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文章

2022年12月11日经典文章

传奇的文章(精选7篇)

雨,锦瑟流年

文/艾娟儿

天,微凉,雾蒙蒙中飘着纷飞的雨,雨丝细细,洋洋洒洒。一阵秋雨一阵凉,屋前的梧桐在空蒙里逸然孤独,斑驳的叶被雨水浸透,清晰的叶脉铺展在一片明黄黄的枯叶里,春华秋实,它的生命也曾从一抹嫩绿到苍翠,到现在孤零零的挂在枝干上摇摇欲坠,它的归宿始终是那一片黄土,它的宿命终究逃不过零落尘泥碾作尘。

喜欢在雨季捧一杯清茶停驻窗前看一场清冷。窗外没有丁香一样的女孩撑着油纸伞带着满眼的愁怨,只有冷清清的街道被雨水拍打激起浅浅的浪花,道旁的香樟在秋风里轻轻摇曳。这样的世界是清、静、冷的,容易勾起思绪翩翩,容易唤起往事幕幕。

手机从未闲置过,将它安然的放在的一隅,不经意的拿起便发现它从不孤独,满满的祝福和关心的问候溢满其间。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的几个字便将人间的爱情解说到极致。美丽的女子,谁都喜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知道有人在无数个夜里无眠的思念,我只是静默,很多故事周而复始,如出一辙,似乎世间所有的感情都是从这一步开始,刻骨铭心的思念。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爱情,经历过,伤痛过,懂了,也就淡然了。我只是用一种云淡风轻的态度等待另一场花开荼蘼,你来,我珍惜,你走,我淡然,不期盼,不强求,不悲,不喜。

青色的烟雨,招来落寞的惆怅,如花美眷,只为这似水流年。如果可以,我愿用一生的桃花换一个对的人出现,将我的所有悉心珍藏,从此殷殷红豆,只为一人弹奏,翩翩红袖,只为一人舞尽。叹,绝代风华,只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那些在生命里出现过的美丽如花开花落,最终成为记忆里的一片芬芳,相识、相遇、相知、相爱却得不到相守。缘来缘去缘如水,相信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得不到完满,今生还要错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世繁华,却用遗憾描绘一种绝美,难道真的只有在失去的一刻才觉得珍贵。才子容若与表妹的美丽邂逅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一道圣旨便让才子佳人两地相思两处愁,哪怕容若历经重重磨难只为再见表妹一眼时也只能远远观望,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倘若一切都如初见般甜蜜、温馨、快乐,哪会有班婕妤被弃,退居冷宫,本应是相亲相爱的人,却落得相离相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此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终究是一场誓愿。马嵬坡赐死,美人含泪香消玉殒,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惜,绝代美人,魂断马嵬坡。无怨亦无恨,沧海桑田,世事难料。秋风冷冷的吹过,锦瑟的流年在远古里演绎着动人的传奇。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爱着爱着就淡了,有些人,想着想着就忘了。不明白两条平行线相交后会渐行渐远,有些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联系,彼此各安天涯,缘聚缘散,任我紧紧的握住双手,也抵挡不了命运的安排,哪怕心中有无数个不愿意,也只能笑着挥挥手,带着感恩的心珍藏曾经的拥有,不悲戚,不怨恨,带着满满的祝福且行且珍重。深深的体会着,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每个人在岁月里总是经历过才明白那些传奇的故事。痛过了,便坚强了;跨过了,便成熟了;傻过了,便懂得了适时的珍惜与放弃。总是在失去了什么,才能学会珍惜什么;总是在碰了壁,才能学会改变什么,放弃什么;总是在疼过之后,才能学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个传奇,演绎着无数悲欢离合、动人的故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逆着光伸出五指,鲜红的甲油在指间跳动。不知何时喜欢上这种明艳艳的色彩,只需轻轻一抹,便显出极致的妖娆与妩媚,如滴着血的火红玫瑰,疯狂而热烈,想要贪婪的吞噬一切美好。

锦瑟流年里,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一路的风景,微笑着去欣赏,一路的过客,淡然从容的面对,一颗心,只为一人等,一段传奇,只为一人演绎。心,安之若素,如此就好。

阳光传奇,快乐相依

文/梦海晴空

题记:撷一抹蓝色的阳光,点亮生日的烛光,约上快乐,书写阳光传奇。相遇烟雨,快乐无比,值此生日之际,祝你幸福!

