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散文

2022年12月12日经典文章

教育的散文(精选21篇)

老师,谢谢您

文/虎月

星期四,是“三八妇女节”,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感恩励志教育专题演讲活动”,全校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来了。主讲的是一位名叫紫萱的老师,她演讲时声情并茂,感情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这次演讲活动的主题是教会我们,如何学会感恩。

当主讲老师讲到,老师为了我们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哺育着我们这些幼苗。对于我们,老师是尽心尽力,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对于自己的孩子,老师却没有好好地教过他们一天书时,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回想起以前,我们对老师做的那些事情,我后悔极了。以前,因为我们犯了错,老师就会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为了不让我们犯更严重,更难以收拾的错,偶尔会对我们进行批评惩罚。可我们不但不理解老师,还对老师又怨又恨,总和老师对着干,上课传纸条、给老师画漫画像、起绰号,气得老师吹胡子瞪眼睛。而老师满肚子的辛酸和委屈我们又何曾知道呢?她们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任劳任怨换来的却只是学生、家长的不理解,我们这么做应该吗?老师们每天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好几节课,即使脚酸了、疼了,也只能硬忍着。老师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把爱分成很多份,用深沉而挚热的爱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让爱陪伴我们茁壮成长。如果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一点都不为过。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关爱我们,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

错误,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文/严莉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效的学习时刻。”教学不仅是传递,还需要经历。每个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和相互交流中完成的,由于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每个人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其实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出现理解和解答的错误,作为老师不该对此简单否定或不予理睬,而要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耐心细致地听学生的思考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分析过程展现出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辨析感悟,把这些错误转化为利于课堂教学的独特资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而引起学生集体反对或哄堂大笑的情况。对此,作为老师,我常常不是急着去纠正错误,而是将错就错,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我会说:我也觉得少部分同学的解法有道理,那谁能用什么办法说服我们接受你们的观点呢?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瞬间会被激发,大家会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来。

在“错误”的讨论中,学生会发散性地运用联系实际、经验估算、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老师,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这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将错就错,说到底其实就是抓住“错误”这样的契机,在课堂上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习思维被彻底激活,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热烈”和“碰撞”中更加融合。

再见了,粉笔黑板

文/吴永莲

十九世纪粉笔黑板的先后诞生,开启了人类传承文明的新方式,结束了单纯靠口书传授知识的历史,从此教育步入一个新时期。两个多世纪以来,一个人从小学成长到大学,就与粉笔黑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黑板上用粉笔来书写计算、画山川水美,每节课上全神贯注于老师用粉笔书写的一黑板一黑板的板书,于是奇思妙想在板书中绽放,青春的梦想在板书中放飞,激发他们去寻找理想的彼岸。粉笔黑板承载起学生获取知识真诚做人的桥梁,每个人的成长中,粉笔黑板功不可没。每位教师从青丝到白发,挥洒人生最真切自如的还是粉笔黑板。尽管写上去的是精彩,擦抹去的是青春,但人们在感情上对粉笔黑板怀着崇敬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抱怨和嫌弃,还把最美的赞语送给他,成了淡泊名利的象征。翻开现代文明不难发现,中外的文人墨客常常借粉笔黑板来赞美老师奉献精神,如“不慕天堂恋课堂,践行黑板放华光。试名除利播真理,磨骨洒灰铸栋梁”。可见,粉笔黑板倾注了人们太多的情愫,寄托对师者无限的崇敬之情。

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理念的感召下,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科技渗透教育的各个环节已不是新鲜事。新的教学楼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实验室、音乐器材室、体育室等功能室不断更新,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教学的忠实战友———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也迎来了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最先让你眼前一亮的是无尘粉笔和磨砂玻璃黑板的出现。无尘粉笔和磨砂玻璃黑板走进教室,标志着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教学中不仅粉尘减少,有利于老师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书写起来比原来水泥或木质的黑板更为流利舒畅,大大提升了板书字的审美效果。可以说,无尘粉笔和磨砂玻璃黑板是升级版的粉笔黑板,它使教育向前迈了一小步,让人类的文明进了一大步。紧接着,电子屏与黑板站在了一起,一堂课,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机会大大降低,电子课件让整个教学环节耳目一新,课堂气氛热烈,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教育理念贯彻得更为彻底。教育科技深入课堂,粉笔黑板的使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近几年来,电子白板教学纷纷走进了教室,很多老师走进教室茫然的不知所措,黑板没有了,粉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白板和液体水彩笔。虽然没有了粉尘的伤害和黑漆漆的难看,一种失落从未有过的涌上心头。人生的成长路上,大部分时间有粉笔黑板陪伴度过,假如你有幸成为一名教师,他们就成了跟教师一辈子并肩战斗的战友了。

电子白板和液体彩色笔在教学中应用是教育科技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势在必行。他的应用更能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教育理念。我们伸出大拇指给它点赞。

2018年的春天,我所在的学校全覆盖了电子白板,粉笔黑板不见了踪影,他们不再是书写青春挥洒人生的舞台。身为教师的我走进教室,这一情景触碰到我柔软的心灵深处,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涌上心头难以释怀。就像是与你在同一个战壕里战斗了一辈子的战友,忽然退役了。

科技化的教育方式,以新时代宠儿的身份进入文明的舞台,每个人成了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人类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喜新厌旧。我们有了高楼大厦,却让旧家园消失,我们有了传递声音更高级的手段,却遗忘了留声机的美,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是不是同样要将粉笔黑板扔进垃圾堆了?粉笔黑板倾注人们太多的情思。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需要刻意的斟字酌句,情不自禁地冒出赞美粉笔黑板的诗情来,黑板粉笔,不计较一身黑衣和一身素衣,不怕身体的疼痛,不吝啬生命的短暂,甘愿汇聚成知识的海洋,让孩子们遨游其间。电教时代的到来,不知又要经历多少时光,才能启发人的奇思妙想,去倾注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热词暖句呢?

