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文章

2022年12月10日经典文章

作品的文章(精选25篇)

一个人的冬至

文/杨健

一、 想娘了

一大早收到老太婆的问候:冬至早上好!才知道今天是冬至。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进深冬了!

就要去上海陪孙女了,春节期间也不一定能回来。临走前想去看看父母。想,就去呗,不需要时间和理由。就算非要找个理由,冬至也是一个节点。

我没买那些花花绿绿的纸钱,父母一生勤劳节俭,姊妹几个烧的纸钱早已用不完了。母亲喜欢吃水果,父亲喜欢喝一杯,我带了水果和酒。

在落叶覆盖,荒草没膝,哀树参天的墓前,我给母亲摆上水果,给父亲斟酒,想想母亲偶尔也喝酒,又给母亲斟了一杯。我不能酒驾,只能留着回去再陪二老。父亲和我一样,偶尔抽一根,我点了两根烟,和父亲对抽起来。告诉父母:爸,娘,我来了。我们现在一切都好,你们放心吧。没想到眼泪竟然控制不住流淌出来。

冬日的雨细,此时我的心思也变细了。

母亲生前常说,树倒猢狲散,现在父母不在了,猢狲各行其是,真的就散了。母亲生前说过很多话,都是真理!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没了,家就成了故乡。”越过感觉越深了!

我没有祈祷父母保佑我们,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把生命都给了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好好休息,我们早就该自己保佑自己了。

默默地离开了父母,看看曾经修过的渠,挖过的沟,种过的地,住过的村庄,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这些故乡的符号越来越清晰明亮。

现在人追求回归自然,放眼这冬日的原野,空旷、寂静、荒凉,也许就是人们最好的归宿吧。

一天的时间还长,我该去哪里呢?去看看年届九旬,生活健康,幸福快乐的岳母大人吧。

这个冬至的上午我很慰藉。

二、午后读书

午休醒来,窗外的雨还在下着。

一个人躺着没事,拿起闫红的书《她们谋生亦谋爱》,随便翻着。我特别喜欢看一本书的序和跋或者后记,就像读一篇文章的编者按,一张报纸的报眼,一本杂志的卷首语。感觉那都是浓缩的精华。

《她们谋生亦谋爱》写的是秦淮八艳,她以误读的心情写自己的所感所想,然她没有以她们意乱情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去博读者的眼球,而是以她们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道出人活着会有爱,但首先要吃饭这极其简单朴素的道理。

我有幸和闫红近距离接触两天,听她讲课,为她开车,给她拍照,替她点菜。她能吃辣。去皇藏峪、赛珍珠旧居、陈胜吴广起义遗址参观考察期间,我想听她谈文学,而她和陪同的女友谈的大多是生活。她是一位接地气,识烟火的名人。

闫红是一位记者、编辑、作家,我不想在前面都冠上着名这个被今人用烂的词。她话不多,不张扬,甚至不愿意多拍照,是一个非常低调的知名作家、网络写手。闫红回去后立即寄来了她的新书《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而且是从网上回购的。她真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我身边还有她的《误读红楼》,她真的是误读吗?正像王蒙老师在《误读红楼》代序中所说“她的误读实际上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息、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所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来解读自己的人生。她是从作品中发现人生,从人生中发现文学,从人生,从生活出发,以全部积累和灵性接受作品,阐释作品,想象作品,体悟作品和感动作品。”她的误读,其实是真正的正读。我一定会认真地读她的书,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个冬至的午后我很充实。

三、吃饺子

小时候家穷,只知道过年才吃饺子,什么初一吃顿扁食,不咳也不喘等等,还很有讲究。以后不穷了,知道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迎客的饺子表示团圆,送客的面表示长久。现在网络又流行冬至吃饺子,说是为了纪念药王张仲景,但也没什么充分的理由。既然大家说吃,那就吃呗,好在现在吃饺子不难。

我吃饺子很挑剔,只喜欢吃素馅的,也是最传统的, 韭菜、粉丝、鸡蛋皮做的馅,如果放了虾皮、虾仁之类,我就不乐意吃了。皮用普通面粉,手工擀的,包的越薄越好。即使下到锅里烂了,也不影响吃,饺子汤更鲜美了。

吃饺子蘸点老陈醋,配上一杯小酒,最后把煮烂的饺子连同饺子汤一起喝掉,感觉更好!

我喜欢吃娘做的饺子,娘把素的叫扁食,荤的叫猫耳朵。但娘年轻时家里穷很少做,不穷娘又老了。

后来要求老太婆做韭菜鸡蛋粉丝扁食,但老太婆喜欢放点虾皮、虾仁之类提鲜,我又不喜欢吃了。

我特不喜欢吃超市、大饭店里的饺子。皮太厚、馅的佐料重,机器做的。吃起来硬硬的,黏黏的,一股佐料味,没有那种清淡爽口的感觉。

偶然在菜市场路边看到一个妇女在一个棚子里卖素馅水饺,虽然包的不是那么好看,馅的质量也不是那么好,但全是手工制作,而且是韭菜鸡蛋粉丝馅的,一块钱四个,尝尝感觉还是传统扁食的味道。

这个冬至,喜欢吃娘包的扁食,娘不在了。想吃老太婆包的扁食,老太婆去上海带孙女了。

这冬至的饺子和谁去吃?到哪里去吃?

有时候你会感觉朋友遍天下,但真要抓一个人陪你吃扁食,那就难了。不信你试试!大千世界,不是谁都能在那里等着你。

冒着清轻的细雨,去找那大棚里的扁食,微弱的路灯下早已不见了踪影。据说因为创城,影响环境,早被拆了。

转过街角,看到一家小小的饺子馆,折进去要一份醋炝绿豆芽,要一份素饺子。打开上午给父母亲喝的酒,倒了一杯撒到地上,又倒了一杯撒到地上,再给自己倒了一杯,因为娘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小店里人很多,有买回家自己下的,有送外卖的,有人在等着我的桌子。说实在的,那饺子,那醋炝绿豆芽我咋也吃不下去!

一个昏暗的雨夜,一个路边小店,一个人吃饺子……

这个冬至的晚上有点冷。

读《娘》有感

文/梅垚

读《娘》有感

刚读完湘藉作家彭学明的《娘》,心为之颤动,好久都没有作品能打动我烦闷、干涸的心了。

曾几何时,为一部作品欣喜如狂;为一人物形象黯然伤形;为一精神振奋起航。但这么多年了,我到底拥有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呢?一颗平静得不起涟漪的心是可怕的,我不知道这些年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怕自己再也没有对理想的追求;我怕再也找不到心灵的皈依;我更怕灵魂的找不到生活的诗意。文学一直是我的理想,但是自从走出学校,我从没写过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看到了《娘》我麻木已久的心再次燃烧,生活的悲喜离合,需要用心去记,用笔去载。

《娘》是一篇记载慈母的血泪史;是一首儿子唱给母亲的赞歌;是一曲奏给自己的忏悔词;这是献给天下儿女最质朴感人的箴言。娘——一个称呼,包含多少情,蕴育多少爱,今生算不出,来生是否还记得。

买书琐记

文/徐永鹏

我有一样爱好,那就是喜欢买书、读书。从买第一本书到现在已快50年了,50年来,我购买的书籍已经有几千册,它们一本本整齐地排列在我的书橱里。回想过去买书经历,不由种种往事涌上心头。1978年,我开始学写诗,急于想找一些诗集来读。在新华书店里,我发现了一本诗人李瑛的《难忘一九七六》,爱不释手,决定买下这本书。可一看定价是三角七分,而我口袋里只有一角二分钱,还差二角五分钱。回到家里,我向父母要钱。父母听说我要买的不是学习用书,便断然拒绝了。他们认为,三角七分钱可以买十几个烧饼,够全家六口人吃一顿了,用来买什么诗集简直是把钱扔进了水里。当时父母的工资都不高,要负担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一分钱都要掰两半儿花,哪有余钱买闲书呢?可我不死心,偷偷将家里的牙膏皮、旧报纸拿去卖,终于凑足了买书的钱。当我将钱交到营业员手里。拿到这本盼望已久的书时,我的内心特别激动。如今,这本书还珍藏在我的书柜里,这是我买的第一本课外书。1986年的一个夏日,我坐在县图书馆里读《文汇报》,看到一则书讯说新书《郁达夫新论》出版了。当时,我是个文学青年,尤其喜欢郁达夫先生的作品,但我所在的小县城只有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新书来来很少,更不会进这类专业书籍。经过两天的考虑,我鼓足勇气给作者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我的情况,并附上了几元钱,请他代购一本。十多天后,我收到了作者寄来的书,还附有一封信,说书是七折购的,他将多余的钱一并退还。拿到书后,我一连读了三遍,对郁达夫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后来,我尝试写了两篇有关郁达夫作品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如今一晃30年过去了,没事时还喜欢翻翻这本书。

