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的文章

2022年12月15日经典文章

作为的文章(精选9篇)

亲爱的生活

文/维思自动化

许多道理,每当觉得开始懂了的时候,往往只是另一段未知的开始。罗曼罗兰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曾经很以为然。但渐渐地便发现其中paradox——我们以为所看清楚的生活的真相,可能只是我们以为的。作为客观的生活,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真相。倘若如此,所谓“热爱生活”便成了空中楼阁。

相比之下,随着年纪渐长,倒是越来越倾向于三岛由纪夫说的,“人生就是靠着不断的遗忘,才比较容易活得下去。”终有一天,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恨,都会被时间磨平如从未发生过。只是,在遗忘之前,依然有太多太久的纠葛。况且,还有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的部分呢。因此,“比较容易”也便成了镜花水月,“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以上两者,乍看上去观点迥异,然而其中似乎不言自明地隐含的部分,大概基本一致——无论是面对或者逃避,无非是因为作为现实的生活大约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因此,除了当下的生活,我们似乎需要乌托邦式的诗与远方。

然而爱丽丝门罗似乎并不这么认为。读她的《亲爱的生活》,除了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光环,大部分还是被这个诗意的题目所吸引。然而,爱丽丝门罗并不想把“亲爱的生活”写成颂歌,事实上,从头读到尾,除了题目,这本小册子里的生活,即使并不面目狰狞,至少也没有哪里流露出明显的可爱之处。作者仿佛只是在生活的长河里,随便撷取几朵浪花,把生活不同的侧面展示给我们。有人面对,也有人逃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在生活面前,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姿势存在。

如果稍早的时候读到,可能我只能感受到这些,作者把她观察到的生活本身呈现出来,是否有意义,在于读者自身的体会。然而,如今的我却有一些不同的感动。我近来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就像一个不断收敛的数列,所有人的可能性都是从无穷大逐渐到零。然而,爱丽丝门罗笔下呈现的生活,是在这样不断收敛的过程里,每个人作为个体付出的努力与尝试。虽然趋势不变,至少收敛的过程是跳跃的。简单来说,作者看似冷静的笔下,其实对生活饱含深情,这让我深为感动。

我想起《黑客帝国》里Neo从Matrix里刚出来的一刻,Morpheus对他说,“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real(欢迎来到现实的荒漠)”。可是,我想,即使作为整体的现实是像这样贫瘠、无助、令人失望的荒漠,她依然是我真实的、唯一的、亲爱的生活。

我们别无选择。

三喜盈门

文/王洁夫

新春新气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人人争做时代新人,奔向新征程。从我的家庭来说,新年伊始有三喜临门,令耄耋之年的我喜不自禁。

一喜是今年过春节喜得山西大剧院“世界等你出发新春合唱音乐会”的门票,让我有机会和儿女一同前去观看。自从山西大剧院落成,几年来只从电视中看到过外景,还没有机会去剧院内观赏文艺节目。这次进到大剧院内,那宏伟壮丽的建筑、宽阔明亮的舞台、舒适精致的座椅让我觉得在其中观看节目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穿着红色旗袍的主持人向观众介绍“顾县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也来到现场参与表演”时让我意外惊喜,因为这是我故乡的孩子们,他们能从阳曲县山乡小村到山西大剧院表演节目真不容易啊!来到这里的小朋友们穿着蓝白色的校服,放声高唱幸福的明天,怎能不让我老汉心动?他们表演完节目后就坐在大剧院的前两排,我真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二喜是我的两个儿子都已不惑之年,工作努力上进受到领导重视。一个被企业提升为产品部经理,一个正在被组织部考察准备承担更重要的岗位工作。他们将这两个消息告诉全家老小,大家无不为他们高兴。儿子们说提拔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工作的过程。大家会将此次提拔作为新的起点,再创佳绩。作为长辈的我一方面鼓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醒他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喜是三个子女出资,我的新书《难忘的岁月》于春节前正式出版。这一辈子读书写文是我的爱好,近四年来在报刊发表的小文已达到三百多篇。当今年我80岁寿辰时,儿女建议要将我的文章汇集成册以表达对长辈的孝敬心意。他们全力支持、分工负责,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内将我近几年撰写的文稿修改、审稿、校对、印刷,几经周折,春节期间我终于看到了精美的新书出版。手捧自己多年心血凝结成的书,我无比感慨,我将此书作为春节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也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资料留存。

