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文章

2022年12月11日经典文章

老太太的文章(精选22篇)

初雪温情

文/微澜

洛阳的第一场雪,似乎比往年来得晚一些。下雪了,我和老伴儿急忙来到周王城广场拍照。雪花漫天飞舞,高大的雕像顶着雪花岿然不动。

广场上的人很少,雪花飘在脸上冷冷的,落在铺着彩砖的地上,立刻化成了水,湿漉漉的。我略一分神就滑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突然,我看到广场上有两位中年女士,搀扶着一位老太太在雪中行走。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还提着一个无纺布小兜,一步一拐地走着。我走近她们,听到老太太一直说:“谢谢,谢谢,好心人!”她一口南方口音,毛线帽子下露出雪白的头发,手套、衣服上沾满了泥水。两位女士说:“你家在哪儿?给家里打个电话,让家人来接你吧?”

这时,我才知道,她们不是老太太的家人。老太太坚持不给家里打电话,也不去医院检查。她说:“没事儿,你们走吧,我家不远,就在广场西边的那座高楼里。”两位女士慢慢松开手。一看,她根本走不好,一摇一晃,一瘸一拐,眼看就要摔倒。老伴儿慌忙扶住她,两位女士也赶快搀住她的胳膊,把她送过了马路。

过了马路,老太太又说,自己能走。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路边的墙,没走几步又想摔倒。看着真不行,她才同意我们送她到家门口。路上,老太太告诉我们,她有四个子女,老伴有病住院了,闺女、儿子都在医院护理,就她一个人在家……难怪,她不让给家里打电话呢!

我们把她送到了电梯门口,刚好碰到她的邻居。邻居先以为我们是老太太的亲戚,后来知道,老太太在广场上摔倒了,我们四个人送她回来。邻居搀住她,我们才放心地离开了。

这时,我才顾着问两位女士,老太太是怎么摔倒的。一位女士说:“老太太在雕像旁边的地上半躺半坐喊叫‘好心人,我摔倒了,起不来,拉拉我吧’!正好,我和这位姐姐听到了呼救,来到跟前,就一起把她扶了起来。”

我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一对撒谎的乡村老夫妻

近几天,央视一套在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原以为只是走马观花介绍中华美食的节目,没料到这部片子通过中国人的传统食物,讲述生活在各地的国人“以食为天”背后的故事。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只是用平实的言语介绍中国各地的家常菜,看着看着,我毫无犹豫的喜欢上了这部纪录片。虽然在城市中有了无数的食品添加剂,然而在广大的乡村还有无数的原始美食,还有能够刺激舌尖味蕾的无数美食,每个人的舌尖都有一个故乡,故乡有多美,舌味就有多美。今天,我们对现世的食品无论再有多少不悦,谁又能真正割舍,难道把嘴巴都封起来。还是需要以食叙情,唤醒了沉睡在大家味蕾中、心坎上悠悠5000年的中华美食情感,正如片中所说:才下舌尖,便上心头。

于是,我也赶时髦,星期天乘车到乡下去寻觅留存在民间的中华美食。我去的是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的南汇新场古镇,古镇还没有被完全的开发,也没有门票一说,不见周庄、乌镇浓郁的商业气息,多得是质朴原生态。当然,新场镇也是有着千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水乡古镇格局,这里的建筑颇有特色,有明清时期的老街,有清代、民国时期建筑混着西洋的建筑风格,又不像市区的石库门,自成一派,世居在此的老人说这里还保留着多幢三进门以上的明清大宅。我游古镇主要是寻找舌尖上的中华美食,由于新场还处于原生态中的一个古镇,商业气息不浓,一般都是给小镇居民提供服务的饭店小铺,在古镇看看转转,寻寻觅觅,终于转到老宅里面的一家小餐馆,烧的都是农家菜,味道还确实不错,我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吃菜,无意中听到旁边一桌有老人聊家常,聊的是他们村子里的一对都喜欢撒谎的老夫妻,听着听着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们说的那对喜欢撒谎的老夫妻,年轻的时候,老头子体壮如牛,侍弄着家里的几亩桃园,锄地、剪枝、喷药,整天和妻子守在桃园里,拼命的挣钱供着孩子们上学、成家立业。超强体力的劳作和雾化的农药给他们留下挥之不去的病痛。老太太肺总是不好,喘气都很困难,老爷子的皮肤总是火辣辣地痛。于是老头子陪同老太太到周浦医院看病,上上下下地都检查了,医生留下了他:“您老伴的病是肺癌,癌细胞已经扩散了,这么大年纪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了。以后多吃点好吃的,多玩玩、多走走。”老头子傻了,他摸索着掏口袋里的烟,颤颤地摸出一支,夹上,又拿下来,在手里搓成细末。“怎么得这种病呢?老伴啊,年轻的时候,你跟着我受了那么多苦,老了老了,怎么得这种病呢?”老头子偷偷跑到洗手间,哭了,又用水洗了脸。

等他走出来的时候,他满脸笑容。老太太问:“怎么才出来?”“医生留下我开点药,交待一点事儿,现在的医生都是吓唬人,没啥事!瞎花钱。”老头子揣摩着老太太的心理说。“我说不来吧,偏来!赶紧回家吧,耽误多少事。”老太太埋怨。于是,老夫妻俩又坐着公交车回家了。老头子秘密地召集儿女们开了一个会,说了他们母亲的病情。大家都伤心地哭了。老头子阻止道:“都不能哭!你们要帮我撒个谎,把这个秘密瞒下去,直到***死为止。”大家都答应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头子总是顺着老太太,犟了几十年的脾性也和顺了,没事的时候,总是坐在老太太面前说话,说他们年轻时的事儿,说着说着,两人便大笑。有时,老头子还牵着老太太的手,搀着她到村外走走,无论走多久都不肯撒手。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爷子也病倒了,家里人都不在,老太太一个人陪老头子去医院检查。看完病,医生又把老太太留下了,说:“你家老先生的病可不轻,他是皮肤癌,已经是晚期了,您要多照顾他,回去吧。”老太太明白了,老太太心里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老头子苦了一辈子,我不求什么多好的日子,只要两个人能在一块就行了,老天爷啊,你怎么这样不帮忙。”老太太在屋子里掉眼泪,一条手巾都湿了,打开门,她出去了,看见老头子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垂在胸前。她不忍惊醒老头子,就在他身边静静地坐着。老头子醒了,说:“刚才睡着了,也不喊我?”老太太笑着说:“就你珍贵!没事了,我们回家吧。”“医生没说什么吧?”老头子担心。“没有。就你那体格,还能有什么事?”老太太责怪他。“那我就放心了。”老头子和老太太就手牵着手回家了。

老太太象老头子一样,悄悄地把儿女们集合着一起,说:“你爸爸辛苦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得了皮肤癌,从今以后,谁也不许在你爸爸面前说走了这事!你们都得给我瞒着!”儿女们知道双方的内幕,但谁也不愿意说破。都含泪答应了。两个老人就这样生活在彼此的谎言之中,他们都觉得为了对方必须把这个谎言瞒下去,他们都把和对方生活的时间当作最后的一天,所以,他们都好好的过着,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是对方生活的唯一依靠,他们才好好的活着,尽管,他们的生命即将燃尽。由于家里治病需要医疗费,生活大不如以前,老头子还是时常买些肉给老太太吃,老太太不吃,她觉得丈夫即将离开人世,她不忍,让给老头子吃,但老头子也不忍,他觉得老太太跟着自己受了那么多年的苦,在生命的尽头应该让她幸福。他们都生活在一片温柔的谎言之中,这让他们感到对方对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几年过去了,两个人还活着,医生的断言没有实现,早早判了死刑的老两口竟然还活着,熟悉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终于有一天,老头子不行了,他在最后还是挂心着自己的老伴,自己走了,谁来照顾她啊?“久病床前无孝子”孩子终归是孩子,不如老两口贴心,直到临咽气的时候,他还让老太太出去,留下儿女们,说:“***的病别让她知道……”孩子们一个个地在老爷子面前保证不会让老太太知道的。老爷子安心地让老太太进来,紧紧地握住老太太的手,说:“我已经交待他们了,你要好好地活着。”老太太含着泪说:“老头子,其实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你骗不了我,一辈子都骗不了我。可是为了你,我撑着活,这几年咱们活得舒坦啊。”老头子笑了,像得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手,渐渐地冷了,凉了……

因为寻美食来到古镇,因为古镇有美食;因为真爱对方而撒谎,因为撒谎是真爱,人世间唯有真爱才是美,再美的美食都需要有真爱。寻觅美食,不光品味,还得处人,人不爽,食再美也逊色,此行古镇,不但饱览美景,享受美食,还闻听到这样一段人与人之间温暖真情的故事。

一个旧相框的故事

文/佚名

【一】

我念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太远,所以决定一个人到台北租房子。

那时运气真的不错,很快就让我找到价钱公道的地方,是一栋五楼公寓的二楼。搬进去的时候,我很有礼貌的先去跟楼上楼下的邻居打招呼。

一楼住着一个七十几岁的老太太。一楼前面还有店铺,店也是老太太开的,是家简单的杂货店。老太太虽然身体依然健康,但眼睛不好,大部分的时候就坐在收银机后面吹电风扇。

三楼则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姓刘。刘先生是做通讯的,好像还蛮厉害的,报纸上常常有他的新闻。他人很好,知道我喜欢摄影,还介绍我到他朋友老杨那洗照片,可以打折。而刘太太则是家庭主妇,话好像也不多,我 对她没太深刻的印象。

其实,除了第一次见面以外,我也很少跟我的邻居们碰面,更别说是聊天了!每天念书就忙不过来了,哪里会想到去楼上抬杠啃瓜子,或到楼下听老太太讲古。

我书又念的不好,爸妈每两天就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一个人在台北,天高皇帝远,所以不背书也没人管?

