兴。这种优雅、睿智的气氛,这种平静中制造的精彩,无疑是诚品书店吸引人的一个理由。环顾四周,你可以看到,有的人正忙着挑选心仪的新书,有的人随意翻阅可买可不买的杂志,有的人席地而坐细心品读经典,有的人甚至靠着书架竟然睡着了。我不知他们是否在梦境享受着文化精神的饕餮大餐。

书店对于读书爱书的人,是一个学习休闲的场所,可以在那里消费时尚、消费乡愁、消费清静,放慢脚步、放轻声音,安静的浏览、轻轻的读书、悄悄的埋单。到来、留下或者离开,与书的种种情愫,都可以在这里释放,就像那黄昏时刻的点点灯光,带给人温馨美好的感觉。

台湾全岛有诚品书店50余家链锁店,每年来这里的观光客有上千万人次,书店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实属少见。听说诚品书店的发展壮大也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虽然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购书环境,但由于书籍过于偏向进口书及外文杂志,以当时台湾的消费水平,未免曲高和寡,在经营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后来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础,再带动商场、书店与零售的“复合式经营”,很快就在市场上树立起广泛的知名度。

诚品书店散发着“阅读与生活博物馆”的书香味道。诚品书店自定义为多元的、动态的文化事业,更加注重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力图营造阅读空间与阅读心情,迥异于那些千人一面的“卖书”的书店,打造撩人的是“非书”空间。

诚品书店最大的卖点是文化。当你乘着电动扶梯踏进二楼,一股浓郁的咖啡香味,便从书店临窗附设的雅座飘逸而出。累了可以要一杯咖啡,时间就会悄无声息地溜走。浓浓咖啡香伴随着书香,两种香气在空气中奇妙结合,散发出迷人的气息。诚品书店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因为它不只是在辟出点地方卖咖啡、茶、笔记本,而是要亲近文化,力求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极致,与城市的文化气质浑然一体,让它成为都市人的文化生活空间,相对独立的精神场所,让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就像过去的茶馆,愿意在在这里说事聊天,愿意待下去。确切地说,真正吸引人的是这里的一种文化氛围。

一座城市有一家好的书店,如同点亮一盏灯,让寂寞的人有个寻求慰藉的去处。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书店萎缩、衰落是全球共同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书业衰落,更不意味着文化衰落。换句话说,书店不景气了,书还在,爱书的人还在,只不过是人和书之间的交流方式改变了而已。诚品用书店攻占人心,让阅读不打烊,放眼全球,这种独特的散播丰富阅读文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除了诚品书店,似乎无出其右。

有人形容“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有人说过“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诚品以书为媒,让世界感知台湾,感知中国,不经意间,一举多得,收到了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为书流泪

文/流星雨2013

为了那本书,我曾流过一夜的泪。

我是书店的常客,每次书店来新书,我都能先睹为快。可遗憾的是,自己面对昂贵的书价,又不得不望而却步。

于是,为了多读书,我总喜欢去书店蹭读。有时遇到态度和善的店员就可以大饱眼福了。忘我的读书,让我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如意。有时,不被店家撵出来,我是不会走的。

可那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了那本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时,我就在心里决定不仅要蹭读,而且还想把它买下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我的蹭读计划。可是我走了近10家书店,也没能完整地读完。尤其是每次在我刚刚读到入迷时,天就黑了,书店也快打烊了。这时,我就不得不克制自己那种渴望的情绪而怅然离去。

回到学校后,我饿着肚子躺在床上,脑海里来回晃动着书中人物的影子。路遥那沉静浑厚的文笔、凝练典雅的文字,让我心驰神往。我更加钦佩书中主人公对事业、对人生坚定的态度和执着的信念,这一切都鼓舞着我。在静静的回味中,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到了暑假,我决定找份临时工,用打工挣来的钱去买那本书。

我在建筑工地找了个干杂活的工作。开始时,我干劲十足,等到手上磨出了几个血泡、腰酸腿痛的时候,我很想放弃这份工作。但一想到《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经历,我就觉得我这点苦不算什么。于是我又鼓足劲努力地干起来。由于我干得卖力,老板转而让我去开升降机。这活看起来轻松,但要开机者注意力集中、专注,稍有不慎,就会闯下大祸。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我晚上还要加班。熬到半夜,我的眼睛发红,快睁不开了。但为了买到那本书,我还是坚持着,直到天亮。回去睡一小觉后,又马上赶到工地。就这样,我凭着自己这股顽强的毅力,熬过了30个日日夜夜,用我的劳动换回了属于我的300多元。

当我怀揣着一叠大大小小的钞票跑到书店,买回那本书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将书紧紧地抱在怀里,任那书香萦绕着我,心里情不自禁地升腾起一种满足后的欣慰。

一岁一书荣

文/乔忠延

年头岁尾少不了回望与遐想,马上就要与2019年握别,自然会有一点感慨。以这个题目倾吐心语,是缘于那天我坐在了书荣酒店。

那天是我的生日。按照家里的规矩,无论谁过生日都要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我的生日自不例外,何况若以虚龄计算,我已步入古稀之年。现今年过七旬谁也不敢再称年迈,可在往昔“人活七十古来稀”呀!从往昔走来的人们,虽然辞别农耕时代,穿过工业文明,已经抵达智能时代的门槛,但是,思维还带着先前的定式。因而,七秩生日要比往年隆重,隆重到了酒店。

选择书荣酒店过生日纯属一个偶然,静心一想倒像是刻意安排,皆源于我对这地方情深意笃。当然,和这地方情感如此深厚,并非是我好吃贪杯,而是我嗜书如命。这酒店以书荣命名,原因在于曾是临汾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后来在另条路上新建了一家尚大些的书店,新旧比翼,两相辉映,升华了文化气氛。只是没过多久书店冷落,旧店改头换面,挂牌书荣,办成酒店。仅留下个书荣的名称,算是对往事的一点怀恋。

上初中时,小城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新华书店,在这里买到的图书,装满了我的小书箱。《西游记》《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创业史》与《红岩》,每买到一本书,我就像孙悟空讨得金箍棒那般喜悦,贴近怀中,爱不释手,只要一下课,哪怕是十分钟也要去书里窥视几眼。

