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散文

2022年12月19日经典文章

社会的散文(精选22篇)

追梦的脚步

文/李泊以

每每看到贫困山区的新闻,看到那些跟我年龄一般大的小朋友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光着脚丫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老师背着走不动的,大的牵着小的,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翻过几座大山,才能来到学校。一个简陋的教室里坐着一至六年级的同学,一个老师同时带着好几个年级的课,中午还要自己做饭吃,晚上回到家已经天黑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在感动之余,我的一个梦想便悄悄地在脑海里萌发了——我要努力让他们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俗语说:“言必行,行必果”。既然有了梦想,就要勇于追求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梦想的种子,萌发出生机勃勃的芽,长出牢固的根,结出梦想的果实。而果实的形成需要水的浇灌,化肥的供给,阳光的滋润……

我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就更应该好好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长大后让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到山区去支教,服务贫困山区,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功是一点点堆积而成的,我的梦想也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我现在虽然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我可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可以将平时的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平时看完的书籍、用过的文具以及一些我不需要而他们用得到的东西送给他们,还可以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实现我们的梦想。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完成这个梦想,不仅需要我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会倡导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伸出他们的爱心之手,一起帮助这些小朋友。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别人误解、被人怀疑,、会被认为不自量力,但我不会停下步伐,停下追梦的脚步,因为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朋友那充满对学习渴望的双眼,当我鼓起勇力,劝说别人献出爱心时,就注定了我要为之奋斗,当我第一次捐出自己的爱心时,我也第一次真正地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感受到了追梦的喜悦!

当然,要完成这个梦想,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我可以通过微博、网络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引起社会和更多人的关注,呼吁社会、国家对这一事情的重视,让国家、社会对他们伸出援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出贫困,走进崭新的课堂,走进好的学习环境,走向美好的生活。

无处安放的灵魂

文/幸运的贝壳

我们都有一颗心,无处停歇,任流漂泊。

忘记时间,一眼万年。流年,流连忘返。无处安放的灵魂,时时在哭泣,幽幽的悲怨,深深的卑恋,悲悯的祷告,孤独的求索,你听到了吗?

关于这个时代的呐喊与呼唤,关于老年人的明天,关于这个国家的未来,关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该让我们清醒了,请让心静一静,好好地用心倾听与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现在的社会很现实骨感,虽然改革开放有三十多年了,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是人民幸福感落差很大,不断刷新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并且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如今一个“和谐社会”,呼吁与需求的又是什么?我们有做的够格吗?

民生问题,见贤思齐。国家以民为本,才会有所爱戴,有所希冀。社会底层的困惑与不安,反抗与委屈,层出不穷的问题有待解决。老年养老养生,保健意识的缺乏与养生理念的匮乏,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的城市边缘状况,空巢老人,还有啃老族,丁克家庭,农村留守与失守儿童,小三的敏感问题,各种婚姻的破裂与跌宕,人们对于婚姻与人生的观念,民族企业的核心发展与走向,三鹿奶粉的迫害,各种雷人,耸人听闻的食品问题,不断重出的安全隐患,等等。深深的夜晚,摸摸自己的良心。各种惨绝人寰的事故,那些尘封往年的故事,那些无法抹去的忧伤,难以逃避逃遁的磨难困苦。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看到如今社会还是那么的让人很心酸与不安。这些问题,依旧成为一种社会的隐伤,这个时代的硬伤,还有这个时代的诟病,时时每每戳痛着脆弱的心灵,让人心痛。

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但是我们看到人们并没获得平等,公平的对待。一个城市的户口,一个简单的谋生手段,就连小孩上学也无法安排学校,就连自己也难以好好安置,何况我们的父母,何况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寄宿着不曾拥有安全感,她们沦落,跌碎了一地。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我不是一个愤青,只是一个想做一个热血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处安放的灵魂,她很孤独与脆弱,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与帮助。我们做的还是很少,我们永远也无法感知他们的痛楚,没有经历他们曾经的苦难艰辛,我们永远无法亲身体会那些伤痛,哪怕我们去走进贴近他们的心灵,也永远是隔靴搔痒,永远那是别人的生活,而生活真的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所可以做的还是很少,现在有好多人堕胎,不孝敬父母,甚至烧杀掳掠,还有各种自杀自残,有的人完全没有公民意识,也没有好好珍惜生命。而且他们不仅不羞愧,甚至横刀相向。这是你的生命,又不止属于一个你。这是你的生活,然而又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过活。请三思而后行,好好地热爱生活。

我们心里有太多的不安,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心里想得事情也是特别的多,整天无法让自己好好安静一下,于是,最后,自己病倒了,生活与事业都有了危机,甚至生命有所危险,他们才感到我们失去了好多好多。关于家庭,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然后,灵魂也不自由,每一天就如同行尸走肉,一切醉生梦死的过活,记得小说《活着》,那是如何的一种生活。

生存之上,生活以下,后青春期的诗,依然激荡于心怀,依然握着勇气。试问,每一次深夜,你可以磊落坦荡的问心无愧吗?!

无处安放的灵魂,让心疼去触摸远古的忧伤,每一段情伤,每一段情劫,你伤害了,可以弥补吗,弥补有用么?当时怎么就忘了,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不正常了呢。

有谁听见心灵深处的哭泣,为何等到病危才想到要好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疾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放在那里,我们的时光又挥霍在哪里?

作为一个人,我做的好么,够格吗?

如果我们只有三天的光阴,也许不见得也算一件好事。磨难让世界懂得,不安说明我们还不麻木。

问心无愧,光明磊落。最后,可以安心的走完这个世界。欢乐微笑着与岁月道别,不是很好么?!

每个青春都有故事

文/阿航

近年来,知青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一些社会学者、作家,乃至知青本人,都对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作出各种分析和评论。这当中,知青本身的参与,显得最为活跃。他们聚会怀旧、出书演戏、返乡寻踪,表达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切怀想。

读了由颜阿龙、吴挂珍主编的《青春岁月》纪念册,深受感动和启发。这是由一批从绍兴去大兴安岭下乡知青自己写的。他们年过六旬,已升为爷爷、奶奶,但是,忆及自己青春的艰难岁月,仍然充满激情,充满对大兴安岭这片神秘土地的感恩,大森林中艰辛的生活,让这些南方的小伙、姑娘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知青们以自己的下乡经历,向社会展示青春岁月的壮美图景。26位作者,代表了筑路四连160多位知青,回忆描述了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高寒禁区战天斗地的场景。高粱、小米、白菜汤,冰雪、帐篷、大皮帽,密林深处挥锹抡镐,野岭山脊开路架桥,这对那些十七、八岁的江南水乡的少男少女,是多么严酷的考验?但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并在这样的考验中得到了磨炼,成为不怕吃苦、不惧辛劳的硬汉子和铁姑娘。他们说,这一经历是一生的财富,使我们从容面对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说,当年的他们曾经掉过泪,那么,现在的回忆中,留下的是壮美。就像大兴安岭知青广场上那一座石雕,展现了知青的坚毅、勇敢和无所畏惧。