无论什么时代,教师这个职业不会改变。随着电教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粉笔黑板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怎样让人们不要把粉笔黑板遗忘,记住他俩在历史上曾经的姿态,是今天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有个肤浅的建议不妨说与你,成为此文的结束,也算是对粉笔黑板表达的一份真情吧。为了让粉笔黑板留在记忆里,学校可以建立黑板粉笔记忆馆,定期组织学生到记忆馆参观,让学生有机会看到曾经的教育状态,留住对粉笔黑板那种特有的情感;学校还可以举行赞美粉笔黑板的诗词朗诵大会,让学生借粉笔黑板去赞美老师身上具有的粉笔黑板精神,在情感上升华尊师重教,等等。

教育梦,从大山开始

文/青枝玉叶

文/青枝玉叶

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

--题记

喜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有一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才发现梦想并不都像天上的星星般璀璨夺目,也会有黄莲般的苦涩与无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莲花小学教书。此小学经闻名遐迩的莲花大山而得名。不难想象,这里--天高地远,山高路陡。瞅瞅这路程,从我老家坐车到县城要一个多小时;转车,从县城坐车到乡镇要一个多小时;从乡镇走路到学校还要一个多小时。从我的描述中,转车,走路,多顺当。其实,没那么幸运,往往是当你坐车到县城,去乡镇的车早就走光了,而去乡镇的路上常常堵车,回去的时候也是等车,堵车。

再看看那学校,当我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站在大门口,硬是没有迈进去。为什么?因为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我的心里凉了大半,这就是我的梦想吗?校舍的墙体是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有两层,八间教室,每间大约十来个平方。二楼地面是用几根长木头作房梁,铺一层长短、宽窄、大小不一的木板,用铁钉钉住。人走在上面,楼板就着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真担心会踩空,从二楼掉到一楼。木板缝里堆积了师生鞋底带来的泥土,干了就化为许多灰尘,扫帚是扫不到的。只要楼上有轻微震动,灰尘就漫室飘扬,洋洋洒洒降到一楼。上一天课,师生的头上,鼻上,肩上,都盖了一层褐黄色的灰,吐一口痰,也夹杂着泥土的腥黄,我们都戏称是从垃圾堆上钻出来的一群人。有一次,楼板“不堪重负”,掉了几块下来,肆虐的灰包围了楼下的一位男老师,他浑身上下除了说话时牙齿是白的,其他全是混黄的灰,他的样子很滑稽,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墙面长年累月风侵雨蚀,不但坑坑洼洼,而且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里长着小草。阳光能直射进教室,真担心哪一天会突然倒塌。

窗子又窄又小,用几根圆周木棍作支撑,教室的光线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晴天教室里光线勉强明亮,但是到了阴雨天教室就昏暗了。当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这里的教室却还没有电灯,因为山区还没有通电。冬天学生上课的情境让人心酸:窗子没有玻璃,雪花纷纷扬扬飘进教室,凛冽寒风在教室横行,室内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冻得孩子们的脸通红,脸上都挂着鼻涕,写字的手长满冻疮,疮口裂开口子,里面是腥红的肉,外面流着胧,让人心疼。老师也动过把窗口用报纸糊起的念头,但是本来灰暗的教室更加灰暗了,只能上几分钟课,就让学生在座位上搓搓手动动脚,适当暖和一点,再接着上课。

学校只有八间教室,六个班用了六间教室,一间做老师的办公室,一间堆放杂物。记得我刚来学校时,带的是六年级,有57个学生挤在这间教室,我上课时只能在讲台上活动,是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的,因为学生多,教室小,没有多余的空间。学生的课桌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方桌和长板凳,差不多用了三十来年了,桌面斑斑驳驳,布满虫蛀的小孔。甚至用上这样的桌椅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桌椅不够,我们班都是三个学生共用一张桌子。难忘他们的做作业的时候,桌子窄,只能把写字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悬掉在空中,不能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黑板更不用说了,用油漆随便在墙头抹一块,就是黑板了。因为到处是缝隙,所以教室一点也不隔音。在这里,老师们都比谁的声音大,声音小了,学生就走神了,听别班的老师讲课去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各班的老师都扯开喉咙吼。一天下来,声音都沙哑了,不想讲话。只要我们不说话,哪个班的老师在读课文,哪个班的老师在训学生,或者隔壁学生在讲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或许是那时的习惯吧,我现在无论是说话,还是上课,声音都很洪亮,更有甚者,说我讲话像打雷一样。

学校座落在莲花山上一块隆起的地方,海拨大约1500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原地,田间地头零散种植着苞谷,整个显得简洁而开阔,同时也很苍凉。山前是金沙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这些水都是沿山根下流走,居住在莲花山上的人能看到水流,听到水声,却无法加以利用,缺水成了这里无法摆脱的宿命,莲花人也只能“望江兴叹”.唯一的一口水井,来回取水至少也得半小时。记得学生好像是不喝水的,早上到校滴水不沾他们能挨到下下午三四点放学。老师要讲课,没有水可受不了,我们多数是自己带水到学校。又不能让学生去提水,因为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耽搁学生的上课时间。老师更没有时间,到学校就忙碌一天,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人数不够,都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英语等所有课程)。每个老师都像“万斤油”,什么都会,哈哈!

吃的呢,那时学生还没有半寄宿制和营养餐,所以学生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吃了饭,挨到下午三四点钟。我问学生他们八九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坚持得住吗?学生都说习惯了。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老师们都是自己带饭装在保温瓶里到学校,饿了抽课间十分钟扒两口。装在保温瓶时的饭味道一点也不好,夏天烈日火炎炎,温度太高,还没到中午就馊味弥漫了,不能吃了;冬日天寒地冻,温度极低,虽是保温瓶,但毕竟抵不过季节的寒冷,吃的时候已经又冷又硬,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没办法,饿呀!曾经学校也动过请炊事员给老师做饭的念头,但因为没有厨房、工资问题、缺水问题……没有实现。我的胃病大概就是那里“收获”的吧!

