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的回忆

作者: 马俊华2022年12月09日情感短文

那天,看到小区里几个孩子玩得正欢,想起曾经同样带给我无限快乐的游戏——踢毽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我小学和初中阶段,冬天的课余时间,我们的主要游戏就是踢毽子。那时候玩的毽子和现在城里人休闲时踢的毽子可不一样。现在的毽子,毽身一般为鹅毛类的羽毛,毽底为橡胶制成,踢时不易伤人。而我们玩的毽子又被叫作“qian er”,做毽子又叫扎毽子,毽身一般为驴、马或骡子的鬃毛,也有用狗尾毛的,但以鬃毛居多。当时,农村还没有承包到户,生产队都有大牲口群,有关系的从看牲口的人处要,没关系的趁生产队看管人员不注意,偷着抓住散放的牲口,快速的割下一把鬃毛做毽身。毽底为铜钱,多是晚清时的方孔铜钱。铜钱要用三个,多了太重,毽子踢不起来,少了太轻不抗风吹。扎毽子时将鬃毛从铜钱孔中穿过,之后再用竹签子做楔子钉一下,将毽身和毽底固定住。在扎毽子的过程中,钉楔子的难度最大,劲大了,会把铜钱涨裂,劲小了,鬃毛一受力又会从铜钱孔中掉出,毽子解体。钉好后,再用锋利的小刀将毽底侧多余的鬃毛和楔子切掉形成一个平面, 把毽身的鬃毛按照三寸左右的标准剪齐。后来,由于铜钱难找,孩子们找到了替代品——铁螺母,但不是直接用螺母扎毽子,要先加工一下,钭螺母放到炉子里烧红后再用铁锤砸扁,厚度大约在两三个铜钱的厚度即可,之后再扎。如此,钉楔子也不用担心了,因为铁不会炸裂。

那时,踢毽子是我们的主要游戏之一,上学时玩儿,放学还玩儿。

玩的时候分成两伙进行比拼,可不是现在大人们围成圈“传”毽子。踢毽子花样还是比较多的,简单地就是用鞋帮的内侧踢,看谁踢的多,这一般是年纪小的初学者的玩法。大一些的孩子玩的都是高难度动作,分别是压、打、跪、踩、捞。双方可以分着比某一动作看谁做得多,也可以同进做一套动作,看谁先完成。这五个动作越往后难度越大,比如“捞”是两条腿跳起来做盘腿状,左腿在下,右腿在上,毽子扔起在两腿间落下,先用左脚接住,再从右腿外侧弹起,两腿分开,两脚落地,这才算完成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可以连续做,也可以用右脚接住毽子踢两下,当毽子在合适的高度和位置时再做要求的动作。

一下课,喜欢踢毽子的同学们就冲向操场,拉开场子,开始PK。上一个课间结束没比出结果,下节课间再接着玩儿,上课就盼着下课,毽子不时地和老师争抢着孩子们的大脑。

冬天,农村一般吃两顿饭,晚饭后也就是三点左右,孩子们又聚到一起,找个背风的地方玩起来,一直踢到天黑,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我踢毽子,最初要比小伙伴们笨一些,一些动作总是做不好,但可以借助他们享受胜利成果,这个胜利成果就是“遛猫”。所谓“遛猫”就是胜者“遛”败者,失败方在一定远的距离把毽子向胜利方扔去,胜方将毽子踢出,败方任何一个人接住毽子,或者胜方接毽子的人踢漏了,“遛猫”才算结束。当时我踢毽子的水平不行,但“遛猫”可以,接败方扔来的毽子接得准,踢得远,东一下,西一下,把个“遛”字表达的淋漓尽致。

踢毽子是个体力活,连蹦带跳,活动量大,我和小伙伴们通常要玩到抬不起腿,踢不动毽子。数九寒天,玩上一会儿,头上就会冒着汗气,有时热得受不了,就摘下棉帽子拎在手里。踢完了,才感觉头上凉飕飕的,再戴帽子时,帽子早就凉透了,扣在头上不禁会打个寒战。到了家,脱鞋掏出鞋垫也都湿透了,炉子烤、火炕烤,还有大人的责骂,但第二天依旧如此。

要想毽子踢得好,除了技术鞋子也很重要。有一种如今不多见的胶鞋踢毽子最好,这种鞋鞋帮处有一圈胶皮,有弹性,胶皮处踢到毽子一般能把握住方向。正因为这样,喜欢踢毽子的孩子们都很费鞋,一年一双。

四十年过去了,和小伙伴们踢毽子的往事在我的记忆中依旧清晰,仿佛又听到伙伴们疯玩时银铃般的笑声……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