这也是知青们对自己感知人性、成熟心智、认识生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真实记录。他们告别父母时,聆听了一个孩子似懂非懂的无数嘱咐。但是,到了森林雪原,一切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本真的体悟,都是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在艰难困苦面前、在人与人交往中表达的友善、帮助、关爱中得到的,它比父母的嘱咐、叮咛要更加刻骨铭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善德、孝义、互帮,成了知青们一生行世的基本理念。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他们在返回家乡后,便受到社会各方和同事的欢迎,使知青在社会成员中,具有鲜明的行为标识。也正有了对人生这样的洞察,使一些知青成长为各业精英。

这也是送给知青的孩子们及其同代人的珍贵历史读本。知青们大都在回城后生育了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父母们的加倍宠爱,有不少在呵护、娇纵中长大,他们较少知道艰难困苦意味着什么;较少知道他们的上一代,在这个年龄时,在艰辛环境的成长中付出的泪、汗、血,乃至生命。较少知道父辈们的坚强和善良,是在艰苦的磨炼中获得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读本,他们的孩子们,就会从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了解一个社会总是欢迎善德、互帮、敢于担当的人,使新的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这也是知青们对社会的又一新的贡献。

我十分喜欢主编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当人们听到社会上一些夸大知青的遗憾言语时,这一段寓涵生活哲理而又真实积极的话,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知青们心智的成熟。

诚信的价值

文/艺佳

诚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上。一个人的威信来自于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来自于平时恪守诚信。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

诚信是做人之本。做人最根本的法则,就是诚实守信。因而,诚信是我们做人的重要法宝,是一个人生活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也是我们干好事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里,诚信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生存理念。做人一旦失去诚信,再好的人也交不到朋友,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持久盈利,再好的国家也会遭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诚信是利益之源。我们的人生所有一切利益的取得,跟诚信息息相关。人无信而不立,诚信立起,德行天下。没有诚信,我们的社会就不会那么和谐,我们的人生就不会那么幸福。坚守诚信的人,无疑就是人生资本。

诚信是我们立足社会利益之源,是一个人一生的无价之宝。一个人的成长,最终是离不开诚信,否则难以生存发展。官场上离开诚信,就会官逼民反;商场上失去诚信,就会血本无归;交往中丢掉诚信,就会一筹莫展。因此,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收获自身的价值;没有诚信的社会,将是一个可怕的社会。

诚信是力量之基。古人云:“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诚信不是财富,但却往往赢得比财富更多更珍贵的东西,它会给人们带来尊重、信任、机会、力量、成功,赢得更多的财富。诚信是理想的春雨催出的鲜花,诚信是攀登美德高峰的手杖,诚信更是塑造成功的使者。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社会发展需要诚信,国家建设必须讲诚信,每个人成长离不开诚信,诚信是一种无形的价值,无法估量。

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要守住诚信,有了诚信,遇到各种风险时,都可以起保护作用;有了诚信,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以诚信为做人之根本的人,他们的人格特点是纯真、诚实、可信。反之,虚假、伪善、不可靠。

做人贵在讲诚信,要想做个好人,对社会、人民有用的人,就必须坚守诚信。诚信的价值从古到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信守诚信必须从点滴开始、从每一件事做起。

诚信的价值,要靠我们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来塑造,要靠我们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遵循,要靠我们长期坚守来实现这一视等同生命的价值。

浅谈幸福

文/郑亚演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认知层次,却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解放前,人们过着一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饥寒交迫生活,谈何幸福!后来,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过上一种自由民主的生活,那是莫大的幸福;改革开放,人们从被束缚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逐渐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温饱走向小康,这又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上的莫大幸福。

幸福,有时是一场历尽艰辛的苦苦追求;有时又是突如其来的一霎那;有时是和细雨的滋润;有时又是心潮波澜的涌动。但无论怎样,都不外乎是物质与精神欲望满足的自我流露。这种幸福感往往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过去,要构建持久性的、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感到幸福,是当今社会正在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然而,不同的人又有着一种对幸福不同认知程度。科学家袁隆平,在水稻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做出贡献感到幸福,这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幸福超越时空,不但属于自己,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写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要帮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这种从个人心灵深处发出的幸福声音,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曾一度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幸福自觉。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萌生从军欲望,当体检合格,后来又接到入伍通知书时,夜里久久难以入眠,刚开始是心情的激动,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法形容的幸福暖流流遍全身。

据说,一个人幸福感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感观开始的,这种感观触动大脑神经,使人的眼神焕发出一种柔和的光,有些人甚至被幸福激动得热泪盈眶,随之脸部泛起一种幸福的光泽,并变得舒心而自足;这种幸福的微波从表情中慢慢地荡漾开去,引起心灵的振荡。

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取决于物质财富多少。如果一个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把事业的成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人民服务视为一种幸福,这就是一种高尚的、并被社会所认同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老是把索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过分追求个人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是很难达到幸福的。有些人钱多了,幸福感反而少了,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如何公平地创造幸福、享受幸福,而是怎样不择手段地夺取幸福、占有幸福。这样,幸福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幸福的获取,是要有所回报,有所奉献的。有些人钱少,但并不缺少幸福感。所谓“知足常乐”,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社会上一些大企业家,他们默默地为事业奋斗,筚路蓝缕,饱尝创业的艰辛,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为千千万万人解决就业机会,他们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幸福。

多年前,我有机会参与慰问孤寡老人,那是春节的前夕,当我们敲开门时,老人看见面前送来的是一袋米、一桶油,也会充满着幸福的感激之情。2016年,本人参加扶贫工作,对象是龙头上蒙村委会一户詹姓人家,当现场了解情况将要返回,顺手递给扶贫户微薄的一点钱时,户主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表情出现短暂的失语状态,这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幸福。

总之,幸福是晦暗日子的一缕阳光,是心中小溪的欢乐歌唱;幸福像一朵鲜花默默地开放,幸福像蜂蜜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忆同学少年

文/李菁菁

2011年,我们十几位初中同学在一家酒店聚会。已是不惑之年,一声“好久不见”,竟然是25年的时空相隔。当年调皮捣蛋的坏小子,爱玩爱闹的疯丫头,都已步入中年的门槛,为人父母,成为家庭与社会的中坚。大家互相询问着工作生活近况,当然男女生之间免不了有几句玩笑话,让整个气氛更加活跃。

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间,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了那熟悉的课堂,听到了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看到了我们当年埋头苦读的身影;还有操场上跑800米时,我们挥汗如雨却仍咬牙坚持……虽然只是记忆的碎片,但那青春勃发、充满激情的岁月仍然让我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老同学,最亲切的称谓。三载同窗,结下了难忘的同学情谊。同学之间的友情,最朴素、最纯洁、最深厚。在这复杂浮躁的社会,唯有同学之情没有利益和金钱的杂质,是我心中仅存的一方净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相信大家都会铭记一起走过的那段花季岁月、黄金时光。忽然记起毛泽东的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美丽的红蔓藤