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到新华书店买书,忽然发现书店旁边的空地上多了一个旧书摊。出于好奇,我便走了过去。摆旧书摊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他的这些旧书除了解放后出版的书,还有几本旧课本,而且品相完好,我高兴地掏出10元钱,买了五本旧书。从这以后,我去新华书店时,总不忘到旧书摊转转,看到中意的就买下。一来二去,卖书老人和我熟了,收购到好书都特意为我留着。

这些年来,我通过各种途径购得几百本。最早的有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最近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这些书,有的已不再版,有的甚至成了珍品。有些朋友听到我有淘古旧书的爱好后,不甚理解,觉得淘那些纸页发黄、外形破损的书很没情趣,但是我却乐在其中。淘古书在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让我身心愉悦。50年来的买书、读书历程,说来都是些很琐碎的事,但每当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就感到了人生的充实和富有。

以深沉的情感为笔

文/李晋平

张翔洲出生在山西汾阳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师从芦芽子、何家英、月照大师等风格不同的名家。他是市文联的专职画家,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闲聊时,曾听翔洲说过,他的父亲就是作画的,张家堪称艺术世家,他的绘画作品有想法、也有书卷气,当年因此破格调入市文联成为一名专职画家。

翔洲的绘画梦起源于小学。那时,他喜欢绘画,尤其是写意画,16岁就参赛并获奖。从那以后,翔洲再也没有停下绘画的脚步。从事艺术工作这些年来,翔洲经常下基层、走社区、到军营、进山村,写生作画,体会大自然的心跳。

翔洲的作品注重线条美,充满感情,20年绘画生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简远灵空,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他送我一幅四尺整张的《勤学图》,题目好,立意也巧。把爷爷品茶孙子读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派祥和,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惊艳。

从《博古幽思·张翔洲人物画专辑》里可以看到,翔洲作品惜墨如金、画面干净,给人以高逸至美的艺术享受。作品情感浓烈,形神兼备。

翔洲作品最常呈现的就是一种散淡的意境,他淡然的外表之下,亮着一盏晶莹的心灯。绘画不过是表,能把内心的感受妥帖深刻地表达出来,还需思维之敏,角度之巧、泼墨之雄。

静静的律动

文/禾源

静静的深夜,一切都相当的安静,这种的安静,就是为了倾听而来。睡着的卧枕倾听自己的梦语,没睡的倾听着睡眠的呼吸,就是案上的台灯,那灯光也安静得如神龛上神明的慈悲目光,让赏读的作品成为拜忏的献礼,阅读中会意的撞击声成了虔诚的祷告。

我关闭了灯光,仿佛迈步离开那庄严的殿堂,是的,且是怀着满满的自信离开,因为此境中我的一双手,一对眼,一双足都以一阴一阳裁判了我今夜的阅读,吉祥与愉悦。是否读懂,那是一种师道传技宗师之风,她从我窗外吹过;是否看出优劣,又是一缕情感缺失、家长里短的鄙俗之风,从我屋后吹走。今夜,我的赏读是让自己的心跳去敲击笔画的键盘,聆听作品的韵律,陶醉在墨香浓郁的半亩方塘中。寻找的是静,境,是赏读中的心宁神往,与今夜的夜一样,倾听着生活另一状态发出的声响。

翻书的声音,一声等待着一声,刚翻过的等待下一声到来,下一声等待上一声余音来叫醒,就这彼此的等待中,我找到一呼一应的和谐,集子成了一个没有时空限制的驿站,千古笔墨,砚台翻涛,狼毫为楫,东西南北,古往今来,秉承沾满墨汁的涵养,用最朴实的黑白语言,诉说着"驿站"的和谐。

经典永远出彩,但他只是集子中的潜质,自己的书画语言才彰显着个性。我谛听:点、横、竖、撇、捺与绘画线条的千言万语,此境中如山风咏唱,古韵新风,尽在其中,不必戈壁沧桑,无须草原苍茫,只要流泉飞瀑,只要峰回路转,云蒸霞蔚,这方水土养育而出的作品,就该有着这方水土的自然之性。

故乡的群山,故乡的丘壑,故乡的云,故乡的潺潺流水,就是这本集子的律动。心安处是故乡,集子就是心灵的故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姜锋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没有生动形象、精湛多彩的语言连缀成篇,作品就会淡然无味。中学时代读茅盾、巴金、冰心的作品时,总是佩服他们能把文字锤炼得那么精当美妙,像珍珠样颗颗闪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唯美,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貌,它还浸润到事物的内在,这就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描写事物发出独特而鲜活的光芒。有修养有追求的作家,往往极注重炼字造句的功夫,用恰如其分的比喻、比拟、衬托、对仗、借代、通感、象征等来展现事物的特质。

语言,是文学的品质、文学的尊严。凡是能充分表现心灵和精神独特经验的语言传达,都会是较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是好的语言构造的,即是说优秀的作家,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向没有性格、没有灵魂的“人物”倾斜,向低俗化靠拢。优秀的作家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他会更加追求语言的魅力,即对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语境下诗意生活的营造。

作家王开岭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润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静静地吸吮着书页中的养分和精华……一位有经验的读者说,书有香味,香有多种:有的大见本色,有的句句文采,有的充满学问,有的趣味横生。本色是情意,文采是辞藻,学问是积累,趣味是天赋。设若,写作者一没有情意,二没有词藻,三没有积累,四没有天赋,如何写得出锦绣文章?

一个有品位、有作为的作家,从来不认为语言仅仅是写作的工具。语言应该是作品的旋律、风格和光焰。譬如我案头正在看俞小红的散文,他描写裁缝铺的主人:“胖笃笃的老裁缝,老花眼镜架在酒糟鼻上,脖颈上挂着那条软软的皮尺,立在溜光水滑的台板后,笑眯眯的眼睛,听任一块块花布在女客身上比试身材。”他在《弄堂风》中写女孩子“规规矩矩地在自家的门口挑花边,盘着一双双像藕一样白的小腿……”文学语言就应当这样从小处、从细节与微妙之处着手,做到精微传神。细节并非纯描摹客观,客观的细节仅仅是细节的一个维度,有必要加入作者主观的参与,这样的细节描写才可能生动和独特,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应该致力于真切、丰富地表达事物,直抒胸臆地铺陈畅想,既要注重挖掘语言的再造能力,又要发挥语言的本体功能,从而使得作品语言神采飞扬、灵动生辉,并使文字彰显出古典气质,让如诗的语言飞翔起来。

诚然,在写作上实现这种跨越不容易。首先,作者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是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职责、庄严的使命和对人民、对祖国火热的爱。不迎合、不盲从、不蝇营狗苟于名利、不降低标准。文学是有“粘”性的,但文学拒绝钻营;文学需要投入,但却鄙弃投机。唯以诚实的态度追求文学的真谛,创造语言的魅力,我们才能以自己独有的语言给读者传递出心灵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才能拥有与广大读者产生互动的语境,而这种语境的建立,会让我们的心灵、精神,如同流淌的河流一样常流常清。

挽留我的回忆

青春就是那片百花齐放的花海。

青春就是那条歪歪扭扭的河流。

纵使青春无处不在。只因无处不在的青春。

空空荡荡的心里,却是挂着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哀伤的,是幸福的,是疑惑的,还是明了的。

空荡荡的心里或许就是一张白纸,青春也是,需要自己去研磨画料,需要自己去描绘颜色,需要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可能作品本身并不

美丽,而恰恰美丽的是自己的经历,是那些你需要的颜料,是你那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你那完成作品的勇气。

青春,而我们的青春又何去何从。

抵抗淡忘

文/凸凹

衰老的一个最重要的证明,是记忆力的衰退。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这本来是褒义的谚语,喻后进的脱颖而出,用来形容记忆,却也贴切:读书,只能记住最后的部分;记事,只能记住眼前的。

奇怪得很,只要追溯往事,能够唤回的,只有欢乐、得意、成功和荣耀的记忆,至于痛苦、挫折、过失和灰暗的一切,却好像从未发生。即便是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回忆,细节的呈现,也大不同。

我便感到,记忆有淘汰、美化的功能。所谓“好了疮疤忘了疼”,是因为记忆不存留疼痛;所谓“提起裤子不认脏”,是因为记忆不承认丑陋。记忆走向时间深处,是个不断失真的过程;于是,向记忆里汲取经验、吸取教训、获取借鉴,是十分困难的。人们之所以经常重走老路、重蹈覆辙,其道理就在这里。

翻检过去积存的书信、日记、笔记本,哪怕是记事的一帧小纸片,都会让我心惊:因为那里的记录,出乎我的主观记忆,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却常让我汗颜甚至惭愧——因为那时的表现,实在是幼稚不堪,甚至荒诞不经。

