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文章

2022年12月14日经典文章

品茶的文章(精选24篇)

在一盏茶香里等你

文/李治亚

整个夏天,我百无聊赖,暑假来了。整天宅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看微信,岁月的风拂过盛夏,灼烧的马路上热气滚烫滚烫的,从窗子的缝隙间飘过来,赶紧严实了门窗,一个人在空调下继续找一本书翻看。

此时,大脑里一片寂静。孩子没在家,老婆没在家,我的地盘我做主,好久没有如此安静,居然不清楚这每天忙忙碌碌的究竟为何?爬格子,老早就起来,好像不写几句话就不舒服,老婆的叮嘱还在耳边回响,又没赚钱了,还写那个豆腐块干嘛。干嘛,不知道,我是一个死心眼的人,自己认定的事居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个人偷偷地除了看书,还是看书。至于电视手机微信,也是围绕那些诗词呀,三国水浒呀,不停地看。生命长河里,似乎国学占据着我的全部,走过春花烂漫,看过夏荷灿灿,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这么想着,居然有些偷偷地想你。

我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家里有的是铁观音,也有毛峰,除了招待客人,大体上我是不会喝的。或许是农村人的憨厚更符合我的性格,我实在不愿做城里那些优哉游哉的贵族少爷公子或者大爷,端着茶杯,慢慢地坐喝。一杯茶,据说能喝上大半天。

不会品茶,可是喜欢闻茶香。别人喝茶的时候,散发出来的气味也是蛮好的。朋友偶尔叫去,耐着性子,去茶室里坐坐,喜欢铁观音的醇厚内敛,喜欢普洱的温和稳健,也喜欢龙井的香郁清爽。品茶的时候,要找对味的好朋友。好哥们往往对酒,一杯两盏下肚,诗性叠发,佳作频出,一挥而就,让人兴奋。若是红颜知己,自然喜欢饮茶,不必觥筹交错,不必推杯换盏,不必大呼小叫。你来,为你沏盏茶,不须言语寒喧:好久不见。然后,一席茶事,一段时光,裁一寸光阴,画一地月光,再让那炉火光,燃于心底。我会记着那些茶语,那颗茶心,那缕袅袅茶烟。有些茶,相遇不早却一见倾心。相遇时间不算长,却总占据心底。仿如生根落地,固执的葱葱郁郁。

可惜,一切都是想象,生活中哪里会有红颜知己。有的时候自己只是在一个潜意识里臆想。给自己沏一杯淡淡的茶,静品清茗,把所有的心事,委屈,思念全都稳妥地安放。情在心里,无言也温暖。

假如有一天,你肯来,我在茶室里等你。那晚,好清爽的风,花瓣雨飘出淡淡的清香。窗外,似乎能听到几滴细细的雨声,你在何处?是否举着油纸伞前来,和我一起闻花香听鸟语,守着一方静谧,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雨,听着茶声,或许心头的喧嚣早已沉淀,等铁观音卷缩的叶子在热水的浸泡下慢慢舒展开来,轻轻呷上一口,一丝淡淡的甘苦沁入心底……

在一盏茶香里等你,尽管不会品茶,可有你就好,岁月荒芜了,日子苍凉了,生命变得如此孤寂。什么时候能够和你在安静的品品茶,一起点数彼此脸上绽放的皱纹,然后轻轻叹息,直至到老。

人生是一壶禅茶

文/白落梅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品茶

文/郭德诚

我喜欢喝茶,但不懂茶,累了,就沏上一杯,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旋转升起,再缓缓地舒展开来,水,渐渐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这时,疲劳一如升腾的热气,也就渐渐散去。我不知陆羽《茶经》中的“荡昏寐,饮之以茶”可是这种状态。

《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一身的疲劳,谓之苦,闭目养神,谓之甘,人,也是一种茶。静静地舒展,呈现生命的原色。

沏茶,离不开水。《茶经》有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其实人生的水,也是有各种排列的。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生活环境等各种水,虽也影响到人生这杯茶的浓酽、苦涩、甘甜,但茶仍是关键,因为在旋转着慢慢地舒展呈现的过程中,显露的是自身的品质。

茶讲究的是品。品茶,有一种慎独、静思的意境。在茶中,我尤喜绿茶。一是它不经发酵,不掺杂其他,冲泡后仍保持着天然的绿色;二是入口微涩,细品,却有淡淡的清香,不艳,不媚,不俗,不骄,不躁。

在中国,喝茶是一种文化,在唐代就有了专著,喝茶十分考究,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都有着极其详细的论述。而我喝茶,喜用透明玻璃素杯,没有任何花纹装饰,里外透明,一目了然。茶叶堆在杯底,一股热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旋转升起,在浸泡中缓缓展开,氤氲中的馨香,便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过程,纤毫毕见,不遮不拦不粉饰,展现出透明的一生。即便平平常常,有些苦涩,也毫不在意,因为在坦荡中,透着一缕清香。

品茶随想

文/何庆良

眼下正值新茶大量上市之际,忙碌一天的我,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身心,看着茶叶在杯中翻腾,茶色的深浅变化,飘出的淡淡茶香沁人心脾。啜一口,细细品味茶的苦涩甘甜,感悟人生的浮沉得失。

一片茶叶,看起来细小、纤弱,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入水便如人入世,生死之间从此有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犹如茶一样,或浓烈或清淡,都要去细细品味。一份淡泊,一份宁静,深入细致的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样。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追名逐利之人,不会真正懂得品茶的真谛,全然感觉不了茶中深味;淡泊明志之人,就如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或浓或淡或香或涩的茶水中慢慢品味出那份清香……其实,人这一辈子,何必总让自己为那么多繁琐之事而累呢?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尽有限之力,做能做之事,回首一生时,也就了无遗憾,无愧无悔了。

品茶的感受,最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甘美,余味无穷。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沧海之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纷纭变化的大千世界。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品茶,讲究的是心情。一段闲暇时光,一种怡然情调,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劳累一天,静夜独坐,一杯香茗,一本好书,一曲名乐足矣。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沏茶小憩,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使主客双方皆尽情意,谈艺论道,不亦乐乎。

茶可凊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的品味之中。去掉功利和浮躁,忘却得失和荣辱,蓦然回首,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

水晶帘。零丁雨后弃学筝独品茶

文/砚池芍药

飘雨悄然至,怎一霎,阳光犹启。阻我学心,一曲绮筝情,类丁香紫。有意萦怀偏懒散,但只倚,蓝屏迤逦。爱逍遥,不作牵肠,自怡自喜。

觉来舍交累,守独茶味品,玻璃台几。慧运福灵事,莫将谁比。眉骏观音舒盏韵,更吟得,文华玉诣。待梅开,三弄银瓶,暗香已美。

茶味人生

自己虽不懂茶道,但却喜品茶。一杯清茶在手,万千世界皆有。捧着盛满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幽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喝,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呷,一丝丝一丝丝地去品。在品茶时我更喜欢借用中医之道:望、闻、问、品(切)在茶水之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闻了。

身居中原,位置低端,喝不到好茶,唯一能品的就是绿茶——信阳毛尖。至于信阳红,显然不是我所能品尝得起的。即使喝毛尖,也喝不着雨前茶,只能喝雨后茶。既然茶叶上不得档次,品上就要下工夫。其实想想,雨前雨后分别不大,大概是商人经销的一个噱头而已。其实只要是产于深山的茶叶,小心采摘,精细加工。茶叶就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茶树顶端嫩芽,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都是茶叶中的上品。

喜欢品茶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眼观、鼻闻、人品和口品四个阶段,也可说是四个层次。