文/云屏樵子

在每天上班的路上,驱车总要穿过一段隧道,在隧道口的两壁上,长满了贴壁的蔓藤,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里,看着它们从嫩芽初发,到枝繁叶茂,从红叶似火,到枯败衰竭,每一种形态的演变,每一次生命的轮回,都遵循着自然界中生命规律。四季之中,那春天里的嫩芽展现了生命的无限生机,夏日的蓊郁展示了生命活力与蓬勃。然而在秋日里,当蔓藤的叶子全部被染得像火一般红的那一刻,最能打动我的心。

我好奇地上网搜寻它的学名与生长特点,得到的结果竟然是既粗俗又凶悍的 “爬山虎”,心里想着是哪位植物学家为它如此命名,真是一点美学细胞都没有。

爬山虎又称地锦、红丝草、红葛、常春藤等,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藤茎可长达十八公尺以上,它适应性极强,不怕强光,虽喜好阴湿环境,却耐旱、耐寒、耐贫瘠。由于夏季枝繁叶茂,常被人们配植于城市建筑物等处,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

秋天是它一年中最艳丽的季节,红色叶子挂满了褐色的蔓藤,它们爬满了隧道口那面白色的粉墙,远远望去,好似雪地里撒落的红枫叶一般。打那以后,我更喜欢称它为红蔓藤。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藤茎,却能凭着自己的执着与顽强,登上几层楼高的房墙,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相比之下,让许多树茎粗壮的植物王国同类望洋兴叹;它对生长的环境更是无所苛求,无论是旱也罢,涝也罢,即使是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够葳蕤繁盛,郁郁葱葱,让许多植物家庭的同类自叹不如;它一旦选定依附,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地动山摇,毅然坚守着从一而终的信念,决不动摇,让那些风吹摇曳的树木与骑墙的小草,自愧无颜。

红蔓藤有一种信念,红蔓藤有一种追求。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身姿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惧风霜,孜孜不倦地攀登,这种攀登是一种在不断超越自然高度的同时,努力追求超越自己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攀登。只要信念和精神不变,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更没有到达不到的顶点。

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追求金钱成为社会人们价值观主导的现代社会。我们仍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能够看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是默默地在不求任何的索取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身影常常活跃在国家与社会的重大活动之中;他们的身影频频闪耀在自然灾害的救助现场,他们的身影时而出现在城市的秩序维护之中。他们或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或身穿救援服,头戴安全帽。在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的职业;在他们中也许有许多人生活依然艰苦,他们大多数算不上是社会的栋梁。可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服务与奉献,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谐与进步增光添彩。他们不正是社会大厦与栋梁上美丽的红蔓藤吗?没有了他们也许社会可能仍可以运转,可是他们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灿烂与美好。人们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社会中,总是有那么一些生活并不富有,生活中有时还伴随许多不幸的人,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却也更加的深刻,对人生的态度是那样的坦然,对人生的追求是那样的崇高。我想应该是他们在人生的苦难中,磨砺出了更具坚强的毅志和感悟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吧。其实这不也正是红蔓藤的精神境界吗!

我喜欢美丽的红蔓藤,我更喜欢红蔓藤的精神。因为红蔓藤的精神之中,蕴涵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追求。

朗读畅想

文/谢永帅

元旦将至,新年的脚步缓缓地走来,窗户的阳光直射进来,虽然杭州城这几天是入冬以来比较冷的时候,感觉寒风刺骨,特别是手特别的冷,而且是冰冷的那种

由于昨晚睡得较晚,早上一醒来已差不多7点半,今天是个休息日,没事翻开手机,搜索了下朗诵视频,搜到董卿小姐在厦门大学演讲视频。喜欢董卿小姐不是喜欢她的外貌,而是她的才气和口才,一个人的内涵比她的容貌更能让人敬仰和佩服。

董小姐在演讲里说她是上海人,来到厦门,感觉变成了北方人,其实上海是介于北方和南方的交界,就好比长江一样,把我国分割成北方和南方,而黄河更代表北方,董小姐说自己很喜欢厦门,喜欢厦门的海,喜欢海浪的声音,喜欢厦大的读书声和海浪相交替的声音。是的,厦门是个非常漂亮、非常现代,而又不失文化的地方,它有中西相结合的建筑,特别是鼓浪屿,也有名人的足迹:林语堂、鲁迅、冰心、陈嘉庚、易中天、钟南山等等,其实一个地方的闻名,它的漂亮是一方面,而它所承载的文化更是一方面。就好比我们城市的建筑,都是高楼大厦,如果没有一些古建筑的保留,就会显得太单一,就好比人一样,都整成一个样,就显得太俗气了。

说到演讲能力和影响力,董小姐无疑是非常强的,她的演讲很能引人入胜,在平凡中让人学到很多,而她也带给人们满满的正能量,这大概是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人真情流露。不像现在有些企业家、资本家讲的,讲的一套,做的一套,有点忽悠人的感觉,更不像有些名人,连基本的人设都出了问题,做了对不起大众的事情。

有时候一个真正有素质、有学识、有涵养的人,她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社会的检验,也会对得起人们对她们的信任和崇拜,同时也需负起这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贫富差距增大,而作为社会底层的更多的是无耐,而作为现代的那些资本家,更需要一种责任感和社会感,而不是在那里装腔做势忽悠人,当然每个人的想法和内心都不一样。

就好像董小姐在演讲时的想法,我们是无从猜测的,但有一点是肯定,她肯定是想展示最好的一面给人们,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带给我们。

新年将至,愿我们在朗读声中,越来越好

凭什么90后不能狂妄

文/贺语千

恍惚间,我在一片绚烂丛林中行走,五颜六色的梦,五彩缤纷的江山,我当然希望华而不实的梦能持续很久,但是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勇气行走?因为我听说过最美丽的瞬间都是要用十倍的痛苦来偿还的。

听着这些年的努力像是付之东流的河水,看着远方厚重的云雾飘渺,走着不知道有没有未来的路,所有的坚持与恒心都已经有所懈怠了,在现实和理想中那遥远的一段距离间,越是向前,我越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惶恐,那就像是烈火焚烧着我心灵中的最后一滴鲜血,我们再也没有看见那鲜艳的花还在不在开?

这个时候我就像是秋天中的朽木一样的孤单,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最后一片可以骄傲的树叶,也没有资格享受来年的春风,唯一得到的是冬日里瑟瑟的寒风,将我挫骨扬灰任凭风吹散在天涯。

别人说我是一个很有骨气的胆小者,我一直不明白骨气和胆小怎么能够混为一谈,这个长久以来的问号,如今我可算是有一点眉目了,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我没有办法用未来做赌注,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适应世界,更没有办法放弃自己的梦想,去那追逐虚荣浮华,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用‘颓废’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一蹶不振,因为我身上那股叛逆的倔劲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不能走在人后面,要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处世之道,因为90始终是另一批社会的掌舵者。

身为90后的我很年轻,也很单纯,我不想随着社会中的尔虞我诈漂流,所以我的思想始终是被金钱压制的体无完肤。

身边的人都可以说我的承受能力差,为此我还迷茫了,这到底是我们年轻人的原因,还是那些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的老前辈们的原因呢,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要寻找那传说中的花海罢了,而你们呢?是怎样用泯灭良心的人性来亵渎社会上的公平,社会的形成难道你们就没有参与吗?