【二】

事情,还是自己找上门来。

住没多久,我爸就叫我搬到他一个朋友家去住。

“这样你应该会多念点书吧!”

父命难为,我几万个不愿意,还是开始整理我的东西。

搬家的前一天,一个星期天下午,我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本来想复习一下物理,但想到明天就要搬家了,实在念不下去。抓了本最新的漫画,我决定到阳台上颓废,享受日本的艺术。由于阳台 下就是杂货店,我可以清清楚楚的听到老太太收银机的操作声。快抓狂的我,赶紧带上我的耳机,把音乐调到听不到收银机的音量。

终于可以舒服的看我的漫画了!

过没多久,我正巧往外一看,没想到…

一双白色的球鞋从我眼前坠落!

应该说是,鞋子从楼上掉到马路上。

有着侦探般的好奇心的我,决定下楼去看看。

到了杂货店,老太太看我脸上写着一个大问号,呵呵的笑了起来。“三楼的又再吵架了啦。每次一吵架,刘先生就躲到阳台上,刘太太越看越气随便抓个东西就往阳台扔。大部分的没打中刘先生便掉了下来。怎么?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了啊?”

我是吓到了!

没想到看似温柔的刘太太臂力这么大,有点肥胖的刘先生竟然反应这么快,真是躲避球的最佳拍档!

【三】

老太太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很大的袋子,里面好多东西--有书,录影带,CD, 电视遥控器,还有一大堆别的。

“这个刘太太人是好,就是脾气太坏。她能嫁给那么好的人却不懂得珍惜。唉,一定是妈妈小时候没教好。”老太太边说边摇头,叹气。

“别这么说,刘先生会选择她就代表她一定很好,我觉得***妈很了不起哦!”我觉得这位老太太也很好心,竟然帮三楼的夫妇保留她们一气之下所丢出来的东西。

突然间看到袋子里有个相框。拿出来一看,相框里的照片已经很老了。照片上是一个中年的太太牵着她十一二岁的女儿,两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要不是相框摔的玻璃都震碎了,这张照片真的很温馨。

老太太看到相框,哭了起来。

我终于明白了。老太太是刘太太的母亲,而照片上是她们母女俩。

我靠着椅子,不知该说什么。老太太擦了擦眼睛,慢慢的说:“我和小玟的爸爸很早就离婚了,当时她才小学二年级。小玟的脾气一直都不好,跟她爸爸很像。我也是因为如此,才会离婚的。那时我没工作,也知道经济上会出问题,但我真的不想让小玟整天看着我被她爸爸打。之后,真的很辛苦。我小时候没念书,所以也找不到好工作。到处借钱,加上我在两家餐厅打工,才勉强养得起小玟。小玟的学费,也是大问题。我改成了一天只吃一餐,把省下来的钱给小玟买课本。不过小玟好聪明喔,每次都是班上第一名!”说到这,老太太好骄傲,好快乐。

“只可惜,上高中之后她交了一些势利的朋友,整天想去逛街买名牌。我的话她也不听了,书也不念了,让我好痛心。有一天晚上,她又跟我要钱买香水。那天我正好在公车上被偷了五千块,烦的不得了,便骂了小玟几句。她大发雷霆,离开了家里。我一开始以为她气消了就会回来,没想到她一走就是十二年。我没钱找她,只能每天晚上哭。哭到后来眼睛不行了,餐厅也不用我了。最后,只好去扫马路,赚吃饭的钱。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年轻有为的通讯总裁娶的是小玟,是我的女儿!我好高兴!

我跑去找她,竟被轰了出来!还好小玟的丈夫,也就是刘先生,知道真相后不但没看不起我,反而替我买了一层楼在他们楼下,还帮我开杂货店。

我把这张照片交给我女婿,希望他能在小玟心情好的时候给她,让她记得妈妈。以前没钱照相,这张好像是我们母女唯一的一张照片。结果,她每一两天就吵架,照片还是丢回来了。”

老太太痴痴的看着照片,沉默了一两分钟。

“其实住哪里不重要,只要能看到小玟就好。唉,但小玟到现在还生我的气,还是不愿见到我。我只好天天当她出门的时候,从背后看她一眼。这样,我也满足了。刘先生对小玟很好,也很能干,他最近还要到波士顿去开分公司。小玟真的很幸福。只是,她们一搬走之后,我一个人…”

老太太又哭了起来。我忍住不让眼泪离开眼角,很快的离开了杂货店。

我带着那破碎的相框,骑着脚踏车到附近的照相馆。这家的杨老板因为我常去,所以跟我很熟,我一进门马上就跟他要我需要的电脑设备。照相馆快要搬家了,店里也蛮乱的,但是杨老板还是热心的帮我找我要的软体。

我知道我能做的可能微不足道,但我还是要试一试…

第二天,我就搬走了。离开前发现杂货店竟然没开,蛮奇怪的。之后的日子,我被排山倒海的考试及求职的准备忙的喘不过气来,实在没时间想别的事。

【四】

三年过去了,我奇迹似的毕了业,也在台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某一个星期天下午,跟朋友吃完饭,我想起了那栋公寓,想起了老太太。想说反正没事,去看看也好!

没多久之后,我把我的车停在公寓的对面,慢慢的走了过去。

哇!一楼的杂货店已经不在了,变成了照相馆,而且还是杨老板的照相馆!没想到他竟然搬到这!一走进店里,就觉得他生意一定很好,装潢都换新的。

“欢迎光临!”柜台后的小姐很有朝气的说着。

我正要开口,忽然听到杨老板宏亮的声音。他从后面房间走了出来,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笑容。

“来来来,快坐下!好久不见啦!怎么样,毕业了吧?在哪工作?结婚没?有没有女朋友啊?”

我边喝杨老板给我的茶边回答他一连串的问题。

喝完那杯茶,也过了半小时。

杨老板突然抓了抓头,戏剧性的跳了起来。

“哎呀,差点忘了!刘民庆有封信要给你,是美国寄来的喔!”我呆了一下,才想起以前三楼的刘先生就叫刘民庆。

我如何知道呢?因为他们夫妇吵架,楼下的我总可以听到‘刘民庆你这个XXX,XXXXXXX’ 了解了吧?

言归正传,信的内容是: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你搬到哪里,所以我只好把这封信交给照相馆的老板,希望他有一天能碰到你。

我真的没有办法用文字来完全的表达我的感激。

那个星期天晚上,我太太小玟出去买东西,一出门就看到门外地上有个包裹,收件人还是她。她那时还在生气,也没先考虑这包裹的来源就立刻把它打开。

我在客厅看书,竟发现我太太在门口站了很久,身体不断地颤抖。

我走到门前,怕她是不是不舒服。没想到她却在哭,手里拿着一个相框,静静的掉眼泪,我认得那相框,是我岳母送给我们的。我一直把它放在客厅的钢琴上,而小玟从来都不肯看那照片一眼。 终于有一天还是被她给扔了出去。

不过我仔细一看,相框似乎被修过,而里面的照片也不太一样。本来是我太太十岁时的照片,这张却是她现在的样子,而旁边的母亲也是现在的年纪。

唯一不变的是,这张照片里的母女依然牵着手,两个人都笑的很灿烂。

相框上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母亲天天都希望照片上的美梦能成真,她一直以你为骄傲,你也应该以有这样的母亲为荣!”

