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散文

2022年12月23日经典文章

喝酒的散文(精选21篇)

阳光沸腾的雪

文/任冬生

那个秋叶飘零的早晨,我怀揣那张决定我前途命运的薄薄的纸,别离了大山和父亲,向西,向西,只身去那个远在天边的阿坝草原报到。汽车翻过大山后,便完全暴露于无遮无掩的旷野之中,像一叶颠簸大海中的小舟,随时有被巨浪掀翻的危险。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草原,无边无际的草甸,低矮又深邃的天穹,结实又轻灵的絮云,像一个久违的梦,打开我禁锢的心灵和眼睛。可是,在短暂的新奇过后,我便被这来自身外的巨大的空,推向了悲观迷茫:在这茫茫的宏天阔地中,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我会不会在这漫无边际的空中迷失了方向?

到了中午,汽车抵达我此行的第一站——若尔盖,便不走了。司机说须明早换乘甘南的车到阿坝。我心有戚戚地拖着棉被和皮箱,在车站破旧的小旅店挂了号。时值九月,若尔盖竟奇迹般地飘起了鹅毛大雪,漫天雪片旋舞,阴风刮骨,气温骤然降到零下,给我一个措手不及。这扑朔迷离的雪,这寒彻筋骨的冷,越发加重了我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悲观迷茫。我心情抑郁,万分沮丧,裹着父亲硬叫我带上的那件羊皮袄,焐在被窝里取暖,望着墙上的斑斑锈迹发神。

下午,我的肚子实在饿极了,才冒雪出门,找了一家小馆子,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子上,要了一碗牛肉面块。这家馆子虽小,却紧凑地排放了四张餐桌,中间还安置着一个火炉,炉火正旺,满屋温香。我的身心稍微暖和过来。屋里只有两位客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坐在门口穿着厚实藏袍的老妇人。老妇人高颧骨,深眼窝,皱纹如刀痕,脸像一张风干了的黑牛皮。而她那双眼,却像淬火的鹰眼,一直在我脸上烧来烧去。我一时心怯,低头假装欣赏桌布上油腻腻的残破的花。老妇人竟然得寸进尺,从怀里掏出一瓶东西,重重磕在桌上,还叽里呱啦地冲着我喊叫起来。我假装没听见,也听不懂,继续故作高深地欣赏桌面上的残花。过了一会儿,女老板出来替我解围,说,老婆婆看你冷,请你喝酒暖暖身子,你怎么不领人家的情呐?请我喝酒?我抬头看看女老板的白脸,又看看老妇人的黑脸。她们的表情,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伪善的陷阱。我才来草原第一天,怎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个有着凶神眼光的陌生人喝酒?要是她们合起来坑害我,我该怎么办,我该不该喝?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老妇人居然提着酒瓶,坐到我对面,还要了两个纸杯,斟满了酒。还把一杯酒递到我的唇边。看来不喝是不行了,我把心一横,小心翼翼地呡了一口,火一下子烧到我的脸上和胃里,很受用。老妇人咯咯嘎嘎地笑了,女老板嘻嘻哈哈地笑了,我也跟着挤了挤脸上的肉。我这一开口,老妇人便不依不饶了,她知道我听不懂藏话,也懒得废话,大口喝着酒,一个劲地催促我喝酒。转眼间,我们便干掉半瓶老白干。牛肉面块上来了,我有意讨好她,也为还她的酒情,叫老板给老妇人分了半碗,我们俩边吃边喝。在酒精作用下,很快,我的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全身火烧火燎,大汗淋淋,头顶甚至喷出暖气来。迷糊中,我一改被动局面,开始频频举杯,强迫老妇人干杯,还把酒直接送到她嘴里去。老板娘顺势刮去我的棉袄,我已管不了那么多了,要怎的就怎的吧。到后来,我便什么也不记得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小旅馆的床上,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我的脸上,像狗暖热的舌头。我揉揉眼睛,敲敲脑袋,冥想了一会。突然,我像屁股着了火,急忙离开被窝,下床打开皮箱,一样一样清点东西:钱包尚在,钱一分没少,棉袄还在……这时,旅店的服务员跑来叫我,见此情景,像是明白过来,说:小伙子,你昨天晚上喝醉了,一个藏族老婆婆和一个回族姑娘,找了好几家旅店,最后才把你送到这儿来的。嘿嘿,昨天酒喝得舒服不,昨晚睡得好吗?我像是被人发现了见不得人的隐私,满面通红,无言以对。服务员笑了笑说:我帮你提皮箱,车来了,你该上路了。

一路上,看着车窗外阳光沸腾的积雪,我的内心一片敞亮。我突然被一种温暖驱动,精神饱满,一往无前,向西,向西,向着那个有雪的冬天奔去。

酒香动情

文/游水方

酒,乃杯中之物,醇香芬芳,本无情感,却有动情之能。韦庄有“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的诗句,当然这里并非指酒多情,而是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诗人与酒变得多情起来,常常借酒浇愁。酒易动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境,喝酒就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这是沉浸在喜庆中的祝酒,酒的醇香便张扬着欢乐的气息。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这是英雄赴敌前喝酒,这酒催生了一种临危不惧的气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的诗句,诗中之酒便弥漫着行乐人生的情调,竟成了后世劝酒的名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友人即将离别时喝酒,这酒便渗透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李清照孤独凄苦时喝酒,这酒便散发着凄凄惨惨戚戚的忧伤情怀。

酒,是兴奋添加剂,是友情黏合剂,是忧愁缓和剂。喜庆日子,大家开怀举杯,其乐融融。家人团圆,大家把酒叙伦,其喜洋洋。朋友相聚,大家推盏话旧,其情切切。

酒香动情,如喝酒多了,情就动过了头,此时,酒就成了理性的麻醉剂。医生就十分理性地告诫说,酒少喝提气,强身健体;多喝伤身,乱性失态。

何谓之少,何谓之多?那次,我在车上听人说,喝酒有“星星、月亮、太阳”三种喝法,“星星”是拿小杯喝,“月亮”是拿大杯喝,“太阳”是拿大碗喝,“星星、月亮、太阳”就把喝酒量化得很具体形象了。我还听朋友说过喝酒四层次理论,第一层次甜言蜜语,第二层次豪言壮语,第三层次胡言乱语,第四层次沉默不语。这四个层次是从少到多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位名人说过,从猴子变成人需要成千上万年,从人变回猴子只需一瓶酒。此话信然。酒喝多了,人就发生了质变,成了猴子。