任何人可以说我张狂的没有国度,为了快乐,为了我的追求,我不得不在了无生机的世界中自娱自乐,或许是我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才会招来那么多的非议,因为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招来别人戳脊梁骨的指指点点,而我偏偏要用最有说服力的青春,让你们这些无聊人士羡慕、嫉妒、恨去吧!

所有人可以说我是在做一些无痛的呻吟,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为了生活,我在残酷的现实中不得不放下尊严,放下自尊,放下心中渴望的一切理想,去做那些不喜欢的工作,去无数次的在那些讨厌的人面前妥协,难道这一切我不应该张嘴抱怨吗?

走向社会以来的心酸,无助,彷徨,等待,哭泣,不知道多少次的撞击了我的生活,无论是再灿烂的笑容背后,都藏着一颗被鞭打的伤痕累累的心灵,那抽搐的感觉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这个时候我真的很矛盾,明明可以鲜艳亮丽的社会,为什么被你们这些老前辈整的那样的压抑,无力,就像是一头将要死了的老黄牛。

我也是身为90后的一员,不知道多少次的看见网路上的那些对于90后不公平的文章,我们都是以最直爽的方式以牙还牙,最后你们用一个素质不好的方式来给我们带上一顶卸不掉的‘高帽子’,那是你们说的不对,我们凭什么不能反击,对此,我其实最想问的是,当别人在你嘴里撒尿的时候,你们还能了然于心的说真好喝吗?

我很霸道的替我们90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那些叔叔阿姨及哥哥姐姐们能不能不要用瞧不起的眼光看着我们90后了,我们再怎么不济,也总是社会青年,也是将来掌控社会的一员。

并且在我们的手中,这个社会只会变的多姿多彩,你们要是觉得说的对,就请有点自知之明退隐江湖算了,如果到时候你们被90后反击的连吃饭都要向我们伸手要,那真的就不是我们的错了,还是将本该快乐的江山物归原主,不然有一天我们动手抢的时候,怕你们颜面无存,当然,你们也可以呆在过去的时代中苟延残喘下去,或许你们已经习惯了虚伪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都想说们是大言不惭吧,既然我们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因为一些无聊的讨论,你们那些讨人厌的行径就能说明自己很伟大,很高尚吗?说白了你们就是闲的没事瞎扯淡。

我们90后其实不想跟现在这个社会一较高下,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创造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了一些阑珊多彩社会的追逐,我想我们会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很多很多的手段,将那些腐败的现实推翻,过上我们想要的新生活。

而现在的我依旧是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走着我觉得对的路途,一如既往的快乐着我的快乐,至于其它,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任何东西都将是吸引我前进的动力,若有一天上帝赐予我一次不做人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变成上帝他爷爷,训斥着一顿睡着的上帝,让它仔仔细细的看清楚,我们在那一片本该属于我们的天堂下尽情的欢笑是多么美好,这是多么值得改变的一件事情,你妹的,瞎了眼了是不是。

玩笑谁不会开,但是在现实中依然要走稳,我会带着那一份寄望,就算无奈的离开,也抬着头,迈着骄傲的步伐,张狂且快乐的离开。

没别的,其实我们只想寻找那一片缤纷多彩的江山罢了,而现在的虚伪,欺诈,金钱,权利力为一体的江山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却是我们想改变的。

我愿意用十倍的痛苦换回瞬间的美丽,真的愿意……

?

危机

文/兰草ygl

现实生活中,外面世界的诱惑是那样的多,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人文环境上的,时常向我沉静的心灵深处投下一枚石子,但涟漪归涟漪,终究激不起富有活力的浪花了。在一次次的惶惑和感慨之后,不得不接受中年危机这个事实。儿子嚷了好长时间,要去海南旅游,想了好久,终于下决心,春节大年初一一大早,伴着稀稀落落的爆竹声,一家人兴致勃勃地登上飞机。

整个机舱里,到处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儿,男孩女孩结伴相约,少夫少妻偕子而行。我蓦然一惊,置身其中不用说出年龄,就觉得有些底气不足。没有人认知你,没有人打量你,也没有人指责你,却好象人们都在说:这么大年龄还跟着折腾什么?这种反差就像初春时节从寒风料峭的北国,一下子走进花红柳绿南国。从窗口接过机票那一瞬间,曾认为千金难买快乐,自己很时尚,此时却发现其实离时尚那么遥远。

机舱里座无虚席,我的前面是一个三口之家,长得胖乎乎样子十分可爱的小男孩儿,在父亲的怀里眨着大眼睛一个劲儿地东张西望,拍着小手不停地问这问那。从他们的交谈中隐约得知,此次一家人出行的费用是小孩的爷爷资助的。我心里一沉,中国的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管完儿子还要管孙子。转念一想,悲哀的仅仅是老年人吗?惹不是儿子的软磨硬泡,也不会有全家出游此举。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联想起在国外考察时情景,或许是我以偏概全,或许耳闻目睹给我一种错觉,反正各种文章也都这么描绘,年轻人如何拼命地追求奋斗,老年人如何潇洒悠闲。的确在一些剧院、赌场、风景旅游区,到处可以看见穿红披绿的老年人的身影,尽管有些人步履蹒跚,背已驼下去。按西方人的观点,人生既有对欲望的培植,也有对欲望的渲泄,快乐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复中产生。换句话来说,相对于对财富的聚敛,是为了更痛痛快快地将到手的财富花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

相比之下在中国,这种生活方式大都属于年轻人,省吃俭用,给儿女们留点遗产才是老年人最后的快乐。有人说,东西方的差异说到底无非是钱的问题,我说不尽然,很多人将钱攥出水也舍不得消费,这里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忽然想起谌荣的一篇文章《减去十岁》,徜若真能减去十岁,我还会不会感到危机,会不会这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呢?

光阴流水,以往的苦辣酸甜、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仿佛仍历历在目,似乎瞬间就登上了中年的云梯,而且一点退路也没有。昔日的同窗好友,陆陆续续地下岗了、退休了,为数不多依旧每天上班下班的人,都在一边拼命地工作,一边努力地学习,社会的发展太快了,不这样就有随时被淘汰的危险。

记得有种社会学的理论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转化。在前喻社会,最宝贵的是经验,中老年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科学、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已经交付给年轻人,世界属于年轻人。年轻人对一些时尚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创造,不需要靠中老年人的传帮带,对你标榜的东西常常会不屑一顾。曾经有过辉煌的中老年人,如不涉足新科学、新知识,很快就会下岗。

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就连学校、医院、宾馆等三产业,挑大梁的也都是些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我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的一个亲戚下岗,为了找点事做,她帮助这个亲戚找到一家副食商店,老板看了看说,不是我不给面子,是年龄太大,整个商店不要说43岁,34岁的都没有。再看看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几乎所的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有高级职称的一般也不超过40岁。现实生活中中年人即使有专长、有能力、有勇气选择岗位,其机会已经不多了,余地也太小了。

