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散文

2022年12月19日经典文章

孩子的散文(精选23篇)

戒尺及其他

文/孟祥海

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用于佛教“皈依、剃度、传戒、说法”等场合。一般有一仰一俯两块组成,其材质多为硬木、竹、铜等。

许多戒尺上都刻了铭文,用以警戒。如有的刻“一正”,即警示要修身正心。有的刻“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教人以古圣先贤为师,珍惜时间,学做圣贤;有的刻“宠为下”;“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子,请勿上私塾。”皆劝父母不可溺爱孩子;也有充满温情的告诫,如“愿子孙勤读,不用此木。”更多的是激励奋进,积极向上。如安徽黟县宏村南湖书院启蒙阁的戒尺上就刻有:“光明而观月窟,踊跃以超龙门。”充满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蒲松龄曾自刻一方戒尺,以明其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清规戒尺式》:“用木造阔一寸四分,厚四分,长三尺。”戒尺上有铭文曰:“法非此不行,礼非此不齐,德非此不修,人非此不耻。”意在告诫修行者尊法守礼,进德修善。

过去,大凡读过私塾的人,无不对戒尺怀有敬畏之心。如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老师寿镜吾就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只是都不常用。向寿先生这样开明的老师毕竟少一些,多数孩子都挨过戒尺的惩罚。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小时候上私塾,老师让他背《诗经》,背不出来就得挨揍,用戒尺揍脑袋,他又惊又吓,从此落下了结巴的病根。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戒尺,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戒尺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教具,在督促孩子用功读书,勤奋向上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伤疤,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依然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不看朋友圈

文/王小柔

曾经被广为流传的微博上有“四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318,他们脖子整天挎相机,走哪儿都穿冲锋衣,人手一个iPhone。这四条多文艺啊,根本不是一般有理想的人能干得出来的。如此对比之后,显得我特别有情怀,特别雅,因为我微博里发的那些,不是厕所里贴出的怪异告示就是哪个摊儿上的螃蟹又便宜了。人家的微博与生活有关,我发的微博都是活着那点儿事。

微博的阵地忽然让微信给拿下了,原来坚决不用智能手机的白花花都经不起周围人的撺掇和白眼儿,在网店花四百块钱买了个触屏手机,还赠了白色手机套呢!白花花一上来可劲儿发微信,一会儿一个字母,一会儿一个表情,可算会使了。她问我这跟QQ有什么不一样,我还真说不上来。就跟夏天的游泳池一样,大家都往一个坑里扎,还互相往身上撩水玩。微信就因为在不同场合上的一句“你有微信吗,咱互相加一下”,带着一股烦人劲儿就成了生活必需品。

微信里所谓的朋友圈,也有三俗:有孩子的晒孩子,没孩子的晒宠物,没宠物的干脆晒自己。我们的原创本事也就到此为止了。凡是自己发的就这老三样。孩子和宠物,不多加评价,因为这在很多人心里是生活的重心,但你深爱的,我未必一定也爱。所以,我一般都会对那些不分时间段出现的狗脸直接选择“屏蔽此人微信”,一条狗的生活起居真耽误我微信阅读时间。

有一次遇见一位美女科学家,她年纪轻轻却能用斑斓的科学术语把我一次性聊蒙,实属不易,所以我对她崇拜有加。在这么一个连电视剧里都频繁出现富二代的时候,还有人热爱科学,还有人对不同分子结构在时间和温度轴轨上的演变产生兴趣,是件多么不俗的事。所以,在她要求互换微信的时候,我们都当着对方面给彼此发了个笑脸,就算可以窥探对方思想、兴趣爱好以及私生活了。

女科学家发微信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但一般都是两个时辰,早晨或晚上,不过内容都是一样的,全是仰着脸,瞪着俩大眼看镜头,偶尔鼓着腮帮子做卖萌状。再瞧那张脸,本来就已经化了完美的妆,还要再拿美图秀秀PS一下,脸的立体阴影全被抹去,那叫一个白!躺在棺材里直接可以盖盖儿了。她给每张自拍照都配了说明文字,如同落寞的风尘女子,不是“今天好无聊哦”就是“依靠的肩膀在哪”,还有一些是直接用脏话骂大街的。连续看了几天,我就开始怀疑当初那个阳光热情热爱科学事业的女孩真实吗?为了依然能在一个层面上保持我们对科学的探讨,我果断屏蔽了她的微信。

还有一个朋友,平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豁达幽默的感觉,连她老公有外遇都看得轻描淡写。再瞅她的微信,满眼都是莺歌燕舞,分析男欢女爱,展示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何比蜜甜,一个月晒了四次西红柿炒鸡蛋,晒了两次他们家的写字台和小院里的那把椅子,晒了她和老公的摆一块儿的日用品数次,配图的语言真张爱玲啊,全是正能量,说这样一茶一饭的日子才是白头到老的幸福。可是,明明在看见这条微信的白天,她还骂骂咧咧地在说自己打算离婚的事。

于是,我不再看什么“朋友圈”了,有事打电话吧!

孩子的游戏

文/陈永红

五六年级的孩子,一张小纸条,上面涂鸦几笔:“某某喜欢某某。”小纸条被同学看见了,或者议论纷纷,或者也来一张,或者像小鸟似的飞进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某某和某某谈恋爱了,他们还传纸条呢。”师者,或一笑而过:“这些学生,不好好学习尽疯玩。”或暴跳如雷:“小小年纪不学好,竟然要谈恋爱了。”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老师,这样的声音常听见,这样的现象常看见。为此,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其实要给这种现象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它就是一种孩子的游戏,一种涂涂画画的游戏;一种分辨男生、女生区别的游戏;一种渴望长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简单的、复杂的、小型的、大型的,都能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是游戏就不可能不出现状况,甚至危险的信号,作为老师或者父母,应冷静处理这种信号。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改变涂鸦的形式,以同学间的友谊为主题,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既表达了心中的感情,又满足了涂鸦的欲望;可以上一节有关的健康常识课,让学生认识恋爱的实质,淡化孩子过度的沉迷;可以带领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用更多的游戏形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老师也好,父母也罢,千万不要过早地给孩子戴上“早恋”的帽子,那或许只是孩子的一种游戏,一种成长的信号,一种要求你重视他的方式。多和孩子商量适合他的游戏,并陪伴孩子多做这种游戏,而这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

文/李致一

一座古旧的房子坐落在寂静的小巷边,小巷里偶尔走过几个匆匆的路人。斑驳的大门内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用茫然的目光张望着外面的世界,也许是在想念自己的亲人,也许是想把自己的孤独写到路人的心里……

寒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回宾居老宅看望久别的姑老祖。在去宾居的路上,妈妈给我讲了关于姑老祖的故事。她是我亲老祖(妈妈的外婆)的姐姐,年轻时丈夫就离家外出,从此杳无音讯。她没有孩子,但她主动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帮我的亲老祖抚养六个孩子的重任。几年前,我的亲老祖去世了,而姑老祖曾经带大的六个孩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早已离开了宾居老宅。这么多年来,除了由她抚养大的几个孩子逢年过节回家看望她,姑老祖几乎都是在孤独中过来的。因为姑老祖年轻时候常在工厂里抬一些十分重的东西,所以现在她的头和手常常发抖(不知道是不是帕金森综合症),病痛常常和她做伴。只有在她抚养过的孩子来看望她的时候,她才少点孤独、多些笑容。“只要你们来看我,我就高兴了,病都好了大半!”见到我们回去,她一直喃喃说着这句话。回想她坐在门前张望的那一幕,听着她嘴里重复的那句话,我和妈妈都忍不住落下泪水。

姑老祖为后辈操劳一生,无私奉献一切,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如今,她已步入暮年,孤寂与疾病陪伴着她,我们真应该多回家看望她!我永远记得姑老祖坐在门前张望的那一幕和她嘴里重复的那句话。

偶遇

文/张景站

周末早晨,接了个电话,商打来的。问我:“中午有安排吗,一起吃个饭。顺便呢,和你谈点事。”

我说:“行啊。”

“那就老地方。”“好的,到时见。”

我和商是二十多年的朋友,彼此的脾气性格都了解的清亮透彻,客气话说多了显得生分。

老习惯,我要了一个辣椒炒肉丝,商点了他爱吃的虾酱炖豆腐,老板惯例赠送了一个凉拌豆腐皮的小菜。商问我还整点小酒不?我说算了,都开着车呢,酒驾了让警察叔叔顺手牵羊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商哈哈一笑,点了一瓶可乐,我俩喝着可乐吃着小菜攀谈起来。

菜还没吃上几口,话也刚刚扯到正题上,十几个少男少女齐呼啦涌进了小饭馆。由于空间有限,扎一挤进这么多人,狭小的饭馆里就有些乱哄哄了。瞧这些少年的年龄大约也都在十二、三的样子,有说有笑的,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打头的男孩子手里提溜着一个红色纸壳包装的大蛋糕,后面跟着的伙伴们怀里有抱着毛绒动物玩具的,手里有拎着大小不一花花绿绿礼品盒的,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拿着礼物,笑靥灿烂。只是从他(她)们那一张张稚气稚气未脱的小脸,以及个别孩子身后背着的沉甸甸书包,看得出来他(她)们的身份的确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

打头的男孩子显得很老道,立在服务台前和老板你来我去的讨价还价,围在一旁的同伴不时有人随声附和,男孩子声音高亢,女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笑不停,声音刺耳,安静的小酒馆因为这十几个孩子的蓦然闯入,立马如开水般沸腾了。

我和商无法交谈下去,都下意识扭脸把目光转投到了这群“不速之客”的身上。

经过几个回合的拉锯交锋,和老板商定妥了的孩子们这才陆陆续续走向靠窗的一个地方,搬桌子拉椅子围着饭馆里仅有的一张大圆桌坐下了。喧哗了一阵的小饭馆,终于安静下来。此时,只有老板和服务员出出进进的端菜上酒,在厅堂和厨房之间来回穿梭,秩序恢复到起初的状态。

