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散文

2022年12月19日经典文章

月亮的散文(精选23篇)

永远的月色

文/河北刘春风

一篇《荷塘月色》,记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片永远的月色,可是,不知为什么,这种美感,总是一种想象的蒙龙的,那种实在的东西,我却从来也没有看见过,大约是我所呆的地方太小太偏远了吧。

说起荷塘,对于一个北方的人来说,并不是多见的,尤其象是我所呆的农村里,从来是没有过荷的,就是村西曾有过一片水塘,也不过是长一些芦苇,就是这些,也在后来的日子里,改造成了稻田,于是,那里就再也没有了这种东西,而那水塘也成了老年人记忆中的一个所在,现在的孩子们连想象也难了。

其实,对于我而言,正如现在的孩子们一样,面对着这一望无际的稻田,再怎么想象,也不容易想得出这里的芦苇塘了。而我,纵能想象出那荷塘的美,那月色的美,也只能是一种心驰神往了。

不过,对于月色,谁也不会没见过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月色,同一个月亮把那光送给普天下的人,也送给了不同时空的所有的人,正所谓一月照秦汉,各有一轮圆。

我不知看过多少月色,却都印象不是特别深,不过,有的月色却也难忘。曾记得小时,有一次,不知是因了什么事,那时,我必须连夜到离我家三十来里的老姥爷家里去,可是,在夜里走那些山路,必竟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容易事,可是,当时的我,在大人面前不敢显示自己的胆小,一咬牙就应了下来,于是,我拿着一把镰刀,上了路,从村里出来,一直走哇走的,一到村外就有些胆怯,紧紧的握着那镰刀,看着路边那些黑黑角落,总是提防着从那里突然窜出来的什么,比如狼呀什么的。

后来,一轮月亮从山背后升起来了,顿时,我象是有了一个明灯,路上的东西看得清了,而那路边的东西也看得清了,月光直泻大地,把地上山上的一切照得那么清楚,我能看得见那些角落里其实不过是一丛树木,一堆乱石而已,别说是狼,连个狗也不是。我有些感激月亮,看看她,她白白的脸盘,看着我,我这时才觉得,她就象是个伴儿,为我照亮这路,为我壮起这胆,而且,我发现,不管我走到那里,山岗上山洼里山脚下还是山沟里,她总是在那里高高地向下看着。当着我终于走到了那三十里外的老姥家里时,已是深夜了,于是在那里受到了大家的夸奖,可是,我心底里知道,要不是月亮,也许我真的会丢下那镰刀而跑回村里也说不定呢。

不知是这次经历还是那经历中的那种特殊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对月色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喜欢月色。虽然那月色并不如太阳光那么强烈那么温暖那么鲜艳多彩,只有那淡淡的银白色。

再后来,我回村里参加劳动,那时,为了家里建房,必须准备大量的石料,家里正是靠着山的小村,自然不会去花钱买的,再说,那时的农村里也没有多少钱,要造房,当然要自己去准备了。我当时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了,于是,我就在每天夜里到离村子三四里外的山上去弄石头,当年在修建滦河大桥之时,那些工匠们为了保质保量,从这山上采了大量的石头,至今,那山顶上仍可看到那些修桥之时采石而留下的深深的大大的楔窝窝,可能当时没有用炸药,全是凭着那些铁楔,硬是从山上“切”开了一块块石头,切成了一块块桥墩用的条石,而那些不足尺寸的则弃之一旁,于是,成了村里人建房时的好东西,只是,这些石头与土混在一起,年久之后,要找出来必须扒开那些土,而且从山坡甚至山顶上一块块地借着坡度往下滚,形成了一条条的滚石道。于是谁家盖房就早早的去那山坡上弄。只是,那滚也不容易,一块石头往往是滚不多远的,要从高高的半山坡滚到山脚下,差不多要倒上几十个个儿,才能弄下来,因为要上班挣工分挣口粮的,只好是夜间上山去干了。

为了防身也为了便于抠石头,带着一把小撬棍,我就天天上山,那时,最盼望的就是月亮,一来,有时那半山坡上或许有人,或许就是一个人,那时,要是没有月亮,且不说看不清路看不清石头,光是害怕就是让人难受,看那里全是黑乎乎的一片,心里总是不好受的。一旦有了月亮,不光是照亮了山照亮了路,也照亮了我的心,当着看着那满山的清清如水的月光时,我真的有着一种兴奋激动,真的想是久渴的人看见了那清清的水,想捧起来,往脸上浇,往身上洒,往嘴里灌,喝他一个饱……

许多年之后,我走过许多地方,也看到了许多关于月色月光的诗歌散文,对于那些诗圣诗仙诗人名家散文名家的诗歌散文,让我感到了一种美,得到了一种享受,可是,当着我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月色时,我却对着这月儿有着一种亲切。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逐渐地感悟到:其实,人生中,往往人们更需要着一种关注关照的,那怕是默默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那受到关照的怕是永远也忘不了那情那景罢。

所以,我也永远忘不了人生之旅中的那永远照耀的天之光。

月亮的故乡

文/三者影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望明月”的情景和感受,意味深长,耐人寻绎。然而,在月亮的故乡,“举头望故乡”却是另一番情景和感受。

故乡是唐时天河县建制的地方,故乡是刘三姐出生的地方,故乡是月亮的故乡。故乡自古就有“山美水美月美人更美”的美誉。

每当月亮渐渐升高,故乡的龙船河渐渐发亮。微风吹来,河边树影婆娑,河面波光粼粼荡荡漾漾,树影中的月影摇摇曳曳晃晃悠悠。这时,歌仙谷·佛掌仙谷“佛掌托鱼”似乎也潜入水中探月,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我被故乡的水中月水中景所吸引,更被故乡的山中月山中景所诱惑。

举头望故乡,岸上一片清辉,“佛掌托鱼”像是嵌镶在银色的天宇。月夜朦胧,佛掌仙谷若隐若现的五个山峰就像如来五指,掌上托起一条摇头摆尾的“鲤鱼”,这就是“如来佛掌托鲤鱼”图景。与月色相交辉映,鲤鱼似乎腾空而起,鳞光点点,闪闪烁烁。轻云浮空,鲤鱼像在云雨中穿梭,眼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使人生发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佛掌托鱼有一个月亮的传说:从前,哒哈哩(壮语:下里河)经亘安(壮语:上轧)谷流归下枧河。皓月当空,刘三姐在哒哈哩赏月传歌,被莫怀仁逼婚派兵乘船紧追,一条鲤鱼腾空跃上河岸对面亘安方向,阻隔了莫怀仁的追船。龙王受惊翻身,河水猛涨,很快漫过鲤鱼。

眼看莫怀仁的追船又开过来了,如来佛举起神掌托起鲤鱼升高亘安河谷成了亘见上(壮语:高山坳),成功拦截哒哈哩,河水冲穿山体将莫怀仁的追船经穿山方向推走,亘见上留下“佛掌托鱼”图景,也称如来坳。

这时,月亮发出一束闪亮的银光投射哒哈哩,月光照亮两条支流相交成流银般的龙船形状,被人们称为哈哩龙船河,又称哈哩银河、哈哩月亮河。天河倾泻,故乡的龙船河疑是银河疑是月亮河,蔚为壮观。

河水冲穿的山体叫穿山(后改为“川山”),这个地方叫川山村。龙船河一带安宁了,于是叫里宁;穿山附近水流成江,因水势过大淹没百姓田地,神仙在这一带及其下游点破好多个洞穴消水,这一带才有了田地。这里因曾经江水奔流而称里江。里江显现莫怀仁率兵追三姐图景,这里也成了莫家喜欢居住的地方;里江水退,下游水减,不过下游环山抱水成湖,这个地方就叫里湖;里江旁边一带大多在岸上,阳光充足,雨水适宜,气候温和,于是叫里乐;龙船河上游居高临下,隔水为营,自然叫里胜。这样就形成了壮观的“五里图”。

龙船河水小了,小龙往里江方向游去,形成小龙山脉。后来小龙又朝下枧方向游去,于是又有了小龙这地方,再过去就是下枧和龙江河了。大龙游不过去,无论如何翻身水涨,总是被洞穴消去,怒吼一声腾空而去,突然遇上“指天剪刀”,神女为避免“指天剪刀”剪龙便迅速“用嘎杰龙”(用脚隔龙),龙不伤女,钻地而入,形成千年龙泉穴,龙泉年年四季泉水不断,这地方就叫“啦嘎挡”或“杰嘎挡”,洞穴叫龙泉。“啦嘎挡”过去就是“剪刀”山了。

“如来神掌”活化了如来泉:当年莫怀仁逼婚派兵乘船追赶刘三姐时被佛掌托鱼阻隔后仍不死心,急忙下船攀山追回来,此时亘安谷另一条鲤鱼穿墙破石,流出山泉穿山入地汇入小河,刘三姐立刻骑上鲤鱼背速往下枧河。这时山泉越流越大淹没农庄田地,如来神掌堵住泉口为山民解救水灾,只留下一口涓涓细流的小泉。后来亘安有了如来泉,留下“如来神掌”化石,如来泉也留下“鲤鱼穿墙”奇观。