时光老人的脚步匆匆,记忆长廊的足迹串串,紧追那一抹蓝色的阳光快乐的脚步,在特别的日子里许下真诚的生日祝福,愿我的朋友满载四面八方的祝福,为自己的生日增添一层亮丽的颜色。

阳光似火,温暖朵朵。看着好友不断更新的空间日志,那一篇篇热情洋溢的生日祝福提醒着自己,好友生日将至。记忆中的某个画面突然苏醒了,还记得去年生日之际,为了不让自己过上一个孤单寂寞的生日,冒昧地请求阳光为自己写篇生日贺文。突然的请求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拒绝,相反的,阳光二话不说地马上答应了。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素昧平生的我,会对他提出这个请求。

聪明绝顶的他,在几次接触后,便清楚地摸清了我接近他的理由,也毫无保留地对我提出的问题细心作答。这让我对他的好感瞬间上升了不少。

认识阳光,纯属意外。无意在朋友的朋友的博客里看到阳光为她精心写就的生日贺诗,不多不少,刚好十首。无巧不成书,不久后,便与阳光相遇于烟雨,继而看到他为那位幸运的女子写的生日贺文。看着情深意重的文字,看着十全十美的心意,我对朋友取笑道:“你怎么比得上他的痴情,你凭什么去破坏人家的感情?”做为一个女人,我为那位幸福的女子而欣慰:“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事实证明,有的女人也是喜新厌旧的。看着被人捧在手中疼爱却不懂得珍惜的女子,重新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我真不知道是该为她庆幸,还是该为她感到悲哀。正因为这段算不得上故事的故事,我与阳光有幸结缘,相遇于烟雨,继而相识于红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无论阳光在别的女人面前是如何的出色,如何的帅气,在我眼中,他就像熟识多年的好友一样,不分性别,不分年纪。若要算年纪,他当我的弟弟是绰绰有余,虽然看上去,他比我高出许多,但我为自己为多出一个弟弟来而感到骄傲,不管他如何抗议,我始终坚持他是我的弟弟。基于这种情结,我是希望他过得快乐的,能够遇上自己的真爱,幸福地度过余生。

阳光似火,温暖朵朵。这是阳光给我带来的最初体验。每次相逢,总能得到他亲切的问候,每次遇挫,总能得到他理解的安慰,每次过节,总能得到他意外的祝福。这种情谊很真,真得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情谊很纯,纯得好像江里的水。与阳光相识,就像与温暖相遇,感受到的总是满满的温馨与快乐,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阳光若水,在烟雨留下一段情事。那散发着玫瑰香气的文字,那融合着雪花晶莹的爱情,那渗透着蜜糖气息的故事,总是令人为之陶醉,不禁驻足。

柔情似水的阳光,多情敦厚的阳光。不曾刻意去追逐阳光的脚步,却总在阳光出现的角落,默默地关注。作为朋友的他,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大方,对待每一个相遇的朋友真诚有加。对于这样真性情的男子,我想没有人会拒绝他的友好相待。远远地,望着阳光身边出现的一个个女子,好奇的目光再次盯紧他,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男子?

其实如果细细观察,可以发现阳光笔下的女子多种多样。他有时会语重心长地劝慰迷恋自己的年轻女子要专心学习,不要因为爱情而影响工作;他有时会真情实意地为好友的女儿送上浓浓的生日祝福;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爱情的无悔追求。那一段若水般清纯的爱情故事,像雪花一样透亮,不问身边的风花雪月,不管红尘的黑白是非,令人忍不住想要为他送上美丽的祝福,让阳光若水能够在烟雨的情海里独醉。

阳光若水,看着他一点一滴地折叠自己的情丝,只为一个女子停下漂泊的脚步,四处为她奔波,陪着她到处玩山玩水,与她分担解忧,真的为他的情深意重而感动,也为那位幸福的女人而感动。

常常自问,如何才能让手上的爱情永远保持新鲜,如何才能让心中的他永远保持眷恋?事实证明,爱情不是一个人的单选题,而是两个人同时进行的双项选择,如果只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让爱情之花永远鲜艳的,如果他真的爱我,就不该让我老是追着他跑,或许,我该坐在原地等待他追过来。就像阳光疼爱他的知己一样,哪怕千山万水也会勇敢地跋涉过去。

阳光若水,烟雨共醉。真诚的祝福挂在阳光上,千丝万缕地照给你,我的朋友,愿你永浴爱河,幸福欢乐!

