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散文

2022年12月15日经典文章

艺术的散文(精选22篇)

把生活过成艺术

文/朱钟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把生活过成艺术,难,却令人向往。这样的艺术,是陶渊明的闲适宁静,是林语堂的浪漫高雅,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智慧人生。

朋友大牛酷爱艺术,他常常对我说,得闲的时候,人要艺术化一点点,让生活更加优雅。

去年,大牛退休了,闲了下来。他走进了老年大学,说是要寻找艺术灵感。果然,他很快创造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乐器,上面是琵琶,中间是电子琴,下面是二胡。早晨和傍晚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公园的小林子里,又弹又唱。就这样,他从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变成了一个富有音乐灵感的人。在年底的县城春节晚会上,他用自创的乐器弹了一首“混交版”的《二泉映月》,观众反应热烈。

大牛常说,只要认真去发现,生活处处都有艺术。确实,在我们身边,艺术无处不在。年迈的老太太摆个POSE,惹得老头子笑弯了腰;爱好集邮的朋友,把一套花鸟邮票做成了美丽的墙饰;年轻的姑娘轻轻走近一朵格桑花,细细一嗅,眉毛都笑弯了;拾一片红叶,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间;两个大老爷们,一边喝酒一边行酒令……

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艺术本是一种生活的热情,对一切美好的无限向往。生活中的很多艺术往往被我们忽视掉了,热爱生活的人,却往往总能找到她的芳踪。

说白了,我们都能把生活过成艺术,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良师的幸福

文/李忠新

清晨一场瑞雪,细密匀实,天地一色,洋溢着一种静谧而雅致的美,让我想到李青的素描画。

李青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教于章丘市第四中学,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章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章丘市毕业班优秀教师。从教十年,李青给大家留下的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师者形象。集合多年教学经验,李青着成《从石膏几何体到素描静物》一书,细读全书,欣然落笔。

艺术启迪智慧,艺术丰富生活,艺术提升品位。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个人精神享受成为一种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是提升文明程度和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艺术教育成为一种人文教育,让特长成就学生的生活情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个性成长,为培养有使命感、有责任、有追求、有品位的人才创造条件,这是我们“全面育人,育全面人”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古人常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来形容好老师,是指教师的师德、师能俱佳。阅书知人,觉得这正是李青的定位和追求。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多年坚持不懈的耕耘,使得李青在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深挖细悟,潜心教研,立德树人,积数年之功结出成果,是幸福的;“讲台三尺成盛业,红烛一盏索真知”,做一名良师更是幸福的。这些也正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境界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世界,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成就非凡。广大艺体教师要不断提升境界,潜心钻研业务,尽快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像李青老师一样,将个人的心得经验积淀为教学的成就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愿所有老师,以专业成长促教育质量提高,品味作为良师的幸福;努力培养让自己敬仰的学生,描绘艺术教育最繁盛的春天!

时光背后的草滩

文/禅心抚琴

浅蓝的天空中,飘着零星的灰白的云,像片片巨大的鹅毛悠悠地浮在倒悬在天空的湖面清波上,一会儿由远而近,一会儿静止般泊在那儿,荡起了歌谣般的涟漪,把无垠的天空荡得几分沉醉,几分逍遥。

下午的四五点钟的光景,阳光被一层灰白的云挡在外面,像是被一个透着光的帆布罩住了,几缕淘气的阳光从帆布的缝隙里漏出来,绵软地洒在这边青绿草地上,一阵风吹来,空中晃着绿色的光,湿润而清新的气息弥散开去。仲秋了,草不高,柔柔的密,足以淹没脚踝。时间这把利刃在这个草滩上没有了作用,至少变得柔软,对这片绿茵无计可施。草向远处延伸过去,铺铺展展的绿,把我们眼底也染绿。草滩的边上是静静流淌的信江。河水无言,昼夜不息。唯绵长的一浪浪不停地拍着岸边细长的水草,似在哼着远古的童谣,低低地,如月光轻抚着大地。坐在草滩上,看天,看大地,看河流,看得入了神,忘了情,仿佛置身于时光的背后,高人一般窥探眼前的一切。

不远处一个摄影师为一个爱美的女青年,在草地上,就着不同的地形,不同视角拍了不少的风情照。女青年有青春容颜,青春的心态,还有青春的向往。男摄影师有艺术的向往与追求,总想把一个一个婀娜身影定格为一帧艺术珍品,与达芬奇的名画一样流传千古。彼此的追求不一样,但殊途同归,都要把美留下来:一个是为不辜负自己的青春,不辜负自己行将逝去的心情;一个是为自己的艺术有豁然开朗的境界和更上层楼的造诣。带着这种功利,为心中那份渴望,修饰美,塑造美,事实呢,恐会大失所望。除非,那是媚俗的艺术,媚俗的青春。真的要表现美,那就自然而然,像草一样清新,泥土一样淳朴,河水一样自然,摄影师的镜头将会像洒下的大网一样,打捞起来的尽是绝伦的美。自然之美,才是最美的。你见过那朵动人的鲜花,经过人们刻意装饰过,那颗垂柳经过人工锤炼,只要风过雨过,那美就洋洋洒洒的飞扬起来,不避讳,不矫情,大大方方。再看街头巷尾,庭院阳台摆放的那些人工盆景,造型精巧,姿态绰约,可谓美轮美奂,却终究是虚假的美,经不起风雨霜雪的考验,缺乏内在的精神之美。

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美,不惜代价去塑造美。那些以化妆品、服饰等堆砌起来美,看起来很耀眼,添秀气。如果恰当得体,尚能锦上添花,否则一身俗气,透顶的恶心,那真是臭美之至。脱离了自然的本性,超越了本身底蕴的美,那是虚浮的美,就像给腐朽的木头上漆。不论当时多么耀眼,但经不得细看。话又说回来,若人家自己认为很美,哪有何不可呢,你咸吃萝卜淡操哪门子心 ?想来,又是庸人自扰。

还是看看眼前一群牛吧。那群黄牛水牛,几十只?稀稀疏疏的,散在宽阔的草滩上,低着头啃着草,缓缓地挪动身影。它们都在认真地为肚皮工作,也是为它们主人工作。它们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工作性质,农用机械化取代它们的劳动,再也不用踏在水田里弓腰低首耕田耙地,从某种意义来说,彻底解放出来了。可是,这种安逸的活法,对家畜来说,怕不是好事——意味着活到了头。幸亏,有一身肉很值钱,是任何一次豪华大餐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在它们还没有达到它们主人利益最大化的之前,它们是幸福的,是安全的,只须天天优游地生活在这片宽阔的草滩上尽情享受这蓝天白云绿草,还有清凉的河水,同时它们必须把自己膘养肥,这点已然与猪的生活没有差异,只不过猪是圈养。 我问过它们的主人,一只牛能卖到多少钱,他说个大的值一万,个小的才几千。

滩上这些低头啃着草、偶尔抬头看一眼主人、还不忘打量一眼这时浅蓝里泛起鱼鳞状的天空的牛们,以几近自得神情睥睨身边一切,我也是它们睥睨的对象。它们定在想,你呀,坐在那儿装高深,一本正经,还不是孙子一个?为生活奔波,为情感所困,你看我们:天在头顶,草在脚下,河水在不远处,还与情侣朝夕相依。它们那样子颇似占尽天时地利的人们,把幸福紧紧攥在手里,得意而忘形。殊不知,未来某一天,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连身上皮都成了皮鞋匠们的原料,更别说身上的肉成为餐桌上穿肠之物。不禁,为这群悠闲而惬意的牛们感到几分凄凉。风从河面拂来,吹在脑门上,迅即清醒过来,原来,我在妒忌着它们的生活,还多情地为它们感到凄凉,真是的,你也不想想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发。

是呀,各有各的活法。牛们如此,摄影师与那个女青年也如此,都活在自己的念想的世界里,很享受,很自得。不论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阴凉的今天,只要有个好心态,都会像眼前这片草滩一样,依然青翠如春,仿佛躲在时光的背后。

