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文章

2022年12月11日经典文章

看书的文章(精选22篇)

二伯

文/聂玉君

二伯是我父亲的堂哥,我们两家同住一个院子。

二伯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镶嵌在清瘦的脸上,越发显得精神。老年后的二伯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是常事,到医院检查,结论是“小脑萎缩”。

年轻时的二伯,嗜书如命,白天坐在门槛上看,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和眼睛的距离不超过五寸,投入的样子,就像一座雕像。因为看书,二伯不知挨二娘多少骂,二娘常说:看书看得饱,我就恭维你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二伯。闲暇时,二伯最爱给我们小孩子讲故事: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武松斗杀西门庆、真假李逵、白帝城托孤、黛玉葬花等。二伯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时,我们总是缠住他不放,二伯拍着我们脑袋说:晚了,明天讲,省得被你们二娘骂。

春哥是二伯的幺儿,也是二伯的骄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春哥以优异成绩考进一所重点大学。谁知,在即将毕业时,春哥在学校出事了。

当二伯接到校方的电话时,整个人都崩溃了,睁着眼睛等到天亮,就和二娘急忙急火的往汽车站赶。二伯从未出过远门,走路又不稳当,坐了近一天的车,天黑后,四处打听才找到春哥的学校。

见到春哥时,二娘哭成了泪人,二伯一句话都没说,用大大的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春哥,春哥低着头,不敢看这双威严的眼睛。

春哥在大学里一直都很优秀,班长兼学生会委员,校足球队的守门员。和同学打架是因为在食堂打饭时,有人插队,春哥就去理论,结果被插队的校友打了,春哥的同班同学兼室友(从小习武)冲上去,三下两下就把这位校友打翻在地,造成肋骨断裂。校友的父母赶到学校时,要求校方开除春哥和他的室友。

顾不上吃饭,二伯因腿脚不方便,坐在路边,叫二娘和春哥去买东西,赶紧直奔医院,看望受伤的学生。见到学生家长时,二伯深深地鞠躬表示歉意,并自责说:“我没有教育好儿子,让你儿子受罪了,我们不是来请求你们原谅的,留校也好,开除也罢,他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随即叫二娘把带来的钱交给学生家长,叮嘱要医治好后才出院,钱不够,会尽量想办法补上的。

第二天,当二伯蹒跚着走进校长办公室时,对方家长主动来扶二伯,并表示不再追究春哥和室友的责任,说道:你们的质朴、善良和不容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也是做父母的人,孩子被开除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回到家,二伯两天水米未进,躺在床上不停地说:养儿不教父之过。

二伯过世时,春哥抚着二伯的棺材痛哭,常常一个人跑到二伯的坟头一坐就是半天。春哥对我说:我爸是一个心气高的人,因为爱看书,他的朋友基本上是书中的英雄豪杰。当年,望着秋霜满头的父亲,在母亲的搀扶下蹒跚离去的背影时,终于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含义……

书迷

文/松石涓墨

又是一年花开时,置身于花香中,泡一杯茶,捧一卷书,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尚处在“文革”期间,许多书被禁止,但我读书的意愿是那么强烈,只要看到同学、邻居家里有书便要千方百计借到手。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成了常态。那时每家每户都是多子女家庭,大的孩子回家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做家务事,我排行第二,下面有两个弟弟,所以也要帮着家里做家务,又想看书,又要做家务,时间就比较紧张了。计划经济时期各家日子都是算计着过,米、面、油、肉、布凭票供应,往往购买时需要排队,而且一排就要好长时间。姐姐、弟弟们觉得无聊不愿意排队,而我特别高兴做这种事,经常自告奋勇,排队的时间越长越开心,因为能够站在买东西的队伍里肆无忌惮地看书。有时排到我了,为了多看会儿书,我就让后面的人先买,增加排队时间。

帮家里烧饭时,米饭快熟的时候,要将锅歪过来慢慢地用火炕,锅要转一圈,烧出来的米饭才不会夹生。我会坐在炉子旁,把书放在腿上,一边看书一边转锅。有时注意力太过集中,把饭炕煳了,受到父母的责骂。那时的粮食按人口定量供应,每天烧多少饭要计划着来,小孩子长身体特别能吃,本来粮食就不够,再烧煳一锅饭,父母发火也是情理之中。

因为看书误事,父亲会把我的书收起来,责备地说上两句,过两天会再还给我。被父亲收走书的那两天,是我最忐忑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一向没有重言语的父亲真正发火了,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书,不管不顾地撕了,我被父亲的举动吓坏了,也为书被撕掉而担心,为此,我哭了整整一夜,害怕没书还给人家,更害怕再也借不到书了。第二天早晨,父亲看着我哭红的眼睛,心有不忍,问清借书人家,道了歉把书折价,赔钱了事。这件事以后,一连多少天我都不敢跟人家借书,一直到同学主动借给我书,我才又恢复了看书,只不过收敛多了,做事时不敢大意,生怕再出错。

其实我的父母均是喜欢读书之人,家里也有好多书,全收在柜子里锁起来,只不过多是技术类书籍,不合我的胃口。

后来上班了,读书的兴趣丝毫不减当年,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久而久之,图书管理员成了我的好朋友,一有新书、好书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让我先睹为快。读到欲罢不能时,也会在上班时,悄悄地看自己喜欢的书。

直至今日,我对书的痴迷依然不改初衷,看到书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来翻翻,有时做着家务事,一看到书就会忘记手上的事,反而捧起书本进入忘我状态,直到家里人催促或孩子回来才想起还没做完的事,为此不知被家人抱怨了多少回。

如今电子产品普及,让看书更加方便,纸质书变成了电子书,随时随地拿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我常常翻着翻着微信,就翻到了“天翼阅读”、“手Q阅读”,看到心仪的书,一头扎进去忘了时间,忘了看手机的初衷。

究竟地

文/郑彦英

虽然已经到了“五九”,天却没有任何回春的意思,为赴饭局,我把自己包得像粽子一般,走在路边的雪地里,却见有个老人在雪地的电线杆下摆书报摊,冻得不断跺脚。更有一个老人缩在鸭绒衣里讲价钱,声音很熟悉,难道是八十多岁的林老吗?

果然是,他一边擦着往下滴的清涕,一边说他只带了五块钱,想买那本标价二十的画册。摆摊的根本不理林老,只一个劲地跺脚。我忍不住过去,叫了声林老,一连串地说快走。他却不起来,说:“正讲价呢,人家会让的,我这大年纪了。”

我只好说:“你老伴马上过来。”他身子一抖,立时站起来,一连串地说:“走走走。”

一看这,摆摊的老人立即摆手说:“好吧好吧给你,五块。”林老大喜过望,放下钱拿起书跟我走了。

林老是个真正的书虫,可以说是我们城市看书最多的人之一,但是他的老伴儿女全都烦他,说他不食人间烟火,百无一用。他儿子跟我是朋友,说起他爹,说他知道爹精通古今中外的文学,想让他写点东西,他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让他去跟学生讲讲课,他站在讲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见这不行,家里人就让他写书法或者绘画评论,因为他确实精通,但他憋了三天,没憋出一个字。

那次我和他儿子去他家,说了一会儿话,便下楼去抽烟,只见他坐在小区竹林后的背人处看书,就叼着烟过去。他看见我,下意识地把书藏到身后,看清是我,才淡淡一笑。我不失时机地启发他,问他看书为了什么?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不为什么。”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读书呢?”他又想了想说:“就是想读嘛。”我不解:“难道你看书是为了看书?”