买书要有钱,偏偏那年头缺少的就是钱。经常看到一本新书,心痒得要买,可就是钱不够数。为了凑够钱,只好少吃饭,那时一天的伙食费是两毛五分钱。省钱要会省,不能一整天不吃饭,那会饿得少气无力,不能上课。只能一顿少吃半个馒头,如此省俭,一周就能省下一天的饭钱。积少成多,一本货架上的新书就能捧在自己手中。

那一年《艳阳天》出版了,便想先睹为快。去书店看看,有,可翻遍口袋还差两毛钱。往常差个一毛两毛钱,我能把书拿走,随后省下钱即跑步送来。营业员刘叔叔认准了我,相信我不会欠钱不还。这一天偏不凑巧,刘叔叔不在,值班的阿姨公事公办,我无法拿到书,只能看看,再看看,揪心地送还柜台。回到学校,赶紧省钱,一连三天少吃馒头,总算凑够了钱数。然而,等我欢快地跑到书店时,《艳阳天》早已不知花落谁家了,我止不住站着发呆。尽管刘叔叔告我,还要进这本书,走出书店时我仍然流下了泪水。

书店有我的欢悦;书店有我的辛酸。无论是欢悦,还是辛酸,都在我身心里播撒着爱书、读书的种子。读书延伸了我课堂学习的天地,我试图在这种延伸里向知识的高端进取。然而,读完初中再无学可上,我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一起成为躬耕土地的社员。不过,肢体再劳累也无法终止我读书的习惯。买不到书,就借,借完本村的,设法去借邻村的。读书,让我撑过了那个饥饿而困苦的年代。为了填饱肚子,我把从稻田里收获的稻谷碾成大米,骑着自行车驮进城里卖掉,换成两倍于大米的玉米面填塞辘辘饥肠;为了能买几本书,我把稻草打成的草席,用平车拉进城里卖掉,讨得几块钱填塞比肠胃还要饥饿的大脑。我无法忘记,1970年元旦夜晚10点,我还在铁路宿舍高声叫卖;我无法忘记,1975年隆冬拉着平车走在城里,一身热汗变为冷汗,冻得瑟瑟发抖……

回首往昔,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走进城里,而且参与了规划和建设这座城市;让我成为作家,在报刊连篇发表作品,与无数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即将远去的2019年,又是我的一个丰收年,随着《戏台春秋》与《幸福从安全出发》两本书的出版,已有70本图书摆上书店的书架。图书丰饶了我的生命,退休后的我反而收获了诸多奖项,诸多荣誉。

书荣,读书最光荣,多么美妙的词语,真是温馨,真是励人!2020年,新的时光在召唤,召唤我携带书荣继续进取,继续攀升!

书做红娘 爱相随

文/李淮

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它们大多有一个载体。如许仙和白素贞,断桥相会,借伞传情;牛郎织女,两情相悦,槐荫树牵了婚姻;少女孙玉姣门前绣花,青年傅朋一见钟情,丢下玉镯一试,逐成百年之好。加布瑞埃拉.泽文(英)的《岛上书店》,那里面的爱情是书和书店做了红娘。而阅读、生活和爱,成为了艾丽丝岛人生命中唇齿相依的伴侣。

爱,本来是件百转千回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爱,是灵魂相依;而灵魂,是生命之上绽放的最魅力光华;书,让灵魂高贵而美好。

书中的男主角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岛上书店,性格古怪,生活无聊,无意中收养了弃婴玛雅,对玛雅的爱,改变了他的生活;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通过书本与男主角越来越接近,最后成为了相依相爱的夫妻;养女玛雅从小在书店的氛围中成长,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连续看七本书,读初中时写出了以自己身世为主角的获奖作文;书中二号女主角伊斯梅本来对生活很失望,后来,与警察亚比兰斯结合,重拾人生乐趣,几年后,接手小岛书店,让这个书店在小岛传承下来。

喜欢这本书,不单单是因为书里面描写浪漫,对话幽默,故事走向有一点悬念,最重要的元素是爱,对书本的爱,对爱书人的爱,对不完美人性的爱。对读书,这本书里这样写:“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这简直说出了我自己一直想说的心里话。谈爱情,男主角对心爱的人这样表达爱情:“我发誓,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这样的默契,这样的读书,这样的夫妻,是不是天下心灵契合、灵魂交汇最完美的老婆与老公呢?我想,应该是。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是的、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一本书,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有爱相随的世界。

新华书店的回忆

文/吴诚龙

去年,镇江出了件新鲜事——大市口的新华书店搬迁了。这一搬迁,虽和原来的新华书店地理位置相隔不远,但有个很大的变化,新华书店改名为“漫书城”了。其全称叫“镇江漫书城文化商业广场”。整个广场有五层。按规划,将是镇江一个以书店、培训、餐饮、电影、娱乐为主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心。目的是适应市民的新型生活方式。

广场三楼是城市书店,比原来新华书店的二三楼营业厅以及四楼发行处加在一起的面积还大。各种书籍分布合理,环境温馨优雅,灯光柔和,更喜人的是,有好些桌椅供人们在店里阅读。此外,在这里,只要在电脑上查找,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真是一副现代化大书店的气派。

书店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强做大,无可厚非。但在我的心里,对原来的新华书店却情有独钟。新华书店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有很深的印象。

我从小就知道,“新华书店”这四个字是毛主席题写的。全国的书店几乎都挂这个店名。我以往每到一个城市,总喜欢逛新华书店,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上海的中山南路和四川北路新华书店,只要去北京或上海就非去不可。南京位于新街口的新华书店,我是常客。镇江的新华书店,在我的记忆中,曾经在城外大西路、城里解放路和中山路都设过门面。我第一次到镇江新华书店时才六七岁。当时店还在城外,是父亲带我去的。记得在书店营业员阿姨的介绍下,父亲给我买了好几本连环画。那时家里很穷,能买几本连环画着实不容易,那几本《神笔马良》《猪八戒背媳妇》《狼牙山五壮士》成了我的宝贝。在我十一二岁时,父亲曾先后买过《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两部书一直由父亲保管,我每看完一本,才能和父亲换另一本。真正给我保管的是《大别山上红旗飘》,作者是胡耀邦。这本书价当时不到一元钱,后来也不知借给哪位同学了。