到学校的小路蜿蜒崎岖、千回百转,如果拉长大约五六公里。在山里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是“看起来没多远,走起来要半天”.然而就是在这条绵长、艰难的山路上,我先要爬半个小时陡峭的石阶,再爬半个小时的沙子坡,再拐无数的弯,越过许多坎,才能到达学校。回来就一路小跑,因为想慢慢走是不行的,路太陡,因为惯性,停不下来,除非揪住一棵树,能歇歇脚,所以我们是一路跑下来的。同事常戏说,如果能变成车轮,就能从山顶滚到山底。晴天还好,穿又平底鞋就能到达。可是雨天就不行,必须要穿“雨鞋”,其他鞋是寸步难行的,一不小心就有滑入深谷的危险。凡是莲花小学的师生,没有不摔跤的,因为雨水和着土杂草地,被路人反复踩,就像“糍粑”一样,滑出去,脚劲大点的,能稳住,几个趔趄不倒;没有脚劲的,只能听天由命了,惹一身泥浆。我是个不会走山路的人,但凡下雨,我脚下的泥浆总被我踢到后背,甚至头发上。记得有一次,一同事滑一跤,顺势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浑身是泥水,稀泥灌进了她的嘴里,耳朵里;枯萎的杂草掺杂着泥浆糊在她的脸上,头发上,流入眼睛,眼睛都睁不开。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没有安慰她,只是陪着她,帮她擦干净,默默无语,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许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事实上,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所以,虽然现在我离开莲花山,离开莲花小学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如此而已!

QQ/386124911

春风拂过,草知道

文/苦茶

小时候,有两个梦。第一,有无数的书读;第二,长大当老师。那时,我还不敢做作家梦。山里小妞,梦想不敢太伸展,畏畏葸葸的。

三十多年过去,我已是高级语文教师,想读什么书,都能不费力地拥有。也就是说,教师梦、读书梦,都实现了;甚至,写字梦,也在变成现实。虽然我不敢自称作家,但发在报刊上的60万文字,是真的;出了散文集,是真的;入了河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也是有证儿可验的。

有时我调侃自己:会点儿写作,又懂点儿教育;是写手当中会教书的,是教师当中会写作的。这个感觉还不错。是谁给我的呢?

就是幼时那两个梦。

跟所有山村妞一样,我从会走路,就基本放养在泥土与草木之间,喜欢捉虫儿,爬树,摘野果;喜爱花香,草香,泥土香。七岁,该上学了,我坚决拒绝。因为我感觉,我的天地在田野,被圈在屋子里,哪如在田野游荡有趣啊!我娘好言好语商量无效,一巴掌打下来,将哇哇大哭的我拖向学校。但是,不得了。最初的不适之后,我一头扎进了书本,深深迷恋上书页之间的纸香墨香,一醉到今天。

一路贪恋书香,东抓西挠找书读,太苦了呀!实在找不到,就读邻居老爷爷繁体字的线装书,连猜带蒙,还竖排的,不适应,视线老是会越界;读小姨、小舅的高中课本;以代写作业为条件,读同学家里的杂志。上师范时几乎读完了琼瑶。读席慕蓉,读《简爱》、《飘》、《呼啸山庄》,读民国散文。有好多情绪,想写在纸上。比如记忆里的花格窗,石井栏的老岁月,玉米的苗条,一头山羊的眺望。第一次发作品,便是诗歌《石井栏》,得了2.5元的稿费。有几篇,被全国中学生作品文集类的书籍收录。

之后,工作,便掷笔多年,一缕文学梦完美托付给了教育。生机蓬勃的校园生活,让我身不由己融进了童心。昔日梦想,一步步变成摸得着的生活,我有一种践梦的快乐。放弃“文学梦”,尚有丝丝不甘,但对学生的钟爱,不容许我敷衍每一堂课,哪怕是一丝一毫呢也不行!

我渐渐发现,教育自有一种魅力,它不亚于文学给我的快乐!我应该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因为我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相达的;我还发现,文学和教育,有着惊人的一致。

它们都是塑心的。是拿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用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它们都是动情的,催人泪下,震撼人心,荡气回肠,余韵悠悠。它们给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激情、浪漫和意趣,有着曲径通幽的一致。

它们都在人心深处植下梦想,并让梦想开枝散叶,盛放最美的花朵。它们带人走向人生的高处,精神的高处,向真、向善、向美,伟大、深刻、崇高。

文学中的形象,是教育的范本,玉一般的赤子之心,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海一般的浩渺胸襟……

教育风格,更类似文学的不同样式:诗歌的激情燃烧,小说的惊心动魄,散文的从容优雅,戏剧的起伏跌宕……

作家,以文字来塑心,哺育灵魂;教师呢,用教育,把鲜活的生命,变成一首首隽永的诗。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

用文学的情怀做教育,是我的新梦想。为了追梦,就须读书。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也正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读《南渡北归》,为大师们的风采和梦想而折服。我读到,当年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李济,27岁便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后,毫不犹疑启程回国,一门心思致力“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他,有成为学术大师的梦想,却没有做百万富翁或显赫权势的追求。强国梦,不是他一个人的抱负,是那一代人共同的理想。梁启超安排长子梁思成赴美学建筑,安排次子梁思永学考古,都是为了让不受重视的冷僻专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用梁启超的话说,“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