不远处还留下鲤鱼山和贯穿宁改、沉洞、甘冬、呇水、虎洞、拉且、拉呇、长洞、梅洞等地的地下河和一口会唱歌的山泉(当地叫呇水),这个地方也就叫呇水村。从亘安到下枧一带幽谷和密布的山洞,都是这条鲤鱼穿山破石而成的。亘安谷从此被称为歌仙谷,一些山洞被称为三姐岩、歌仙洞。

这个美丽传说的奇中之奇是两个如来掌,传说如来坳的如来掌是如来右掌,如来泉的如来掌是如来左掌。千百年来,“如来神掌”扶善压恶、御福除邪、送暖驱寒,造福一方,其无穷神功和法力至高无上、超凡入圣、震古烁今。

明代嘉靖乙巳(公元1545年)闽人北川余声曾在摩崖上刻诗句“谁将鬼斧无量力,凿破洪荒半壁天。山鸟四时调好韵,石龙千载吐寒涎。云根不老菩提树,岩畔初开太乙莲。为爱边方景奇绝,题诗留与百灵传。”其中的“半壁天”、“石龙”、“景奇绝”是直接对下里龙船地美丽神奇的赞颂。

月光洒在佛掌仙谷坳顶一圆头山石壁上,隐约可见“福寿双全”图景。那寿星老翁与寿星老伴互敬互爱,笑容可掬。石壁上布满形如绣球的树木,将这美丽的图景掩映点缀,更是锦上添花。这图景顺转120度呈草书“福”字,这就是“福寿山”。

无独有偶,在“福寿双全”左侧山可见“仙姑练丹”影像,何仙姑凝心合掌于丹田,练丹神形兼备。下半身呈“仙”字,胸部呈“姑”字。这山就是“姑婆山”。

在姑婆山对面还有“秀才吟唱”图景。秀才五官端详,背靠座椅,头靠颈枕,面向姑婆山张嘴吟诗唱歌。这就是“秀才山”。

“福寿双全”、“仙姑练丹”、“秀才吟唱”构成“福禄寿谷”。“秀才吟唱”与“歌仙恋仙”、“痴情牛哥”等天然奇观又形成完美的歌仙组合。歌仙谷就有无数长寿老人和秀才、歌师、歌手,这是福寿山、姑婆山、秀才山和歌仙图赐予的福气吗?

举头望故乡,月光下的歌仙谷·三姐仙谷那最形象最完美的“三姐恋仙”更是引人注目,撩人心扉:刘三姐恋仙石高约八米宽约三米,那秀色可餐的面容,炯炯有神的眼睛,长长微翅的睫毛,微微卷起的刘海,尖尖细长的下巴,张开甜甜的歌喉,整齐圆圆的衣领,隆起丰满的胸脯,银光洒落的头巾,线条流畅的背篓,远远看去不亚于云南的阿诗玛化石活灵活现楚楚动人。

“三姐恋仙”披上一层薄薄的月辉,犹如美人的脸上露出了璨然的微笑,流露出多么圣洁多么静美多么从容多么满足的表情。刘三姐张开歌喉唱着山歌,引得群山起舞,月亮欢笑,好像月亮和星星都朝着“三姐恋仙”靠拢过来了。

三姐恋仙石之下是高高的石壁,这石壁凹凸花纹走向恰好形成一个大大的“仙”字,衬托出歌仙的完美形象。对面山体形如绣球,这是刘三姐抛下的绣球,构成“歌仙奇峰”的美丽图景。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奇峰之上,那“仙”字发出闪闪银光,仿佛笼着轻纱的梦。

在观音山左侧,有一块高约六米宽约两米的“阿牛寻三姐”(也叫“痴情牛哥”)影像的天然石头:刘三姐传歌成仙后,阿牛哥依然背着包袱翻山越岭去寻找刘三姐。“阿牛寻三姐”与“三姐恋仙”均立于观音山,相距不到三百米且一左一右规范排列,真是鬼斧神工绝妙之作。

传说刘三姐和阿牛哥的出世都是观音菩萨在观音山送的,在这块石头内空,还有“观音送子”天然石像,显现观音菩萨在用双手托起一男童的同时,用额头去“亲”一男童的额头,这男童就是阿牛。

在这块石头内空,还可见“情话绵绵”影像(“观音送子”图另一视角。)——石头内空显影阿牛哥与刘三姐情话绵绵,彼此哼着情歌在胸腔共鸣。此时此刻,牛哥与三姐从心灵深处共同发出令乾坤动容的绝唱“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后来他们还在观音山腰立下百年情书,这本情书化石日日夜夜任凭风吹雨打永不磨灭。

在歌仙谷·桃红仙谷,显现三姐神女峰形似神女,老天爷还特派天神工匠刻写了“三”、“姐”、“神”、“女”字的组合,让世人铭记刘三姐这位神女歌仙。

举头望故乡,那“七星伴月”的风水宝地引入眼帘:村北一圆头山形如月亮,七座山绕着它严严实实,象征北斗七行星围绕着亮亮丽丽的美好,正如“一兴三载午,七星伴月水东去。”也象征北斗七星围绕在月亮周边闪闪发亮的美好,意寓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村前山如旭日东升,村后山如金狮吐联,这副无字长联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完美填联,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呢:“金狮吐彩五彩腾云腾紫气,玉宇罗星七星伴月伴歌仙。”

“月老作良媒,引线穿针天仙配;秀才奔好梦,玩花弄笔夜不归。”月亮的故乡的月亮山对面是观音山如银针,观音山对面的蜗牛山如线球——刘三姐绣球的原形,左侧秀才架笔山,右侧直通梅(媒)洞、龙降、流河寨。从桃红仙谷过绣球山(引线)至观音山三姐仙谷过针眼(穿针)接绣球消灾纳福。不知多少个秀才,在月亮的故乡玩花弄笔夜不思归。

“南山大佛仰头笑天宽地阔,西岭老孙耸肩笑雾散云开。”月亮的故乡就这么美丽而神奇:观音山旁南山大佛与西山悟空相对而笑:大佛那丰满的头部宽宽的笑口气度非凡天宽地阔,悟空把金箍棒往身后一摔露出那凹凸的头部耸肩的机灵生风的笑口气呑山河雾散云开。

举头望故乡,“神龟拜月”惊世撩人,月下神龟俯身下跪拜月求缘求和求子求福的诚心与德行感人至深。我不知道这神龟拜的是天上的月亮还是地上的月亮?

月亮的故乡“双狮抢绣球”图景引人入胜。绣球抛起来了,双狮舞起来了,月亮的故乡沸腾起来了,天上人间,仙境就在月亮的故乡。

举头望故乡,天上有月亮,地上有月亮,月亮的故乡到底在天上还是在地上?她游踪如缕,吐气如兰;她辞空而落,踏地而行;她笑容可掬,舞步轻盈。月亮的故乡的传说在“疑是地上霜”的月夜美景里萦绕,我完全陶醉在这月亮的故乡的天地间。

举头望故乡,我赞美天上的月亮,又赞美地上的月亮,更赞美月光盈盈的圣洁的故乡!

冬夜琐记

文/百合

初冬夜,静悄悄。

关上灯,推开阳台的门。

夜色笼罩着花园,大地一片安详。抬头望,一弯柔柔的新月挂在西天上,朦胧的月光让心情平添一分惆怅。突然想起那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霎时间便有一缕细密绵长,酸涩忧伤的情感渗透到心底。

此时此刻,还有谁,也会在仰望这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月亮?

突然想起那个中秋夜的月亮。

午夜,你轻声地将我唤醒,为我披衣,拥着睡眼惺忪的我,来到窗前,于是,那一枚澄净明亮的圆月便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上!

深邃、高远的天幕上,清澈洁净的圆月挂在中天。月光亮得通透,月华如水,普照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窗外,一株盛开的秋菊溶在银色的月晕里,更显冷傲;远处的垂柳婀娜地舞动着碧幽幽的影子,散发出丝丝落寞和凄凉;四周寂静得似能听见彼此心跳的声音。

夜,如此静美无尘;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人,似醒还梦,似梦还醒---

总是在这样的时刻,难以名状的情绪会蓦然在心中升起。刻骨的思念,失意的落寞、离别的哀伤……

边关月,海上月、江中月……,举头望明月,或有一种情义在凝望里愈来愈浓,或有一个身影在思念中渐行渐远……

月亮,这千古的精灵,目睹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却默默不语,用阴晴圆缺抚慰着天涯海角每一个流浪的灵魂!