所以,“好记性不如赖笔头”是对的,是大道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用心费力地读一些大人物的自传和回忆录,也是对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自我美化,而在于记忆本身的不可靠。

于是我想,自己选择了写作这一行当,是一桩多么令人庆幸的事!依郁达夫的说法,作品多是作家的“自叙传”,因而根据自己的作品,可以追寻自己的生活轨迹、感情脉络、心灵流变、观念递嬗。换言之,作品,是一个作家的人生索引,按图索骥,可还原现场,让自己看到,至少是部分地看到过往生活的真相,从而抵抗淡忘,与真实趋近。

孤傲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作家?她的小说,正如她的故事,她的传奇,她的身世,注定是这样斜眼渺视这世态万千的变化,本身却又这样如玉般地精雕细刻,溏废后的绝美。

读过她的小说后,再去读她的生平,更能了解她的作品,更能理解她的怪僻悲凉的一生。

她跟才子流氓帅哥官僚汉奸混合体的胡兰成共同生活几年,是她一生中极少的绝妙时光,而她的最精华作品也出自那个时期。那时的她对都市的繁华充满眷恋。

三毛曾经非常地欣赏张爱玲,她的剧本《红尘滚滚》就是写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后来爱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并且因此而上瘾。当她去世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家徒四壁,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个没有灯罩的白炽灯泡。没有书,包括她自己的书,以及她最喜欢的《红楼梦》。

99分的人生

文/刘亚华

他从小就有个理想,就是做玉雕师傅,把那些最不起眼的石头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年,他有幸进到玉雕厂。第一天上班,他看到师傅们正打着赤膊站在一块大石头前汗流浃背地打磨,他于是明白,做玉雕不单单是专注地雕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他心里暗暗发誓,要做就做到最好,终有一天,要雕出众人瞩目的作品。

三年后,他出师了,考级作品,他用尽了全身的心力,雕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无可挑剔的作品。好些高级工艺师围着他的作品微微笑着,看得出来非常的满意。他很自信地期待着评委们打出全场的最高分——满分,可是分数打出来,却只有99分。他很气愤地质问评委:明明可以打100分,为什么要扣掉我一分?

面对他的质疑,评委们却心平气和地微笑着。最后一个高级工艺师,终于忍不住对他说:扣掉你一分,是为了你好!为我好?他很不解,继续追问,人家告诉他,只有99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的满分,你就走到尽头了,明天也就根本没有希望了。

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人只有不满足现状才能不断地进步。从此,他不再沾沾自喜,也不再自以为是,而是更加积极地投身工作。虽然前辈们的优秀作品早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但他并不局限于那些已经定好的条条框框,而是推陈出新,勇于开拓和创造,执着地走更加艰辛的探索与创作之路。他永远记得那位工艺师说过的话:给自己99分,才有进步和希望。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30岁那年,他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进入国家顶级玉雕大师的行列。

他就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作为国宝级礼品送给尊贵的外宾。他的玛瑙作品《无量寿佛》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李博生说,人要活得有激情,有动力,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纸上宝石

文/尤茹茵

藏书票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是一种小小的标志,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对书籍的美化装饰。 藏书票上面除主图案外,还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标有“EX—LIBRIS”(拉丁文)的,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有“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的美誉。

要制作出一枚精美的藏书票,首先要从设计开始,只有想法独特、构思奇异的藏书票才会引人入胜。在我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得意的一幅就是《迎19》了。这是一幅十厘米见方的藏书票,因为2019年是猪年,所以我在小猪的身上写上了2019,在2019的左边有一本书,那是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坚持读书,下方是一根铅笔,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好好学习。而右边呢,是一个排球,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坚持锻炼。此外,在小猪的鼻子上还顶着一个杯子,杯子中是一个符号,寓意是希望家人健康。小猪的脚下还踩着一片祥云,寓意在新的一年中事事顺心,吉祥如意。

设计好稿子后,下一步就是转板和雕刻了。先将画稿反扣在刻板上,然后用磨托磨擦。将稿子转印到刻板上后,就可以开始用刻刀进行刻制了。在刻制时,刻法分为两种,分别为阴刻和阳刻,它们都是我国传统雕刻的基本刻制方法。阴刻是在平面上刻出凹下的线条,是凹形状。而阳刻,则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凸起形状。在一幅作品中,如果只单单使用阴刻或者阳刻会使作品显得有些单调。如果能把阴阳刻结合起来将会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生动性,使作品更加美观。

刻好版后,就剩下最后一步——拓印了。第一步:将刻好的板子上滚上一层油墨,滚油墨时要注意墨不要太少,并且要滚均匀。第二步:将一张宣纸放在作品上,注意要一次放好。第三步:用机器进行来回碾压。第四步:将宣纸揭下来,注意要快。这样,一幅精美的作品就完成了。拓印是完成作品的关键,大家在拓印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哦。

你学会了吗?快来和我一起动手制作藏书票吧!

每一天都有花开的理由

文/孙守名

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文友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我的消息,不约而同地询问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忽然辍笔的理由。这些朋友中有执着于教学工作的老师,有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作家,有一直关注我走过文学困境的引领者,更有对我的文字情有独钟的文学爱好者。我想,我应该有一个公开的答复,以感恩那些不断支持和关心我的所有人。

其实,写作是件劳力而又费神的事情,大凡从事文学创作较久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你首先要有激情,有激情才有创作的冲动,有了创作的冲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单凭爱好和责任,是万万写不出留存于后世的作品来的。激情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优秀的作家必须拥有一颗爱心,爱你周遭的所有人,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存状态,贴近弱者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是一个悲观者,大地间的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在你的心目中都要有存在的空间,每一天你都要能感知生命中萌动的青春和活力,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花开的理由。

单凭激情还是创作不出有价值的作品,好文章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尽管文学创作始终离开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必须要有丰厚的生活阅历,那些埋伏于你灵魂深处波涛汹涌似的坎坷与苦难以及你所遭受的磨折恰恰是你最为宝贵的财富。你要善待生活,学会感恩,用心记录下你所走过的每一天。要有广阔的视野,你的生活不只是你自己,不能束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要关注社会,关心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云。总之,要学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视角。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作家要有清醒的头脑,他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同时必须能高出他所生存的世界。”融不进生活,浮在生活的表面,甚而至于游戏人生,那是写作者的大忌;沉进生活中去,没有思想和意识,等同于普通的人,那也是要不得的。文学创作者必须有高尚的灵魂和缜密的头脑,要不断地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把丰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经历浓缩成思想,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

要学会锤炼语言。用母语写作的前提就是要热爱她,那些对母语缺乏热忱的人,他所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干瘪无趣的。母语,是鲜活的,就像流淌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血液。对语言的追求应该成为作家毕生的事情,凡是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作品,无不在语言上独树一帜。作家的语言,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语言就像淙淙流动着的溪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当然,除此之外,你还要大量的阅读,阅读经典,阅读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语言的追求方面,杜甫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也不妨学学他“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心。

文学这东西与功利是格格不入的,但我们好多人却总是看不透这一点。虽然我们已有诺贝尔文学奖项的得主,但从长远的发展观来看,当代的中国仍然难以出现卓越千古的文学家和亘古流传的好作品。我们很不情愿想让一部《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的绝版和顶峰,但似乎是命中注定这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走绝了唐诗宋词,似乎再也出现不了文学的新时代。小说命途多舛,短了长,长了又短,好像永远都在纠结着篇幅。你写不到某种长度,获个什么奖就很难,于是,那些追逐名利的所谓作家们就将一部作品变成了两部,两部又变成了多部。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多,多得没有几个人能看,除了作家本人。

说了那么多,还是没能回答朋友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假如我用繁忙搪塞,是必然说不过去的。忙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散漫和懒惰也未必不是事实。另外,就是想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文学这东西。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当然还会动笔来写。青岛的一位朋友高考模拟用了《翔舞的雀子》这篇散文,随之与我联系,大加赞赏和鼓励,希望我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广东的一位热爱我的文字的朋友鼓动我尽快出集子,热情远胜于我,对此我深表感谢。只是,我觉得,有些事情还是不做的好,做了,做砸了,岂不是招人厌倦,那些一本一本出集子的局中人哪有局外人明白他们到底想求得什么?