读《南渡北归》,我看到和大师的差距:人格的,胸襟的,学养的。更枉论梦想。没办法,我只有读更多的书,来弥补。

2006年,我由中学语文教师,转做教师培训工作,当我跟教师们、校长们侃侃而谈、共同探讨时,我不是在做讲座,而是在讲成长故事、讲成长中的思索。写作梦,教师梦,16年的追梦故事,做教育工作,不可缺的中世纪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口若悬河,两山排闼送青来。我发现,我仍然在以文学的情怀,做教育,只是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讲台湾作家张晓风,送儿子去学校,当儿子向她告别后,她看着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感慨万千,回家写下散文《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发问,振聋发聩,我们做教育的,怎能不拿来掂量掂量,并常以它敲击心扉。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

我讲,教育是农业。该松土就松土,该播种就播种,该除草就除草,该施肥就施肥……一切顺应庄稼生长的规律,每一年,每一学期,我们都重复做同样的事,但是,每一年,每一学期,我们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我讲教育的“无为而治”,讲“民国十大先生”;我甚至花一周时间积累素材,为临城中学“青青葵”文学社的孩子们做一场场免费文学讲座。老公和闺蜜不约而同笑话我:无利不起早,现在这世道,没报酬的事,谁去干?你赔着自家电费,赔着自己时间,尽干傻事!

傻?傻又怎样啊?只要傻得快乐,践行着自己的梦,还能帮别人圆梦,多合算的傻!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我还拥有这样纯洁的梦想,我引以自豪呢。

教书的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写字,白天是教者,晚上是写者。当我把手放在键盘上时,不仅仅是在写文章,我更是在倾诉;而当它们登在一些杂志和报纸上,它也不仅仅是散文,其实也是问候。是的,是在问候您的心。

特别迷恋屏幕上渐渐布满的一溜溜儿汉字,它们让我有一种纤手破新橙的清明快感。我喜欢在絮絮里,亮出人生的暖,像夜捧出灯;也喜欢在过往的逸事里,捉一下现世的尴尬,像灯闪在夜。

写作,是心的照应,教育其实也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果能让你感觉温暖、感觉安慰,感觉到前行的一丝光亮,尽管有限,尽管短暂,也是我的一番心意啊!

春风拂过,无声无息,但大地清楚,草芽儿知道。

冠军的智慧 教育的良机

文/钱品红 王红

又到周一,教师例会的时间总是有点让人担心:没有任课老师的教室,会是怎样的疯狂?我带的班是寄宿班,这期间孩子在教室自习,是由生活老师看护。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会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大多数孩子在这段时间内捞不到自由游戏的时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动作慢的几个孩子总是来不及,周一的作业要等到周五才能完成。

生活老师和班干部的观察结果是:这些孩子磨蹭,一般坚持一二十分钟后就不动笔了,就是动笔,也是咬着笔在发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商量了很多的对策:少布置一些——孩子都能完成了,生活老师却无法控制班级里那热闹如街市的场面;多布置一些,有些作业可以选做——选择去做的孩子却少之甚少……

那一天,我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本田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了对手。

后来,他在自传中解释他的“智慧”: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大树;第三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40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读完整个故事,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遥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孩子的学习更是如此。

反思孩子的作业情况,我们的孩子总是完不成,是不是也因为自己的目标太远,三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何时才能完成?看不到希望,索性就放弃。

于是,一次教师例会时,在布置好作业后,帮孩子分了一分时间段,用我的方式给孩子定了相对小的目标:3:40~4:00,完成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4:10~4:30,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4:40~5:00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把1个多小时切割成了3块,相对有弹性地给动作慢的孩子留下了一点余地。孩子的作业都完成了!在没有改变作业量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找到了马拉松的小目标,于是,他们都成功了!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像这位充满智慧的马拉松冠军一样,在追求更大成功,更多收获的同时,学会确立恰当的短期、短线目标,一级一级稳步前进,获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教师梦

文/常永瑞

作为陕北山区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辛勤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同时,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写成文章,能与更多同行分享。

14年前,我从学校毕业走向教师岗位后,我就给自己订立了职业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好老师,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娃,让课堂充满阳光和智趣。因此,对教学业务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我在虚心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同时,并在书本、报刊和网络中寻找案例,迅速及时地准确解答。课堂教学我尽量做到组织严谨、结构合理、方法得当、善于应变、善于设计。平时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我根据孩子特性,灵活运用。为尽到讲好课、教好娃的职业责任,在课堂上,我始终把人生理想教育渗透其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在坚持自我摸索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讲赛教教研活动,去年还被评为我们镇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

梦想是成就事业的发动机。为实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我今年又以县级优秀教师的候选人身份,开始准备参加县级赛讲赛教活动。现正从教学设计、说课稿、答辩等环节精心准备,争取在课堂上尽全力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孩子们传输更多知识。当然,我们赛讲赛教活动也非常激烈,不过,即使失败,我仍然会继续努力。

这些年,为实现我的优秀教师梦,在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利用闲暇时间,坚持阅读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刊,将名师们精彩的教育案例收集下来,认真揣摩学习,每年坚持写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教学心得。我把这些学习心得,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因而多次受到校领导和上级检查组的好评,并在全校展评中多次获奖。近年来,我撰写的教育故事、随笔、教学体会文章,先后在《安塞教育》、《延安日报》、《陕西教育·教学》、《教师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边教学边写作,虽然辛苦,但对自己教学工作是促进,更对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虽然是一名贫困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大城市老师的一样重。眼下,我们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改革,对语文老师来说,我要进一步树立“大语文观”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课上成孩子们的读书课、交流课、综合课、品德教育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更多知识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爱的教育