音缘

文/若星

两排平房之间,隔着一片生长茂盛的向日葵。正午的热风中,从远处麦田飞来的褐色的野蜂、绿色的蜻蜓,以及五色斑斓的蝴蝶,盘旋着、嘤嗡着,在氤氲着阳光、青叶与果仁气息的葵田中舞蹈。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华山脚下的一所军队农场里。

我坐在廊檐下的青砖台阶上,身后的窗户里,一起来学军学农的同学们午睡正酣。

每天午饭后,我就坐在这里,为的是捕捉并享受一组声波。

这组声波,来自于远方麦田中的广播喇叭,它混杂着野蜂等昆虫低频的舞曲,若隐若现,飘浮在夏季午间闷热的风中。

促使我驱散睡意静静等待的,是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荡气回肠的场景音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沉厚雄浑与清脆甜美的声音,身临其境般惟妙惟肖的音效,以及委婉与沉郁间杂的叙述和旁白……

每天的电影录音剪辑,将波澜壮阔、壮怀激烈的英雄史诗,穿越过久远的岁月风云,呈现在我的面前。在关中平原东部一片麦浪翻滚的原野旁,在部队营房窗口门前的向日葵花影畔,在一位少女心中,栽植下了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种子,让她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虽然时光已然过去了许多年,我仍然难以忘怀,当时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自己,沉浸其中的情景。

当2014年的春天,我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听到广播剧《鹮巢》时,让我仿佛又捕捉到了那久违的,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的感觉。

广播剧《鹮巢》,叙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群中国和陕西的科学家,以及秦岭大山深处的农民,寻找并发现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朱鹮的故事。

仿若几十年前的那一部部声电交集光影并现的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鹮巢》,用精湛的声音艺术,把听众带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娓娓动听地讲述给大家,曾经发生在秦岭山间的一个意味深长、余韵袅袅的感人故事。这既是一个陕西故事,也是一个中国故事,更是一个世界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人们方得知晓,这座横亘于陕西南部,苍翠连绵、苍茫悠深的秦岭山脉,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朴实的山民们,曾经为、正在为我们这个地球的环境保护,做出多么惊人的贡献。

《鹮巢》以精湛的艺术构思与手法,还原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那个几乎从未被大众所知晓的故事。曲折动人的情节、充满张力的悬念、质朴的述说、原生态的场景……使我们这些收听者被感动、被感染、被征服。

据了解,《鹮巢》广播剧的制作者们,为了取得高度的声音艺术效果,利用语言、音效、背景音乐等来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重现故事需要的环境,带给听众强烈的空间感、环境感、方位感,充分展示广播剧这一声音艺术的魅力,精心选择,将录制地点定为处于深山人烟稀少的陕西南部柞水县东甘沟村。从宾馆房间、会议室、村舍等室内场景,到农村电影放映场、火车、汽车、山路等室外场景,均注重真实场景的重现,使得这一故事,被讲述得格外质朴、逼真、翔实、动人。

母亲·歌声·广场舞

文/叶 永 军

母亲对歌舞有着一种自然的爱好。年轻时母亲特爱唱歌,母亲曾经当过解说员。那年月母亲为做这样的事儿倍感骄傲。“解说员嘛,要能歌善舞“,用母亲的话说是这样的。

母亲没读过多少书,按她自己的说法就是高小毕业。母亲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并不像现在这样富裕而清闲。一整天人绷得像弦一样不停地上班,做农活。时间就这样被安排的紧紧凑凑。

不管生活有多么清贫,也不管时间被生活压缩得有多紧,都改变不了母亲对歌舞的热爱。据母亲讲,她小时候一边挤牛奶一边唱歌跳舞,曾被外婆骂为“疯丫头”我相信这是真的,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在一定时候会天然流露出来。我们小时候同样也流露过对某种事物的喜爱而忘记过吃饭。看来人在相同的时期里都会有对不同事物的喜爱或爱好,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母亲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被外婆领着到毛纺厂参加工作。这样的年龄阶段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但在母亲的那个年龄阶段,人们普遍地就参加了工作。用母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时生活困难,养不起闲人,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收入。

但不管生活如何艰辛,母亲依旧热爱着歌舞。也正因为这种热爱才让她当上毛纺社的解说员。在那个唱响“红歌”的时代里,母亲学会了唱许多红歌。母亲的记忆力特好,只要是唱过的歌曲都能烙印在她的脑海里。

从记事起,母亲的歌声就伴随我一起成长了。母亲工作的毛纺厂在我的记忆里女工居多。分工也较多,有弹棉絮的、有织毯子的、有擀毡子的、有纺毛线的······。

母亲做过很多工种,但主要是弹棉絮。弹棉絮这个工种全部由女工来完成,和母亲一同共事的女工年龄大都和母亲相仿。我经常到母亲工作的毛纺厂里玩耍,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弹棉絮的基本程序。

那时,母亲和她的女工同事们背着一杆长弓,用木追“叮叮当当”敲打弓弦,声音显得错落有致,高低起伏,颇有点像现在的打击乐。也不知从何时起,母亲和她的女工同事们在车间里唱起了歌,而且只要一上班歌声就想起,以至于一唱就是小半天。

那时候毛纺厂里有两个弹棉絮的车间,最活跃的当属母亲所在的车间,每个人都喜欢唱歌。要么你方唱罢我登场,要么一起来个大合唱。另一个车间则显得很安静,除听见叮叮当当木追敲击弓弦的声音外,相对安静多了。

不久,母亲所在的车间一下子就有了名气。虽然,那时候毛纺厂里也有年纪较大堪称我们奶奶辈的女工。可能年纪大的缘故,她们怕吵但又不希望安静。这些老人家对母亲和她的女工同事们唱歌偶尔会在嘴上骂唱歌的是一群“疯子”,但实际上她们也很受用,也会跟着哼几句。

毛纺厂离我家不太远。母亲和她的女工同事们唱歌的时候,在家里就能清楚地听到。那时候,我奶奶还在世,奶奶眼睛不好看不见东西,所以母亲父亲上班时就把我留在奶奶身边,让我牵着奶奶的手进进出出。可奶奶听力特好,当母亲出门上班,奶奶就会让我牵着来到院子里,面朝毛纺厂方向静静地站着,有时我会留意奶奶的表情。当母亲出门上班后,奶奶脸上就会浮现出一丝焦急,直到母亲的歌声传到奶奶的耳朵里,她才微笑着坐下晒太阳。母亲可以唱半天歌,奶奶也可以听半天歌。

当母亲们的歌声停下来的时候,奶奶便站起身来催促我生火做饭。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度过。我当时并不明白奶奶为什么总在母亲出门上班后让我牵着出门,而且静静地面朝毛纺厂方向站着,为什么在母亲的歌声停下来后让我烧火做饭呢?后来我才明白,奶奶是在牵挂着母亲的平安啊!当母亲到达毛纺厂歌声响起的时候,奶奶就知道母亲平安到达,于是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当母亲的歌声停下来的时候,奶奶知道母亲下班了,于是让我为他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我知道母亲的歌声里也有一份牵挂,奶奶和母亲彼此都在牵挂着对方。

这份纯真的亲情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也没有那么的娇柔造作,显得很平淡很自然。后来,一九八五年,母亲所在的毛纺厂破产,没了生活保障的母亲略显焦躁,奶奶也为母亲的出路而坐卧不安。在后来,母亲做起了小本生意,像那时候许多小商小贩一样卖炒瓜子,收入不太多。但这并掩盖不了母亲的歌声。母亲依旧那么喜欢唱歌,尽管她和她的同事们各奔东西,没了一起唱歌的氛围。歌声是母亲快乐的外在流露,清淡得像那古井里的水一样。

母亲在家的时候依然唱,听到歌声的奶奶也放下了焦躁的心。从母亲的歌声中奶奶听出了一份从容一份乐观,尽管她们用语言表达不了那份心情感受,但,她们体验到了。

一九八九年奶奶过世。直到今天母亲还感念着奶奶的那份牵挂。我才明白,原来人的纯真感情可以这样经久不衰。

母亲的买卖由卖炒瓜子转向卖奶渣。和母亲一同摆奶渣摊子的人很多。刮风下雨下雪的日子里她们还是围坐在一起,要么一起轻声哼唱歌曲,要么听母亲唱。唯有这样才把外人看来单调的日子过得丰富但不夸张。雨来风去,母亲唱歌的舞台不断转化,歌声却不曾停过。