中年的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年轻人,还来自自身的先天不足。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年人没有受到系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没有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就拿网络知识来说吧,作为一般了解可以,要熟悉运用就觉得力不从心了。

中年是宁静的灰色,是哈代诗中“疲倦的行人,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才知道这崎岖山路永不中止”。中年与越冬的植物相搀相挽,从成熟走向凋零。常常不由自主地叹息时间的飞逝,悲观地筹划老之将至的生活。十年前我为报纸《北方的秋天》的征文写了篇散文,有位同志看后笑着对我说,文章的调子太低了。当时我刚好35岁,我觉得自己已经搭上了中年这班车。1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又跌跌撞撞地由初秋向深秋走去。

有人说,我们已经卷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疯狂竞争,越来越多的烦恼让你推不掉,躲不开,中年的路子越走越窄。竞争让每一个人都学会了面对,面对困惑,面对危机,回避是徒劳,自弃也无益,倒不如乐观相对。

人生每个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年轻人如同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年人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以淡见长,惜墨如金。我觉得淡更接近于中年本色和自然,活得会更洒脱、轻松些,也就更有裨益于身心健康。青年奋斗者可亲,中年进取者也同样可敬,恬淡而不凡庸,从容而不急趋,未始不是一种积极。

人到中年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这活法就是你的人生境界。中年精彩还是无奈,看你给这个世界的价值,生命一旦缺少激情和爱,就会缺少追求,缺少创造,缺少成功,中年人往往自我局限、自我限定,无疑是一种残缺。社会的竞争逼迫你必须学会立足,学会在夹缝中生存,顺应客观变化,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

无限的期求与有限的生涯,这是摆在人们面前无法回避的悲剧性命运。古人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翔之白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这种珍惜时间的情结也越来越深重。

秋雨的遐想

文/青天揽月

从昨夜的傍晚开始,这场秋雨就淅沥沥的不停消地下着。雨落风亦起,风雨相加,街道路边的排排树枝在摇晃着,片片黄叶轻扬,透过那柔和的霓虹灯的光线,看到了它们正在空中曼舞着,悠悠然的飘荡着,最后落入地面,湿淋淋的铺盖在地面上,完成了它们一个年季的生命历程,悄无声息的落入了尘土,回到了它们的归宿之地。

秋风起,秋雨落,秋意凉,这就是秋天气候的真实写照。这不,前几天还是很热的天,尽管是已过了白露的季节,但由于高温的反弹,白天的最高温度过了30度,叫人颇感有热燥,似乎是又到了夏天的第二季。如同自然界的生命精彩纷呈一样,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往往也是多姿多彩的,往往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的变化着,叫人捉摸不定,这也算是大自然魅力的表现其一吧。

早晨醒来,贯入耳边的仍是那噼啪噼啪的雨滴声,似乎是比昨夜的还要大些。气温也降了不少,感觉凉意的多了。起来穿衣洗漱后,打开了后房门,走到了阳台间伫立,看到了外面的路面全湿透了,还有些积水;人们都是加上了衣服,撑起了雨伞,匆匆地行走在上班的路上。全几天叫人颇感燥意的气息荡然无存了,感觉到是秋天的凉意几分。空气闻起来也是清新的多了。雨水再继续着,风也大了些,那些枝桠还在摆动着,地面上的落叶多了好多。

看到了这些,我伫立在阳台上不由自主的遐想了会儿,自然界总是有它的调节机理在起作用。天气热了,热久了,它总会慢慢地变得凉起来,反之,也会是这样。干旱久了,必然会有雨水来滋润;阴雨长了,也会有晴朗的太阳来驱逐。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总的来说,变化起来还是有规律的,大自然好想总是在想着法子来平衡着自己,这也说明,大自然是有理智的,是有灵性的。我想,这一场秋雨来得也算是时候了,它驱走了热浪,凉爽了天气;它为正在生长着一季水稻提供了水分;它湿透了土壤墒情,为农民的秋播提供了条件,也算是一场及时雨了。

再回头看看我们眼下的社会,似乎感觉它的调节机理不如大自然界。我们的环境污染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大气,江河湖泊,农田土壤,这些的污染还在继续中;我们的公共交通拥挤也在继续中;房价一直在高位的涨升着,似乎是绝无回头之意;我们的公民道德意识,民众的文明素质也一直在低位徘徊;等等,这些与文明社会不合拍,相背离的现象没有明显的改善,它们仍在吞噬着我们大众的利益和幸福感。

其实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多来几场类似的秋雨,来荡涤着社会的浮躁,清洗着污染,净化着社会的风气,让社会变得更加风清气正。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调节机理更加完美,更胜于大自然。惟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有可能如沐清风,生活在一个更加安逸,幸福,和谐的社会氛围中。

家风

文/漠风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漫长的言传身教的过程。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好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的品质,传给后代的是精神力量。有家风的熏陶,有家训的指引,有家规的约束,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才会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他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告诫其子:俭以立名,侈以自败。后来便撰写了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司马光借鉴了诸多达官显贵之子的堕落与腐败的教训,吸取经验,从严教子,使得其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里曾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良好的家风,与我们的父母息息相关。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好的父母就能树立起好的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我的父亲母亲不识字,但是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他们就对我说:“不要出去招风惹事,更不能和别人打架,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贪图人家的小便宜……”虽然是些普普通通的话,但我一直按照父母的吩咐,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直至我长大。

现在我也结婚生子了,我和妻子一样,时常用父亲和母亲教育我的话教育儿子,虽然儿子不懂,但是我相信,有一天他会懂,他会和我一样做好自己的事。其实,家风有时就是一席话,一席让我们铭记一生的话,虽然不是哲理,但它却是为人的道理,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行。

家风是一种传统美德,好的家风对社会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优良的传统,更需要这种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品德都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更需要我们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家风,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需要时光的沉淀与积累。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小家风,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的民风,中国风。

有人说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待人忠厚;有人说家风是勤劳踏实、节约朴素、正直清白;还有人说家风是诗书继世、谦虚谨慎、精忠报国。我说家风是一面鲜艳的旗,一面承载着道德、文明、诚信、礼仪、和谐、团结的旗。相信有家风这面旗的引领,我们的家会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

人生咸淡两由之

文/性淡如菊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佛,讲究随缘。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宣化上人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一生都在随缘中。

现代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社会就如一张网,每个人都在网中。如果不攀缘如我辈,就如高僧一般,等着冻死,饿死,穷死了。社会这张网,谁也无法逃脱了,一出生,就得有出生证明,在就上户口,大一点,就得有居民身份证。否则,就有逃犯的嫌疑。十年前,到桂林旅游,同行的两个同事没有带身份证,差点住不上旅社。好说歹说,才找了家私人旅社。如果不攀缘,就会在雨里睡觉了。人如果能在雨里睡觉,非圣即佛。

一切放下,一切随缘,即得大自在。如弘一法师,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人生还有什么可报怨的?还有什么不心平气和,寂然宁静。那和谐社会,是真的和谐了。也用不着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也用不着共产党天天反腐倡廉了。反腐,越反越腐,反到今天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人,人人都有腐败的特性。只是没有那个机会而已。玩一下那由清廉到腐败的游戏,就是一个人之常情,吃几顿饭,随 几个份子。玩到最后,都戴上手铐,锒铛入狱了。然后很阿Q地笑笑,人性本来如此!做官随缘,都变成了贪官,那攀缘求官、要管、买官、卖官的,如果权力足够大,岂不都要变成和珅!