热爱自己的生活,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坦然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轮回,让所有的人生活得美好,这大概就是我的心愿。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需要歌颂的东西,美丽的河山,高贵的品质……但同时,也有许多东西必须进行鞭挞,否则,就没有了正义与是非,就没有了标准和底线。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地寻求花开的声音,好在,每一天都有花开的理由。(孙守名)

建筑的魅力

文/龚泽瑞

作为一个建筑迷,我总会去关注最新建成的建筑,去捕捉那些惊艳的现代建筑设计。去年夏天,澳门摩帕斯酒店建成,那是已故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

几乎一夜之间,我对扎哈的建筑作品迸发出一种非凡的狂热。真是“相见恨晚”!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查阅其作品相关资料。从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到北京银河SOHO建筑,我痴迷于她笔下勾勒出的梦幻曲线,那些海蓝色整面整面的玻璃幕墙,钛白边框之间优雅的组合,这些无一不震撼着我的心。一个人享受着建筑大师带给我的饕餮盛宴,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我总觉得缺点什么——这么美的建筑,这么迷人的扎式曲线,却只能一个人默默欣赏,颇有一种高山流水却知音难觅的空虚之感。

一个人倘若收获了喜悦与新知,不与他人分享,快乐散去只留下空虚。独享,这还不够。

我有种想把扎哈大师及其作品介绍给大家的冲动,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领略扎式线条的优雅。于是,我把它带到了志愿者活动中。为了向听讲的小朋友更好地呈现大师作品,我开始收集和整理讲座资料。从建筑作品设计图纸到灵感创意,从建筑术语概念到设计手法,我不放过任何一点;在百度、在扎哈事务所官网,我一次次地输入词条,从任何能想到的信息渠道去摘章整理。但是,我发现光有概念性的东西还不够,怎样才能提升讲座趣味性呢?于是我几易讲稿,力求让语言美和建筑美融为一体,还要通俗易懂。

准备工作很繁琐,但我并不感到乏味,我不仅对扎哈大师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更加期待分享的那一刻。千盼万盼,这一天终于来了。投影仪白光照在蓝色志愿者

服上,讲台上的我侃侃而谈。一页页翻去,我带着大家穿过空间隧道,去抚摸扎哈在建筑上勾勒出的完美曲线。小朋友们听得入了迷,我从这些小脸上看到了赞叹与憧憬。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我有幸把对建筑的热爱和理解分享给了更多人。小溪水虽不多,却能供给路人甘甜与清凉,带来喜悦与满足。独享,这还不够,把自己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人,带给自己的必将是对其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甜美的回忆。

现在,只是分享,这还不够,我会努力向扎哈大师那样,去创造更多……

人生求“刻”

文/王晓河

作家刘恒,素以蘸水笔写作,在文坛堪为独一无二的景致。他说使蘸水笔写作,在纸上总有一种“刻”的感觉,很舒服,文思也顺畅。

用蘸水笔写文章,似乎颇显老套,但这个“刻”的感觉令人玩味。因为有这个“刻”,意境和境界也就与众不同。

金石可镂,刻,是刻度,是时刻;是记忆,是劲头……细琢磨,刻的意境很多。自然有“刻”,四季轮回分秒不差;生活有“刻”,“点滴冷暖在心头”;行走有“刻”,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有“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诸多的刻,是一种境界,没有恪守之心,缺乏刻苦之力,轻飘飘,水过地皮湿,充其量留下些蛛丝马迹。知刻、能刻、会刻,人生沉浮就不是一场戏,总有信念和希望在心头。

刻,镂也。雕刻,用刀子挖,如刻本、刻石、刻字、刻板等等。形容程度极深:深刻、刻意、刻骨、刻苦等等。可以想见,“刻”,是一种极度的认真,是一种不辍的执着,是一种实在的成熟。锲而不舍,倾心用力,做人做事若此,不出类拔萃也饱满敦实,不至善至美也问心无愧。

汪曾祺的作品不多不长,但很优美,独具特色。曾有人好心地提议他写些“大作品”,汪曾祺心平气和解释道,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找准位置,刻心而为,既不盲目跟风写应景文章,也不急功近利追数量指标,也就有了真的辉煌。

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没有“刻”的感觉,不下“刻”的功夫,浮皮潦草,粗制滥造,不成文化,却成垃圾。如王蒙所说:“大家一讲文化,讲的是卖点、品牌等,而那些古老的名词,比如说思想、艺术、真实、深邃、完美、智慧、才学、激动人心与精益求精,正在被人遗忘。”贪大求洋,贪多求快,量多而质次,速成却速朽;耍酷、扮丑,光怪陆离,喧嚣一时,终是过眼云烟;无滋无味烧白水,改头换面炒剩饭,捞了银子,掉了价值……这些统统令人不齿。

人生求“刻”,奥妙无他,就是真切实在、本分负责,根深叶茂,才会常青。

一幅被拍卖的作品

文/丁翊宸

我有很多兴趣爱好,但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因为绘画让我快乐,绘画让生活更美好。

今年疫情期间的一天,美术班的老师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为疫区捐赠绘画比赛活动,获奖作品集中拍卖,收入全部捐赠给武汉。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转念又为画一幅什么样主题的画作而犯愁了。正在苦思冥想之际,电视里传来了解放军医疗队除夕夜驰援武汉抗疫的新闻播报,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我想,何不以军医抗疫为主题,描绘全国人民顽强抗疫的事实呢?于是我提笔彩绘了一幅题为“逆行英雄,抗疫必胜”的绘画作品。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画作的内容: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医疗队,于1月24日农历除夕之夜逆行至重灾区湖北省武汉市,全力救治患者。画中的抗疫战士身着迷彩服,外穿防护服,眼戴护目镜,以顶天立地的军人和救死扶伤医生的双重身份担当起救治患者、抗击疫情的重任。他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时隔不久,我收到了比赛组委会发来的通知信,信上告诉我,经专家组评审,我的绘画作品获荣誉二等奖并成功拍卖出去了,奖金及拍卖费九百元钱,已经全部捐赠给了武汉疫区,信中还附有发票。

那一刻,别提我心里有多激动和高兴了,由衷感到虽然我的画作很小钱也不多,但我为武汉抗疫尽了一份微薄力量。

在书画边缘徘徊

文/万里情思

少时观摩外祖父作画,只见其随意挥毫涂抹点洒,一时间水墨纵横淋漓,变幻搅动出一方天壮阔的山海云岚,寥寥几笔染得唧唧秋虫形神毕屑,或是百鸟齐鸣振翅欲飞,或见虎吼深林、鱼翔水底,花鸟虫鱼的种种神奇霎时跃然纸上,所展示出的艺术魔力似乎唾手可得,使我甚为欣羡与感动。于是我也曾拿起笔来邯郸学画,笔下却造出满纸的稚拙糊涂。回想当年病在缺少坚持力,浅尝辄止,欲速则不达。有名师而不苦学,留下的只有追悔,今生自然只能是与绘画擦肩而过。

学习中国的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只需很简易的条件就可以开始。有了现成的法帖,加上一支毛笔和几张练习纸、一瓶墨汁,就可以进入无涯的学海。甚者以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或学了那钟繇,以指划衣被,穿几个窟窿也无所谓。再花几枚铜板,买些颜料和桑皮粗纸,就可以尝试描龙绘凤写意江山。

今人的学艺条件,比古人不知好了多少倍。唐朝玄宗时期,出身于簪缨门第的郑虔竟然家贫无钱买纸,只好借居慈恩寺,把那和尚积攒的几屋子柿叶写了个遍,成就了诗书画三绝的一代清名。狂僧怀素也苦于无纸,索性在寺院附近开垦荒地,种植了万余株芭蕉,取那蕉叶来练字。练起来不避寒暑终年不息,写遍寺院的粉壁、甚至衣服器皿。直写得那字形如秋涧狂流、万岁寒藤,“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东汉书法家张芝苦练书法,在布帛上写字,写后洗去晾干再写,临近池塘学书,池水尽墨。历代着名的学书者在池塘里清洗笔砚常致塘水乌黑,留下了当今各地的“墨池”胜迹。

举凡种种绝艺,集其大成的人杰,无论其天资如何颖异,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总也少不了四个字:贵在坚持。比如书法,现代城市人可以用来练字的废纸真可谓取用之不可竭。运输白菜用来包住菜棵的纸张、购得新鞋时丢弃的定型薄纸团,将之展开熨平用来学书,沾墨晕渗性类宣纸。写大字废报纸也很好,总比那郑虔、怀素用的树叶好了太多。诸君若是天资不错,醉心书艺却久无建树,当自问是否畏惧那前贤曾历经的辛苦,吃苦不够、不敢吃苦。

至于学有所成而不得闻达,实至而名不归,那又是另一回事,当与个人的性格、社会交往能力、机遇命运有关。命得闻达者,作品一纸万金,又未必名至而实归。一些所谓十大书法家的传世作品,论艺术性和美感还比不上大街上某个书匠所写之赖以糊口的对联。绘画界曾经的泰山北斗刘海粟,其画作的专业水平终生都离初学者不远,靠了个人极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却可以迅捷地名动天下。