那天,其实对母亲来说是个偶尔遇到但又是必然遇到的特殊日子。晚饭过后,母亲和一群同街的阿姨们拎着手提录音机到四方街上跳舞,其实她们谁也没想到,就她们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掀开了迪庆广场舞的序幕。在藏区,自古人们就有视歌舞如命的说法,也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虽然,说法上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印证了歌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歌相伴与舞同醉是迪庆人的一份真实写照。

大凡迪庆的民间歌舞都是各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既是民族生活的反映,又是名族生活的历史。情歌对唱,即兴吟唱,大开大合,以地为台以天为幕,这是迪庆民间歌舞的特点。似乎什么都贯穿着艺术。这种久经众人创作的艺术,久经时间酝酿,像陈年老酒历久更新、更香、更纯。在时间的长河中醉了一代又一代人。

广场舞开始时是由老师们教的,后来学得久了,跳广场舞的人渐渐能自我舞动。一时间,夕阳映照下的古城四方街就有了许多舞动的身影。不管跳得好不好,都舞动着身体的每一部分,自然地陶醉在舞蹈中。

于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有了一处新的去处。很准时,就会有一大群跳舞的人汇集在四方街舞动着艺术的灵动。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极尽笔墨颂赞民间歌舞之美;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泼洒笔墨极力歌颂那让人激动鼓人心志的安塞腰鼓。种种回肠荡气的艺术之美全在最平凡的大众血液里流淌。就是在这最平凡的大众血液里酝酿、创造极美极纯的艺术。

冰心也曾极力抒情的赞颂过卡拉玛姐妹曼妙的艺术表现力。其实,艺术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迪庆这块酝酿、创造耀目的艺术的热土上,少不了沈从文赞颂的民间歌舞的大美,少不了刘成章笔下回肠荡气的艺术震撼力,也少不了冰心极力抒情赞颂的曼妙艺术表现力。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是在极力展现他们所极力赞颂的艺术。那么,我曾想过,在这里不妨假设,沈从文,刘成章,冰心要是亲眼目睹过迪庆民间歌舞,又该做如何的感想!

瞬间,有着深厚民族、民间歌舞基础的迪庆,广场舞被许多舞动的身影绽放在艺术的陶醉里。

母亲对广场舞有着喜爱、有着坚持,一切的一切,母亲的感受是最深的。对于母亲的这种在我看来是一生里最大的爱好,父亲偶尔也少不了数落两句,但,俗话说:“刀子嘴豆腐心”父亲还是极力维护母亲的这一爱好。渐渐地四方街上有了不少的舞动者,也有不少的观众。

一次,母亲被一位来香格里拉的游客观众称赞了一番,把母亲美得既自豪又有些腼腆。后来,广场舞成为香格里拉亮丽的文化及艺术的名片。远道而来的游客朋友,用相机捕捉香格里拉的艺术魅力,用行动亲身感受香格里拉民间艺术的大美,用心灵感受香格里拉民间艺术的曼妙。不时,舞动的队伍里也少不了许多外国朋友,一时间你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舞动的队伍。我希望这种艺术之花不断被继承、被创造、被发扬,就这么深深开放在大众的心间。唯有这样的艺术才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刚学一段新的舞蹈动作,意犹未尽的母亲便会在家里不断地操练。父亲是最忠实的观众,偶尔免不了皱皱眉头,但始终都会陪母亲到底。

真正的艺术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视觉的冲击,全在艺术家们台下“十年功”的雄厚艺术基础。快餐给人带来快捷但少了营养,快餐文化给人带来什么?我想不用多说,许多文章已给予了剖析。

广场舞如春潮,参加的人很多、舞者众多、学者众多,这就是大众艺术的特点之一。除像母亲一样的老年人孜孜不倦地跳着并沉醉在舞动中的艺术中外,也少不了年轻一代的身影。他们舞动着老年人成熟灿烂的人生,也舞动着年轻人的激情人生。许多人并不会用语言极力赞颂艺术的魅力,大美、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内心的感受。

母亲们掀开了广场舞的序幕,舞动着舞蹈,也舞动着生活的幸福!

一点红

文/惠敏大连

红色,是我喜欢的颜色,虽然热烈了些,但是用的得当,还是很好看的。

有一年冬天,天空下了一场少有的大雪,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地上已是一片银色的世界。人们陆续从家里跑出来,都想在这片白雪世界里照相留念。

这时只见雪地上一个女子穿了一双红靴子匆匆而过,走去好远,许多人的目光还在追随,雪地上那双红靴子像两叶小红帆在划动。

雨天,我总喜欢倚着窗台赏雨。昨天下午风儿缠着雨水翻滚着从天而降,顷刻间天地被雨水连为一体。忽然我看到几顶红伞在雨中出没,真像一些红鲤鱼在水里游动。

在我生病住院的日子,所有的医务人员均穿着白色衣褂,病房里的床单、被褥也是统一的白色。忽见一女患者头上戴了一只鲜红色发卡,顿时给病房增加了色彩,感觉一股生命力在奔腾。

有一次去银行取款,业务员从形玻璃窗口向我递钱时,我看到她的小拇指上染着红指甲,如一团小火苗在晃动,觉得暖融融的,由此便可想象出那是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

前年一位朋友结婚,我去给她做伴娘,她穿了一袭白裙,头上披着洁白的长纱,只是在衣领处,别了一枚小小的红玫瑰花儿,这朵小红玫瑰,飘来飘去,给婚礼增添了格外的情调。

我家对门有个姑娘,冬季穿一件黑色大衣,总是在腰间系一条宽宽的红色腰带,显得那么轻盈、矫健、端庄、大方。

日升和日落之间,那一缕霞最美。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黄灿灿的稻穗最芬芳。青山峻岭上,那些在悬崖上冒出的不知名的小野花最迷人。正如我写作,比如写一个人物,我不愿写他的高大伟岸,只是写他起起伏伏的脚窝。脚窝写好了,实际上人物便立起来了。

我是一个女人,我照旧欣赏女人,甚至哪部电影、哪部戏剧里没有女主角我都感到遗憾和不满足。

许多优美的比喻暴雨如注地献给女人:温柔的月亮、迷人的鲜花、金色的霞光……桂冠太大了,真是接纳不了这些美誉。说女人是一枚淡淡的花瓣,就够了,既赞美得精致又别具韵味。

装束是一门艺术和修养,把美献给别人首先自己必须知道美的价值和精髓。罗丹的美在于浪漫,梵高的美在于大气,毕加索的美在于抽象,真谛都是以自然和谐为目的。他们心胸装着渊博的艺术根底,才能把点滴之美都衬托出来。

西藏传统绘画专用红颜色“朱砂”,是一种色相艳而不燥的优质矿物颜料,非常适于表现藏传佛教题材壁画作品。一点朱砂的加入,起到了特有的关键作用,形成了特有的画风。

美的东西不用多,如果能恰到好处,一点点便可起到点缀的作用。刚才花房里的一只小红鹦鹉还在植物中间飞了几圈,闹掉了好几朵花儿。

我突然想到了动物里的禽类黑天鹅,把它和白天鹅作一比较,我尤为喜欢它,只因在漆黑的身上伴有一张红嘴儿,就像涂了口红似的,所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那点红竟能把一座湖水点缀了,在湖里我曾经和它见过一面,过去了很长时间那黑色的大氅还在我眼前转动,后来我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

二月春风吹了,三月桃花开了,紧接着各种花儿也竞相绽放。如果在万花丛中冒出一支红玫瑰,会吸引多少人的眼睛?