那天晚上,我太太去楼下的杂货店。我岳母还以为她是去买菜,正要拿篮子给她。小玟把篮子往旁边一放,双手紧紧的抱住她母亲,嘴里一直说“妈,对不起,我真的真的很对不起。”

星期天晚上,母女俩哭了好久好久。十几年的痛与苦也随着眼泪的蒸发,一起消失了。凌晨一点的时候,我想她们应该都还没吃饭,就煮了一锅面拿下去。原来小玟已睡着了,她靠着妈妈,睡得很熟很熟。岳母的手不时的摸着女儿的头发,她的脸好慈祥,好平静…

自从那天以后,小玟与母亲的感情越来越好。她们每天都一起去散步,要不然就一起在杂货店谈心。小玟的脾气也改了很多,我们夫妻之间也不吵架了。

我们一直想要找你跟你道谢,但我因为马上就要搬去波士顿了,太多事又太少时间。只好出此下策,寄信给杨老板,希望有一天能交到你手上。

我的电话及Email留给你。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请你来美国玩,让我们全家好好的招待你。Give me a call,机票我会帮你处理。

在此,我们三个人要再次说声谢谢,也祝你学业与工作顺利。刘民庆

信封里还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下着雪的波士顿。小玟与老太太站在某一所大学前面,小玟牵着妈妈的手,两个人都笑的很纯、很真。

就跟我三年前用电脑绘图程式所制作的那张照片一样,不过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小玟与老太太的幸福也是真的…

我小心的把信与照片收起来,匆匆忙忙的离开了照相馆,留下了一头雾水的杨老板,我才不想让他看到我哭呢!

我想,冬天的波士顿一定很冷吧!

不过,只要有着温暖的心,真心的情,那就不必怕冷了!

对面的街道上,一个中年妇女牵着女儿的手正准备过马路。小女孩大约十岁,很活泼,逗着妈妈笑个不停。

那一刹那,我好像看到了老太太的影子…

泪也差不多流干了,我擦了擦眼睛,吹着口哨,慢慢的走向我的车……

娘家路上的老太太

文/胡文宽

村路上走来回娘家的老太太。路是穿村连地的土路,多少年的车马压、人脚踏,硬实得如钢铁,远看像一条白线。路边自生自长着两溜杂草,春天青秋天黄,给路镶上毛绒绒的边。

老太太是小脚,一步一摇,走不稳当。挎一个竹篮子,椭圆形、棕褐色,系把、圈沿已被磨得溜光发亮,有润泽感,好似文物上岁月沉淀的包浆。篮子似乎是空的。底部有时躺一包点心,有时是几个偷着煮的鸡蛋,有时是舍不得吃的几个核桃,有时是给娘家侄子做的虎头鞋,有时什么也没有,就一个空篮子。

空篮子自然不会一直空着,老太太走会儿,发现路边一段树枝,就俯身拾起来掰断放进篮子,又走,看见一块树皮、几段木棍,也拾起来;或者够长够粗,干脆就拿在手里做了拄棍。到了娘家篮子就不空了,娘家灶前就有了柴火,娘家兄弟媳妇自然喜欢。

老太太走累了,路边一块石头,她用苍老的手抹抹土,坐下歇会儿,跟过往的行人打个招呼,东西两庄十里八里的,遇上熟人的机会很多 ;抬头看看天,咒怨几句天气,阴冷,害的腰腿疼;碰上晴朗的天气,老太太会想起往事,哼起谁也听不清的小曲儿。

她是在这条路上走老的。当初,她就在这条路上从娘家被抬进夫家的,那时的她是春天路边怒放的野花,是夏天池塘迎风摆的荷花,是秋天成熟的丰腴的柿果。

她眯起双眼似乎想起来了,是不是就是这块扁平的石头?婚后第三天回门,他用独轮车推着她,应该就是走到这地方,新媳妇看汉子被秋天高高的日头晒得光头上流油,心疼的让他停车,小夫妻坐在这块石头上窃窃私语,他放肆得哈哈大笑,惊飞了路边草丛卧着的一对鸟儿,她抬起羞涩的俏脸,冲着喳喳乱叫的鸟儿,轻轻喊着“去”,又俯身拾起一块小石头,作势要打,可鸟儿已飞远了……

然后,是领着孩子走这条路回娘家,先是一个两个,最多时五个,放羊一样赶着,“羊羔儿”不老实,这个掉进路边水沟里成了泥猴,那个跑进田地扒人家的地瓜抠吃人家的花生,还有两个打闹着跑到前面去了,不见了踪影……她喊破了嗓子,忙乱了鬓发,还是拢不住野地里撒欢的“羊羔儿”。

这条回娘家的路,她白天走过夜里走过,风里走过雨里走过;和男人怄气哭着从这路上跑回过娘家,把不听话的孩子打跑了,黑天还不见回家吃饭,她曾顺着这条路深一脚浅一脚地一边喊一边找……她的腰身也由柳条变成了柳树身,头发由芝麻黑变成了雪花白,现在脚步不再轻快,面容成了老秋的菊花,但是每年依然要回娘家。

实际上,娘家早已没了娘,没了爷,兄弟们也大多不在了,但娘家是女人的出发点,回娘家是女人一辈子心头的结;没了父母,到兄弟家坐坐,没了兄弟,到侄子家坐坐,像倦飞的鸟儿归巢,像春天出发的树叶,秋冬又入了根……

那夜 我把自己也丢了

文/刘茂云

村子搬迁后,村子又成了地。 几根电线杆歪在地上,是村子留下的散兵游勇。范七家被雷劈过的那颗老榆树还活着,杵在老地方独自发怔,老榆树是村子和这片土地最后的纠缠。忙碌的农人在新开的土地里继续侍弄庄稼,没空闲听老榆树的叹息。

村子没了,没了遮拦,原来绕着村子的风跑进来,在新长起的庄稼上吹起一波一波的风浪。

村子是地里长出的庄稼,一茬一茬的旧人被长没了,一茬一茬的新人又被长了出来。一茬一茬的人是庄稼长出的叶子。

房子盖起来,修三年补五年修修补补又十年,一住就是几代人,一住就是几十年。房子是一本一本散落民间线装的旧书,装帧不一样,内容却差不多。

当年,村子是体面的。从村子里走出来的老人孩子为异乡人指路,会竖起指头遥指村子,像京剧的兰花指。刚出嫁媳妇的笑像含苞的黍子,质朴而流香。笑过,掩嘴低眉软语,俺是王村的媳妇,俺家掌柜叫王四四。掉的没剩下一颗牙的于老太太说话双手罩住嘴的两侧,声响是摁出来的,带着风声。她常说:这村儿是俺家于二和俺开的荒,于二掌犁,俺是那拉犁的毛驴。于老太太说民国三十六年,牛钻进莜麦地出不来;种甚收甚,不种也收。于老太太说,那年的莜麦长得没影儿了,她晕头转向跟喝醉了酒一样,让于二给扛回了家入了洞房。村里人戏谑于老太太说那年的莜麦长成红高粱了。于老太太给于二生了九个娃,六个女娃儿三个男娃儿。人送于老太太外号九儿。九个娃儿们的光景都不好过,顾不上孝顺于老太太。于二死的早,于老太太一个人住着一间四面漏风的窑,地上是她收留回来的一只老猫。于老太太说,羊粪珠珠一坡也没用,烧火不旺,还熄火!

那一段岁月恬静如猫,日子如一朵云一朵云悠闲飘过。风蹑手蹑脚绕着一家一家串门,该缩身子就缩,该踮脚踮脚,该弯腰收腹弯腰收腹,该提衣襟提衣襟,该提腿提腿。娃儿们顾不上鼻涕流过嘴唇、半天一动不动站在一起,比划家家屋顶上舞动的炊烟;躺在地上,枕着两手,数头上的星星,拉不完的家常。这些娃儿们长大后,把那些年月的炊烟分行成有滋有味的诗歌,星星成了逗点。那些年月,花草会瞅一爿没人踩的地方散自生长,像少年暧昧的情怀。狼毒草、车前子、枳芨、马莲花……不分贵贱,一朵一朵开放,像一家紧挨一家的邻居。站在土墙上和麦秸垛的公鸡,从四面八方昂首挺胸异口同声,把每一个早晨叫得水灵透亮。那是鸡们每天的无伴奏合唱。人踏着自然的节律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张家的黑猪可以在李家的猪窝随便借宿,某一天黑猪没有来,李三会放下饭碗背抄手站在张家地上,巡警般质问黑猪的下落不明;王家的牛站在吴家的房檐下避雨,吴妈抽半截油布搭在牛背上,自己却被淋成落汤鸡。每天傍晚,羊群和黄昏携手回家,羊倌的鞭梢把晚霞抽打得红的不能再红。夜幕如佛,包容一切,乡村静卧其中默然诵经。檐下的燕子秋天走了,春天又飞了回来,像回娘家小住了一段,呢喃还是上年的呢喃。两条麻花辫拖至脚踝的二妹妹,在农历正月初六的唢呐声里,裹着红肚兜哭着嫁到外村;那一夜,失眠的不仅是村里的年轻后生,还有被相思折磨千年比黄花还瘦的月亮。那一夜,鸡不叽咕,狗不吠声,人不打鼾;说话的只剩下了月亮。