一个酒鬼醉熏熏深夜归来,在村里大喊,地震啦,地震啦,结果全村大小老幼都慌慌张张地跑出家门来。大家你问我,我问你到底是咋回事,谁也懵然。后来见到酒鬼倒在村巷边,满身酒气,才知道是他作祟。

一个酒鬼夜里醉骑自行车回家,半路跌倒在地,车躺在路边草丛里。他爬起来,竟不要了车子,东倒西歪地走回家。第二天醒来,不见了车子,疑被偷了,他竟在村里发疯般大骂起来。

一位领导喝醉酒回单位,几个人护着他进了电梯,他竟以为电梯是卫生间,把裤链拉开,要在此小便。有人大声说,这是电梯。他竟说,你骗我。

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摆摆去厕所。撒尿时,咚咚咚咚地响。甲说,谁又倒酒了?乙说,倒了就干,喝个痛快。甲说,总量控制,就这一瓶。

凡此种种醉态,皆因喝酒过量之故。酒有贵平之分、等级之别,平民百姓喝的是“土炮”(乡下米酒),达官贵人喝的是路易之类。喝酒虽有等级,而醉态与酒之等级无关,不管什么酒,喝多了都会出现醉态。而不同等级的酒为醉态付出的代价却大大不同,喝一罐“土炮”也是几十元,喝一瓶高级酒动辄几万、十几万了。有人算过,喝一杯高级酒,成千上万,可挽救一名失学儿童,可救济一家贫困户。有人喝多了,又从口中吐出,多可惜。当然喝“土炮”有时也会付出很大代价,听朋友说某某喝醉了还开摩托回去,结果路上撞了人,不见了两万多。

酒乃动情之物,喝酒切莫让情动过了头,以适度为妙。宋朝诗人邵尧夫曾赞喝酒的妙境:“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在他看来,喝酒以微醉为妙。如若喝了星星喝月亮,喝了月亮喝太阳,喝得醉熏熏,丑态百出,那还有什么情趣呢。

闲话说“酒”

文/闫宏云

大说起喝酒,我的话题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说起以前二三十岁年龄,正是喝酒猖獗的时期,曾经可以说一次能有“斤把不醉”的量,记得初中毕业后,一个在胡河村子的同学结婚,我去行情,一大群同学相聚,年轻的二逼们到一块免不了拼酒,一个中午至下午,拼起三张桌子来,我打了一个通关,人不算少,二十几名汉子,我那天的拳法还算争气,五魁首六六六打了个上手通关,但也带挂了三十几杯酒,傍晚骑自行车回家,那个冬天正下着中雪,骑着骑着,就不由自主掌握的车把倒在路边,不知多长时间,白雪一直下,我被一阵阴冷激醒,爬起,满地雪白一片,我爬过的雪地一个人样的图案,起来浑身一阵冷颤,赶紧往家赶,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

酒,能让人想起很多往事,有快乐,有幸福,也有惆怅。酒,可以让人倾诉情感,可以放大张扬你的个性,可以让人在清风细雨中,浪漫得疯疯癫癫,浑身淋漓得一塌糊涂。还可以让醉酒的人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口无遮拦,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想做,浑浑噩噩,几乎什么都清楚,什么都不知道。

为酒,我丢过几千大洋,为酒,我误过多少事,为酒,婚后没少吵过架,为酒,被妻关过多次门外,步入中年后,经医疗检查,由于年轻时喝坏了胃,伤了肝,所以自觉地克制了起来,近几年喝酒逐渐压缩克制收敛了许多,不逢聚会不喝,不逢年节不喝,成了自己自定铁的定律。

记得那几年,每当夏夜,我喜欢用点酒来淹没我的寂寞,然后,一个人在洛河畔散步。我喜欢一个人喝点酒后散步河畔的这种感觉,正是与自己独处所需要的,所享受的。秋夜,我有时把自己喝得落花流水,我走在寂夜少人的河堤岸,满身的酒气,在风中,在夜色下,寡言而欢,那一刻寂寞可以放大,寂寞可以淹没,孤独也会有。酒后,莫名的忧伤,几多这样的夜晚,是自己最真实的时候,谁知寂寞总会让我拿起手机给朋友说一些似懂非懂的话,还有一些小清欢,忧情怀,感觉特别的爽,特别的轻松,我把自己放逐得彻彻底底。酒醒后,才知老婆已关店门而睡,又得叫门了。——那些年,喝酒淹没年轻的光阴,那些无以言说的豪放和二逼,就是我年轻时的我。

总之谈起酒,回想起来的故事很多了,但它毕竟也是调剂人生一大乐趣和惆怅的液体,一种心情释放的通道和空间。现在依稀记得,我喝酒的所有经历。

每个人都有几个相交的朋友,特别是男人只要有喝酒的习惯,总有几个可以随叫随到的酒友,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有时,或高兴,或不高兴,甚至情绪消沉时,一般在傍晚,我便会约上几个哥们小聚一下。刚开始,那种氛围很好,在一起喝酒,在一起抽烟,在一起畅怀共饮,在一起对酒豪拳地饮,在一起感叹人生几何!说些二球话,胡吹冒撂,那一刻,男人举杯畅饮的瞬间,真是豪杰也,大丈夫岂无酒量,总有一种英雄本色。可是,酒过三巡,腔调慢慢升高,酒壮怂人魂,天底下,谁都敢得罪,谁都不怕,本来已经喝多了,真话里有假话,假话里面有笑话,喋喋不休,眼前的世界谁都不尿。可是,我每次酒后都在深深的自责,痛恨自己,下次酒后一定要把控好自己(这样不至于酒后老婆的抱怨,而手机先后摔了四个的二杆子)。

我一直知道,这算是每个人酒后,最让人讨厌的弱点了,它好在总不至于要命。人们不是总是说:酒有时是个好东西,有时真的太坏了。可是每个曾经喝醉酒后的男人,都一次次说一定要戒酒,都一次次又再喝高。我说:男人的酒,喝了戒,戒了喝。酒,实在是有诱惑的,从而中国人喝了几千年。

每个人年轻时,喝酒豪情万丈,有时不是件坏事。但是,爱酒,却不易贪杯,毕竟多饮易醉会伤身。可恨的是,有时醉酒后还会伤及家人和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有一天我悟懂了酒的真正含义,懂酒的人——饮酒才会把握恰到好处,点到为止即可,方可品出白酒醇厚绵甜之味,懂酒的人——才知酒文化的魅力所在,才能品出那份难得的饮酒快乐美妙之事和从容了。