所谓眼观,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以前我在豫南农场工作时,有幸得到信阳一个同事从自家茶场里新炒的茶叶。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毛尖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新鲜的茶叶,不用泡,就能闻到丝丝清幽之香。这香味蕴含着大别山里的云雾之幽、清风之爽、山泉之澈。泡好茶,先不急去喝。执杯与掌心,置于鼻下,那清幽茶水之香便随着袅袅升腾的水雾,弥漫在空气里,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已经钻入你的鼻孔,那丝丝清香,那阵阵醇味,挑逗着你的嗅觉。

至于人品,是需要茶友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许也是一种品吧。如果能和茶农在一起谈论茶叶魅力,才是品茶之道。

最后,水入口,先不急着咽,让其在口腔里稍做停顿,让茶水之香在期间荡漾开来。如《红楼梦》中妙玉所言: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在连横《雅堂笔记》有一篇《茗谈》,也说过:“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止渴。若玉川之七碗风生,直莽夫尔。”我等虽是俗人,但愿意做“驴饮”的也不多。做不了雅士,做个品茶的俗人也不错。至于解渴之茶,则另当别论了。

在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副名对: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茗茶似佳人。说就有茶如人生之味,人生又何不如茶呢?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品茶如品人

文/纳木措

春夜,明净的茶桌上,倒影的月色飘忽不定。乳白色骨瓷茶杯叮叮当当的在手上转动作响。滚茶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三五老友相聚喝茶聊天,人生一大快事。

茶道有“好茶、佳具、雅景”三要点。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愉快,“三口为品”,茶水“甘、香、滑、重”,慢慢细细地品味出人生的百般滋味。假如大碗喝茶,那只能称牛饮,是解渴的生理需求,品茶更重要是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满足。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北京大碗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四川盖碗茶……我最爱是家乡的雨花茶。《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白说出此是茶人的精神境界。一日三餐之余,清茶一杯,乐而忘返。茶之味,叶苦味甘。泡一壶上品雨花茶茶,茶水色泽红艳明亮,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望物生津,沉香留齿,回味无穷。

轻轻揭开壶盖,先闭上眼睛闻其香,妙不可言;再品茶,静下心来,忘却了宠辱得失、酸甜苦辣;小口呷茶,各种微妙感觉,自然涌上心头。这是茶与心灵结合的一种感悟,使人返璞归真。此时此境有种“放怀天地外,得意云水间”的感受。

茶质本洁,不与污水为伍。从采茶、制茶、鉴茶,到煎煮的火候、品饮的技艺,都要求精益求精,无不体现“认真”二字。

品茶如品人,茶品如人品,仔细想来很是恰切。

有人喜以茶论友。茶,泡好了,刚品一口,香气四溢,甚是舒心,再饮,喝进口感觉有些苦,再品茶中带甘,再回味,喉咙甘冽无比,牙缝留香耐人寻味。如像某些人,开始接触觉得其性情有点格格不入,再交往,可以领略他人品高尚,遂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茶禅一味”、“心注一境”,平心静气、淡定从容,方可悟出茶中真味。

茶树终日与云雾为伴,取天地之灵气,品茶体现的是身心与自然的和谐,以茶会友。以茶示礼,其情浓浓,其意融融……

让心悠然

文/游水方

我一直都以为,人之忙来自两方面,一是身忙,二是心忙。身忙不算真的忙,心忙才是真的忙。

过去,在乡下便亲身感受到身忙。犁田、耙地、锄禾、除草、担粪、挑稻、收割,样样都是力气活,常常还受到热辣辣阳光的烘晒,全身汗流浃背,深切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然而,干这种活不需费什么心思,白天出了力气,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又恢复了活力,心不累。

心忙就不同了,心里老是在寻思,老是在算计,老是在忧虑,因而心无宁时,此就可谓真忙了。其实,这些个儿忙有许多是自己找上门的,是自寻烦扰。比如在工作上,本来只需考虑如何做好所干的事就可以了,但你还要思虑事外的领导信任、人际关系、个人得失等等,不就徒增了不少压力?这就是心理学上着名的“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最着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之一,在一次极为重大的表演中,他不是专注于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虑这件事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他从70米的高空坠落身亡。再如在生活上,许多人都觉得累,其实一半来自于生存,另一半来自于攀比。就目前而论,生存已不需费多大心思了,许多人就花心思在攀比上,你有靓车我也要有,你有高档房我也要有,在寻思占有的过程中,你不觉得太忙太累了吗?

所谓忙里偷闲,是要让心闲下来,把心中的杂念放下,把人生的得失放下,把个人的荣辱放下,这才是真的闲。然而要达到这种闲也非易事。现在的诱惑太多了,金钱的诱惑,地位的诱惑,美色的诱惑,没有定力是难顶得住的。“青山元(原)不动,浮云任去来。”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人的自性好像青山那样屹立不动,那些如浮云一样的金钱、地位、美色不管如何飘动,于我丝毫没有挂碍。这就是如山般的定力。

陶渊明有这种定力,他毅然辞去官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之所以悠然,在于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远离了车马之喧嚣,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里空灵,没有丝毫挂碍,已超凡脱俗,因而心中才那样怡然自得,领略到人生真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他内心并没受此所累,夜“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悠然地品赏了江上清风、流水、月色,便“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已超然独立,忘怀得失。他之所以对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就在于他的洒脱情怀。正如清代古文家方苞所评:“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

那次,朋友邀我到他的住所品茶,我就感受到一份悠然。客厅里就我们两人,那个小区也很幽静。茶几上摆着一套茶具,一个电热水壶,一个不大的紫砂茶壶,几个玲珑小巧的搪瓷杯子。他泡茶很投入,将电热水壶盛上水置于小电磁炉上,水开了先烫洗茶壶,再烫洗茶杯,然后再盛水置于炉上煮沸,放一撮茶叶在茶壶里,把沸水倒进壶中,盖上壶盖,随即丝丝茶香便随着壶嘴的轻烟慢慢溢出,徐徐钻入我的鼻孔,沁入心肺。过了一会,把泡好的茶倒入大的茶杯中,再从大杯倒进小杯里。我端起杯子,把茶慢慢吸进嘴里,细细地品味。我说,这样品茶,真需要闲功夫。他说,其实品茶要有闲情才品出醇香来,品茶不只在茶,更重在过程,才会品出一种好心境,品出一段好时光。好像钓鱼,钓者并非重在吃鱼,而在于享受这个过程。听如此说,我感悟不小。

我没耐性品茶,也没耐性钓鱼,忙里偷闲,只喜欢坐在桌前,伴着一杯开水,静静地看书作文。读一本好书,我仿佛与一位高尚的朋友在倾心交谈,我们有时会心一笑,心便坦然起来,空明起来。有了灵感,也会坐在桌前入神地作文,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心灵的感悟,那些温暖的情怀,便通过手指走进电脑,写成了文心里便怡然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让心悠然,把心灵安放在宁静的港湾里,远离喧嚣,远离名利,一切都从容淡定,工作忙了也不累。

品茶亦如品人生

文/冰山雪峰

喜欢喝茶、饮茶,却从未对茶有过更深层次的考究,平日里只是把它当着解渴时的一分享受和满足而已。偶然间打开百度,竟然发现茶的流传之广,茶道的深奥,茶文化的精髓,并非我这一介凡夫俗子所能深蕴的。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的差别,因此,四季饮茶也要有所区别。

春天,属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复苏。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内热积贮”,因此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此时宜饮花茶。因为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具有理气、开郁、祛秽、和中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的生发,并能振奋精神,消除春困。

夏天,属热,赤日炎炎,气候闷热,出汗甚多,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必须补充大量水分。此时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清鲜爽口,具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导等作用。

秋天,属凉,有萧杀之象,空气渐渐干燥,人们感觉皮肤、鼻腔、咽喉干燥不适,这叫“秋燥”.此时宜喝清茶,色泽绿润,内质馥郁,不寒不热。秋凉饮之,可以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