阳光一抹蓝,烟雨一幕蓝。红尘相遇,快乐几许。

看阳光在烟雨红尘飘落,洒下缕缕温暖,辐射红尘千万家。小小的他,多才的他,痴情的他,千丝万缕的阳光为他渡上了一层平易近人的颜色。烟雨为他披上了一件温暖贴心的外衣,留住他到处流浪的足迹。

烟雨纷飞,文友同醉。是谁在迷蒙的文字田园里轻吟紫陌红尘中的种种情事?是谁在绰约的诗路花雨中长弹若水情海里的片片真心?只要用真情去播洒阳光,就能收获到温暖四射的祝福。默默地站在阳光背后,静静地看着他露出满足的笑容,这就是做为朋友最快乐的事情。

从阳光若水的故事里走出,无端地感动。有情人能成眷属,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看来阳光的选择是明智的,理想的,正确的。做为旁观者,看着浪漫满屋的一对有情人,心中只有无尽的祝福及羡慕。

掬一把阳光,放进真诚的祝福,点缀在生日的烛台,让浓浓的快乐陪伴你度过难忘的生日。相约烟雨,快乐阳光,愿你今后的日子都充满阳光,充满欢笑!

〔10月17日是阳光小张生日,谨以此文献给他,祝福他生日快乐,幸福满衣!〕

入党传奇

文/佟才录

父亲入党,颇具传奇色彩。

那是1971年深冬的一个夜晚,父亲在生产队刨了一天的大粪,正打着呼噜沉睡。突然,寂静的深夜响起一阵一阵紧似一阵的铜锣声,“梆、梆、梆”。紧接着,又传来更夫夜半惊魂般的呼喊:“快来救火啊——,谷草垛失火了——”

听到喊声,父亲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从热被窝里爬起来,手脚并用地穿上棉衣,提着灶间的扁担和水桶就一个箭步冲出了家门。母亲这时也穿好衣服,叫我去奶奶屋里睡,她也拿着一个脸盆出去救火了。我把房门打开一条缝儿,顺着门缝向场院方向看去,只见火光冲天,像一根烧红的铜柱屹立半空。

场院里堆着的谷草垛一垛连着一垛,是生产队里百余头大小牲畜一个冬天和春天的“口粮”,如果被大火烧掉了,生产队里的牲畜就得挨饿,来年的劳动生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场院紧挨着生产队队部,如果不快速控制住火情,还可能连生产队队部也一并烧毁了,那样损失可就更惨重了。

父亲担着水桶直奔井房,摇上一担水后又一路小跑着奔向场院救火。路上不断碰到担着水桶或拿着脸盆前来救火的社员。父亲第一个赶到场院。这时,大队书记也赶到了场院,父亲大声喊他:“书记,快去打火警电话!”过了些时辰,消防车终于“呜呜哇哇”地由远至近赶来了,县里、公社里的领导也坐着吉普车赶来了。

由于火势太猛太大,消防队员拿着高压水枪一顿猛烈扫射也压不倒熊熊烈焰,表面的火刚被水枪压制了下去,里面的底火又迅速翻卷了上来。看到火情难以压制,消防队长要求县领导赶快组织人力拿着钉耙把刚被水浇湿的谷草扒到一边去,好让消防员能把水喷到里面的底火上,一层一层深入浇灭,“斩”火除“根”。这个工作危险异常,很多社员面面相觑不敢应声。这时,父亲却挺身而出,第一个站出来,报名参加“火线”敢死队。

在父亲的感召下,又有九名热血青年加入了进来。他们把身上的棉衣用水浇湿,再戴上只露两只眼睛的湿头套和湿手套,拿上钉耙就冲进了火海。过上一会儿,就赶紧撤出来把身上已经烤干的衣服再重新淋湿,然后再冲进火海继续“战斗”。父亲有一次在火中待的时间稍微长了些,棉衣便被烈火给烤着了,幸亏同伴发现及时,赶紧叫消防员用水枪往父亲身上喷水,父亲身上的火才算熄灭了。