文/范莹洁

不知不觉,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体会是: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应该一视同仁。我班有一名黄姓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他性格十分偏激。课堂上随意开口说话,课后找他谈话也是软硬不吃。与同学交往很不融洽,无法融入集体。面对这一情况,我耐心地与他交流,用我的坦诚和真诚走进他的心里,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不以教师的身份命令他。果然,他很快就与我熟悉起来,也主动和我说了自己的烦恼:想与班中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可别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都不愿意。是啊,他毕竟是个孩子,当然渴望友谊。“既然知道自己的小小缺点,难道你没有能力改变吗?”这是我留给他自己思考的问题,他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可以!”随后,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办法,他也的确做到了。同时,我尽可能地创造他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感觉到他的改变,愿意接受他。之后的日子里,我明显感觉他变得活泼了,友善了。

记得刚工作时,我接手的是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班级,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特别调皮,十分令人头疼。

一天晚上七点多了,这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来说他还没到家。接到电话后,我马上和几名学生了解他放学后的行踪,但没得到什么有用信息。我特别着急,这么冷的天,孩子会去哪儿?吃饭了吗?安全吗?到了半夜,仍然没有任何消息的我们只能报了警。谁知,我们的担惊受怕换来的却是第二天他和同桌有说有笑地来上学了。看见他的一瞬间,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事后,我也没有严厉地责备他,只是和他讲述了这一晚的经过。他流下了眼泪,体会到了我们的付出,保证不会再犯。令我欣喜的是,从那以后,他在我的课堂上像是变了个人,认真勤奋,成绩自然是突飞猛进。

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为师者应该热爱、关心、善待每一个孩子,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遗憾。

我追梦 我幸福

文/黄关兴

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喜欢听孙汝顺老师上的语文课。她那甜美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她渊博的知识,灵活地插入到课文的内容里,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听得入迷,情感融入课文,教学质量出奇的好。受她的影响,我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教师,像她那样教书育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1969年,我被群众推荐为新庄小学民办教师,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我的教师梦实现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凭我那一点点的文化知识,能在学生面前当孔夫子吗?能在黑板上指点“江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追梦:做一个合格的国家承认的人民教师。那我该怎么办?有位先哲说过,给人一杯水,你得有一桶水。我选择了自学,边教边学,努力攻克文化关,为自己“灌水”。我用3年多的时间,自学了中学阶段的全部教科书,并且自加压力做好各科的练习题,使知识扎根脑海。同时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我报名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小学教师培训班。

5年的在职培训,很是辛苦。渴望知识的我,不怕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从不缺席,聆听讲师的谆谆教诲,让知识的琼浆玉液,如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田,让我日渐充实丰满起来。学习使我增长知识,实践促我技能成熟,经过多次考核,我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望着鲜红的《中师毕业证书》,我心潮滚滚,心想,我的追梦成功了,但我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固步自封,还得继续前进。我要让文化知识和教育技能化为生命的每一滴血,都要为党的教育事业流淌。有了这样的新思考,我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追梦:做一个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科研兴教,科教兴国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我积极投身教改,改革课堂教学,其中“先学后思,思教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好。为此,我撰写了论文《数学课上要多给学生自我表露的机会》,被发表在《苏州教育》杂志上,我也被市教育局评为“农村小学教育先进教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嘉奖。望着一张张的奖状,一本本的证书,我心潮澎湃,无比自豪,我再次追梦成功了。

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已退休了。梦想成真当上教师,不断追梦提升自己,我的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培养,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关怀支持,让一个对教育一无所知的我,在教育战线上一步一步地升华,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饮水思源,我永志不忘党的恩情、政府的关爱、领导的关心。在这里,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我的梦——真甜蜜;我的梦——最幸福!

无声的教育

文/尤江波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在禅院里散步,发现一个小和尚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小和尚以为师傅会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虽说是无声的教育,却是有心的事,教育往往如此。

游戏热火朝天地开始了,佳佳今天是小吃店的“服务员”。一进小吃店,他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围裙。客人来了,佳佳很热情,忙着招呼,问要吃什么,客人说要吃“馄饨”、“萝卜”,然后就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地拿到了桌上,对客人说:“吃吧,这是刚煮的,味道很好的。”客人茜茜说:“怎么‘菜’没放到盘子里啊?”佳佳说:“没关系的,这桌子是干净的。”听他这么一说,茜茜也不再说什么了。

见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马上阻止,因为佳佳的自尊心比较强,一味制止他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权威而暂停此行为,但不一定能让他心服口服,与其去限制倒不如让孩子体验到不遵守小吃店规则的消极后果。于是我以“小客人”的身份来到了小吃店,佳佳连忙招待我,上“菜”的时候,他继续把“菜”倒在桌上,我皱着眉头说:“东西怎么不装在盘子里,很脏的。”佳佳说:“这桌子干净的啊。”我说:“可是桌子是桌子,又不是盘子,再说‘菜’放在桌上怎么吃?”其他小朋友听我这么说,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煮好的‘菜’不放到盘子里真的很脏,我不想吃了!”……于是客人们准备离开,佳佳见状连忙拉着我们的手说:“我马上改,一定让你们吃得干净、吃得放心。”说完就请我们坐下,没过多久,他端上了一盘盘“菜”,盘子里的“菜”摆得整整齐齐的。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好的教育一定是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将爱进行到底

文/何琴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我把爱学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后进生,每个班都有。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不能用简单的打骂,应该用老师的爱去转化他们。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不管是上课还是做作业,他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和周围同学讲话。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单元练习测试只得了一个合格。拿到试卷后,他一个人默默地看着试卷不说话。于是,我找他谈话,和他一起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他承认自己太爱讲话,管不住自己,常常三心二意。他的坦言,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之后,我不仅在学习生活上对他倍加呵护,还经常找他交流,告诉他“每天只要多坚持一会儿,即使坚持的时间只有一点点,那么一学期下来,你的进步就不止一点点了。”