我住在大海边,大海是蓝色的,可是当清晨的霞光洒到海面上的时候,海水就泛起了红晕,那一道霞光给海水点缀得如一幅油画儿。我每天都要有足够的时间观赏,每天都让我神魂颠倒。

含蓄的美,不必多解释,慢慢是可以体会到的。这种美,是艺术需要的,运用到诗歌里,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只是见到了一点,让我想到一望无际的美。红色是有情义的颜色,我看出来了。

说对称

文/吴冠中

“对称”被公认为属于美的因素,中国传统艺术中普遍运用对称手法:对联、门神、四大金刚、左青狮右白象……对称之美寓于均衡。

但美之均衡往往是一种感觉,艺术作品中的均衡之美其实潜伏于隐秘之中。天平的平衡一目了然,而中国的杆秤,其杆、锤、纽与被称物体间的距离关系错综复杂。天平太简单了,只有杆秤可比喻艺术的均衡感,亦即对称感。画面中左边一大块红色,而右边往往只需在适当距离的位置落下一小点红,感觉就均衡了。

两个绝对相似体的对称多半缺乏韵味,因它们各自绝对独立、互相排斥,不容易进入艺术的融洽家庭。守卫庙门的一对铜狮,貌似对称,其实应具微妙的变化。一座金字塔式的山,其左右两侧略有侵占与退让时,便令人感到左右相互拥抱的和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写出了秋夜的高远与苍凉。只两株树,还都是一样的枣树,单调、寂寞呵,但其间具画眼的敏锐,绘出了两株枣树的相互对称之美。形象的对称中含不对称,不对称中潜藏对称,这该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

浮生

文/张 筱

橙色的灯罩,橙黄灯光暖韵中,一本泛黄的书被右手翻开。这样,就看到了几幅美妙的插画:仕女采莲;童子凝花;书生仰首……画中的那色彩、意境其实不必细述,仅从我陈述的字面,这美妙的诗情画境就在观者心中漾动开来,与个人生命的历验、情节、情境相融合;说不定,观者在一刹那自已进入了画入意境深处,为人生命运感叹唏嘘。

听着身旁轻微的熟悉的鼾息,读着《浮生六记》开卷《闺房记乐》,心中缓缓升起甜蜜意味。那一时刻,我感到真是幸福着自已的幸福。

合上书,关上灯,闭上眼。当我想入眠时,心却心猿意马起来。是呀,“浮生”,于生命,这是多么熨贴的一个词。我感到了轻、感受着慢、感觉着空浮的无量。觉得在这无边的黑色中,生命是轻的,灵魂是轻的;感到身体就是一叶扁舟,缓缓地起伏着,寻找方向、寻找灯塔、寻找彼岸……这些如同情景剧的碎片,被“浮生”这个词在当下串联起来,把我所有的过往连接了起来。人生若梦。可是,在我要入睡入梦时,却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就是在此状态中,眼前又浮现出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的一些片断。几位追求艺术的青年人灰暗的人生命运,勾起我心头许多惆怅。我深知,那是与我同代人——过去的岁月里整整一代文艺青年的命运。假如放到今天,她和他们的舞台会更大、艺术天地会更广阔,她和他们的命运也许会重写。可是,人生没有假如的期许。对于她和他们的人生、命运,我没有放在道德的经纬上来考究,如果那样做,我感觉自已才是不道德的。

在小城几位文艺青年中,我最欣赏的还是被小城居民诟病的跳芭蕾舞的胡老师。为了艺术,他不惜向他所衷肠的异性知音下跪请求与其假结婚,他不惜以极端的被视为不道德的方式来打破人们对他的的偏见。当他在她去探视时,他用监狱发的布鞋立起脚尖仍然面带微笑跳舞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憾着。也许在别人眼里,选择跳舞是他人生的不幸。可是我分明看到艺术带给他的是快乐,他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生命连结在一起。

的确,对于这个世界,我不过是一个过客。正如鲁迅先生《过客》中的情境。但无论对错,从不言悔。这是我的生活态度。对于整个宇宙,我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尘。好在我知道自已喜欢什么,因为什么而快乐。这就够了。

夜很深了,也很静。我数着自已的呼吸,慢慢安静,慢慢地入眠。

浅谈科学活动中艺术审美的渗透

文/侯敏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使科学教育内容与艺术教育内容整合得更加自然合理,生动有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对此,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现将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主题内容挖掘美。科学中处处折射着美。幼儿能通过混合颜色,感受色彩变化的美;通过观察不同建筑的造型,感受建筑的美;通过对动植物生长及习性的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各个主题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将艺术元素和科学主题一起完整地呈现给幼儿,发掘幼儿爱美的天性,满足幼儿审美的需要。

活动氛围追求美。在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教育幼儿外,还应注意主动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美好氛围,这是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环境,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可随教育需要设计或改变。

探索操作有序美。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究和操作,一次科学的、严谨的、精准的操作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稳定的、流畅的科学之美。主要在两个方面加以注意。第一,教师示范清晰流畅。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操作必须做到精准流畅,提供的示意图清晰美观,构图明了。其次,幼儿操作有条不紊。良好的操作习惯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同时,就应该指导幼儿如何使用操作材料,幼儿只有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才能对操作材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让操作活动有条不紊,呈现一种有序的规则美。

视听结合渲染美。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必然引起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形成新的统一的整体。一次成功的,令人难忘的科学活动,不仅是双手、头脑的发展,更应是全身心的,由各种感官体验带动的心智发展旅程,从触觉到视觉到听觉甚至嗅觉,营造出一个符合活动需要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好的生态体验场。艺术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观察、欣赏能力,形成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态度,为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更好的理解、接受、消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创造的愿望。

作品呈现凸显美。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相应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内容开展活动,使幼儿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创作制作的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幼儿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幼儿对美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享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进一步巧妙构思,帮助幼儿将作品美化提升,就会起到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的作用,陶冶幼儿的心灵,健全幼儿完美的人格。

借钱的艺术

文/魏咏华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们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东拼西凑交了首付后,装修的钱一时没了着落。我和老婆商量怎么办,老婆数落我说:“平时你不是吹嘘自己朋友多吗,你怎么不向你那些狐朋狗友借钱呢?”

我一拍脑门,心说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呢?要知道我在一家有实权的单位上班,虽然只是个大头兵,但我那几个朋友平时有事没事总是向我献殷勤,这次借几个钱肯定没问题。

首先我想起了大周,大周是搞房地产的,记得上次聚会时,大周言之凿凿,对我说花钱尽管说话,多了没有,三万五万的小菜一碟。

于是,我拨通了大周的电话,说明缘由。电话里大周停顿片刻,嘿嘿一笑说:“兄弟,本来我不会驳你的面子,只是最近我丈母娘老是闹病,我有点囊中羞涩,要不别说两万,二十万也没问题……”见大周如此说,我也不好说些什么,就怏怏地挂了电话。

下面该向谁借钱呢?我脑海中猛然想起老何,老何开着一家超市,前不久我还给他办过事,这回我有了难,他说什么也得出手相助呀!

等拨通老何的电话,我把借钱的事跟他一说,老何吞吞吐吐地说:“老弟,不好意思,最近我资金周转不开,要不你等一等,到了年底,我再想想办法?”我心说等到了年底,黄花菜都凉了,我那房还装不装。于是我愤愤地挂了电话……

这时,在一旁玩电脑游戏的老婆乐呵呵地说:“怎么样?碰钉子了吧,这就是你的朋友!不过也不能全怪人家,现在谁想往外借钱啊,都留着鸡生蛋蛋生鸡呢……”老婆又说:“话说回来,借钱也是一门艺术,你说买房装修,谁还敢借给你呀!”我说那该怎么说,老婆附耳对我说如此如此……我听了将信将疑,心说这能成吗,只好试试看了。

想毕,我给做建材生意的大刘打通电话,说:“刘哥,最近我们局要调整干部,办公室主任的位子空下了,我想努力争取争取,可是手头差两万块钱,你看能否支援一下……”

大刘不等我说完,就痛快地说:“就这事儿啊,好说,你把银行卡号给我发过来,我马上给你打过去。另外,老弟你若是当上办公室主任,你们单位以后搞装潢千万别忘了兄弟呀……”