他看着我,点点头。

我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难道你看书不快乐吗?为了快乐也是目的呀!”他对我的态度很木然,说:“我老是东躲西藏地看书,躲着家里人,能快乐吗?”

想起这些,我让他拿着书赶快回家。他说现在不敢回,他老伴如果撞见他,非骂他一顿。我才说,你老伴根本没来,我是为了让卖书的着急。

他一听笑了,就转身要走。我突发奇想,问他:“究竟两个字怎么讲?”他想都没想就说:“是探寻,是研究,佛语说是最高境界。”我又问:“那究竟地呢?”他信口答道:“高境界的人所在的地方。”

我不禁感叹:“你确实博学,可以开一个知识咨询站。”他连连挥手:“千万别,真在事上,我就软了。”说完立即和我道别,一边擦着鼻子尖上的清涕,一边踏着雪走进夜幕。

饭局归来,我想着林老,油然写下这三个字:究竟地。

其实,虽然许多人不待见他,就连他家里人都烦他,但是,我认为林老已在究竟地,那是他神游在知识海洋的时候。

回不了的昨日

文/素颜

(一)

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就深深地爱上了,内心深深的触动无言可喻。每拜读她的作品,这种内心的深触总伴随而来。这种内心的深触,每每混乱了自己,恍惚着前生今世的言说---目注灵魂脱离开躯体缓缓升起,直直坠入撒哈拉之心!这种直直深入的感触至今存在。

《红楼梦》一书是三毛一生的最爱。记得三毛曾说过,《红楼梦》一书是她一生一世要读的书。由此可见,《红楼梦》一书在她心里的文学评价是极其高的。但我更愿相信她本人灵魂与此书某些的共鸣。她也极喜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马尔克斯书写的文字中隐约显现的悲天悯人情怀,竟是把两颗心连了起来。三毛把马尔克斯着的《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并列,可见她对马尔克斯作品的欣赏及对马尔克斯的喜爱。

我是在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开始接触初读《红楼梦》。

记得那时,父亲也喜爱闲暇无事拿本书看看的。因而时常见屋外的石凳坐这父亲微屈的身影。每到开饭时间,要响响的叫上几声才回过神来。也就因为父亲喜爱看书,因此家里的阁楼上也是有很多的杂杂的书堆积着。这为我今后的喜好提供了最初的渠道。母亲是不爱看书,也没空余时间去看。每次看见她的身影,更多是在厨房忙碌着。父亲看书她总也看不习惯去。耳朵里时常有母亲的唠叨:看书看书,只知道看书,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想去考上大学啊。那时,我和姐姐除了可以看学校发的功课书和一些作文选集之类的外,母亲是不让我们看这些课外书的。她也有她的道理,认为那些小说描写的情情爱爱,看了会移坏了性情,就没心思读正经的书了。那时我母亲认为除了学校分发的与学业有关的功课书外,那些描写男女的情情爱爱的书,都是属于不正经的书,不是我那个的年纪该读的书。母亲这样的观点,在后来我们都步入社会自食其力后,也没言语了。

回忆那时,尽管母亲不让看。我总是有着各种的法子偷偷地看——在家做功课时就把小说压在功课书下看——学校上课时也把小说放在裙子里看。看的书很杂杂的,什么书都看:如国内的《激流三部曲》《岳飞传》《杨家将》《康熙大帝》《水浒传》《三国演义》《唐史演义》《三侠五义》《红楼梦》还有琼瑶写的一些言情小说等;国外小说《飘》《白与黑》《悲惨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简爱》就是那时看的。虽然当时看的一些书不能完全理解,内心也是极大的感触。还有童话的《安徒生童话作品》《格林童话》《金刚葫芦娃》这些也都是看的。那时我身上没钱。记得母亲也从未给过我们零花钱,也就没钱去买书或是租书看。托父亲的福——这些书都来自父亲阁楼的书堆,无需花一钱。

后来又迷上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阁楼没有的书就拿有的去跟同学交换着看。看好了在交换回来。那是段匆忙又欢乐的时光。书本上的人。物带给我内心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这种心灵上的满满感应是别物无法转移的。

乐极生悲。记得有常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我也有过两次上课偷看被老师抓住给没收书本的记录。记得当时被没收的两本书都是古龙着的武侠小说《天涯明月刀》和《多情剑客无情剑》。还是跟同学交换来的,是同学的书。回想当时的那个急啊,急的眼泪都出来了,偏偏又说不得的不敢说。这事就一直搁在心里难受着牵挂着盼望着。直到学期结束,老师把书还给我,提着的心才放下来。现在回想下当时不敢跟老师要回书原因——担忧着老师会不会去告诉我了母亲。哪里还敢去要书,祈盼着老师不说就很感激了。

(二)

回忆少年时光是美好的。但忆起少年时期的梦想却是残酷的。每一个年少的梦都是美丽的,理想的,纯粹的,却也是脱离现实的。脱离了现实的理想,所以才叫梦想,一个懵懂少年的伟大的美梦。

既然是梦,那么梦最终会有梦醒的时日。到了梦醒时分,若能美梦成真,那真是穷书生榜上中状元,人生一大极乐事。只见摇头跺脚拍手感叹: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夫复何求啊!而美梦真能成真么?有,你又能说出几鈡呢?现实中,往往要人们去接受的是随着美梦的惊醒而伴随着来的清晰认识,是那极其冰冷无情的残酷。接受事实,承受打击,这是就你人生跨步旅程中最初的坎坷,亦是最初的磨练。

忆当年,迈着沉重脚步出了学校的大门。告别了懵懂的做梦时代。告别了一张张几载同窗可亲可爱的脸孔。心怀着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奔进那一片花花绿绿的人海。

今日,再次站回原点。展现眼前的是——春天又来,花儿又开,人又相逢,学院的大门再度重开。几年的离别,再度重逢,大家都表现出极度高昂的兴奋情绪。在一片喧哗的热闹中,热情的拥抱,刨根问底的关怀,显得是那么的不自然。“我老公是某某某公司的老板。”“我先生现在是市局里担任某某要职了”“哇,你的包包真好看,很贵吧”“是的,这是我老公上周从国外带来的LV,是限量版的。”“你的衣服真好看,哪儿买的”“这是Prada的”——高分贝的声音传入耳膜。默默地扫过一张张神情自得装扮的珠光宝气的脸。这是我曾经的年少的伙伴么?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着。却是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份纯净的心怀。感到胃在抽搐,疼痛如丝生长。我想去微笑的脸,却做不出来。脑海里兀然响起崔颢的《黄鹤楼》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胃抽搐的更为猛烈,疼痛阵阵袭来。我强忍住泪站起,带着歉意先行告别。穿过曾经是黄泥铺地而今绿茵一片的操场,大步离开了校园。一陈凉风吹过,伸手拢紧外衣,也拢住了千丝缕缕的哀愁----似对曾经逝去的时光,似对往昔可爱的笑容,又似对今日的相逢。