三喜临门,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开启新的征程。我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和老年朋友们共勉共进,过好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以实际行动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献给母亲的歌

文/红心

作为儿女,在母亲生日那天,定会以一颗感恩的心,想方设法,以最高的礼遇,为老人家祝寿,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并且会在十分欢乐的氛围中,唱着祝您生日快乐的“生日歌”。

作为党的儿女,在党的华诞之日,当以一颗赤诚之心,用最隆重的方式,像祝福生身母亲那样,给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送上我们最真挚、最美好的祝愿,把最优美动听的歌,献给伟大的母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一首快炙人口、传唱多年、经久不衰、百唱不厌的经典老歌。在纪念建党97周年之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歌,那十分熟悉的旋律,还常在耳边响起,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轻轻哼上几句。每当吟唱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感人。唱着唱着,歌声把我的思绪,带入历史的追忆之中,会联想起我们党从建党的那天起到共和国成立,党所经历的长达28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些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会不断地涌现在我脑海中,其中最难忘的、最值得称颂的,有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有震惊中外长达八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以及以著名的三大战役为标志的三年解放战争,等等。在那极端艰苦而漫长的28年中,有多少共产党人,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普通党员,有平民百姓,还有运筹惟幄,带领我们党前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令人敬仰的那一代伟人。他们为党的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伟大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应当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世人永远铭记在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之所以要选中这首歌,目的就是要向我们的党,表达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假如真的没有共产党,中国至今有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而我们也就不可能有今天! 同时,所有这一切也都充分地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作为后人,吃水要永远不忘挖井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啊党来比母亲……”我没有音乐细胞, 不懂音乐, 也不会唱歌 。但对这首歌,却似乎情有独钟。在迎来建党97周年的时候, 把这首歌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们伟大的党,以表达儿女对母亲深深的爱。把党比作母亲,实在太贴切太恰当不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感同身受。我是在建党22周年时来到这个世界的, 建党40周年那年,我应征入伍, 三年之后成为党的一分子, 到今天在党内生活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我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翁, 从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军队干部。记得刚当兵那会还不满18周岁, 还正在念高中, 从学校换上军装, 把衣服送到家里待了一会, 就告别了家乡, 告别了亲人, 来到了部队。说实在的, 那时除了认识几个字, 真是什么都不懂, 兴冲冲穿上军装, 完全是好奇心使然。可不曾想到, 在军营这一待就是40年。个人的人生轨迹, 个人的成长经历, 一点一滴都凝聚着党组织的心血, 是党组织一手把自己抚养成人的。正如这首歌中所唱的“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回顾个人几十年的心路历程, 可以豪不犹豫地说, 我完完全全是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个人今天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没有党的培养教育,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作为一名入党多年且已退休的老同志, 对于党的恩情应当永志不忘, 党永远是我们敬仰的伟大的母亲!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史的车轮已跨入了21世纪。勤劳勇敢的的中国人,以从未有过的豪迈心情,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 。忆往昔岁月峥嵘,展未来任重道远。殊不知,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在共和国成立短短几十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神州大地早己旧貌换了新颜,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如今自己主宰着自己的命运。这一切的一切,都应归功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作为党的一分子,应当为党97年所经历过的光辉历程而自豪,为党97年来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为党97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放声歌唱。

转眼就一年

文/金刚

连续N天的高强度加班,几场尽兴的暴食聚餐,一次酩酊的大醉,把体力与精力耗尽地所剩无几。已经快一个月没去健身房了,也不知那边装修得怎么样了。原先总想着晚上不去健身还能干啥,可现实总是给出你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安排,那些横生出的安排于是就填满了每个从日落到日出的晚上。冷不丁地有天晚上空闲了下来,发现已经到了月末。时间就这么匆匆地过去了……还记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斗志,可就短短的一年,那些曾经生气勃勃的理想被现实瓦解地支离破碎。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找着突破口,想挣脱现状,可那句“身未动,心已远”的台词只还是停留在前半句的泥潭里。