我和商彼此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笑笑,重新回转到所聊的话题上来。

可这种期望的安静没能坚持几分钟,我们的谈话被再度响起的吵闹声打断。正在聚会的这群孩子当中有一男孩不知对一女孩说了句什么,被说的女孩突然离开座位挥舞拳头跳过去要打他,即将要挨打的男孩赶忙离席躲闪,女孩子追着他誓要痛打一顿宣泄火气的姿态。两个人围着桌子追逐着转圈,在座的除了领头的男孩笑的一脸灿烂以外,其他的男女孩都手拿筷子把眼前的碗碟敲得叮呤当啷一通乱响,小小的饭馆里笑声吆喝声响成一片。此时,正在吃饭的客人都把惊诧目光投向他们,流露着无奈和不满。老板赶忙放下手头忙碌的东西跑过去对他们做了一番和风细雨的劝说,混乱的局面才得以控制。

“干杯!”“祝女皇生日快乐。”“祝我们的头儿和女皇幸福美满!”“哈哈!哈哈!”啤酒瓶子相撞,叮咚作响,欢呼声起哄声交织成一团。十几个孩子无论男女,情绪高涨表情灿烂,各自手举啤酒瓶子仰起脖子“咕嘟”“咕嘟”的一通狂饮,那份豪气连我们这样的成年人看了除了震惊之外,还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

“老板,上啤酒!”那边为首男孩站起身来叫嚷着。

“再来一箱,今天咱们要喝个痛快。”“一醉方休!”“对,一醉方休。”

啤酒瓶子的碰撞声一度响起,喧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此刻,一张张稚嫩无邪的小脸上红光熠熠,神采飞扬……

吃罢饭,我和商走出小饭馆,外面艳阳高照,清风徐徐,是个难得的好天。下意识撩了一眼天空,金灿灿的阳光有些晃眼,我有了眩晕的感觉。

夏夜里的故事

文/今生有约

炎炎夏夜,寂静乡村,村人们吃罢晚饭,天热不愿早睡,娱乐吧,黑咕隆咚无处可去,于是,大人孩子,男女老幼,手摇蒲扇,腋挟席头,陆陆续续,来到村边场院,或坐或躺,消夜纳凉。

一般情况下,女人一伙,男人一帮;老人一堆,小孩儿一处。老年人手持蒲扇,光着脊梁,烟袋窝子明明灭灭,有一句没一句地述说着年景收成,抑或昔日旧事,老辈子的伦理纲常;姑娘媳妇们叽叽喳喳,婆婆公公小姑子妯娌孩子大人丈夫娘家;小孩子自有他们天地,打闹说笑,拉呱(讲故事)吹牛,有时还呼啦一下人不见了,有大一点的孩子领头,偷瓜摸李,下河洗澡,抑或潜入民宅“听房”滋事。但夏夜场院最多最热闹最有趣的,当属缠着上了年纪老人,讲述陈年往事。

有时是夜黑风高的月黑头,有时是月明星稀的漫漫长夜,三五一伙,五七一堆,耳听那些久远的动人心魄的各色故事传说,抑或是老人们亲身经历所为,讲解人慢言细语绘声绘色,听讲人竖着耳朵全神贯注;有夜飔微微拂过,无蚊虫嘤嗡叮咬,天地人共处,昔今互溶;只听得胆战心惊,或热血沸腾,或泪水点点,或悲或喜,或忧或释,一直到更深人静,夜蛩止鸣。熬不住的,打道回府,小点的孩子悠然困去,整个场院空落人稀,人困马乏,才告结束,明晚却不约而至。

我们队的场院在村南,场院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开阔地,远远近近零星栽植些许杂木树,再往东是黄河,谛听,可闻夜流潺潺,抑或暗潮涌动。彼时里,听讲最多的是那些老年间神呀鬼呀怪呀的故事,人听得头皮发奓,脊背生凉,汗毛倒立,但人人还都愿意听。胆小的小孩子“妈呀”一声吓哭了,当爹的斥着搡着牵着抱着走了,姑娘媳妇吓跑了,剩下的小伙子们心生胆战死不认输。

南街口那位爷,说的是自己醉酒招鬼的故事。说有一年夏夜,他自个儿在南潭亲戚家吃喜酒,回家晚了,人也醉了个八九成,一人后半夜拎了个麻布小油伞,顺着河崖滩往回走,一路行来,三五个酒鬼追他拽他,死劲地把他往河崖水里拉。那小鬼牛头马面,有拽雨伞的,有扯胳膊的,有架腿的,有往身上摔紫泥的……这位爷说他就破开嗓子跟小鬼吵,跟小鬼飙着打:鬼掐他他掐鬼,鬼摔他紫泥他摔鬼紫泥,鬼压他他压鬼,鬼抠他眼珠子他抠鬼眼珠子,一个人在河崖滩上跟三五小鬼翻翻滚滚来来去去扭打,鬼哭狼嚎一直滚打到离村子不远的河滩上。河湾里停泊着三五只商船,船家听到大呼小叫得救命声,燃亮了灯,这才把小鬼吓跑。爷说,那紫面瘦鬼临走还说:“便宜你这酒鬼小子了!”爷说:“呸!老子才不怕你!不行下次再打!”

爷吞着酒气,呼呼摇了蒲扇,告诫我们后生,说鬼怕恶人哩,以后哪个如若遇到了鬼,千万不要胆怯,否则人气一泄,保险死定了。他的话说得我们不由得不信。事后我回家问我母亲,我母亲从来不信鬼邪的,但母亲说这位爷那夜回来鼻青脸肿,身上紫泥斑斑,却是一点不假。

离我们家不远我本家的一位也是爷的老头,不善酒但嗜烟,一根大烟袋呼呼噜噜吸个没完。他说前些年,夏天里他经常咳咳呛呛一个人摸黑起来,坐于房台上抽烟,房台下苇湾里咝咝啦啦就有了动静,爷说,他知道那是貔子精,你响你的,我抽我的,两不相干。爷说,貔子,是一种动物,比狼小,比狗大,貔子在月圆之时连续冲月亮嚎叫一百天,每次一百声,曰貔子咬月亮。如此,倘若无人惊扰,之后遂成其精怪。貔子好对付,貔子精就不要招惹,貔子不喜欢靠近人类,但貔子精善于和人类打交道。一般情况下,貔子精见了一个两个的人就会凑近前来,鬼模人样地穿了红褂绿裤,对人说:“哎呀,大哥大姐的,你看我是人还是鬼?”人若识破了它的诡计,高喝一声:“呔,哪来的妖魔鬼怪,还不快滚!”貔子精就误为自家的“变术”还没学到家,立马就会一溜烟地逃掉,就像山里的狼,狼迷惑人伪装狗,跷趾捻脚地靠近人类,被人识破大喊“狼!狼!狼!”,狼多数情况下就会走掉。倘若你被其吓破了胆,说错了话,说“我看你像人或是人”,那就坏了,貔子精就会坐近你的跟前,陪你说话,开始还人模狗样地像是人话,渐渐就跑调了,鬼话连篇,把人吓死。爷说,他经常看园系,家里有杆土枪,夜间压好了火。有一夜那貔子精缓缓凑了上来,搔首弄姿的一副妖女形象,爷兀自咕咕碌碌抽烟,装作也不理会,那貔子精就说:“大哥,你抽的是什么呀?”爷说:“水烟袋呀。”貔子精又说:“大哥,好抽吗?”爷说:“好抽。”貔子精说:“那,我抽两口行吗?”爷说:“不行。”貔子精就问:“咋个不行?”爷就说:“那是大老爷们抽的,你不能抽。”“那我抽什么?”爷说:“你抽有劲的。”爷起身就把门后的土枪抗了出来,貔子精不知是计,很听话的把枪筒子伸进了嘴里,爷说:“抽啊!”貔子精答曰:“抽呢,怎么没味呀?”爷说:“不忙,还没点火呢。”口里说这话,手指头就遽然扣动了扳机,这听到“嘭”地一声响,惊天动地,那貔子精“啊呀呀”一声惨叫,一溜火星逃匿而去。

关于这位爷讲述的这一些,幼年的我也曾经求证过我的母亲,我母亲并没有正面回答。但母亲告诉了我相关的两个小故事。母亲说,她母亲做闺女的时候,经常冬夜里在萝卜窨子里纺棉花,时常纺到很晚,有时就看到窨子盖轻轻揭起,口门伸下两只尖尖的小红脚来,那小红脚就问她母亲说:“大姐姐,大姐姐,你看我是人是鬼?”她母亲头也不回,继续嘤嘤嗡嗡摇纺车,口里却说:“还不快滚,你那里能是人?”那貔子精再不答话,蜷缩回小脚走了。还有一件,有一年母亲娘家的邻居包饺子,大冬天夜里,门口走进一个穿红袄儿的妇人,说,大娘大娘,我看你孤儿寡母的怪可怜,我来替你包,两个人就随包随说话,说着说着,那妇人却一把一把往口里喃馅子,邻居一看苗头不对,明白遇到貔子精了,遂不动声色走出房门,上锁,去喊人,结果回来貔子精不见了,半盆馅子也舔了个精光。

我问我母亲是否有同样的经历,母亲摇摇头,说见过貔子没见过貔子精;又问世上真的存在鬼神与貔子精?母亲只是笑。迫急了,我母亲就说:“凡人不可钻死牛角,凡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可惜一直到现今,我都愧对慈母之教诲,不及慈母修为之二三。

夏夜里,场院中南风北刮,劳累一天的村人们在那贫瘠的日子里聚首纳凉,述说着遥遥的故事,有时尽管稀奇古怪,但大多数充满了村人们的幻想和希冀,起码给彼时的大人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当然,故事还不止这些,譬如:绿林好汉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八路军英勇抗战杀敌报国,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等,富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故事比比皆是,今天时间晚了,且等下回分解。

趣味成语

文/刘芳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们口里常说的习用语。学龄前是语言积累的最佳时期,也是语言运用的发展时期。孩子从小学习成语不仅可以丰富其在语言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成语中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人文历史等。