书中日月

文/雨中的海棠

在我家附近图书馆借书已经十多年了,那里的工作人员换了好几茬,可很快就又都熟悉了。

记 得当时有工作人员问我,你看书很快啊,有那么多时间看书吗?我说,有啊。别人看电视,我很少看。别人忙家务做饭,而我基本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我不热衷把时 间耗费在一日三餐上,用大半天的时间做饭,最多半小时吃完,那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偶尔为之还可以,经常这样我可受不了。

我看书速度很快, 这可能是当时在三联书社借书看养成的习惯。那时我常去借香港台湾出的书,都是繁体字而且有些是竖版,刚开始看起来很累,繁体字连猜带蒙,就是这样后来我才 认识很多繁体字。虽然不会写,可我还是喜欢看繁体字,简化后缺少美感。通常对于我喜欢的书,我会看得很细,对于开头就不能吸引我的书,常常一目十行。如今 的书,能让人兴趣盎然看到结尾的,其实真的不多。我在借书时就精挑细选,一般网络图书,或者封面设计低俗的根本不会去借。我也极少看名人传记,我对名人传 记,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丝毫不感兴趣。我没有发财的能力和当名人的能力,我很清楚的认识自己。对那些鸡毛蒜皮的水份太多的绯闻艳史,更是不感兴趣,不愿浪 费我的时间。那些所谓明星名人的成功史,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当个主持人演几部电影也去写本书,对于他们的吃喝拉撒睡我没有偷窥癖。即使历史也是当权 者书写,何况那些名人。今天我们知道了当时历史书告诉我们的,原来并非真实,历史很多时候真的是戏说。我对网络流行的书,更是极少去看,比如盗墓推理,都 市白领和农村题材基本不看,前者自己胆小而且智商不足以看清层层幕后真相,后者则是有代沟有距离,所以我不感兴趣。而我喜欢散文,游记,家族题材,西藏新 疆神秘广阔领域的题材,尤其喜欢玛雅文化,热衷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喜欢女性作家作品和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我是很在意细节的,比如封面设计具有美感,书中 内容文笔清丽典雅,优美流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面宏大,又或者情感丰富,细腻入微,最喜欢故事中角色个性鲜明,幽默脱俗,又或者有诗词歌赋,这些是我 喜欢的。喜欢英雄侠客,喜欢有血性的形象,感觉平时生活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太少了。

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一定是那类书符合自己的个性,而我知道自己感性十足缺少理性,所以不管是看书还是听音乐,都选择适合自己的。

这 世界没有那么多美好,可我无力改变,而我选择让自己去看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快乐。即使有时候这完美的美好,只在我心里,那也足够了。我用音乐和书为自己营 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不妨碍别人,也不希望别人用我不喜欢的方式打扰我,我不奢望人人能理解,但请不要打扰我的平静生活和质疑我的理念,用你认为的大多数 人的观念看待我的理念,我觉得我这样挺好。

其实每个人的日子都是为自己过,成功与失败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你看重的未必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自享受我的音乐时光,我的读书时光。而我的世界有着五彩斑斓,有着宁静美好,我看得见。

一路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六岁,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要到图书馆翻阅大量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还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就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每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自己的梦想。

习惯决定一切

文/谢老师

今天早上,我读了作家张海迪的《我是船、书是帆》,我深深地感受到作家张海迪那坚强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

她把自己比作船,把书籍比作帆。正是她少女时代体弱多病,她用看书来陪伴来打发时间,而为她日后成为作家打下坚实基础。原来她的初衷是成为一名医生或化学家,是书籍让她成为了一名作家。

其实每一个人的路怎么走是不固定的,就看你怎么选。记得小时候读鲁迅先生,他本来是读医的,像想成为一名医生,可后来因为环境而变成作家文学家。而我们年少时,老师问我们长大希望做什么,有想做医生的、科学家的、老师的、歌唱家的、干部的、文学的、将军的等等,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从张海迪的爱看书的习惯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带给我们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也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事,看书也能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管你现在遇到什么困难,看书也能让你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现在的我也喜欢写写字,中国古代书家个个文彩了得,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但字美,而且文采也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片篇文章字迹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字里行间又透露出悲愤欲绝、气愤填膺的心情,苏试的寒食贴全章字迹大气豪放,揖让有度,但写出了他当时极度郁闷,不得志的心态。从这些伟大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平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进步,使人谦虚

与书共眠

文/王艳萍

我喜欢看书,而且喜欢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虽然这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我却乐此不疲。每晚临睡前哪怕很晚上床,也要先找本书看,直到困得实在不能再坚持了才睡下。为此,老公经常取笑我,真不知道你是在看书还是在催眠。

读书也好,催眠也罢,因为有了这个习惯,而我又信奉开卷有益的古训,不论是小说、散文、随笔还是传记、杂文,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因此我的床头柜上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而且摆放混乱。星期天请父母来家里吃饭,饭后小憩,看到床头柜上杂乱无章的样子,母亲嗔怪道:“说你多少次了,这躺在床上看书的毛病啥时候才能改呀,你看这乱的。”边说边要动手帮我把书放到书柜里。我笑道:“您歇着吧,我一会儿就收拾。”等母亲走后,我却依然如故。

我理解母亲,因为在她看来,读书就应该有个读书的样子。古人在读书方面是很讲究的,据说要净手洁案,就是说古人在读书前,要先洗手,再将桌案擦干净。因此,但凡像样点的家里大都有一间专门用来读书的房间叫书房,即使条件不太好的家里最起码也要有一张书桌,由此可见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当然,母亲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她之所以不赞成我躺着看书,是因为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

尽管在心里感动于母亲的“嗔怪”,但是对于睡前读书的嗜好,丝毫没有改变。常常于夜深人静之后,洗去一身的尘垢,然后亮起一盏小灯,舒舒服服地半躺在床上,背靠松软的枕头,翻看那春秋智慧、唐宋风情,沉浸于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品味书香。读到深处,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书中情节、人物命运,或欢笑、或悲伤、或愤怒、或感叹,任自己的情感随着书中的文字肆意奔跑。读累了,身子向下一滑,带着对书中美好事物的憧憬,酣然入梦。

一路上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6岁,那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需要在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我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写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一天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数学却是一窍不通。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淄博市图书馆的原址成了博山区图书馆,我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挑书时我是最兴奋的,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了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书,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悠闲自在,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下班回家的每一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从儿时爱上读书,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唐诗宋词,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之后,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更加发奋苦读。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仅仅在文学领域上获得一些成就、在以后的事业里书中所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忙。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有了盼头,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我的梦想。