我心里对那些杰出的作品及书画家们充满了敬慕之意,这群精神贵族能把一支笔使得出神入化,师造化又在造化之外为我们创造出诸多梦幻般空灵的美景,那是红尘之上的精神家园。

一个作品好不好,首先看其归纳表现的技法美能否使受众在精神层面上发生共鸣。只要是窈窕淑女,自会有君子好逑。论之书画,则以气势、力度、动感为贵。如卫夫人论书法,所谓之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飘风洒落、凶险可畏、窈窕出入、耿介特立、郁拔纵横等形容词说的都是气势、力度、和动感。

画龙点睛的故事,是盛誉梁代画家张僧繇精湛的画技,无论画什么都有飞翔灵动的态势,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画龙则见云卷霞飞风雷激荡,腾龙游走狂吼奋力怒挣。这种杰出的画面动感,是从“俾昼作夜,未曾厌怠,惟公及私,手不释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的日子里得来,每一笔都是用天才画家的辛劳来阐释。

吴冠中先生画的江南水乡,细雨微风青青柳色,绿瓦白墙,只有简约精炼的几根线条,几痕颜色,读之却觉得春风扑面,吴先生是在用画内之音告诉我们岁月静好。和梵高的《向日葵》一样,是艺术动感的太极美,是寓动于静的范例。

闲时欣赏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写的丘吉尔像,只见画中丘氏灼灼目光里带着忧郁,脸上怒容隐约,混合着刚毅、倔强、沉思的表情,画面出色地再现了一生为躁郁症所苦、在二次大战中肩负重任苦思对策的丘吉尔形象,是肖像画的传神之作。这幅画就带着动感,观者似乎可以和丘吉尔的精神互动,能在画里感受到丘氏个人强烈的性格信息。

一次观摩画展,看到一位美院教授的好几幅山水画,整个纯粹的芥子园画谱画风的复制品,纯用勾勒线描,宛如平面木刻,满纸的僵化陈旧。我就纳闷,用这样的画匠来教学生,不是误人子弟么?现在一些国画名家批评山水画界有千人一面的弊病,不少人学画只热衷于仿古似古。说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人的成法已成定式,产生了许多难以超越的杰出人物和作品,我们对古画早已甚为熟悉,只纯粹地模仿古人,就会成为审美疲劳的牺牲品。齐白石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当然学习吸收古人优秀合理的艺术元素仍是国画不可动摇的根基,但一定要有创新才能生机不绝。本来从老一辈的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等人开始,就已结合着扎实的西画基础尝试进行国画的创新。好在现在青年国画家们的写生、素描功底都不错,从中产生了很多在国画里熟练引入光线、色块、透视原理等油画诸元素的新颖技法、作品和名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西画长短之争,百年来已经耳熟能详,唯取长补短,即可以无争。

从艺者如果停止探索,只依赖惯用的技法,说明此人已经在偷懒,心灵开始变得苍老。李敖就直言不喜欢某名家的画,认为千篇一律,字也是账房先生的字。要对抗这种颓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故而齐白石要进行“衰年变法”,毕加索70多岁还努力地临摹中国画集。

画种、材料与技法,原无高下之分。宋徽宗的工笔花鸟、八大山人之写意笔墨、蒋兆和的流民图人物画、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列宾、米勒的写实油画等等,都自成高峰无可替代。在观众而言,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分的是作品的动人程度,是否能震撼灵魂,使人目光为之一亮,发自内心地连声说好。

书画家多长寿,大约缘于每日吞吐画中烟云,养浩然之气,得以涵育性灵,舒缓血脉。我辈若有才情,于劳作之余,也不妨握管沾墨,受教片刻于仓颉先生,写个满纸糊涂。或找一个人迹罕至的巨洞挥舞一番,留下满洞壁的涂鸦。直至数千年后,几经转世的张大千漫游至此,抚壁感叹之余,尽行摹写后绝尘而去,但见山风吹过万顷松涛……

致韩寒的一封信

文/慕林

韩寒:

你好!

本想尊称你为"先生",但仔细一想,你和"先生"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况且你只不过大我14岁,所以我选择了直呼你的名字。我写这样的一封信也许会显得比较无礼,但又仔细一想,我和你的距离远远要比你和老舍先生的距离小,既然你有资格批评老舍,那我想我也有足够的资格评论一下你。

第一次看到"韩寒"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某期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上。文章介绍说你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赛车手,只可惜,2009年时的我对这两个名词都毫无兴趣,而且那时我刚好小学毕业,于是很快,你和我的某些小学同学一样,渐渐地被遗忘了。

当你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也就是我读高一的时候。刚上高一时我班有一同学闲得无聊,屁颠屁颠地成立了一个小组,美其名曰"文科讨论小组".第一节讨论课就发了一篇你的作品《杯中窥人》给我们欣赏,读完之后觉得甚是不错,又了解到这是你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时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的 ,心中不禁有些叹服,17岁的少年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确实不简单。回到家我就上百度了解了一些你的信息,发现你的经历挺传奇,心中自然产生了对你的一点崇拜,其实"崇拜"这个词放在80年代也可以叫做"欣赏",但这种欣赏很快就消失了,原因是看了你的得意之作,《三重门》。

2012年某月某日,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百无聊赖地找书时偶然发现了那本许多同学都说好看的《三重门》,原谅我只看有人介绍过的书,之后我慕名拜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概括为两个字--失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一个少年的无知,有些人总是习惯把无知当个性,而你刚好做到了这一点。你说你小时候背过三千多篇古文,很遗憾,我没能从《三重门》中读到任何关于古文的东西,不仅《三重门》中没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没有看到任何古文的痕迹,所谓学以致用,你学而不用,那还背它作甚?这篇小说是写你的中学生活的,但如果你不事先说明的话,我还以为这是在写黑社会。我佩服你可以写出一个黑社会般的高中,你的高中生活如此黑暗,原因就是你对学习毫无兴趣,不仅没兴趣学习,而且品质上还出现了许多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品不好。而你的这本小说能火,恰恰说明了现在中国不喜欢学习而且人品不好的人太多。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育问题,自你成名以来,反对应试教育一直是你的主要话题。我依稀记得你在《杯中窥人》中说过骂官的都是想当官却又当不了官的人,而你又是一个在应是教育中的失败者,你骂应试教育这种行为和那种骂官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你和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又有什么区别呢?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应试教育。的确,应是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至少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比没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多得多,你没受过完整的教育而出名存在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教育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单纯只是在考试前三天死记硬背,考完试三天内又忘光的话,那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造物主的悲哀。

扯得太远了,再回到你身上。

看完《三重门》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接触你的作品,因为担心会再次失望,直到今年暑假有人送了一本《长安乱》给我,这本小说是我决定要写这封信给你的直接原因。看完这本《长安乱》我整个人都乱了,这本书的质量比起《杯中窥人》甚至比《三重门》的都要差,里面内容凌乱复杂,故弄玄虚,语句都很不通顺,我怀疑你在写这本小说时是不是没起草稿,而且最受不了的是里面通篇乱扯的大道理,完全就是为了应付市场的一个作品,毫无营养价值的一本书。

我总共看了你的三篇作品,从《杯中窥人》到《三重门》再到《长安乱》,我好像看到了你的文笔的不断退步,这对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应该的,更准确的说,这对任何一个从艺的人都是不应该。我们看自己半年前的作品应该要觉得不好,而不是依然觉得很完美。或许你认为自己写得挺不错,这是正常的,每一个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举世无双,而一些书面上的自谦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四十多岁,平常喜欢写写诗。我看他所写的诗也不过尔尔,然而每当他跟别人谈起自己的诗时,他总是说得不亦乐乎,有时还激动得手舞足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诗被他吹嘘地像是绝世佳句一般,常常以李白、张若虚自喻,还说自己的诗可以跟《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相媲美,我笑了。如果他是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青年尚可原谅,所谓年少志高嘛!可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依然这样轻狂,依然这样不可一世,那可就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我的鄙视了。再说回你,十七岁时你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可以理解为勇气,但你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有妻有儿,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那就不是个性,而是做作。

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最后,希望你不要浪费你父亲逼你背的那三千多篇古文,因为古文中有许多好的思想供我们学习。虽然现在你已经三十多岁,但是,你才三十多岁,真正的作家,随着年龄的增大,所写出来的东西会越好。愿你在文学领域能真正创造出值得流传的东西。

这封信写得很草率,没有多次修改,希望你不要介意。本想寄给你,但苦于不知道你的地址,再加上邮票8毛钱一张实在太贵,所以没寄。如果你在网上有机会看到的话,别太介意,因为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处于年少轻狂的年纪。

此致

敬礼

写信人:慕林

酒是刘伶一生的作品

文/张宏宇

刘伶字伯伦,江苏沛县人,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为避免政治迫害,整日与酒为伴,玩世不恭,借酒消愁便成了他发泄内心不满与苦闷情绪的良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刘伶好酒,酒量大酒风豪迈,且醉后行为放荡不羁,为后人所称道。