于是在本学期,我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学习成语故事的热潮。我们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巧设情境,妙用游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成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而孩子们学习成语、运用成语的能力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提高。

幼儿对于成语还是很陌生的,如果将它贯穿在幼儿的知识经验中,幼儿不但学得快,而且很容易掌握。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或情景表演,让幼儿学习贴近生活的成语。在选择幼儿学习成语的内容时,从浅到深,将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我教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我就是通过情景表演,利用餐车做船,我装扮成带剑的人,从上船、掉剑、做记号、捞剑,一一做了表演,再加上图示,将每一个情节在图上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的情节一目了然,从而增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从浅显的成语的表意引申到深远的寓意,需要教师的深度发掘和孩子们的思考琢磨,教师可以进行举例,将成语运用到造句中,让孩子消化吸收。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来说,不强求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能将这些成语很好地理解、运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理解能力也会增长,正像牛儿吃草那样,孩子们慢慢体会成语的意思。教会他们用心灵去品尝,不仅熟记、还能熟用,长此以往,孩子的成语学习肯定会有质的飞跃。

灵性的教育

文/何晓欢 徐良华

读完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一些专着后,我对教育的解读从以往的寻“术”转变为悟“道”的层面。纵观学前教育现状,作为老师我们都是在试图使理念、方法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支撑,这本没有错。但是,每个教育者都不难发现在这些“术”的引用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僵局。例如:孩子看一本书,我们却在如何拿书如何翻书的关注度上远远超过了他享受一本书的乐趣。

灵性的教育,首先应该注意到孩子是一个整体。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将整个教育剥离成各个环节,从而在一些细碎的环节中去评价。我们应该明白,孩子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法通过教育去“制造”孩子的独一无二,而是该让孩子以其独一无二而存在、呈现。因此,与其说老师要教什么,更多的当是“不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意识到孩子们的心是最干净的,他们是天生的观察者与发现者,他们带着问号进学校,而老师则要避免干扰这个问号的成长。老师的任务绝不是将这个问号变成句号,我想这也正是苏格拉底哲学在教育应用中经久不衰的缘由。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整体,教育是一个整体,就会形成一个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场”,任何作为、不作为会形成一个流动、自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

灵性的教育,是平等自然的互动。我们习惯的教育过程中容易将老师的身份强化,因此才会出现过度地强调表扬和合理批评。其实,我们要做的或许仅仅是剥除一些干扰孩子自己去发现行为对错的因素,形成师生之间自然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评价。我认为把全班的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时,当我们肯定一个教学方式的时候,恰恰会因为这种单一的肯定而导致更多一部分孩子被否定。因此,过度赏识的评价不符合自然的互动。

一个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就能感悟到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过程,与其修教育的术,不如先悟做人的道,这大概也是灵性教育看似空灵却回归本质的一点。

吃杀猪饭

文/翔子

“快!抓紧索子往后拉……”

“一、二、三,起!”

一大早,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寨,奔跑的脚步声,嘈杂的人声,猪叫声,在冬日冷寂的山谷间反复回荡,年味也在这回荡声里逐渐浓了起来。

这是腊月里的老家几十年来在我脑子中永远定格的画面。

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物质上尤为困乏,但多数人家都可以杀个猪过年。家里喂猪的食料,都是以地里的野草野菜和很少一点粮食粗料为主,成本低,而且肉质生态、健康,靠的主要是人勤快。当时的村里人都很勤劳、朴实,一年四季除了耕种、管护和收割庄稼,就是喂猪喂牛、养鸡养鸭,以此补贴家用。乡邻们常在嘴边念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点盐巴钱”。那时的人们也都起得很早,有些起得较晚的,刚下床走出屋门,就看到有人背着一背柴草回来了。我们上学的孩子每天放学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割一箩牛草或猪菜,为的是到过年能保准有猪杀,喂得有几头的人家,除了留一头过年外,都全数出售,以增加收入。

“有事伸个手”是那时寨邻间互帮互助的体现,寨子里哪家有个大物小事,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协作完成。从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到农忙“换气”、行医送药,你来我往,人情味满满。杀年猪也是,寨子里哪家杀年猪,定个日子,先给家族中人通气,再给寨邻说,杀年猪一两个人是完不成的,必须得好几个人帮忙。头天晚上先做些准备工作,第二天一大早,帮忙的人就来了,加柴烧火、掺水、揪猪上案、杀猪、烫猪、刮毛、剖腹、分割、导肠,各项工序按惯例依次完成。接下来就是吃饭的事了,请来帮忙的人常常吃的是二头肉,也就是二脖肉。因二头肉最先能上锅,下了猪头,第二步就是下二头了,便于主人家先招待帮忙的人。二头肉肉质鲜嫩,绵软,一般都做成大白片,配上柴火辣椒蘸水,油水足,有嚼劲,另外加上猪血旺、炒土豆几个菜。常常倒上半碗老包谷酒,庄户人家一年到头的苦累,都融化在那大口喝酒大块肉的谈笑中了。

最难忘的就是请人吃杀猪饭了。那时,寨上哪家杀年猪,全寨人都要请到。有由于杀不起年猪不便来的,有家中有特殊事情不能来的,有自个就很为人着想请不来的,但主人家都要全部请周,常常要用力拖拉,请一家有时要费一大半天功夫,因此请人吃杀猪饭得从中午就请起,家里有孩子的,几个孩子全出动,作好分工,分头去请。记得有一年天上飞着小雪,父母让我去请人吃饭。有好请的,一说就来了,有的请到,说会自个儿来,但只是托词,人一直没来,有的我凭着一个孩子的犟劲,好说歹说,也按照父母的交待使劲用力拖,但一个孩子的力气哪拉得过大人,没办法只好嘟着嘴回来交差。但父亲还是让我再去请,有的请了三次都不来,父亲还是让我再去,父亲说:读书人,放嘴巴叫点,请个人都请不来,真没出息。当时那个委屈,直变成泪花在眼睛里打转。有几回我又是说又是拉,最后带着满腹的委屈大声哭起来,人家也就不好推辞了,但我心头的委屈还是太大了,任务是完成了,但始终无法破啼为笑。

吃饭时一般都是好几桌。如果主人家准备的饭桌少就要安排成几轮。等着的人就围着柴火堆坐,聊家长里短,聊奇谈怪事,聊庄稼收成,聊政策形势,聊养儿育女。总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理起话题,无所不聊。时光就变得那么慢,那么美,那么有味。有时边聊也边喝酒,脸红红的,嗓门也大,哪家请吃杀猪饭,那天就是腊月最热闹的一天了。吃杀猪饭的人多了,有些人家吃一回下来,整个猪都去了小半边,但主人家是不会心疼的。“家有富贵人来嘈”,庄户人家图的就是个和顺,就是个热闹,就是个高兴。

饭桌上除了大白片肉、旺子菜这两个重头菜外,还要炒土豆片、煮豆花菜,有时还有小炒肉、炸花生米,总之,主人家拿得出的都有,也不是小盘小碟的,而基本都是大钵大碗装的,白片肉、旺子菜、豆花菜都是随吃随添。乡邻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聊天说笑,找着对头的就划起拳来:“一帆风顺”“四季纳财”“五子登科”“高六高升”“八福寿禧”……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响彻屋里屋外,洋溢着一片喜气,一片祥和。笑声一浪盖过一浪,震落了枝头的积雪,顺着腊月的风飘得很远。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环境的变化,外出人口的增多,尤其近年来老家寨子里的住户都移民去了区、乡的安置点,留守的几户人家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过去吃杀猪饭的欢乐祥和以及跟吃杀猪饭相关的年味,只能成为我们这一代和前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在我们回望老家的时候,永远留存着一份安宁和美好。

故乡三日

文/刘云256

东北庄是杂技的发源地,听说家家的娃娃从小就练杂技,妈妈爸爸就是老师,日常生活就是舞台,很早就有去东北庄看看的想法。星期日一早我和佳乐陶背上相机,准备去东北庄探访原始杂技,也许能抓拍几张憨态可掬的杂技娃娃镜头。还没到车站发小打来了电话,发小妈妈驾鹤西去了,我和佳乐陶急急忙忙往故乡赶,去送发小妈妈最后一程。

发小妈妈不是一个简单的妈妈,是十里八村闻名的女爷们,用现在的话说是女汉子。发小妈妈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福的,婆婆丈夫嫌弃她不生育,发小妈妈在庄稼地里劳碌一天回到家也得不到一个好脸色。发小妈妈不想将就这样的生活,说,不生孩子也不是我一人的错,我们离婚吧,你们找生孩子的去吧。发小妈妈的第一次婚姻就这样说结束就结束了。其实发小妈妈是憋了一口气的。接下来发小妈妈的举动更让人吃惊,发小妈妈悄悄地对媒婆说,我哪里都不嫁,就嫁第一个丈夫的村,距第一个丈夫家越近越好。家里人都说发小妈妈是在赌气。发小妈妈说,我不是赌气,我是让他们看看不生孩子的女人照样能过好。从古到今有多少女性被生育这座山压垮,有多少恩爱夫妻经不住生育这道关的考验,走向陌路。发小妈妈她要挑战自己命运。发小妈妈真的嫁到了第一个丈夫的村,第一个丈夫家在村的路南,她嫁的第二个丈夫家在村的路北。发小妈妈踏进新家时,全村人都惊呆了,闹洞房的个个惊呼,新娘原来是你呀!