手机的启示

文/余光正

“蜷窝一隅自陶醉,手机执掌无忧虑”。任由时光流逝,万物变幻,家中三人的活动乐趣却是“坚定不移”,绝不轻易改变。

忘了是什么时间,智能手机忽然横空出世,并且以病毒一般的速度和威力迅速感染全世界,渗入到每家每户。很快这股潮流也侵蚀到我家中。然而初始,我们家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虽然各自买到手机,但是父母工作忙,我功课赶,都无暇管顾这颗“定时炸弹”,只有电话短信之类的功能用得最频繁。

这个时候,我们依旧遵照着原先的生活方式。譬如,我半个月去一趟书店,掷重金买得心仪的书籍,每次闻着满怀的书香气,总是心满意足、幸福无比地往家里赶,只为找一处安静的角落,细细品读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宝贝;父亲不仅陪我豪买,自己也会选上三两本诗词歌赋、历史文学,拿回家中边读边注释,在文字的乐园中悠哉自乐;母亲在单位中订购了数种杂志刊目,定期送到,不愁“断粮”。而在我们各自品完自己的书后,便会自觉摆放到书柜上,供大家自由拿取,实现“资源共享”。往往是我与母亲交换得最多,父亲对于我买的小说名著和母亲的选刊都不大感兴趣,只顾专注于自己的诗词或者一些名人传记之类的读物当中去。这时,我们依然保留有“书香家庭”的气息。

除此,我们周末的运动、聚会和远足郊游也都一如既往地进行,和朋友见面,与家人谈心,跟大自然亲近,这些简单愉快的活动,我们不曾落下。

紧接着,“意外”悄无声息地降临了。首先是WI-FI的普及,使网络变得更便捷快速,手机很快代替了电脑的许多功能,不仅可以轻便地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等娱乐全都轻而易举。这一次彻底将我动摇,我从未试过与虚拟的世界如此贴近,甚至于穿插到现实当中,难以辨别虚实。就这样,我成为三人阵中第一个“阵亡”的人,被病毒感染成了家中第一条怪虫。

父母对我的唠叨和不满愈来愈少,因为他们正深陷微信的泥潭中,哪里还有精力管我呢?微信于他们而言是一次深刻彻底的感官冲击:弹指间,好友的生活状态即可丰富完整地展现在朋友圈当中;一张图,一句话,亦可将自己的生活轻松分享给他人。这种新鲜无比的体验,怎能不使他们爱不释手呢?尤其是朋友圈中那一个个赞和排着队来的溢美之词,亦使他们得到无限满足。

渐渐地,看手机的时间愈来愈多,以至于将看书的时间愈挤愈少,满满的书架,成了一道摆设。起初妄图为自己开脱:手机信息量巨大,看三分钟手机抵得上一个小时看书的收获。但事实远非如此——手机信息量大,垃圾信息也越多,快餐式浏览根本无法深入体会信息内涵,反而还会接收过多毫无用处的信息,放下手机,自以为满腹经纶,但仔细回忆,脑袋却是一片空白,忽而发觉,除了视力受损、脊椎疼痛以外并无太多收获。回观看书,一个小时在书中走一回,书香袅袅,字字刻心,与作者隔空交谈,灵魂交接;待放下书,细细回味,亦感余意无穷,甚是舒畅。看手机与看书的区分,显而易见。

由书作为支撑,我开始尝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我强迫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看书之上,以此削减看手机的时间;我将好书全部堆放到父母的床头柜上,劝他们用心阅读。一场挣脱似的自救,就此拉开。

我们对于书的热情逐渐超过了于手机的依赖,同时,远足郊游等家庭活动也成为挣脱束缚的方式。手机对我们的控制,正在逐日减弱……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就应该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精彩。正如我们一家,没想到在同一屋檐下,距离却越来越远,那便只有“放下手机,回头是岸”……

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看书的年龄

文/李笙清

一直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于我而言,可能用“看书”一词较为合适。我看书,是比较随意的那种,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信手打开阅读,偶尔被琐事打断后,再读时往往已过多日,弄得书签满纸,看起来多少有些休闲的成分在内。幼时就记住了徐特立的一句话:“不怕读得少,就怕记不牢。”看书,我就属于“记不牢”的这种,总是将看书当作一种享受,就像无拘无束的“葛优躺”一样惬意。试想闲下来时随手打开一本书,看过后,就如同喝下了一杯茶,齿间留下淡淡的馨香,岂不妙哉。

看书经年,图书满架,林林总总,便感觉这看书的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的。

上小学时,连环画是我的最爱。那时候我们习惯将连环画称之为“小人书”,每次上供销社,我都是往文具柜台那儿跑,因为那里的玻璃柜台里有一块地方是用来摆放小人书的。为了买到新上柜的,色彩鲜艳、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人书,我在平日里不知挖了多少斤半夏,寻了多少个知了壳,捡了多少次废品,攒了多少个牙膏皮。爷爷平日里给的零花钱,我也一角一角地存着不敢乱花。有一次,供销社柜台里新摆出了《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好几本小人书,皮匠爷爷却因肾结石开刀在县城医院住院。我急得不行,唯恐迟了买不到,于是作出了平生第一次偷窃之举——— 将父亲收藏的一块几斤重的铜柱拿到废品收购站贱卖了。我如愿以偿地买回了小人书,结果被父亲一顿好打。夜深人静,悄悄摸着藏在枕套里的小人书,身上的痛楚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上中学时,兴趣转移到小说上,那些童年的小人书,被我一股脑儿地留给了弟弟。小说是买不起的,但幸运的是同桌的女生家里有很多,我就用帮她写作文的方式来找她借书。如此一来,像《青春之歌》《万山红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小说看了很多。我看书一般是很快的,一本小说在手,就想着尽快看完好借下一本。最难受的是看了上册没下册,不知道书中人物命运结局,每每留下几许遗憾,心里便多了一些想象。一次看欧阳山的《三家巷》,人也随着区桃和周炳的命运起伏感伤,刚刚看上劲,一本书就完了,同桌翻遍了家里的书架都没有找到续集。直到多年后在图书馆里,我才看到《一代风流》的后四部《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却似乎没有了当年挑灯夜读也要看完的那种激情。

人到中年,兴趣爱好逐渐转移到了古典文学,国内国外的一并兼收,一部《三国演义》,可以看多遍而不觉得视觉疲劳。还有《论语》,从来不做读书笔记的我,居然因《论语》而有了这一爱好。与妻闲话,论及半生成就,偶尔也拿孔子“四十、五十而无闻”来自嘲。中年看书,显得更加理性,对英国小说家毛姆“为乐趣而读书”之论体会尤深,涉猎也逐渐增多,古籍今著,健康娱乐,唐诗宋词,连中医、茶经、禅理等方面的书籍都觉得嚼之有味,仿若人生履历,因为岁月的积累而变得丰富起来,少了一些年少时的浮躁。看书的结果,是我在生活、工作中,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歌德说:“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运、希望和渴求。”看书的年龄,其实也诠释了看书的涵义,每一个阶段对书的喜爱及阅读方式,都是由每个人的个人喜好所支配的,因人而异,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方式。这就像人生之路,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有一种特殊的风景,只有认真品味了,才会感受到它的美好。