喜欢一个人的行程,喜欢感性写文。喜欢一个人品茶,闲时偶尔独饮几杯,不再耍二杆子了,一个人沉思,喜欢简单做自己,实在干事做人,适应简单的生活。

爱喝酒的老爸

文/曾子丹

“呀,真香!”你们瞧,老爸趁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饭时,又偷偷打开酒瓶闻了起来。据我观察,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三次了,肯定又是肚子中的酒虫在作祟。“老爸,你可别忘了和老妈的‘约法三章’哦。”我上前提醒老爸。

唉!说起我的这位老爸,他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缺点,爱喝酒。他爱喝酒不说,还因此误事。因此,老爸就和老妈“约法三章”——没有妈妈的准许不能喝酒。

可怜的老爸,看了看拿在手中的酒瓶,又无奈地放下。“瞧你,真没出息!酒虫又作祟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端着一盘菜出现在爸爸的身后。老爸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你今天就喝一杯吧。”看到老爸的可怜样,老妈动了恻隐之心。“太好了!”老爸连忙找来一个酒杯,拿起酒瓶就朝里倒。“慢!”老妈忽然伸出了手,从老爸的手里夺过了酒杯。“怎么,你想出尔反尔?”老爸的嘴一下子张得很大。

妈妈笑了起来:“不让你喝酒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看看你,血压都高到什么程度了。只能喝一点。”说完,给爸爸斟了一小杯。

老爸一听,一下子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仰头,一饮而尽。“老爸,来,我也敬你一杯。”我也为老爸斟了一小杯。

瞧我的老爸,更是乐得找不着北了。“好!好!”话音未落,那杯酒又下了肚。“来而不往非礼也。来!我敬你们母女俩一杯。”老爸的手向我手中的酒瓶伸了过来。“你想得挺美,过一过二不过三。”妈妈连忙从我的手里抢过了酒瓶,顺势打了一下老爸伸出来的手。“唉。”看着老爸那尴尬的笑容和那伸出来的手,我和妈妈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起来。

一杯小酒 二三知己

文/林海一树

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一个人喝酒什么意思?为了喝酒而喝酒,只体味酒的原始本性,追求一种感官的刺激。如果一个人对酒当歌,人们会把他当做酒疯子。要么就是借酒消愁,俗话说的好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入愁肠,往昔的悲伤、苦涩就一股脑的搅动起来,于是变本加厉复制悲苦。所以喝酒还是不要独酌的好。

喝酒要和朋友在一起。也不是寂寞,也不是空虚,在工作或生活的闲暇,找一个小酒馆,或者是在家里,邀二三知己,几碟小菜,不必奢靡,喝上三两杯,那种感觉真好。先是几句小客套,然后是小感慨,杯酒下肚,酒酣耳热,感觉来了?——

或儿女情长:你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学习的时候不下功夫,工作的时候,付不得辛苦,穿着却讲究名牌,什么骆驼、耐克、老人头五花八门咱都没听说过。他说唉,花就花吧,不给你惹事比什么都好,张二的儿子一棒子,把同学门牙打掉三个,赔人家好几万,这不张二天天在给儿子打工。

或侃谈时事:中国和日本到底能不能打起来,中国的战机能不能在钓鱼岛的上空傲游一圈,是怕还是怎么的,美国人是世界警察?世界上动乱的地方怎么都有他,美国往日本调兵遣将,中国是不是怕了,最终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打住,换下一个话题。

也谈时间乱象:都说当官的操心,为什么当官的胖子多,为什么老百姓一操心就瘦。为什么脑袋削个尖往国外钻,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人算不算猪狗不如。

一杯小酒,是朋友之间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酒越喝越厚,赌博越赌越薄,这是几千年的老话。人生需要朋友,再优秀的人,没有朋友就好比一片红花没有一丝绿叶又看不到枝干,惊艳之后,就是乏味。

一杯小酒,不必大醉,只要微醺,醉眼迷离、镜花水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忘却,人世间的一切功利皆看淡。酒喝过了,胸中的块垒没有了,眼前是一片清明的世界。

一杯小酒,海阔天空中感受友情温暖,推杯换盏中享受人生乐趣。曲终人散,互道一声珍重,明朝又是一个艳阳天。

陪父亲喝酒

文/胡炜

父亲今年七十九岁了,精神仍很矍铄。

一大早,父亲会与那些老伙伴一起,到县城的新区去散步。回来,随便抹帕脸,弄早餐吃了,又与老伙伴们打麻将娱乐去了。

父亲是个能干的人,盛年时曾艰苦创业,当上了省劳模和政协委员。那时的父亲,不喜欢流露感情,在孩子面前,总喜欢绷着块脸,处处体现着父亲的威严。作为孩子,我们与父亲亲近和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暮年之后,父亲变得慈祥起来,经常会对孩子嘘寒问暖。开车在外,无论多晚,父亲都会打电话,问,到哪里了?然后一再叮嘱,开车在路上,一定要慢点。

晚饭的时候,父亲喜欢拿出酒瓶,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喝点不?以前,会觉得又不是什么节日,没有由头,凭空喝个什么酒?

于是,便摇头。

父亲觉得无趣,自斟自酌间,难免显出些孤独寂寞。有几次,我来了兴致,就陪父亲小喝几杯,我发现,有我陪喝,父亲的情绪会突然变得高涨起来,虽说,举手投足间,仍保持着父亲的威严,从不与我碰杯,但平时寡言的他,却在那时打开了话匣子。或是喃喃自语,或是无话找话,一会儿说,这酒,味道不错,一会儿说,嗯,这菜真好,适合下酒。并在有些酒兴后,总会兴奋地回忆起年轻时值得骄傲的喝酒岁月。

酒入口的时候,父亲还会故意咂吧出长长的明显的声响。

酒是一样的酒,菜是一样稀疏平常的菜,但有我陪着喝酒,父亲酒兴特别浓,微醺时,还会手舞足蹈,开心得象个彩票中了大奖的可爱老头。

发现这个秘密以后,晚饭时,只要不再动车,我也喜欢陪父亲喝两盅。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访,一位电视人,说起自己的父亲突然去世,一边流泪,一片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对于平时少于陪伴父亲充满了懊悔和自责。

