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的文章

2022年12月15日经典文章

文友的文章(精选6篇)

学画拾趣

文/蒋延珍

“曲径摇芳竹舍边,参差绿树远云间。千山妙笔玲珑境,一纸丹青逶迤篇。”这是古人对画的描绘,激发我拿起很久不摸的画笔。

这次延期开学,寒假较长,在读书写文的同时,我决定把绘画再练练。西画和国画中我喜欢国画,读师范时学了点皮毛,在不知天高地厚时曾胡乱涂鸦。这次网上有老师授课,每天跟着练习,掌握了不少技法。先前没有绘画工具,我就跟着听,看那些老师都画得那么好,自己也觉得听了就能画。一位熟悉的文友把他的第一幅画给我看,画面上有一只小鸭,柳树很粗糙,感觉他以前没画过。我鼓励他,多画会更好。

过了几天,我找出了一些绘画工具,就和文友展开了绘画比赛。我们主要选择小写意的花鸟山水画,不断画,文友进步快,得益于他以前练过几年毛笔字,对老师讲的技法认真揣摩,他的山水鸟儿树木在一张张画中,不断地有模有样起来。我自以为以前有点皮毛,反而不太按照老师讲的,加上固有的概念,把山石染得深,远山不那么认真去表现,整个层次就模糊。对比后我不敢掉以轻心,认真学习每一天的内容,跟着老师临摹。当我紧追急赶几天后,也画出了稍微满意的画作。

画绣球花时,刚看到硕大的花头,细碎的花瓣,不知从何入手。听老师讲了以后,得了要领。花瓣三四片为一组,以花心为圆,向着中间深浅层次逐渐搭配,根据花型不规则叠加,用不着细数画几瓣,大致成形就可。寒江垂钓图,画出柳条的疏密,江水悠悠的独钓客的怡然自乐的情景,这类就要画出近中远景的层次,近实远虚,注意刻画近处的柳树和浅滩。黄山云海,高耸的山石,悬崖松树,远处浩渺云烟,画了几次对云海表现欠佳,通过研究得出云是最淡的墨色加水晕染。在画花鸟时,初时鸟的形态把握不好,后来形态勾勒出来,染色却不细致,废了画作的基调。继续不断练习,能基本画出画眉婉转唱,麻雀啄枇杷,蜂蝶恋花,鹦鹉枝头俏的漂亮画作,触类旁通鸡鸭鹅也会了。看着笔下蕉雨、柳荫、梅馨、竹影等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情调和氛围,感悟画乃神气之物,走笔龙蛇,汇天地万象,十分怡然自得。

绘画让我们行走在魏晋时空唐诗宋词里,“人俊逸,意陶然。唐风宋韵隐流年。拈豪开管情何在,明月清风入梦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画中流淌出诗意。

绘画需要高度的静心、耐心。在这段时间里,我每天写字画画写文看书,浸润在祖国优秀古典文化里,内心宁静。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点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追梦远方……

爱的习惯

文/冰玉

那年参加报社文友群聚会,偶遇邻县一文友,我们同行了一段路。过马路时,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想拉我一把,我冲他一笑,他不好意思地缩回了手。后来,我注意到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性动作。由此我想到,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马路时他都想伸手拉一把,如果看见一个残疾人过马路,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送他们到安全地带。

一次和市里的文友去吃饭。进饭店后,我却不知吃什么。他点好一碗酸辣鱼粉让我品尝,还说,如果我喜欢吃的话,他吃别的;如果我不喜欢吃,他吃这碗再给我点别的。当时,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后来得知,这是他的一个生活习惯。无论是陪家人还是陪朋友出去吃饭,他总是先打发别人满意了,才轮着自己。

那次我在路边等车。爱人送我上车后,才转身离去。这一幕,恰好被车上一个男同事看到。他戏谑道:“哟,都老夫老妻了,还接来送去的,你们真够浪漫的哦!”说着,还扮个鬼脸。我笑着告诉他,这是我家多年的出行习惯,相互的。一车人都向我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几年前,市里的同学回县城出差,我们趁机小撮了一顿。临走时,我送他到车站。上车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多少年都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喽!是不是我把你爱人的待遇享受了?”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分明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动。

是啊,有多少人,恋爱时,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形影不离,接来送往。结婚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渐渐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代替,便再也没了以前的温馨和激情,甚至一些好习惯也被慢慢淡忘了。而有些人,在恋爱时养成的好习惯,历经多年依然不改,并一直坚守到老去的那一天!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来自于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虽非轰轰烈烈,但它是一种爱的坚守,更是一种爱的习惯。