诗歌抒情怀,笔墨消魂魄

文/一滴墨香

一本书,一盏油灯,在成长的路上伴我左右-------

看着荧屏跳跃的文字泪模糊了双眸,年少的自己,生活清贫在单亲家庭,书是唯一的伙伴,每每看到一本好书,会想尽一切办法要看,偏僻的村落没有电,油灯一盏夜夜伴我融入字里行间,父亲的离去让我辍学,含恨离校,没能走进大学的门,是我一生的遗憾,初中老师曾预言,我会成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可是,命运往往逆转方向,让自己走不同的路。

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遭到无情的打击,那时觉得自己在这个世上是多么多余,从此变的沉默寡言,只把心思放在诗书里,写日记成为每日必修课,多少零花钱都成书本放在自己的床头上,书是我的精神支柱,自己的灵魂游走在书本里,自己的衣服别人可以动,可以弄脏,但书不行,谁弄脏和谁急。

看书看的忘记吃饭,看书看的忘记睡觉,看书看的忘记世间一切,仿佛自己融入书本人物情感里,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为了看书挨过无数次骂,一次为了看书忘记做饭,哥哥回来二话没说,把我几箱子书全放火烧去,我真的无法形容当初心情,几天没吃没喝,以泪洗面,哭自己为啥不能何必人一样,没有母亲可以有父亲,没有父亲可以有母亲,为什么让我如此孤单。

自己像风雨中的小草,无人管理,无人搭理,任风吹任雨淋,长大的自己,虽没有花容月貌,但心高气傲,视自己为诗书里的人物,心情内阁,嫁为人妻后,看书真的不用愁,大表哥在政府工作,很支持我的个性,什么好书都给我带来,今古传奇,小说月报,中外文摘,啄木鸟,当代,长篇小说,都是我每月必须要看的书,附带蒋介石侍卫官杂记,毛泽东的侍卫赵长林笔记,一切闲工夫全用在看书上。

在人生的路上一路走来,习惯已成定性,改变不了看书,女儿儿子都知道,从不动我的书,无论朋友大孩子,还是亲戚的孩子,还是他们的同学,他俩都会告警别动我妈的书,是书中的文字熏陶我,清风般的秉性---------

文字伴我成长,回顾往事,感慨万千,走过的坎坷,在人生历程丰满思路,文字装点个性气质,文字伴我魂燃夕阳,

文字让自己变为淡然的女子,在文字里自己脱变,清雅,淡漠,恬淡,做从容淡漠,走在红尘书海诗韵里,写不尽流年,诉不尽书魂。

看尽烟花灭去,看尽世事沧桑,诗书网海任逍遥,墨香缕缕抒情怀,笔墨乃是文中宝,指尖轻吟话春秋,心中飘起无数浏览过的诗词,烟雨轻舞红尘初,灯火阑珊伊人俏,轻巧细琢古人云,心魂泄尽千古篇,淡然从容书中游,清雅秀丽诗歌行,兰花清香熏我性,笔墨一滴抒我i情。

旅游和书

被一些美景震撼过,在旅途中感受人和人之间纯粹的信任;发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美景的惊喜;攀爬高山和雪地的坚持与到达的成就;不去设想最终结果,只感受沿途风景,可以随时根据心情更改线路的自助游~~~~

这些是在大学时代的每个假期感受到的疯狂和快乐,却是工作之后不再敢奢望的事情~~~30岁之前,想走走西藏、走走雨崩、走走墨脱~~~行走在路上,扔去所有的束缚,直抵灵魂的解脱和快乐~~~~只是,还差了一个陪在身边一起经历的人~~~

关于书,和旅游放在一起来讲,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生活的两个寄托~~~曾经掉进一本又一本的书里,看别人的世界,看别人的思想,寻求震撼心底的共鸣,找寻不一样的世界~~~到现在,都喜欢在有时间的时候去书城,掉进那里的音乐和安静里,翻开一本书,撇开身边的浮躁,静静看着~~~~

只是,记性越来越差,很多看过的书,看过就忘,只记得了这份看书的感觉~~~~~

思想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要么看书,要么旅行~~~很喜欢这句话~~~~~

闲书实用

文/李亚坤

逛书店,熟悉的书店老板向我讲述:半小时前,一对青年男女路过书店时,男子相中一套小说集,不料女子反对,说买那没用的闲书干啥,然后硬生生把男子扯走了。书店老板由此感叹:“你看看,那女人多傻啊,8本书,200块,就可能让男人乖乖地留在家里,多实用!”

我很喜欢书店老板的“实用”论,一个“留”字,不含功利色彩,也没有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层面加以美化,而更接近于一种氤氲温馨的烟火日常。

张爱玲有句名言:要想拴住男人的心,要先拴住男人的胃。一个“拴”字,隐含了几分委曲求全。其实,女人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当一名好厨子,只需培养男人养成爱看闲书的兴致,便各自相安、两厢欢喜了。

所以,聪明的女人可以不看闲书,但至少一定不会反对男人看闲书。

因为,闲书的实用,是背后的值得!认识一对夫妻,男人早年热衷于应酬,后来大病一场,戒了烟酒,人一下没了精气神。一天,他来我家串门,看到书房里一套金庸全集,就打算抱回去解闷——之前他是从不看书的,说一看书就犯困。没想到,这一看竟上瘾了。那段时间,一见到我便谈论金庸的武侠世界。无奈我的书架上以古典文学居多,不合他的兴趣,借了两次后,转而成了书店的忠实顾客。每每看到他从书店里提回一摞摞新书,我眼热得不得了。他对自己喜欢的作家青睐有加,一定要将其所有作品统统拜读。他看金庸,看梁羽生,看古龙,看王小波,看陈忠实……在我看来,能够自由地买书来看,是多么幸福!