苍天不负强者,发小妈妈第二次婚姻是幸福的,丈夫聪明勤快处处呵护着她。说来也巧,不生孩子的发小妈妈,居然一连生了一个男娃娃三个女娃娃。发小爸爸后来去郑州工作了,发小妈妈在家带孩子种地,地里的责任田打理的井井有条,孩子管理的干干净净,村里人都说发小妈妈有本事,当然了在本事的后面是发小妈妈付出的千辛万苦。十年前发小妈妈得了个脑血栓,偏瘫了,发小爸爸把她从老家接到了郑州,发小爸爸说,郑州医疗条件好,看病方便。发小妈妈就这样被丈夫关照着疼爱着幸福的走到了今天。发小说***妈走时很安详,满脸笑意。

发小妈妈的灵堂搭在街上,发小说棺木大抬不进房门了。发小爸爸端坐在灵堂前,任谁劝说让他去休息都不肯。我很佩服发小的爸爸,佩服他始终如一地对伴侣的关爱和呵护,更敬佩他当年敢娶发小妈妈的胆量和气度,发小爸爸是真男人。小时候我和发小曾调皮的问过发小爸爸,当年你怎么敢娶发小妈妈?伯伯说,你大妈善良,勇敢,我佩服这样的女子。我说,你不怕发小妈妈不生孩子吗?发小爸爸没有正面回答我们,说,小屁孩,怎么对这感兴趣了,赶快都学习去。发小爸爸的择偶标准是女性善良和勇敢,这何尚不是现代人择偶的标准呢?善良是一个人的品质,勇敢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人生有了这两样,什么困难还能怕呢。我们家庭每个人有了善良和勇敢,我们的家何愁不兴旺发达呢。

我和佳乐陶准备住下,为发小妈妈的葬礼服服务,尽点微薄之力。走进老家宅院,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踏着松软的满是青草的院子,晾晒着老祖留下被褥,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们的童年是不需要父母太劳心费神的,与现在的孩子比,在童年虽然没有学到太多的书本知识,但我们无忧无虑,不担心谁的成绩超过谁,不担心交不起学费,那时学生成绩不排名,学校不收费,学校有勤工俭学基地,老师、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劳动,基地的收入完全用于学校的日常开支。我记得我和发小第一次学锄地,掌握不住锄地的要领,把基地的玉米苗一连锛下好几棵,老师心疼的不行,老师学着《朝阳沟》里栓保的口气批评我们,看!看!又教你们给他判了死刑。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不停的叮嘱我们,要像《朝阳沟》里栓保教银环一样锄地,前腿弓,后腿蹬,脚要放稳,劲使匀。我们在老师的愉快教学中很快学会了锄地。见到女生笨手笨脚的锄,我和发小就唱,你前腿弓,你后退蹬,眼神看准,劲使匀,看看看!又叫你给它判了死刑。随着我和发小的领唱,勤工俭学基地一片合声,接着传来了女生追打我和发小的哄闹声。我们的童年爸爸妈妈是不用开家长会的,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记忆最多的是玩,放学后在南坑里捉鱼摸虾,在柳树上蒙上眼睛摸树猴,在蓖麻地里捉迷藏,当然了还有每天放学到田地里为家里的小山羊小绵羊拔野草。在假期里爸爸妈妈也不用操心我们,学校会成立护青队,护校队,拾麦队,都是各班的老师带着,中间休息时老师教唱歌曲,讲三国讲水浒故事,我们同学人人都会讲武松打虎的故事。生产队还会给我们送仁丹和糖精水防暑,那个仁丹小药丸,放到口里又麻又凉,很好吃,用井水搅拌的糖精水,甜蜜蜜的,凉丝丝的,太好喝了。我和发小还造过土可口可乐呢,仁丹一包,糖精两三粒,井凉水适量,用力搅拌,直到仁丹丸化尽,那个口感简直就是可口可乐了。后来同学们都模仿我们造土可口可乐,但是他们造出的可乐口感始终赶不上我们的可乐,就像那句广告词一样,我们的可乐是“天天被模仿,始终未超越”。关键秘密是井凉水适量他们始终没有掌握住。其实这适量的井水,是用我老祖种的葫芦锯成水瓢量的,没有什么精准的数量,只是满满的一瓢水了,这就是我和发小造土可口可乐的秘密。

第二天是为发小妈妈选茔地,村里风水师拿着罗盘到处转,最后选中了一片高地。风水师说,这块宝地后有太行山作屏障,前有黄河做玉带,这叫脚蹬黄河,头枕太行,故人长眠这里吉利。发小说这块地很高,有气势,符合妈妈的性格,妈妈歇息在这里应该满意。村里人说发小,***妈辛苦一辈子,让她风风光光的走吧。于是就有了礼炮,社火,响器队。礼炮在不停的放,响器队很卖力气的吹唢呐,吹累了,换成了豫剧清唱,是秦雪梅吊孝,凄凄哀哀的调门。发小说,妈妈不喜欢凄凄哀哀的调门,喜欢欢快的,你们唱欢快的吧,象《李双双》里的洼洼地里好庄稼,《朝阳沟》里的亲家母那段。于是唢呐改成了百鸟朝凤,豫剧清唱改成了《李双双》和《朝阳沟》选段,村里人说发小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妈妈心思。

第三天是发小妈妈出门的日子。早上五点,三声礼炮把沉睡的村庄唤醒了,接着是百鸟朝凤的唢呐声。五月的乡村树木茂盛,繁花盛开,田野里的小麦出齐了麦穗,一派生机盎然。昏昏沉沉的雾霾天不见了,碧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缕缕的薄云,地地道道一个瓦蓝瓦蓝的“西藏天”,太阳暖烘烘,树上的小鸟被礼炮惊的到处乱飞。上午九点,发小妈妈正式出门了,我和佳乐陶搀扶着发小,小心的避让着麦田,引领着殡葬队伍向茔地出发。发小泪已流干,眼睛红肿,目光无色,步履蹒跚。佳乐陶说,发小你可不是孬种。我也悄悄地提醒发小,你要挺住,你是男子汉,是爸爸妈妈的顶梁柱。发小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颤抖、冰凉、有力。殡葬队伍里又传来了“洼洼地里好庄稼”发小妈妈最爱听的歌。

那段美好的岁月

文/青青风语

朦胧中,电话铃想了,随手拿过手机,一看显示,是他。突然间心跳居然加快了,满心的兴奋。我们很少联系,但我一直存着他的号码,偶尔他会打电话给我,都是关于某个亲朋好友的孩子读书的事情。

他的声音还是那样有力度,那种果断与干练依然,好多年没见了,但脑海中他的形象从来没有变过,那样俊朗,面庞轮廓分明,充满个性甚至思想,蓬松的黑发,深邃的眼睛。这些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以致后来看到这种模样的男人,我就会无端地生出几分好感。

遇到他时,我是个八岁的小孩,他那时十七八岁的样子,或者更小吧。我只知道他一次又一次地到我家里来,和父亲交谈,使我得以重返学校。而这一点并不是我如此喜欢他的原因。他教我的语文兼做班主任,精力充沛的他会抑扬顿挫的说话,表情丰富,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用普通话上课,并且喜欢朗读课文,他的朗读除了声音纯正优美之外,还会恰到好处的有各种动作和手势,他会对我们讲外面的世界,讲古诗词,模糊的印象中,他对我们讲过“雪泥鸿爪”的诗文,后来才知道出自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我最初接触的诗歌,当时无从知道作者,诗意更是不懂,但懵懂之中,记住了飞鸿离去,爪留于雪上的意象。我沉醉于他的课堂,迷上了他的语文课。那时我就读的学校是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地方,记得从残破的教室后面,开了一扇门可以到他的房间里去,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挂着一把二胡,可惜从未见他拉过,那时我时常憧憬,那奇怪的乐器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什么时候能听到他的演奏呢?

他极其偏爱我。我们读小学时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他上课累了的时候会把课堂交给我,让我带同学们读书识字,甚至提问,监督,检查背书和写作业的情况。那神圣的教鞭他也会交给我,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他的权威。他眼睛犀利,精力充沛,同学们尽管顽皮,但上课却从不敢开小差。而我可以一边听课,一边在他转身板书的时候在抽屉下面偷偷地看连环画,小人书,又在他转身之前迅速藏好。有时入迷,时间没把握好,被他发现,他会快速走过来,掏掏我的抽屉,看一眼而后继续回去上课。考试了,别的孩子还在苦思冥想之时,我已经将做好的试卷交到他手上,然后站在他身边,看他一道题一道题地给我批改,而后,他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满意地宣布我接近满分的成绩,或者轻轻拍拍我的头,故作生气的责怪我不该马虎的地方。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那时我家离学校远,父母忙于农活,家里还有两个弟弟,我经常因为这些事情迟到或旷课,如果没有提前向他请假,他往往会推迟上课,让同学们背书写字,看我气喘吁吁的赶到教室,他才欣慰地走上讲台。

不知道那时依然是孩子的他为什么会给予我如此的关爱,也不曾知道那一帮单纯的乡下孩子有没有在心里嫉恨过他对于我的偏心与宠爱。我只知道,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有诸多的感伤与愁怨,但一想到他,想到他的课堂,我心里就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渴望。天色朦胧中,我迎着晨风,看漫天未退的星斗,多彩的梦似乎就在不远的前方。风霜雨雪中,只要想到他殷切的眼神,他欣赏的微笑,我就会充满勇气与力量。

后来,我离开了那偏僻的小学,也离开了相伴多年的我敬爱的老师,没有说道别,也没有说感谢。只是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长大后一定做一个像他那样的老师。作为他的学生,他带给我人生的快乐,信念与勇气,我永生难忘,作为老师,我希望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带给更多的孩子,我将永远为此而努力!并将这,作为对他的报答。

孩子别慌

文/侯海霞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根无形的鞭子在驱赶。大人们急匆匆往前奔,孩子们也被督促着急急向前冲,似乎不能停歇片刻。

清晨,上学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背着书包的孩子被母亲声色俱厉地急急催促,快走快走。孩子一张小脸涨得通红,惊慌地跟在大人身边快速小跑。本应是清新静谧的早晨,就这样给粗暴地调拨到快进档,变得慌乱不堪。

学校里,各科老师齐上弓,各门功课齐上阵。老师义正辞严地急急催促,快写快写。孩子们蹙着眉、紧绷着小脸,在题山题海中苦苦摸索探寻出路。课间十分钟,操场上很少见到玩耍嬉笑的孩子,那仅有的几分钟只能用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厕所。等返回时,上课铃声已刺耳敲响。