我和城里解放路新华书店发行处打交道是最多的。刚参加工作的时,我在厂团支部,为活跃工人的文化生活,办了个图书室。那时,文艺书技术书都很缺。厂里除了派车到南京新华书店采购,就是和城里解放路新华书店发行处打交道。发行处的几个女营业员我都很熟悉。有漂亮的小辛,矮矮胖胖的小王,说话很直爽的负责人小卢……她们工作都很干练。那时我们都是年轻人,大家的求知欲都很旺盛。她们都很热情,为我们专门设立了单位书橱,有新书到就先放在书橱里,等书多了再电话通知,让我们派车来取。除了单位的书,我们个人买书也给予方便。那个年代,听说有好书出了,不少人半夜里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往往要排上几个小时才能买到一本。我记得,通过发行处这个“后门”,我先后买过《红与黑》、《乱世佳人》、《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及中国的四大名著,唐宋诗词读本以及《官场现形记》等,这些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橱中。看到这些书,我就想到当年买到它们的兴奋,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营业处发行处那些营业员和蔼可亲的面孔。新华书店曾经是我学习知识的海洋,它是书的天堂,我对它深深怀念。

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网络上的电子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像镇江这样改新华书店为书城或文化广场的地方不在少数。但是伴随着我们共同长大的新华书店在我心中却不可磨灭,当年的那些事那些人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老城 寻找 一家书店

文/赵仕华

在我的记忆中,老城有一家打折书店。前些年每次到老城的时候,我必定去那里买上几本——第一次买年度文学就是在这家书店,所以印象深刻,觉得物有所值。最后一次在那里买书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依稀地记得店名中有一个“鼎”字,书多为六七折,也有一二折的。

工作的地方离记忆中的那书店不远。一日晚饭后,我闲来无事,决定再到那书店里淘两本书看看。

古朴的街道灯火阑珊、人来人往,我的眼睛从数家银行、挨挨挤挤的饮食店和卖衣服的店铺,还有宠物店等等慢慢地滑过,从街道的这面走过去,再从另一面走回来,那书店已经不见了踪影。记忆中的位置已经变成了一家卖粉条的小店。其实不光是这家书店,记忆中的西南风、西西弗都已经变了模样,真是书店不知何处去,店面依旧笑冬风。

我不甘心,后来又去寻了几次,依然没有找到。问了几个开店的人,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板,还是那些年轻的俊男靓女均称对那书店没有什么印象。我默然无声,不愿放弃,取下眼镜擦了擦,再次沿那两条街道找寻……

今天晚饭后,我又踏上了那条街道。走至街道的尽头,结果依然如昔。我进了那家卖杂志的小店,书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架子上。店面不大,最多就是十来个平方,是利用楼梯间改的,老板是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上一次我还在他那里买了本《故事会》,我进去的时候,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付完钱,翻着一本书走出书店,我连忙侧身,他擦着我走出书店。

“老板,你这是多元化经营哦,卖杂志、小说、童话,学生的教辅资料,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每个年龄段的人要看的书都在你这里买得到呢。”我笑着对那背着包的老板说。老板腼腆地笑了。

选了三本杂志,我忍不住问他知不知道以前这条街曾经有另外的一家书店——以前就想问的,但一直没有问,我一直秉持着同行是冤家的看法,害怕问这样的问题引起他的反感。

老板拍了拍头:“哦,哦,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家书店,已经倒闭了。”他迟疑了一下:“大概有三四年了,或者更早一些。”我不禁有些自责了,这几年里我来过老城很多次,但来去都很匆忙,再加上网上能买的书更多,也就没有坚持再到那书店了。

走出书店,我知道了自己早就猜测到的结果,心情有几分沉重。回首那年轻人的书店,我的心里又有了几缕阳光。

把书囤起来

文/张春波

行走城市,在商业统治的大街小巷,人文气息在消散,已经很难寻到一处精神驻足的栖息地。每当一个个实体书店关门歇业时,我都要“血拼扫书”,买书如摞砖,一摞摞地往家里搬。或许,这已不是买书,而是买的一种记忆,一种在繁华街道购书、品读、休憩、沉思的记忆,并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一种奢侈品。

其实,实体书店的萎缩与网购图书的蓬勃是此消彼长的。网上买书,便宜,我一般都是几本几本的买,也许正是爱书读者一次次不经意的网购扼杀了他们自己最看重的实体书店的那种精神氛围。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购书,我的量都很大,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因为陋室尚无书斋,可房间中却“书灾”泛滥,一本本散放在飘窗、茶几、衣柜以及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时,为了找一本书,我翻箱倒柜,好似大海捞针。情急之下,我便自嘲:“没收拾,看来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网上再买一本。”

如果说新闻是信息快餐,那么书籍就是可以品味的营养大餐,谁不想做一个知识横流的人?从GDP到CPI,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从平民选秀到电影电视节,国内国际每天的大情小事在不断更新变化,就连苹果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都有教科书辅导你如何轻松玩转……可见,买书,如摞砖般的囤积,至少从心理上舒缓了我们的“学习焦虑”,而并非看起来有文化。

有次,我在书店浏览一套有关民国的图书。书中的部分章节根据需要,文字是竖排的。于是,我不停地抬头低头,快速阅读。营业员看见了,以为我是在点头向他示意,便走过来问是否要购买。我从来没有蹭书的习惯,脸一红,在目光读到的二十八页处折了一下,合上书,对营业员说:“包上,全套五本都要。”几个月后,我又翻出了这本书,读过的历史仍旧停留在二十八页,看来确实是“书非借不能读”。记得,初中时,找同学软磨硬泡借来《射雕英雄传》,打着手电筒把它看完。如今,金庸的书早已囤成全集而且是精装的全集,可它安静地躺在写字台的下层。买书如摞砖、读书如抽丝,但潜意识却安慰自己:书,只要买了,囤的就是知识,总有一天会读的。