每有机会进KTV,《北国之春》都是我必点曲目,这首曲调优美的歌曲,带着浓浓的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绪。每次唱到“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和“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时,我总会眼泛泪光。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离情别绪。

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井出博内,正是时时在心里惦记着过早去世的父亲,才会写出如此哀婉动人的歌词。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老来增年是减年。

父亲身体还挺好,但毕竟已经白发苍苍,步入暮年。晚饭的时候,我要更主动地陪父亲多喝几杯酒,在默默对饮中,感受岁月的静美,感受父子的深情。

说来让人心痛。就在我渐渐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在去年那个寒冷的冬日里,父亲却突患急性胰腺炎,住进了县医院。

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明显瘦了一圈的父亲终于病愈出院。不过,根据医生的交待,病好的父亲,却不得不与他一直喜欢的喝酒,作暂时的告别了。

晚饭时分,我偶尔小饮时,父亲每次总是端起酒杯闻几下,然后无奈地放下,兀自长长地叹息。那叹息声里,充满了对于酒的无比眷恋。眼窝子里,溢满了不能再痛饮美酒的愁苦。

看着父亲的样子,入口的美酒,变得苦涩了不说,我的两眼里,也总是蓦然间变得潮乎乎起来……

我内心唯一的希望是,父亲能早日恢复健康,能多少可以饮些酒,那样的话,我会,每次都陪父亲小饮几杯的。

以前,陪父亲喝酒,是件稀松平常的事。而如今,能陪父亲小饮几杯,却已经变成一种奢求了。

唉……

酒计

文/杨家建

那天,老板一本正经地说要请我们十几个男员工去酒店喝酒,既然是老板请客,我们当然不会推辞,也不会客气,决定好好宰老板一顿。于是我们随老板来到酒店,点了一大桌好酒好菜。同事们喝酒的兴致很高,酒桌上有说有笑,推杯换盏相互敬酒,谁也没有推却,大有不醉不归的阵势。老板也放下架子,亲自给大家倒酒,一个劲劝大家多喝一点。

我向来不喜欢喝酒,酒量差得很,是个半杯倒的人,今天在这个场合,况且又是老板请客,看着同事们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我总不能瞪着眼睛发呆,好歹也要在同事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酒量”。正当我寻思如何表现自己“酒量”的时候,面对服务员送来的一壶白开水,我忽然灵机一动,一个假喝酒的办法在我脑海里出现了。我先给自己倒半杯白开水,把喝下的白酒含在嘴里,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假装喝白开水,趁机把含在嘴里的白酒吐在那半杯白开水里。十几号人在一起喝酒,又是吆喝,又是猜拳的,谁会在意我这个小小的“做假”动作呢?我这个假喝酒动作屡试不爽,始终没有被人发现。别人大口喝酒,我也大口“喝酒”,别人大口吃肉,我也大口吃肉。最后其他的人都醉得趴下了,只有我依然面不改色,精神焕发,还在餐桌上收拾残鱼剩肉。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很客气地对我说:“小杨,准备一下,下午跟我去见一个大客户。”见老板突然器重我,我高兴地答应了。老板说:“这个大客户的订单关系着咱们公司的生死存亡,我已下定决心非拿下此单不可。”我说:“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老板又说:“不过这个客户是个出了名的酒鬼,喜欢一边喝酒一边谈生意,只要你在酒桌上喝过他,拿下这份订单就不成问题了。”一听说是要我去陪客户喝酒,吓得我腿都软了,我赶紧说:“我谈生意可以,但喝酒可不行。”老板却说:“小杨,别谦虚了,我昨天可是好不容易才发现你这样一个能喝酒的人才。”

持续高兴

文/李小彦

表哥今年50出头,前不久当了爷爷。儿媳妇给表哥生了个大胖孙子,简直把他乐坏了。

当天下午,我开车把表哥从医院送到家,他非要留下我吃饭。我对表哥说:“你家添喜,都忙得很,我就不打扰了。”表哥一把拉着我说:“我添孙子我高兴,你非陪我喝两杯不可。”为了不让表哥扫兴,我便留下与他同饮共贺。

一个多星期后,我有事到表哥家去,他正在吃晚饭,桌上放着瓶喝了一半的酒,表哥一见我,又拉着我一起喝酒。我问表哥:“那天你喝酒是因为添孙子高兴,今天这是为什么?”表哥一咧嘴,哈哈大笑道:“还是为添孙子,我在持续高兴!”

杏花村的小酒馆

文/王太生

我坐在家里,为一件事发愣。写诗的陈老大打电话给我,春天到了,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走,到杏花村喝酒。

不知道天底下有几个杏花村?上次到池州没有去成杏花村。一想到,到杏花村喝酒,我会遇到一个牧童,恍若看到村头一面布幡酒幌,风中招摇。那些菜里,还放了唐朝的文化味精。无法猜测,一千多年前的杜牧去乡村小酒馆,会邂逅什么人。

清明时节,杏花既红且白,胭脂点点。水泽鸣禽的荒野湿地,遍植杏花,几场春雨浇过之后,杏花烂漫。

陈老大是典型的吃货,曾经穿背心大裤衩,一口气单车骑行十五公里,一个人,大汗淋漓,悄悄跑去喝了一碗老母鸡汤,在陈老大眼里,一只烧饼,配一碗老母鸡汤,郊外清风翻书,露水泡茶,这大概是他想要的,有态度的别处生活。

其实,春天适宜到有杏花的乡下,最好有温润的细雨,遇到一家小酒馆。村里的人,会热情得一塌糊涂,有人搓着手,介绍一些本村土菜。临了,还来上一句:“翠花,上一盘清炒豌豆头!”