村子搬迁前,我经常回村子里转悠。那个时候,破房烂圐圙多了,走得人多,住的人少,空落落的。昔我往矣,不仅仅是杨柳依依。经常和我一块转悠的是尾随我一前一后的两只狗,一会儿走在我前面,一会儿又退在我后面的流浪狗,它们脊背上的毛一缕一缕枯草般飞扬。见到它们,我倍感亲切。我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转悠累了会不会有一觉安睡,一觉能不能睡到天亮。明天,我不会来的明天,它们还会来吗?它们和我一样,走走停停,不说话;只是嗅,一个劲儿地在嗅。

过去从村南到村北走只要一会儿的功夫,现在一转悠就得半天。村子里藏着数不清的线索,绊倒脚的都是故事。扶住一截墙,墙上坐着的是一排排的故事;坐在地上,地上长满一丛连着一丛的故事。袁大人,马二女,聋喜生,白牛倌……一块七棱八瓣的压菜石横在地上,那是一块压过七十八瓮酸菜的石头,石头还在散发骨子里数不尽的酸;横在冯五院儿东南角那半截磨盘,相依为命的那一半流落在了异乡。空洞的泥瓮,香烟盒裱出的面盆,没了把儿的煤铲……一只踩在泥巴里的鞋子,一件在土坯下飘扬的衬衣……成了村子遗留下的物件。

夜晚,看花了眼的月亮看着搬迁后的村子,不明白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躺进了一朵云里……

那夜,我把自己也丢了!

做个平凡无奇的老太太

文/夏学军

有那样的一组照片,曾经深深地吸引我:几个老太太互相挽着手,她们笑容满面,体态年轻,衣着时尚,令人感觉精神焕发。配的文字更精彩:等我们老了,也要像她们一样,活得精致优雅。

初看的时候,我仿佛打了鸡血般兴奋——活到老美到老,是每一个女子的毕生追求啊!可是再细看才知道,那一张张异国面孔,曾经的身份是模特、时尚编辑,或者是与时尚有接触的工作。我心里一下就释然了,不是我们活得不精彩,而是我们找的“参照物”太高大上了!

再过二十年,我也成了老妇,我想即使我心态再好,也无法抵达她们的境界。虽然我很喜欢她们,但等我真老了,我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过我想要的生活。

人老了,日子也不能将就,即使那时家里只有两个人,也要打理得有滋有味。清晨,去市场买菜,天南地北的菜应有尽有,菜价公平又新鲜我就高兴;闲的时候逛逛花市,买上几盆放家里,看着就觉得心里开心。

心情好的时候,约上几个老姐妹,逛逛商场买衣服,不要太时髦的,舒适得体就好。姐妹几个你帮我看看好看不,我帮你瞅瞅合身不,叽叽喳喳地不亚于年轻人的热闹劲。

吃好穿好了当然也得有精神生活啊!等我老了,每天晚上,跳跳广场舞,做做健身操,要知道健康才是福啊。趁着身体还行,我和老伴儿报个夕阳红旅行团,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日子就是锦上添花般的美啦!

等我老的那一天,一定是三代同堂了,更盼望着每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我愿意张罗一桌好吃好喝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涮羊肉,嫩绿的青菜沾着酱汁,好吃又好看。你一筷,我一勺,那样的场景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是不是很俗?可我就想做一个平凡无奇的老太太,每天做着日常琐碎,牵挂着在外工作的孩子。细想一下生活中的每一样“柴米油盐”的琐事,不正是一个“家”最重要的事情吗?平时在家打理大家庭,逢年过节等孩子回家团聚,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家庭最普通,也最温情的一面。到那时候,我这个平凡普通的老太太,真的可以唱着歌过日子了!

挂念家中老娘

文/崔顺立

接到夫人的电话,询问我在哪里?

回答依然是“在单位!”

我觉得有些可笑,不在单位还能在哪里?一问才知道,夫人要和儿子的干妈去上街,不论点货还是购物,那都是女同胞最喜欢的事情。好在她已经把老母亲的晚饭做好了,给我打电话是怕我不及时赶回家。说心里话,夫人这个月真不容易,已经给我母亲做了一个月的饭了,每天掉着样吃,生活还真够水平。可是老母亲偏偏是念叨着要回自己的家,因为在她自己的家可能没有人限制她抽烟吧。我们决定不管她吸烟也还是不行。人老了就是家里的宝贝了,到哪里都受重视,天天都有人询问,打听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得一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昨天晚上,因为挖沟挖断了电缆而中断了5天的电话接通了,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我妹妹,询问我们一家四口人有几个人能参加老太太的生日聚会。按说,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儿子在电视台工作,天天跟着市领导下基层,时间不保障,我们其他人是没有问题的。老母亲70岁以后就年年办生日酒宴了,都是在酒店安排庆贺。后来这个做法有了改进,姐弟几个轮着来,一个人办一年。今年轮小妹妹安排,就把酒宴排在了全聚德烤鸭店,一张超大的桌子,据说坐20人没有问题,那样的话就热闹了。

老太太或许真是听了这个信息才又心动起来,昨天晚上就想回到远离我们家30公里的自己家去,是我们好说歹说才劝阻下来的。我想我夫人或许是劝说不了老太太才张罗着出门转转的。我知道她们婆媳关系好,合得来,可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就把老太太轻易送回自己家吧?还是她孙子的话好使,只说了一句:“奶奶别急,星期天我开车送你回去。”就解决问题了,您说这威力大不大?

老太太今年86岁,属牛,耳不聋眼不花。一天,我夫人在沙发上纫针,半天也没有把线穿过针眼儿。老太太说:“给我吧,我帮你纫。”您猜怎么着,一下子的事儿。我和小弟惊奇得不得了,全家人都笑个不停。

记得还是十几年前,老母亲骑着自行车跑了小30公里从包头市的东河区到我住的青山区看我们来了,一进门就让我夫人给“骂”了一通,我和老太太只是笑个没完,真后怕啊,您说要是有个闪失怎么交代?那年她70岁。

今天下班哪也不去了,赶紧回家。惦记这老太太呢。

把心放宽

文/梁永刚

一个周六晚上,带着儿子在湛河堤上散步。儿子在草坪上和几个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我来到附近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不远处,一位瘦小的老人手抓吊环,腾空而起,一连串敏捷的动作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走上前和老者攀谈起来,一问吓一跳,原以为老人70岁左右,没想到他居然86岁了。和老人一起出来的是他的老伴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今年82岁。老太太很健谈。她告诉我,老头子除了耳朵有点背,其他方面没啥毛病,身体好着呢。老太太说,别看老头子个儿不大,可心宽着呢,我跟着他快一辈子了,没有见他跟谁拌过嘴、怄过气,没有听他埋怨过谁半句。老太太还给我讲了一件陈年旧事,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她买了一个瓦盆,准备过年时用。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着呢,“我最小那个孩儿上灶房盛饭时把那个新瓦盆碰掉在地摔了个粉碎。我当时气得不行,手里掂个擀面杖撵着打。老头子一把拉着我说,‘烂了就烂了,能值几个钱?再说了,就是打孩子一顿瓦盆也回不来了。’”昏黄的路灯下,老太太的面容慈祥而安静;她的老伴一直坐在她的旁边,耐心地陪伴着,认真地倾听,不急不躁,没有打断她的一句话,甚至连一句催促的话都没有。

把心放宽,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在我所居住的家属院,早几年仅有四五辆私家车,横停竖放都绰绰有余。但随着私家车的数量猛增,偌大的空地开始变得狭窄,时常有一些晚归的车辆停在过道上,把路堵得严严实实。每天早上上班时是家属院最热闹的时候。有好几次,别说急着开车出门的人走不了,就连自行车想过去都难。由于不懂得相让,经常有人为争夺车位产生摩擦。我没有车,自然就不存在停车位的烦恼。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辆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两个年轻人为“踩脚”争吵起来,一慈祥老者温和且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得了,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是啊,把心放宽,让宽容走进我们的内心,还有什么矛盾化解不开呢?