放学回到家里,孩子几乎同样得不到放松。家庭作业在书包里频频叫嚣,快写快写。孩子匆匆扒上两口饭,便急急趴在书桌上,如小蚂蚁般开始了爬田字格。夜已深沉,路灯的眼都开始惺忪,可作业还没写完。睡意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孩子最终支撑不住,趴在桌上沉沉睡去。那稚嫩的脸庞蒙上了一层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忧伤。

这些画面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一段文字,每次读过心里都有如温润的熨斗滑过的舒坦。她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晶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别慌,慢慢来,未来的路还很长,沿途的风景也会很美。

不再寂寞的山茶树

文/李萍

教室前的小花圃里,栽着一排山茶树。每到春天,那花姿丰盈、端庄高雅的山茶花便会开满枝头。可就在这美丽的一景中,今年却有两棵山茶树与众不同,只在略高的顶端处稀稀疏疏开了几朵花,那饱胀得快要裂开口子的花骨朵儿也是少得屈指可数,这到底为什么呢?故事还得从去年的秋天说起。

一天午间,孩子们在秋阳下嬉戏玩耍,好不开心。山茶树旁的小杰突然发现了新大陆,指着山茶树上的青绿色花骨朵对小亮和小文两个玩伴说:“你们看,这树上的种子真多,我们比谁摘得多。”话语之间三个人便忙了起来。一颗、两颗、三颗……他们带着战利品兴奋地赶回教室,互相炫耀着,一百多个花骨朵被小山似的堆在课桌上,直到我这个班主任进教室。看着被无辜摘下的花蕾,我是既心痛又生气。可望着三个孩子稚嫩的小脸,责怪、批评似乎都已无济于事了,何况他们是孩子,是在缺少常识的情况下犯的错误。冷静下来的我决定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那天下午的第三节课恰巧是班会课,我临时更改了活动主题,活动地点也改在了山茶树下,一堂主题班会——“寂寞的山茶树”拉开了序幕。

我手捧着被孩子们摘下的花骨朵儿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山茶树。今天小杰他们三个摘下的是山茶树的花蕾,这些花蕾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历经秋天、冬天两个季节的孕育,到明年的春天绽放。这些花骨朵儿就像树妈妈的孩子一样,树妈妈会给它们足够的营养,花骨朵儿会逐渐成长,直到饱满,再慢慢绽放。可这两棵山茶树的花骨朵儿几乎被摘光了,两棵树妈妈在明年春天没有了花儿的陪伴,会多么寂寞呀!”

我那略带伤感的语气感染着班内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眼里噙着泪花,仿佛看到树妈妈孤零零的身影。特别是那三个犯错的孩子,头低得更下了。

“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山茶树不寂寞呢?”话锋一转,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老师,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再也不能随意采摘树叶、花蕾了。”“老师,我们平时多照顾这两棵树,让它们觉得不再孤独和寂寞。”“老师,我有个主意,我们把这些花蕾埋在大树妈妈旁边,就等于在陪树妈妈,树妈妈就不会寂寞了。”多好的提议,我和孩子们一起挖了个小坑,把这些被三个孩子误摘的花骨朵儿轻轻埋葬,大家一起为树妈妈祈祷。简单的仪式后,我们在大树下宣誓:为了让山茶树不再寂寞,我们一定要做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孩子。

山茶树下的教育,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感到欣慰,我们班的哪个孩子会忘记山茶树下那个属于“花”的特殊葬礼呢?孩子们一次偶然的错误,我们在宽容的过程中,让“错误”生成为一种教育资源,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

今年的春天,芬芳馥郁的山茶花争奇斗艳地开放了,而那两棵特殊的山茶树在孩子的关心下,尽管没有花儿的陪伴,但枝叶却长得特别茂盛。

明年、后年……这两棵特殊的山茶树定会花团锦簇、花枝招展。山茶树永远都不会寂寞!

爱上文字的孩子都不快乐

文/尒豬

忧伤本不是青春的主旋律,空洞的情节和颓废的文字怎能诠释奢华而美妙的人生?

写给爱上文字的孩子。

曾有个作家说过:爱上文字的孩子都不快乐。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些不屑一顾,现在想想,深有同感。

满城尽带忧伤泪,病态群体让我心疼。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QQ空间,在这里写下自己漂泊的生活感悟,在这里更新着状态,述说着每天的喜怒哀乐。慢慢多了一些好友,大家互相回访,评论或留言,对好友的日志和状态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安慰或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认识了很多的好友。可是一打开这些好友的空间,忧伤的文字扑面而来:“你的城池-我的荒芜” ,“听说爱能地老天荒”,“一个人不精彩”,再看看个人档TA们多半是16-22岁的在校生,或者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在空间里写着那些青涩的校园初恋或刚刚踏入社会的惶恐和失落。最初的最初,每当闲暇的时候,我总会心忙着手,手忙着键盘,迅速的在对方空间的下善良的安慰的话。遇见有点自卑的就会说“亲爱的,春天来啦,我相信总有一朵花儿为你娇媚的绽放,总有一款靓衫为你量身订做,总有一只淘气的冰淇淋等待你的香吻,一定要开心哦”;遇见创业或打工失意的就说“幸福的感觉不是取决于你的状态而是心态,其实我们不孤单,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是真的很爱很爱我们,朋友,加油哦。”;遇见刚刚失恋的就说:“你只是失去了一个不懂得珍惜你的朋友,努力的开始新的旅程吧,属于你的王子『公主』已经在下一个驿站等你”,这样不停的来回在各个好友空间游荡,甚至睡觉前还拿出手机登录到腾讯网忙碌着,以求能抚慰到更多的脆弱的年轻的心。可是慢慢的,我累了,我不想再这么做,我觉得我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为我不是上帝。就算我的鼓励可以帮助一个或几个失落的少年走出痛苦的忧伤的泥沼,却不能拯救整个颓废的迷茫的病态的青少年群体!

青春经不起岁月的洗礼,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珍珠不管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能在璀璨聚光灯下的骄傲的微笑着,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的人永远都是少数。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正因为成功那样稀缺和来之不易,才会有落差感,才能在比较中找到失落或满足,在悬殊中体会痛苦或幸福。正如一粒沙子不经意间流入海蚌,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经过海水的洗涤和滋润,经过蚌肉的磨砺和亲吻,最终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但却并非完美,还是有瑕疵的,因为自古就有『无暇不成珠』的说法。珍珠亦如此,在茫茫人海中普通的我们呢,不去孤灯夜战,不愿忍气吞声,不经千辛万苦,怎知百味人生?

机会不一定眷顾每一个人,可是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哪怕空等。

生活是一部戏,现在暂时是别人的主场,我们要在台下默默的记好台词,揣摩角色的性格和情景的拿捏,随时准备上场。

记得曾有个影视明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出道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是偌大的北京像他这样艺术类的毕业生和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一样多,想出名,只能靠自己努力。他为了锻炼自己,在一个个剧组跑龙套,帮忙布置现场,调试设备,准备道具;或者演那种就是一个背影,一个侧面却没有任何台词的群众演员,这些工作多半是没有多少报酬的,剧组就提供一个盒饭。白天忙的在各个拍摄现场跑,晚上就看剧本,背台词,在内心想象该怎样拿捏人物的性格,才能把剧情诠释的淋漓尽致。终于在多年后的一天,一部戏的男主角在刚刚开机不久生病了,导演就考虑让这个脸熟的勤快的年轻人试试,因为多年的私底下的努力,当他越上舞台,音乐响起,这部戏好像就是为他量身定做。最后这部电影杀青公映后在圈内得到很大的认可和成功,他也因此一夜成名。当他在一个电影颁奖礼上拿着最佳男主角奖杯时,只是浅浅的微笑着,大家都觉得他是多么的幸运,第一部电影就获得成功,岂知道,在这一夜之前有多少个寒冷或酷热的夜晚他的孤夜不眠的努力?

爱情没有唯一也不是生活的全部,面包才是幸福的保证。

看着一些稚气的忧伤的文字在哭诉着失恋的孤单和痛苦,好像这辈子离开TA,和谁都不会幸福了。因为人的自私和独断的心理,总会觉得错过的鱼儿是最大最好的。

其实不然,适合我们的除了职业装或许还有吊带衫,能带给我们健康和美味口感的除了卡布奇诺还有珍珠奶茶,让我们心情愉悦觉得美不胜收的除了马尔代夫还有江南小镇。

或许你会骂我,人怎么可以和东西比,可是事实不是吗?

时间会证明你年少轻狂的愚笨和可爱,那些逝去的爱情不会是一辈子的心伤,而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恰恰是物质的丰盈,它可以带我们到任何想到的地方,不管是夏威夷的海滩还是她纯洁而温柔的内心。它还可以让我们有表达爱和伟大的能力,更好的体现人生价值,当我们孝顺爸妈或者帮助失学儿童、弱势群体,爸妈的乐享晚年的满足和他们感激的微笑,都是一种幸福。

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爱上文字,爱上忧伤的文字,是不是读着相同的感受,你会觉得在这个城市过的不好的不只是你一个,会减轻你的痛苦和失落?

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爱上文字,爱上忧伤的文字,是不是同病相怜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两颗孤单而憔悴的心不再寂寞,你不知道有时候1+1是等于0吗?

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爱上文字,爱上忧伤的文字,是不是把心中的不快和伤痛发泄在这里,一切就好了吗?你知道,天亮以后,我们都还要上学或者上班。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沙堆,得到暂时的安宁,抬起头,我们面对的还是一望无际的荒芜的沙漠。

我们不去奋斗,一切都不会自然的改变,就如天空不会为你一个人蔚蓝!

所以,亲爱的,忧伤的文字还是先搁在那里,好好奋斗赚取你的面包,好吗?

等若干年以后在『背后的故事』或者《波士堂》里面,你再神采飞扬的讲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执着,不是有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暗里着迷你的坚强,你的不羁和自信?