我比较喜吃杏花村的小茨菇炖黑猪肉、白菜猪油渣。小茨菇炖黑猪肉,茨菇特别的小,比邻县大师汪曾祺笔下的茨菇还小,油浸水润,全入味了。这样接地气的喝酒,我觉得很亲切。

小酒馆有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杏花村上海大饭店”,这样的两个地名排列,我觉得很有意思。

坐在小酒馆里,喝酒的人高矮胖瘦。请客的刘老板是个鸡、鸭、鹅联军司令,他用炕坊的旺鸡蛋招待朋友,谈到从前养鸡放鸭的艰辛,也许是酒精这东西容易让人动情,刘老板喝高了,自己被自己感动,竟像孩子似的,抽抽噎噎。

旺鸡蛋,平素我不敢吃,担心吃到蛋壳中沾毛的小鸡。那天在杏花村我吃了一只,将煮熟的旺鸡蛋,敲壳,蘸椒盐,口感和味道极佳。

在小酒馆里,我遇到回乡休假的张木匠。张木匠现在是一家装潢公司的老板,穿唐装。正为一件事烦心,一个人坐着喝酒。

新鲜的猪头肉,油汪、粉烂。写诗的陈老大吃得一愣一愣的,酒热耳酣之际,陈老大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陈老大说,要是有一张新鲜荷叶该多好啊,把猪头肉摊在荷叶上,就有了一个诗意的菜名:荷香猪头肉。

吃一个地方的美食,有时会记住与它匹配的环境。那天,我坐在小酒馆里,看窗外斜风细雨,看到有一个人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垂柳、油菜花掩映的小河上,撑一条船,我醉意朦胧,一时眼花,误以为是到了宋朝。

到杏花村喝酒,乡村的朴素民风,扑面而来。小酒馆朴实而拥挤,却有一种亲切的气氛,街巷平静,三两朵杏花从农家小院里逸出。从外面看,乡村小酒馆装帧也很鲜亮,借个机会溜到后面厨房,里面还有一口大锅土灶。小餐馆虽然穿着时代的化纤衣服,里面还藏着一颗古代的心。

有杏花的村庄,是一个偶尔来过,喝酒聊天的地方。酒醉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一些话藏在心里,本来不说。酒后,飘然骑白马,有一个机会,让你表达。有个朋友微醉后,很开心。他拉着我,勾肩搭背,尽说些兄弟激赏,江湖义气的动情话。他对我说:兄弟,以后到村上来,记得给我打电话,不论什么时候,哥哥也会赶到你的身边。

一个人在乡下内心容易变得柔软。在酒桌上,我遇到一个与我外婆同乡的人。想起小时候外婆为了我,辞了工作,每天推着小车带我在街上玩。等我渐渐长大,没有了收入的外婆,在电影院门口卖紫萝卜。大冷天,怕我上学饿着,早晨临出门时,用手帕包一只热乎乎的大炉烧饼,掖在枕头旁。一想到去世多年的外婆,老鸟哺雏的辛苦,不知为什么,我竟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一时哽咽。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杏花村,到杏花村去喝酒,我还幻想坐在牛背上。

闲话喝酒

文/浦景东

对于酒,中国人有举不胜举的酒品种,更有说不完的酒文化。朋友来了要喝迎客酒,朋友走时要喝送行酒,大功告成要喝庆功酒;请人办事要喝酒,逢年过节要喝酒,婚丧喜庆更要喝酒;心里愁闷要喝酒,心里快乐还是要喝酒……

会喝酒的,家里来客少不了喝,单位来客少不了陪喝,抛头露面的人物更少不了有人请喝。“酒逢知己千杯少”,你喝我喝大家喝,宁愿牺牲自己的肠胃,也决不伤了朋友间的感情。酒多话就多。酒席上的豪放,言谈时的放狂,闲聊中的浪漫,交往中的随便,善于喝酒者确实交了不少朋友,许多人也从中培养了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

然而,喝酒也能够使人沉湎堕落,伤身败体。喝酒过量决不是好事。酒后驾车出事故,朋友玉帛化干戈,夫妻之间闹别扭,年纪轻轻胃出血……因酒闯祸的事可真不少。也有人不以为然,以为自己生得逢时,不喝白不喝。酒桌上,我们常会听到“吃一顿少一顿”与“吃一顿多一顿”的争论,有人竟说不喝酒还算男子汉大丈夫吗?因此逢酒必喝,一醉方休。

一个人倘若不会喝酒,席间开水陪酒,饮料充酒,或以茶代酒,总被有些人认为思想不开放,不够活泼大方,不会潇洒。但是,这其中的确有人是出于不胜酒力或是不能喝酒的无奈。

众所周知,喝酒还是以适量为宜。饮酒时,应考虑自己的工作、时间、身体状况和社交场合等因素,掌握自己的饮酒量。能喝则喝,也不要扫了人家的兴;该少喝的就不要多喝。而那种比酒量夺冠军的事,则大可不必。劝酒莫过分,不能饮酒者自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别人也不要去勉强。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样才不失文明和礼仪,才能体现喝酒的快乐和生活的温馨。如果我们饮酒以安全与健康为前提,就一定能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人生的吃相

文/一叶

小时候跟弟弟妹妹一起吃饭,我狼吞虎咽一会就吃完,而弟弟妹妹们则不同,仿佛吃饭是很艰难的事情,吃得慢条斯理,香喷喷的饭菜在他们口中似乎难以下咽。特别是上学以后,每次都是我先吃完,然后背着书包等他们,等得心焦。但是父母常说我吃相难看,没有弟弟妹妹文雅,要我改改这毛病。有一回外婆来我家,妈妈包的饺子端上桌,我风卷残云一般很快吃了两碗,再看妹妹才吃了两个。母亲说我是饿死鬼投胎,而外婆却在一旁赞赏我,说男子汉就该这样,吃饭做事像老虎。而事实上我长得敦敦实实的,也从不生病,不像妹妹,似乎是病歪歪的林黛玉。

渐渐长大懂事,自然也改了吃相难看的毛病,但是吃饭速度仍然很快。后来迷上《水浒传》,最吸引我的是八个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是我最羡慕的事情,也是有关吃最酣畅淋漓的境界,但却苦于没有机会尝试。中学毕业去了江南打工,有次发了工资,同两位工友买了大块肉,携了几瓶酒,到太湖边对着夕阳喝酒,才体会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可惜事情并不像想的那样美好,因为很快,几个人都醉了。

有关吃的词语有很多,特别是形容吃得痛快的,什么大快朵颐、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等,这些词看上去就让人舌底生津,有着吃的冲动和欲望,这大概是汉字的魅力,或者说是人的本能欲望吧。当然也有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暴饮暴食等,这些都不是什么好词,可以让人吃的欲望大减,换一个角度看,很多贬义词都有止饿的功效。

吃有时也是一种计谋,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先不说酒肉朋友那般庸俗,也不说请领导吃饭那样小心谨慎所表现出的阿谀态,《红楼梦》里,那些公子小姐锦衣玉食浅尝即止的吃饭方式,也不必去提。倒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开了眼界,又吃到新鲜,被凤姐等捉弄,刘姥姥却一点也不恼。此时的刘姥姥表现出极大的智慧,为了逗贾母开心,故意装疯卖傻,吃相可以说是第一难看了,但却赢得众人的喜爱。