提醒自我

文/李子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

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

爱情有包浆

文/陈晓辉

爱情有包浆。卿卿我我的年轻人无法体会中年夫妇的感情,中年夫妇也无从得知一起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的感受。

老年人的感情,没有年轻人的激烈震荡,没有中年人的沉厚无奈,不急不躁。因为岁月的浸润,持久的相处带来摩挲,沉静中泛着岁月的幽光。

老年人,说爱情有点矫情。他们的感情,全是日子中的芝麻小事。

一起去菜市场,或者去晨练,或者一个人做饭另一个人洗碗,或者一个人病倒在床上,另一个人倒水喂药。不说爱情,不说感情,一件件小事,全是岁月浸润摩挲后的坚硬与光滑。

外公与外婆皆高寿。二人一起度过贫苦动乱的岁月,到了晚年,居然越发情意笃厚起来。妈妈说,年轻的时候他们鸡飞狗跳,吵架、摔碗……老了老了,外婆居然改掉了小心眼,外公也变得温厚许多。他们在小院里种下丝瓜,一个拿小盆浇水,一个以竹竿搭架,嫩绿的丝瓜秧子,袅袅爬上竹竿,他们轻声讨论中午吃什么,都是满头银丝。

那些花花绿绿大喜大悲的少年时光,老人们从不提及。他们说的,只是一餐一饭一饮一啄,在丝瓜架子下,絮叨些温暖幸福的心事儿。

我认识另一对老人。老太太卧病,老头常年照料。听说二人年轻人脾气都急,颇有些针尖麦芒。但我所见,只是清晨老头推着轮椅,问老太太,今天想吃啥,要不去菜市场转转?买点新鲜韭菜回来包饺子?老太太在轮椅上一脸平静,唔唔作答。旁边,一对年轻人,挽着胳膊拿着一束玫瑰一脸甜蜜地走过。爱情对比如此强烈,但谁能说,老年人的被岁月打磨过的爱情,没有年轻人浓厚?

就像有包浆的东西,不管是玉器青铜或者木质,比没有包浆的,更珍贵更值得收藏。

有一次老太太住进医院,儿女心疼父亲常年辛苦,不让老头到医院服侍。老头在家坐卧不安,对着一只猫絮叨,她吃惯了我做的饭,她几点要喝水几点上厕所,孩子们哪儿知道呢?在家空落落的,还不如去医院伺候人老太太……

猫不说话,跳上一根树枝,居高临下看着他。风儿吹过,光影从树枝间漏下来,落在老人斑驳的手上。

老年人的爱情,像一件经年的旧粗布衣服。没有款式没有鲜亮的色彩,更没有做旧的痕迹——但舒适、贴心。

后来老太太出院,老头还是推着老太太的轮椅,一大早上街。他们说阳台上的小葱,长到半尺多高了,中午可以拔两棵炒菜。老家的枣树,是不是该开花了?听说有家朋友的猫生了小猫,要不要讨一只来养着……

他们,说的都是家常话,絮叨些年轻时的事情,相识,结婚,生子,奉养老人……那些平常人都经历过的事。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几十年,年轻时的“火气”,像刚出炉的瓷器,慢慢被岁月拂去。黄昏时坐在街边看行人,路灯一下子全亮起来,那些年轻时的小细节,被灯光照亮。

在春天的黄昏,端一杯茶,想到外公外婆和这两位老人,年轻时,爱情也光亮如新,鸡吵鹅斗磕磕绊绊,日子一天天一年年的浸润下来,岁月给感情裹上一层温润的包浆,浓烈转向平淡,尖利变得平缓,坚硬换做温柔——那么合适,那么好。

嫌弃是因为还爱着

文/宅美人

有个朋友,人美个高,还有个爱好就是每次见面都要数落他家老公,比如:我算是看透这个人了自私自利早上煎鸡蛋吃只煎自己一个,又比如:我真的对他失望到极点了孩子在哇哇哭他还玩着电脑也不去抱一下。诸如此类,非常多,弄得我非常担心,他们的婚姻是不是要破产了,一个人能对另外一个人冒出那么多的不满,不容易啊。

但是年复一年,他们还是没有离婚。前不久我们又见面,她就跟复读机一样启动了数落老公的按键,说她来大姨妈了老公也不体贴一下把碗给洗掉天辣么热晚上居然不洗澡就睡觉balabala一大堆,我忍不住问:那你怎么还不离婚呢? 谁知她美目朝我怒瞪:离婚?你Y别乱说,谁说我要离婚了?我们感情可好着呢!

我又问: 你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在感情好着的情况下还能数落起老公跟法官宣读惯犯的罪责一样条条顺口拈来?

她看我一脸迷惑,灿然一笑:来,给你讲个小故事。

她的故事:

我有次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水果摊,准备买点水果,看到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跟卖水果的摊主讨价还价:“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

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摊主笑着说:“我卖的都是5元1斤,没有二价……”“可你的苹果个头不大,而且颜色也不好看,很丑的!”“如果又大又红又漂亮,就要卖10元1斤了。”摊主依然微笑着。无论老太太怎么贬低苹果,摊主始终面带微笑不急不躁地解释。老太太虽然嫌苹果这不好那不好,最终还是以5元1斤的价格买了一些“丑苹果”。老太太拎着“丑苹果”走了。后来我我忍不住问摊主:“她这样贬低你的苹果,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生气?”摊主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呀?嫌货才是买货人啊!”

她又故作高深说:的确,只有那些挑三拣四,嫌货不好的人才是真正想买货的人,比如那位老太太,虽然嘴里数落着苹果的诸多缺点,但在她心里对“丑苹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也就是说,她是想买苹果的,若是不想买,即使那苹果再小再烂,老太太也不会关心苹果的优劣,更不会妄自评价。

我终于知道了,他老公不过是她的”丑苹果“,她的横挑鼻子竖挑眼都是因为表示对老公还是满意的,期待老公改掉一些小毛病,那样会更满意。

可是,女人,换个角度想,也许你也是男人的”丑苹果“呢,他也希望你能改掉一些小毛病,你就是完美妻子了。如果自己这辈子注定了是一个”丑苹果“,还不如容忍他也做个”丑苹果“,这样 才登对嘛。

被冷淡的甄嬛

文/雪魂蝶舞

清闲了差不多一周时间,等待问题档案的研判,上周四下午又重新忙碌起来,所有档案重新再翻一遍。这,与领导无关,而是省劳资与组织部对某项日期的确定标准起了冲突,历史上,判定的标准一改再改,那么下面的企事业单位组织部门唯有服从。就我个人的观点,有些评判标准是有失公平的,不够客观。

我们查出了很多问题,两位科长审查完毕,筛选出来的部位档案由相关厂领导上会研判。

工作之余,先后给老太太打了几次电话,我再次提出来周末全家聚聚,我们请客。老太太扔给我的还是那两个字,“不去!”同时给大姐打电话,聚餐,她不去。大姐的答复是,“跟我说没用,又不是我请客,不去就不去呗。”大姐与我商量,实在不行,外甥女带两个弟弟妹妹玩一天,请弟弟妹妹吃顿饭。我没答应,实在不行,我们姊妹仨带着孩子们单独聚聚。最终未果,原因,周天,如果大姐与小妹玩失踪,老太太肯定会猜到与我在一起,她会更生气。

老太太不是给个台阶就下的主儿,连自己的亲生闺女都容不下,她还能容得下谁呢?

我挺愁,让丫头给我出主意,丫头直摇头,“唉,解铃还须系铃人,姥姥的事儿,我办不了!你呀,就是那个被冷淡的甄嬛,尚需皇上回心转意才行!”让丫头给她姥姥打电话,或者自己回去一趟,丫头不肯,她不喜欢老太太。

又下雨了,今年的秋雨格外的多,上午还艳阳高照,中午竟然阴云密布,大雨倾盆。就如老太太的脾气,摸不准她的节奏,你不知道何时晴天何时下雨,何时高兴何时不高兴,让你防不胜防。有道是,秋雨绵绵无绝期,一场秋雨一场寒。

邻居老太

文/杨键

我的邻居是个残疾人,早退休了。早些年他的岳母从皖北来他家里,这位皖北来的老太太有六个儿女,儿女们商量好了,一年之中每家给老人住两个月,这样我每年都能看见这位老太太,满头白发,慈祥地坐在枇杷树下,没人跟她说话,连她的那些外孙们也不理她,她在他们的吵闹声里就像那枇杷树干一样沉默。每次她要到下一个儿女那里去,邻居们给她穿好了衣服,背上一个小包裹,好像是送一个小儿踏上流浪的旅程,但不久我又能看见她回来,好像一架旋转的老水车又转到了这里,满头白发,慈祥地坐在枇杷树下。

吴昌硕晚年画的枇杷润润的,大概这就是枇杷治咳嗽的缘由了。《花镜》上说:“枇杷叶如驴耳,凌冬不凋。”我喜欢枇杷叶,因为它四季不落,有些叶子可能终生不落,这就是它的神妙之处,枇杷树结的果子黄黄的,由这些如驴耳一样的叶子衬托得格外好看。