冬天,属寒,天寒地冻,寒气袭人,人的机体处于收引状态,新陈代谢迟缓,容易罹患“寒病”.此时宜饮红茶。这种茶,叶红、汤红,醇厚干温,滋养阳气,增热添暖,可以加奶、加糖,芳香不收,还可以去油腻、舒肠胃。

也许是工作的习惯,也许是吸烟的缘故,我出门、上班永不离手的就是夹包和水杯。夹包自有它的用途,里面无外乎各种证件,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民币。水杯也好解释,那就是我一会也离不开水,只要一会儿不喝水,就会有一种饥渴难耐的感觉,因此,必须时时喝水。

说起喝水,我自称自己是个大水包,如果一个小时不喝水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在我的眼中,这小小的水杯最大的用场就是为了解渴。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白水我愿意喝,更愿意喝茶水,尤其钟爱绿茶。虽然我喝茶没什么特别的讲究,也很随意,但是每每就着杯子小啜一口,经过舌尖的品味,好茶赖茶马上就能分辨清楚,而且还特喜欢饮浓茶,越苦越过瘾,愈浓愈开心。我喝茶从不讲究茶具,弄个保温杯子,里面放上很多茶叶,不管是坐在办公室还是驱车行驶在外,不管是饭前还是饭后,总是在不停地喝,待到茶叶失去了原有的茶味,便会添上新茶继续。曾记得《红楼梦》里妙玉奚落宝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了,你喝这一大海(其实是个很小很小的杯器),算什么?”说得黛玉宝钗偷偷地笑,老汉我是汗颜之后真觉得无颜。茶这东西原是这等金贵玩意儿,我岂不太糟蹋它了!正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不知味,进肚即可。

关于茶,文人墨客多有褒奖,不说茶的真实味道,就算看描写茶叶的文字也实在很醉人。如:杜甫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魏野“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灵一有“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梅尧臣有“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曹邺有“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刘禹锡有“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等等名诗佳赋不胜枚举。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写得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别开生面,意蕴丰含,不仅写出了茶味,更道出了人生真味。

在茶的世界里,绿茶、红茶、花茶、普洱茶各有千秋,看看那些富豪和贵妇们喝的成千上万元的上等好茶,想想也感觉有极品贵气了。我爱绿茶,喝之能嗅到春天萋萋芳草的气息,看那一点点嫩绿在杯中舒展,满口生津。喝下,微苦中清爽甘甜,为此就会一口接一口地喝着,口渴时就会迫不及待地牛饮着。茶确实是个好东西,既很好喝,又能解渴生津,我贪恋它的滋味,迷恋它的香气,更割舍不下它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小有闲暇时,我也会去光顾茶社,每次店主会给我表演茶艺,还会讲茶经,什么茶用什么水,什么器具什么火候什么程序……还和泡茶的天时地利乃至泡茶人的什么心情有关,也许每一点点细微的差别都会对茶味造成影响,但我总不能为了喝到一口好茶先渴个半死,退一万步,先喝够了水再泡茶,恐怕泡完也不想喝了,因为不再需要。再讲到茶入口,什么先苦再涩后味甘,或者有的茶味道与之正相反……我知道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茶文化的结晶,我知道这才是对茶真正的了解和敬重。然而,我竟然没有兴趣听这种絮絮叨叨的讲解,正像小和尚听不进老和尚念经,我喜欢喝茶,不是因为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喜欢它,更不是因为它的光环。一同学送我一桶龙井,我如获至宝,先喝好的后喝次的,不到半个月,半斤茶叶就没了。

事后遇到同学闲聊中说起此事,同学惊诧莫名,瞪着眼睛问我是不是在吃茶,我说每次都是没有了茶味才倒掉,好喝的茶真的让人回味无穷。一直喝茶,喝到今天也全然不去探寻它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可以说对茶文化一无所知,茶若有灵,不知道会不会怪我?

每天离不开茶,每天以茶为伴,我却只知道茶味的清香,却只知道茶能解渴,是不是真点亵渎了茶之神灵?如此执迷于茶却对茶道一知半解,真好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我活了半世,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喜欢喝茶,纯粹就是喜欢茶的本身,就像喜欢某个人,没有理由,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

经过一天的忙忙碌碌之后,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中,就喜欢在寂静的深夜,独处一室,泡一杯清淡的绿茶,在滚沸的水中看着小小的叶片慢慢舒展,上下翻飞,将自然的精髓袅袅释放,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丝丝缕缕的暖意,斜倚在躺椅上,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美文华章,与作者进行一场隔屏的心灵对话,在文字中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意念上的融洽。一杯茶,一盏灯,一篇文,一份小小的满足,为此,便会将白日工作中的一些不愉快暂时忘却,在惬意中享受品茶阅文的乐趣。

茶喝得久了,便慢慢在喝茶中有所感悟,其实,品茶亦如品人生。时间就像条潺潺流动的小溪,缓慢却持久地冲刷打磨着年少浮躁的心。人生中,唯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之后,方知归于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而在心灵趋于平淡之时,便会爱上茶,于是就慢慢坐下来品茶。每天我都会泡许多杯茶,在繁忙工作间隙偷点时间,轻捧浅啜。茶微微入口时润了胃,也润了心,那颗已被时间磨得圆润而略显沧桑的心,在苦涩芳香的茶水的浸泡下,便也忽然开朗起来。

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品茶也是如此吧,未必要好水好茶,未必非得有好的茶具,未必非要深蕴茶道,品茶,关键是要有一颗带着欣赏而又平静自然的心。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一切的不如意终会过去,不如将心放下,慢慢浅啜慢饮。

有时在喝茶时,便也会发出无限的感慨来,人这一辈子就如茶叶在杯子里浮沉的起初一般无二。初尝时是润泽后的温柔,并带有一丝苦涩的滋味,细酌后便有甘甜的回味,更有着几分清新的感受。品味人生,如同品茶。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茶义的诠释也不尽然。品茶品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清风……

不同的茶,源于产地的不同,便会有着不同的质地。泡茶的器皿不同,泡出的茶的口味也不同,溢出的茶香也不尽相同,便犹如人之爱心、虚心、清心、诚心、信心、专心、耐心、宽心这八种心性,蕴含着人之一生的哲理。人生就宛如一杯浓茶:端起杯来,有一轮旭日,有一弯新月,有满天的繁星,其全部都氤氲在茶香里,驻足在杯子中。抿一口,摊在舌尖上细细品味,仿佛满口都是太阳味儿、月亮味儿、星星味儿!

人生之旅既漫长而又短暂,人生之旅更像是一杯茶,把真诚与执着挥洒在人生路上,浸泡进人生这杯茶里,那苦涩何尝不是满口的清香呢?