儿时记忆中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有一个过路人饿晕在我们村头,村人给他送去吃的。那个人看到食物,顿时两眼放光,也不用筷子,直接动手抓起碗里的饭,往嘴里塞去。由于吃得实在太快,一下子噎住了,脖子伸长,喉咙一动一动的,就像吞了整条鱼儿的鸭子,让人非常担心。一碗吃完,那个人稍微定了定,向大家点头致谢,然后端起第二碗饭,拿过筷子,非常文雅地吃起来。

可见吃相好不好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跟人所处的境地很有关系。

酒驾阴影

文/于永海

一直以来,我都坚守一条“铁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天,我和几个同事下班后出去喝酒,大家都有些醉意,尤其是张哥,走路都有些摇晃。喝完酒,我们选择了步行回宿舍。

走到半路,老远就看见有交警在查酒驾,看着那些被查的司机们,我心里暗道:这种习惯要不得,酒后驾车害人害己,但愿他们下次能引以为戒吧。

就在这时,本来路都走不稳的张哥却突然狂跑了起来,无论我们怎么喊他都不停。直到我们一路追到单位宿舍,才看见他累得躺在床上直喘粗气。

我纳闷地问:“张哥,刚才咋了?你跑这么快干什么?”

“干什么?你没看见有交警查酒驾吗?”张哥惊魂未定地说。

“可是,你又没开车,有什么可怕的呀?”

此时,张哥才好像如梦方醒一般,使劲用手拍了下额头道:“唉,以前酒驾被交警查到过,又是扣分又是罚钱,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从那时就留下了阴影,见了查酒驾的交警就想跑!”

不会喝酒

文/笑笑

那天,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四川的电话,一个女子甜美的声音传来:“您好,我们公司最近做活动,恭喜您被我们公司抽中体验我们的新产品,一瓶价值一千多的酱香型酒。”我想看看接下来她会说什么,一直没有吭声。接着,这女子说请稍等一下,我让同事帮您具体介绍。

耳边又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我们这酒整箱给您优惠……不等她将话说完,我打断说:“我不会喝酒。”耳边那喋喋不休的声音转为嘟嘟嘟……

微醺

文/邹文倩

一个女人谈酒,说真的怕人笑话。但是今天的我敢借着微醺的力量,大胆地谈几句。

我不是贪酒的人,却对酒有特别的情怀。记得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父亲特别爱喝酒,喝着喝着,喝到得意时,就会拿个小酒杯,倒点酒放在我面前,喝,陪你爸喝一杯。父亲没有儿子,把闺女都当宝来养,我拿过杯子,喝得龇牙咧齿,可喝着喝着,也喝出味道来了。所以以后,每次父亲喝酒,我都会陪着父亲来一点,虽不酗酒,也爱上了酒这个玩意。

因为是女子,所以在一般的场合我是不敢喝酒的,只有在几个特别的知己和女友聚会时,我才敢喝上几杯,当然,酒喝到六分时最好,那微醺的感觉最迷人,脸儿红扑扑,嗓门亮堂堂,看着什么都是美的。凤眼儿眯成了一道缝,看什么都多情。

可别笑,喝过酒的人,大多爱上的就是这种感觉。

不喝酒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许多不喝酒的女人就特别讨厌男人喝酒,往往就骂着,酒鬼,酒又不是个好东西,喝酒对身体又不好。

酒其实就是个好东西,喝得适量酒能把酒的好体会出来。李白《月下独酌》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其的孤独,又是何其的豪迈,清风明月花香,一人独酌,似醉非醉,诗情满满。难怪李白被后世人称为诗仙,就是因为他把酒的情怀演化为诗的情话。所以,会喝酒的人做酒仙,不会喝酒的人做酒鬼。

有道是,无酒不成席,有席的地方就有酒,我是不赞成酒赌起来喝,喝得滥醉,那是对酒的糟蹋,一个喝完酒发酒疯的人是惹人生厌的,如神经病人般失去了控制,那不叫喝酒,那叫有病,糟蹋完酒,最后糟蹋的真的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自己的形象。

我不想说什么酒文化,酒文化我不懂,我只知道酒喝得好,大脑是特别的饱满,总觉得自己脑袋特别好用,写起东西来得心应手,说起话来胆子好大也特别的幽默,特别是一个微醺的女人,那叫一个美啊,虽然我没有怎么美过,但我就是欣赏那微醺下醉美的女人。所以,有志的你,来一点,那微醺的感觉还是很妙的。

奶奶对不起

文/阿妹

童年的我是那么幼稚,那么无知,从来不想后果,直到从叛逆中苏醒,还来不及跟奶奶说声“我爱您”,她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你这小兔崽子,整天只知道吃、看电视,什么事都不干”。听了这话,我知道奶奶又喝酒了。记忆中的奶奶有一个嗜好——喝酒。所以,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奶奶,只要见到她喝酒的样子,我就爱理不理,她说一句,我就顶十句,气得奶奶满脸通红。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客厅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突然传来了奶奶急促的喊声:“阿妹,快出来”我不紧不慢地走到她身边。“你看,奶奶吐血了”她指着地上用土覆盖着的若隐若现的鲜血对我说。“你整天喝酒,吐血也是自找的,小心吐死。”我若无其事地乱骂几句,跑进屋里继续看电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变成了现实——奶奶因吐血不止而离开了人世。

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奶奶对我所付出的一切,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小时候,每当我摔倒受伤时,奶奶总会满头大汗地背我去医院;每当我生病时,奶奶会熬一碗特别好喝的粥,端到我的床边;每当下雨,奶奶总会冒着大雨给我送伞;每当我考试不理想时,奶奶也会温和地安慰我……

亲爱的奶奶,为什么曾经的我是那么不懂事?您喝酒,只是因为您失去了挚爱的爷爷而伤心;您骂我,只是您有时心情不好罢了。

“年幼不知亲情浓,愧疚思念悔满心。”奶奶对我的真情,我只有用心去慢慢体会了!