那晚的月亮,静美无暇,月色无边……

月是故乡明

文/李瑞华

时光荏苒,转眼中秋又至。

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增长的年龄使人徒添了一些沧桑和阅历,对于中秋,已没有了太多的激情和伤感,每每想起中秋,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毕竟,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传统了。中秋总是以团圆和丰收以及亲人间的种种情感因素作为主题来出现的。总是记得,在阴历八月的乡村,天空总是格外高远晴朗,秋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情畅快,田野的庄稼渐次开始收入家家户户的仓里和缸里,晒场上玉米和大豆之类的农作物也已经干了水分,村里农家的院落里的果树也总是挂着这样那样金黄的果儿,丰收安详的气息便弥漫了寂静的乡村。

站在这季节的路口,享受着丰收的沉甸和金黄,迎着九月的和风,让我采一朵鲜艳给您;迎着九月的朝阳,让我捧一朵欢笑给您;迎着佳节的月亮,让我洒一把相思给您;迎着岁月的琼浆,让我把一份醉意给您。悄悄的、暖暖的、丝丝的、点点的、浓浓的、淡淡的,哪怕是我心存的一抹乡音。

中秋节,月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无不挥毫泼墨,痴情吟咏。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豪。人生如梦的醒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更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因为有了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又是最相思的节日。身在他乡,那故乡的美,故乡的情,竟然像被发酵般,魂牵梦绕,难舍难分。这便是乡愁了。

乡愁是什么?不过是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旱烟袋,奶奶的冰糖蜜枣,还有那运河边不老的童年……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浓浓的乡愁。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中秋月,故乡明。明月是同一轮明月,中秋也是同一个中秋,并没有什么差别。有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当我们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绿洲,去寻找理想的天堂。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原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绿洲原来就是故乡。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来如此。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人都有思乡情结。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我已是满怀疲惫,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费翔深情的歌声,在耳边回响了二十年,依然新鲜,没有褪去半点颜色。故乡的亲人,老人们要落叶归根,少年们急着要走向远方,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故乡的美,美在明月。曾见过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见过莽莽群山上的月亮。但都不及故乡的村头那升起的明月来的有韵味。“挥毫

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动,月色清浅,人约黄昏后。故乡的美,美在诗情画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过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人都知道,那种美,是摄魂蚀骨,见过一次,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

虽飘泊在外,似乎很久都没有见过月亮了。只有很少几日,看见聊聊可数几颗星,还有一个有圆盘盘,在大楼的夹缝里洒下幽冷的光丝。闪烁的霓虹灯,明亮的的路灯,还有那万家灯火,悄悄掩盖了明月的光辉,一如遮断了故乡的归途。记得小时候,在故乡,住着低矮的土房。没有电灯,煤油灯上一颗小豆豆在灯芯上寂寞地独舞。油灯总不能长时间亮着,因为煤油也极其匮乏。于是,在夏天,我们便常常捉些萤火虫放在瓶子里,让它们发出美丽的光来照明。因为没有灯光,晴朗的天气里,便天天盼星星,盼月亮。而那时的星星也仿佛分外的多,月亮也分外的明。月光清澈,明净。月夜也常常朗照,犹如白昼。我便常常在月下读书写字,那种幸福感,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月下看书,甚至连最小号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如今,竟然连月亮都看不见了。莫非这就是渐渐淡去了对故乡的回望了么?想到这,心情竟异常的沉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灯。

今年,我要回家过中秋,想想老母亲站在孤独的村口的张望,心中不禁心里凄然。电话几次拿起又放下,还是回家吧,尝尝母亲亲手做的饭。回想年少在家时,在那不大的院落里,与父母兄弟姊妹六人一起吃苹果,品月饼,赏明月。那时的月饼,一人只一个,尽管馅也只有白糖的,外壳甚是粗糙。吃在嘴里,窸窣作响,却感觉甜美得要命。那些年的中秋,月色如水,天地一清。那些年的时光,温馨、美好。现在已经是在梦里了,可望而不可及。现在的月饼品种五花八门,但感觉再也没有那么好吃的月饼了,再也没有那么纯净的明月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最美的中秋永远只是在梦中了,它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了我今生最珍贵的财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满

文/熊成林

还没大满,这就好,像要开的花,要圆的月,马上回到家里的脚步,留一些期望,把幸福怀揣着,像一杯酒,在心里,浓郁地散开。“小满不满,干断田坎”,我们期望的,肯定是小满已经满了些,粮食的果籽,挂在枝头,在季节里轻轻摇曳。

小满是踮着小脚,沿着立夏的田埂走来的。小满在地里一站,庄稼就不由自主地成熟。一株株麦苗,像举着狼牙棒似的军队方阵,在田野里展开队列,它要迎战自然的风、雨、阳光,它要把叫果实的旗帜夺下来,插在沟畔山梁的千家万户。

小小的满足,避免了骄傲带来的颗粒无收。

小满在乡下安家时,正是绿树成烟,溪水成河时。看那,天地间,没有一处不绿!腆着大肚子的云,滑过林野时,也染成淡青色,真疑心,体重增加的云突然会从空中一个跟头栽下来。

林野的颜色让夏天美得已经不像样了,墨绿、深绿、淡绿、浅黄、深红,仿佛,天地就是画布,夏天这位画家,尽情地挥毫创作。鹧鸪声传来,溪流声传来,鸡鸣狗吠传来,声音的河流濯洗着村庄,村庄洗得越发碧绿。在阳光里,河流贩卖着十万片水流的镜子,给远方爱打扮的花草。堤岸上,长满了苦苦菜、猫尾草、车前草、鱼腥草……翻飞的蝴蝶,晾晒今年新买的时装,蜜蜂肥胖的腰身沾满黄色的花粉,正卡在野蔷薇盛开的花瓣里,干蹬腿。蚂蚁在小草的森林里,排着整齐的队形,抬着一具绿虫,走向野草深处的家。一阵风吹,野荷上滚落几滴雨珠,落进蚂蚁的方阵里,蚂蚁被水呛了一下,生气地甩动手臂的水,吃力的样子,像划水。蚂蚁停停,伸出触角,感受空气的变化,莫非下雨了?可没听到雷声,阳光还在涂抹树叶,它想让树叶变成金黄色,可越洗,树叶越发碧绿。莫非是绿虫的救兵?可水珠摔碎后摊在地上,转眼就和地下水幽会去了。

小满端着一只木瓢,盛着不满的水,要洒给季节。它走遍了山沟山梁,清点庄稼,唯恐歉收成为农人的噩梦。夜晚了,月亮来了,透着新麦面饼的嫩黄清香,它要挂成灯笼,守候这寂静的山乡,它要照着萤火虫飞翔的路,不要碰在树上,也不要掉在河里。那些贪吃的野鼠和兔子,一只只蹲在麦地边,它们想,这月亮咋不早点熄灭呢,明晃晃的麦地里,偷吃,准招人笑话的,它们除了作贼心虚外,还保留着动物最基本的自尊。蚂蚁带着队伍,准备去偷门前的半饱麦粒,月光下,它们被自己的影子吓了一大跳,它们觉得,影子就是抓自己的手,它们调转头,匆匆地躲进草丛中。其实它们不知,这月亮早叫人的祷告和祈愿软化了,它们蹬着一只眼睛,替人看护田园。当然,月亮也要照亮昆虫的舞台,不然,蟋蟀的弹琴就会大打折扣,演奏的音就软绵绵的,像没吃饭说话的人。劳累的月亮和人一样,看着看着就消瘦了。好在,丰收在望,小满走着走着,就成了大满。

小满时,陇南的花椒已经挂枝,一束束的,像一颗颗绿豆。阳光越加灼热时,花椒的颜色由绿变得浅红,这些阳光的热量灌满花椒的小小球星房子,让花椒越加麻起来。麻辣的花椒采摘后,走进人的口腔,让味蕾泛起麻辣的海潮,拍散人的疲劳和失意,让人在艰辛的生活里,记下小满的独特味道。

月亮下的盟誓

文/fxzh1016

徜徉在月色下,明亮多情的月亮,是故乡的月亮呵!

照耀故乡的老屋,宁静安详的家园。

鸡鸭们相拥而眠。小狗打盹,果树在开花,禾苗在生长。

乡间小道,弥漫虫草的呢喃,月色微澜。

家园到田间,不远。却够我一生蹒跚。

二十四节气中激荡着家园的苦乐年华。

清晨我会早早起来,去点燃家园的第一缕炊烟,

去打喂猪的第一捆草,去拿一根长杆第一个放牧鸡鸭。

我是故乡的长子呵!背负着故乡的叮嘱,月亮下有一个盟誓。

春天来到的时候,弯下腰面朝土地,献上恭敬。

土地不会欺骗诚实的人,流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

月亮上跳舞,花开在梦中,谁在敲月光下的门?

飞走的鸟,我不羡慕他们的远行。

我多少次看到故乡的月亮,在黑暗中艰难地爬行。

泪光盈盈,安抚疲惫的村庄。

一群老人和孩子,已扶不起风雨中的秧苗。

村庄老了,好久都没有穿一件新的衣裳。

我在其中,唱着歌谣,等待月亮捎来好的消息。

那些和我一起玩泥巴长大的小伙伴,都去了哪里?

我吹开一张尘封多年的中国地图,寻找着他们。

他们是候鸟吗?为什么多年飞不回故乡?

苹果花开家园,那片白跳跃着坚韧。

多少年了,我的诺言老了吗?我的情怀老了吗?