沙画,秀艺术之美

文/周岭

以沙为墨,以手为笔,用流动“秀”艺术,这就是沙画。沙画是一门神奇的艺术,最早来自匈牙利,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然后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通过控制沙子的厚薄,产生独特的光影效果。近两年,随着沙画艺术表演的兴起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我们也开始将这种新兴的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沙画艺术活动。

那么在开展沙画艺术系列活动中,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沙画的美,并将自己美的感受表现出来呢?这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首先,要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孩子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欣赏沙画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习沙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有效的引导,诱发孩子欣赏沙画的情趣。在沙画大师的完美演绎下,将普通的沙子瞬间变换成风景、人物、故事,勾画出许多绚丽多姿的奇妙画面。艺术家们这些随性的表演、高超的技艺、创造出的画面,让孩子发出了一次次的惊叹和欢呼,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甚至双手不自觉地学着艺术家的动作而挥舞着……欣赏情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最后,萌发孩子创作的欲望。通过欣赏,孩子的创作欲望早已按耐不住,一盘沙,一张台,个个都想要去试一试,人人都想要去创作,孩子们乐在其中。沙画的美,在他们的激情创作中尽情释放。

生活的极致是艺术

文/丁明烨

文学是一门艺术。我们看起来枯涩单调的文字,在诗人的笔下就变成一串串光彩灵动的珠玑,带给人许多生命的哲思。我们听起来繁琐冗长的故事,在小说家的笔下,就变得蜿蜒跌宕、回肠荡气,激起人们情感的涟漪。经常听到人们抱怨,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文化大国,建国后怎么就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文学大家?私下认为,这与我们国家一贯奉行的文艺路线不无关系。文学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她包涵了文化、政治、社会、历史等等许多方面,可在“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口号下,把文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专制的工具,变成了伺候他人的奴婢,已经失去了她应有的独立人格,又怎么能靠她闪现思想的光辉,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呢?她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可想而知的。

足球是一门艺术。最喜欢巴西等南美地区的“桑巴”足球,运动员把足球当作艺术来表演,带给人们无比震撼的视觉享受。当年,看到我们的“铿锵玫瑰”杀气腾腾的面孔时,我就预感到她们不可能在世界赛场上走的太远。因为,她们还太看重成败,在乎得失,还没有真正理解足球的艺术内涵,还没有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的层次。第一次带领中国男足打进世界杯的洋教练米卢,并没有带给中国队多么新奇的战术打法,只是注重队员的心态调整,反复强调“快乐足球”的理念。站在战略的角度,米卢就是一个能够把足球当作艺术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足球的教练。

生活也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往往抱怨自己出身卑微,命运不济,而不懂得怎样理解生活,把握命运。在对命运的理解上,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的“命”是注定的,即你的出生地点、你的父母、你的智商、你的身材面貌是不可选择的,但“运”却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和争取。就像在打牌时,发到每个人手中的牌是难以改变的,但不同的出牌方法往往决定牌局的成败。会打牌的高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各种牌的优势,将一把并不好的牌打出特别出色的结果;也有的人不会审时度势,硬是将一把上等的好牌下得七零八落,这就是所谓的“臭手”。打牌是一种艺术,生活更是如此。一个深谙生活艺术的人,能够达观地品味人生的一切变故,能够智慧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荣辱毁誉,爱恨情仇,泥泞风雨。会把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变成向上登攀的阶梯,会把生活道路上的险阻化作挑战的动力,会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做成丰富的生命盛宴,会把漫天的云翳幻化作烂漫的彩霞朵朵。

艺术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把生命推向极致的高度。

船木的生命力

文/姚崎锋

在当下琳琅满目的实木艺术品中,有一款,以其独特的材质及造型,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识与厚爱。这便是船木艺术品。

一个秋日的晌午,走进位于浙江舟山定海“南洞”艺术谷的群岛美术馆,从掩映的木门进入独门小院里,看满院子的船木,看师傅随意的工作,听阵阵的锯、刨、锤声,院子内外好像两个世界。

船木,是从海上运行已久的报废船只中拆解下来的各种木料。虽然已经完成了几十年的海上使命,但当初在打造时,却是极其郑重,选用了上好的木材,主要有铁力木、石椎木、楸木、昆甸木、檀木、柚木、黄花梨等。它们在几十年的海上生涯里,浸泡了海水,碰撞过礁岩,经历过海浪,充满创伤,却坚硬如新。刨去岁月的外层,他们依然会闪现出光鲜的内质,不虫蛀,不腐烂,经久耐用,带着厚重感。艺术家们用独有的眼光变废为宝,经过智慧的再加工,便成了船木艺术品。

美术馆的馆长张高俊是一位艺术水准很高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看准了船木的独特材质,从各地收购来一堆堆看似废弃品的烂木料,在他的工作艺术室里不断延伸它们的生命力。

在现代木匠工具电刨、电锯的配合下,过去一人难以胜任的创作被快速麻利地完成了,制作出来的工装件平整光滑。而在结构楔合中,极少使用现代的钉子,展现出高超的楔合手艺。

周师傅今年60出头,是一个有着几十年木匠生涯的手艺人,现受聘于群岛艺术馆,专门加工船木件。因为家住附近,便选择在艺术馆工作,工作有一定的自由度。还可以在看似破烂的木料里,慧眼识珠,挑出他想要的材质。

此刻,周师傅正在打造的是一张夸张的太师椅,椅背高得出奇,而椅面很低,一高一矮之间,艺术品的独特性凸现。工作久了,周师傅停下来休憩一下,叉着腰欣赏一下眼前的半成品。

群岛美术馆的展览大厅里,有许多已经完工的作品,各式桌椅凳子、屏风、门窗装饰,样式自然大方,结构厚重古朴,尽可能地保留了船木原始的品性状态,作品的体表尽显船木原貌中的伤痕、孔洞、沟壑和沧桑,又在细微处展现艺术张力,让人眼前一亮。

船木有价,船木艺术无价,在钟爱的人眼里,一套船木桌椅是可以不断传承的实物,并且在传承中会越发闪亮。

船木、工匠与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有机结合,重新构筑船木的艺术生命力,从大海到乡土的回归,这也是海洋文化的传承吧。当你置身于这样的艺术品中,你的耳畔会依稀闻到大海的气息吗?

海洋文化的艺术打造,需要有眼光的艺术家,需要有手艺的工艺人,更需要一颗爱艺术的心灵。要耐得住寂寞,在传承中创新。

船木如同地下的煤,越挖越少,艺术家们的参与,保存并延长了船木的生命力。

一个草根艺人的水浒情节

文/周月兰

在拳铺镇前杨楼村联系户走访的过程中,一幅幅工艺精细的水浒人物剪纸吸引了我和村干部,形象朴拙传神,栩栩如生。谁曾想到如此精致的作品却出自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之手,她就是梁山县拳铺镇前杨楼村草根艺人潘秀芝。

潘秀芝从小就喜欢剪些花花草草,但是真正执迷剪纸生涯却是在7年前。那时候为了系统学习剪纸技术,她买来不少书籍,并经常上网吧查找资料。

她有个开明的父亲,父亲告诉她,如果真的喜欢剪纸,就剪水浒,剪梁山。自此她便与水浒结下不解之缘。那群生龙活虎的草莽英雄,就经常在她手下呼之欲出。

这是一个整洁的农家院,她那忙碌、操劳、不大讲究的衣着,一阵风一样的举止,就是一个典型的、能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怎么也和那些堪称艺术精品的水浒人物剪纸对不上号。她家的客厅其实就是她的工作间,和邻居不同的,是整洁的客厅里靠窗有一个大大的案板,那些精美的剪纸就是在这个案板上诞生。

应我们邀请,她动手演示她的艺术。

一拿起刻刀,整个人变得沉静、从容,仿佛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一刀一刀精准而有力。不时的,她停下来,打磨手里的刀具,一边对我们讲,研磨刀具需要用煤油,因为买不到煤油,她用的是柴油,俨然是一个工厂的师傅。

对于剪纸艺术,我们不懂,就问起她的刀具。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精巧的刀具是她自己加工的。长期的实践,她领悟到,剪纸的刀具不仅要锋利,还需要尖,还需要窄,能买到的刀具都不能称手。于是买来砂轮机,自己加工。