去年参加成人高考监考,每个考室三十名考生,经仔细核对,竟然只有三五人是真家伙,十七八岁代考四五十岁的,又不能抓出去,让自己冷得额头直发凉。代考服务一条龙,从上到下全打通,教育也如此,中国好样的。中午随缘吃了一顿,竟然是受贿!想都没想到。吓得不敢报真名,胡乱编撰一个名字应付。那咸有咸的好,淡有淡的好,社会如此污浊,自己还是参与者!我辈被奴役,罪有应得啊。

地球现在也小了,叫做地球村。有西方专家断言,在地球上只通过熟人关系寻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只要经过四个熟人就可以找得到。这熟人拉关系,办事情,不看僧面看佛面,喝几次革命小酒,送几次寻常小礼,亲的亲戚,朋的朋友,一个托一个,水到渠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智商高,情商低的,边上凉快去。你再聪明,我不用你;你再有本事,也得叫我老板。现在下属都称呼上司为“老板”,那同志,仿佛是一种侮辱似地,没人敢提。官员都成了老板,下属都成了打工仔,整个社会都资本了,不听话者——下岗。老板真牛B,我们还是做奴隶吧。夹着尾巴做人,舒适;睁只眼,闭只眼,自在。

老板钱多了,夜半睡不着觉;老板酒喝多了,胃肠穿孔;老板谎话说多了,精神分裂;老板小二小三多了,身体差。即使把整个世界装在裤兜里,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别人常说:老板不是人做的!

人生咸淡两由之,还是随缘的好。当老板的少贪点,理解打工仔的艰辛;当打工仔的少报怨点,理解老板的不易。这个社会就和谐多了。

葬青春

文/梅花未眠

炎炎的夏日已逝,昨晚秋风把我从梦中惊醒,才方知初秋已悄然而致。此刻的心情炎热早已褪去,就好比冬眠的蛇一样,身上的冰正在解冻,去迎接生命中又一个秋天。

站在高楼瞻望,突然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古人都活的这么潇洒,自己又何必自我束缚呢。儿时的伙伴如今早不知去向,昔日的同学如今也早已天各一方,仿佛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作为芸芸众生,好像一直在望前走,却早已忘记如何回头,甚至早已忘记记忆深处回家的路……

时间对我来说就像水一样,自己再怎么努力,结果还是流逝。生命中总有些自己留不住的东西,既然不属于自己,就随他去吧。记得昔日的自己,一个人从家里出发,去寻找自己生命中的世外桃园。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从毛主席赢得了天下,世界到处都插满了五星红旗,变成了一个颜色,但我内心始终相信他的存在。

自己从一个小路出发,沿途都是居民楼,油厂,幼儿园,再往前走,这些都消失了,有的是青青的绿草、河水、莲花……人烟罕至,偶尔也能听得几声犬吠,不过那都是吓吓路人而已。走着走着,前面是一条小河,还有一条狭窄的路,仅容一个人通过,走到路中间,一条小蛇突然从树上跳到水里,当时自己一震,定定神之后绢然而笑,可能蛇和自己同命相怜,似乎都在逃避者什么。再向前走自己突然被眼前景象所震撼,刚才还是崎岖的小路,眼前确是宽阔的草原,草原中盛开着各种各样野花,五颜六色,鲜艳无比。在这块平凡土地上生命力显得格外旺盛,旁边还有一条河流,不过早已被人用网拦住。河里有很多鱼。这里异常寂静,周围看不到路人,有的只是偶尔能听到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声音,仿佛在说你好,我的朋友。

凉凉的春风吹到自己的脸上,仿佛自己此刻置身仙境,与现实早已暂时的隔离。烦恼早已化为乌有,有的只是生命的安详和生的喜悦。此刻自己的灵魂仿佛被这里的河流、山川、花草彻底的净化,与大自然彻底的融为一体。

当我从眼前景象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天已黄昏,落日的余晖似乎在召唤我回去,我们生活在这个拥挤的社会中,每天要为自己的理想拼搏,为自己生活忙于本命,也许此刻的我们早已成熟,已不再属于中学时代天真浪漫自己,和过去自己早已彻底诀别。精神慢慢在凋亡,人性慢慢在成长。仿佛对自己越来越陌生。也许我们生活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早已忘记精神的存在。但我们也时常可以在社会中看到一幕一幕让我们感动的场景,有时我们的眼睛是湿润的,有时甚至涓然泪下,生命的坎坷和遭遇是每个生活着的人都不可逃脱的,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却是灵魂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天堂,何必把自己的灵魂放在地狱呢?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到。

古人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古时尚有伯叔牙与钟子期这样的嫉世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知音在哪里,也许只有落日的余晖知道或者浩瀚的宇宙知道,此刻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

留住童年的游戏

文/刘善文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曾经玩过的游戏吗?诸如滚铁环、跳绳子、跳橡皮筋、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弹玻璃球、翻花绳、丢手绢、拔萝卜等,正在不知不觉地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有的甚至成了“正在消失的游戏”,着实令人遗憾。如今,城市里的孩子业余时间主要活动就是上网、看电视、打球、游泳等,伙伴参与性的游戏活动少之又少。而与之相对应的一个事实是:很多孩子感到并不快乐,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常常感到孤单、烦闷。留住远去的童年游戏,实在大有必要。

童年的游戏温暖过无数人的记忆,远去的童年游戏,令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玩的方式,更是失去了一份孩子们之间由游戏缔结的友谊以及游戏所带给孩子的纯真和童趣。只要重温这些正在消失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游戏都非常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种“益”并非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许多游戏都是在大地上完成的,因而与环境,或者说与自然充满了和谐。

然而,如果把孩子们囿于教室里,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剥夺了他们的游戏机会,就会使其想像力越来越缺乏,使他们脑中的骏马全是一个模样,他们画笔下的大树全都大同小异,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过现实中的马,没有探究过江河中的虾,你要他如何能画出徐悲鸿的神韵、勾勒出齐白石的鲜活?