月光下的花香孤独地芳芳,美的一地宁静。

老屋斑驳,已颓废的墙垛,还有屋檐下的麻雀们,

他们好像早已融为一体,无视岁月的变迁,

依然顽强地鸡鸣狗吠,保持乡村的久远记忆。

我静静地守护着,故乡明亮的月亮,故乡多情的月亮。

我望着她,听得见她亲近我的声音

她望着我,凝望着我的家园天籁般的忧伤。

最是一年中秋月

文/马从春

中秋之夜,花好月圆,引人无限遐思。月亮,因其于夜晚的明亮皎洁而独为中国人所爱,中秋月圆润清澈,向人间遍洒清辉,诗意而美丽。

中秋月,一年一次,古典而唯美,是中华民族最为经典的月亮。几千年前,《周礼》中就出现了中秋,到了唐代,中秋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月就像是一个婉约的古代美女,穿越泛黄的线装典籍,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在古老的中国农历里行走至今。多少帝王将相观赏过它,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它,一代代一年年。它是达官贵人的月亮,也是平民百姓的月亮,对每个人都无限公平,无论你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给你送去那一缕缕迷人的光辉。

中秋月是丰收之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的辛勤播种,夏天的精心管理,到了秋天便是硕果累累。金秋时节,树上果实飘香,地里谷穗金黄。丰收之时,月亮赶来助兴,那圆圆的样子,像不像高高的粮仓?那银子般倾泻的月光,不就是祝福的美酒?中秋的妩媚月光下,人们欢聚在一起,就着美食美酒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秋天。

中秋月,如诗似画,是一轮浪漫之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凉爽的秋日,丹桂红艳似火,野塘莲荷犹在,中秋明月高悬于明澈天空,无限的浪漫尽在其中。如此良辰美景,众多才子佳人倍感相思。古往今来,无数风流名士借月示爱,痴情女子对月抒怀,多少风韵之事伴随着一地月光悄然流淌。爱情是美好的,须得有美景衬托,情人们漫步于中秋夜,相依相偎,一任朦胧的月光悄悄爬上肩头,此情此景,地老天荒物我两忘。

中秋月,也是一轮团圆之月。远方的游子,没有能够回到亲人身边,对着中秋的圆月,思乡之情绵绵无限。老家的母亲,凉凉的月光下,手里织着寒衣,盼望着孩子一切安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月十五的夜空,一轮圆圆的明月,就是一部全世界最大的电话,可以让每一个思念亲人的人得到深深的倾诉和祝福。咬一口月饼,温一碗故乡的月光下酒,思绪袅袅,感情得以安放,今夜无眠。

最美一年是中秋,明月皎皎惹人醉。鞠一捧月光,美丽氤氲弥漫,心情芬芳,花朵般层层绽放。

繁星的命运

文/王若璟

暮色沉沉的深夜,天边稀稀落落挂着几颗星星,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大地,隐隐透出几分苍凉。据说,天上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

“呜呜……”多情的月亮哭得昏天黑地,把大地搞得湿漉漉一片。“月亮姐,别哭了,还有正事儿要干呢,再说了,那些划过苍穹的星辰不能回来了。”水星姑娘无奈地摇摇头。“什么,那小彗妹妹再也回不来了?”“小彗妹妹是一颗小星辰,哎,代表她的那个女孩八岁就去世了,所以她也同时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水星姑娘说。“呜呜……”月亮的“多情病”又犯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命运,然后自己主宰呢?人类的生命很短,我们的生命却一直可以到宇宙的尽头呀!”小彗急忙问。“我们有自己的命运。”土星的话让大家十分吃惊。“那我们的命运在哪里?”水星急忙问。“我们正在主宰自己的命运。守护着人类,平凡的人就只配有平凡的命运,心地善良的人才可以呆在天界。他们被天帝用来掌管人间光明。我们星辰的地位在天界微乎其微,但我们就是那些有困难的人的心灵净化师,帮他们渡过难关。”土星说。

“哦,我明白了,我们有自己的使命。为了明天,一起出发吧!”星辰们笑着,同时闪烁在漆黑的夜空……

月是故乡明

文/王月亭

提起中秋节,总会想起外婆。

我的家乡在宜城市雷河镇,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外公外婆在镇上长大。外公是镇上的一名教师,外婆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小学没有毕业,常常在地里忙活。不知道是否由于劳累,印象中外婆总是很严肃,常常忙完活回到家里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里了。那个时候,我常常跟着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去玩游戏、荡秋千,跟外婆却交流甚少。

记得有一天,外婆放下家里的农活,早早地起床出门,一直到中午才回来。我好奇地问外公:“外婆去哪儿啦?”外公摸摸我的头说:“今天一大家子都要回来,外婆去买月亮啦!”一整天,我都在嘀咕外婆真的把天上的月亮买回来了吗?外婆真厉害!外婆回来后,小舅跟着她忙着张罗着搬出平时过年才会用上的大圆桌,开始为晚上的团聚做准备。吃完晚饭后,爸妈将家里的小方桌搬到院子里,然后摆上月饼、花生和水果,一家人就围着方桌而坐,待大家都坐定了,外婆才慢慢地从屋里拿出一包不太精致的油纸包裹,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打开,递给我们几个表姐妹。我问外婆:“这是月亮吗?”外婆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看,像不像月亮。我一瞅,果然天上挂着一枚月亮,又大又圆。外婆笑着说:“这是月饼,是天上的月亮!”我用小手捧着,轻轻地舔了一下,表皮酥酥的,甜甜的。咬了一口,浓郁的香味在口中蔓延开来。太好吃了!那天,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外婆讲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的传说。我偷偷瞅了瞅她,觉得跟平时格外不一样,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头发微微地向后盘起,戴了一根银色的发簪。我第一次发现外婆会笑,讲到开心故事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像一弯月牙。

从那时起,我格外期待中秋节。那天外婆会笑,那天一家人会聚在一起,那天会有好吃的月饼。小小的我心里琢磨着,是不是吃了月饼,嫦娥姐姐就能把我们接到月亮上去呢?

有一年中秋节的一大早,外婆还是照往常早早出去了,但是等到下午都没回来。外公把我交给邻居,就急匆匆地出去找外婆了。一直等到晚上,一大家子人才扶着外婆慢慢回来。

本来外公说前几天刚下过雨,不用出去买月饼了,大家聚聚就好了,结果外婆一大早没打招呼就自己出门了,路上滑,一不小心扭到了左脚,鼓了一个好大的包。可能很疼,外婆一直板着脸不说话。那天我才知道,外婆为了让我们中秋吃上月饼,每年都要走上五公里路去集市上买月饼。为了赶早,常常天不亮就出门了。妈妈在屋子里偷偷抹眼泪,我搬着小凳子坐在门口,抬头望了望,觉得那天的月亮格外安静。

十二岁那年,爸妈提议把我接到城里去读初中。外婆当时从地里忙完回来听到了,啥也没说,过了半晌从屋里走出来,一边帮我收拾衣服一边抹着眼泪说:“怕是以后你们回来的机会更少了。”妈妈忙赶过去安慰。没过多久,外公外婆也搬到城里来了,但是外婆还是坚持,每年过节必须回老家。外婆说:“老家的月亮,比城里亮!”

2008年,我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过节常常回不来,我跟外婆打电话,外婆说:“亭亭呀,你名字里的月字,还是我给你取的,月字代表团圆,我们一家人永永远远在一起,我还在你小时候坐着玩儿的院子里呢,啥都没有变,月饼还是一人一个,你的月饼,还给你留着在。”听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眼泪没止住。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外婆每年都要坚持回老家过中秋节。因为在外婆眼里,只要在老家过节,地方没变,我们爱吃的菜没变,一切都没变。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外婆的腿脚也渐渐不方便了,小舅提议,就在城里过吧,哪里都一样。外婆不说话。外公看着犟不过外婆,就说:“走吧。”于是我们又一起开车回老家,妈妈忙着打扫屋子,张罗饭菜,外公带着外婆去跟左邻右舍絮叨两句。晚上还是在院子里的小方桌边赏月,月饼还是一人一个。外婆乐呵呵地讲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眼睛笑成了一弯月亮。

我看看外婆,又抬头望望天空,外婆说的没错,家乡的月亮格外圆!

月光下的孤影

文/史静

月,是时隐时现的舞者;月,是相思无眠的游子。

又是一个中秋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银色的光晕在漆黑的夜幕里流淌。几朵乌云游荡在云端,似一条随风飘逸的丝带,在月旁盘旋。美丽的舞者,让人在寂静中破茧成蝶,摇曳着、舞动着,携着几缕朦胧,搅乱了水中的静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沐浴着那碎落的月光,仿佛乘着广寒宫里的白雾,身子突然轻盈了起来,翩翩起舞,漫步云端。

李白孤独一人游荡在外,清冷的月光静静地照在木阁上,像是怕惊扰了他的思绪,万家团圆的灯火把屋子衬得更加冷清,他如一只漂泊不定的鸟儿,惟有对月当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的船外只有月亮倾听他鼻翼的颤抖,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交融于月亮之中,王安石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吟出了多少浪子的心声?他们都寂寞惯了。孤独的游子,与亲人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共邀一轮明月,遥寄佳音。

冷冷的月光散出萧瑟,散出清丽。月光漫漫,滑落在窗台上,那翩翩的醉感,像是嫦娥那眉宇间对团圆的渴望,千年的月光,深埋着她无垠的自由。

皓月当空,是谁在月下低吟,皎皎河汉,是谁又在今夜扁舟吟一曲春江花月夜?