刘伶,一生与政治无缘,一生似乎也只有一个字“酒”。酒的确是好东西,可以解忧,可以排解寂寞无聊。俗语说:“酒喝多伤身,不喝伤心。”但有的人宁愿伤身,也不想伤心,嗜酒的人常有之,酒鬼刘伶便是其一。史有记载,刘伶喜欢远游,每次出行,他都衣衫褴褛,捧着酒瓮,衔着酒杯,喝着浊酒,然后信马由缰,随意驰骋,后面让仆人拿着锄头跟着,并醉醺醺地对身旁的仆人喃道:“我要是在哪里醉死,你就挖点土把我埋掉。”

刘伶崇尚庄子,纵酒放达。有一次,酒正喝在兴致处,有客人来访,刘伶光着身子就出来了,客人讥讽他不拘礼法,他满不在乎地说道:“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裆中?”可见刘伶酒后狂荡,是一个实足酒鬼的表现,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狂放不羁的性情。

别人问不了他,也理论不过他,他老婆看不下去了,便把家里所有的酒都倒了,所有的酒具都毁了,并劝告他戒酒:“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伶却说:“我不能自禁,需要对鬼神发誓,你去拿些酒肉来祭诸神吧。”妻子听到这话,信以为真,很快就准备好了供台和祭品。只见他虔诚地双腿下跪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拿起酒就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又酩酊大醉起来。刘伶就是这样视酒如命,因此也丢了性命,在一次远游途中,终因嗜酒寿终。

刘伶才高八斗,一生喝酒写酒,为酒而狂,饮酒才思涌发,酒是他一生的作品,其积这一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文中颂扬以饮酒为德,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为后世所广泛传颂。刘伶的才华,在他的以酒为生的人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就是酒,酒就是他的才气和灵气。他一生以酒为伴,寄托抱负和志向,酒是他人生的慰藉和思想,是他的灵感,是他的灵魂,是他的文字,他用酒来抒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世界……鲁迅先生说:真的“隐君子”(指隐士)是没法看到的。刘伶醉于酒,藏于酒,隐于酒,酒是他一生最好最厚重的作品。

用感动书写文字

文/胡跃荣

同朋友聊诗词写作时,又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世界级文学大师,名字我忘记了,名头可以和萧伯纳齐名,写过许多世界名着。故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去看他时,他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而不是在大书案上写长篇小说,哭得死去活来,泪水和墨水把他涂成了一个大花脸。这大概就是文学创作的真谛。

我想,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者都应该掌握这一真谛才行,艺术创作同创作者本人在创作当时的个人情感状态无关,有关的是他是否进入了他正在创作的作品所需要的意境之中而忘我了。否则的话,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显然,那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的情况自然也不会例外,作者其实是早就经历了这种意境而在创作时回归或经过多层次感悟之后更生了其情境。所以,三十年以前,也就是中国人还可以写好作品的那个时候,人类着名作家(包括中国作家)中的每一部处女作通常都是成名作,而且很多人一生中就只有那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之所以后来许多人再也写不出比处女作更好的作品了,其中大多数人是再也无法进入他正创作的作品所需要的情境之中,于是便没有了好作品。像曹雪芹那样没有继续创作机会的人是不多的。

简而言之,作品必不可少的内涵是作品所需要的情感意境,作者必需是整个身心都进入了这种情感意境之后再将它用文字表达出来。却总被人们误解成是作者将自己当时的情感赋予给作品了。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真正被要表达的事物感动了灵魂,便会有好作品了。其实,没有可能是有了感动人的文字之后才有意境的,意境是作者被感动之后才有的,然后就有了表达意境的文字。说穿了,意境就是作者被感动的情景和深度,对美的感动,对真的感动,对善的感动,由感动而生情,生向往之情,生迷恋之情,生怜悯之情,生大义之情、悲愤之情、豪迈之情,意境就是这些情感的驿动的真实状态。意境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由作者说的,而是许多读者从文字中直接读出来的共同的感觉。

所以,还是先找到了感动再动笔的好,若是对要创作的事物缺少感动时,或者不是心性空灵时,就没必要考虑动笔勉强自己去描述那件事物,那样会体会不了将要描叙的事物所应该有的情感意境,更可能会因为当时的情绪让作者的主观偏见取代了事物的本质内涵而使文字离题万里。文学艺术创作其实与作者当时是什么情绪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类情绪本是作品之外的东西,与作品的内在无关,掺和不到作品中去,掺和进去了就不算作品了,因为那会很枯燥无味的。或者,如果那天你正纠结于某种情绪之中,更是没必要动笔写其它文字,就去解析这种纠结的情感得了,既积累了创作素材和生活经历,又更细致地品味了生活、解读了生活,领悟了该怎样面对生活便能在学会了宽容的同时又能将自己于纠结之中解脱出来。所以,当作品有情境时,那就不用当心作者的心情了,作者已将纠结的心境融化在其文字中才可以感染读者,却不必为读者担忧,读者放下作品之后一般就能自然解脱,而作者此刻的心情肯定是好的,或者早已经从不好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了,不然的话创作时就不能进入忘我的境界,创作完了也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是需要感动的,这是文字能够感动读者的前提,无论是散文、诗词或者是其它文字,感动不了自己便不用想感动别人。于是,作者的文字总是吸引着作者自己止不住读过了还总想再读,还老想着品味意境时是否还能做得更完美,那这件作品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还得要当事人有欣赏别人的好作品的能力为前提,连好坏都不知道就是自恋了。相反,作者自己都懒得看的东西千万别拿出来,那是害人,也让自己不知人事、远离正常人。当别人指出这类作品中的毛病时作者却要显得很有水平地自我开脱说:“我写过后就没检查”——这已经很不正常,读者可得小心了,人家在“逗你玩”!

人的每一次感动都能激活内分泌,创生脑细胞,这还是一种养身之道。所以,人的一生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寻找能够感动自己的事物,尤其现在消费价格让低收入者无法享受生活而当寓公宅女的太多,更需要学会寻找感动。有了感动才会有灵动,才能激活自己的文字,于是才能有创作灵感,才能谈意境。而等待感动就是浪费生命,醉生梦死是给情感催眠,或者会让自己心神和肌体麻木而迟钝。情感僵冷之后,语言自然也就苍白了,文字便没了品质。

朋友的每一个问候就让我十分感动,无以回报,所以想送一个秘诀给爱好写作的朋友:动笔以前先问自己:我感动了什么?收笔之后再问自己:这些文字能感动谁?

春节临近,在此给朋友们拜个早年!先祝朋友们春节快乐!希望朋友们在新年里的美文字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方便地于中随意就能找到感动——这似乎有点自私,但对大家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老友记

文/王亚中

那天与平常没什么两样,我在画室备展。傍晚时分,朋友扯上一身疲倦两手油彩的我下楼吃饭。几杯白酒下肚方觉“减负”不少,却被海外画友发来的信息顿时击懵:我的老朋友、被称为世界摄影“教父”的罗伯特·弗兰克在加拿大仙逝。这是2019年10月6日,老人家9月9日走的。由于我每日忙于作画,竟然不知这么震惊的消息。马上去网络上核实,我的心境也急速下沉了。

结识罗伯特·弗兰克,是我在美国三年的奇缘,也是回到北京、回到太原潜心20年闭门作画的巨大动力。我思绪零乱地回忆着与老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再从箱底翻腾出积压很久的记忆。看着弗兰克写给我的明信片和送给我的摄影集,凝视着我们的合影照片,泪目中仿佛回到与他交往的日子。

我和罗伯特·弗兰克相识在1999年。我在纽约的那几年里,我们的认识似乎是上苍为我这样一位痴迷于艺术创作的人精心安排的,让我和摄影世界的顶级大师面对面结下艺术之缘。弗兰克是一个或滔滔不绝或一言不发的人。我在曼哈顿做画展时邀请了弗兰克夫妇,他们俩仔细地看着我从国内带去的几十幅油画,赞叹有余。他们很喜欢我的画,说我的才华不可多得。夫妇俩还把我和当时在美的一个中国著名艺术家相比较。我谦虚解释说:他是中国著名画家,我还要努力,老人摆摆手不让再说下去。当时老俩口经我同意,买下我的三张画,当然报酬是我不敢想的数字。于我而言,就算不给报酬,大师收藏我的作品,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恩赐,是对我艺术的支持和鼓励。那年圣诞,我被邀请去他苏荷的工作室过平安夜,我还以为是多么壮观的 Party 呢,去了一看,只有我和他的助理三个人。助理说,他不喜欢热闹,他长时间和夫人 June 住在加拿大,好多国外记者采访他,他都拒绝了,有的记者一等就是一两年。深夜,我向他道别:这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个夜晚,酒好喝,东西好吃。他顽皮地说: Chi? nese food best……