在书店,买书如摞砖,感受一种文化,怀念一道即将远逝的城市风景;在网上,买书如摞砖,经不起“亲”的尊称,“货到付款”的便捷,“满五十元包邮”的诱惑。买书,狂买,这不是读者的错,更不是爱书者的一种通见“强迫症”。比如说,畅销书可以一版二版再版,一般的书却享受不起这种待遇,可好书不一定都畅销啊,现在不买,现在不囤,留下的就只有遗憾。另外,通过媒介,我们得知某某人如何特立独行,如何文采飘逸,形成“某某热”,然后读者们慕名一本一本买回他的书,最后读了,也许有用,也许没用。

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无聊才读书”。买书如摞砖,先囤了再说,我们总有无聊的空闲与书中文字打照面的机会,到那时,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我的“寒冷记忆”

昨天,我洗完澡后,只听,铃铃的声音。我急忙接起电话,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来找我。由于之前来找我,我没有出去,所以感到很抱歉。我急急忙忙的说“等一下,我马上下去”话音刚落。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头发未干之时,冲了出去。

刚开门就后悔了。这是我的身上感到一阵刺骨的寒风向我慢慢袭来。我的湿漉漉的头发立刻结了冰。唉!真是后老悔了。没办法,我为了这个最好的朋友真是豁出去了。谁让我心好呢?(有点自恋吧,(*^__^*) 嘻嘻……)不过我的朋友对我很好,她让我在屋里缓缓再去书店。看来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听到我怎么夸她,一定乐疯了吧。

我说不用了,现在就去。说完我得得瑟瑟的就去了。在路上我就像在冬天里穿短袖一样的冷。我看我一定是疯了。我们说说笑笑穿过街道,来到书店。在书店里,我们玩起了测验的游戏。玩的很开心。说实话那个还是比较准的。我问她选好了没有。她说我选的没看住,被别人买走了。我当场没晕菜了。真是够无奈的了。这么大的人了,连一本杂志都看不住。我该咋么说她呢?无语……

我们出了书店,就奔超市去了。遛了半天,我们差一点就没出来。因为过年了,人太多了。

我们又走了,她非要去另一个书店,可是在疲惫的我们走过了很久来到了书店后,我真的是太倒霉了,既然关店了。带真失望的我们慢慢悠悠的回到了家。在家门口的时候,还是有一点恋恋不舍……

我累了。到家就睡了。

这是奇妙的一天,也是在这个冬天里我感到最寒冷的一天。不过很有意思呀!

最美是书香

文/廖双初

这个“五·一”,我没出远门,在家陪儿子和妻子。中午时分,去一家酒楼参加单位一位同事为儿子举办的婚宴,千篇一律的菜肴让人口舌生厌,匆匆用罢,就算是表达了一种礼仪,履行了一道程序。回家时,适逢路过新华书店,想起已很久没有进去看看了,不知里面是否又变了样,遂走了进去。

看样子,书香还是比不了酒肉鱼香,偌大的店里竟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与刚刚赴过宴的酒楼形成强烈反差,光顾那里的人起码在三百人以上,觥筹交错,场面浩大得很。但书店里很静,静得好像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书店就是书店,横七竖八,一屋子全是书的。我闻着书香,漫无目的地搜寻着,看有没有对自己口味的书。

边寻觅边反思,于是就有了几分自责。这些年,我来书店真是太少了,对这个装满知识的殿堂不知不觉有些疏远起来。平日里,好像整天都在东奔西跑、忙忙碌碌的,可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却又不知忙乎了些什么,似乎忙的都是些可忙可不忙的事。真要说忙,过去在学校教书和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时那才叫忙,但即便如此,那个时候我都没有忘记经常性地抽点时间跑跑书店。看来,没有时间亲近书店,完全是借口,放松了学习倒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今天,我置身书海,又闻到了久违的书香,感到格外地亲切、踏实和惬意,甚至还伴有着几分莫名其妙的激动。

在书架间久久徜徉……

无意中,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一位衣着入时的高挑少妇在看书!她是那样地投入、娴静,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我尝试着想看看她的模样,可她的头发太茂盛了,正前方又有书架拦着,我看不到。但这并不重要,我被深深打动的,是她优雅的阅读神情,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此沉迷于书海的女子太难得了。

这样的画面,我在二十多年前也曾看到过。那时,我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资水河畔的一所高中读书。回家需要逆水乘船,几十公里的航程,一坐往往就是三、四个小时。尽管每次船上都闹哄哄的,少不了有人天南海北地高谈阔论,但我总觉得与我无关,船行驶得太慢、太慢了。一次中途回家,坐在我身旁的也是一位少妇。她怀抱一个孩子,孩子还小,三两岁吧,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白封皮的。她静静地读着,一会儿搂紧一下身体有些下滑的小孩,一会儿翻一下书页,读得特别地专注。小孩子也出奇地听话,只睡觉,丝毫也没见闹腾。这给正在求学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读书的女人最美丽,最有质感。如今,她的容颜早已经淡去,但她读书的风姿却已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令人无法忘怀。逆水行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那一回因一个用心阅读的女子在身旁,我却感到过得实在太快,真的,我想,我要是有她那种聚精会神学习的状态就好了!这就是一位读书的陌生女子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对我产生的特殊影响,它太深刻了。

作为三口之家,有时我们也同时看书读报,妻子读,儿子也读。此时,家里面静悄悄的,妻子没有了唠叨,儿子也没有了喧闹,唯有书页发出的脆响此起彼伏。偶尔听到儿子因不明之处向我们发问,但问过之后,很快又沉静下来,他沉醉在他感兴趣的故事里。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的家最温馨,跳皮儿子最可爱,妻子也显示出她特有的魅力。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了过去一位同事的座佑铭:“爱学习的女人最美丽,快乐是最最好的化妆品。”是啊,腹有读书气自华,沉浸在书中的女人是美丽的,也是快乐的。书本发出的芳香,并不逊色于涂抹在她们脸上的脂粉,那是一种滋养生命的恒久清香,并不因岁月的苍老而黯然失色,恰恰相反,它会像陈年老酒一样,历久弥香。