渐渐地,他每节课都能静下心来听讲了,做作业的速度变快了,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看着他的改变,我感到很欣慰。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付出我的爱,将爱进行到底。

洋媳妇的教育招

文/刘江龙

小孙子Toby已经3岁了。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大开眼界。每天早上,Toby醒来后,洋媳妇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Toby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只有3岁,Toby还搞不清楚袜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

有一次Toby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洋媳妇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Toby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洋媳妇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Toby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洋媳妇说:妈妈,他们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洋媳妇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

Toby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Toby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读初中要寄宿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Toby闹情绪,不肯吃饭。洋媳妇说了他几句,愤怒的小Toby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撒了一地。洋媳妇看着Toby,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Toby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洋媳妇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Toby特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洋媳妇觉得Toby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Toby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焖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Toby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开始吃晚饭了,Toby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洋媳妇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Toby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

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洋媳妇毫不心软。我心疼了,想替Toby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Toby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洋媳妇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

我相信,下一次,Toby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

文/李洁

当阅读完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1983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年级组长、副园长、园长。27年来,她始终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第一线,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洒在幼教事业上,先后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生涯中吴老师取得如此多的成绩,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羡慕和向往的,然而收获的背后却是辛勤的付出。

吴老师所带的班上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园领导都认为小雯“无可救药”了,但吴老师没有灰心,总是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终于,三年后,小雯也达到了同龄幼儿的水平。

吴老师的先进事迹向我们证明了: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这句话的含义有多深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体味。

记得我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是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这是一个不错的班级,整体荣誉感很强,也很团结,但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是需要重视和关心的。班里有一个男孩,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一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管教他,以致他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经常不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是字迹潦草错误百出。久而久之,他的成绩常常是班中最后几名。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生活,及时解决他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在英语考试中得了88分,这对他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对我则是很大的安慰。

扪心自问,也许我无法完全达到吴老师那种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学生的境界,但我会用爱灌溉每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九月的记忆

文/李绍洪

金色的九月,丹桂飘香,田野金黄,在这丰收的季节。伴随教师节的来临,又勾起了我对恩师的记忆。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都已淡出了我的记忆,可是教我小学的李方应老师,他那高尚的师德,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刻苦好学,不耻下问,严谨治学,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循循善诱的作风,使我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受益难忘。

记得是在1964年9月,他初中刚毕业,因特殊年代,未能继续上学。那时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都要到路途遥远的邻村去,他就主动请求村里办学校,得到了允许后,便在自家的的堂屋,用自家的木板搭起桌凳,办起了第一个耕读班,这也是村里的首所学校,他也成了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因我和他是邻居,也成了他的学生。从此,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献身山区教育,追逐教育梦想,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事业!

初中毕业的他,自觉知识太贫乏。在工作中,他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家长的重托,只有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掌握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这个目标,他借来相关的业务书籍,开始自学,挑灯夜战,不懂就问,不懂就钻,实在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放学以后,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完小向行家请教,向能手学习,常常是空着肚子打着火把赶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刻苦自学专研,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所教班级成绩逐步上升,深受家长和学校领导好评。

1969年9月,兴隆村修建了第一所木房学校。他就把耕读班从家里搬到了新建的学校,桌凳依然是用自家的木板搭建。因当时刚建好未装,在教室内上课,到了冬天,天气寒冷,学生缺席大。为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他白天上课,放学后就把本生产队的旧晒席搬来装修教室,自家的用完了,就到其它生产队去找。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学生有了一间能够避风的教室。教室装好了,缺课的学生又返校学习了,到了数九寒冬,天寒地冻,每当看到一个个穿得破烂的学生冻得发抖时,他就把家中的干柴搬来,下课给学生烧火烤。

我小时候家里太穷,弟兄姊妹多,穿得太单薄,冬天还打赤脚,脚上冻起了冻疮、裂口,他就把自家兄弟的旧衣旧鞋袜拿给我穿,还叫他的妻子给我缝过几双新布鞋,真是师恩难忘呀!夏天炎热时,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打了一个简易的泥巴灶,把自家的锅搬来给学生烧开水喝,学校附近没医院,他利用自己一个月仅几元微薄的工资,到乡卫生院给学生备一些治头痛肚子痛的药品。

学校新建无操场,学生没有活动场地,他就带领着他的弟侄们在皎洁的月光下挖操场,每天都要挖到深夜才回家休息。经过一个月的苦战,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操场就挖好,从此,学生下课就有了活动场所。

兴隆学校地处河边,河上无桥,每当春夏涨水季节,学生上学不得过河,他就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三十多年里,未出现过大小安全事故。却因长期被冰凉冷水浸泡,他双脚落下了风湿的病疾。

兴隆村偏僻边远,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有部分学生家庭缴不起书学费,为了不让学生辍学,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捐赠书学费达两千多元。

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放弃家里的一切,曾多次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只是一笑了之。他常说:“我想,谁心中有梦想,谁就有无穷的力量,教育好农家后代,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现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就是我执着的追求目标,做一个人民教师,就是我一生的梦想。为了这,他曾多少次披星戴月走访学生家庭,到学困生家中补课,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和慈母般的爱。”

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必有丰硕果实,每年的金色九月,定是收获的季节。他历年来所教的学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所任毕业班升入重点中学人数位全乡之冠。1994年所教毕业班成绩获当时黔江县第一名,曾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学校表彰奖励。

每年的九月,退休的他都要到工作过的学校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他常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当教师,再回到兴隆村小任教。

教师心语

文/杨霓娟 张正春

老师——在我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塔;

老师——在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这一行行的好词佳句,我想足以体现老师的人生价值。人这一生的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来自内心的对于生活中的感悟及价值体现。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就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地开平方。

对于一个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贡献;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不是培养学霸,而是培养高尚的人格……

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是一个能架起知识桥梁的教师;是一个能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教师;是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且平凡的教师……