后来的日子里,我又得到了和弗兰克有关的一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弗兰克在年轻时就曾认识一位中国台湾艺术家——常玉,他们年龄相差很大,但很投缘。常玉去世后弗兰克得到他的大部分作品,并捐给了博物馆。多少年来,他一直在为常玉作品奔忙,并为他的艺术拍了纪录片。拍片时,弗兰克已经70多岁了。也许那时便有了很深的中国情结。2000年,我要离开纽约,未能和在国外工作的老人联系上,着实遗憾。七年后,他又神奇的出现在我的家门口——平遥,出现在我的面前。2007年9月,弗兰克来了。我驾车直奔平遥,到了平遥他已午休了,一睡就是八个小时。老人太疲劳了,我不能打扰他,便在院子里静静地等他,我的记忆零零碎碎地拼凑着平遥、纽约、中国城、曼哈顿……晚上十点时,弗兰克的房门打开了,出来的是 June, 我用早已忘得差不多的英语对她说:My God!My Friend June, Do you remember me? June 惊讶地看着我: You!God!Ye? Zhong 接着是拥抱,接着是问候,她说弗兰克太激动了,太累了,他的年纪大了。在平遥的几天里,我一直陪他摄像、拍照,并在第二天把前一天的照片洗给他,他都精心放在一个布包里。他感谢我这几天对他的照顾,问我有啥要求。我想和他合张影。他笑了笑,并亲自设计了动作,他坐着,我站着,他的手搭着我的肩。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重托。我感受到他那只手的分量,也感觉到了我的肩膀的沉重,后来我把他挂在我的画室。当我作画疲倦时,看着大师,看着老人,看着朋友,不自觉地我又拿起了画笔。

弗兰克喜欢中国的一切。在纽约时,弗兰克和我也经常去中国城吃中国餐,我是解馋,他是品味。这次来平遥:碗托,莜面,红烧肉,小磨菇,我还让他尝了一点汾酒。临走时,我和弗兰克夫妇逛了平遥的老街老店。他抚摸着古老的物件,看着那一幅幅中国味十足的国画,爱不释手,疯狂地买着。他吃着翻译小霞买给他的平遥农家饼,还要带走宾馆他用过的荞麦皮枕头。他的眼神告诉我,他终于完成了他一生渴望已久的旅程——中国之行。弗兰克回到纽约后给我打电话。June告诉我,弗兰克就是想听听我的声音,他人回来了,但心还没全回来,留恋在中国的日子,忘不掉的中国之行。

老人离开中国时,为我留了一张他的近期作品作纪念,是在加拿大拍的。 June 告诉我,这件作品在世上只有两张。我知道他的价值,我懂他的作品。这件作品是他生命的写照,是人生路,是过去,也是未来,更是现在;我知道他的含义——人与作品是同在的。

刻瓷

文/冯彦伟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古圆窑旁的陶镇老宅,不时传出清脆、悦耳的雕凿声……

其实,在陶镇,只要信步在街市上一走,你就好似进入了一个雕刻艺术的陈列馆。圆的,方的,长的,扁的;刻山水草木,刻飞禽走兽,刻人物品文,真可谓无所不有,多姿多彩。

陶镇的刻瓷在艺人的刻刀下,代代相传,终积成一部厚厚的今古奇观。

从博物馆里,看到出土的古朴典雅的刻瓷,探寻出刻瓷艺术的根脉。相传它起源于秦汉时的“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清代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现存的取意于陶渊明诗句的光绪年间刻瓷艺人的作品。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

从破坏到灵感的发挥,刻瓷是在破坏中达到艺术造诣的。刻瓷所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和情趣神韵。早期的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将书法绘画运用到刻瓷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虫蛀术”的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作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一块偶然落在瓷盘上的泥巴,引起了艺人的创作灵感。于是,操刀雕刻,一只麻雀跃然盘上。这偶然的发现便是浮雕刻瓷工艺的开始。他将浮雕立体与刻瓷点线结合,把刻瓷艺术从平面推到了半立体。作品《祖国万岁》,采用无光釉,底子呈浅灰蓝色,和谐而鲜明地衬托着灰白的仙鹤和墨绿的松柏,色彩丰富而淡雅,层次分明而柔和。由于采用浮雕手法,那仙鹤就像站立在盘上,简直活了起来。作品《寒雀图》,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老树披上浮雕的白雪,几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交头接耳,与老树相映成趣。1985年6月在宜兴举办的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会上独占鳌头,获一等奖。《玉兰花》又以喷、堆结合的手法完成,使兰花叶蕊如绒线一般,淡雅高洁。

动彩刻瓷则利用陶瓷釉色高温窑变的自然色彩与刻瓷相结合的艺术。《千里明驼》巧妙地利用窑温使釉彩发生物理变化后的流动釉面进行雕琢,把陶瓷釉面的绚丽色彩与刻瓷的金石趣味结合在一起,生成既有主题又有背景依托的艺术刻瓷,技法新、意境奇,洋溢出明快流畅的现代气息,开创了刻瓷艺术的新天地。

用刀笔在瓷盘上造像,不同于在纸上绘画,要做到惟妙惟肖,刻画出人物的神韵气质,必须借鉴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肖像刻瓷揉中西技法于一体,点线结合,虚实并举,同时,把粗犷豪放的大笔手法与传统的工笔技法相结合,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刻画得十分细腻、准确而传神,服饰简洁洒脱,似有画外有画的感觉,十分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质。倘用手拭之,似有触摸肉体的感觉。从刻瓷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精美代表,夺得第一枚国际博览会金牌,到众多国家元首头像的刻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重要礼物,刻瓷艺术更高层次地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作为中国国粹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人们漫步在这精美的刻瓷作品前,触摸着这些凸凸凹凹的艺术珍品,除了感叹艺术大师们非凡的创造力外,更钦佩他们以苦为乐、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如果没有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怎么肯大半生钟情于一个瓷盘、一个小锤、一个小凿。而这一盘一锤一凿,或许就是他们的整个人生、整个世界。

极普通的技艺,极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瓷盘上敲敲打打,敲出了爱和美,打出了陶瓷艺人的神采和威风!是痛苦还是快乐,是现实还是追求,是艺术还是生活,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他们分明就是在雕刻着自己的人生。

无偿画家

文/汪侵晓

这几日天空总是一片白茫茫,我对那位无偿画家甚是想念。

不知他这些时日都干什么去了,他一定不知道没有了他为我创作,我的世界是何等的单调寂寥。我这才知道他对我多么重要。

还记得他曾经为我创作的那么多幅作品。

春天,他为我画蓝天白云。他用纯正的蓝色涂满整片天空,同时又留出一块块空白,这便是饱满丰硕的云朵,厚实地好像可以踩上去。彼时我的天空宛如少女的素颜,洗净铅华后,纯真清爽,美得令人心碎。

夏天,他日日在傍晚时分为我画彩霞。那些作品美得那样高亢热烈,绚烂繁盛。

一天,他画出少女的面颊,给她不施粉黛就可以迷倒众生的粉红色皮肤,那日整片天空是初纯的暧昧,美得让人羞于抬头。另一天,他为云朵镶上闪亮的金边,万物因有了吉光普照,都似在欣欣生长。仿佛圣主将临。

他也曾在月圆之夜通宵达旦为我创作。他先用圆规描出一轮圆月,皓洁如白玉,再将笔上剩余的颜料挥手一撒,整片天空就都是耀眼的星星,像贵妇黑色纱裙上镶嵌的钻石。彼时我的世界明亮如白昼,我的内心也再无一寸漆黑。

除了这些名作,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精美作品。

例如那天,他画的浓云似一根根横放着的管道,颜色是素描时没擦干净的留白,似有若无的浅灰敷在白色上面。我想我懂得他当时的创作语言——沉郁苍凉。

还有一日,我刚睁开惺忪睡眼,就看到他早已准备好的作品。他不知用了那种技巧,竟使天空泛出一种由粉红到粉蓝的渐变色,像极了我清浅无常的青春。

他还有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只可惜不能留传下来。因为这位画家有一个怪癖——他画完一幅,就立即毁掉,从不肯留下。大概是因为他只有那一张画布吧,我多想为他买画布,哪怕倾我所有。因为他的画从未有一幅落入窠臼,未曾有一幅不是绝世珍品,这样销毁了是何等可惜的事情!

他没有创作的这些时日,人间空虚惨淡,寂寞无着。

无偿画家,我好想你!