我愿能和爱上文字的孤单少年共勉,好好奋斗,因为城市不相信忧伤的眼泪。

乡村女教师

文/倪学用

告别大学美丽的校园,把大学温馨的生活,折成一本淡蓝色的日记,折成一种少女青橄榄般的记忆,折成一条通往乡村小学的道路。

从此,城市交谊舞会不属于她,霓虹灯、立交桥、音乐喷泉不属于她,月光下街心花园漾出的浪漫故事不属于她。属于她的,只有乡村狭小的校园和几十颗不安分的孩子心灵,只有凝重的大山和大山一样的梦境。

每天,她黑瀑似的头发总是第一个点燃黎明,她匆忙的身影总是最后一个消失在夜幕之中,她清洌似甘泉的声音总是向幼稚的孩子讲述一节节课,讲述一个个故事,讲述过去、现在和将来。她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迷宫和苍穹一样深邃的历史。任时间之流、岁月之流,雕刻成人生最壮丽的风景。

她渴望她柔嫩的肩膀,扛起一个教师的责任,扛起一个乡村的重托,扛起一代孩子辉煌灿烂的明天。

“小人之心”慎揣测

文/张晓燕

古人云:“小人之心,君子之腹。”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这些孩子都是小人,而我们是否能够拥有君子之腹?我们能否担当君子的称号?我想这些问题都只能在实践中找到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每一个行动细节来揣测他们内心的想法,用我们君子的肚量和智慧去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取得更高的成长效率。

每个人对同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事物多面性的美妙也在于此,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观察同一种事物也许收获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在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相同的事件对于不同的人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主体在进行信息存储的时候有过一定的删选,而在再次提取的时候也必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孩子对于事件理解存在很强的主观性,那么事件是否真像孩子们自己想的那样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将事情深层次地和孩子进行分析。

我们在观察孩子的行为细节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不同的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客观的行为细节中找出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并进行主观引导,让孩子们能够从中深入了解到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养分。做好了这些对接,将使我们教师和孩子都能够从中获得营养,帮助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痛苦和不适应、屈从和妥协,于是孩子在成长的同时总是伴有抗拒,这个时候成人的外在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了一个帮助、辅助和推动的作用。面对抗拒的孩子,我们应把握好成长与塑造的和谐对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听劝,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的,更多甚至绝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抗拒,只有让孩子真正从内在觉察或认可之后才能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或成人看准时机、采用艺术的手段来进行,在个体自我成长与外在推动之间能否构建一条更为平坦的道路,让孩子走得更加平稳一些。

平房区的笛声

文/葛会渠

邻居老张的儿子小宇正值变声期,说起话来嗓音有些粗哑。

才十多岁的孩子,已经不上学了。他长得白白净净,智商正常,也不调皮捣蛋,更非家贫交不起学费,只是没有学校收他。

我们一同住在县城里已不多见的平房区,这个一生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光明的孩子一直吸引着邻里的目光。他在特殊教育学校“读”过几年书,学会了盲文和吹笛子。盲文增加了他与世界沟通的渠道,吹笛子则成了他不能舍弃的一种乐趣。电脑、游戏机、足球,哪怕恶作剧,这些其他孩子玩娱的方式于小宇而言,却都是近乎残酷的奢侈。

残缺使人无法实现很多东西。因而,邻里们都很同情他,一个只能生活在声音节拍中的大男孩。

小宇很有音乐天赋,笛子吹得娴熟悠扬。他是如何记得那些乐谱的呢?笛声常常如春花般香溢在平房区的空气里。小宇的父亲老张喜欢喝酒,爱养鸟,一养就三个笼子,挂在屋前老柳树的枝桠上。傍晚时分,倦怠的阳光穿过柳枝的空隙,欢腾的鸟儿在笼中清脆啼鸣,小宇背靠树干吹奏《杨柳青》,如此诗情画意的场景,不知为什么,看了却让人感觉一丝沉重。

但小宇并不似我们替他想象的那般愁闷,他甚至是快乐的。

和常人一样,小宇爱溜门,坐下来能和你聊半小时的天。有时,他还会扯亮公鸭嗓吼一两首从录音机里学来的流行歌曲,唱得好不好听无所谓,自己开心就行。他一个人上公厕,根本不用父母搀扶,路走得很顺,该拐弯自然就拐;回头到家门口,伸手推门,不偏不倚,仿佛看得见。你说他心里数着步伐吧,可他走路明明有时跨得大,有时跨得小,步伐并不一致,真让人难以捉摸。他还“看”电视,耳朵贴在荧光屏上聚精会神的“看”。老张专门在儿子房间里放了台彩电,虽然小宇根本看不到缤纷的色彩。

闲谈时,邻里们常常会扯到小宇,为他的未来感到担忧。一个触摸不到阳光、月色,看不见世间冷暖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自远行。那时,他该怎样面对呢?

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最近,小宇竟然找了份工作,拿起了工资。县里的残联组织成立了一个残疾人艺术团,经过报名、考核、选拔,小宇凭着吹笛子的特长脱颖而出。艺术团租用了剧场的房子晚上搞演出,小宇他们每天可以拿到五十块钱的补贴。为了方便接送儿子,老张特意买了辆新电动自行车。天擦黑的时分,父子俩高高兴兴地一同上路。我去剧场看过演出,那些残疾人的艺术水准谈不上有多高,但台上的他们异常专注的神情却令台下的每个人都动容不已。

我有时会想,假如有一天我也失明了,肯定会痛苦万分,无法如小宇这样乐观洒脱。因为我的眼睛经历过异彩纷呈的诱惑,它们会折磨心灵。而小宇没有,他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在相对洁净的空地里滋养生长,看不到鲜花的冶艳,也就远离了欲望的沟壑,反让人活得简单、清澈、纯真。

初冬感怀

文/艾浩喆

我是个不愿宅在家里的人,无论是吃罢晚饭时间还是平时的闲暇之时,总爱到外面走一走,逛一逛,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活动经骨。享受这悠闲自在的乐趣。 记得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更是这句话的推崇者和践行者。

记得那是一个初冬星期天的早上,由于星期六晚上要在单位上值班,就没有回市中的家里。早上从单位的值班室起来,一路快走,来到街边的小饭馆,小饭馆的老板和我热情打招呼,我找了一个靠窗户的位子坐下,让老板给我来一碗稀饭,一屉小笼包,一个五香茶叶蛋,再来一碟小菜,就是我今天的早餐。吃过早饭,我不想呆在家里白白浪费掉这美好的时光,回到单位分的家属楼的家中换了件衣服,便下了楼向着对面的清凉山走去,来到山脚下,我先顺山的一条大道向山上走去,走到大道的尽头,我的游兴未尽,便又顺着山上的小路向着山的顶峰爬去。早上山风带着一股股的凉意,由于走了怎么长的山路浑身反而感到热热的。在高高的山顶上向远处眺望,满山的火箭草变得枯黄,踩着松软的落叶,如同徜徉在地毯上舒心惬意,仿佛心灵上也被山野的环境洗涤一样,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无比舒坦。又到初冬,又是一年萧瑟的季节。

记得作家乔叶对匆匆的岁月打过这样的比方:“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平常的日子是小刀,端午中秋是中刀,到了岁末,日子就成了明晃晃的大刀……”你看她形容的多可怕啊,这“明晃晃的大刀”就将一年年的岁月割走了。

这一年因为孩子要考大学,为了陪伴孩子的学习,我住了市里,象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通病一样,以为自己在哪里陪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一下变好了。我也不算这个脱俗,也走着大家一样的道路。

由于单位和城里的家几十里路。一天总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花费单位和家这两点间的路途上。于是乎日子也变得繁忙起来。整日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城市之间,生活在喧闹嘈杂的都市内,心情没有一丝空闲,都感觉一天忙不完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去想。

长时间以来,没有一天能静下来在单位家属楼住下,去享受这群山环抱蝉鸣鸟叫蛙声的世界。尽管如此,心却一直想着这件事,想着能到周围的大山溪谷转一转,看一看。享受一下那山野里那不一样感受,闭上眼睛用鼻子轻轻地呼吸着那带着树叶清新香甜的空气。

人生路上,不断地行走,不断的遇见,有花开的欣喜,也有花落的怅然,有草木的深情,有阳光沐浴,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有转身离去的背影,生命就是一场历练,岁月是年轮,是成长,是懂得。

从初春到初冬,虽然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如若没有孩子的日益成长,没有日夜奔波单位家中的辛劳,这一年恐怕就没有什么感悟镌刻在心,有的恐怕就是三百六十五天闲散重复的度过。而因了孩子的陪读,因孩子的学习,和他争吵过,通过争吵,放而加深了我们间的情意,过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我很少过问,看一个的电视剧,他告诉人们,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家人的健康和家庭的和睦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也让我越发的感到生活的意义,珍惜眼前恬静的幸福生活,愉快的工作,快乐的生活。所以说,心中总是为世间所累,就觉察不到日子的甜美和宁静。 站在在高高的山顶山我想的很多很多,自己仿佛变成了一支飞鸟在碧绿群山和溪水间的空中静静的翱翔。那简直就是衣服优美的风景画。那么迷人,那么的陶醉。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几十年,烦恼归烦恼,郁闷归郁闷,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珍惜平平淡淡的每一天,什么加官晋爵啦,独中头彩啦,如若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前提,那所有的财富还不都要归零?因此,只要心态好,工作上愉愉快快,干好自己的工作,不与他人争名夺利。闲暇之余,漫步江边,逛逛公园,登登大山峻岭,赏赏菊花,眼前的景致也是同样的惹人醉;只要心态好,望哪儿哪开阔,看哪儿哪顺眼,人生中的所有经历,最终都会变成一种领悟;生命中的所有过往,都会变为一种恩赐。生命是一场懂得,快乐着,便是安恬,明亮着,便是温暖,感动着,就是美好。这一生,我愿你努力做一个内心纯善的人,心有芬芳,途径四季,遇到幸福。这就是我这大半年收获的感悟。