在平平淡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是现在对自己的期许。在辛勤的工作中爱学生,是明天对自己的要求。

让我们时时保持初登讲台时的激情和幸福感,尽量地点亮学生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前行的道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育的目的

文/赵凌云

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经过昏暗的楼道时,看到在四楼楼道里,一个小女孩委屈地蹲在门外,估计是被家长撵出来反思的。每有响动,小女孩身体就会因惊吓而明显的抖动一下,眼睛惊恐地四下张望。看到那惊慌、恐惧的神情,我内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的痛。我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小女孩的头以示安慰,然后敲开了她家的门。并给她还存余怒的母亲说,孩子太小了,无论犯什么错,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不合适,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弄不好还会把孩子吓坏的。

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自己能培养教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可见“有出息”是每个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有出息”可以定义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第二层次是孩子心智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然而,我们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会在教育的细节性问题中迷失了教育的目的。上述小女孩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位母亲的初衷可能只是一时之气吓一吓孩子,让孩子改正某些不好的习惯,但试设想一下如果小女孩因胆小,在受到惊吓后留下了心理阴影,那小孩的心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位母亲可就得不偿失了。或者孩子一赌气离开家,等母亲怒气平息出门再找时,可能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而且即便孩子找回来了,下次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今后的教育可就无法正常进行了,就更不要谈教育目标的实现了。因为我们教育的是要把孩子拉入自己怀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推出去。

教育是个细致活,任何情绪化的行为和决定都可能导致教育目的的偏失。有许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姑且不论孩子的效仿能力导致今后的暴力延续,单就“棍棒”教育就有很多父母因失手,导致自己孩子致残致死的悲剧而言,这种教育方式是最不适当的,因为它连教育的初级目的“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实现“心智的全面发展”了。

教育是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欲速而不达。有人比喻教育孩子就如牵着”蜗牛“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进度去要求孩子,就想我们用自己的速度要求”蜗牛“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教育规律,做了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我们抱怨是因为我们自己耐心不够。我们灰心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还爱的不够深。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在孩子身上功夫下得还不够深。

教育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可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却是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坚持。它需要我们能历经艰难不忘始终、需要我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我们不断成长身先示范。总之,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爱心、耐心、恒心。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怪孩子不听话。

一颗心 半根草

文/杨福成

我认识这么几个教授。

还是在八九个月前,我见到了A教授,四十岁左右,穿戴朴素,举止言谈谨慎,让人很难搞懂他是干什么的。

“这是我的合作伙伴,年轻吧,别看他这么年轻,身价几千万呢。”我的朋友跟我介绍他说。

“您做什么?”我虽然知道我的朋友做什么,也知道他是我朋友的合作伙伴,但还是多此一举地问了一句。

“我呀,做化工生意,也搞运输,还有……再做些其他什么的。”他仍然是那么谨慎。

朋友看有点尴尬,也怕我对做生意的有什么看法,又补充介绍说,他是业余做生意,真正的身份是某某大学化学系的教授。

哦,崇敬!某某大学是我们这个城市最好的大学了。“那你现在还上课吗?”我知道做生意的人都很忙,就问了句。

“偶尔上。”他说了句,然后,就和我的朋友聊起了股票和房子的事儿。说股市情况不大好,该抛的得抛,说房子价格肯定降,手里的十来套房子也得赶紧处理……

好有钱的教授啊!

B教授和C教授是我刚认识的。

B教授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早就下海了,搞房地产,身家过亿。

C教授五十岁左右,是海归派的英语博士,跟着B教授干房地产。

说话间,和我同来的朋友也和他们扯起了生意,并说看能不能合作一下。

B教授没有直接说他同意不同意,而只是说了C教授合作的条件——达不到几千万的生意不做。我朋友一听这话,就自觉地打住了,又转话题聊起了教育,问他们俩做这么大的生意,肯定是不能再教学了吧。

B教授听后连连摇头说:“哪能啊,我现在是系里的教学骨干,一些重要的课题还是由我来担任。”

C教授也说,虽然现在上的课少,但还是在一线工作,教书育人不能误了。

教育生意能两不误,两位的确是能人!

上周一个聚会,年轻貌美的D教授开着二百多万的豪车从京城赶来,刚坐下就一脸的不高兴。我们问这是咋着了,平时不都是春风满面喜气洋洋吗?她说别提了,来的路上让人刮了一下车,虽然给赔了万把块钱,但觉得很恶心,另外这一周跑了几个城市挣外快,可现在经济真的是不景气,一家比一家给的银子少,能高兴起来吗?

是,外快挣少了谁都不高兴!

无疑,这些教授都很优秀,不然的话人家能挣到那么多钱吗?可他们把几分心思用在了本职的教育上,他们这样吊儿郎当教育出来的学生能让祖国和人民放心吗?

走进大学校园,已经很难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到处听到的是打工挣了多少多少钱,论文从哪个网站下或者找哪个枪手来写比较好的声音;在大学的教室、图书馆、餐厅里,我们也难以看到为某个学术问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场景了,不停撞击我们眼球的大都是成双成对搂搂抱抱的肥皂剧……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而现在还有几位教师能记起自己的肩上还有把孩子送往彼岸的责任?!

写到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他死后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等,他生前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胡适无疑是为师之范,而像ABCD这样的大款教授们又算是什么之范呢?

比对一下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发达才是国家的发达,而如果教育者不走正道了,教育还能发达吗,国家还能发达吗?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国家现在给予教育者的待遇已经是很不错了,既然您选择了这个职业,您就捧着一颗心来,不要再去四处搂草,贻误孩子们了!