我的邻居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每年在他们家住上两个月的母亲,早已在他们的身上成了漂泊之物,而母亲这条河流,也在他们日渐贫瘠的心里快要干涸了。老母亲坐在枇杷树下打盹儿,她还可以坐多少年?她的眼睛那样明亮,那是一双来自皖北乡村的眼睛,她打量着尘世已快九十年了。枇杷树虽老,但却没有多少阴凉。她沉默着,一天说不上三句话。

有一天,老太太忽然心生一念,要回老家,她说她要回老家***,不能死在异乡,这是多少年的规矩了,可是没过三个月,老太太在一个大清早又由她的儿女们护送着回来了,好像枇杷叶一样不落,老太太没有死,她又回来了,满头白发,慈祥地坐在枇杷树下。

坚守

文/洪鸿

房东老太太经常跟我说:“小洪,你一个外地人来北京打工不容易,能有现在的成就,已经是你的福分了。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能忍的就忍了吧。你看我忍了一辈子,现在不也过得很好吗?”听了老太太的话,想想这些年来我北漂的生活,想想这些年来的艰辛和所付出的努力,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这里,我经历过,从晚上八点忙到凌晨三点。为了赶排报纸版面的进度,关了杀毒软件,尔后在排完最后一个版面的前一秒,电脑卡死再也醒不过来。惊心和绝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里不养闲人,要想干,就得下功夫。”从领导及同事的口中,你会分辨哪里有缺漏哪里该改良,一种似是而非的鼓励藏在里面。当然,还有那句“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换人”的胁迫。我没有时间感叹老天无眼、命运不公;我在另一台电脑上重装系统、重新排版,凭着记忆在两个小时里,把报纸版面重新排出来,感觉失而复得的是命。

我同样经历过,一次次根本无法完成的采访,在全国各大小城市来回穿梭,根本挖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头上那曾经耀眼的光环,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成稿后的发稿环节,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发稿总编在终审签字时,总是带着狐疑的眼光把你盯得头皮发麻。那一刻的尴尬,使你恨不能马上找个地洞钻进去……

太多难以逾越的困难阻碍,在每一个打拼着的“北漂”手里,都会变得微弱纤细。而每一个“北漂”,似乎也有本事把每一次“如履薄冰”,走得像是“如履平地”。所以在完成了采访任务,交完了稿件,以及干尽最后一杯酒的时候,“这个世界需要我”的假象像蓝色闪电,激活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让我感受到快乐的高潮。

在这里,只涨不跌的高房价、让人难以承受的消费水平,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限购,一家三口一起摇车牌号,摇了五年也摇不到手……除却还有一些充满期待的诱惑之外,我还有什么资格混迹于此?

每每想起房东老太太的话,我就会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怀揣只够坐车的钱,一个人远离家乡来京城谋生,车上挤得满满的都是陌生的面孔。乘务员推着小车,车上装满了花生、瓜子之类的小吃,不停地喊着,五毛一袋,五毛一袋。我使劲地把头扭向窗外,列车经过一片沙地,阳光扑簌簌地落下来。列车的广播里,突然传来《春天里》的旋律。幽幽水流般的,一开腔,就让我泪流满面。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奇怪,在那之前我不悲,也不喜,真的,不知什么原因,一听到这首歌,我就哭了。

一个在北京漂荡并坚守的人,踏足伊始的趾高气扬,何去何从的纠结辗转,决定之后的惶惶,让我感受到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要么,你迅速崩溃;要么,你有足够的坚韧,去忍受那些异态的聒噪。毫无例外的,在我的作品中,总晃动着一个写作者在这座城市中挣扎的身影。我依然以“我是这个世界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的信念,支撑着自己。

当年和我一起舞文弄墨的一帮朋友,在他们离文学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却仍在默默地坚守,凭着一份执着的信念,期望成功。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我依然有着一颗不平静的心,虽然我也是随着潮水败走的一粒沙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心灵的伤痛逐渐得以治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二十年的漂泊,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里,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终于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那道彩虹,不正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吗?

冬日的街道上

文/张玉贞

忙中偷闲,看到窗外的阳光正好,就抽出空出去走走。

缓缓地踱在马路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明朗起来。

一边走一边看,一股烤红薯的香味,让我垂涎欲滴。卖红薯的老头,脸上带着笑意,有条不紊地招揽着顾客。买了一块甜丝丝的红薯,焦黄焦黄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一边走,一边吃,倒也顾不得是否有损淑女形象。

糖炒栗子的香味,也诱惑着我。老板已包好了,一小袋,一小袋,在炉子边上温着。我心里想着那味道,就走不动路了,买一袋捎给老公和孩子吧,自己也顺便解解馋。

有卖小孩子的棉鞋、棉衣的,做工精细。一位老太太为孙子选棉衣,说:“现在什么都有卖的,笨人、懒人都不愁了!”小推车上的鞋垫图案精致漂亮,有喜鹊闹梅,有鸳鸯戏水,有金鱼戏莲等,看得让人欢喜,顿时心中暗生愿望,有时间的话,我也要照着样子纳一双。

一个角落,有位老太太面前摆着中草药,捆成一把一把的,桔梗、蒲公英、茅草根等应有尽有。有卖皮带的,有卖核桃、大枣的……小贩们在冬天的街头做小本生意,平日里风吹日晒,天寒地冻,很是辛苦,可在近几日暖暖的阳光下,也变得美好起来。一位老太太说:“天气暖和,就摆出来,管它卖多卖少呢,就当出来晒晒暖儿、散散心吧!”

老人们扎堆坐在大桥的护栏边晒太阳,唠家长里短。一位老太太感叹:“现在社会多好,不愁吃,不愁穿,天下太平。人不出毛病,就更好了。”旁边的老头说:“十九大开完,又出台了许多新政策,对老百姓更有好处了。”另一位老太太说:“所以我们要保养好身体,多活几年……”

走在这洒满阳光的街道上,风暖洋洋的,竟然有了春天的样子……

把心放宽

文/雨凡

一个周六晚上,带着儿子在河堤上散步。儿子在草坪上和几个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我顺便来到附近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不远处,一位瘦小的老人手抓吊环,腾空而起,一连串轻巧敏捷的动作看得我眼花缭乱,羡慕不已。

出于敬重,我走上前与老者攀谈起来,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我原以为老人顶多也就70岁左右,没想到他居然86岁高龄了。和老人一起出来的是他的老伴,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今年82岁。老太太很健谈,开口一说话让人倍感亲切。她告诉我,老伴除了耳朵有点背,其他方面没啥毛病,身体好着呢。我问起他们长寿的秘诀,老太太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归纳起来无怪乎饮食清淡,爱干活,不抽烟不喝酒等几个方面。说到最后,老太太又补充了一句,别看老头子个儿不大,可心宽着呢,我跟着他快一辈子了,没有见他跟谁拌过嘴、怄过气,没有听他埋怨过谁半句。

老太太还给我讲了一件陈年旧事,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她买了一个瓦盆,准备过年时用。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俺最小那个孩儿上灶房盛饭时把那个新瓦盆碰掉在地,摔了个粉碎。我当时气得不行,手里掂个擀面杖撵着打他。老头子一把拉着我说,烂了就烂了,能值几个钱?再说了,打了孩子瓦盆也回不来了。昏黄的路灯下,老太太的面容慈祥而安静,不紧不慢地述说着,不时从随身带的布兜里掏出水瓶喝上几口,润润嗓子;她的老伴一直坐在她的旁边,耐心地陪伴着,认真地倾听着,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没有打断她的一句话,甚至连一句催促老伴离开的话语都没有。

和那对耄耋老人的一番交谈,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老人健康长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把心放宽,用他老伴的话说就是“一辈子没有听他埋怨过谁半句”。

把心放宽,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辆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两个年轻人为“踩脚”争吵起来,一位慈祥的老者温和且语重心长地道了一句:“得了,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是啊,把心放宽,让宽容走进我们的心灵,还有什么矛盾化解不开呢?