天有阴晴圆缺,那是月的轮回;人有悲欢离合,那是人生的纠葛。既然要在现实中生活,那我们就无法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让生活多姿多彩,那我们就必须拥抱那份执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舞台”.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人会表演着各式各样的节目,有的精彩纷呈,有的黯然失色;有的掌声雷动,有的掌声稀疏;有的轰轰烈烈,有的暗淡无光;有的……

人生如同独酌一杯浓浓的、酽酽的茶,苦涩甘甜氤氲其中,其意味深长而又悠远……

北窗品茶

文/沉默的天空

搬进新居后,我常常一个人独坐窗前品茶。

新居面北,一面铝合金窗子占了整个墙面,光线敞亮的很。站在窗前,看见远方天空下面秦岭波浪般的余脉影影绰绰逶迤连绵。近处的山脉,上面是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的松树林,松林上面是蓝玻璃一样的天空,偶尔有一两只山鹰在盘桓。它是在练习飞翔,还是发现了林中的一只野物。看得倦了,坐下来,我给自己沏了一杯茶,静静的看着茶叶在水中沉浮,我的心便透明在这一杯小小的茶茗中。

多少年来,我慢慢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我喝的茶叶,不是龙井,也不是碧螺春。不是毛尖,也不是铁观音。是住在乡下的母亲从山野里采来的山间各类植物的叶子。

每年春上,乡间的院子边、田野的土楞上,到处都是盛开的的蒲公英,小小的黄色的花朵,点缀着沉寂的乡间。这时候,母亲就忙个不停,她到处采挖蒲公英。我说,用它泡水喝太苦了。母亲说,苦是苦,但是败火、清心、解毒,再没有比这好的了。我拗不过母亲。我看见母亲把采回的蒲公英用水一遍遍反复淘洗干净了,摊在篦子上在阳光下晾晒,等彻底晒干了,她用一个很精致的盒子装起来。周末我返回单位的时候,她说,你带上,慢慢喝。

坐在窗前,我喝着母亲的茶叶,凝神望着蒲公英叶子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春天的样子。我想,这个无数诗人笔下纵情吟咏的植物,正悄然盛开在我的杯中。它的花瓣有些像秋天山野间的野菊花,金黄的花朵,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温馨。我还想起了一副著名的画面,上面一个小女孩挎着一个篮子,手里正举着一朵蒲公英,呶起小嘴在吹,蒲公英的花絮正缓缓的飘向远方。这个画面很美,一直留在记忆里。

蒲公英茶水的确很苦,喝第一遍时,简直是难以入口。慢慢的喝下去,就不太苦了。有一种淡淡的味道。我的口腔有时溃疡,难受的很,看医生买了好多西药片片也不顶事。我就喝蒲公英茶水,喝的时候我就加量,连续的喝,我多年的口腔溃疡竟然彻底好了。从此,我对蒲公英产生了一种敬意,

夏天的时候,母亲采的更多的是金银花,不是开着花朵的那种,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这样的金银花是最好的。它比蒲公英茶好喝多了,我在超市里看到金银花茶买的很贵。我说,娘,超市有买的,这茶叶不要采了,夏天太阳多毒啊,我少抽一包烟的事情。娘说,你有多少钱,再说咱农村的金银花漫山遍野都是,我采茶叶,正好活动活动筋骨,多好。母亲不顾我的劝阻,竟然采了好多。母亲把采来的金银花,晾晒在席上,我帮忙翻搅的时候,用手捧了一把,凑近一闻,那个清香啊。

北窗品茶,茶叶的醇厚、清香,让我沉醉。它的醇厚,就像善良、朴实的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时时滋润着我这个抑郁、浮躁的儿子。它的清香,正穿越纷扰的红尘,时时缭绕在我眼前。

品着淡淡的茶香,我抬头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天空是这样的悠远、澄明、纯净。

茶的品赏之间

文/刘干

老友从黄山来,给我一罐黄山毛峰和一只戴盖的玻璃杯,并和我讨论了如何品茶赏茶养杯。老友说,用玻璃杯的好处,在于不改变茶的质量,又可欣赏茶叶浸泡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品茶赏茶之便利。

经老友开蒙,从此我泡茶,不用磁化杯,不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杯,更不用陶瓷杯,仅用透明的玻璃杯。

品茶赏茶,得从泡茶开始。一壶滚烫的开水,一只玻璃杯,一撮明前或雨前茶,往杯中一放,将开水冲入。叶在杯中翻了几个跟斗,渐渐舒醒。一会工夫,杯水变绿,由浅入深,轻晃一下,绿波含送。那是一种极清纯浓郁的绿韵,恐怕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调和这天赐的色调。

举着茶杯,在青砖灰瓦白墙及浅黄色家具的映衬下,如一片浓缩的绿洲,诞生在房间里。看着那杯娇媚的天地精灵,在水中沉沉浮浮,我的心也随绿波被浸染上浓郁的脆意,看着它,舍不得饮咽,生怕舌尖玷污了清誉和灵气。

透过玻璃杯,绿茶比红茶、黑茶耐看。不过观茶清不清心,靠的是饮茶人的心情。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的确,茶是有灵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

面对一杯无论是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或是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还是苏州碧螺春的茶,只需放下浮躁的心绪,让它徜徉在淡定里;抹掉浮华的表面,让它搁浅在岁月中;不消极避世,敢于直面人生,不忧伤孤寂,让它乐观豁达。俗世的喧嚷,在斟酌之间就温润起来。此时若适时呷口热茶下肚,那种汤清澈碧,绿嫩娇柔,包你暖意在肺腑间沁散,精神逆着热流上扬,心与草木一样,就清静了。

茶的本性是吸呐无尘之水,从沸腾到温和,从喧嚣到平静,这恰如品茶赏茶者的人生。青年时,像刚冲的茶。翻腾跳跃,横冲直撞,找不到方向,心也无处安置,梦想因为过度浓烈而显得有些虚空。中年时,如泡好的茶。几番挣扎,几度沉浮。撇掉了莽撞,留下了踏实。即便肩上的责任重大、承担的很多,也能从容自若。老年时,似经过多次续水、喝透喝淡的茶。安稳和煦,无波无澜。尘埃落定之后,一颗心守住了杯盏之地,无念无争,人就在简单中活得自在、逍遥。

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当我看到一杯茶的冲泡过程,像风干的过往,有一番熨帖的暖意。在袅袅的茶香中,品来品去,最终才发现,其实品赏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无尘年华。此中妙处,惟识茶者自知。

品茶

文/庞白

最好是在细雨敲窗的深夜,最好是有一把泥兴壶,最好是一个人,坐在摇曳的微光中,品茶。

茶从来不会被单纯归入到饮料的行列。自古以来,品茶,或者喝茶,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寄托,一种表达,一种遥想的感受,甚至是一次深沉的反思,是对人生沧桑沉默的体悟。

品茶的动作,简单、明了。杯中的茶,以简单和明了显呈生存和生命的哲学,用世人视而不见安静和安宁,勾画出空虚的实在,和天涯咫尺的宽容。

一杯在手,不管是清冽还是黯淡的茶水,都包含了太多人生的沧桑。水中那轻轻晃动的叶片,宛若一缕青烟,在心灵深处,那么淡泊,经久不息。

轻轻地抚摸,让激动平静,让思念沉醉,让烦躁消退,让人渐渐进入一种禅的境界,宽容而且大度。

与茶对视,人非人,茶非茶……

牧风听月吟,品茶解心音

文/依风听雨柔

也许真的迷恋上个漆黑的夜,写完了之前开了头却未完成的文字,人也陷进黑色的包围中,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两点过半了,此时万籁寂静,而人却难走进夜的深处,于是就放纵自己徜徉在黑色中。

最近喜欢一种饮品,那就是茶。

说不好为什么爱上了茶,在这之前我是一个喜欢咖啡的女人,尤其喜欢在静夜里品一杯不加糖的苦咖啡,把玩着黑色的液体时似乎也在回味着自己走过的人生路,虽然这条路上错综曲折,但是最终都是氤氲着幸福的底蕴,这也许是我喜欢咖啡的原因?它可以让人们品尝苦的同时而感受到那浓浓的香,是否也如我的人生呢?曾经付出那么多的艰辛,是否也该收获到喜悦呢?

喜欢茶,也许就是源自于这份平淡却有着穿透骨髓里的香?也许是因为我的生活也逐渐的进入一种平和的状态中呢?喜欢喝茶却不懂茶艺的我,也许永远只是比较直观地品尝到那种淡淡的香吧,就如不会撒娇不会经营生活的我,只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企望家人健康,亲人和睦。

茶,一种看似平淡却有着如此执着情怀的饮品。它以自己独有的芳香贯穿到那么多人的心中。把一种简单的饮品升华至一种文化!友人见我喜欢喝茶,于是建议我喝点乌龙,据说对身体很好。于是我也试着品尝了乌龙茶,却始终没有找到绿茶所给予我的那种清淡,也许这样清淡的茶才更适合简单的我?