正说喝酒

文/张跃刚

近日有病,医嘱要戒酒。猛然想起酒与人的一生紧密相连。到自己现在戒酒时,不知不觉已有30多年的酒龄了。依稀记得,当初喝酒时,大约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那时农村民风淳朴,东临西舍盖房、修地方,家里的大人总是让我去帮忙干活。说远亲不如近邻,帮忙是应该的,这是人情世故。那时帮忙干活,主人只管饭,不给工钱的。不像现在干啥都要钱。到工程结束时。主人总要拿点薄酒庆祝一下,也借以感谢帮忙干活的邻居们。我的喝酒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起初觉得酒很辣,不想喝,听人说酒会醉人,也不敢喝。架不住主人的热情相让,有时也喝上一口。农村人认为,酒席场上无大小,有的大人就鼓励加批评说,“大小伙子了连个酒都不敢喝,没关系喝你的!”没有人告诉你,酒多伤身的道理,就这样日积月累就敢喝酒了。到了20岁左右,遇到雨天,几个发小相聚,就开始买酒喝了。参加工作后,自己有了收入,加上平时应酬,越锻炼酒量越大,喝到高潮时,那可真是酒喝七八两不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酒量也下降了,身体原因自己也不想喝了。遇到酒席应酬也就三五杯应付,现在按医嘱是彻底不喝了,哲学讲:任何事物都有萌芽——生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细想起来,人的喝酒同样如此。

由此,我联想到不知酒是谁发明的?让人类如此贪婪。于是上网查了一下。说法不一,大体情况是:

酒的起源目前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猿猴造酒说。说是山中猿猴将吃剩余的花、果放入山洼中“久而得之”。明代文人李日华记载“黄山多猿猴,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益发,闻数百步。”现代人就是根据猿猴“嗜酒”,捕猴时以美酒引诱,待其饮醉时,将其俘获。二是仪狄造酒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三是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部有过记载。

中国人造酒的历史这么悠久,使我又想到了酒与中国的人文联系,但无从下手,偶尔想到,古人云:“诗言志”“歌咏志”,就是说诗词是人们有感而发,最能反映社会历史断面的东西,于是我就大概翻阅了一下一本历代诗词汇编,果然发现,酒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从已看到的与酒有关的诗词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借酒消愁、借酒消遣、借酒送别、亲朋相逢、亲朋团聚、喜庆丰收、借酒抒情、人逢喜事、借酒抨击、祭祀等世象百态,其中,借酒消愁和借酒消遣的诗词居多,我分类摘之共赏。

一是借酒送别,无尽悲凉。

诗经《卷耳》“徙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兜鍠(douhuang酒具、名词动用、即酒),维以不永伤。”

写出了女子骑着玄黄马,送别征夫至高岗之上,以酒作别时的悲伤。

汉乐府。《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代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二是亲朋相逢,欢聚一堂

诗经《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兜鍠,‘万寿无疆。’这是喜庆丰收的诗。

三国。曹植《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晋。陶渊明《拟古》: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

唐。李贺《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维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龟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唐。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河西幕中多古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宋。陆游《岳池农家》: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如时,小姑画得城中眉。

三是借酒抒怀,酒壮豪情。

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南宋。刘过《贺新郎》: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檱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唤起杜陵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四时借酒抒情、抨击社会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500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居易《悲哉行》: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平封还酒债,堆金选峨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明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水陆罗八珍,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宋。欧阳修《食糟民》: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不见田中种糯人,釡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

明。陈铎《醉太平。挑担》:麻绳是知己,扁担是相识,一年三百六十回,不曾闲一日,担头上讨些利,酒坊中买了一场醉。肩头上去了几层皮,常少柴没米。

五是借酒消愁、抒发感慨

晋。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肴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花红应满径。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发华,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南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醉花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金元。乔吉《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南溪北两缕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吹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泣春断肠,淡月昏黄。

第六借酒消遣、怡然自得

三国。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臼黍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饮酒》:结庐在人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

李欣《送陈章甫》:东门沽酒饮吾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有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北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娇转空碧,醉卧古藤荫下,了不知南北。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刘可庄《玉楼春。戏林推》: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庐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买车

文/毛自平

没有车的时候,非常羡慕人家有车,觉得很风光。眼看着一些以前收入一般的人也买了小车,心中着实羡慕,咬咬牙,与妻商量后,也按揭买了一辆小车。

刚买回小车的时候,甭提有多开心了,每天都要驾车出去,哪怕只有几百米,与车真正是形影不离。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只要有空闲,我便会将小车开出去。这样以来,油费消耗很大,第一个月结束后,结算一月开支时,我发现自己的支出增加了一大笔,人也劳累了许多。本来工作就有些忙,这会儿又忙于练习驾驶,时间一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

驾车不能喝酒。没买车之前,我是餐餐酒不离嘴,每天必喝,而且还是喝白酒,偶尔也喝啤酒。买了车,不能再喝酒了。这可真是苦了我这个酷爱喝酒的人。每天只要一到吃饭时间,我必定是如坐针毡,浑身难受,明明家里有酒,却不能喝。虽然慢慢地不再如以前那般贪酒,但一时半会儿,还真是难以戒酒。因此,哪怕只要有一个下午不开车,我都会抓紧喝点酒——只是少喝几口啤酒。

借车的人日益增多。以前我的朋友圈并不大,朋友不多。买车以后,与我亲近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我挺高兴,以为自己深得人心。谁知,没几天,借车的人就上门了,第一个向我借车的人与我关系很好,可以说是铁哥们。不借吧,怕伤他面子;借吧,又怕他弄坏我的车。真正是两难。没办法,我这人好面子,最后咬咬牙,决定借他一次。可是,这一借可就借出了名,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向我借车,有人更绝,不但借我的车,他还要我帮他开,因为他不懂驾驶。有时我会拒绝,可有时,我又不忍心拒绝。

有了自己的小车,风光了不少,应酬也多了,能够清静下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表面看来,自己似乎越来越成功,可是心里并不轻松,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父亲与酒

文/王绍德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劳累,一生清苦,酒是劳动之余最好的慰藉。酒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的血液,成了身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时父亲喝的是自家酿的米酒,正是这些白酒伴着父亲度过了无数艰苦岁月,也是这些家酿米酒使他能时不时地陶醉一回。

有酒的日子,父亲劳动回来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提上那把家中祖传的锡酒壶到酒潭里舀上一壶,往饭桌一坐,独自饮起来,他一般是先喝酒后吃饭,他喝得满面红光才去吃饭的,这是喝酒的大忌。不过,父亲喝酒时的豪爽,已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并牢牢地定格在心里,这份记忆就像陈年佳酿醇香四溢。