潘秀芝有难得的不爱张扬的艺术品质,她静静地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以至于她的邻居们都不知道,她有一双剪纸的巧手。

对于自己的文化功底,她无限惋惜,没有上到高中,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创作有一定难度,过多借鉴了别人的东西。目前她买了相机、电脑,接上了互联网,决心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和技术水平,准备大干一场。

其实,能干的潘秀芝并没有耽误作为一个农民的本分。她粗糙的手,与她的年龄并不相称,这是一双操劳的手。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八亩土地全靠她一个人打理。柔弱的她,能把拖拉机开的很好,她家的地,收成从来不比别人差。

白天,她去田间劳作,晚上她进入她的艺术殿堂,每天至少三个小时剪纸,雷打不动。就这样,她以不辍劳作支撑起一个家,她以宁静的心灵享受着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以农民特有的朴实无华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苦与乐。

她的计划是今年年底,把108位水浒英雄全部剪完,还有一个梦想,剪出巨幅的梁山全景。

艺术是灵魂的独舞

文/王海侠

美国有个名叫亨利·达戈的人,生前是医院看门人,终生与垃圾、穷苦、疾病、孤独为伴,卑微得像一棵杂草。达戈死后,房东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300多幅画和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达戈用他的一生创造了一个拙稚沉重的传奇,如今,他的画作每幅价值超过8万美元,而他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最著名的界外艺术家。

达戈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因贫穷将他送到一家儿童收容所。他在那里长大,由于性格怪异,常被人认为是弱智或不正常。16岁时,达戈离开收容所,在一家天主教医院做看门打杂的工作,从此,他白天看门或捡垃圾,夜晚就在灯下写写画画,这样过了60年,直到去世。

有人为达戈不值,没有享受到现世的幸福与尊严,身后的名利又有多少价值?这与曹雪芹多少有些类似:生前穷困潦倒,名不见经传,死后却为世界留下了巨额的艺术遗产。他们的艺术和荣耀像一道光,照亮了无数个身份卑微但心怀梦想的创作者。

在幽暗的灯下,在无边的孤寂的长夜里,达戈在用粗糙、布满风霜的手握住画笔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他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墓碑上写着“艺术家”三个字吗?在长达60年的光阴里,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一天天、一年年坚持去?毫无疑问,一定不是功利,如若不然,他早该把这些画作公布于世。那么,只有一个答案,他只是在享受画画和写作的过程。

在仿佛被世界遗弃的角落里,他像一只蚂蚁一样存活着,几乎与世隔绝,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有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最令人愉快的,大概就是能够按照内心的指引,铺开画布,随意挥洒,把自己的心里所思所感,把对这个世界的印象与看法,一并倾注笔端,在纸上留下痕迹。这是一个与现实全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生命是自由的,灵魂是平等的,那一刻的达戈也一定是充满尊严和光彩的,在这里,人性与价值得到了完美升华。灵魂摆脱了肉体与现实的束缚,飞升、盘旋,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翩翩起舞,忘了时间和空间,忘了所有,甚至忘了自己,那一刻,只剩下画,只剩下小说里的故事。

也许正是因为夜晚这些不被任何人打扰的美妙时刻,才让达戈超越了穷苦、疾病、孤独,日复一日地画下去,写下去。他不需要掌声与赞美,也不需要荣誉与金钱,他只需要在那样一个时刻,灵魂得到飞升,生命获得自由,那一刻,艺术开始诞生。

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无意于艺术的人,却往往能创造最纯粹的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是一个灵魂在暗处的独舞。

最美的花朵

文/朱金华

沿县河延伸这段鹅卵石铺就的林荫小道,对于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上下班由这里经过,每天脚步丈量,沿途一草一木尽收眼底。五月,石榴花火红鲜艳,八月丹桂飘香,由春季直绿到严冬的一丛修竹,有随风摇曳的柳枝,还有初夏蛙声,深秋蝉鸣,聒噪的麻雀,打盹的白鹭……

靠近桥头的几棵树,搁在往年,早已满枝芬芳花开怒放了,而在庚子年这个不寻常的新春,空气像是凝固了一样,街巷冷漠,路断人稀,就连生意火爆的餐馆午夜繁华的夜市,静悄悄不见一个人影儿。

可恶的瘟疫,九州大地阴霾笼罩,华夏儿女遭受折磨。

倏忽间,撂下忙碌繁杂工作,蜗居斗室成了生活状态。平日里总期盼闲暇时光,过个不加班安逸周末都是很奢侈的想法。可有了大把时间可供支配的时候,竟然无所适从。好在有电视陪伴永远不会孤寂,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里有了台组装黑白电视机,便与其结下不了情缘。先是弄根长竹竿顺着后山梁漫坡找信号,再是巴望207、玉皇顶差转台工作人员打盹儿忘了关闭信号该有多好哇,免得正看到劲儿上断了信号源。从外面回到屋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电视荧屏由初始宽的窄的道道儿上下翻滚雪花满屏,到如今纯净高清汗孔毛发衣裳皱褶清晰可辨。电视节目由单一走向丰富,观看节目类型再不受制于管控信号差转台工作人员的喜好,终结无端的愤懑。科技进步让生活质量提升。

《让国宝活起来》这档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不少历史知识,蜿蜒九曲的黄河,给予我奔腾的勇敢;睿智勤劳华夏民族,赋予我星辰的力量……

打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拍案惊奇》《东周列国故事》《警世通言》等等到后来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些心爱读物,不知不觉早已搁置。每年正月初头必读的金圣叹批注线装本《三国演义》,有好几年没再触碰过。还有满书柜外出逛书店乘兴买回的书籍,尘封已久。蜗居闲来无事,翻箱倒柜终于找出几年前几个月也没看光的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著《基督山伯爵》,脑际时常浮现小说主人公扬善惩恶、报恩复仇故事画面,那跌宕起伏迂回曲折情节,总让我牵肠挂肚。

自从有了写作爱好,常担心琐事繁忙撂下再捡不起来,即使没有创作灵感也会强制自己去写。我深知新闻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不至于为了艺术追求而丢弃养家糊口的饭碗,只好在业余空挡里畅享艺术带来的快乐。十多年前构思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年年爬起来制定创作计划。这一向虽有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但较日常甚至于彻夜加班的工作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倍。这样的闲暇好时光在电视和睡梦伴随下无声地流淌,这种安逸突然间惊醒。书上虽说诗歌是悲情艺术,精神安逸肯定是惰性温床。文学应承载作家的社会担当,灿烂阳光下肯定有照射不到的阴影,一味地歌功颂德,往往让人倒了胃口……

天幕低垂,呼啸寒风裹着雨雪砸得面颊生疼,心里一阵一阵发冷。街上除了交警岗楼几名警察执勤,绝少车辆和人影通行。我迈着匆匆脚步,不经意一撇,靠近桥头那几棵树枝上鲜艳着花朵,在狂风中与雪花飞舞,摇落一片。这满枝的花朵肯定不是今天才开放,可昨天打从这里经过,咋没能留意她的美艳呢?!

花的美一直存在着,只是不被人们注意罢了,萧杀环境里,才凸显她的美来。一股清香袭来,兴许是被狂风撕扯静静躺在地面那一抹花瓣……

最美的花朵,在这寂寥阴霾里,无言地凝聚芬芳,在同狂风搏斗中摇落,与雪花飞舞中淹没无声……

留白

文/静福山人

中国传统艺木,特别讲究留白。书法、绘画中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个疏就是留白。诗歌中所谓“言犹尽而意完穷”,也是留白。

留白的艺术并非简单地留下空白,所以不能把留白与空白划等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在哪里呢?空白只是空着,留白显然是有意而留。留白,其实是疏与密的对比,意与象的结合,实与虚的呼应。留与不留背后有个选择,有个艺术审美的取舍。

留白,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技巧,它是东方传统艺术“意为先、重神韵”审美观的体现。而留白,留得不能刻意、做作,还有一个更高的审美原则在后面,这就是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的美才是真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些说的都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何谓恰到好处?就是简洁自然。由此看来,留白要留得有分寸得妙处,自然方为大道!