习惯平淡的流年

文/叶美希

一个亲戚离婚,母亲问那孩子,怎么好好的离婚了呀?那孩子倒也直率——两个人在一起整天就是柴米油盐,越来越无趣。“婚姻生活不是这样的吗?”母亲很疑惑。“不是啊,我希望我们能常常去旅行,常常有甜言蜜语,常常去参加聚会,圣诞的时候去购物,冬天的时候去滑雪,夏天的时候去度假,秋天的时候看枫叶。”母亲没有说下去。她后来和我说,人生是一首巨大的史诗,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挨得过平淡的日子,才度得过一辈子。

两个人走向婚姻,对于彼此来说,除了感情之外,更多了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意味。婚姻这一纸契约,总会发黄,也总会无聊。天天制造惊喜,也是一种筋疲力尽的无奈。婚姻要长久,并不是谁为谁制造了多少惊喜,最重要的,是能否接受平淡日子中的彼此。

我们家旁边住着一对邻居。在我认识他们的20多年的日子里,两个人活得单调,却津津有味。男的是一个很内向温和的人,说话轻声细语;女的,总是风风火火的样子,一言不合就开始教训丈夫。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情形是这样的:每天一大早,老太太拎着篮子去买菜,老公公坐在门口拿着放大镜看报纸。老太太买回来油条和大饼,递到丈夫手中,老公公什么也不说,自顾自看着报纸。上午时,老太太在附近散步拉家常,老公公去老年大学上课。到了中午,一起吃午饭,妻子做的小菜很简单,每天不是番茄炒蛋+青菜,就是青瓜炒蛋+青菜。晚上呢,也雷同。但是,有一幕,让我特别感动。有个邻居路过他们家,正好老太太在做饭。邻居看了看鸡蛋,又看了看菜板上的西红柿,随口说了一句:你们天天吃这两三个菜,翻来覆去的不厌吗?老太太没说话,自顾自照管着锅里的菜。老公公倒接得快:“不厌倦不厌倦,吃了五六十年了,特别习惯,倒是有点离不开了。老太婆,你说对吗?”那天正好经过他们家门口的我,看到老太太斜着眼对着自己的先生,笑得特别甜。

两个人在一起,不能指望所有的日子里都翩翩起舞,所谓的小惊喜,也不过是你习惯了平淡的流年。愿你能在漫长的婚姻中,度过平淡的美好日子。就像每天的一杯水,慢慢喝,咕咚咕咚,看着它冒泡,也是一种无比可爱的时光。

我忍你一辈子

文/辉

一对老夫妻,妻子有严重的洁癖,丈夫却相反,很不讲个人卫生,又不喜欢做家务,夫妻两人经常为此吵架,妻子骂丈夫脏、臭、身上味道恶心,懒得像猪,什么难听的词儿都用上了,丈夫却依然我行我素。

所有人都没想到,在生活上这么不合拍的一对夫妻,居然吵吵嚷嚷始终没有离婚。几十年过去,在他们过完银婚纪念日的第二天,老太太忽然被送进了医院,经过诊断,她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

儿女们都劝老父亲把她留在疗养院里,他们很清楚父亲被母亲照顾了一辈子,连起码的清洁房屋都不会,又怎么伺候病人?谁知父亲十分坚持,将老太太接回了家。

多年过去,再到他们家做客的人都深深地感到惊讶。那间小小的二人居所被打扫得窗明几净,老太太丝毫未见消瘦,面色红润健康。虽然坐在轮椅里目光呆滞,流着口水,老头儿却耐心地一再帮她擦干净。老两口身上的衣服十分整洁,散发着老太太最喜欢的柠檬香皂味。房间里甚至还养了几盆花草,青翠欲滴,洋溢着勃勃生机。

我们以为老头儿找了保姆或者保洁员。后来跟他聊天才知道,他谁也没找,完全是自己一点点学着照顾病人,清理房间,烧饭做菜,洗衣叠衣……有什么不会的就问邻居和儿女,甚至学会了上网查找菜谱和养花妙招。这些年,他给老伴儿擦屎擦尿,洗澡刷牙,照顾得无微不至,自己也打理得清清爽爽,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

亲友们都佩服他,老头儿却一本正经地纠正:“我老婆才值得佩服,我想到自己以前那么邋遢,她居然可以忍我那么多年,就觉得她是真的爱我。所以我还她多少,都是应该。”

他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

“她忍了我半辈子,我再忍她半辈子,我们俩凑到一起就是一辈子,这才是圆满。”

家教中的“德西效应”

文/周礼

有一段时间,女儿十分喜欢画画,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我特地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只要女儿完整地画完一幅画,就给予一个红五星;只要画出一幅令我满意的作品,就给予十个红五星;当红五星累积到二十个时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比如,去游乐场玩、买一个洋娃娃、多给一个星期的零花钱等。另外,如果有作品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就奖励现金一百至五百元不等。

起初,女儿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会完成一幅作品,还常常提醒我不要忘记给她红五星。在女儿的不懈努力下,她得到了很多红五星,也满足了不少愿望。我满以为孩子会更加努力,朝着更高远的目标进发,谁知事情的发展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渐渐地,我发现女儿对画画的兴趣没以前那么浓了,很多时候只为完成任务,或只为获取红五星。大约过了半年,女儿对画画完全失去了兴趣,即使我提高奖励的额度,她也无动于衷。

这件事让我非常苦恼,也十分后悔,本来,我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女儿进步,让她将自己的爱好进行到底,结果适得其反,将孩子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中。

前不久,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个老太太的家门前做游戏,他们的喧闹声严重影响了老太太的休息,老太太十分厌烦,想要将他们赶走,可是无论她怎么怒骂、哀求,孩子们就是

不走。后来,老太太想了一个办法,她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嬉戏给我带来了快乐,为了表示感谢,我给你们每人发一元钱”。第二天,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来了,老太太给了他们五角钱,虽然孩子们觉得比昨天少了一半,但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了。第三天,老太太给了他们一角钱,孩子们十分不乐意,决定不再像前兩天那么卖劲了。第四天,当孩子们等着老太太发钱时,老太太却一分钱也没给,孩子们非常生气,他们跟老太太说:“你是一个小气鬼,我们再也不来你的院子里玩了。”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它证明了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原因很简单,当孩子因为快乐或兴趣做某事时,他们不需要外部刺激,如果用物质诱惑他们,只会转移他们的方向,让他们只盯着奖励的物品,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某项事物的兴趣,这样的转变绝对不是家长所期盼的。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对女儿的失败教育。其实,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才是家长真正应该做的。当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时,家长只需对他说:“孩子,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老太太

文/小儿

老太太

村里面有一户人家,父亲在前几年得病去世了,留下了年老的老伴和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是我们村众所周知的不孝子。他们个自都有个自的家庭。

其中小儿子是最不孝的,家里面也是最有钱的,在我们村开了个养鸡厂,每年收入在十万左右,在我们那算是富人了,所以小儿子便想出了个法子,决定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赡养权,他们写了三个号码,分别是1、2、3。抓到1的人就先赡养,每人每次赡养三个月。以此内推。他心里想着,3个号不可能自已就抓到1的,等两个哥哥抓到了1,养个三个月,说不定老太太就归西天了。他为自己的小聪明,得意着,想着想着,他抓起了桌上的号,他让俩 个哥哥先看号,大哥是2号,二哥是3号,他听了,不由冒出了一身汗,心想自己怎么这么背呀,但是没办法,这是自己想出的招,只有自己让了。准备把老太太接回家。

他们家是个两层小洋楼,外家一个大院子,在我们村属于比较气派的了,谁知他把老太太接回家之后,没有安排在小洋楼里住,而是让老太太睡在外面与鸡厂相通的,搭的一个简易棚子里,屋里除了一张床、一盏灯、一个热水瓶,便再没有其它东西。

老太太腿脚不灵便,眼睛又不好,又加上年龄大了,有时还会犯糊涂,小儿子就更加讨厌老太太了,觉得就是个闲饭的, 一日三餐想起来给她盛点,想不起来,便饿着老太太。老太太有时饿的没办法,就在屋里直哼哼。因为棚子搭在靠路边,来往的行人,都能听见老太太的哼哼声,便好奇地进屋看了看什么情况,只见屋内黑乎乎的,半碗的米饭放在床头,已经发了霉。老太太瘦的皮包骨头。好心的人就问了老太太怎么回事,老太太就像个孩子似的,哭着说儿子不给她吃。后来左邻右里的,隔三差五的就会把自家的饭菜盛一碗给老太太去,有时还会特意买点什么面包呀,饼干呀放在老太太的床头,让她饿了就吃些。都说老太太真可怜,怎么养了这么个儿子,这话传到儿子的耳朵里,自然不好听,来人便说老太太得了老年痴呆症,给她吃不吃,不用管她。有时别人回了他几句,小儿子便说以后你们不要来给她吃的,饿死了又不找你们。好心当驴肝肺,有的人气的也就不再多管闲事。

两个多月后,人们突然听不到老太太的声音了,几个人便约了进去看看,老太太睡在床上已经不能动弹,忙喊她儿子来看看怎么回事,小儿子不情愿地看看,用手指放在老太太的鼻子前,试了下还有气,推了推老太太,呻吟了几声,先开老太太的被子的那瞬间,把在场的几个人先是愣了,再后来就都吐了。原来老太太好久没下床走动,也好久没有洗过身子,身上尽然长了许多蛆虫,先开被子的那瞬间,虫子从被子里爬出了好多。