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当搬运工的日子

文/毛周林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比较艰难,比较难熬,于我而言,当搬运工的日子便是如此。

大学毕业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找不到工作。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有多糟糕。为了我上大学,家里早已是债台高筑,父母眼看着白发苍苍,日益衰老,可为了我能够早日大学毕业,他们还是咬紧牙关,拖着年迈体弱的身体耕作,为的就是儿子能够在大学里安心学习,多学知识,学好本领,以期将来谋份好差事。可没想到,我大学毕业都快半年了,居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你说我能不急吗?我不是一般的急,我是急得六神无主,团团转。

在万般无奈之下,在极度烦恼之际,也因朋友的介绍,我去当了一名搬运工,在一家大书店当搬运工。有时是图书上架,有时是送货,即把书送到客户手中。书店老板姓向,每月他给我500元,包一顿中餐。谈妥之后,我便正式上班了,每天,我七点之前就要赶到书店,一直工作到下午六点,中午只有吃饭的时候可以休息15分钟,每月只休息一天,几乎每天都在上班,都处在工作状态中。

尽管工资微薄,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按当时的情形,我似乎也别无选择。尽管是一家书店,可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老板总是盯着你,看你有没有偷懒,苛刻至极,名义上是搬运工,实质上干的工作很杂,事情很多:有人买书,我得帮助他找书;书店卫生不洁了,我得清扫;有客户买了大批书,我则要把它们送到车站或者买主家中(市内的)。 有新书到了,我得把它们从外面搬到书店,然而按照老板说的把它们放在一个具体的地方,一本一本放好,且要记在心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刻是歇着的。把那一包包书从马路边搬到二楼的书店,真不容易,一包就一百多斤呢,十多包背下来,骨头都差点散了,浑身奇痛无比。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饭量是极小的,一碗就能吃饱,没想到自到这里上班以后,劳动强度太大,消耗的体力也太大,每顿饭我都要吃三碗,食量惊人!第一个月结束时,老板给我放了一天假,这天我哪都没去,在床上睡了一整天,累啊。

领到500元工资时,我一点激动的心情都没有,只是静默了一会。在这家书店我总共干了两个月,两个月之后,我便通过考试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

时至今日,当上教师已经有些年头了,无论待遇、福利,还是地位,都在一天天提升,比搬运工不知强多少倍。即使如此,我却仍然无法忘却自己那段当搬运工的短暂岁月。那些日子虽然短暂,却让我刻骨铭心。我不想说那段日子究竟让我学到了什么,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一些不同的工作,未尝不是好事,有时的确能够使一个人生活经历更丰富,也更容易使一个人走向成熟。

行走在书魂里的中国梦

文/忧离

寂静的午后,我走进书店,仿佛受命运的指引,读到《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认为,要想实现这个时代的中国梦,必须拯救即将倒闭的书店,让行走在书魂里的梦想,再一次为国人留下寻梦的路径。

现在,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感人的历史故事已被时间冲淡。换一句话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早已忘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抱负。如果说,时代成就梦想的诞生,那我们该如何拿起这把和平的利剑,开辟出新的强国之路,实现中国梦呢?

翻开历史书籍,我看到生于动乱时代的杜甫,他以血泪为笔、苦难为纸,写下忧国忧民的情怀;翻看屈原的作品《离骚》,我似乎触摸到他灵魂深处的愤怒与无奈,感受到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解剖陆游的诗篇,我看到一个诗人,渴望亲临战场、挥洒热血,报效朝廷。却不料,他的理想抱负遭受现实的扼杀。尽管理想破灭,他却始终牵挂国家的安危,将爱国情怀寄情于诗歌,吟唱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位卑未敢忘忧国”。冥冥之中,我透过诗集,感受到他的目光,灵魂穿越时光隧道,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正是这些经历沧桑的梦想被尘封在书籍里,成为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实中,作为个体的我们,始终认为能力有限,无法改变时代的发展,只好顺从别人的意愿,甚至为获得享受的权利,不惜违背良知做事。

如果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坚守做人的底线、建立自己的信仰,不附势媚俗。当我们还感到困惑、迷茫,不妨漫步于城市的书店,寻找心仪的书,静静地倚在窗边,品读那份生命的沉重。那些花费生命所写的巨着,包含着无数人的人生故事以及一颗不肯媚俗的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穿透时光,唤醒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

无论是自强不息的巾帼,还是血性方刚的汉子,都应铭记梁启超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语句。纵观近代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从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血泪史告诉我们,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梦想,也是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而起伏着,跳动着。

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遗忘国耻,就连为国捐躯烈士的名字也记不清。或许,这是时代的病症,唯一良方是走进精神栖息地——书店,挖掘各个时代最鲜活的历史印记。当听到许多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说过:“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扒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此刻的我,目睹书店的关闭过程,更能体会他的感受。我替城市惋惜,更替社会叹息。因为,没有书店的国家会提前进入死亡的阶段,而时代也会被危机包围,甚至我们也要被迫接受梦想毁灭的现实。

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是民族的独立,有的人认为是解放人民,也有的人认为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等等。

不管哪一种“中国梦”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些寄托在书魂中“中国梦”,经过重新的诠释,将会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不过,一旦行走在书魂中的“中国梦”,没有安置它们的书店,还是逃脱不了被淹没的命运。

掀开现代的书籍,我惊喜的发现,大部分是描写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远远落后,缺少对精神文化理念的重视,陷入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危机。

你必须承认,在这个精神荒芜的时代,想要“中国梦”,需要实体书店的存在,需要书籍的阅读。只要我们多买一本书,多读一本书,挽留这些面临倒闭的书店,相信行走在书魂里的中国梦会再次苏醒,成为这个新时代的骄傲!