一年,作为一个时间的度量单位,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看它,或是力能扛鼎,或是微不足道。一年,我用减掉23斤体重,看掉32本书的代价,换来了对未来的迷茫,就如同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一样,无力且慌张。现世的价值观用财富把所有男人进行了度量,就像黄金当初承担起货币交易中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一样,财富也作为一般等价物度量着男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角色、能力、权力。大大小小,多多少少,形色各异的问题总是殊途同归地用财富进行着化解。我仔细掂量着,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等级,我努力想喊出不满,最终却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在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相亲之后,我并没有着急去审视过错。我依然坚信总会有爱情降临,那种并不需要你去改正自己错误的爱情。几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或许真的渺小,但就是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在彼此面前,是爱人、是父母、是朋友、是兄弟姐妹、是撒娇孩童,是老不死的,是挨千刀的,是你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所有扮演角色的另一面,在这另一面里,你就是你自己,包裹着所有优点与缺点,所有个性与特色,不需隐藏,也不用伪装,因为相依相偎,所以不弃不离。这样一说,那几千万分之一,如果真的存在并且遇到,倒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十几岁读书,总爱看些名人励志类书籍,读完之后热血顶破脑门似的沸腾,总想着横刀立马,功成名就。二十出头读书,由于专业原因,又是一股脑的经管书籍,各种案例衬托着数不清的理论,让你觉得每一个案例、每一条理论都能为我所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等过了二十五,小心脏还在活蹦乱跳着,可看的书,却是愈发“老气横秋”,手边常常是百十年前的史哲书,也不知看了有啥用,也不知能不能看懂,但是总是想读读,有时候就是几百页书里的一句话,能让你咂摸一整天。过了几天忘了,再看的时候,再咂摸,又是一个味儿……住的附近有家寺院叫法源寺,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每次走到门口的时候,都敬畏地不敢往前多迈一步,好像之前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思考,都能在这种敬畏面前止步,然后在这种敬畏地指引下,小心翼翼却又心怀坦荡地再去前行,再去思考,并慢慢地把这种敬畏叫做信仰。

时间作为最公平的杀手,给了所有人最终同样的结果,但是时间也作为最慷慨的馈赠者,让你在得到结果之前,有机会实现所有的梦想,即使它残缺不全,即使它支离破碎,总是要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在实现的路途中,唯一要惦念的,是不忘来时,不忘归处,在现实的故事里,唯一要铭记的,是爱与信仰,不可辜负……

红薯粉

文/青丝

坊间有一阵子流行湖南土菜,红薯粉也随之走红,成为许多女孩子喜欢的食物。原因无它,在每天都需要减肥的挣扎中,最理想就是有一种既好吃又能果腹的粗粮,可以满足日常的能量需求,又能以低热低脂的配餐,助人保持窈窕体态———除了红薯粉,很难再找到匹配度如此之高的食物了。餐饮店里,女孩们脸颊因被热辣的砂锅红薯粉泛起的红晕,就是对这道小食不加矫饰的光彩照耀。

作为湘籍后裔,红薯粉凝聚了我对于旧时的许多美好回忆。过去每次老家来人,伴手礼总少不了红薯粉,用纸包着,捆扎成一大束挂在墙上。遇到什么时候有客人来,或者家人工作忙,无暇买菜,抽出一小把,用水泡软,剁点肉末放进去煮一下,就是一道待客的下饭好菜。冬日围炉烤火,我也经常抽一根粉条,放到炭火上烤。红薯粉遇热即膨化变大,像是一根米通,吃起来酥酥脆脆的,带有红薯淀粉的特有甜香。不论吃的人还是做的人,一看就明白是原料纯净、不掺杂质的体现,才能由淳朴的乡土风转换为时尚的城市气味。