奇异的光辉跳跃着期待的舞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月明中天的时候,我对家的思念越发强烈,怀想古人,我始终相信,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将和这千年不变的古老而又常新的明月一样,永恒地高悬于人们的头顶,我们定当仰望!就像嫦娥对后羿的思念,后羿对嫦娥的惆怅,一切的人心将把梦想寄托给月亮,把满月的心愿点亮。

月,带着一种飘逸;月,带着一份孤寂;月,也带着一丝期待。

宇宙中的清理员

文/陈嘉怡

夜深了,天上的明月有时圆,圆得如同一个白玉盘;有时弯,仿佛一只船。夜空的星星有时稀,有时密,有时灰暗,有时明亮。看着这美丽、奇妙的夜空,我不禁开始遐想。

在美丽而茫茫的太空中,有一个爱干净的清理员,它叫月亮。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星星,可这些小星星在月亮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很脏的东西。在夜晚,月亮就会在天上把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装到肚子前的口袋里,所以小星星们都东躲西藏,有些星星会悄悄地躲在小山坡的后面,还有些星星会悄悄地躲在月亮的身后,月亮走到哪里,那些星星就躲在月亮身后,可有时候月亮往后看时还是会被发现的。

月亮当清理员不难也不容易。有时候,月亮弯下腰捡星星时,口袋里的星星就会趁机从月亮的口袋里一溜烟地滑下去,星星在天空中划出一个美丽的弧线,有时候有许多星星一起滑下去呢!

久而久之,月亮的口袋越来越大,最后连一颗星星也装不下去了。月亮想怎么样能把口袋里的星星弄掉呢?它想着想着,突然眼睛一亮。它把边上的云朵拿起来,又拿起一个星星,用云朵把这些小星星一个一个地擦得一闪一闪的。

从此以后,月亮只要看见天上的星星脏了,就会捡进口袋里,等星星把口袋装满时,月亮就把星星擦得一闪一闪的,然后又放回到天空。

月是故乡明

文/金惠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每当听到这首略带忧伤的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不免一颤。秋日落寞的夜,一个人,长窗外霓虹的灯火,无法看清月亮的脸,无论它如何悄悄地改变,但无法改变的还是那份在异乡的梦幻。城里的月光下有着城市人们的脚步,也有那些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漂泊者们的步伐。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故事。

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自己用面做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花俏,但很香甜。那圆圆的月饼,黄橙橙的外衣,再沾上几粒芝麻,还未吃到嘴,口水就流了出来。我们往往都是围在妈妈身边,看她娴熟地制作,慢慢地在锅里煎烤,然后看厨房里冒起阵阵白烟,一股芝麻浓烈的香味夹带着蔗糖的甜味弥漫着我们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弥散在童年的月光里,弥漫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的月饼不一定最香,但吃月饼一定是最快乐的事情。香甜的月饼吃了几口,还没有品味出芝麻的浓烈,就被小伙伴叫去摇火把。顾不上妈妈的唠叨,就手拿月饼和火把,冲出院子,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那时的马路不特别宽,却是最热闹的,最明亮的。每人手里都有火把,火光照得马路和天空都是透明的,和着空中的月光,把夜空照亮,而我们总是疯狂地玩耍,直到妈妈的呼唤把我们喊回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里都有个月亮”。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里的月亮,这不仅仅是故乡的月亮像妈妈的手,把自己送出家门,还把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梦里牵回了故乡。因为故乡有最美的童年生活,有妈妈做的香甜月饼,还有那故乡的天空上,轻移漫步,挥酒自如的月亮。城市的月光是含蓄谨慎的,故乡的月亮是清纯,明亮的,她肆意地燃烧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时刻化着一缕缕炊烟和母亲的呼唤。

那个没有月亮的中秋

文/宋有理

在人一生中,有些事会忘得一干二净,有些事却深深地印在心底,稍一触动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前几天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说想回当年下乡插队的村子看看,问我能不能去。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40多年前的那个风雪中秋夜。

1968年6月10日,年仅17岁的我作为张家口首批下乡知青,走进了张北县白庙滩公社元山子大队库经堂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活的苦,劳作的累,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最难忍受的是远离父母,被思念和孤寂所带来的情感折磨,尤其是中秋一步步临近,心头所萦绕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更为难以排解。

心情怅然,天公亦不作美。八月十五前一天,竟然毫无征兆地刮起了白毛风雪。天地间仿佛有千万匹银色巨蟒在咆哮厮打,搅起一片白茫茫的寒光。屋里的墙上结了一层霜,水缸结了一层冰,戴着皮帽子,裹着棉被子依然觉得寒气直侵骨髓。挨过一夜,天亮后便觉得浑身乏力,头疼欲裂,刚想翻身起来,眼冒金花,一阵晕眩,不由得又躺了下来。我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躺着,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梦。迷迷糊糊中感到有一只手摸向我的额头,耳畔想起一声轻轻的呼唤,那声音,那身影让我想到了母亲,一种暖暖的温热从心里漾出。我努力抬起依然有些沉重的眼皮,依稀看到了一盏跳动的黄色光焰,油灯的光亮把一个弱小的身影投到了墙上。哦,原来是高大娘———那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太婆。没人知道高大娘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她从外地独身一人逃荒来到苦经堂,经人撮合嫁给了穷得丁当乱响的老光棍高侃,此后人们就叫她高大娘。后来有人不知从哪里得知她曾是土匪头子的老婆,逼老高侃和她离婚,老高侃离婚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安葬那天高大娘哭成了一个泪人。高大娘虽被戴了一顶土匪婆的帽子,但村里人依然亲亲热热地称她高大娘,明里批斗,暗中关照。当时年轻的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对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阶级立场,从未给过一个笑脸,说过一句客气话。高大娘见我睁开了眼,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唠叨开了:“傻小子,这么冷的天,咋不懂得烧炕?家里像冰窖,不冻病才怪呢。”她边唠叨,边从锅里盛了一碗水,递过来吩咐道:“来,先把这碗水趁热喝了。看你的嘴唇都烧起燎泡了。”我这才觉得嗓子干得要冒烟了,高大娘又递过来一盆热水,说:“你先用热毛巾多捂捂嘴和鼻子,往肚里吸点热气,大娘给你弄饭。”我这才发现不仅整盘土炕被烧得热乎乎的,身边还多了一个冒着热气的火盆。此刻尽管风雪还在窗外哮吼,但屋内已经温暖如春了。高大娘麻利地和面、赶片、切条、炝锅、烧水,下锅,打鸡蛋……转眼之间,把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端到了我的嘴唇边:“趁热吃了,吃完了大娘再给你刮一刮,发点汗,舒舒服服睡上一觉,明天准好。”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被自己当作势不两立的阶级敌人的老太婆,颠着一双小脚,顶风冒雪地给自己带来母亲般的体贴与关爱。

感激、感念、感动,泪水一下子涌出了我的眼眶。“傻小子,哭啥?是不是想家了?”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不知说什么。这是我离家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一个没有月亮却又给人无限温馨的中秋,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似乎走过了一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一下子体味到了以前不曾体味的一切,明白了以前不曾明白的一切。

抽调回城的第二年中秋,我特意回村去看高大娘,谁知老人家已经仙逝,站在她与高侃老支书合葬的墓前,望着那一轮黄灿灿的中秋月,由小而大,由远而近,高悬于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上。看见高大娘映在一泓清辉中,美丽而隽永。

笋江中秋月

秋风飒飒,暑气日见消减。尝过新芋新薯,一转眼便是八月中秋了。

这正是泉州八景——笋江月色尽美之时。夕阳刚刚落进西边紫帽山的怀抱,那比脸盆还大的月亮就从东边的凤山升起,像喝多了荔枝酒的醉汉,懒洋洋地晃着。几条彩带在它附近游移着,像被它信手扯来又随手扔掉似的,变幻无常。

站在笋江石桥上放眼东望,沿江一带的竹林,间杂着荔枝树和龙眼树;背光的这面,翠绿的颜色已有些模糊。晚风中,枝叶轻轻摇曳,影影绰绰,拂着初升之月。抚着拂着,那月就顺着竹子一节一节地给拂上来了。到了顶端,月亮被那弯弯柔柔的竹梢轻轻地刷着擦着,渐渐地变小了,薄了,轻了。那颜色也越来越亮,像经玛瑙刀刮削得十分洁净的一个大金球。……

闻名四海的石笋古迹,位于一个小山岗上。岗上有一个天坛,据说古时候,在开元、承天两寺未兴之前,达官贵人的春冬两祭就在这里举行。坛上悬有“三千社稷”匾额,黑漆金字,十分壮观。坛前岩石稀奇古怪,各有形状。那块龙门鲤鱼石上还长着鲤鱼藤哩!石笋就竖在天坛旁边一个永不干涸的小池边,有野花芳草簇拥,高三米多,下圆顶尖,如春笋直立。