在父亲他们和消防员的共同努力下,大火终于于翌日晨光初现时被扑灭了。父亲他们整整在火海中奋战了一夜,为生产队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大火扑灭后,父亲他们赶紧回家换下身上冻得有些发硬的棉衣。父亲换好了衣服,刚想上炕再补上一觉解解乏,这时大队部的通讯员来了,叫父亲去大队部。父亲来到大队部,“火线”敢死队的其他九人也在,县委书记和父亲他们一一握手,说:“你们都是烈火考验出来的好青年,县委特批你们十个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父亲还不到30岁。

就这样,父亲他们十勇士“火线”入党之事,一时间在全县被传为佳话,被全县百姓称之为传奇。

爱是无法给予的传奇

文/小麦

【一】

生命不相信传奇。炫美,在他看来,不过是一场烟火的盛开。

初识她时,他正在遥远的北国履行使命,虽然职业限制了他的诸多自由,但他并不像某些同伴一样有厌烦和排斥那种生活的情绪,相反,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在那里找到了归宿,虽然某些时候,体力透支的痛苦也曾让他奢望能有一个地方躲起来安静而幸福地歇息,但,那种倦怠,仿佛永远都是暂时的。

艰难与困苦,不过是历练生命的生存方式,当身体的承受极限被一次次推上巅峰,体内潜藏的机能也在逐渐苏醒,大汗淋漓的疲惫之后,仰面朝天重重地倒在床上,甚至睡觉时连做梦的环节都可以省略掉。

周而复始的营地生活,每天都在改变又似乎每天都雷同,汗水中收获的有荣誉快乐,也有困顿迷惘,离开家乡十年了,虽然每年都有一次假期可以重归故里,但那种偶尔的探望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流年飞逝留下的生疏。熟悉的,不过是父亲饱经风霜的容颜,不过是那一条回家的路,还有屋门前那一片故土。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踏上离家的征途,这美丽的塞北小镇,竟已不知不觉成为他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很少与外界接触,即使联络,唯一的方式也就是电话,虽然单位明令禁止不允许他们私用通讯设备,但除了获得特权的人外,大多数人还是暗渡陈仓。空闲时,除了学习,他便用手机上网打发枯燥的生活,她,就是在那样的状态下闯入了他的世界。

她是他所认识的所有异性中最普通的一名女子,至少没有引起他的关注,他的世界,应该说在他的潜意识里,不乏出色的异性,所以,她的出现,没有引起他丝毫的注意,因为他的关注点不在她身上。

对他来说,她仿佛是一个从虚幻世界里走出来的女子,那么突兀地说爱他,让他觉得很荒诞,所以,他只把她的话当成一句戏谑。她说,他是她生命里的唯一,他也只当是她的笑谈。

偶尔,在某个寂寥的时刻,他隐约会感受到来自她的默默关注,然而,她的行为依旧让他费解,这个女子果真如她所说,真心爱他吗?不,他不相信童话,尽管这个女子曾在某个瞬间带给了他一丝温暖,他仍然认为,那不过是一场烟火的表演。

他对她有一种下意识的抵触,因为,那种空灵的感情,让他很没有安全感。

【二】

爱情是世纪末的一个童话。遇见他的那天,她却想给他一个传奇。

初识他时,她正在远离家乡的一座城市里构筑着自己的蓝图,每天除了工作便是学习,从采访组稿到编辑,从业余绘画到设计,她用行动步步提升自己,只是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一份事业,只是为了更加完善自己,不让自己在纸醉金迷的浮华都市里成为一个媚俗的女子。

在工作上,她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精英,也不是一个对员工发号施令的高层,她做的工作,像风平浪静的湖泊,宁静却不单调。

她有一个完美的梦,梦里,是她渴望的生活,在追求完美生活的过程中,她有着不大不小的诸多烦恼,却从不和同事朋友挤在Qzone里发牢骚。她贪玩爱耍,却又喜欢宁静,所以很少和同龄人一样逛夜店泡酒吧,她做的很多事,常常让人无法理解。