红薯粉之所以乡土味浓,是全程都为纯手工制作。须选取表皮健康光滑的红薯,若是带有虫眼,薯肉会有硬瘢,含有一股苦味,从而影响到粉条的品质。把红薯磨成浆,盛入粗布口袋不断揉挤,悬挂过滤,滤出来的就是淀粉浆。接下来用大锅烧沸水,取一只竹筛子作为成型器,用瓢子舀了粉浆倒在竹筛子内。粉浆透过筛子的网眼落入沸水,立即被烫熟成型,捞起来挂在竹竿上晾干,就是一根根红薯粉。其粗犷的风格,质朴的灰色调,能激起人们心头豪气的方条形状,都令其他的寻常粉条相形失色。

作为粗粮,红薯粉的口感和滋味,都有不错的口碑,予人咬嚼快感的同时,又不会带来热量上的负担。不管是放到砂锅里加上多重调料烹饪,抑或吃火锅将近尾声之际,放到饱蓄鲜味的汤底里烫熟,红薯粉软韧柔滑、弹性十足、清香怡人的特点,都会清晰地跳跃出来,保证每一箸都有足够的嚼头。另外,红薯粉在制作的过程中并不切断,一把红薯粉很可能就是一根,故在一些有老人的家庭,红薯粉也常在年夜饭上登桌,作为象征福寿绵长的吉祥菜品,扞卫家庭伦理的基本结构。

年夜饭多杀鸡做菜,把鸡杂加上几片青菜,与红薯粉一起煮,临起锅前再洒上葱粒。这样一道信手得来的简单菜肴,却能以最明快的方式打动人心。红薯粉的香滑,青菜的爽脆,鸡杂的清鲜组合到一起,足以治愈内心深处的一缕淡淡乡愁。尤其吃的时候浇上红灼灼的辣椒油,或用几个泡野山椒佐食,入口柔滑的红薯粉,咽下喉咙良久,余香仍然萦绕口中,让人百吃不厌。

其实天下食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能与人心、与情境融合,便是最美。

做生活的强者

文/向琼莉

蓦然回首,我看到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那正是我过去的人生路。未来的路怎样呢,完全取决于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是谁呢?是一个两年半后即将面临高考的战士,是一个渐渐成熟的青少年,是一只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的小鸟。

我们如果想要尽情演绎自己的风采,需要美德、学问、文艺全方位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世界。然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这些会不会太遥远呢?不,不会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仅仅只是珍惜时光,不要任时光匆匆流逝,努力学习。在老了的时候,我们也能像保尔一样自豪地说,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把我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事业。

但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多少高中生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又何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坚不可摧,挑战一切,成为人生的勇者,生活的强者。

人生就像一场戏,成功与否,关键看你“演技”是否高超,能否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胜利。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坚信,逝去的是经不起考验的,留下的是永恒的。我们要用“物竞天泽,优胜劣态”八个大字作为我们的座佑铭,时刻警醒我们。如果把高中比喻成一片海,那么我们便是海上的航行者,无论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我们都一定要挺住。

周颐敦曾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我还记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一首歌唱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要坚信,成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关键看我们怎样去争取、去创造。同学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们一起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忠实坚贞常春藤

文/扎西东方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有朋友用常春藤祝福节日,说常春藤是正月十五的“生日之花”。“生日花”的说法来自基督教,教会将365种花与每天祭拜的神对应,形成花历,便有了生日花的说法。而我国的正月十五对应于公元纪年是不固定的,显然以西方的生日花来祝福中国的阴历节日是有误的。于是,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公历的1月15日的生日之花是常春藤。朋友将公历的1月15日与中国的正月十五弄混淆了,才将常春藤作为元宵节的生日之花为大家祝福。

不过,我转而一想,错了也没什么。常春藤的花语本身就很吉祥:感化,忠实,友谊,结婚,永不分离。用以作为元宵节这个团圆节的祝福花卉,也是当之无愧的。

常春藤是五加科常春藤属多年生常绿攀援灌木。其光滑的茎呈灰棕色或黑棕色,花枝上的叶呈椭圆状披针形。常春藤秋天开花,黄色的花盘在藤枝上隆起,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色。其花谢后结红色或黄色的小圆球形果实,探头探脑的很是可爱。