男人原先抱怨妻子,看不得他在家闲一会儿,不是喊他做这活,就是叫他干那活,鸡毛蒜皮一大堆。现在不了,看他看书时间长了、累了,才会软声细语地让他放下书,把该做的家务一鼓作气补齐,美其名曰“劳逸结合”。甚至,她还会时不时给一笔专款,资助他用于购书。有人私下说,不鼓励男人想办法出去挣钱罢了,还倒贴银子买闲书。女人听了不以为然,说:“相对于老公喝酒、打牌损害身体,书钱花得太值得了。”说到这里,她就像生意人做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神情笃定而庆幸。

一个经历人生沉浮的书友告诉我,一路走来,他之所以没有变得更糟糕,正是他看过的那些闲书拯救了自己。至今想起,我仍感动萦怀。

原来,闲书的实用,还是一种拯救。

最忆少年读书时

文/申功晶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从老师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他们一致认为,与其看“无用”的“闲书”不如多啃几个英语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在。十来岁青头白脸的少年,面对索然无味的课本,为打发消遣无聊的课堂时光,我将小说书摊放在膝盖上,从课前读到课后,从上学看到放学,看闲书和玩游戏一样能上瘾,在学校没读完的,回家接着“下回分解”。

我家老屋是两层多进的江南式大宅院,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空置,为了夜间不用瞒着父母,打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偷偷看书,我将被褥搬上二楼,一个人霸占了空荡荡的整个楼层。小时候家里经济不甚宽裕,工薪家庭为几个柴米油盐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来多余的钱给我买闲书?有一回,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恰好父亲单位额外多发了一笔奖金,母亲许诺让我去新华书店自行挑选一套书籍,我拎了一个空米袋,千甄万选半天,挑了一套三本厚实的精装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柜台结完账将书塞入米袋,美滋滋扛在肩上徒步回家,那心态大抵和农民工年底拿到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差不多。

翻遍了自家藏书,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我曾觊觎图书馆顶层书架上的二月河《康熙大帝》,被馆员告知这套书只有教师才能借阅,悻悻而归;我曾软磨硬缠在大学当教师的堂叔给我借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他拿了一套《神雕侠侣》,欢喜得我竟然不舍得一口气看完;直至上了大学,第一学年拿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一口气跑到小书店买了五块钱一本盗版的二月河帝王系列和金庸武侠全集,方才过足了书瘾。

有道是,远水不解近渴。每天走十余里路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书显然不现实,好在90年代末期,街头巷尾开了不少私人书店,我迷醉于书架上一排排齐齐整整、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新书。每天吃过晚饭,饭碗一丢,跑去附近书店蹭书看,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厚着脸皮光看不买,老板是个豁达之人,大概见这孩子模样周正、容貌清秀,从未给过我脸色看,只是嘱咐切莫折书角,别把书弄脏就行。站了个把小时,两腿开始发酸,换个姿势,蹲着看书相对而言舒服多了,可一旦站起身,两眼一黑,站都站不稳当。记不得有多少个寒暑假是在书店里度过的,从站到双腿发麻到蹲在地上看书,从中外小说到经史子集,零零落落读了不少书,快活得就像掉进米缸的老鼠。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年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性,这段“无心插柳”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尝试着给报刊杂志投稿,从地市省国家级报刊到人民日报,每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或许,正是这些无用的闲书,使我完成从读者到作者身份的转变。

书中没有掉下千种粟,也没有赐给我一屋子金元宝,却让我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是一个朝南的阳光房,从经史子集、国学典籍到国外名著,可谓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可怜巴巴蹲在地上看书,也不用汗流浃背的扛书,只须点击鼠标,自有快递小哥亲自送书上门,至于读书的姿势,可惬意地坐在沙发上,也可任性地躺在床上,然少年时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滋味,却时常在心里来回翻涌:课堂偷读、阁楼夜读、书店蹲读……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月”虽为艰涩,却有着充沛的时间、精力、闲情,可以彻夜不眠读完一本好书,有道是,年轻就任性啊!

记忆中的小人书店

文/颜书菊

记得上小学时,我常常会在星期天跟父亲逢街赶集,街上有家小书店。房间不是很大,泥土墙,房顶也不是很高,里面地上铺了红砖。土墙上留了一扇窗,光线有些暗。屋里三面靠墙边摆了几排木棍做的简陋框架,每个框架上放了两条合并的窄木板,板上放着一排排小人书。在房子中间放两条能够坐三到四人的长板凳。

开书店的人,大概四十岁左右,个子较高,皮肤有点黑,留二八开分头。我记得一到冬天时,他会穿一件对襟粗布棉祅,头戴一顶那时人们常说的三块瓦黄军帽。

每次我跟父亲上街路过他的小人书店时,他有时坐在屋里和客人一起看书,有时把两手交错操在袖子里靠在门框边注视屋里看书的客人。他书店里卖的书一半是小人书,就是那种纸张上印有黑白图案,下面印上两三行文字的连环画,那时候我最喜欢看这样的小人书了。

有时候,我跟父亲上街,一走到那家书店门口,就不再想去街里逛了,总是犹犹豫豫的向书店张望,父亲猜出我的心事,就会从身上掏出一分,两分钱来给我进去看书。

小书店一进门摆一张小方桌,上面放一个小纸箱。有来看书的人,就丢一个钢币进去,一分两分五分都行。当我把钢币丢进纸箱里后,赶紧从书架上找出书来看。我大部分拿的都是西游记,红楼梦之类的小画册子。不敢拿厚点的大书看,害怕父亲一会买完东西就来叫我回家。但这家店的书是可以放些押金借回去看的。可当时我们家里穷,哪有那些剩余的钱放到书店呢。

记得一次我跟父亲上街,走到书店门前,我跟父亲说,我不去街里了,就在这等他,说完父亲就去街里了。走时,我忘了要个硬币了,一个人就站在书店门口,眼巴巴的往店里望。

大概是因为我去过几次书店。开书店的老板有些认识我,这时他便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是不是想看书呀?进去看吧。我怯怯的说,今天没钱。今天你看书免费。店主仍然面带微笑的说。听店主说可以免费看书,我当时不知道有多少高兴了,道谢过后,我连忙跑进书店,选了我最喜欢的几本小人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后来,我上了中学,就不再去那家小人书店了。

如今,我到了外地上班。有时会回趟老家,偶尔去街上看看,过去的那个小人书店已变成了楼房,开了一家超市。

现在看书的人少了。而我,还会常去书店看书。曾经记忆中的小人书店,却在我少年时候给过我无限的乐。

迷路的拾光纪

文/半墨离

我有很久都没停下静静的坐下来做一些事情,碧如看书,思考。

周末,我趁着有空去了一趟图书馆,在里面兜兜转转了许久。好吧,我也算常去那里;又或许是因为没有能够坐下来安静看书的地方,以至于不能长久的看书。

不过那地方却又是我为数不多比较喜欢的地方之一,当然,我也看到我很喜欢的作家的书,摆在非常明显的畅销区。

我始终还是上前翻看了一些,其实那本书是两年前写的。没想到两年之后,会被拿出来再度放在显眼的地方。

当然,或许是她的文字里有一种含蓄又直接的力量,以至于这些年来她的读者越来越多。

其实这样很好,走过的路长了,见过的人多了,来来往往的人;有喜欢自己的人,也有离开自己的人,于她来说,今天的这一切已经很好了。

再回过头看看自己,不到二十岁的年纪,看起来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或许这已经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叫做‘矫情’,按照大叔大婶的说法是‘不知世间疾苦’。