此时夜深人静,窗外有月亮的光韵,寂静的空间弥漫着古曲的幽雅,心尖上氤氲着茶的香,借着音乐漫步在这段寂静的轩廊中,感觉着窗外些微的清风,撩开帘幔沐浴月亮的青辉,似乎可以感觉那光韵中寂寞的情怀,似乎可以听到月亮的絮语,万籁寂静之时,月亮却挟着温暖普照着大地,滋润着在这段寂静长廊里漫步的如我一般寂寞的人。

清冷的夜,久违的心境,风儿轻轻吹过,挟着远方的气息,今夜不想沉睡,今夜只想安静地回味。弹奏着心曲,听着月亮的絮语,闻着茶的香,寂寞竟然是如此得美丽。耳边古琴弹奏着《梅花三弄》,心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当漂泊的步履厌倦了浮世的喧嚣,当沉迷的心境趋于了繁华落尽之后的宁静,回忆起那些且听风吟,淡闻琴幽静水流的恬淡,勾勒出那些无关风和月的心情,竟然也会在心尖滑过或深或浅的痕迹,如花开过后那种静静的美!

流年似水,岁月穿梭之间,我不知道还有都少心境留恋这样的夜色,那么今夜还会有熟悉的脚步踩踏这寂静的夜吗?还会有背景后面那空灵的音乐吗?双手游走在文字间,思绪徜徉在回忆中,转眼间滑到了季节的轮回点,一个季节的落幕,另一个季节的初始,一切都在踩着不变的脚步,执着地让念旧的人多些了怀恋的心绪,那些被丢弃的梦是否还会复苏在这个寂静的夜?落落红尘凡俗依旧,漫漫人生路风景依然!心路却也依然游走在这样的深夜中。

此时茶淡了口的味,迷了心中的情,茶过留香,那么情去了呢?于清月流云间,捧一杯淡茶于轩窗之处,听一首琴曲,此时音轨那里划过的是《落花深》的凄婉,那种落花不是无情物的凄凉,闲看落花静听雨的心境,竟然就这么氤氲着我飘忽的心。听音之时不议身外物和事,不杂己念,任思绪随着心曲弥漫,感受着曲中的情怀,那么此时当该是一种极至的享受了。伫立窗前凝神,定气,潋滟,收心,情思专注与指间之情,心也被一种情怀引领着……如这茶,淡的是口中味,润的是心中意!如这人生,累得是身在凡间浮沉的身,闲得是此时夜里宁静的心。

回首三十五年走过的红尘路,班驳的记忆铺陈出自己曾经走过的崎岖,或深或浅的在面前呈现出一点光韵。童年的天真,少年时代的迷茫,青年时代的拼搏,以至于现在这个不想接受却也清晰的摆在眼前的中年,就这么被时光的齿轮碾过。今天的我是否成熟了呢?是否有了一种成熟的姿态接受时间刻下的痕迹?凝望逐渐远去的背影,却是一抹落寞将那影子拉得好长,在闪动着橘黄的光韵中踽踽而行,所走过的路也许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

明月依然高挂,虽然时隐时现,但是月亮却始终踩踏着孤独的脚步将夜碾碎,晨起星明间月就这样拥千古之寂寞于满怀,步履依旧,光韵依然。风则给月带去了另种韵致,它让行云穿梭其中,给夜色多了一抹绮丽的遐想,遐想月亮躲在云层背后的故事,遐想嫦蛾的相思泪有多长,遐想着在这样的夜里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手里的茶凉了,窗外的风儿轻轻吹过,行云还在飘渺,月亮还在将温暖轻洒,音乐还在心尖划过,听着十指在钢琴上弹奏着《爱的纪念》,拨动着心弦,也许这样的旋律是结束的音符?人生总是分分别别,有聚就有散,分开了的人或事也许都是用纪念来缅怀过去?可是茫茫浮沉众多杂事我们能记念得有多少?

夜静,曲幽,茶淡,风轻,月明,人醉,心迷……

美丽的夜晚,寂寞的心怀,风淡月明,音轻心静……茶香可入琴韵,琴韵亦流茶中。风动卷云飘,云动月生韵。这样的夜晚适合:沐风听月吟,品茶解心音……

浅是茶

文/纳木措

小时候,大人吩咐,给客人倒茶要浅,倒酒要满。至于为什么,大人没说,我也没有问。近来常和朋友喝茶聊天,不时会想起这个问题。

有朋友说,倒茶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似乎有道理,然而照此说法,酒杯倒满难道就没有人情了吗?酒席上热烈的气氛和豪言壮语似乎比品茶时浓得多。

浅是茶,细细味来,还是很有道理。

泡绿茶的杯大多是玻璃杯,便于观赏茶叶在水中徐徐舒展,婀娜多姿,但玻璃杯隔热效果差,如果茶水太满,杯就太热烫手。茶水不仅是品啜,香气也很重要,倒七分的茶,留出三分空间来,既贮茶香,又使茶香有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便于茶客鼻闻,同时,茶叶比较轻,一般先浮于茶水面,如果水太满,容易溢出杯子,既烫了手,又浪费了茶叶,还弄得桌面不整洁,败坏了品茶的兴致。

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致对应的是东方文化中的简约、含蓄、克制,精致,自律……是以少胜多,是删繁就简,是标新立异,是雄辩为银后的沉默是金,是众绿中的一点红,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浅还包含笑傲人生、淡泊名利的意思。茶圣陆羽一生贫困,半饥半饱,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写下了“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的诗句,体现了浅是茶散淡的人生态度。

浅,是每一个日子的平平常常;浅,是不想当元帅但努力站好岗的士兵;浅是宜兴易碎的紫砂壶,更要小心呵护;浅是汪曾祺小说中不动声色暗暗流泪的心;浅是齐白石的菊花图;浅是悠扬而又即逝的古琴声……

浅茶满酒,如果说,酒像一个豪爽、讲义气的汉子,那么茶就像一个温和、文静的书生;酒像北京故宫,茶如苏州园林;酒像《英雄交响曲》,茶如《春江花月夜》;酒像红闷猪蹄,茶似清笋蒸虾。

浅是茶,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问桌上冉冉热气的茶,茶不语。

同两小儿品茶

文/悠闲散步

每年的暑假伊始,我会和孩子一起定好假期生活和学习的计划,目的是:既不荒芜孩子待续的学业,又可以美美地享受假期生活。

假期中,我真正成了丈夫和孩子的专职保姆:洗衣服、拖地板、做美食,外加看美文、赏美景,不亦乐乎;孩子呢,读书做文、处理作业、外加游戏娱乐,好不开心。

妹妹家的宝贝来我家过暑假,我家孩子喜至眉梢,毫不吝啬的将玩具箱推出来,两个大娃娃玩得可谓热火朝天。午饭后,我闲来无事,叫过两个小儿,模仿“雅人”,陪我一起品茶。

我在冰箱中挑挑拣拣,找出老公数月前,买的极品铁观音,煮沸一壶水,洗净三个杯盏。效仿,张源在《茶录》中记载的明人饮茶讲究:“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还算凉爽的夏日午后,只有采用“上投泡茶法”了。

两小儿从未这样饮过茶,听我说来,兴趣盎然,两双眼睛全神贯注的看着我的操作。我先引导他们观察茶叶入水后的变化:茶叶有的快速下沉、有的悬在水上、还有的介于水间起起浮浮,茶叶入水的那个瞬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得意、失意、喜忧参半,但是它总在引领我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实实在在地经营着我们的美好未来。接着,我倒去茶壶表面的气泡和部分茶叶碎片,每人斟上一小杯,告诉他们不要慌着去饮用,先放在鼻端闻闻,两小儿装模像样的将小鼻子凑上去,仔细嗅着:小女说,这味道像妈妈包的粽子的香味;外甥说,像荷塘的荷叶的香味;我也悠悠端起,闻到了,夏日午后青草地的香味。关于这壶茶的味道,我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剂味道相似,即清香味。最后呀,我们仨开始真正的品茶了,因为我们均喝不惯第一道茶的苦味,所以倒掉后,加水独品第二道茶,我呢?则是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的给他们讲起来,一品茶温、二品茶味、三品入腹。关键是这“二品”时,我装模装样地教他俩:先怎样将茶水缓缓地含于口中,再怎样让舌尖轻轻地搅动茶水,引领其慢慢地涌动,推转茶香渐渐地四溢开来,最后怎样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美美地享受茶味,俨然熟知茶道的“真人”.