畅想,源于希望

文/常河

那是个月辉如洗的晚上,立在合肥西郊大蜀山顶,我俯视脚下的城市,它是我目前栖身的场所。夜空灯火璀璨,道路流光溢彩,如同一个硕大的舞池,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载歌载舞,缺乏乡村的悠闲,也没有大都市的局促和紧迫,我的邻居们以平和的姿势,不急不慢地把日子向前推进。

能够这样置身于城市之外,冷静地旁观属于自己的城市,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但必须要有,否则,时间长了,会忘记置身何处,失去方位感。

日子总是一天天杂沓而去,时光总是一年年倏然消逝。不经意间,我们的身边就多了陌生的面孔,还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我们不知道他的去向。城市化的生活早已没有了炊烟,炊烟才是一个人真实的踪迹……

一个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这是一位先哲说的。可是,时代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意味着什么呢?在物质的年代,我们甚至感受不到身处时代的脉搏,只是,隐约的,从水底传来一般,能听到时代的心跳。如果我们还有信念,如果我们还有执着,如果我们还有动力,一定是来自这微弱的心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样怦怦的节奏,还会像远古战场上的金鼓,或者无边草原上的猎猎旗风,让我们的畅想慷慨而不失温暖,悲壮而全无懈怠。

那天晚上,我在心里一遍遍念叨,“何时再有蔡元培?”

1907年,一位年在不惑的中国人踏进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校门,他怀抱研究德国教育兴国,以便借鉴的决心。他叫蔡元培,前清的举人。在此之后,他先后三次留学德国,长达6年多,深受以德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熏陶影响,其中洪堡教育思想对他影响颇深,是其改革北京大学的重要思想来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深厚的国学积淀,稚子绕膝的家室之欢,40岁的年龄,没有成为蔡元培孜孜求学的障碍和托词,相反,成熟的心智却成了他思考和改革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座高台。

之所以会想到他,不是说我对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有什么认知,也不包藏着什么样的鸿鹄之志。而是因为,自己恰好处在先生抛妻别雏远赴异国他乡的年龄。这样的年龄段,实在很尴尬。下不能归入青年,上不被中年接纳,可是不远处,暮年之气已经依稀可见,稍不当心,就会被携裹而去。

这是我不愿面对的趋势,也不该是自己的宿命。事实上,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在每个人心里一刻都不会停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和繁花,都在春天的空气里酝酿盛开,而春天,就是每个人对将来时光的希冀。

在这样的年尾,任何梦想都一定是指向春天的。

如果我们的身边再少一些暴戾和浮躁,如果我们的心态多一些平和与向善,如果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傲慢和狂妄,多一些对生命和尊严的敬畏,如果我们的眼中不再只有花花绿绿的纸币,而多一些正义和平等,那么,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无论蛰居在怎样的乡村,都能感受到炊烟正在升起,鸡栖于埘,牛羊下来。感恩,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宁静,是世界反哺于人的恩赐。

在我的畅想中,物质的、文化的、道德的、意识的,能够同步奔向和谐。这就不是哪一年的畅想,而是人类永恒的、年复一年的希望。

日本之行

文/胡晓兰

扶摇直上,云鹤冲天。

我们乘坐的是中国东方航空客机,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直达日本首都东京。飞行三个半小时后,飞机准点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旅客有序而整齐地进入日本海关办理严格的入境手续。

我们此次代表团33人分别来自教育部行政官员、两省厅的外事部门领导以及湖北省、四川省一线的教职员。10月17日至27日的集体学习参观活动,将大家维系在一起。此次访问目的在于,通过参观学校及其他教育文化设施,加深对有关日本教育制度及现状的了解,进而促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在日本,我们走马观花地了解日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生活的一些侧面。虽然时间短暂,行程密集,但是我在所见所闻中且行且思且悟,收获良多。这次访问中,我们的目的有三,一是友好的使者、二是学习日本教育的长处、三是展示中国教职员的风采,让日本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教师。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更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日本的家居饮食和学校饮食都十分简单,即使你是富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的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日本的基础教育中,我们还参观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日本称作“特别支援学校”。我们去的这所特别支援学校,分为肢体残疾和智力障碍学生两大类。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开设相应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基础体力,培养少年儿童善良的品行和同情心,真正促进每一位儿童、特别是身体和心理不健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开设了烹饪课和职业技术课,使残疾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不仅如此,特殊教育的后期跟踪服务,日本政府也做得很好,学生毕业后,政府和教育局、学校共同创造机会为残疾学生安排工作做好协调工作,让残疾孩子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不再成为家庭的包袱。

日本特色教育,引起我们的深思: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启发、摒弃灌输,着力培育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两国之间以及两国民众之间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沟通和包容,因此,促进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依然任重道远。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中日友好充满信心。这次随团出访日本,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会让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继续走进自己的工作生活,为我的工作生活增添新的光彩。

我的老师

文/朱诺语

说起对自己教育有深远影响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另一位就是老师了。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有的严厉,有的温柔,有的风趣幽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总是关爱着我们。

我们的英语老师刘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有爱心的好老师,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时尚卷发,中等身材,笑起来的时候有可爱的小酒窝。她上课活泼生动,一会儿带我们做游戏,一会儿教我们唱好听的英文歌。我们都非常喜欢上她的课,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回答问题。

她不仅课上得好,而且很温柔,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有一次下课的时候,闵洪斌打了他的同桌何静,何静哭了。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问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她语重心长地告诉闵洪斌,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不能打架。男生长大了是男子汉,不应该欺负女生。闵洪斌听了老师的教育,惭愧地低下头,承认了错误。

这就是我们的刘老师,她是一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儿童教育

文/周国平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父亲,理由仅仅在于,当女儿幼小时,我是她的一个好玩伴,随着她逐渐长大,我在争取成为她的一个好朋友。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说,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决不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少。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随着理性能力的觉醒,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在我看来,重视、鼓励孩子的发问和思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着的作用。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