乐为文友服务

文/薛贵芳

“以文会友”群新年联谊会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大家仍沉浸在欢聚时的愉悦气氛中,不时地在QQ群里回忆当时的情景。

作为这次联谊会的主持人之一,我再次感受到大家对聚会的热情,对友谊的珍视。白天要上班,我只能在晚上起草主持稿,连续三个晚上加班到半夜,在主持节目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个由十几名文友参与的《关雎》爱情诗朗诵和一个由多人组成的舞蹈《踩踩踩》。虽然很累,但是我从中收获了很多。

在排练阶段,每当有人信心不足时,我便鼓励大家,不要为失败找理由,而要为成功找方法。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

在聚会前夕,我特意买来漂亮的绢花,用皮筋固定在话筒上。看到大家拿着带花的话筒放声歌唱时,我心里也乐开了花。我组织的两个节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我感到十分欣慰。

节目进行到最后时,我号召大家全体起立,一边打着欢快的节拍,一边与群主一起放声歌唱。欢乐的场面,使我忘掉了疲劳,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

为文友服务,再苦再累也觉得快乐。

追梦时光

文/疏泽民

每个人年轻时总会有自己的梦想。30多年前,我的梦想是赶上文学时髦,成为一名文学青年。

那时我分配到基层某个区农业站,离县城远,城里的文学沙龙波及不到乡下。我和农业站的几个年轻人不甘寂寞,筹建文学社,创办文学期刊《乡村文苑》,为全区文学青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万事开头难。没有经费,我们各拿出自己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购买了纸张、油印机、油墨和蜡纸。第一期印出来,效果很好。一个月后,我们的社员就达30多人,稿件也如雪片般飞来。

大家认为我的文笔还行,字也写得不赖,就推荐我作为月刊主编并负责刻印。审稿,修改,回信,刻印,都需要细心和耐心。特别是刻印,要一笔一画地刻出机器打印的效果,同时还要给文章配图,这样印出来的刊物才美观。我常常坐在灯下,刻到深夜,食指和中指先是磨出水泡,后来是厚厚的老茧。渐渐地,我感到颈椎酸痛,视力也在下降,但我并没有感到有多么苦和累。

文友相聚的日子总是开心的。工作之余,我们这班热心青年,总喜欢骑着自行车,结队外出采风。村村寨寨处处留下我们的足迹。我们在雨中撑一柄荷叶伞,漫步在雨雾濛濛的河堤上,寻找诗意的灵感;我们在雪地里徒步几十里,手拉手地登上白雪皑皑的高山。我们见证了文友之间的相知、相识、相恋,促成了文友的婚姻,并在婚礼上出其不意地爆料,让在座的宾客笑得喷饭。我们自办晚会,自编自演,吹拉弹唱,有板有眼。我们召开茶话会,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我们是年轻的单身汉,虽已参加工作,可玩起来依然像个孩子,纯真,质朴,活泼而又浪漫。我们无需别人的理解和肯定,更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目光。我们特立独行,又活力四射,充满阳光。

两年后,机构改革,撤区并乡,文学社成员或结婚成家,或调往外地,凝聚着我们辛勤汗水的《乡村文苑》在走过28个月后,因为人力和资金问题,被迫停刊。望着束之高阁的油印机,我的心里充满伤感。

两年多的办刊经历,我奉献过财力、精力和视力,但我累并快乐着,无怨无悔。因为,我赶了“时髦”,燃烧过激情,绽放过芳华春,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感秋

文/新会文学

今年秋天是一夜之间来到的。在新会这南粤小城里,四季难辨,已经是许多年的事情了。啸风长雨,落叶凋花,百里外的台风就这样把秋天送到了我们身边。

小时候,课本上常说春天阳光明媚,充满生机,一切皆美不胜收。每次读到,我总纳闷,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关于春天的印象分明就是阴雨绵绵,寒风凛凛,每逢潮湿日子,更是四壁流汗,衣服在竹竿上排得密密麻麻,晾干了穿在身上也总带着那么一股阴凉。后来我才知道,课本的春天是属于北方的,南北气候差异明显,葵乡的春天自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这里,最让人迷恋的季节是秋天。忘了从哪里听过这样一个说法,“禾”字从“火”,表示容易火烧禾田,意指季节干燥。不管这说法准确与否,听着倒有其理。然而,我偏爱《说文解字》和《尔雅》中的解释,“秋,禾谷熟也”,“秋为收成”,不仅描绘了一片丰收之景,更道出了农民苦尽甘来和天道酬勤的真谛,每一颗低垂的稻穗,都撑满了农民的汗水与智慧。