小儿子赶紧打电话给老大,说老太太不行了,你赶紧拖回去吧。(因为在我们那有个风俗老人在要走的时候,人必须在老大家的。)老大便晃悠悠地过来了。一看这情行,下了自己一跳,虽然平时不关心老太太,但看到这般,也觉得老太太太可怜了。小儿子说:“你赶紧找个车把老太太给拖走。老大说那就用你们家的车呀。小儿子却说我家的车都有用呢,其实小儿子家什么车都有,汽车、三轮车、小板车都行,他却觉得拖老太太会弄脏了自己家的车,就不想给老大拖,旁边的人都气的牙痒痒了。都骂他太没良心,好歹你也是从***肚子里出来的。后来还是一个邻居看着没办法,把自己家的三轮车拖了过来,给他们用。才拖到了老大家,用席子棉被放好,把老太太放了上去。

闻讯而来的人们像看电影似的都来到了老大家,看热闹,孙子和孙媳妇看不过眼了,他们想不能这样让老人家走的,便打了两盆热水帮老太太擦身子,那个洗可不是一般的洗呀,看了都吐!一边洗着还一边帮老太太身上的蛆虫给挤了出来,还帮别人家的那辆三轮车也洗了半天,边洗边吐着。那场面别提有多恶心,却又多了一份唯一的善心!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的,整个镇上的人都知道了,还有人要找记者报料呢!

没过几天,老太太便在人们的关注中去世了!

活出生命的精彩

文/王文咏

有两个70多岁的老太太,其中一位整日消极颓废,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垂暮残年,便为后事做着一些准备。而另一位老太太却在这一年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中她一直冒险攀登,积跬步而至千里,她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上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崇拜成功者,都想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最绚丽的风景。那些名人成功的事迹,那些激情昂扬的话语鼓动着我们的耳膜,只觉得周身充盈着力量,恨不得马上大干一番。但可惜的是它宛如大海的波浪,来得快去得也快,思想的震撼,情感的悸动都只是短暂的,真正重要的还在于行动。

克鲁斯老太太的经历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影响人生的绝不只是环境,也不仅仅是遭遇,而是一种信念,一种心态。你要想获得成功,就会全力以赴地付出。不要去为自己寻找所谓的理由,你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你就会去做那些有价值的事。

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正如你需要空气,需要阳光,你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自信正是控掘内在潜力的最佳法宝。就像克鲁斯老太太并没有因为70岁的年龄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敢于奋力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敢于去干事,激发自己的潜力,去挣脱人性的枷锁,而力求解救自己,驾驭人生的坐标,让自己养成一种奋进、攀登的习惯,不要让那些外在的环境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著名诗人海子曾经说过:生命是一个大于我的存在。我们活着就必须有自己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我们可以追求轰轰烈烈、名垂青史的人生,可以固守“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甚至还可以遵循老子的“无为”思想。存在决定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所需的生活方式,但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在庸碌无为中度过。

我曾拜访过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心理学家,她从来没有上过学却3次震撼北大讲坛,她17岁才开始识字却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她在全国巡回演讲达400余场,从事义务心理咨询达20多年,拯救了无数迷茫的灵魂,使他们改变了命运,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也许这些并没有感动你,但是——她的一生只拥有270天健康,一生经历了70多次大小手术,她终身被轮椅囚锁着,坐都不能坐,只能靠体内3根钢棍支撑着身躯。如果喟叹命运的不幸,她的身理缺陷会让她在阴霾中度过一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奉献社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使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真的,朋友,要拥有熠熠生辉的人生,你就要唱自己的歌,就要做自己的主角,坚守自己的生活信念,用满腔的热忱付诸于行动,用魅力和自信展现出你的风采!

冀南秋,蟋蟀鸣

文/维扬之水

夜色深深,换上运动鞋,随意走走。

公园里有一群女人在练太极拳,晚上是她们,早上你要是6点半转过来,看到的还是相同的她们,音乐慢悠悠荡着,恍若这些女人一夜都在,没挪过地方。

绿瓦顶的小亭子,几组简单的健身器材,小广场冷清清的,许多肥壮的蟋蟀从旁边的玉米地里蹦哒出来闲逛,楞头青一样,有的不知怎么跳的,进到地灯里,再也出不来,就那么关在里面,被绿光烤干,成了标本。

有一小溜玉米黑森森伫立在路边,上面的玉米皮儿已由绿变白,过了风华正茂的时间点儿,有的玉米已开始下垂,这种玉米掰起来费劲儿,仅用力不行,还得绕个圈使劲拽,不像绿玉米那么脆生,一掰就下来。咋说呢,过时不采,这玉米棒子,跟年老妇人没有内衣帮衬累累赘赘的胸脯肉似得,看上去丰满,却少了那股子青翠昂扬的飙劲儿。

有时早上遛弯,顺便买几个嫩玉米回来,叶子剥掉,拽下缠绕的玉米须,煮煮就是一顿早饭。秋天的集市多么美好!新刨的花生、红薯、土豆带着湿润润的泥,白的南瓜、绿的北瓜、结霜的冬瓜、红的金瓜、长的丝瓜都在摊位上静静等着,有的摊位上还放着一张5块钱的摊位费白单子。紫葡萄、红苹果、绿鸭梨、大红枣儿……那边大卡车上还有南方的桔子、贴着小红标签的甘肃大西瓜和新疆哈密瓜、绿皮儿网纹瓜。

卖农产品的多是附近村子的农民,一般年纪都很大,两鬓苍苍,脸皮儿黑黄多皱,佝偻着腰,摊上放个二维码,有的干脆贴到秤盘上。

最初兴起扫码支付时,许多老人不喜欢这个,有的还希望用现金交易,说自己用的老人手机,扫码收的钱在儿女们手里。有句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找汉子要钱,还得隔个手。”老人每天那点微薄的收入,怕儿女们不当个事,又怕儿女们太当个事,自己有点私房钱毕竟是好的。有个卖菜老太太更有意思,带俩绿二维码牌子,说上午扫儿媳妇的,下午扫闺女的,省得不公平,当然,有现金,买菜时您最好还是给现金。

村里的老年人总是很忙,做做地里活儿,做做家务,接送小孩子上学放学,闲了卖菜、当小工或在路边做绿化。这一代60多到70来岁的人最勤劳,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活到现在,还在不停地为基本的生活奔波劳碌,从日出做到日落,朝朝暮暮,全年无休,却从没人评他们是劳模。

说起话,他们总是感叹,“以前过秋天掰棒子全靠手掰,掰完还得拉到家,白天累一天,晚上还得剥玉米皮,扔到房顶上晒。地里玉米杆子得用镰刀割下来拉到空地上,接下来得抡?头刨玉米茬……现在都是机器收,省劲儿多了,就是费工钱。”那时,像我这没怎么干过农活儿的小细胳膊,抡一铁?头下地,半个玉米茬都刨不开,这活儿是8分壮劳力才能干的。

哎,同人不同命,这世上,有的人干活儿,有的人看别人干活儿,有的人看都不看,只负责歌舞升平,享受生活。

公园,傍晚总是很热闹。东边十几个老太太穿着美丽的花旗袍,手举小阳伞,脚踩黑色的半高跟鞋,缓缓地踱着步抖优雅;西边一大群人统一穿着带黄道儿的白裤白背心,伸长胳膊,左晃右晃,摆开队列慢慢蠕动做团体操;过荷花塘,上小石桥,对面空地上,有人穿着宽松的中式服装男女搭配面对面做太极推手。有的老先生岁数已经很大,借这个特长,可以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跟老太太一起练拳练剑,呵呵,贴近一点也没关系。

想起个笑话,几只耗子遇到猫,躲没处躲,藏没处藏,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只耗子“汪汪”发出声狗叫,把猫给吓跑了。这就是有个特长的好处,会门外语关键时刻能救命,会个太极或广场舞、交谊舞,年纪大了能合理合法搭讪老太太,不会被骂老烧道。啥特长也没,只能一个人呆呆的转圈走路,一圈一圈又一圈,或坐在一边凉冰冰的石凳上看别人运动,花开半夏,莺啼柳上,蛙呱莲间,人呢,连个开口搭讪的机会都没有。

寂寞如许。

对面男女老幼几个人说笑着溜达过来,牵一只皮球大的小梆梆狗——褐色毛绒绒的泰迪。小狗东嗅西嗅,一点儿都不规矩。最怕狗,它偏来我腿边转悠。狗的主人,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男孩笔直地站我前面,昂着头,熟人一样跟我啰里啰嗦数说这狗的许多毛病,“它一点都不怕生。”话里满满的宠溺,在微黄的路灯下,看上去那么单纯美好。索性摸出口袋里的手机,给可爱的狗狗拍个照片,他们一家人在旁边看着幸福的笑。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