我已经走在那条叫做未来的路上,那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所以的东西都是未知的。

也许这一路,我将独自孤独的走完,真希望终点不要太悲伤才好。

时变境迁的我们

文/luckylily

又是好久没有动笔了,原因只有一个,懒。隔了这么久,再执笔写写近况吧。

最近空间里好多朋友晒旅游照的,有的是公费旅游,有的是自己旅游。仿佛一时之间,四周的人都在路上了,各种嗨,各种晒。而我呢,这个“资深”着迷旅行的人,却老老实实的在家宅了三天,难得的“9.3”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举行隆重的阅兵式——由此而来的三天小长假,就被我这样挥霍了。

这三天呢,主要活动内容就是看综艺节目,看电影,都没的看了找了个电子书捧着手机看。还真怪,碰上能看上瘾的书,我又沉迷进去了,差不多一口气把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名叫《活着》。我们通常会说“静下来看一本书”,而我这次明白了,应该是“看书能使人静下来”。心浮气躁之时,想要静下来看书是很难的,但是当你真正沉迷于一本书中时,整个魂魄都被书中的文字、情节所吸引,心境自然而然就静了下来。

我也就是这种情况,而且经常在看完一本书后,由于有了良好的心境,有了读书的欲望,又会继续搜寻第二本来看。这样是很容易精神疲惫的,所以在看完一本书后,我会克制自己,缓一缓,再找。有时候,这一缓,就缓的又没有那种心境去看书了,就就此罢了。

不管怎样,我喜欢的书,我就认为是适合我的,就会去看。看了也不刻意去记书中的内容,所以有的书看了当时感慨很大,感触很深,过后一段时间,只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却忘了书中的内容。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读书会对我有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久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气质就显现出来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看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气质。

好了,有关看书就絮叨至此吧!跑了题,继续转回来说说关于旅行的事。

看到朋友们在晒风景照,我就会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内心对于旅行是炽热的,也曾经为了一趟旅行找朋友借钱,坐很长时间的硬座去过,现在想想,那才是真的“穷游”,就是想到向往已久的地方,看看自己没有见过的风景,那次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满足感,也是我对旅行感兴趣的起点。后来趁工作之便,也有过说走就走的旅行,金钱方面也宽裕了些,却再也没有过那次那种极大的满足。

现在呢,看着别人拍的那些风景,倒也没有多大羡慕,毕竟人各有志,有的人到的地方我丝毫不感兴趣,有的地方感兴趣我也像是过来人似的,没有那么大惊喜。现在的我,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现在的工作朝九晚六,没有压力,舒心而闲适。生活,虽然在租住的房子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倒也过的有滋有味,快快乐乐。

虽然很享受现在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但心里也没有放下旅行的梦想,而且下一站早已想好。只是不想说走就走了,要等等,再等等,这样不轻易得来的梦想才会如初次旅行那样,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我期待那一天。

爱的抄袭

文/李代金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儿子喜欢文学。儿子喜欢文学缘于父亲。父亲也喜欢文学,总是买些小说来看,父亲还订了好几种报刊。每天,只要有空余的时间,父亲就会看小说看报刊。儿子也常常拿父亲的小说和报刊来看。那时候,儿子正上中学,迷恋上了那些武侠小说。儿子常常对父亲的武侠小说爱不释手,为此,儿子常常连作业都没完成。终于,老师找了父亲,老师告诉父亲说他儿子的成绩下降了,在学校看武侠小说。父亲很生气,就把那些小说都藏了起来。后来又被儿子翻了出来,于是父亲就将小说都卖掉了。只是,家里还有一叠叠的报刊,儿子就只好看那些报刊了。儿子不再大张旗鼓地看了,儿子偷偷地看。儿子越看越有味。于是,儿子的学习一塌糊涂。

儿子高中毕业,自然是没有考上大学。儿子就天天待在家里看那些报刊。儿子现在不上学了,自然有理由看报刊,况且,儿子也满十八岁,是成人了。父亲让儿子去找事做,但儿子却不肯。父亲说,那你想干什么呀?儿子说,我就喜欢看书!父亲说,喜欢看书怎么当初不好好读书?你总不能看一辈子的书吧?儿子说,我想当作家!儿子迷恋上了文学,儿子觉得文字真神奇,能够创造一个个美妙的天地。父亲看着儿子,父亲说,你真的想当作家?儿子说,是的,我真想当作家!我想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父亲说,好,有志气!

从此之后,儿子看书,父亲不再阻挠儿子,父亲还买些书回来给儿子看,父亲希望儿子真的成为一名作家。常常,父亲陪儿子看书。母亲看到他们父子两人呆呆地坐着看书,摇摇头,无语。晚上,母亲问父亲,儿子真的能成为作家吗?父亲说,能吧!母亲说,光看书行吗?得写!父亲说,对呀,明天就让他写。

第二天,父亲就让儿子写文章。儿子也知道光看书不行,得写。于是儿子就拿着纸和笔写文章。儿子坐了大半天,就只写了几百字。然后,儿子把写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看了直摇头,父亲说,这就像是学生的作文,没有报刊会要的!父亲说的是实话。儿子说,那我再写。于是儿子下午又写。儿子写了一下午,写了整整两页纸。可是父亲看了儿子写的文章,还是直摇头。儿子自己也很丧气,觉得写文章不容易。

此后的许多天里,儿子都写文章。儿子上午写一篇,下午写一篇。但没有一篇让父亲和自己满意。父亲安慰儿子说,你别丧气,慢慢写,写得多了,就会好起来。儿子想也是这样吧。哪一个作家开头的时候都写不好,都是写得多了才好起来。

父亲见儿子在纸上写太辛苦,改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就为儿子买了一台电脑,还上了网。儿子得到电脑,很兴奋,儿子就更有干劲了。儿子写了文章,就把文章从网上投出去。儿子写了很多,也投了很多。可是,儿子投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发表出来,哪怕就是本地的报纸,也没有发表一篇。儿子很沮丧。儿子对父亲说,爸,看来我当不成作家!父亲说,爸相信你!你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以后,爸也写文章,我们比赛!儿子说,爸,你能行吗?父亲说,咋不行?我看了那么多书,还能写不来文章?

从这以后,上午儿子写文章,下午父亲写文章。上午父亲看书,下午就儿子看书。母亲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满意。母亲对父亲说,你天天陪儿子看书写文章,就不干活了吗?父亲说,是干活重要还是儿子重要?母亲听了,不再言语。

让儿子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的文章很快就出现在了当地的报纸上。父亲收到了样报,还收到了稿费。父亲说,怎么样?我行吧?儿子点头,眼里满是羡慕。父亲说,我都能行,你还年轻,当然也行!此后,父亲经常在一些报纸上发表文章。父亲的文章,很是不错。儿子都喜欢那些文章。

儿子坚持着写呀写,儿子的文章写得好了,不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儿子高兴,父亲也高兴,母亲也高兴。于是儿子更加努力了,儿子想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父亲不再写稿了,父亲又干自己的活了。儿子也已经不再需要与父亲比赛了,儿子需要和自己比赛,要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那一天,儿子上网,儿子搜父亲的文章,儿子想看看父亲的文章还在哪些报刊上发表了。儿子搜呀搜,儿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搜出来的文章,却在一些报刊上署着别人的名字。儿子呆了,父亲的文章居然被人抄袭了。儿子继续搜下去,儿子在一个论坛里,发现有人,而且是许多人都指责父亲是个文抄公。而父亲则回帖说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发表是为了儿子,说儿子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可是他坚持不住,没信心,自己就抄大家的文章来发表,以此鼓励儿子。父亲还说稿费他会还给大家,希望大家理解一个父亲的苦衷。