老公下班归来,看到桌间壶盏交错有致,禁不住端起一小盏,美美的将其玩味口中。两小儿看到我俩享受的模样,无可奈何地说道:哎呀!这味道我们俩是实在品不下去了,请放过我们一马吧。呵呵!笑死人了。因为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茶之香味实在赶不上一块雪糕来得爽口和惬意。

这茶之滋味,细细品来,终究与女人的青春靓丽挂不上;倒是这茶叶入水的瞬间,像极了夏日里穿着各色风格的优雅女子,袅袅娉娉,不失端庄,让人赏心悦目。品茶沉思,这茶里的味道,隐藏着:亦歌亦泣、婉转雅致、曲折深邃、五味俱全的人生,的确值得我们一品再品深品,最后悟品我们的一生。

人生如茶

文/杨立文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因茶的特殊性,于是它勾连着日常必需品和情趣生活。特别是,现如今咱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许多人从喝茶到饮茶再到品茶,品尝起生活的甘甜,回味着好日子的乐趣。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品茶,品茶的最高境界是心境。从茶叶在水中浮浮沉沉,体悟它短暂而曼妙的精彩;从茶汤在须臾间浓浓淡淡,感悟它多彩而惊奇的变化。直到茶叶体态饱满生命丰盈,心甘情愿地沉入杯底时,领悟它浮沉而起伏后那份淡定。

人生如茶。比如,头酌茶色淡味雅,它就像人的少年时节,淡雅得隐喻着神秘,使人不能拒绝对第二遍茶的渴望。二酌茶不待品尝,满眼的翠绿就透出了芬芳,恰似青春时光。三酌茶茶汤虽淡,但味道悠长茶香浓郁,似中年的成熟。待到后几酌茶,淡雅清新回甘自然,堪比老年的练达。

品着香茗,透过满杯的茶汤,你会发现所有的爱恨情伤、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将化做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欣慰。此时,小酌一口茶,慢慢在口中浸润,随血液流入五脏六腑,回味着那余香,它会让人收敛心性,岁月里的种种心动,都随着茶水的一遍遍冲淡了。

人生如茶,浓淡相宜。在氤氲的茶香中,看人世浮沉,看人生聚散,在茶的淡淡幽香。

茶的心

文/余宾

春天的清晨,我进茶山,抬眼望去,远山如黛,茶绿若海,渴盼玉人牵我的手。此际茶绿而翠,翠绿染成缤纷童话;淡绿幻化翡翠诗行;浓绿浓郁幽美文章……翠色流入我心,我心安详宁静空灵……春天的茶山,令我的心也绿了,魂也绿了,情也绿了……茶心即我心,还是我心即茶心?我的心随碧波绿浪,幸福漂流,无拘无束,梦幻一般流向远方。

来到茶山凉亭,凉亭里放茶叶,凉亭旁边有炉,炉子旁边有清泉。这里专供游人煮茶、品茶、买茶的。

我蓄水煮茶,倒一点茶叶,放进玻璃杯。泉水烧沸,倒入杯中,茶叶在沸水中,嗞嗞作响,慢慢飘开,缓缓翻滚,渐渐沉下。茶香徐徐随着轻烟,飘了出来……

这么多年,我也如这炒干的茶叶,先是静静呆在老家,后来参加工作,踏上社会,总想着做一点事情,于是处处折腾,四处碰壁,通过很多年的努力以后,一无所获。后来,沉寂下来,细细思量,深刻总结,才发现当年的闹腾、沉浮、“头破血流”不是没有收获,而是受益匪浅,就像煮茶一样,现在沉静下来,茶味悄悄出来——我多年的辛劳,化为一颗颗坠在我心中的“翡翠钻石”。

煮茶已毕,我闭起眼睛,端起茶杯,轻轻啜一口,茶水漫游口中,含上几秒,轻轻咽下,茶味略苦,稍带生味,化为茶香,刺激味蕾,温暖肠胃,流入神经,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微微睁开眼睛,眼前一片宁静,我心也一片宁静,真的好惬意。

我一边欣赏茶山美景,一边品着杯中绿茶。我的心越来越宁静,宁静得让我感觉我就是山中那一片小小的茶叶。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仔细想我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深刻地总结和反思,晓得了人生应该就像一杯绿茶,初入口时,有些带苦,慢慢回香无限,趋于平静。难道我们不应该过品茶一样的生活?

品了一会茶,心中高兴,买下两袋花毛峰。花毛峰,茶不贵,像我,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我与这种粗茶,神交久矣——我就喜欢喝这种茶,别的不说,就是这一种茶喝进我的嘴中,让我受用——流年似水之中,唯有一杯香茶,让我岁月静好。

在古诗里品茶

文/张宏宇

闲来品茗,常有书卷相伴,喝茶读古诗,那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茶泡古诗,从古人的诗句中品味着茶香,便有了更多对茶韵的感悟。

喝茶喝出境界的,莫过于唐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诗风浪漫,后人尊他为茶中亚圣。他的“七碗茶诗”之吟,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神逸的笔墨,描写出了对茶透彻的见解,也让今人对茶尤爱之。

握一卷古诗书,片片新茶立于水中,伸展旋转,书香扑面,茶香缭绕。宋朝苏轼《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诗句煎茶,新茶活水化月,随缘自适,悠然自得。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每读古诗,赏着杯中清茶,便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人范仲淹有《斗茶歌》诗,斗茶又称茗战,即评比茶叶品质的优劣,主要是斗水品、茶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诗中说斗茶,必须要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这首斗茶歌说的既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可见当时茶已深入民间,茶的活动也很丰富,饮茶品茶已经很普遍了。

在古诗里品茶,茶香和着诗韵,让生活充满着诗意。有了茶香的滋润,心情便会清晰愉悦起来,茶香与灵感缓缓交融,生活的所有烦杂从脑海统统消除。品茶可清心,可以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让浮躁的心归于安宁。在古诗里品茶,心底沉淀出几许恬淡的心境,把繁杂的生活沉淀下去,在优雅而深邃的精神世界里遨游,让我尽享人生美妙的乐趣。

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在古诗里品茶,诗韵伴茶香,使茶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底蕴。从那千年的古韵里,我依然能够读出浓浓的茶香,萦绕在眼前,香气扑鼻。

给我一杯茶

文/丁维香

到朋友家玩,朋友问:“喝什么?”我说:“给我一杯茶。”朋友笑道:“记得你是喜欢喝咖啡的。”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喝茶的?或许是年岁渐长,过了喜欢浓烈味道、凡事急吼吼的年龄,更钟爱茶的醇厚与沉静。