离石笋古迹不远,便是有名的笋江。沿江两岸的石堤,一色石砻出产的汉白玉石砌成,经历代风雨洗刷,呈微红色泽。岸上,长着一株株千年古榕,长须飘拂,形如龙飞凤舞。那些服色鲜艳的赏月人群,嬉笑着、交谈着,在岸上流连忘返。

此时,月亮已上中天。潮水定了,风静云散。江水明净如镜,圆月仿佛掉落江中,使人有如置身太空之感。忽有鱼儿跳跃江面,波影荡漾,满江碎银。不一刻,江水又复平静了。望见笋江石桥的十八个桥洞,水面上同时倒映着十八个月亮,像十八面青铜宝镜,闪射银辉,把江面映衬得如同白昼。啊,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十八仙女提灯来了!东岸的清源山,西岸的紫帽山,双双倒影,在江底交颈而眠。据说,这山影就是天宫里的清源神童和瑶池的紫帽仙女,因互爱情深,触犯天规,被点化在笋江两岸三十里外。后来,他们真挚的爱情感动了月里嫦娥,于是在中秋佳节更深夜静之时,嫦娥带着仙女们提灯指引,让他俩通过江底暗道,聚会佳期。其实,这无非是月光的折射罢了,但时至今日,这个美好的神话,却还在笋江两岸的人民中,广泛流传着。

过了十八洞,那悠扬的南曲声就在耳际缭绕。举眼望去,岸上那个雕龙画凤的凉亭上,坐着两个人。抱琵琶的是中年妇女,唱歌的是姑娘。歌声贴着江水,满腹衷情,尽付东海波涛。这时,我的心都被这江水、这月色、这歌声熏得陶醉了……

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月光明媚的夜晚

文/李彦荣

熄灯欲眠,有月光从窗户投射进来,带着山村秋夜的凉意和故乡黑夜的静谧,轻盈地洒在床头。经不住诱惑,遂披衣而起,来到院中赏月。一抬头,见得那月,便醉了——那是怎样的月色呢?清冷?皎洁?明净?许多的词眼在心口徘徊,却总觉得不能够准确表达那一刻的月传递给我的感受。那感觉,就像是穿越长长山洞之后看到洞口光亮的豁朗,又像是挣脱浓稠的黏液束缚后的轻松,还像是连下了一周阴雨之后的一天早晨,太阳突然从天际泻出光明给人的明媚——对,明媚,正是明媚,终于,那踟蹰的情感,如一股温泉从心口喷涌而出,一股暖意升腾而起,流遍四肢百骸,竟驱走了秋夜的凉意。

月光明媚,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感受啊!而我,正是在这般明媚月光的浸润下长大的。

记忆中,童年时的月,特别光洁、明亮,照在院子里,倾泻下满地的银辉。我经常幻想,那满地银辉就是一块巨大的电影幕布,投射在地上的大树斑驳的影子就是电影镜头,风充当放映员。风吹动时,妖怪打架的电影就开演了:只见左边的椿妖张牙舞爪地挥着拳头砸向右边的榆妖,榆妖却灵巧地避开了;接着,榆妖发起攻击,一头撞向了椿妖的胸口,椿妖被撞得后退几步;椿妖愤怒不已,又挥着大拳头击打在榆妖的脑袋上,它们你来我往地战斗个不停。而房妖就像个闲汉,蹲坐在一旁看热闹……风停了,放映便结束了,幻想也就停息了。

还记得,约莫六七岁光景,第一次见到月食。听父亲说,那是天狗吃月呢!我趴着窗沿儿看着,只见月亮一点点被天狗吃掉,最后竟完全不见了。正在屏住呼吸暗暗紧张时,亮亮地,听到村子里有人大声喊叫,还敲着铁盆咣咣地响,父亲说那样会将天狗吓着,便会把吃掉的月亮再吐出来。不一会儿,月亮真的被吐了出来,那一幕真惊奇。月亮又在了,便心安地躺下了。只是躺下后,又忍不住想,那天狗又是怎样的?怎么吃得下月亮呢?那天狗,是不是和我家那条大黄狗一样?

不过,月亮有时候还真和我家那条大黄狗挺像,总喜欢跟在我的屁股后面跑。曾经有很多个夜晚,抬头便发现,月亮总会跟随着我,我跑快,它也跑快;我猛地停下来,它也立马不跑了;我掉头跑时,它也跟着掉头跑……彼时,月光下,只见一个小孩儿,脸对着月亮,跑跑停停,来来回回,自得其乐……

乡村的夜晚,永远是属于月亮的;乡村的月亮,又是属于孩子的。

多久没有见到这般明媚的月光了?大概自从进入城市之后,便没有了吧!其实,城市也有夜晚,也有月亮,只是城市的灯光越来越亮,楼越来越高,月亮便黯然失色,可有可无了。更遑论雾霾漫天,月亮更是难觅其踪。城市的月亮,也与孩子绝缘了。他们仰望的目光会被林立的高楼弹回;他们的迈出的步伐在逼仄的空间中畏首畏尾;雾霾淹没了月亮,也湮没了童真的想象……讽刺的是,他们却知道“圆圆的月亮像玉盘,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甚至有些孩子还知道,蟾宫月娥只不过是峰壑斑驳的石头和毫无生机的寂静,“天狗吃月”只不过是地球、太阳和月亮处在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天文现象,“月亮走,我也走” 只不过是参照系变动产生的错觉而已……但“知道”并不意味着拥有,就像很多孩子可以随口说出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却从未见识过、持握过真正的镰刀一般,脱离了生活经验的“知道”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浸润生命的灵光。更何况,知道的越多,也就离诗意和美越远。

夜越发深了,乡村已然酣睡。进屋后,还是感觉没看够,又提了个小凳来到院中,坐下来看。月亮挂在天空,我却一点儿都不觉得远,仿佛伸出手便可触摸到它一般,那么近,那么亮。此时,我才体会到刚上大一时女老师的感叹,“真的是可以摘到的!”她信誓旦旦地向我们描述草原故乡的星空明月,说得那样认真和严肃。那时候我刚离家,还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情愫,而几多年后,在我的故乡,我也有了这般的感喟。

明日又要远行了,行囊早已打包妥当,鼓得再容不下半丝半缕。但即使放弃其他所有东西,我也要将这明媚的月光打包进去,只愿在我身处异乡时,在一片高楼中,在满眼尽是霓虹的迷茫中,可以随时从背包中掏出来,咬一口,慢慢咀嚼……

寺台行

文/未江海

从临城魏家庄向西沿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上。至顶时,停车小憩,回头东望,一抹绿色倾泻而下,奔腾远去,恍如置身天际。北边立着“小天池”三字的大牌坊,因无缘拜访,想是北边一池清水,便无怪乎“小天池”之称了。站在这太行山中部的东大梁上,向西远眺这纵横南北,绵延不断的太行山脉,满目葱翠,气势恢宏,不禁心中激荡,遥祭那些在太行山上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先烈们!是他们留住了这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留给了后辈们无尽的财富。

翻过东大梁,经过几个急转弯后,便到了谷底,沿路左拐,行不远,便是寺台村。盛夏季节,空气湿度大,抬头望时,云海流雾,轻飘漫舞,群山隐约其中,宛如仙境。一汪清泉淙淙而下,流进一依山而建的溢流坝,水漫坝而过,形成小型的瀑布,倾泻而下,撞到坝下的巨石,水花四溅,如雾似尘,夹着一丝凉意扑面而来,虽不雄伟壮观,却也别有一番气势。水清凛冽,乱石堆立,鱼虾游戏其中,身处其间,若置身世外,俗念顿消。

涉水而过,一条就地取材,半天然半人工的石径在青草、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曲折而上,直到淹没于云雾缭绕之中,宛若天梯。拾阶而上,杂草生长茂盛,遮掩了石径,需一路拨打一路前行。渐行渐高,大约行至三分之一处,一块大石矗立于右拐处,书“盘古石”三个大字。石色青润,石身层层叠叠,石旁一草木生成的天然拱门,躬身而入,层叠的石身宛如浑然天成的石梯。登梯而上,立于盘古石顶,俯瞰寺台,满眼绿意,青砖红顶的房屋隐约其间,鸡鸣狗吠遥闻,断断续续已有炊烟升起。四面环山,玉带缠腰,公路如练自峡谷间穿出,若非有此,真似不知魏晋的桃源仙地。

拐过盘古石,极目尽是树木,只见石径路一直向上淹没于丛林深处。继续前行,各种林木交错,遮天蔽日,凉风习习,虽是酷暑,却有秋高气爽之感。朋友说,这一带森林覆盖率90%以上,植物600多种,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0多棵,是太行山植被丰茂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远离雾霾,置身于这天然的大氧吧,拥抱着最真切的大自然,一时恍惚,是自然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远离了自然。