家教

文/张学斌

论起现代的家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所以,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视。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是家中的首要大事。当然,这里面动机有迥然不同。

指望子女日后谋取金饭碗有之;指望白屋出公卿者有之;指望出国留洋、谋取绿卡者有之;指望成为各大明星者有之;指望报效国家当科学家有之。当然,这些家长们培育英才,虽然动机各异,但似乎都懂得抱之木育于幼苗的道理。于是孩子们奶香未净,家长蓝图早已绘制好了,即刻实施。我和老伴在上海带孙子十多年了,对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目睹在心。我们的孙子刚上幼儿园时,家教日程之满令人吃惊:每天除上好幼儿园日程外,不是啊啊喔喔的拼声音;就是背诵英语单词,识汉字朗读声;今天这个叮叮当当的弹琴声;明天那个噼噼啪啪的游泳声。周六、周日还要接受学龄前“入学”的教育。

我们见状担忧孩子的身心受得了吗?可儿子儿媳却说,现在都是这样,你不学,人家在学,怎么办?有的家长为使孩子们入重点小学,中学,便举债硬拼“赞助”学校,或调动人脉,花钱搞定;有的索性租房或迁户口陪读,大费周章。可见家长们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有一次,我散步时,看到一幅恶补图,老子教育儿子的方式,粗暴至极,将儿子的书本掷于满地,一阵牢骚,训斥痛骂,儿子眼泪汪汪,哪有半点读书乐?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根独苗,望子女成龙成凤,是家中一切希望均寄于斯人,所以这种家教对其悉心珍爱也是人情之常。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的舐犊之情已经变为危险的宠溺。有的家长新富新贵,对孩子挥霍成性,非但不是约束,反而声色歌舞、言传身教。有的家教助成家长富而轻德,哪知是福是祸?有的则对孩子百依百顺、诺诺称奴。我在公交车上曾看到,爷爷奶奶们接送孙辈们上学放学时,主动让座于孩子,而孩子们却心安理得地坐稳也不肯给年迈的爷奶们让座,有的孩子还撒娇地责备爷奶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相反爷爷奶奶们一个劲地连连关爱着。这些孩子的任性娇惯,恰恰是家教不当所养成的?有的上高中,乃至上大学的大孩子,还依赖家长的照顾,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据说,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时,久久不肯离去,居然蜷缩在走廊,说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想想我们这些家长们的“爱举”心多么令人“敬意”?明智者会觉得悲哀。

文人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这对某些家长来说,良好的家教尤为重要。家教的确是马虎不得,大意不得,宠溺不得。在当今社会里,但愿我们这些家长,不要做这样“情爱过义”的家教,终害于子孙。

一切为了孩子

文/董善军

宋校长是我上小学时的一位校领导,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写满严肃。记得我刚入学那年,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了生动的讲话,其中“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段话最让我刻骨铭心,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一年级那年,我已经八岁了。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条件差,学校十余间教室全是土坯房,凛冽的北风无孔不入,我们上课时发出“咚咚”的跺脚声。正当班主任对我们严厉训斥时,宋校长推门走了进来,他对班主任低声说:“唉!怨我这个一校之长不称职,让老师孩子都受苦了……”

几天后,学校买了十套炉具,每个教室安置一套,放在教室的一角。门窗都钉上了崭新的塑料布,只要把门窗一关,风就再也刮不进来了,再加上炉火的燃烧放热,教室暖煦煦的。我们再也不做小动作了,两只耳朵竖起来,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

后来,我们才知道,买炉子和塑料布的钱是宋校长自己垫付的。那是一天上午,班主任请假,宋校长代上语文课,正讲得投入,一位头上裹着毛巾的中年妇女敲开教室门,第一句话就问:“老宋,你都好几个月没回家了,这不天一冷他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三天两头咳嗽,你发工资了吗?给老爷子买些药,再买点炭让家里暖和暖和。”宋校长挠了挠头皮,用手指了指身旁的炉子和门窗,没有说话,把妻子领出了教室。也许,是宋校长不愿让我们听到妻子对他更多的埋怨……

宋校长爱校胜过了爱家,他几乎一年四季吃在学校,住在学校。看来师娘说他好几个月没回家是千真万确的。他在校门的一角单独住了一小间,既当领导又当门卫。有一次,乡教委的王主任带教导组来学校检查工作,我们列队相迎,他握住宋校长的手说:“老宋呀,你看你瘦得都成皮包骨头了,可要注意身体。找个看门的,晚上你也能睡个安稳觉儿。”宋校长笑了,这是平常很少有的表情:“找个看门的得发工资吧,省下这个钱给孩子们发学习用品不很好嘛!”

宋校长干了一辈子校长,是患肝癌离世的。愿天堂里的他永远健康!

蹲下来,陪伴孩子成长

文/方勤

今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共鸣:“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是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能够学到的是什么。

想起一年前的一个课间,小辉举着一根2米左右的竹子走进了办公室!看到竹子,想到孩子们一贯的调皮好动,我不由头疼起来。我赶紧了解事情经过,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下课后一伙儿小朋友到百草园玩,一个小朋友钻了进去。他的手拉到了一根没种结实的竹子,结果这根竹子倒了下来,其他小朋友看到了,就抢着竹子玩。小辉发现了,连忙拿着这个“证物”来向我报告。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强烈啊!我脑海中的愤怒、责备的话语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同时,我不禁问自己:“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最后,我决定陪孩子们一起去百草园种竹子。我要让孩子记住的是做了事情后果要自己负责,我要当陪着他们的大朋友。现在再次翻开手机相册,看到种竹子的画面,回忆起后来孩子们每天轮流给竹子浇水的情景,我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让孩子在一次“错误”中得到了成长。

和这群孩子相处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要数“用剪头发来交朋友”。那是一个早晨,刚踏进办公室,小鑫就来向我告状,说是坐在他后面的乐乐剪了他的头发。原来,乐乐想跟小鑫玩,便举着剪刀去招惹人家,小鑫要离开,乐乐一着急就剪了他的头发。我走进教室,请大家来评一评。有的孩子说:“方老师说过,剪刀是尖的,很危险,不能对着别人。”我及时引导:“乐乐想和小鑫交朋友,他的想法是好的,那怎么样才能交到朋友呢?”孩子说:“要帮助别人。”“不能做别人不喜欢的事情。”……10分钟的晨会课在热闹的讨论中结束了,一个“轩然大波”就此风平浪静。后来我偷偷观察乐乐,发现他愉快地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也因此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教育式的训斥,而是方法的引导。现在班里孩子之间相处融洽,玩游戏时笑意融融。我想这不正是当时我站到孩子的角度,教孩子学会了怎样交朋友的最好证明吗?孩子们的变化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这,也就是教育给予我们双方的温暖吧!

烟火

文/枫林主人

人活到这世上,男女老少的扎了堆儿,昼暄夜静,风雨饱饮,热热闹闹的铺开一大片,设若跳到半空里去看,青房瓦舍,塘田沟野,峰峦叠嶂的尽在眼底,再加上坟狐窟兔,走马飞鹰,蝶蛉蝼蚁,就像那上天撒下的一把棋子,密密麻麻,聚三成五的给个大棋盘托着,年复一年的博弈对坐,亦像是个热闹的酒馆子,有人下马栓桩,满襟风尘的进去,在沸水般且欢且笑,且歌且哭的人声浪里,兀自放杯求醉,待到红光满面的出来,又飞身上马,开始他的下一程去路。

说那醉时的好处,其实很容易就分明,惟其是因为醉的短暂,说那醒时的无味,也并非真无味,亦是因为醒的过于绵长。世上的好处大概都在这短暂里,连那生命都算上,以为永世万年的活着就好,莫说永世万年,便是人活过百,整天眼花耳聋的对着黑压压的晚辈们,犹如风里枯灯一般,怕是连自己都要不好意思了。

小时候,有一户邻居,住在一所高大的房子里,距我家只是一路之隔,然父亲总不许我到他那里去玩,大约嫌他是个鳏夫,且性情古怪。但他是个识文断字的人,能讲得几套好书,并那些神志鬼怪故事,我也爱听。掌灯的时候,我便溜到他家里,他的房子果然极大,收拾得很干净,北墙上挂着一幅中堂,是他自己写的几个字:人生东西南北,吾欲何往。彼时他五十多岁年纪,须发皆白,脸上常挂着笑意,是个和蔼的人。听他讲鬼怪故事,到了紧要处,总令我头皮发紧,后背发凉,看那屋里青灯如豆,兼窗外风过白杨,叶响如雨,真是可怖。后来,他便再讲一个笑话,破了这气氛,送我出去时,他只是站在门口,望着我回家。我踩着一地如霜月色,听着背后他那几声长长的清咳之声,心里却是安稳祥和。他自是通些文墨,逢年关时,人央他写对子,红纸黑字,龙飞风舞里带着墨香,好看又好闻。他也给自己写,横披我记得清楚,“又是一年”,因他每年总是这句,贴上门楣时旧的也不去,只把一条鲜红的“又是一年”,贴在已然于风雨里褪色的“又是一年”之上,厚厚的一层,颇像年历。现在想来,他一个人鳏处独居,膝下无子,这漫漫生路,于他竟是大寂寞,荒寒深村百年,又何其悲凉。他常说,人生犹如天倒数,真是绝望到了不可救,惟余可怜可叹。

我晓得人活着不易,是从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虽说父母在世时,我亦目睹了他们抚育子女的艰辛,但那个终究没落到自己的身上,难以悟得深刻。老话儿就说:“娶媳妇是喜事儿,有了孩子是玩意儿,要吃要喝是难事儿”,虽说现在吃喝已非难事,但孩子一落地,他漫长的成长之路,哪一步不要牵动我的心神?这是一份落定肩头便再难卸除的责任,做人的爸爸,就要好好的做一生,这一生有多长,长到皓首如雪,眼似浊汤,都不能从心里丢开这个孩子。养孩子最大的烦忧不在他的花费,而是如何使他在正确的路上走。孩子容易犯错,大人们用过来人的经验要教育他,子是独子,舍不得打,想到父亲生了气,便用鞋底打人,嘴里还要一并喊着:“打死一个,我还有几个!”我知道那挨打的滋味,这滋味断乎再不能落到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去。我虽然明白,打与不打都是爱,就像父亲一样爱我似的,我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仿佛比父亲更难,我要使孩子懂事,又不能用他那样简单的方法。男孩子,我知道,关键处打一回,还是比较奏效。