因为爱

文/婷婷

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去往另一座城市,我都喜欢去当地的咖啡屋或书店坐坐,看看。这已然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不过,我喜欢的咖啡屋与书店都得是“特立独行”的,它必须拥有自己的风格——单纯且用心去经营的店,那是属于店主与店的故事,无人可以效仿。有些店隐约(能够)让人感受到因店里所散发出的咖啡醇香与甜点的香甜而带出的故事。让人恋恋不舍,念念不忘。

这次来珠海,除了看看大弟弟与大弟媳,也在百度搜索到不错的咖啡屋与书店,想去看看。在网友心目中较好的店似乎都是这两年新开的店,而这些店名是我去年五月份来时未听过的,至少不在网友推荐内。内心有小小的失落,似乎整个空间都停顿了一秒,为这失落感发出轻轻的叹息声。惋惜那些店,生命之短暂。

昨天去了香洲区北山会馆附近的‘柒月壹号咖啡屋’和华发商都里的‘阅。潮书店’。

‘阅。潮书店’乍一看似广州太古汇里的‘方所书店’。不同的是这家店时尚中带着一种静雅,没有‘方所书店’那么多元素,但一样书籍种类多,涉及各个领域。徜徉在书海中总会令人忘了周遭与时间,就像一个妙龄少女在阳光明媚的花海中奔跑一样,令人激动,舒心。

“柒月壹号咖啡屋”是由杨氏大宗祠其中的一间房改造而成。门厅小,但店内整个空间感很高大。天花是由黑灰色瓦片砌成的三角顶,上面还有两块小小玻璃窗。若是阳光明媚时坐在二楼,享受那洒下的斑驳暖意,定想躺在沙发上抱着靠枕好好小憩一会。或许连梦境都会是甜香的,像刚冲泡好的热摩卡一样。只不过当天下雨——一到雨天就漏水,由于是老屋,几经修葺未得到改善。

店内的装饰与气息让我联想到七、八十年代。桌椅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有铺着一张红白间隔花布的长方桌,有圆圆的木桌,也有具备特色的花鼓桌椅。店内还有三、四十年代用的那种打字机与胶卷相机。有些怀旧又有些文艺。我想willson要是来了一定会喜欢。

因为是跟一位大哥和他的儿子一同去的‘柒月壹号咖啡屋’和‘阅。潮书店’,考虑到他们的状态,就没怎么在店里好好观看和享受。今天就一个人去唐家湾的咖啡屋和书店,较为自在,可以在书店好好地看书和挑书,也可以久久地坐在咖啡屋听听歌和写东西,还有“不经意”地听听别人的谈话和故事。不用顾虑什么。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地方较适合独自安静地去享受其中,又或许是因为早已习惯一个人的我无法与人分享这种宁静与美好。

去年因为要去UIC学院看看,在唐家湾转车。当时并不知道唐家湾是座古镇,也不知道里面原来有着不同风格的咖啡屋和烘焙坊。也难怪,从车站往山房路走去,就只是普普通通的村镇,喧杂吵闹,谁会想到里面还有一片闹中取静别具一格的“秘密花园”。

按照网友和“因为爱咖啡学院”所提供的地址,我往山房路直走,幸好网友有对附近环境做了简单的解说,才不至于心生怀疑,否则一路喧杂的人群,街道两旁某品牌服装店里传出的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还有杂货店,信用社,包子铺等等,都会让我误会自己走错了路。

越往里走我心越定,因为没了商铺与市场和热闹的人群,换而是由公祠改成的武馆,唐绍仪故居,老人活动中心,烘焙坊和咖啡屋。还有路面也由麻油路变成碎石与水泥还有石块铺成的乡村小路。小路两旁的里巷,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或门前都种有各类植物,令我想起儿时乡下的老屋,门前也种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撑着一把蓝色碎花的小伞信步其中,听着由天而降的雨水与伞的撞击声——“嗒嗒嗒”,清脆明朗。湿湿的路面不由也发出愉悦的脚步声来。

找到‘因为爱咖啡学院’时,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的含义。以前朋友们总说我选址有问题,和我店内东西的好坏没有多大关系。实则不然,应是我出品不够好不够独特,技术也不过关,才致使门庭冷清的状况。

‘因为爱咖啡学院’是由一栋两层楼高带有小院子的民宅改造而成的。小院里种满花草树木,叶儿翠,花儿娇,令人赏心悦目。只可惜天公不作美,若是天晴时到此,在院子的桌椅上坐着看书或写写东西,再点上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定是再美好不过的午后时光了——清新又怡情。

踏进院子,瞧见店主正与他的伙伴们在吃午饭。见有客人,一位女孩起身招呼我进屋里坐。之后在去洗手间时与他们聊了起来。虽然我是被店主的故事吸引而来,但并没有想去探问他人隐私的念头。不过在闲聊时得知那位我一进门误以为是僧人的男子就是店主,而不是网友所说的一位女孩时,不好意思地笑了,并告诉他们我的“自以为”,他们听后也跟着笑了。除此之外,都是事实。他的伙伴们笑问他什么时候变性了,怎么他们都不知道呀。我也笑了,真是误会多多。但我并没有去询问他治疗白血病与开店的过程与想法。那是他的世界,我只要知道现在的‘因为爱咖啡学院’就好,其它都不重要。而且他现在看起来蛮健康快乐的。

离开的时候,只是轻轻与他们道声“再见”。当时光着头的他戴着口罩坐在院子里上网。一切都那么的安静。简单,不吵闹。或许我大概知道为何叫‘因为爱’了,看似俗气,实则宽大。

在这么一个小镇,这么清静的一角开了这么一家自己烘焙豆子,自己做蛋糕的小店,除了不容易也反应出一个人的心境。

记忆中的小人书店

文/颜书菊

记得上小学时,我常常会在星期天跟父亲逢街赶集,街上有家小书店。房间不是很大,泥土墙,房顶也不是很高,里面地上铺了红砖。土墙上留了一扇窗,光线有些暗。屋里三面靠墙边摆了几排木棍做的简陋框架,每个框架上放了两条合并的窄木板,板上放着一排排小人书。在房子中间放两条能够坐三到四人的长板凳。

开书店的人,大概四十岁左右,个子较高,皮肤有点黑,留二八开分头。我记得一到冬天时,他会穿一件对襟粗布棉祅,头戴一顶那时人们常说的三块瓦黄军帽。

每次我跟父亲上街路过他的小人书店时,他有时坐在屋里和客人一起看书,有时把两手交错操在袖子里靠在门框边注视屋里看书的客人。他书店里卖的书一半是小人书,就是那种纸张上印有黑白图案,下面印上两三行文字的连环画,那时候我最喜欢看这样的小人书了。