路仍在继续,却已有人陆续返回,去农家小院享受特色美味了,最后只剩下我与妻。登至红叶坪时已是午后两点了,红叶坪是石径路的尽头,海拔1000多米,形如一把圈椅,三面树木环抱,西向是半圆形的深沟,一直向北延伸与蜿蜒的山脉连成一体,尽头的山脚下,尚有误点的炊烟升起,寂寞而宁静。我们在一棵古老的橡树下共进了午餐。有人说,橡树不同于其他树种,她最知道珍惜,别的树叶子落得很快,一夜秋风落满园,而橡树的叶子是随时间推移,一点一点地变换色彩。初秋还是满树的绿色,渐渐开始泛黄,随后才层林尽染,叶子铿铿锵锵地落下。橡树的落叶仿佛只是缓慢的远离,犹如美人迟暮,对容颜无限的留恋。一棵橡树的叶子掉光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在这百十年的秋风秋雨中,橡树依然保持着风度,护理着容貌。我注视着妻子,说当生如橡树,待红叶绚烂时,我们还来。踩着厚重的落叶,我捡了些橡果,想给妻子做个手链。

在红叶坪短暂休息后,便沿着月亮泉的路标,拐向了东南方向的土路。月亮泉多么诗意的名字,一边走一边想象着它美丽的样子。路越走越窄,有的地方需弯腰通过,路边散落的植物果实也越来越多。随手捡了几个山核桃,不过都没甚成色,文玩核桃的日益盛行,使得成对有型的山核桃早被抢摘一空。天色暗了下来,空旷的大山愈显寂静,茂密的树林深处不时会窜过一两个小动物,妻有些怕了,催着返回,而月亮泉还遥无踪迹。无奈,我们带着对月亮泉的无限憧憬,遗憾而归。

朋友早已在自家小院准备好了晚餐,野韭花炒丝瓜、清炖笨公鸡、熏猪肉、尖椒炒笨鸡蛋,都是取自最天然的食材。最感山里人实诚的还是菜锅里煮饺子,柴火、铁锅最纯朴的加工方式,带有农家气息的精致与奢侈。

寺台的山、水、人,还有那唇齿留香的美味,橡树的红叶,神秘的月亮泉,都牵着我的心,我想我还会再来的。

夏夜

文/何紫媚

今夜,我坐在石榴树下,静静地看着星空,托腮在想,哪一颗星星会是爷爷的呢?又是五月天了,晚风吹过脸庞,夹杂着一股沁人的石榴花香,这棵石榴也栽有十几年了吧!而栽树的人已经离我而去。

记忆开始翻滚,记忆也开始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回想以前的日子,以前的夏日,虽然有些艰难却也是苦中作乐,在劳动一整天过后,我们一家人会围着吃晚饭,老老少少,说说笑笑,然后等着夜晚的到来,月亮的到来,星星的到来。

而五月是仲夏的夜晚,仲夏的夜最让人感到惬意舒适,因为夏日的晚风特别凉爽,天气还不是很热,而农作物还有一段时间再收割,所以,农家人可以好好享受这些夏日的夜晚。

如今,我坐在奶奶家的木凳子上思绪万千,感慨连连。十几年前,我对这樟木做的木凳如此依恋,靡靡的香,伴着冰凉冰凉的晚风,吹过身边,衣服也随风鼓荡,像极了盛开得正艳的紫牵牛,大大的喇叭朝天上仰着。

我端坐在这小小的木凳上,头乖乖地贴在爷爷磨砂般的膝盖上,凸起的膝盖骨戳着耳根子有点疼,但他的故事总是那么诱人,丰满的故事和嶙峋的骨头都留在我圆圆的小脑瓜里。爷爷在一旁轻轻摇着松软肥大的大蒲叶扇,有时这把带有香草味的大蒲叶扇会刮过耳朵,可却感觉如此幸福,好像在提醒我不要太快睡着了,爷爷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挨坐在这小小又方方的木凳上略显尴尬,我长大了,奶奶却苍老了,而你却不在了。晚风流窜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石榴绿得晶莹的叶子在使劲摆着,似乎是耳边你叨叨不停的絮语。

月亮出来了,今晚的月亮真亮,仿佛遗落在人间一面巨大的镜子。此时,天上的你看到地上的我们了吗?我们又坐在繁盛得如太阳伞的石榴树下乘凉,打牙祭呢!今年的石榴花开得好尽情,在风中窸窸窣窣地打闹着呢!今年这树的果子结得真晚,是不是为了多让我们闻闻这熟悉的过去的味道呢?

这雪般的石榴花像簪在旧时少女头上的碎碎花,星星点点的步摇,细细碎碎却又绽放得像春节时的烟火那般灿烂。细细长长的鹅黄色花蕊中透出醉人的清香。绿的叶,白的花交融在一起,像画家笔下千年的丹青。这样美的夜晚,你看到了吗?还有呢,水溶溶的月光铺满了一地,照得院子格外发亮,好像刚刚冲完澡的娃娃,清爽而宁静。你说,夏天的夜晚最美,真的,你是对的。

还记得,每到知了一阵疯狂的叫嚷后,你总会搬出你不知用了多少年的老藤椅,咯吱咯吱响着,发出沉闷而古老的声响。而我们这些孙子孙女就拉着两三幅你编织的席子摆在水泥地面上,你追我赶地玩着游戏,可还是要说你编的席子太耐用了,任我们双脚来回地踩踏,好几年过去了,只是褪了颜色,但却没烂,可见你的手艺太好了!

曾经多少个夜晚,只要一听到你拖着沉重又闷闷的声响,就知道你又穿起了木屐鞋,这双鞋笨重得像缺水的两尾鱼在草岸上猛拍尾巴的样子,真的让我们笑个不停。你却认真地说,这鞋好,虽有点笨重却耐穿,能穿就不要浪费。你就是这样淳朴的人,怪不得村里人人都愿意亲近你呢!

夏天的夜晚真美,你躺在老旧的摇椅上扇着大蒲叶扇,有时手边还捧着一大碗浓茶,知了一波又一波地吟诵着属于它们的诗篇,而你嘴里却也在讲述着你的平凡事迹,我们这些孙子孙女眼睛直溜溜地盯着你开开合合瘪瘪的嘴角,躺在席子上静静地听着。有时折了石榴枝来掏你耳朵,你也不生气,然后用宽大又长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我们小小的脑袋。但如今我却再也不能这样子做了,因为你去了天堂,在另一个地方看着我们成长。

星星围着月亮,月亮罩着星星,只有夏天的夜晚才看得最清楚。你瘦削而清癯的脸映照在白茫茫的月光下显得更沧桑了,你的故事太多了,所以,夏天的夜晚是你最期待也最享受的时刻,把你的一生,把你的过往,把你的故事一一叙说给后辈,让他们懂得生存的规则,让他们明白做人的原则,让他们充满勇气与力量,去走属于他们的人生道路。你的经验给了我们警醒,但更是你的爱一直给我们鼓励。在挫败时,在快要轻言放弃时,在无言叹息时,你的爱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正视失败的智慧,活得倔强不屈的动力。

爷爷,夏夜,因为有你,我再也不害怕生活中的阴暗面,因为有你罩着我,我不会再迷路,我会一次又一次加满勇气重新上路。

月光曲

文/晴风

月亮的光,带着冬日的清凉罩着那个小屋。小屋传出来的却是脉脉的墨香,那个夜变得不再清凉,只有温馨。

我喜欢墨的味道,在宣纸上瞎涂乱沫,抹完了,就玩够了,不管了,但见你略蹙的眉头,还是拿起那支笔,还是在那张纸上,绽水添墨在那些个墨点上润着,看啊,大个的墨点变成了圆圆的月亮,旁边还有眨着眼的星星,一条小河在月光下波光粼粼,小船儿静静地守护着河边,小树的影儿斜铺在小船上。你说,你喜欢这夜的静,我说我喜欢这月光……

今夜我还是拿起那支笔,又在宣纸上润着,却怎么也不是心里的感觉,我放下笔望着窗外,又是那样明亮的月光,却不见了那人,再看看那支笔依然放在那,没有人替你收拾,墨已经干了,我知道今夜你不会来,但还是痴痴地望着那只笔,想幻出奇迹。

轻轻地挪出屋子打开院门,呆呆地站在那,月亮的光很亮,打出树的影子,铺在地上,也被墙折起一些。月亮也照着我的心,心事也被月亮折起,月亮说要把我的心事折起来,再放射出去,放到你的窗棂,触动你的心坎,替我完成那份心情的画作,我依稀听到你铺纸的声音,感受到了你的心动,感觉到了你手中的笔在动,那墨似滴在我的身上,沁入我的肉体,注入我的血管,你也感觉到了我心的澎湃,脉搏的跳动,鲜红的血液在缓缓的流淌,起伏的胸脯淡淡的气息,我的情愫牵动着你的笔,你笔上的墨嘀嗒出我的心情。

扑愣愣一群飞鸟飞走了,哦,真不知道在这静静的夜里,在那树梢深入还藏着一群飞鸟,是我惊飞了他们吗?他们到是惊醒了我,我转回身,把月光丢在了门外,任由那月光散入千家万户,也折起他们美丽的梦,点染出漂亮的夜空,奏出一曲曲祥和月光曲。