那天,儿子在父亲回来的时候就问父亲,爸,你以前发表的文章都是抄袭的吗?父亲惊讶,然后说,是的,都是抄来的。我写不好,不能发表,为了鼓励你,我只能抄袭别人的文章!我知道有许多作者都在骂我,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为了你,我必须这么做!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他想自己感谢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好文章,真的成为一名作家,成为父亲的骄傲与幸福。

孩子,书是香的

文/彧骥

夏天的余热不减,蝉儿的鸣音亦存。入夜,月色朦胧,灯下,茗香徐徐……当手中书卷展,识海便又觉充盈了几 分;嗅着那一丝淡淡的墨香,辗转进入梦乡。

没曾想多年之后,竟是还会傻乎乎地看书笑到睡去。本以为要一生丢弃的益友,今昔又得重拾。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父亲

那深邃的眼。那一声挚切的哲思,犹萦绕于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没错,那便是“孩子,书是香的”.

犹记得孩提时代的自己,光着两小脚丫子,捧着一本重重的书,眼里满是疑惑,书,咋会是香的呢?

时光就像是沙漏中的流沙,一不小心打破了,它便溜走了。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捧着书发呆 ,看那家中的燕子一次次地南飞,亦看那门旁的小树苗一圈圈地长大。光阴不复存在,童年也就坍塌了。

长大以后,便很少去碰书了。再后来,电子书籍充斥着网络,看书的时间便更加少去了。

曾经拥有一个纯真的自己,只可惜我却把他它给弄丢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沉迷网络书籍,可殊不知一脚踏入后,却越陷越深,再难挣脱。

阴霾满天,大雨磅沱,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凛冽的寒风吹得老家的窗户吱呀作响,我举目望去,豆大的雨点重重地砸在庭院之中,荡起一阵涟漪。心底那根最脆弱的弦不免一阵触动,我哭笑地问我自己,我看了那么多的电子书籍,到底 ,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

于是乎,翻箱倒柜,终于找出几本还算保存完好的书。再次展开书页,拼命地嗅着那淡淡墨香。找回自我的感觉,真好。

有一日漫步在广场上,看见坐在石凳上看书的一老一少两爷孙。小孙子满是灵动的眼珠中带着一丝不解,因为刚才,他爷爷说,书是香的。可毕竟是小孩子嘛,不知香为何物,就愣愣地问他爷爷,书,难道比蜂蜜还香?老人却笑笑,不作答,只说,孩子,书当然是香的,你只要将这几页书看完,爷爷就给你买糖吃。

瞧,多幽默的老人呀!这不禁令我又想起儿时父亲的教导,孩子,书是香的。诚然,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灼灼红叶,不求最红,只求最热;缕缕阳光,不求最亮,只求最暖;本本好书,不求最好,只求一本能与之共鸣的。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的绝妙好文,难道要一本本看过去?

我们并不是专家学者,理应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更应选择一本好书。人这一辈子,不该涉猎过广,否则,便品不出其中的香味。

抑或,有些书 ,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光阴去读。而有些书,则被戏称为“快餐文化”,供我们在茶余饭后消遣罢了。

每每碰到一本书,总会与之笑谈。那本书,或许是古典文学,又抑或是外国著作。总之,我将与其的邂逅笑称为昳遘。

梦醒时分,梦亦破。这一场梦,却是那么地真实。

窗透初晓,日照东床,云自摇。慵懒地倚在床头,拾起昨夜滑落的书卷,呷一口清茶,提笔,挥舞下行草:孩子,书是香的!

没时间寂寞

文/七色风儿

儿子的学校九年级要军训,8月23号儿子就去学校了,9月1号到5号放假,他在家里写写作业,玩玩电脑,然后就逗妹妹玩,我1号和2号上班,他就带着妹妹玩,中午我休息的时候,他们兄妹开始闹,儿子说,妈妈你睡吧。就这样我享受了儿子在家的快乐,3号到5号我们放假,我们就去县城。我想让他陪我去图书馆看书,我说,你去看书吧,妈妈认为看书可以让人陶冶情操,让人心灵安静。尽管他不乐意,但他还是和我去了。女儿到图书馆会吵闹,老公负责带女儿。正在读书的时候,遇见贵玲,我们就到外面聊天,儿子坐在我身边,很无聊的样子。我怀疑他不喜欢读书,我多想让他多看书呀。可他看书的速度很快。一本《海底两万里》很快读完了。可能是他在青春期,百无聊赖吧。回家后我们看电视,他就窝在我身边,一会儿吃的东西,一会儿起身走到另一个地方,一会儿坐在我身边,一会儿拿起书又放下,看着他的样子,他寂寞的样子,我想起我年少时。那是一个元旦,我也正上初二,那时候新年还兴送贺年卡片,妈妈不知道忙些什么,我从同学家回来就坐在院子里,百无聊赖,也是看着妈妈忙碌,也不想帮忙,就告诉妈妈新年了,妈妈也不理我。我就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呀,一秒一秒的蹉跎。我其实想让妈妈说,新年好呀,买些新衣服或者买些好吃的吧。可妈妈根本没当回事,也许她认为春节才是新年吧。我就看是看着碧蓝的天空,太阳并不是很暖而且觉得天气冷的干燥,可我就是那样坐着,一个上午就是坐着,想什么都不知道。但一个上午的寂寞我仍然记得。看着儿子这样想起了寂寞的漫长,我对儿子说,我们去超市吧,儿子最不喜欢和我去买东西,但这次很快答应了。他喜欢吃巧克力,喜欢吃甜食,喜欢吃辣食。鱿鱼干他买了些,尽管我不喜欢他吃那些成品的东西,但我没说什么,儿子看着我的脸色说,妈妈你生气了?我说没有。他还是吃着他的巧克力。我们回家儿子看电视,我做饭,我开始了忙碌,不停的忙碌,还担心儿子上学去了在学校吃不好,我就做点好吃的给他。他是我最大的牵挂。我看在他的样子,想起现在的自己,看书都是挤时间,哪有时间去寂寞呀?

我没有时间寂寞,只要女儿在我身边,你就什么也做不了,她比我还忙,我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看书她就坐在我怀里,所以我没有自己的时间,更没有时间享受寂寞。其实我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的孩子们给我的快乐,他们很容易忘记我的不好,记得我的好。我也常和儿子说,我们不管什么时候要有善心,善良是本性,即使不如意的时候,也要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

我躺下来看着书就会睡着了,没有时间多愁善感和无聊,其实很想念寂寞,等孩子都大了,我会有大把的时间去寂寞了,也许我更会想念我的孩子而寂寞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