记得儿时,按照老师教的写观察作文的要求,我在同学家挖了一棵常春藤小苗栽在院子里,每天早晨,写完毛笔字就去给它浇浇水,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当我看着它悄悄地爆了小芽,又慢慢地伸展开绿色的叶片,嫩绿嫩绿地像一个个小精灵。没几天,那藤蔓就长得又长又壮,缠缠绕绕,居然爬上了墙,还越爬越高,每一藤节处都有细小的气根吸附在墙上,以吸取墙壁上和空气中的水分,滋养自己。我将这些观察欣喜地写进了周记,还被老师作为范文介绍给同学。遗憾的是,还没有等到它爬满墙壁和屋面,更没有等到它的花开,就因为当时的房屋老旧,老人怕常春藤毁坏了屋顶而造成漏雨,将其铲除了。让我好生伤感。

常春藤叶形美丽,四季常青,又善攀爬,人们常将它作垂直绿化使用,或栽植于假山旁,或植于墙根,让其自然附着垂直或覆盖生长,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效果。常春藤不择土壤,易于存活,可以盆栽进行多种造型,陈设于室内,作为色调点缀,效果亦很出彩。

常春藤不仅叶美具有装饰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全株均可入药,有祛风湿、活血消肿的作用,对跌打损伤、腰腿疼、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均有治疗效果。

说到常春藤的药用,我忽然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这篇小说用的是纯叙述式手法,波澜不惊,只写了四个人物,苏艾、琼珊、医生和幻想自己可以创作惊世画作的又老又矮小的喜欢和过量杜松子酒的画了40多年无成就的失意画家贝尔曼。由于琼珊病重,她想着就要死去,便数窗户对面墙上一株老常春藤上的叶子。在藤上还有四片叶子的时候,她告诉苏艾,当最后一片藤野落下时,就是她离世之时。苏艾请老贝尔曼帮忙在那株常春藤的纸条旁画了一片栩栩如生永不凋落的藤叶,让琼珊获得了生的希望。而老画家因在雨雪天登高画叶受寒而突患在那时候无法治愈的肺炎而溘然去世。读后,我不禁掩卷长思。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了一个生命,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通过这篇小说,欧·亨利带给我们人性的思考是非常深远的。

是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坦然对待人生的各种境遇,不论顺境与逆境,富贵与贫贱,只要我们像老贝尔曼那样,像常春藤那样,忠实、真诚的表现自己,完美地度过生命中四季,就会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常春,一份属于自己的辉煌。

春天的怀念

文/刘满园

每天上下班,坐在桌前也好,走在户外也好,都能感觉到春意的盎然和涌动。是啊,桃花红,梨花白,又是一年春来到,又是一年芳草绿。可这个春天里,却怎么也叫人欢欣鼓舞不起来,心里总是有些抑郁沉闷,因为,我们痛失了尊敬的张董家老师。

张董家老师英年早逝,知之者无不悲痛欲绝。五十多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正是辉煌的季节,可是他却被病魔纠缠,悄然离去了。三个多月来,我每天虽然也沉寝在深深的悲伤中,不能自拔,但却无法把他那样一个鲜活可亲的人,跟黑暗无情的死亡联系起来。我时时处处总感觉着,张老师的音容犹存,笑貌犹在,他还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好好地活着,甜甜地笑着。

可是,回头想想,去年腊月里,那寒风凛冽中无数政界文艺界好友为他日夜守灵的情境,那雪花飘飘中近百辆送葬车队攀爬在他墓地山头的情境,那追悼会现场鹤发童颜的夏青先生扶棺嚎啕大哭的情境,却也历历在目。到底,张董家老师还是离开了我们,俨然离开了他的亲朋,他的挚友,他的学生,离开了他热爱他赞美他歌颂的这个火热的现实世界,到冥冥之中保持静默去了。打开手机,张老师的号码还在,而且,我以后也决不会删除,我要随时保留跟他的沟通。翻翻书柜,张老师那本小说集《红森林》还在,情不自禁读上一两篇,就是跟他在倾心交谈,就是真真实实面对依然活着的张董家老师。