有时候,我跟父亲上街,一走到那家书店门口,就不再想去街里逛了,总是犹犹豫豫的向书店张望,父亲猜出我的心事,就会从身上掏出一分,两分钱来给我进去看书。

小书店一进门摆一张小方桌,上面放一个小纸箱。有来看书的人,就丢一个钢币进去,一分两分五分都行。当我把钢币丢进纸箱里后,赶紧从书架上找出书来看。我大部分拿的都是西游记,红楼梦之类的小画册子。不敢拿厚点的大书看,害怕父亲一会买完东西就来叫我回家。但这家店的书是可以放些押金借回去看的。可当时我们家里穷,哪有那些剩余的钱放到书店呢。

记得一次我跟父亲上街,走到书店门前,我跟父亲说,我不去街里了,就在这等他,说完父亲就去街里了。走时,我忘了要个硬币了,一个人就站在书店门口,眼巴巴的往店里望。

大概是因为我去过几次书店。开书店的老板有些认识我,这时他便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是不是想看书呀?进去看吧。我怯怯的说,今天没钱。今天你看书免费。店主仍然面带微笑的说。听店主说可以免费看书,我当时不知道有多少高兴了,道谢过后,我连忙跑进书店,选了我最喜欢的几本小人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后来,我上了中学,就不再去那家小人书店了。

如今,我到了外地上班。有时会回趟老家,偶尔去街上看看,过去的那个小人书店已变成了楼房,开了一家超市。

现在看书的人少了。而我,还会常去书店看书。曾经记忆中的小人书店,却在我少年时候给过我无限的乐。

我为书狂

文/宣金祥

我这人没啥业余爱好,唯对买书读书兴趣一直很浓。

记得刚当兵的时候,我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驻地附近有没有书店。那是1979年初春,驻地小镇的书店冷冷清清,并没有多少像样的书籍。我看来看去,发现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第一册,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后来,只要一看到范文澜先生的书,我一定会掏钱买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稍后,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纷纷解冻再版。那段日子是我买书的黄金期,地方书店常常到军营流动售书,一来便被干部战士们围得水泄不通,形成抢购热潮。那时我买书也不挑剔,只要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书,顾不上讲究版本、装潢、印刷,便很爽快地掏出有限的津贴买下。

第二年,我进了团政治处报道组,逐渐有了些稿费收入,买起书来就显得“财大气粗”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被军报采用,换来16元稿费,就立刻赶到驻地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十几本书。当然,书买多了,手头便更加拮据,就刺激了我发奋多写新闻稿件的热情,从而形成买书、写稿的良性循环。当时,战友们称我是“买书王”“写稿狂”,在军营里还算小有名气。

我曾经淘过旧书。那是提干之后,我每月领了工资一部分寄给母亲补贴家用,一部分存起来准备成家用,因而用来买书的钱反而不多了。于是,我动起买旧书的念头。我发现城里有一家旧书店,价廉物美,一套线装书标价才一元钱,到那里淘书真是一种享受。后来,部队图书室搬迁,首长决定将所有书籍按原价六折处理给战士们。我花了不多的钱买下了全套二十四史,那种兴奋不亚于当年翻身农民分得田地的心情。

出差或旅游也是买书的好机会。每到一座城市,我总要抽空去逛书店。有时买得太多了,携带不便,就去邮局邮寄。不管是人先回家书后到,还是书先寄到人后回家,都别有一番乐趣在心头。

买书之乐是多方面的。书买回后,在扉页上写下买书的情景或感想,盖上藏书章,是一乐;边读边悟,在空白处批上心得,又是一乐;阅毕后放回书橱里,看到藏书日益丰富,更是一乐。每每灯下夜读,疲乏时,抬头看到那一排排熟悉的书,便感觉温暖充实,浑身有劲,从不孤独。

府城书香

文/李军

府城人杰地灵,是海南人才辈出和精英荟萃之地,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文化底蕴深厚,书香的气息像清新的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府城大地。举一例就可以得到证实,话说那是“文革”结束后不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一系列拨乱反正政策的鼓舞下,心情舒畅,精神焕发,铆足了干劲,准备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干一场。特别是1977年,党中央作出了英明决策,恢复了在“文革”期间中止了十年的高考,忽如一夜春风来,广大青年为之一振,看到了前途的曙光,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备考,准备在高考考场上决一高低。

正当广大知识青年和学生废寝忘食,挑灯夜读,准备高考时,忽然有一个“拦路虎”出现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复习书。当时的高考复习资料以及课外书极度缺乏,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好像说的是天方夜谭,匪夷所思。我想解释的是,在那个年代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知识越多越反对”的极端影响,绝大多数书籍都被打成反革命毒草被焚烧或者扔进了垃圾堆,知识分子被打成“黑五类”下放到工厂、农场、农村等地劳动,大多数出版社已关门,市面和社会上所看到的也就是一些政治红书和学校上课用的一些课本,仅这些书籍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考形势的要求和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出版一批“文革”前质量较好能满足广大考生需求的一批书籍,那年代有一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丛书》自然就名列其中。

说起《数理化丛书》,恢复高考初期的考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苹果手机。该书许多题型与解题方法都非常适合高考,许多考生视之为珍宝,梦寐以求都想得到这样一套丛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第一批上千套《数理化丛书》在海口新华书店几个小时内就销售告馨。