村庄简史

文/季川

农具很铁

农具高悬,农事就风平浪静。农具走动,农事就心潮澎湃。

钉耙,锄头,锹,镰刀,扁担,箩筐,麻绳等等,它们乐意活在乡村,乐意与村民们终身相伴。

麦苗青青之时,稻浪翻滚之时,棉花绽放之时,大豆丰满之时,高粱泛红之时,这些农具都会出力流汗,或翻耕或栽种,或灌溉或施肥,或肩挑或手提,从不懈怠也不厌倦。

农具很铁,就像铁打的父亲,一生厮守着母亲,护佑着农田与我们。

夜深人静,农具们也会舔舐自己的伤口,或是锋利被挫折,或者锃亮被暗淡,或者细腻被粗糙,或是数不清的劳累需要美梦的减压。

我敬佩这些农具,仰慕这些无私奉献的品德,农具很铁,是的,我们一生都不能忘恩负义。

古井情深

那口古井,隐藏着月亮的身世,还隐瞒了拥有太阳般的胎记。

风在天上飘荡,云在头顶掠过,偶尔的鸟鸣照见了她内心的涟漪与荡漾。

这是老宅的宝贝,也是日子的护身符。一个家族的荣辱,就系在井绳上,一只木桶空空地落下去,满满地提上来,时光啊有时会溢出,有时会晃动,我的亲人啊,正被岁月的那只手紧紧握着。

一茬一茬的人走远了,背井离乡,去寻找外面精彩的世界。一拨又一拨的人又回来了,井然有序,一个个叙说着咸涩的思念。

而古井像千年的长者,耳聪目明,坦坦荡荡,人间的善恶,时事的无常,尽在无尽的沉默中,尽在大爱的眼神里。

这口井,其实她就住在我们的心房里,她温馨温暖而又甜蜜,她朴素朴实而又待人诚恳,她在,我们就心安。

农田广袤

农田广袤,粮食让我们现世的胃口如此安稳。庄稼性灵,你投之以桃,她就报之以李。

田埂青青,一茬一茬的禾苗,一株一株的穗子,伴着天地的晨昏,伴着日月的容颜,也伴着种田人的疼痛与快乐。

大风刮过,庄稼受伤又受累。大雨倾盆,庄稼无奈又无语。大旱来临,庄稼干渴又干急。虫害来袭,庄稼生病又生疼。田野见证,四季轮回,村民们有担忧有担当。

汗水入地,细润无声。耕牛给力,犁铧敞亮。劳作与丰收互相信任,田野与村民互为自己。

草垛守望月亮,月亮守望村庄,村庄守望亲人,亲人守望明天。

明天的田野,依然信心满满,生长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希望。我愿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种下热爱与感恩,种下泪水与幸福。

炊烟袅袅

炊烟是一株最柔软的植物,活在我们的思念中。它升起,日子就红红火火。它飘散,往事就找不到云烟。

无数个晨昏,无数个平平淡淡的日子,炊烟呼唤着村民们,从田间地头,从额上的汗水,从疲惫的双肩,从匆匆忙忙的脚步,回到家的港湾。

那些屋顶栖息的鸟雀可以作证,那些雨雪飘落的身影可以作证,那些大大小小的风声可以作证,那些灶膛里燃旺的柴禾可以作证,热气腾腾的米饭,洁白如云的瓷碗,忙进忙出的笑脸,都会被系着蓝围裙的母亲和盘端出。

一天的光阴太短,一天的炊烟漫长。被炊烟喂养过的人,都是有福气有缘分的人。被炊烟惦记的人,都是走了千里万里也能回头的人。

炊烟的一生,珍藏着我们的胃口与旅程,据说这胃口就是回家的理由,这旅程就是通向反哺的那条路。

月亮堂堂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岁月已匆匆走过多年,没留下一丝痕迹。

那是父亲在田地里披过的月亮,那是奶奶在油灯下缝补过的月亮,那是妹妹出嫁时流过泪的月亮,那是母亲梦里牵挂我们的月亮。

村庄青睐的月亮,她照见过草垛的呼吸,点亮过屋顶的瓦片,拧开过犬吠的音响。

夜深人静时分,小河怀抱着月亮,树木头顶着月亮,庄稼们呼吸着月亮,泥土枕着月亮安然入眠。

天空深邃,夜色无边无际,只有月亮还在散发着温馨温暖温情的光芒。月亮堂堂,人世苍茫。村庄安宁,静待花开。

我愿意深深亲吻我那美轮美奂的故乡,我愿意不动声色与故乡的明月一起守护记忆的年轮。

望月

文/刘腊梅

对于这个城市,这两天的天空蓝得有两分妖冶,却是一点不掺假的,是那种高原上的辽阔与纯粹,掏心掏肺,把最明丽的脏腑剖给你看,太阳和月亮便格外热烈和妩媚了。

傍晚时分,太阳将最后一抹亮红努力涂在天边,主体暗下去,背景浮上来,所有沉淀下来的红都泼出来,倾心倾情的样子。云便浓一层淡一层地燃起来。月亮开始被一点一点娩出,有模糊的晕影,让人想到生命,你不由得替它攒着力,好像你们身上共同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共同创造着一个神奇的生命,无数个夜这样的分娩,被你目睹与证实,你也跟着伟大起来。当月亮升起来,褪却了它血红的胎衣,那遥远的初啼在你的心里呼应,那皎白的颜色,是温婉与宁静,是柔情与诗意,是千百年来一点一点累出的好。那一分不圆满恰是两分期待,像母体精心孕育的女儿,你看她一寸一寸升起来,一点一点白起来,那样高远,却又是可以贴着心的样子,像和情人或是母女间的对视,言在外,而意在心。

暮色渐合,云的红衫被太阳一点一点收了回去,月色为之披上了白纱,更是一副可亲可人的淑女样子。浓黑的树枝被风摇得有两分鬼魅,时不时长长地伸进月亮里,将之不等分割,像是从月亮里长出来,你以为吴刚还在执著,神话还在续写,似乎那伐木的铿锵之声正远远地传来。当它爬到梧桐枝上的时候,诗意的梧桐叶给了它几分羞媚,添了几分画意。风摇叶动,是女子轻滑过丝弦的指尖,是初恋的流年。当它滑过楠竹林的时候,竹叶剪剪,竹影摇摇,把月影也摇乱了,在这多情的摇曳中,你的心也跟着悠悠荡荡,所有美好的人和事都被生动地剪影,你万千的心事便不再是秘密。当它跃入水中的时候,整个水池都生动起来,天地间唯此处清明闲静,月色让你还原,那份赤祼祼的光洁,进入你的魂,你不经意间已被它完完全全占有,通体透身的,你甘愿被它掳掠,被它消融,随它去留,与它共生灭。当它升上中天的时候,高远孤绝,却是和你对话的样子,好像交付了心,等你收藏,它被浮云遮住了的脸,却是欲语还休,等你宠的样子。它的缄默,却是千言万语,它的静谧,却是水袖长歌,它的漠然,却是明眸秋水,它的款款柔情,将种在今夜的梦里。

风轻轻地来,虫低低地吟,被月色笼着,是夜之宴。心染上一层淡淡的愁意,回顾的情愫如此鲜活迫近。你便被一切关联着,又是超然的,你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万物的附属,就这样,淹没在夜色里,交给月色去洗涤,濯一个透明的魂!

调皮的星星

文/杨韵琪

吃完晚饭,我和妈妈出去散步。我抬头仰望天空,发现天空是那样的美丽,明亮的月亮像一盏明灯,高高悬在天空中。星星们一闪一闪的,仿佛一只只小睛睛调皮地对我笑。我幻想我就是其中的一颗星星。

太阳公公回家了,月亮婆婆起床了,开始夜晚的生活。月亮婆婆对星星们说:“孩子们!婆婆这几天要出远门,你们自己在家玩吧。”月亮婆婆嘱咐星星大哥要管好弟弟妹妹。月亮婆婆走后,弟弟妹妹们开心得又蹦又跳,星星们齐欢呼:“月亮婆婆走了,我们可以自由地玩喽!”因为月亮婆婆嘱咐星星大哥要管好弟弟妹妹,所以星星大哥一刻也不放松。星星们有的玩游戏,有的玩云滑梯,有的在云朵上睡觉……这可难倒了星星大哥。这边刚停下,那边又开始了;那边刚平静下来,这边又闹了起来。终于,星星姐姐回家了,星星姐姐和星星大哥一起管理这群调皮的小星星。有一只非常调皮的星星,星星大哥和星星姐姐都管不下他,其它的星星都睡觉了,就他一个在做恶作剧,其它的星星又被他给吵醒了,也跟着调皮的星星闹来闹去,弄得星星大哥和星星姐姐没办法来管这群调皮的星星。无奈之下,星星姐姐只有把月亮婆婆找回来。星星姐姐飞速地在天空中划过,划出了一条美丽的白色的弧线。

很快到了白天,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出来了,准备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星星们也都回到了月亮婆婆的怀抱。

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