我们的生活也要讲点留白的艺术。常听到人们抱怨活得太累,生活节奏太快,让人慢不下来。固然我们无法回到农耕时代在山水田园中慢悠悠地过日子,但面对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心理的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对生活的留白,也就是在心灵上留下精神的空间。而普遍的状况是人们在物质化的存在中沉溺得太深,活得太满,却缺少了诗和远方。我们离开静静读一本书的日子有多远了?我们是什么时候曾经一个人仰望星空把思想投向浩茫天宇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了“低头一族”,网络的天空几乎占据了大脑的容量空间,这让我们习惯了复制和粘贴,习惯了点赞和发一个笑脸,却忘记了让思想和情感扑动自己的翅膀到蓝天下沐浴阳光和雨露飞翔……

留白,是拉开一点距离。有了适当的距离,就有了一点从容淡定,有了一点幽默的风度,有了一点诗意和美。留白,也是让另一个自己走出来,带着客观的态度审视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然后便有另一种领悟和境界。留白处,心灵方可安顿!

当下,我们的生存状态却是太满了。城市建得太满,道路塞得太满,人和人的关系纠结太多,而我们的内心呢?有时也塞车、短路、阻梗。这就需要我们作出改变,学会留白。

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如此。对自然索取利用得太多,人与自然关系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危机乃至灾难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层出不穷的极端气候现象面前,你是否想过:我们在地球这块画布上是否画得太满了?我们有时是否该停一停脚步留下一点敬畏?

我们是如何对待自然的,也就会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环境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人类的精神问题上来,所谓“外病内治”,调整内心,正本清源,是留白的第一步。

留白,是为自然界留退路,也就是为人类未来留出路。留白处,便是诗意的栖居!

艺术的本性

文/邢庆仁

有一年,我在国外参观一座现代美术馆。中间休息时,朋友坐在那儿,望着墙上的一幅画,疑惑地问我,这幅画好在哪里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明白。要我给他讲一讲。我知道是遇上难题了,脑子一下空白了。我该如何回答他呢?

这时有一群孩子走来,正好围在那幅画前,有领队的老师在一旁亲口讲述。因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我便借机给朋友说,你看那些孩子,从小就来美术馆接受美术教育和培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今天不一定全能看得懂,但孩子们有了见识,孩子们可以想象:可以是阳光,可以是大海,也可以是风雨。等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了,再看到美术作品就会有各自的认知和判断。我们呢,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以后才去看美术馆,而且大部分是从事着这个专业的才去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判断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人家是从小普及,我们是长大了才要去提高,可想那个连接困难重重。如果我们从小也有那个氛围和训练,我们不仅能看得懂现代艺术,而且还会有很诗意的解读。

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精神是先有了人才有了艺术。人的精神就是艺术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往大了说,是人类精神,大自然的精神。从古至今,那些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存,只是我们缺少怀念,缺少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将自己的参照不是放在天地间,不是放在广大众生里,而是放在眼前放在身边,使仅有的想象和空间被物欲所抢占了。我们还一味地要去创新,要去变形,恰恰就是忽略了艺术土壤的培养和艺术成长的思想基础。

我的另一位朋友,几天前刚为她的父亲开过一个画展。展览的标题是“一白”。一白是她父亲的“字”,意思就是说,人的一生好比一张白纸,展开白纸也就有空白。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善于留白。那天参观画展时看到资料照片上有一把剑很精致。剑是她父亲做的,他用剑做什么?是为了看剑还是为了习武?我知道古代的文人书生外出郊游偶有佩带宝剑的习尚,一是为了给自己壮个胆,再是如路遇不平还能英雄救美。佩剑在西方的贵族,在古代中国的雅士,这是故事也是真实,更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连接。等我看完画展也才梳理出一条线,朋友父亲做的剑是一个梦想,做剑是为了一种守护,守护祖上的脉络,守护女儿成长,守护着精神的平安。

对于艺术的理解,人们总以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从而让这种自以为是妨碍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妨碍了本心流露和艺术初心的展现。那个和毕加索生活了十年的佛朗索瓦斯·吉洛特说,毕加索的画就是他的日记。因为日记是不重复的,日记每天都是新的,想象也是出奇的,所以我们看不懂了嘛。毕加索每天都在创造,是因他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不同。我们也无法和他的感受同步。毕加索在思考艺术需要什么,我们在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不仅要疼,而且还要痛。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心疼不光是个词,它是超越了概念和思维的,超越了人的心灵而达到某种契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名句在很早就为我们打开了门窗和空间。古人的法则我们不缺,要论也不缺,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关照,缺少了一种心灵的训练。如何让那些法、那些论超越概念思维的本能,就好比真正的诗人,能自发地从心底里流出诗句,这是诗的本性,这是艺术的本性。

美梦成真

文/廖华歌

九月的风吹走了时间的尘埃,你如约而来,像每次见到你一样,你往面前一站,似乎整个世界都亮起来了。

永远都那么明慧高雅、清丽温婉的你,俨然花开样将一幅画儿小心翼翼地徐徐展开给我看。那是一幅花摇叶颤别具特色的牡丹,并无寻常惯用的大红大绿的浓重色彩,也非刻意去呈现什么,而是天露生香,纯朴自然,以淡示浓,颇富动感。尤让我惊叹的是那叶隙间隐约透出的三几点红,更令人臆想到看不见的另一边的花,也开得何等繁盛恣肆,布满青茎的每一朵都试探着伸过来,分明要和自己握手问安。

似这样纯净清雅、意丰笔简的牡丹,我好久不曾见到过了,是哪位丹青高手的杰作呢?我正疑惑着寻找印章来认证,不料她却盈盈含笑轻言淡语:是我画的,特拿来给你看看,请多提意见啊。

我惊住了!面前的牡丹无风而舞,花花叶叶响成一片,氤氲的清芬与响声一起追赶着我,天地一色,万物呈祥,会有何事发生?

那年初见她,因惊艳她清水出芙蓉的美丽,我呼吸紧促,内心呼啸着自卑,只想把自己藏起来。

藏青色的薄呢大衣,领口露出恰到好处的紫色碎花衬衫,明眸皓齿,清雅秀美……那一刻,我很迷恋,她分明就是一朵明艳高洁的花。紧挽着她,就是在与一朵花相握,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女性的美而深深震撼!静静地,心无旁骛,我像读一首诗一样读她。

仅仅只是工作关系,一直以来她与我并不常见。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各自的预设轨道内旋转,日子漫长而沉重。但我们的心却真诚如初。我们凭着一份质朴而纯粹的信赖、念想和爱,倾毕生之力去守护并继续开启美,开启安放灵魂的栖居地,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意义……

退休后,她拒绝一切外界的邀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选择了学画画儿。是想以此圆她少年时就曾喜欢并画过花鸟、几十年搁置而今终将美梦成真吗?

当她在一个落叶缤纷的秋日把这个想法告诉我时,我直言:艺术是非常残酷的,要知道你的这个选择意味着将承受多么大的冷寂和孤单!失败是随时随地的,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就像一枚浆果,它以全部的饱满和热情,并非就能丰盈成熟在收获之季……

她听了,笑笑,然后云淡风轻地说道:我想过了,也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基础,几十年了从未再画过一叶一花,确实挺不靠谱的。可是,我现在是一心想学画画呢,想得很!不就是担心自己画不好吗?其实想开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又不奢望当画家,不存在任何功利,仅仅只是自娱自乐自慰而已,心头没有了压力,画好画不好都无所谓的!

艺术太需要如此的心态!我望着她,劝说阻止的话再也无法出口。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毫无疑问,她属于后者。

那是怎样决然转身的一个女子啊!

她放下一切,义无反顾地到北京一家“现代工笔画院”听课学习。在那儿不仅吃、住、学费、教材等一应费用要自费,而且由于地段偏僻,附近没有另一家酒店可供她选择食宿,她竟然常常挨饿。不敢想象一直衣食丰足曾是单位一方领导的她,竟能挑战自我,俯身吃苦受累如此!