遇见他时,她正被一个倾慕者穷追不舍,而她,丝毫无法正常地投入一段感情,在她的内心里,能打开她心门的人仿佛一直不会再出现,很多时候,她对现实似乎失去了信心,甚至连幻想都不存在,也许是因为太过于苛求完美,那种梦想中的生活成了现实中遥不可及的童话。

然而,她却在遇见他的瞬间,突然陷了进去,令她毫无防备地感到慌张。仿佛她的大脑里储存着前世残缺的映像,而他,在某个瞬间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

不可抑制地,她爱上了他,想把自己的手放在他的掌心,一生相随。

可是,他似乎对她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在偶尔的偶尔才会想起还有这么一个她存在,她能感觉到他对她的淡漠,他的行为,也许是一种下意识的防备,也许是不善言辞的习惯,也或许,她根本不是他所喜欢的那类女子。他的态度,让她一度很受伤。

她慢慢地明白,也许执子之手,与之携老,对她与他来说,不过是一种奢侈,可是,即使不能牵手一生,也无法让她拒绝投入地去爱一场,在她看来,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辜负真爱,遇到了,无论结局如何,都该不遗余力去付出,不惧伤害,爱,才能到达极致。真爱后的分离,无论心有多痛,泪有多苦,那份记忆里,幸福至少存在过。

但,他对她的设防,一直以来,成了她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心结。

终于懂得,爱情,不过是她为自己铸就的一个童话,而非她能给予的传奇。

张爱玲,一个错爱了一生的苍凉传奇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有人说:“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瓣眼泪送她退场,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

张爱玲:叛逆的优雅姿态家族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经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在近三十年的晚年寂寞中感受到了快乐?“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有些凄凉。”

“越多的人要我演,我就越不敢演——演张爱玲肯定会被人骂嘛!”2003年5月,刘若英在《张爱玲传》剧组坦承了她无法从戏中“走出来”的痛苦。刘若英无疑是《张爱玲传》主角争夺战的胜利者,因为早在2001年,梅艳芳、吴倩莲、李若彤、萧亚轩都被传言被导演选中。人们对这一角色的期许太高了,最怕的就是将张爱玲的传奇演成故事,女作家的故事很多,但女作家的传奇并不多,尤其是苍凉的传奇。林青霞在《滚滚红尘》中的扮像太浪漫了,因为三毛是借了张爱玲写自己,均打着浪漫柔光,真的张爱玲全不如此,她始终有现实中更多更真更凹凸不平更深邃的东西。

无可挽回的繁华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63年前,一位17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生写下了这句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63年后的今天,无数的人甚至说不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

她出身贵族、才华非凡、性情怪僻,两次成功的出走、两次无论如何都算不得成功的婚姻。一个“传奇”女人。

1921年9月,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大家族里,尽管她的抽鸦片讨小老婆早早成为生命空壳的父亲和崇尚西方生活讲自由独立的难免缺了些温情的母亲的组和在那个年代里并不鲜见,但是她的那位叫李鸿章的外曾祖父和叫张佩纶的祖父却成为日后“张迷”们认定她出生不平凡拥有贵族血统的明证。

在那个封建士大夫家族没落的时代,幼年的张爱玲印象最深的是繁华的无可挽回,睡觉误了放鞭炮,“觉得一切的繁华都已经成了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不肯起来,最后被拉了,坐在小藤椅上,人家替我穿上新鞋的时候还是哭——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由于父母间的争吵和战争,张爱玲的童年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但文学给了她巨大的安慰,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等文学名着以及父亲随手扔在公馆里的大大小小的报纸和刊物。9岁的张爱玲就开始投稿,她的第一笔稿费是五块钱,她用这笔钱买了一支口红,试图用来为自己的童年增加一点色彩,她成年后还念念不忘。事实上张爱玲的眼睛里从来就没有缺过色彩,她对颜色的敏感几乎是天生的,她的童年是在色彩中一点点摊开的:金色的小花瓷罐、黄红的蟠桃式瓷缸。