茶是水,但它不只用来解渴。水是解渴的,满足生理需要,所以可以牛饮,或像马拉松运动员长跑时,可以边走边喝。喝茶时,最好的状态是要品的,不光是品茶的滋味,也是享受时光和品味人生。茶可清心,可润养精神,当然它的效用不像用咖啡提神,立竿见影。茶,可能不会立刻喝出个所以然来,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慢,品茶有点像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茶可以养性,心急喝不得热茶,喝茶要有耐心。至少要烧开水,要泡,要等着茶叶在水中慢慢浸润、松开、沉浮。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喝茶的时候一定心无旁骛,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一杯茶,从滚烫到温凉、从浓郁到寡淡,像极了人生,全部意义都只在过程之中。漫漫人生,其实也就是一杯茶的工夫。

家常茶与文人茶

文/元辰

夷陵有品茶君子,知元辰喜茶,自称茶士,倡家常茶道与文人茶道,喝茶习字上网看电视以终日。故时有赠茶以解困渴、邀饮以证茶艺者。每得好茶,必欲分享而后快。或慷慨赠亲友,盛情邀邻里,殷勤待来客,或与友人聚会。居有屋,室有墨,饮有茶。些许情趣,当与诸君共享也。

人生无常,老来不幸,唯与老妻孤居,饮茶便成为一种排遣。每日晨起,我烧水涤具备茶,妻张罗早餐。后各一杯清茶,或看电视,或拾花草,或临帖习字,或上网复帖,忘却时间,细品满饮。家中茶台靠着开水器,自饮,来客,多由我操作。喝绿茶、红茶或花果茶,凭自家或客人兴趣。茶与花果摆在茶台上,方便顺手。过程一如茶道,唯不以小盏而以小盅饮。吾称之曰家常茶道。随和自然为其精髓。花果或为商场购买,或为自家采集。如吃过橘子的皮,所种月季、菊花、桂花、红枣、枸杞的花果,山上采摘的金银花,皆可为调茶原料。外出亦带备好茶叶的茶壶和水杯,冲水漓出,即可品饮。

有喜茶者聚会或友朋自远方来,必自带套件茶具与三五种茶。饭前或饭后,依功夫茶仪轨,调制品饮,以佐谈艺论道。谈客宜雅而文,谈艺宜转而精。清和绵薄是其精髓,心灵相应是其条件。吾友多雅士,习道习文习书者皆有之,且交往多年,心性相投。故相会则心旷神怡,品饮则谈吐无拘。吾谓之文人茶道也。

家常茶与文人茶,皆吾所爱。这两种茶道,人人是主角,性情在其中。而表演茶道与茶馆茶道,不是自己在其外,是操作者在其外,和合有限,难尽性灵。故文友茶士林文楷兄,商议开夷陵文人茶社,三五知心文人,自助聚餐,品茶论艺。实合吾前力主开宜昌文人茶道构想也。

六月以来,举会已三矣。先,有文友茶士谭宏清者,是吾同乡。虽履职区内重要部门,然散文、小说尤工,喜与文士交往。约吾与文士周士华、易晓燕等,设席下牢溪天缘酒家,临水品茶,就席论艺。下牢溪乃长江支流,出三游洞之西陵峡口。青山高耸,碧水蜿蜒。水泥路沿河而上,车辆稀少,清幽奇绝。临水有台,置桌椅于其上,众友围坐,清茶慢品。茶虽店中所备,经我调制,众以为品味尚佳,情趣不减。池中有鱼,一苍鹰临其上。盘旋俯冲,一无所获,悻悻而去。茶毕,争相临水拍照,以资纪念。至黄昏,才用餐,即席交流创作。易晓燕新写散文二篇,要我评点。我信口直言,众友点头。又论及创作要紧的是放开怀抱、精良技术、注重质感云云。入夜方归。

次,雅士王相平者,吾同庚同事,曾同在汉离职补习文化,又同时提前退休。备餐邀我聚会品茶。原定四人,即欧阳运森、林文楷、他本人与我。欧阳兄因钓鱼缺席,电话邀吾书友李正彬参加。四人把盏,先品我调制的花果茶,后品饮铁观音。席间,忆起机关当年旧人旧事,不甚嘘吁。三十年前风华正茂,转眼皆已退休或退居二线。诚所谓盈虚消长,世事无常,宜放眼开怀,善待当下也。

再,雅士杨黎明者,当年旧友,闻吾等雅会,未有参加,又设一宴,邀我赴宴品茶。他尚在职,而赴宴者欧阳运森、王相平、易行炜与我皆退休多年。林文楷、杜远州亦退为科员。如此聚会,另有一番情意。他还备了龙峡茶叶公司今年的开园新茶。我便调制纯正绿茶,就教诸位。林、杜因事吃饭方来,未能品茶。大家边饮边谈,从陈年旧事到今日状况,从书法艺术到人生态度,从容坦言,品饮甚欢。又制我自备家常花果茶大家品饮,杯尽方就餐。临别,王相平再三强调,这样的茶会今后每季度一次。轮流做东。我说,行。只要大家有兴趣,我随叫随到。

精修茶道,清和心念,品位生活,吾之愿也。

识人如品茶

文/若清尘

人生如戏,游戏的人歉疚,真诚的人坦荡。给不了真心,就别玩暧昧;还不了愿,请别来承诺。

人生如剧,说说也好,听听也罢,不过一个个笑话。昨夜清欢,今日陌路,走不到终点。

识人如品茶,初闻淡雅,再品甘甜,清了淡了,便看出真假。

是故禅茶一味,犹让喜茶的人痴迷,在幽幽幻境中,品出清香,品出甘苦,也品出一个清凉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若能如山涧小溪,相伴青山草木悠悠,清澈见底、细腻绵长,多好!

人与人之间,若能似蓝天白云,在某个露珠晶莹的清晨,在某个鸟儿婉转的黄昏,相互依恋爱慕,多美!

人与人之间,若能有江河入海的归顺,惹能有根系入土的低眉,距离便近了。别伸展招摇的枝干,别高昂傲慢的头颅,别躲闪失真的眼神。

人与人之间,交的是心,心是一块田,有心人才会耕耘出爱,不论亲情、友情、爱情。

别以为你的真心就能换回别人真意,别以为你的谦卑就能换回他人平和。懂的人痴情,不懂的人装傻。

你是谁的海,她是谁的湾?萧瑟深秋,谁还记得初春的诺言?

这世上,最甜的是人这张嘴,最毒的也是人这张嘴。一张一合,画一个天堂,也可以造一个地狱。较真的人受伤,游戏的人心慌,编一个谎还得圆另一个真,躲得了单纯,也躲不了自己那颗心。

有些话,你不说我不说,便永远没机会说了。有些误会,你不解释,我不解释,便永远失去真相。

牵强地联结,虚伪地唱和,内疚自己,伤害别人。不如直接了当地坦白,走的人轻快,送的人释怀,一笑泯恩怨,从此互不打扰,彼此相安天涯。

来得默默,走得悄悄,褪色了温情,也别带走初识的温暖。

爱,懂的人珍惜,不懂的随意。别说没遇见,有些人不值,有些人不配。

有时,就得做个记性不好的人,失忆了,傻笑了,其实是——真的释怀了!