牡丹就是这样一点点由死到活,由黄泛青,慢慢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直到终于盛放出灌注着生命气韵的我面前的这幅画儿……

艺术固然需要天赋和灵悟,需要真爱和挚情,但同时也是个老实活儿。只要一心为之,肯做踏实功夫,就总会有些收获的。那是一场又一场的无媒相约,一天又一天的心灵坚守,一生与一世的至爱深情……不管能做到多少,也不管能否与众不同,只要一门心思真心爱着,努力做着,就是一切!

她现下不是一位著名画家,以后也没打算要成为什么家,但我对她充满由衷的敬意!功利时代多曲人,而她的正直、纯粹、静美尤显得难能可贵。在我心里,郑青,她就是一首真正的唯美诗,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阳光下,深刻得轻盈无声。

秋深意浓

文/钱海鸿

11月25日下午,秋风习习,厚实的云层中微微透射出丝丝亮光,似乎也在准备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车中走出一位笑容可掬、身材魁梧的汉子,头上反戴一顶鸭舌帽,披肩的长发夹杂着银丝,微黑的脸膛闪着光亮,围着长长的蓝黑条格围巾,藏蓝色棉织风衣半敞着,洒脱而厚重。相拥而抱,紧握双手,相互问好,略带北方口味的声音,依旧富有磁性和豪爽。

孟昌明,着名美籍华裔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

岁月如梭,如今三十年后同学相聚,至纯之情难以言表,岁月的沧桑,洗尽了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

我们携手围坐,沏一壶热茶,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细细打量昌明,从他那发亮的眼睛后面,就知道有许多文人轶事和碑帖典故在等待述说,已微微发胖的国字脸上,也留驻着许多的磨砺与往事。

从五岁在大方砖上开始,浸淫汉代碑学,临习大篆《泰山金刚经》、《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瘗鹤铭》等碑学名篇。他将《开通褒斜道刻石》、《好大王》及《散氏盘》这些古典碑学的典范作为基点,以期在一个美学的高度思索,把一个传统艺术的符号元素放在现代构成的环境下思考、打磨,形成自己宽宏博大带有奇崛和天然本色的书法艺术。推崇八大山人,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李苦禅,画卷苍茫恢弘而有深远的气度。在线条和墨色渲染上做崭新的尝试。在笔墨纵横点染的过程中,探索人文主义的价值和形而上学的美学原理,以及东方哲学层面的审美意识。

在那怀着对艺术追求梦想的年代,行重山走万水,饮牛血,睡荒野,揣着心得扛着画作,饿着肚皮去一一上门拜访名师大家,大师都为他的精神与画作所动容,悉心指导,寄予厚望。他还挤着汽车,扒过火车,到街头、公园,到北京等地搞画展。

从江南小桥到荒漠戈壁,从拉萨、乌鲁木齐到燕京、石头城,从东方古都到西方城堡,从发达国家到非洲部落,从走街巷背画夹的穷学生再到美国旧金山大学演讲,游历考察世界各地着名的博物馆、艺术馆,潜心研究艺术和美学。

他的书、画和他的人一样,在逆境中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与成功,形成了他日后刚劲不羁、超然大气的艺术风格。

读书、作画、旅行、擅打太极拳,干净洗练,洒脱机趣,激情时如汹涌澎湃的大海,平和处又似老友间的剪烛夜话,脱却烟火气而透显出内在的笃定与淡远。

思想的升华,艺术的臻熟,如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有《思想与歌谣》、《孟昌明现代水墨》、《孟昌明画选》、《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孟昌明书法》、《我毫厘不让》、《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等学术专着与画册,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举办过七十余次个人画展,作品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学术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

秦魂汉气明清瓷器回荡于胸怀,屋内潇洒着普洱茶浓郁的茶香,情意暖暖,绵绵的。

天空淅淅下起了小雨,柔柔地飘落下来,缠缠的,华灯映水,流光溢彩的杨舍夜景显得分外迷人。

正是:

秋风细雨暨阳情

水云阁中赏墨趣

一壶热茶品三十

追忆过往述轶闻

不觉已是霓虹时

艺术之路

文/吴睿轩

何为艺术?是转瞬即逝之美?还是永恒之美?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艺术形成。花展、画展、烟火鞭炮的爆炸,永垂不朽的标本……

一次,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正在放鞭炮。当某一个双响炮炸响时,猛然,我便发现了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爆炸。我发现当鞭炮里的火花炸响时,鞭炮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华丽的赞歌,随后几下“啪、啪”的声音回荡在我的耳边。我忽然就爱上了“爆炸”这种转瞬即逝的艺术。这是多美的艺术啊!真难想象,这种艺术在生活中,竟随处可见。

自打哪天起,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种艺术。我热爱着它,并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不愿自拔。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艺术,这使我没有理由的热爱上了生活的艺术。我也爱收集大自然的艺术。那是一个深秋时节,我和我的朋友相约到河塘采集一些树叶,因为在深秋,塘中的荷花早已凋谢。走近池塘边当看到每一片片的荷叶,我们都争先恐后。收集自己心中最艺术的荷叶、还有树叶……站在远处看着河塘中秋水荡漾,泛动的微波中闪着晶亮的点,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当然了,艺术也不是谁都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为自己有着对艺术的热爱而快乐。

回到家里,妈妈教我做荷叶的插花艺术品,我感受到了一股融在艺术里的浓浓母爱。我爱艺术,艺术爱我。艺术充盈着我的生活。我第一次把“艺术”与爱联系在一起。

生命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命。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艺术。我们对艺术的寻找,对艺术的渴望,永无止境。

我们,走在一条艺术之路上。

月与海,与生命战斗的艺术

文/超级无敌紊落

生与生之交织,生是易坏的,正是,交响出生命艺术,绽放生命之浓稠色泽与清香。

风的亲信,风来的地方。我是顽皮罪人,谁都不可以责罚我,生命亦是我的玩具。我从未来树上窃取稚幼的灵魂,将他出卖于死神。我讨厌夜的静,他总会让我停下来,我无奈的愤怒将灵魂掷于大海。

在漫长的夜,总不忘伴月光海吟,我来自五湖四海。看过我的人不会忘却我的伟大。我接纳所有从山川坠落的呼啸,我不挑剔,我是海,拥有海的胸襟。我并不受神的禁锢,在怅怅的黑夜,偶拾得一遗弃玩具,我用它解救心中另一个我,我玩弄脆弱不幸灵魂,为他吟赏月夜,在清凉的夜温,我将它拥入怀沉在心底,以示我之胸襟,是崇高的敬意--纵然它是不有的生存方式。卑微的。

无边的海境,尘岩缝间。我是温和的鱼,用眼瞰看世界,与世无争,我生活于宽广的神域,伟大的胸襟。我目睹海的雄伟海纳,啊!在昏暗的海底,冷凝似霜的底。伟大的海,我如何能够附予您一寸彩,只得一味生存于您的伟碧,却何也无所作为,我明日一定为您改变世界。连根拔起的水草是我的决心。深海,今日无成之夜亦祥和,回家吧。

随初生太阳温度于世界升降,我随热情再生。我依然桀骜不驯,在天高气爽与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重拾海上玩具,随世界桥梁俯瞰,随灵感飞扬,万物味我的羽袛。我如斯强悍,我是成功的。面对落入巨石隙的玩具我亦无力,我走了。

我跟随石岩呼啸!坚韧峰岩教我刚毅!残风撕扯我水草丑态!我以初生的、含幼灵的种子向狰狞的过去嚎叫,我随初起形成的岩块,用坚毅与时间筑就世界最高的山峰。一起成长,尽管风雪,尽管最高、更高,把牙根咬断,在大浪中,是种子也要扎根整座石山,与高度永垂不朽。用躯体换取的刚毅,用未成熟灵魂换取的历练,当不成飘香的桂花,当不成平凡的浮藻,当不成与世无争的水草,是命运使我扎根,让我于石的教导与月的折影下再次出芽,那就是新时代的大浪!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