张爱玲上了中学,父母离婚,起先她随了父亲,继母的进门很快使她的小姐身份暧昧不明,尽管她十二三岁的涂鸦里就有盛大时装表演,尽管她发誓“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但她只能穿继母旧棉袍,“穿不完得穿着,就像浑身都长了冻疮,冬天都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继母的折磨远不止此,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诬陷张爱玲,遭到父亲的毒打,被囚禁在一间空房子里,她看到了“板楼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于是有了第一次出走——对家的告别。从此,她自我封闭的内心更充满了敏感和警惕。

母亲的接纳并没有带给张爱玲渴望的温暖,但至少使她学会了自立。中学毕业时母亲让她选择:“嫁人”还是“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我们无法揣测母亲的不幸婚姻究竟给了她多大的影响,但她明显对婚姻心怀恐惧,在毕业调查表的“最恨”一栏,她赫然填着“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出嫁了!”然而读书却并非一帆风顺,张爱玲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只能懊恼地去了香港,因为抗战的爆发让她不能远行,当她已被殖民地的特异风情所吸引的时候,她的港大生活也在炮火中戛然而止了。

1942年的下半年,张爱玲回到了上海,她和姑姑一起搬进了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新的公寓好像风水很好,或许是她得到了她一生中少有的平静时光,而且还有一点小小的却很强烈的成名的渴望,“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年仅二十多岁的张爱玲文思如涌,写下了许多着名的小说,一时名声大噪。更奇的是她在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时候,她仍旧不忘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也不要紧,好歹仍是一个红黄的湿晕。张爱玲笔下的苍凉总是湿润的,才分外的动人。于是,烂在紫色缎子屏风上的鸟至死也在织金的云朵里,一座黑漆漆突兀而孤单的半山中的园子也成了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出嫁了

生活中张爱玲的夹生脾气常常让人受不了,很多人在她那儿吃闭门羹,她亦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邀请。

胡兰成第一次去拜访张爱玲,也吃了闭门羹,只得了一个通报姓名的机会,从门洞里递进了一小纸条,没有人知道他在纸条上写了什么内容,总之一向性情孤僻的张爱玲在第二天便回访了他,此后属于她的恋爱传奇就开始了。胡兰成向张爱玲要照片时,她在反面题了辞:“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时的张爱玲不足二十三岁,尽管她看透了世间痴男怨女,但与比她大十五岁的结过两次婚的胡兰成的偶然相遇仍然使她不能自己。

胡兰成做过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次长、《中华日报》的主笔,胡当时由于内部斗争刚刚从监狱里出来,已经朝不保夕。张爱玲需要的一个知音,他恰恰是,热恋中的张爱玲是欢悦的。1944年,张爱玲和刚与妻子离了婚的胡兰成在上海结婚。没有任何的仪式,只是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张爱玲幸福生活很快幻灭了。1946年,由于抗战胜利更加落魄的胡兰成却又有了新好,张爱玲的千里寻夫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心灰意懒。“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尽管张爱玲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情感不是千疮百孔的”,但她还是执着地追求着一份完整的感情,她知道“我将只是萎谢了!”

抗战的胜利也使张爱玲的处境尴尬起来,她曾在有日伪背景的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她还是大汉奸胡兰成的妻子,她本来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张爱玲只有很识时务的保持沉默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爱玲成为上海市的文艺代表,但她对自己能代表什么人感到茫然,《十八春》里光明的尾巴是在给苍凉加一些保护色,但那骨子里的苍凉是遮蔽不了的。

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政治气氛,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陌生和恐惧,她决定逃离,这是她生命中的第二次逃离,她一生都渴望安稳,然而这对她来说太难太难了,她注定只能飘零。张爱玲申请出境的理由是到香港完成学业。

以后她又辗转到了美国结了婚,这回是和一个比她大30岁的美国过气的剧作家,他还是一个共产主义的信奉者。在汉奸悖时的当口,张爱玲嫁给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在资本主义的国度,她嫁给了一个共产信徒,面对命运的拨弄,她的传奇背后满眼凄凉。

11年后,瘫痪的丈夫去世了,张爱玲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拒绝给所有的熟人回信、拒绝电话、拒绝见客,没有她所追求的爱,没有她曾过眼的繁华,她只是静静地活着。1995年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传奇在寂寞中拉下了帷幕。