听说几天后府城书店也要开售该丛书,府城书店,那是琼山新华书店的俗称,它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庄路(当时名叫新华路)的交汇处。听说《数理化丛书》某某日要在府城书店开售,一时间,这座小城像炸开了的热锅,人们纷纷到书店打探消息,确认真实性。当消息得到证实后,在开售的前一天,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到书店排队,消息传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书店门前已挤满了上百人,大家倡议排好队,一会儿工夫沿着街道便排成了几十米长队,后来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先是有人搬来凳子坐着排队,有人看到后干脆从家里搬来了席子睡着排,于是乎,有的家庭男女老少、大小齐上阵,分时段轮流换班,有的睡上半夜,有的睡下半夜,有些人干脆拿来扑克牌坐在地上斗地主,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大早,书店门一开,供给府城读者第一批300套《数理化丛书》便销售一空,没有买到书的人们在书店作了预订登记,第二批回来后优先卖给了他们。在现在的人们看到排起长队的情形,可能只是在大城市买楼房,幼儿园和学校等待拿优质学位时才看到了,因为今天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排队买纸质书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府城排队抢购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府城是一个文化核心地带,文化是这座小城灵魂。千年十里,从古至今,府城兴办了诸多的书院和学校,在古代兴办书院的目的就是尊重孔孟,重视经学,助力教育,提倡文化。在府城比较有名的书院有在北宋末期,就有琼人在“东坡读书处”(今苏公祠)开设东坡书院;建于宋代,明代从海口浦迁至府城东北(即今苏公祠)内的琼山学宫;还有建于明代的国文书院、奇甸书院、崇文书院、粟泉书院等;最著名的要数建于清代的琼台书院,它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庄路的交叉路口南侧。琼籍进士,举人及第前多数就读于书院。除了历史悠久外,主要缘由是民间中流传的《搜书院》的故事发生于此。说的是清雍正年间,在书院担任掌教的谢宝,不畏强权,严词拒绝镇台乱搜书院,机智放走遭受诬害的婢女和书生的故事。正因为古时重视文化教育,兴办书院,府城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国家栋梁之才,像丘浚、唐胄、海瑞、吴典、许子伟、谢宝等举国闻名的先贤,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朱吉里巷就出现丘浚、海瑞、许子伟三位名臣,因此,府城也就有了“一里出三贤”的美誉。

当今的府城,文化昌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文尚书,书香浓郁,是海南大中专和名校的集散地。知名的大学有: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学院、海南技师学院等。特别是被誉为海南“黄埔军校”的海南中学就座落于府城,每年高考,考上名牌大学的考生估计有一半来自海南中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中考生有三分之一来自府城。位于府城的另一间名校琼山中学也有辉煌历史,“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可以和海南中学媲美,但近年来水平逐步下降,不免令人惋惜。由此可见,府城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在“十三五”时期,府城所在行政区域琼山区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琼台复兴”计划,并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让其发扬光大。让这座小城充满文化的灵魂,希望更多的游客多来府城走一走,看一看,体验府城书香的魅力,常来琼山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坐坐,为琼山发展建言献策,为琼山腾飞加油助威!

寻一处书香

文/雨凡

有句话说:“蜂蝶循花香而去,书痴闻书香驻足。”每次到书店,就如同走亲戚、会朋友一样,因为书店于我,就是人间的天堂。

这些年来,我每逢出差都要遍访当地的大小书店,北京琉璃厂、广州北京路、上海福州路、南京夫子庙的旧书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可别小看旧书店、特价书店和街边旧书摊,翻翻捡捡,常常能在不经意间获得意外的惊喜。当一本倾慕已久的好书赫然就在面前时,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令人久久不能自已。如今每天晚上在家环顾书橱里的几千“佳丽”,当时访书的种种甘苦情景历历在目,这也可以说回味无穷。

有一年春天,我来到上海的古籍书店,正遇上店庆优惠活动,于是不由自主地像条鱼游进了海中,一口气买了二十几本书。收银小姐帮我把书捆扎好后,笑吟吟地说:“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爱书就好了。”我提着三捆书挤上公共汽车,买票时在口袋里翻了半天,只翻出一张一角的硬币,只好对售票员说:“对不起,我的钱都买了书,只有一角钱,要不我给你一本书吧。”售票员倒很大方:“给你免票吧。我相信你,爱书的人是不会撒谎的。”

淘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有时在书店里转了又转,花费半天时间才淘得一两本,也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我觉得这并没有关系,因为这正是淘书的乐趣所在。而且,淘书最好是没有目的地去自由发现,偶然翻到一本好书,在书架前一站半个小时,读到精彩处不忍心一口气读完,于是急忙掏钱买下携书回家。这一个晚上,就觉得过得很美。其中的雅趣,是最可玩味的享受。

南京的天宫书店,是淘书人心目中的圣地,作家王蒙、黄裳、陈子善等曾是这里的常客。江浙一带的书迷,最爱来这家书店,因为在此总能淘到宝贝。天宫的书价很公道,你淘个天昏地暗、拎了满满一袋也花不了多少钱。在天宫书店里,永远安安静静的,哪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就能在这里消磨一个最舒心的下午。

经常出入旧书店的,大多是真正的爱书人,个个文艺范十足。因此,到旧书店不仅能淘到好书,还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彼此聊些访书的经历,瞬间就成为好友,这又是别样的好风景了。

寻一处书香之所,把日子过成诗,可实体书店的黄金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了。然而,如今在坚守的书店依然还有很多,永远期待着与爱书人的温暖邂逅。

爱上书店

文/张家鸿

一个爱上读书的人,定会钟情于书店。每到一个城市,不管是初次到访,还是多次踏足,我总是要抽空去访访书店。有的位于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因为书的存在而使书店变成隔绝喧闹的绝佳去处。店员们的交流轻声细语,读者到前台付款时走过身旁,也是轻手轻脚的,怕打扰到旁人专注的状态。然而,这样的书店终归是少数。

更多的书店是在较为偏僻的郊区、陋巷,或不为多数人熟知的犄角旮旯里。我喜欢这种书店,一路上寻寻觅觅,寻到之后却是难以置信的欣喜若狂,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离开书店的多年以后,爱书人多半喜欢反复咀嚼这样的寻觅过程,以为其中最有探险的感觉,像是一次未知的旅行。当然,失望而归也是有的。如此的失望仿佛被当作了日后回忆时辛酸的作料。

进书店,我不仅看书,还看人,看那些驻足于书架前,全神贯注于字里行间的男女老少,看他们的侧脸。我喜欢这样的观察角度,有棱有角。看着他们,我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轻轻走过之后,还忍不住回头看他们的背影。他们是许许多多不同的陌生人,侧脸不同,背影亦不同,却在我的心里无声地汇聚成了一个悦读者的形象,高大、伟岸,充满恒久的生命力。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