红楼梦里的茶

文/尹宗国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其它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着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境地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境地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实,妙玉本质上是一个有很浓厚文学气质的才女。这种文学气质甚至超越黛玉,达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谓的怪僻是因高洁所致吧,所以她自称槛外人,与出家并无绝对关系。妙玉品茶虽然有些到了矫情的地步,但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别样的人生!而从现实角度,则既是一场文化层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将茶的文化承载尽情展现出来。

不过,完整意义上的茶道,远比妙玉品茶更为丰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过程种种不同何止万端,结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国传统的茶道,其实是至少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一壶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礼、释家的禅、道家的玄一齐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态、古往今来,全部汇集其中了。而事实上妙玉的“三杯论”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产物,不足为凭,也不必拘泥的。真正爱茶,管他东西南北风,一杯、两杯乃至数几杯,那是何等的畅快!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须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在一泉饮茶

文/姜国强

中午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我们一家三口在游赏金山公园之后,沿着清波荡漾的小河走进了河岸边的一家餐厅,吃了午饭。饱餐一顿后信步走出门外,才觉得口渴难耐,看到路边有一茶馆:月洞门,高高的竹篱笆围墙,院子里林木茂盛,葱葱郁郁,让人觉得幽静典雅,古色古香。我们走进一瞧,店堂里摆着五六张茶桌,二十几张木椅,零散坐着五六位茶客。于是找了个临窗茶桌坐下来,泡上一壶龙井,店老板送来一只竹壳热水瓶,三只盖碗茶盅,放在紫褐色圆茶桌上,我们且坐且饮,慢慢打发这段午后休闲的时间。

端过一只茶碗,揭开碗盖,吹开茶碗里的袅袅热气,略品一口清茶,只觉口味清香,舌尖略苦,因干渴难熬,连尽三碗,顿觉喉咙清爽,口中生津,舌尖齿缝洋溢缕缕甜丝丝的味道,感觉浑身舒畅,热汗直冒,疲劳之感烟消云散,也没有午后昏昏欲睡的感觉。也许,这是有生以来,印象中感觉最好的一次饮茶了。我心里不禁暗暗思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茶水,竟有如此功效劲道。我环顾四周,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正中墙上贴着一幅山水画,引人注目。走近仔细观望,大江滔滔的江心,一艘大船正在翻滚江涛里扬帆航行。船舱中,一身着唐朝服装的绅士,端坐小桌旁,一手端茶盅,一手握茶壶,正细细品茶。看那画中大船四周,江涛拍舷,船在江心上下颠簸,惊心动魄。但是,这位绅士任凭风浪起,稳坐饮茶台,四平八稳,饮而不慌,真有久经风雨的大儒风度。船舱一侧,还有一位仆人正在用一只大葫芦从江水里往船上提水。画左上方草书“刘伯刍江心品茶”,画作右侧两行草书小楷绰绰约约看不清。

当年唐朝名士刘伯刍曾把宜茶茶水分为七等,镇江中泠泉为一等,用中泠泉水泡茶,醇厚清香。后来江流变化,清朝末年中泠泉于江心中的金山登陆后,曾一度迷失。据说中泠泉就在金山附近,莫非这里就是一泉之地。我不禁喜出望外,开始仔细寻找起来,但是,除了院子后面天井里的水井之外,没有找到与一泉有关的痕迹留存。柜台里有扇门通往天井,但是门是关着的,一般人不能进去。休息了半个小时,家人催促回家,我只得打消继续搜寻的念头,坐公交车回家了。但是,这次饮茶的印象在脑海里始终没有忘记。

之后,进了金山公园游览,有好长时间没有继续到这家茶馆歇息喝茶。这家茶馆的印象渐渐淡忘了。只是多年后,沿着金山河桥,我偶然走到了公园西侧的百花洲游览,看到新建的“天下第一泉”的游览之地,依稀记得,这就是当年品茶之地。再坐下来品茶,感觉没有上次品茶的味道了。览顾四周,厅堂里的茶桌茶椅比以前增色了许多,只是那幅挂在墙上的“刘伯刍江心品茶”山水画已经消失,令人遗憾不已。院子里有一方用青石砌起的方水池,池壁上有石刻“天下第一泉”。池水沉沉静眠,池底有稍许气泡冒出,引起一道道隐约波纹,没有传说中的涌泉奔突之势了。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这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征程路上写就的一首《过太白楼》,诗人面对滔滔扬子江,品尝了江心的第一泉水,英雄满怀着爱国热情,抒发出豪言壮志,七尺男儿定要消灭侵略者。只有将侵略者赶出中原,才有空闲来评点茶经和拜学羽仙。

扬子江心第一泉,金山脚下南泠泉,天下中泠第一泉,漫步在这美丽的金山脚下、中泠泉畔,抚今追昔,心中思潮滚滚,感慨无限。

禅茶相融一味中

文/霍洪峰

从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到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那一刻起,禅,作为生命的大智慧,便在天地之间弥散开来。当先民们把第一片茶叶浸在水中,禅的种子也便悄悄融进了这神奇的树叶所营造的世界里,于是才有了“禅茶一味”的人生感悟。

禅,这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玄心妙法,以参悟的方式,开启着众生的智慧与心性。

茶,这种生于自然、成于人工的世间饮品,以脱俗的品性,承载着引领人们进入禅境的使命。

明朝才子徐文长曾这样描述品茶的绝妙画面:“茶宜精舍,云林,竹灶,文人雅士,寒宵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鲜绿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竹里飘烟。”正因为有了禅与茶的交融,才能滋润人们的身心,倡导超越凡俗的生活方式,并在大千世界的繁缛与喧嚣之外,开辟一块润泽身心的别样时空。正所谓:禅茶相融一味中。

茶之性,一苦纳百味

佛祖初转,宣讲“四谛”之理,“苦”是人生的基本滋味。因为感受了人生之苦,才有了寻求解脱的愿望。而“苦”恰恰也是茶味的基础与代表。奇妙的是,茶的苦味中又蕴含着甘、醇、清、香等各种味道,这味道的组合与人生滋味如此相似、如此相融,而品茶时“苦尽甘来”的香醇妙趣,正是人生所追求的解脱之道。于是,那“苦”反倒成了一种机缘。

茶之乐,一趣解烦忧

当饮茶由生活的日常需求上升为生活情趣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种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精湛技艺的传承、艺术化的处理、人文化的提升,让多少人以品茶、赏茶为乐趣。趣味永远是生命融入的自觉,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于是,对茶的痴迷与喜爱,便邀来诗词、歌赋、书画、文玩等雅趣为伴,让饮茶的行为处处彰显高雅的品性。从此,茶文化便如一股清澈的溪流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在茶趣的引领下,茶的赏玩者、痴迷者、受用者,在与茶的交融、吸纳中,渐渐脱离凡俗的纷扰,淡名、淡利、无争、无夺。因此,人生变得本真起来,那颗不安的心也超然敞亮起来。

茶之境,一静息凡尘

“和静怡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静”是品茶的前提也是品茶的归宿。于静心处品茶,只有做到了“静”才能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奇妙境界。即使在茶楼酒肆、街边闹市的场所,即使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之人,无论是小盅慢品还是大碗豪饮,无论是为了享受茶的滋味还是只为缓解口渴之需,当那茶汤入口的一瞬间,浸润身心的感觉,都能够让那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哪怕只是片刻,依然有“静”的种子,埋入心田。与喝酒的豪 情、热闹相比,饮茶一直是静静地,在凡俗之中,让时光慢下来,让心沉下来。若能寻一风景秀丽的静谧处,或二三知己,或独自一人,尽可一杯香茗静我心,暗香浮动息凡尘。

茶之妙,一悟醒禅心

人生如茶、禅茶一味。如果说,禅是开发智慧获得解脱的一条道路,那么茶就是醒悟禅心的一条捷径。当水的激情化开茶的羞涩,那份深藏的香醇便流转开来。水唤醒了茶,茶成就了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这不就是人生中最美好姻缘的显现么?那茶叶在水中浮沉,不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么?随着饮茶时茶杯的端起,不禁感慨“放下”才是完美的归宿。喝茶要在当下,入口冷暖自知……在这禅悟之中,茶由“形质”上升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由“有相”转化为“无相”,心静茶至,茶至灵来,那一缕禅心就在“茶之灵”的引领下,悄然而至,怡美身心。

一杯清茶,一颗静心,一丝情趣,一处禅境,茶——人在草木间。此时,耳边不禁响起赵州老和尚那句直指人心的话语:吃茶去……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