人一旦有了孩子,就开始务实了,这路是长路,路是平路,朴实无华,很多事情一时一刻总要先想到他身上去。人的激情,慢慢会消退,不是激昂,不是狂热,但会被另一种足意替代,这足意里有大欢乐,全是孩子用他的天真烂漫交还给我的,他虽是他自己,亦是我生命具象的延续。我生平最为讨厌一种浮泛,在假大空的幸福里暗自得意,而他竟又不知,何谓切实的幸福,像蒙着眼过活。

说到爱情,我现在惟剩一笑。我信它的有,亦认命它的无。它有是真有,无却不是真无。所谓不是真无,自有爱情存在的道理,就像最美的梦幻,都要从现实里依附,更怎能信它可以靠缥缈独自求胜。记得年少无知,纯情似水,聚散之间何尝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人如玉当眼,喜不自胜,如胶似漆,上天都妒,密吻相拥之间,痴醉若化,此一种之况味,放在心底就能生出一句慷慨之辞:“若便是此一刻死了,又何憾何惧。”我那时以为,爱情华美至此,该如何令人销魂无边,竟不会想到爱情终非两三日的热闹,须要放到漫长的现实里,去检验,去磨练,去修为。

男女之间有着无尽的神秘,甚至情欲里也含着对肉体的正义崇拜和自私占有的邪恶,他们交织扭缠在一起,一面奉献与索取,一面证明与求证。当水退潮落,男子以他固定的理性,在香汗味儿还没有飘散时,就要想到生存与现实的头等大事上来,他的心房里,充填着恐慌与不安,充填着焦灼与空虚。那时,他甚至觉得这令人销魂的爱欲,竟是一种消磨英雄的堕落。随着光阴浩荡,日月如梭,爱情也慢慢走向平常,平实,它从幸福的巅峰安然着陆,爱情也要开始锅盆叮咚,酒足饭饱了,不是在人潮如海的街头奔走匆匆,挨挨挤挤,就是遁迹于无声无息的山林长相归隐。现实收服了爱情,并重新给它一个新的含义。所以,我信它曾经的真有,也认它命里合该的非无。

秋色一抹,残阳如橙,西风初摧时节,那清寒里摇动的几朵疏离有致的喇叭花儿,或承天仰面或对地附首,有的仿佛在求取,有的仿佛在呐喊,那是什么,是啊,它,多像我此刻的心。

雪,一场生日的馈赠

文/梅影2014

这场雪来的非常笃定,从昨天开始便不停地下了,先前很大片很大片的几朵儿,像是探路的哨兵,后来发现尘世间原来有许多值得它们需要探究的秘密,便急不可耐的扑向红尘了。因为来势汹汹,没等排好阵脚,就自行张扬了起来,结果前赴后继,拥挤着,推搡着,摔打着。又借了风势,逞着威武,毫不顾忌的劈头盖脸打在行人的脸上,似乎想让人们知道它们这帮不速之客到底有多么的冰冷,冬天也似乎只有它们才是真正的主宰。

可被它们打了脸的人们却意外地欢呼起来了,“下雪了啊”,他们奔相传告着,居然是那样的欢迎雪的到来。

先前是有了一场小雨的,雪落在地上,融化了,这让雪很不甘心,它们好像明白了人们欢呼的原因,那是需要它们的一种价值的体现,就这样融化了,是多么扫兴的事啊!这帮高傲的家伙是那样的不甘心,它们寻觅着寻觅着,寻觅一个可以真正存得住它们价值的地方。于是,一块天然的草坪成了它们争抢的战场,不消一会儿工夫,草坪上便挤满了它们的身影。渐渐地,墙头上、树干上、枝条上、电线杆以及裸漏在外面的空调,还有大自然里一切脱离了地面的物体都成了他们肆意的所在。它们不愧是冬的天使,六瓣花开,一群纯洁的精灵就这样自以为是的下凡了。

它们是有着炫耀的资本的,所以在人们的眼里,那种自以为是也是可爱了的,身姿柔美,舞姿轻盈,更有冰肌玉骨让人不由得平添怜爱。这场雪来得是如此的酣畅,先前的小雨已经失去了迹象,举目皆是雪世界 。到了傍晚,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已经尽览无遗,枝条儿更是镶了玉,在街灯下又仿佛披了钻,它们伸展着,尽可能的显摆着,在雪的装扮下,仿佛升华了情操一般,也仿佛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含义,这份美的赋予让它们感觉到一份无上的荣宠。玉树琼花,不一样的人间仙境,醉了眼眸,醉了心境,这当是人们对于雪之到来的惊叹最好的理由诠释吧。

屈指算来已经有两三年不曾见到这样的雪景了,那一段时间里我仿佛对于雪的爽约还是庆幸了的,虽然我爱极了这雪的清丽,可是因为孩子正拼搏在寒窗苦读的冲刺线上 ,我一直祈祷这场雪的迟到,我渴望它们能够与我有一场相逢,但我又渴望它能在孩子放了假的时候予我一场邂逅,于是在我的这种心理驱使下,那雪居然连着两三年不曾予我一场真正的相交,有时候晚上偷偷落下,白天就被阳光替代了,我非常感谢上天给我的赐予,它满足了一个做母亲对孩子的宠爱。

今年的雪义无返顾的来到了,孩子依然奋斗在冲刺线上,可我 的心境却有了些许的改变。

看着外面的雪花,我是忍不住打开了窗的,依着窗就那样静静地欣赏着,雪轻盈的从我眼前飘过,我梦幻似的把手伸出窗外,想留住雪的温度。雪吻上我的时候,我还是被冷寒噤了一下,五楼的窗台上是风裹着雪花掠过的痕迹,这冷果然是透了骨的,我却依然不舍得关上窗,让屋内回复温暖。老公这会也恰巧是待在我身边的,他很理解的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欣赏雪景。

楼下街巷子里偶尔走过一个撑着碎花布伞的女子,喁喁地前行着,我便羡慕了她,在这和我一样的窗台后面,有多少双眼睛在欣赏这雪中的景致!我忽然就把她和那江南古镇青石板巷里撑着油纸伞诗一样婉约的女子交汇在一起了 。此时我若置身在这雪景里,会不会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呢。老公说,有了欣赏你的人,你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比如我,亲爱的老婆,你就是我眼中最美丽的风景,我不由莞尔一笑了。能在这风景里和亲爱的你一起前行,这才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和老公结婚将近二十年了,今天是我们幸福的结晶,我们宝贝儿子的生日 ,今年儿子的生日赶得也巧,阳历和农历是一个日子,老公赶过来陪在我的身边也是等着给儿子过完这个特别的十九岁生日再继续去旅途奔波。想想每一次的辛苦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于是在不断地收获中所有的辛劳似乎都不值得一提了。人似乎都有这份舔犊之心,有了孩子以后就有了奋斗的目标,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理现象,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想起冬天无雪的日子,我是带了一半庆幸和一半遗憾的。我爱雪的精致,爱她的纯美与干净,可我却讨厌了她的那份洋洋自得,甚至骄横跋扈,它会蛮不讲理的封堵住你前行的道路,让你欲步不能,对于我们自身的艰难我是从来不在乎的,但是寒窗苦读的孩子却要遭受这般待遇,总有几分于心不忍,不希望孩子的脚踏出去是艰难的,我希望他的脚下永远是坦途。他永远能够在顺境里成长。

父母对于孩子的这份宠爱都是一致的,但是若引发一种溺爱,就不见得是一种好事了,有时候反而会引发一种悲哀。如今的孩子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艰辛,总觉得钱财来的很容易,大手大脚,吃喝玩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者就是纯粹为了书本知识引发的傀儡,或者就是在学习上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父母稍一松懈,立马滑入及时享乐的边缘,把学习上的辛苦当做是他们最大的障碍来排斥。

总之当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以后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让他们陷入极其苦恼的境地。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步入大学校门以后,新环境,新同学,新的生活,以及独立的氛围让他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彻底疲倦了,懈怠了,垮台了,他借口学校不理想要求复读,后来按他的话说:”我还没适应这种生活,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来适应。“也是为了这种适应,他选择了他眼中的魔鬼学校,他要让自己在困境中成长,在没有父母的庇佑环境里找到一份自信。

今年的雪给了我不一样的心境,似乎它是为了给我一份反省,一份提示,才来到我身边的,尤其是在他乡的一个小镇里,儿子选择历练自己的地方。这所学校的确是出了名的魔鬼学校,孩子在这里遭受着一种非人格的待遇,若早在原先的学校,这种学校恐怕早已被家长送上了法庭。就在我对孩子不由得心疼焦虑的时候,反而是孩子的坚强打动了我。孩子用一种肯定的态度对我说,所有的学生待遇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苛刻不是冲着某一位学生来的,来到这所学校的同学也多半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约束自愿而来的,既然来了就义无反顾,如果承受不住大可以退学,那也将是学生时代的终点。给自己一个机会,就绝不能气馁,无论会被老师怎样的责罚,都只能忍受。孩子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反向寻求逆境的一种笃定。

雪还在下,鹅毛一样的大雪渐渐掩盖了路面,我依然担心着孩子的行路问题,不时把头伸出窗外 。母亲的心思一如既往的没有改变,但我却对这场雪是爱极了的,就在我儿子生日来临的时候,它也降临了,我把它当做一场生日的馈赠,一场生活的提醒。让我似乎看到这场雪后的春天将比往年的春天来的更加灿烂。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