挹云亭里赏艺花

文/皮金玉

六月的江南,和煦的风染绿古城内外,栀子花香醉了大街小巷。早上,淅淅沥沥的雨飘落下来,西山之上、洋澜湖畔,片片葱绿中点缀着合欢、夹竹桃,显得分外娇艳。清凉的雨丝在大地上织出一道道朦胧的雨帘,莹莹的湖水在雨中欢呼跳跃。而此时,西山脚下的挹云亭里春意盎然、宾客如云——市民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文艺作品展在这里如火如荼进行。

红色文化收藏品、剪纸、蛋雕、摄影、布贴画、烙画、麦杆画……展厅里,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都出自民协会员潜心创作,或以鄂州临空新港建设为题材,或以百年党史画卷为蓝本,或展现百年历史的重大事件,或描摹领袖人物的精神风貌,或书写伟人诗词的书法,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讴歌人民幸福生活。他们以剪刀、刻刀、相机、笔墨、烙铁等为工具,辅以各种材料,匠心独运,抒发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布贴画 《锦绣河山》,长5.82米,宽1.48米,是作者历时八个月,采用百余种布料精心设计制作而成,旭日、长城、华表、山川等元素均巧妙融入其间。其工艺独特、气势恢宏、意境辽阔,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

麦秆画《光辉历程》,作品以红色衬底,一轮旭日光芒四射,飘扬的旗帜下,毛主席和他领导的工农红军用坚定的眼神看向远方,延安宝塔、遵义会议旧址、高山河流表现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展厅里人头攒动,我随着人流缓缓移动,看到很多作者在与观众互动交流,就作品他们热烈讨论着。站在剪纸《先烈的足迹》前,我仔细观赏,这幅作品由两个抗战故事构成,一个是“智取月山”,一个是“麻羊垴歼灭战”。作品构图完美,线条流畅,独具一格。

面对一幅幅剪纸作品,那鲜红的图案让我热血沸腾:《红船》启航了,坚定的《基石》,使我们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百年征程》《百年复兴》,在 《和平时代里》,多少人像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在剪纸作品《电力铁军》前,我一一解读着图中的内涵:画面上几个线路工人正在电线上检修,它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旺盛;带电作业反映了电力工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下面的绿树繁花与上空悠悠白云相互映衬,巧妙揭示主题“电力铁军青春建功”。

立于大幅烙画《峡江烟云》前,我被这精湛的技艺折服,一张薄薄的面板,竟然被神奇的火笔将山川云烟描摹得如此生动。我小心摩挲着《长征源》和《红船》两幅烙画,想要探寻这种传统艺术的奥秘,破解作者是如何烫出这丰富的层次色调及强烈的立体感的。

第一轮观赏高峰过去,我仍旧流连于一幅幅国画间,我喜欢梅花的傲骨与坚贞、喜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喜欢白鹤绕着轻松盘旋、喜欢葱茏的山上鲜花盛开……这一刻,我仿佛置身春日的花园,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朵花,有着不同的美:江河湖海升旭日的壮丽美,幽谷溪流闻鸟鸣的幽静美,彩蝶翩翩穿花柳的秀雅美,勇于创新的劳动美,爱党爱国的心灵美……创作者的那种宁静淡泊浩然之气凝结于心散发于外,使作品呈现千钧之力,给观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室内万壑生云、翰墨洗尘,而窗外千峦竞秀、清风扑面,我的心变得宁静起来。

观展结束,外面已是云淡风轻,天色放晴。回望西山诸峰迤逦如屏,簇拥着挹云亭檐牙高耸,在阳光下振翅欲飞。今天,那些曾让我仰慕的、熟悉的、刚结识的以及素不相识的面孔在我眼前相互交织,他们始终坚守民间文艺阵地,不忘初心,将文化百花园中这朵艺术奇葩保护、传承、发扬光大。这个瞬间,我知道,他们才是今天最美的花。

墨法一说

文/文景明

墨法,是根据作品内容、书家情感,熟练运用水墨配合的浓淡、枯润来调整书法气息、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和特征。古人云:“墨分五色”。即墨本一色,浓、淡、枯、润。墨不分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润,全篇一色,这样的作品有,但不是太多。尤其是行草书,墨色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些。在这方面,林鹏老先生通过几十年的摸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并传给他人,我是其中之一。

墨的选择:墨分油烟墨、松烟墨等。有墨锭、墨汁之分。墨汁 (液)有浓墨、 淡墨、宿墨区别,好墨锭与差墨锭,优质古墨锭与劣质今墨锭区分更大。墨汁是人们现在常用的墨,但优劣相差悬殊,因此选择用墨对创作好的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书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选择适合自己书写的墨。一般来讲,写小楷用墨锭研磨墨较好。创作一般是将墨汁先倒一些,加少许水,再用墨锭研一研,这样,可让优质墨锭中的成份掺入墨汁中。林鹏老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当然,现在也有少数书家坚持用优质墨锭研磨。

墨与水的勾兑法:书家可根据所书字的大小,所用材料的不同,纸的生熟,或半生半熟,或厚、或薄,以及贮存时间的长短来调整。如在绢上写字,最好用研磨的墨,若要用墨汁,不得加水,因为绢吸墨性很强。在生宣纸上写字,墨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墨分五色”,如何掌握?林鹏先生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水墨交融的美感。现将他的墨法写成顺口溜:墨分五色自古传,掌握起来有点难。著名书家林先生,他对墨法很讲求。先掭水、后掭墨,浓墨逐渐变淡墨。先掭墨、后掭水,湿墨逐渐变枯墨。写到书法见苍劲,少掭清水动感情。水中有墨墨中晕,深浅变化真无穷。想要掌握此真经,更需自己苦用心。

孩子别哭——评《樱桃红》

文/大山的孩子

近期赵本山出演了一部《樱桃红》,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今晚我打开电脑看这个作品,刚开始一下子我的心就被吸引了。那离奇悲情的故事情节,在宋小宝和俩个姐弟之间演绎地淋漓尽致。

《樱桃红》是一部讲述的父母双亡的燕子与弟弟小石头相依为命的故事。故事的线索一开始就让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撞。

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命运坎坷,在面对家人离去的悲惨命运却彰显出成年人才具有的理性和坚强。俩个孩子一路乞讨,一路风餐露宿。在面对凶残粗暴的馒头店老板,俩个孩子却映衬出人性的丑陋。姐弟俩在分吃馒头这个故事情节更是表现出人性的美。姐姐懂得疼爱弟弟,谦让弟弟。在危险面前,姐姐燕子更是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

诡计多端的两个人贩子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人格,把社会中存在的丑陋面凸现出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为了吃上赵老乐的馒头,整整苦苦等待了一天。他们虽然是两个手无寸铁的孩子,但是面对赵老乐的善良之举却懂得知恩图报。燕子和石头帮赵老乐从废弃的建筑垃圾堆里捡拾砖头。这看似一个小小的细节,可是这却表露出了“感恩”这个伟大而深刻的话题。现在的有些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和珍惜自己的所得。然而,这部彰显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称得上是“教育现代孩子的教科书”。

虎子是赵老乐的儿子,在面对自己媳妇荷花和父亲事却总是左右不定。现在很多家庭剧胡乱地讲述“婆媳战”“亲家斗”,或者“小三”等等社会丑陋的话题,其实这更多的是扭曲了人性的真善美。《樱桃红》这部作品真切地反应了现代社会“孝”意识和行动的匮乏。在作品里虎子帮父亲夹菜这个细节就表现出了家庭中存在的尖锐矛盾。父亲以为儿子心疼自己,可是事实上是儿媳妇嫌弃自己不讲卫生。我们往往口头上讲孝“头头是道”,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点的却是寥若星辰,少之又少。这部作品从反面告诉了我们:尽孝不是在嘴里,而是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生活细节中。

故事一波三折,当姐弟俩无路可走时,上天似乎又给了他们一丝希望。俩被好心人赵老乐收养,却遭到了儿子虎子和儿媳荷花的强烈反对。荷花意外流产,却把责任推给了燕子。燕子在面对这种外来强大排斥和欺负时,她凸显出一种强烈的毅力和顽强。一个小孩子眼里看到的蓝色的天空,那是永生难以报答的恩情。在她心里即使每天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但是她却觉得自己似乎就徜徉在爱的天空。然而反过来看电视作品里荷花等这样一个个大人,她们的眼里看到的却是灰色的。在她们的眼里只有丑陋,灵魂早已被金钱利益吞噬。《樱桃红》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人性深沉思考的“启示录”,它所承载的是对亲情、道德、正义、人性善恶地拷问。这些也正是这个时代正缺乏的“正能量”,这些是我们人性中正在遗失的美好。

中国人最情愿看到的还是喜剧的结尾。《樱桃红》这部作品最后还是以喜剧完美收场,这正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口味。故事以虎子的重病为绳索,把几个看似毫无相干、甚至充满矛盾隔阂的人物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场面,没有特技地渲染,更多的只是真实的本色表演。我认为真实的美才是最美的。真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这样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为它潸然泪下。

作者:唐伟 八九年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县的一户农民家庭,笔名大山的孩子、唐小伟。《文学月刊》签约作家,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常任理事,《濑溪河》杂志编辑,现任教于重庆市石柱县龙潭小学。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