即便在城里,没有秋收的起舞,秋色也以一种宁静的方式书写着其诗梦情怀。秋天之美可在白昼。秋游郊外,随心漫行,感天高气爽,观花舞叶招,听风音鸟语,寻涛影琼瑶。在这气温与湿度皆到了最舒服的时候,仿佛只要深呼吸,便可吸纳一股仙气,呼出几分诗语。前不久我去冈州画院,阳光穿透屋顶满屋散落,瞬间便吸引了我的视线。仰头一看,原来顶上乃一个由九块玻璃拼成的大天窗,数片棕黄色的落叶正躺于其上,蜷缩着干枯的躯体,仿佛倾耳细听,便能捕捉到一缕意欲燃烧的声音。白玉兰花瓣零星散布,虽已泛黄,透过玻璃却似乎依然能闻到其洁白的余香。秋天之美亦可在黄昏。落日西沉,余晖倾泻,一抹嫣红之彩在深蓝的天空中慢慢散开,又渐渐与整片云天化为墨色,极具中国画之写意。秋天之美又可在夜间。尤在望日时分,更可见繁星闪烁,皓月成盘。此刻,若伸手抓住一缕月光,张开之时,异乡人便满掌沉甸甸的乡愁,而诗客则不禁摇首吟诵,正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也。我曾与几位文友于中秋之夜登凤山赏月,是夜凌云宝塔身裹金颜,沧桑斑驳之色历历在目。塔下,一群外来年轻人正围圈对坐,把酒当歌。我不懂其语,然曲音深沉延绵,直渗心头。异地之声,流露的除了相聚之欢,更是思乡之感,念亲之情。人总是这样,离家远了,才明白情之深亲之切,正是断肠,人在天涯。四周灯火摇曳,一位文友背上吉他站在塔前自弹自唱,引得前来赏月的众人绕其高歌,尽唱心中情。此刻,古塔成台,皓月似灯,一时多少情怀。举盏过后,兴尽灯灭,另一位文友不知是懒是累,只见他躺在月华浸润的长石凳上,随着手机乐曲音韵起跌,闭眼吟唱。“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睇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去后,盈月渐失,而近日月过半弯,满月可待。岁月苍茫,世间多少相聚分别难以预料,让人黯然唏嘘。只是路走远了,风景看多了,才明白几番秋风秋雨,人如月,亦如秋。

此时,窗外云淡气清,月明如镜。掐指一算,方知今夜乃农历九月十四,望日将至,遂起身提壶斟满,以茶代酒,到秋风中邀月对饮而去。

微信情结

文/王贺鸿

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快五十岁时,我才学会捣弄微信,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豁然将我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工作群、文友群、同学群、战友群、老乡群……诸如此类,五花八门。

微信聊天使当今的人们对手机有了无限依赖,那跳跃的文字宛如开在路边的野花,无时无刻不向你点头微笑,且常常意犹未尽。感触最深的是,几年前老伴去了苏州女儿家带外孙,一个人独守空房时,寂寞便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每每至此,我便点开视频聊天,与老伴面对面聊上一些闲言碎语,再与可爱的外孙逗乐一段时光,寂寥的心结渐次舒展开来,一夜酣睡在甜甜的回味中度过。

在工作群里,科室有什么工作安排,在群里部署一下,大家便心领神会,免去了电话和口头逐一通知的繁琐。在文友群里,晒晒新写出来的作品,让文友去品头论足,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老乡群里,叙叙家乡的变化,聊聊丰收的景象,再说说谁家的孩子今年又考上了大学,谁家刚盖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家乡如今有了健身房和娱乐场所,在田地里忙了一天的村民,晚饭后跳跳舞、打打球,满足又乐呵,我为家乡的沧桑巨变一次次怦然心动。在同学群、战友群里,聊聊那些过往的青葱年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仿佛时光又倒流了几十年,心态霎时年轻起来。

微信,恰似一泓清澈的溪水,流过干涸的心田,茁壮成信念里的一片绿洲,使每个人都融入向好向上的心态环境中,任心灵的花蕾舒缓地绽放在一方荧屏,翱翔在这个美好时空里,彼此拥有并相互珍惜。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