这些天,每当我特别想念张老师的时候,我就会翻出这本甘肃作家丛书来,静静的品读一阵子,读读这些洋溢着空灵之气,散发着田园诗意的短篇小说,《白滩》《洁白的银耳花》《红森林》《红雨》等等。以前,我当然知道,《洁白的银耳花》在《甘肃文艺》发表后,很快被美国威廉斯大学的《中国文学》编译,《红森林》系列在《飞天》发表后,当年就获奖。着名作家王家达评论说:“短篇小说《红森林》不但是张董家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是我省文学收获中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如今抛却这些耀眼的光环,再来细细阅读原作,还是不得不为张老师饱蘸感情的笔触,精彩生动的描写叹服,他渗透在作品中的那份对陇原大地的热爱,对西部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由衷赞美,令人感动,也令人振奋。

为此,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作为省内知名的作家,张老师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活什么呀,活出点意义来,才至关重要。要是生而为人,终年碌碌无为,只顾贪图享乐,就算活过百岁,也只是虚度光阴。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留下自己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并被人们传留,这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至于冠以什么头衔,必定是奢侈浮夸的东西,不值得张扬。可惜,张老师尚在厚积之际,就停止了思考和写作,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而作为一个普通公务员,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张老师也是尽职尽责的。那天的追悼会上,司法局领导所致的悼词,已经全面总结肯定了张老师生前的工作和表现,听着,也令人鼓舞和安慰。也算盖棺定论吧,人都辞世了,多说几句好话,也无可厚非啊。

当然了,张老师更是一个谦谦君子,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师。我最初认识他,是在成县师范上学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那是文学还相当吃香的年代,记得当时他跟陆开花夏青娄炳成一起,给我们师范的文学青年讲过课。就如何构思和进行小说创作,张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讲得精彩极了,使我们受益匪浅啊。因为办《文学小报》和学着写小说,以后就向他有了更多的请教。我毕业的时候,张老师正在武都洛塘挂职体验生活,就对我们几个学生的就业分配给予了特别关照。及至后来,他在武都县挂职当副县长,再到市文联、文化局、司法局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都一直给予了我们更多的非常具体的关怀,有生活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也有创作方面的,无微不至。而且,我还把张老师的这种大爱,扩展到我的同事朋友中去,使他们也得到了一些惠顾。

在跟张董家老师交往的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尹满富,赵玉虎,赵时珍,李炳东等等,都称他张老师,他也乐于接受。哪怕后来挂职当副县长,我们依然这样喊他。有一次,他到五库来下乡,我叫了一声“张县长”,他还笑盈盈的严肃批评了我一顿。张老师所注重的,还是一份真正的师生情谊,并非官场上的那些虚情假意。另一次,我在人多广众之下这样称呼他,教育局一个副局长还把我叫过去,一本正经的说,人家张县长又没有当过什么老师,你咋能这样称呼呢。过后,我对这个副局长就很鄙夷,他作为一个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竟然不喜欢老师这个的称呼,实在可笑,可见他是如何尊师重教的。张老师知道这事后,对我们说,你们放心叫,我爱听就成,别管那么多。

那时候,我就在农村基层当老师,张老师要是到基层来下乡调研,总是要找找我,到我居住的教工宿舍里坐坐。乡上和校方招待他,他还特别叮嘱要我去陪他,给他带酒,他喜欢划拳,却不喝酒。说句老实话,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有一个分管文教的副县长这样关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也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乡下,你爱写什么文章,狗屁不值,可是因为有这种关系,好多基层领导定当对我另眼相看。那时候我经常进城参加自学考试,有时间还去开个文代会什么的,就去找张老师聊聊,汇报交流一下思想。见到我,他还是那样和蔼,不摆一点官架子。工作之余,继续跟我们宣牛九挖坑。张老师挖坑的技术精湛,回回稳操胜券,必定,他是一个稳重的人。要是在张老师家里吃饭,他总要给夫人叮嘱,给满园弄大碗,满园能吃。后来我调到城里,多少秀气一些了,张老师的夫人还是回回给我上大碗,吃得我汗流浃背,甚至暗暗叫苦。可是我心里明白,那是张老师夫妇对我如同父母一样的关爱,我会香甜地圆满地完成任务。