今天的少年儿童,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儿童乐园,有这样那样的现代高科技的儿童玩具,但可以肯定地说,楼房的封闭、电视与网络的普及、电子游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不合群个性等,都使今天的孩子所玩的游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减至最低。而一个缺少亲情、友爱、团结、互助等因素的游戏感染熏陶出来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会有多少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观念呢?又会有多少团结、沟通和互助意识呢?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儿童通过游戏娱乐精神、释放情感、了解自然、适应群体生活,懂得行为规范,建立崇尚什么与摈弃什么的社会价值观,开始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逐渐过渡,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游戏中学会的交际、交流、协调、谈判、妥协等社会交往的技巧,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社会角色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河流———载信仰流向远方

文/高子旋

作为汪峰的歌迷,从最早听的专辑《怒放的生命》到如今的《河流》。这10年间,见证了汪峰个人的成长,时间的流逝带给了他更多的除了名和利以外的东西。有喜有悲,但更多的是彷徨和呐喊。面对困惑时的选择以及向人性与社会发问。

汪峰把人生比做了一条河流。2005年汪峰发布了《飞得更高》,那时的他抱着吉他,豪情满怀: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这首歌像极了青年时的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好比刚从高原上发源的河流。身上积蓄无数的力量,带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不顾一切的跑着,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你重重的一击。

2011年汪峰的《存在》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我们渐渐的长大了,进入中年,逐步走向社会,发现存在于儿时心中那些理想化的愿景在现实面前已荡然无存。就像河流进入了中游。面对着世间的种种不公,面对着数不尽的磨难,面对着各种名与利的诱惑。有人迷茫了,有人麻木了,有人选择了名利场,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这或许就是现在每一个中年人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中年人的困苦,每一个中年人都应有的发问。白岩松说过,如果这个社会是极端的好或者极端的坏也罢。但是这个社会存在了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以至于人性都变的如此复杂。

而这首歌以一种看似负能量揭开社会黑暗面的发问,告诉我们要按照自己的初心充满正能量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按照自己的不为其他任何东西所左右的方式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2015年汪峰又发布了新歌《河流》,这首歌一改之前摇滚乐的风格,是那般的舒缓。人生步入老年,好比河流的下游,宽广,积淀,包容。在历经了无数的大风大浪后,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生。这之中,有后悔,有自豪,有遗憾,但不管怎样都少了一分纠结,多了一分释然。而汪峰也告诉了我们人生真正的存在。“这么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寻找,找那条流淌在心中的河流,我知道也许它,不在任何地方,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乡”勿忘初心,就如河流的干流,一直坚守自己“入海”的梦想,从未改变。

其实时间仿佛一段段纤细的丝线,缠绕心头,慢慢体会那一指温柔,是纯洁的美丽,是璀璨的奢望。有人在笑,然而背后却有着多少的苦涩;有人在哭,哭得又是那般痛彻心扉。我们每天都在承受着现实与梦想间毫无防备的碰撞带来的结果。而在这之中,又能看到多少人发自内心的笑?这不是一种悲观,更多的是一种悲悯。就像坐在一列火车上,沿途的风光一瞬一瞬的浮现却又一瞬一瞬的销匿。这之中,总包含了些许无奈与遗憾。

或许这就是生活。

让我们拥有纯爱之心

文/雪玉娇龙

一日,我和友人聊起了《山楂树之恋》,又聊到周冬雨,自然地,话题就扯到了清纯女孩上。

我们都对周冬雨表示了认可和赞许,觉得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清纯形象。我是女性,是与老三静秋同时代人,是七十年代人,而友人们是男性,六、七、八十年代都有,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对于真善美的辨识,对于清纯的认知,那是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

我在荧屏上看首映式时,张艺谋在关于《山楂树之恋》的答问时说:“为了找到这么一张青涩、干净、纯净的脸,他总共看过了6000个女孩的影像资料,才找到这个当年的‘静秋’。”他还说:“你看任何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都会觉得照片上的人非常单纯,非常简单,这是一种历史的印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的面孔。”此话我相信,因为我的七十年代就是和一群十几二十几的年轻男女一起度过的,一张张青春纯色的脸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无法被忘记,亦无法被替换覆盖。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女孩其清纯性确实少之又少了,她们或不屑于清纯、甚而鄙视清纯,或者虽也想清纯,但却已没办法再清纯。因为环境和舆论、诱惑和压力、虚荣和物欲,连推带拉的地逼着她们远离了清纯,她们,是再也回不去再也做不成那样一个“静秋”式女孩了。这也是我身为一个女性,内心深感愧疚和不安的地方。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由于经济的超速发展,社会已从绝对平均主义时代发展到了贫富落差巨大的时代。人与人交往不再是为情为谊,爱情也不再姓“真爱”,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都被金钱格式化了。钱可以标定身价,钱可以显示政绩,钱可以决定男人的魅力指数,钱可以决定女人的价值观。钱,当然也就可以决定“爱情”了。

银幕上曾有过张瑜、龚雪式的清纯,有过初出茅庐时的徐静蕾、章子怡式的清纯,再早还有过周璇和上官云珠式的清纯。那时的她们,眼里、骨子里是一色的清澈、纯净、天真,除了女性的娴静婉柔就是纯粹的真诚,看不到杂质,看不到虚情假意,你往往就会心不由己的被那样的气息吸引,会毫不犹豫的径直去相信。这般的清纯女孩还有隔壁人家日本的山口百惠、小鹿纯子、酒井法子······清纯女孩的有无,可见其社会意义有多么巨大!假如一个社会真的难以挑出个能得到普世公认的清纯女孩了,那这个社会的信用可能也就已所剩无几了。

话得说回来,不仅是清纯女孩难找,其实这问题存在于所有男人、女人、每个人之中。

一直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是否清纯确实与自身心地的纯正度相关,心纯则眼净,心正则眼清。

以前,不那么清纯的眼睛可能还只存在成人中,而现在,“社会经验”越来越低龄化了,狡黠、老谋深算、城府深等等也已写在了年轻人的眼睛里。

哦,身为一个女性,最后,我也要为女孩抱一声屈:“要我们清纯?可你们男人自己都一个个不清纯了,整个社会都不清纯了,我们又怎能独善其身?又怎么还能清纯可人?”

不过我确信,这世上清纯女孩总还是有的,清纯的男人人也应该还是有的。在那样的年代里有,现在这年代也还会有,今后的年代也依然会有。所以,若真要找到清纯女孩,那就先让你自己怀有一颗老三和静秋那样的纯爱之心吧。

父母是年

文/王忠范

小年刚过,单位里的小林就买了火车票,打点好东西,早早回家过年去了,一副归心似箭的表情。他说没准儿父亲正站在门口张望,盼他回家呢。而人到中年的老刘,因为主管办公室工作,杂事多,挺忙的,恐怕难以带着老婆孩子准时到家,心急心乱。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明情况,母亲说:“啥时候到家都行,回来就好。”

看来,中国人大多数都想回家过年,这也是家中老人渴盼的。过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意义,其主要内容应是讲究大团圆,创造阖家欢乐的氛围。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品年味儿,同享新春,既温暖又和谐亲近,自然喜气洋洋、快乐融融了。唐高适《除夜作》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也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类似这样游子未归而伤感痛叹的诗很多,说明古人分外看重回家过年。而现代社会取向繁多,生活节奏加快,行色匆匆,忙碌浮躁,便渐渐淡化了回家过年的千年习俗和思想情感。好些人利用现代社会的富有与先进,或寄钱寄物,或网上问候,或打电话、发短信……使年味儿和亲情大打折扣。

有位女作家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确,不管你官位多高、怎样富有、名气如何大,也不管你多忙、多远、多难,春节时都该千方百计回归家的港湾,实现团圆。如此,父母释念,兄弟姐妹和美,孩子们欢天喜地,这才是年的圆满。年绝不仅仅是酒肉、饺子、春联、鞭炮等这些形式,重要的是“过”的过程、心情与气氛,从中体味文化、亲情,享受家的幸福和年的吉祥、欢乐。回家过年,必须突出孝敬,陪陪父母听听教诲,让老人顺心、悦心、放心。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客人”,不做什么,一切只等现成的。