秋意几许乱春心

文/魂梦萦绕梅心

十月,满街的树叶都在落,晚秋的风,吹不动落漠的心情。我假装快乐,笑得执着。远处的烟火,点染夜空,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记忆中的身影在月光下袅娜。谁霸占了谁的空虚,谁负了谁的一片痴心?闲夜不眠,整夜整夜,辗转反侧,心生凄凉。

花已逝,秋渐浓,染一指秋雨闲愁。秋意几许乱春心,秋风起,吹落了叶,吹凋了花,也吹来了凉意。叶已落,花凋零,庭院飘落满地,一片残花败柳。孤影独思,浸染了一季的荒凉。轻叹几度春秋,一缕相思,溢满心间。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念君不见君,与君相见遥遥无期。

每逢秋时,秋梦幽幽,一帘秋风,吹落一地的沧桑;一池秋水,湿了一身的青衫;一夜秋雨,滴落了满地残花;一窗秋月,洒落一地的相思;一阵秋声,醉了一片的花影;一段秋忆;凋零一季的繁华;一缕秋思,憔悴了一脸的容颜;一片秋色,陶醉了一份心情;一声秋悟,唤醒了一份洒脱,从容于红尘的流年里。

寂寥秋夜,绕指心香,忧伤漫天,思绪摇动,迤逦回旋。心随着秋风摇曳,眺望天际,满空星光闪烁,流云轻浮飘渺,凝滞了昨日抹不去的痕迹,忆起往日的传奇,灿烂了一季又一季的风景。

寂静的夜,耳边传来轻盈且忧伤的歌声,婉转的音乐在心中缠绕,我静守着寂寞的夜,想开口说挽留。

“亲爱的,回回头,不要离开我,看着我那比心更痛的眼眸,至少能感动所有。亲爱的,我不甘心放手,我没有勇气看你走,还在原地逗留,迟迟不愿离去,求你能够回头,难道说我们真的没有了以后?”我写的诗歌,那么的落寞,在夜里宣泄,一纸砚墨。

笑着哭,哭着笑,听着歌,流着泪。有时候,喜欢听歌不是因为歌唱的好听,而是因为歌词写的像自己。

夜微凉,我未眠,一个人缩倦在房间里听着冷漠的歌,耳畔边回旋着:“就这样走到世界尽头,我们都没有回头。爱只是一场海市蜃楼,所有的美丽都是虚构,就让我用最后的自由,去成全你的追求。如果你的泪为我而流,我是真的别无所求,当你把箭举起的时候,你的表情是如此的温柔,在我心上留下一道伤口。那是你给我的天长地久,当你把箭举起的时候,我已决定了不会再闪躲,你是唯一能伤我的射手,不让你看我的泪在流。”凄美轻幽的歌声在耳边环绕,静静的听着听着,钻石般的泪水止不住滴答,滴答,滴答地往下流……

仰望苍穹,隔屏相望,静守彼岸,遥思在水一方,一抹浅浅的轻愁,在秋风中倾情舞动着忧伤,一个回眸,便湿了满帘的泪水。昨日情越好,意越深,爱越绵;今日心越痛,伤越深,思越浓。

往日的回忆历历在目,曾经总是为了你,笑了哭,哭了笑;喜着痛,痛着喜;为你笑,为你哭;为你着急,为你担心;因你乐而乐,因你悲而悲。

蓦然回首,你的一言一语,依旧心香于心间,我们说好要永远的,殊不知人生有着许多的无奈。因为某种原因而分离,也就说着说着距离远了,没联系了,时间久了,也就散了。只有残留在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是永远的牵念。不是因为不爱了,不是因为不想了,不是因为不要了,而是因为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不得不让彼此保持着一份距离,保持着一份可以成为永恒的关系。

很多时候,在深在美的情爱啊,终逃不过时间,距离,没联系。尘埃落定,心花慢慢打开,依旧是酒一般的思念,醉了你,也醉了我;醉了,就一个人静静的发呆,醉了,就一个人听忧伤的歌;醉了,就一个人遥望星空;醉了,就一个人看忧伤的月;醉了,就一个人读忧伤的文儿。不醉的是那一份永远的牵挂与思念。过往时日,那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那些细细碎碎的片段,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在秋雨中被清洗出明亮的色彩,想起时满满的温馨,铸就难忘的永恒,在岁月的岸边深情摇曳。