说实在的,我们敬重张老师,就是从一个文学前辈的角度出发的,还有就是他的为人坦诚,不虚假伪善。他是一个简洁的人,一个纯情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他把自己文学上追求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完完全全地体现在工作上,为人处世上。跟他交往,感觉非常透明,真实,可靠,哪怕对我们这些晚辈,他也毫不拿腔作调,总是那样面带笑容,笑口常开。他做事情,喜欢删繁就简,不愿意接受那些繁文缛节,那些勉为其难的事情,他更会避而远之。这是张老师的性格,也是他高贵的品格。受其影响,他的妻子,孩子,都是真诚宽厚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品行高贵的人。我怀念张老师,更推重这种品格。德艺双馨四个字,对他应当是中肯的,当之无愧的。但愿,我们身边,我们周遭,多一些这样有所作为的人,有才情的人,有品德的人。

再过几天,就是张老师的百日祭了。到时候,一定要去他的坟头烧一柱香,化一刀纸钱,去祭奠祭奠他的亡魂。已经100天不见面,不交流了,这是我们师生之间此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真的,真的好好想念张老师,他是我和更多的人们所敬重热爱的人,难以忘怀的人。到时,刚好是暮春时节,他的墓地里,那堆积着厚厚的黄土的山坡上,春意一定最为浓郁,最为饱满。沐浴憩息在故乡和煦的春风里,想来,张老师还是安然和平静的。那样肥厚的土地里,注定还会有孕育和成长,发展和壮大,注定。

敬爱的张董家老师啊,我们永远怀念您,您也一路走好吧!

把痛苦作为一种营养

文/何永炎

人生中谁都有可能遭到一些不可预测的灾厄和痛苦,更不要说生活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失意。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灾难远离自己时容易超凡脱俗;但不幸降到自己头上,有可能格外清醒。

人生谁能无痛苦?痛苦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与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德国精神医学博士弗兰克写了一本《活出意义来》的书这样说:如果能在痛苦中发现其意义,痛苦却是值得承担的负荷。

有的痛苦是自然界的“惩罚”,如某人患不治之症,如某地发生大地震,这是无法设定、无法报复的。只能自认“倒霉”。但这种痛苦或可给医生或科学家带来新的发现,或可产生一种不可泯灭的精神力量。

丧亲、离异也是一种痛苦。失去可靠的人,离开可爱的人,自己处于一种清冷孤寂、孑然无助的境地,这当然是很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或可锤炼自己的意志,逼着自己勇于走向社会、走向成熟。因此,鲁迅说:“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意思是说,人若幼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们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人。

人生中谁都有可能遭到一些不可预测的灾厄和痛苦,更不要说生活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失意。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灾难远离自己时容易超凡脱俗;但不幸降到自己头上,有可能格外清醒。因为在这种需要直面命运的挑战的严峻时刻,一个人占测世道人心的能力会迅速提高,其内在的生命力、品质和素质也会得到清晰的逼视。

痛苦之所以叫人受益,是因为痛苦是人的灵魂的难度与真实。一个病人能够感觉到伤口的疼痛,这证明了他的神经的健全并有救治的希望;如果鲜血四溢却没有痛感,这将会预示着危机。痛苦应当是当代人最正常最普通的表情。任何人不能自外于时代而生存,这正是他的全部痛苦之所在。但人总不能沉湎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每当这种痛苦之后,理智的人又觉得这种个人感情上的痛苦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人是无论如何要接受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叫人无法承受的一点挫折和一点痛苦。人总是要在痛苦的反省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一定要活出意义来。人这一生要从无数的痛苦中找到奋斗的目标与价值。马克思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正是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次深刻的痛苦和危机之后,人才明白生活中到处都面临的种种困惑以及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难题。痛苦是人成长的催化剂。正如弗兰克所说:“痛苦暗含成就的机运”,“尔之经历,无人能夺”。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的,把痛苦作为一种营养,去浇灌坚韧与执着,人生之树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枝叶繁茂,开花结果。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