“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狂欢,不是金钱,而是浓浓的亲情。”记不清这是谁说的,但是句至理名言。中华民族有许多的规矩方圆都是情深意重的,都充满道德品行的内涵,到什么时候都应延续、发扬,这与现代社会的先进、时尚无关。就是思想观念再前卫的人,过年时也会产生乡情、亲情、友情的渴望,人间血脉之情总是难以磨灭的。春节时,凡有可能,就该回家,因为父母是年。

感触…

文/子云

也不知道怎的,现如今,我这个人是越来越喜欢伤感的东西了,没当看到闻到伤感的事物总是感慨万分,心里总有说不完的感触,好像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一样。我喜欢二胡,笛子,箫,因为,在我的眼中它们都给我莫名的伤感,我更是喜欢笛子,特别喜欢吹奏伤感的曲子,仿佛听着伤感的曲子就能看清自己。

我经常和同学谈及此事,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明白,更有胜者还嘲笑我,我也只是一笑带过,不做理会。从上大学以来我就喜欢上了散文,小说。这说的小说可不是什么玄幻啊修真啊什么的,这些书我是不可能去看的,更没有心情去看。在我买的书中我比较喜欢那本《日本经典散文》,给我的感觉像是自己踏进了一片森林,那样清新,特别是里面写的非常忧愁的一篇文章,我看的更是热泪盈眶。还有很多书,从开学到现如今我看了不下6本书。

现在正在欣赏一本名字唤作《冰心散文》,初看了几篇,我顿时感慨万分,感慨当时的社会,感慨当时的当政,感慨当时的国民。当时的社会是麻木的,是没有血肉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安逸现状,不求多的,没有思想,迂腐不化。就拿《冰心散文》里的一篇《去国》来谈谈,男主人公去美国留学8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回到祖国,祖国却给他冰雪交加让他无果而终的又到美国,他走时曾这样说“去罢!……只是……可怜啊!我的初志,绝不是如此的,祖国啊!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啊!”当我看这时,内心也不经为之而惋惜。但惋惜又什么用,那只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又如《冰心散文》里面的一篇文章《庄鸿的妹妹》,女主人公说“我们两个人将来必要做点事业,替社会谋幸福,替祖国争光荣。你不要看我是一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而她的祖母却这样说“你姊姊一个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学问做什么?又不像你们男孩子,将来可以做官,自然必须去念书的。并且家里实在没有余款,你愿意叫她念书,你去变出钱来。”我看了后替女主人公感到骄傲,因为她不是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学习,而是为了民族的兴亡而学习,我从内心向她致敬!试问!现在的女孩子又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呢?为钱?为利?为名?还是为嫁得豪门?也许我太偏执了,回过头来看女主角的祖母,我个人认为她实在是迂腐不化,这样说他不为过,好句——你姊姊一个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学问做什么?要是现如今的社会像她说的理论主义一样的话,我想这个社会不知要倒退多少年,过多的责怪也没什么用,因为当时的时代就是那样,只是麻木的人不清醒罢了,也不愿意清醒!

哎,都说书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总觉得书给了我无限的忧愁与不安,是我的心态不正还是我的心不够清明?谁能给我一个答案!?

耐得住烦

文/阿滋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吧,曾经看到一帮年轻人,喜欢穿一件很“酷”的T恤,上面印着很张扬的大字:“别烦我!”

真想问一问,“别烦你,那你烦了别人没?”倘若人不得烦你而你尽可烦人,倘若“烦人不烦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世界岂不乱套了?

人之为人,总得与他人、与社会、与周遭环境发生关系,没有哪个人是与上帝独往来的“单子”。有“关系”就会有矛盾,有纠葛,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烦”是一种人生常态,“别烦我”反而是一种“变态”。

面对“烦”,你或许可以选择逃遁,到深山古寺修禅,到世外桃源逍遥。可是请别忘记,赖以“修禅”“逍遥”之所,都得历经把粗砺的自然物逐步“人化”的功夫,都得历经数不清的“烦”。跑到一个荒无人迹的海上孤岛去“打坐”,去“与天地独往来”,恐怕世间没有多少这样的“高人”吧。

我们都是红尘中人,烟火人生中,总得有所作为。所谓无所为而为的玄远,放到现实生话中,总有些不着边际。而要有所作为,“烦”是避不开的。越是伟大炫目的工程(物质的或精神的),越是包含了许多繁琐的枯燥的劳动。只是,胸怀大志者,能遇烦不烦,于微尘中看到天地,于枯燥中发现“诗意”,就如专心修炼者,在打水扫地中体悟“禅意”。

社会转型期,矛盾多,麻烦多,特别需要一大批耐得住烦的社会精英。任人唯贤之“贤”,当应包含“耐得住烦”。耐不住烦,往往也吃不了苦。这种人有功利之念,无敬畏之心,非暴(暴躁)即懒(懒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写这篇小文,本应“旁征博引”,搜罗更多“佐证”,可我终究没能这样做,因为怕麻烦。可见,耐得住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但愿曾经的“别烦我”们,历经岁月沧桑,能蝶变为耐得住烦的堪担重任者。

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拒绝冷漠

文/袁也淅

当城市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占领,当人心被可怕的冷漠所掏空,当漠不关心变成习以为常,你是否问过自己的内心,到底选择以冷漠相对,还是以温暖感染他人。

往往人心的冷漠是这个社会最无情的利剑,它深深地刺伤着人们的心。从最早的老人跌倒,围观者无一人上前去扶,再到有人跳楼,人们非但不劝反而起哄讽刺,甚至用手机拍摄发朋友圈以博眼球,种种现象透视出人心的冷漠。但这个社会真的没有爱没有热情吗?不,不是的,我们还有温暖。

看,我们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扶起路边跌倒的小悦悦,她这一扶不仅救回孩子的一条命,更是救活了人们冷漠的心;还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她甩掉高跟鞋飞奔过去接住的不止是妞妞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良心;当六十多岁的柴小女奶奶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举落水儿童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人们还有善良,这个社会还是温暖的;当“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关头,停好车,拔下钥匙,熄火,完成一系列庄重严肃动作之后缓缓趴下,我就知道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一车人的性命保住了,他离开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值得每个人尊敬。

温暖是一剂良药,医治着一颗颗冷漠的心,人心的温暖犹如一缕阳光,又向社会洒满爱和温馨。因此,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三入火海不顾自己生死的王锋,出现了不断捐款一直到生命尽头的白芳礼爷爷,出现了自己身患绝症却仍拥有大爱的歌手丛飞,出现了为资助瑶乡孩子化作光明烛的莫振高,出现了勇让氧气设备一身英雄气的官东……

所以,我选择用温暖去感染他人,用微笑面对未来,用勇气去解决困难,拒绝冷漠,从你我做起,从你我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冷漠,让人世间处处春暖花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