站在秋末的十字路口,轻携一曲佳音,游走在梦与醒的边缘,再动人的旋律也唱不出我爱你,再轻盈的歌声也道不出我想你,再美妙的音乐也说不出我想跟你在一起;再优扬的韵律也诉不出我只要你;再华丽的歌词也谱不出我内心的千言万语,遗失在指尖上的情爱唤醒忧伤。

心若花,绽秋末,在秋日静默的时光里,如此安静的绽放着,只为那一世绝华沉沦,满园秋香,芬芳了一世容颜的沉醉。

在我们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生太多具有“传奇性”的故事。

谁是谁的故事,谁又是谁的传奇?唯有自己心知肚明,而你便是我这一生的传奇。“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一段传奇,折射百态人生;一段传奇,彰显生活之非凡意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或许我是别人的梦,而你是我的梦;或许,我是别人的传奇,而你是我的传奇;或许,你是我的梦,我亦是你的梦;或许,你是我的传奇,我亦是你的传奇;谁是谁的梦,谁是谁的传奇?唯己心知。

秋风扫叶皆是恨,花落纷飞不留影。

莫问离愁心几狠,秋意几许乱春心。

奈何情义两难全,心伤情深梦难醒。

晓得君人己心知,你我传奇终留痕。

三匠传奇

文/李浅予

乡村,夜晚,铁匠铺。明月当空,照在铁匠铺旁的桃树上。在飘落的桃花中,一个青年正抡着锤子,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着丁丁当当的敲击声,青年随口吟道:“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情何深!”

青年名叫张仲炀,他出身贫寒,靠打铁维生。张铁匠爱作诗,他常常一边制作镰刀、锄头,一边吟诵自己的诗作,经过这诗意的粹炼,这些农具仿佛都变得有了诗意,并将诗意的种子播进了肥沃的土地里。

张仲炀成了远近闻名的铁匠诗人,小镇上的一位读书人听说他的故事后,来到铁匠铺,对他说:“年轻人,你若想诗有长进,必须投到高人门下,王湘绮先生今之大儒,你求教于他吧!”

王湘绮即湖湘学术巨匠王闿运,当时正主持昭潭书院。张铁匠熄灭炉火,立即启程。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张铁匠戴上斗笠,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步行三十里,来到昭潭书院。

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幸遇上了王伦,张铁匠显然比林冲幸运。自入王门后,张仲炀整天跟着老师吟诗填词,诗艺日进。后来,他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教于明德、麓山诸校,后来做到了大学的教务长。

和张铁匠一样传奇的还有铜匠曾昭吉。曾昭吉靠为人修锁钉箱维生,他的工作具有流动性,机会自然比久居乡野的张铁匠要多。王闿运见他“性颖慧,理想绝高”,便主动将其招入门下。

曾昭吉是个做官的料,后来官至正五品。在那个时代,他无疑实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不过,他还有个让一般读书人无法理解的“绝高”理想:科学研究。

1904年,曾昭吉干了件在当时的人看来非常荒唐的事:制造空运大气球!试验了几次,气球都掉到水里去了,一时成为笑谈,虽然后来他终于制造出了热气球,并乘着气球上了天,但差点为此送了命。

除了是中国第一个制造热气球的人,在中国科技史上,曾昭吉还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将电力引入湖南,第一个在湖南安装电灯,第一个发明辫子机,第一个仿造“外国的第一利器”升级版来复枪。

“王门三匠”中的最后一位是木匠。木匠喜欢画画,和铁匠张仲炀是朋友,经张仲炀介绍,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见王闿运。王闿运对木匠的作品大为赞赏。当时,许多人都想成为王闿运门生。张仲炀屡次劝木匠拜到王闿运门下,可木匠怕别人说他标榜,所以迟迟没有答应。

这个木匠的骨气让王闿运非常佩服,他常常对人说:“我手下有铜匠曾昭吉,铁匠张仲炀,还有一个木匠也是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话传到了木匠的耳朵里,于是他赶紧来到王闿运那里,正式拜入王门。

这个木匠就是齐白石。1928年,64岁的齐白石做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他感慨地说:“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19年以前铁匠张仲炀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一样,都算是我们手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