父亲喝酒也就是说只要有酒喝他不需要什么下酒菜,一盘黄豆,或一碗白菜也能吃得有滋有味,喝得痛快淋漓。

想起小时候父亲会像贫穷的孔乙己样,从衣袋里摸出几角皱巴巴的钱,满脸笑容地让我为他打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对生活的知足常乐。

自从参加工作后,会买酒给父亲。一次一个朋友特意给父亲买了几瓶好酒,回到家我告诉父亲这是好酒,到吃饭时好好品尝,但我刚转身回到堂屋是时,看到父亲像我女儿喝饮料一样举起酒瓶直接倒进嘴里,而后砸砸嘴,回味无穷地说:好酒就是香。看到我时父亲有些不好意思,憨厚地笑着说,这个酒味道很好,没有我们自己做的那股焦味。

我的那个把全身力气都用在土地上的父亲,每每看到我买酒回家,他就眯眯地笑,那份高兴,那份满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有时我问他是不是想喝那酒?他问非所答:有饭吃就行了。

这就是父亲,我贫穷的父亲。

饮酒的无奈

文/李妹姚

欧阳修一诗中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地印在人们脑中好多年了。对这句诗,词典里解释说:“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可是,人这一生又能有几个知己呢?又能心甘情愿地醉上几回呢?相反,在很多时候,喝酒是非常无奈、非常头疼的事情,是丑陋风俗下的异化行为。

2006年7月,我离开挚爱10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岗位,被“发配”到一个新成立的单位,担任这个“小联合国”的秘书长。

接到组织部任命书时的心情,现在已是记不太清了。只是,忘不了敬爱的部长大姐对我的嘱咐:她催我赶紧上任,要求我尽快地进入角色。忘不了宣传部那帮亲如弟兄的哥们(我是宣传部新闻科唯一的女性)设宴为我送行。大家为我的“高升”举杯庆贺时,我端酒杯的手在微微颤抖,虽然脸上挂着笑容,可泪水却止不住滴落在那盛满热情与真诚的酒杯里……

与我一个办公室坐对桌的一位哥们端起酒杯调侃道:“阿瑶,别流着泪去上任,你这样泪眼朦胧的,闹得大伙也要哭了。”“阿瑶,你为咱县文化事业做得贡献有目共睹,早该提提了,这是好事啊。”“阿瑶,快别哭了,楼上楼下离着这么近,想大伙了,就过来看看。”“阿瑶,别难过了,县委院里这么多干部,提拔起来不容易,让你去当这个秘书长,看来咱县里领导还是满有眼光的,这个职位非你莫属。”……我知道这是大家在尽力安慰我。可是,与相处这么多年的领导和弟兄们分离,舍下挚爱的新闻工作,我心里难免忽忽若失。过了好长时间,我极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擦干滚滚而下的泪水,尽力抖擞起精神。本来滴酒不沾的我,忽然来了豪气,接受那一杯杯来自心灵深处的祝福和那源于肺腑的祝愿。

那次,我喝醉了。

前年,也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文友高君邀请我、任兄去聊城的文友处做客。聊城的刘本科是一位乡镇干部——经常同在中财论坛发稿子的文友;还有一位远方来客——是天府之国的方涵宇先生。那天,本科兄从家里带来了名贵的白酒、红酒、啤酒和米酒。各种颜色的酒摆在房间的桌子上,让没有酒量的人看了,不免要紧张一番。

席间,大家开怀畅饮叙谈甚欢。因为头一天晚上高君与任兄去州城办事酒喝得有些过了,此时已经不胜酒力。司机小张开车,不能沾酒。这样的话,这个场合只剩下我是主力了。好客的刘兄请来当地着名的女作家淼淼大姐,在银行工作的散文家水木兄,还有报社的几位同仁作陪。只是,这些人当中能喝酒的很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接受了主人的轮番敬酒后,我作为代表端起酒杯向大家一一敬酒。最后敬到本科,我真诚地说:“刘大哥,感谢您的盛情款待,我代表我们德州一行敬您一杯吧!”刘兄一脸的自信,说:“哦,你敬我酒,那可得一口干了!”噢,原来还有这样的规距,那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看了看杯中的酒,又看了眼桌边瓶子里的少半瓶酒,掂量一下,干脆地说:“好,干就干吧。”言罢,一仰头一杯酒下了肚。随即,我端起空杯子冲刘兄挑衅道:“刘大哥,不瞒你说,似这样的白酒,我最少得斤半,下面你说咱们怎么喝吧。”我知道今天这个场合,似这种喝酒法,我肯定会醉倒的,而醉酒又是我最为讨厌的事。急中生智,我突然想起将本科一军。听到这里,刘兄端杯的手不由颤抖起来,脸上露出胆怯的神情。任兄、高君、小张见状,不由得呵呵大笑。任兄笑着调侃:“老弟,咱宁肯喝死,也不能给吓死啊!”刘兄一头雾水,半天木然。他对我是不了解的;其实我哪有喝斤半的本事呢,平时不超过2两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那天的喝酒真的是超水平发挥。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想起拿大话吓唬他。不想,刘兄却信以为真,不敢再与我碰杯了。我暗自庆幸虚张声势的花招奏了效,不然的话我非喝醉不可。

当然,似这样的小伎俩就像诸葛先生的“空城计”,只能偶尔一用。

再谈一次喝酒。这是一个祝寿兼拜师的饭局。几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和众多宾朋围着一巨型的圆桌而坐,最受尊重的那位先生坐在中间的位置上,因为他既是客人又是某位领导今天要拜的老师。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杯向他敬酒,这位先生来者不拒,一一干杯。然后,他起身端起酒壶,挨着个给大家一一斟满酒。最后来到自己的座位前,端起那杯足有二两半的白酒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冲大家亮了亮空酒杯。此时,大家发出一声惊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酒的恐惧:若喝掉还真是挺怵头,若不喝又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扭着鼻子硬着头皮干掉了。别人还行,我干了那杯酒以后,基本就找不着北了:只觉得天旋地转,头晕目眩……

在酒桌上,或因感情逼迫,或因规距制约,或因礼节要挟,人们往往身不由己,大醉方休。感情是一种既对人有益,又对人有害的东西。“感情深,一口闷”,如果对方不一口闷掉的话,那就会显得不友好,会让另一方难堪。常常,人们会因为碰杯后有不喝干的而吵闹,继而会动手,甚至还会闹出人命案子。规距,也是害人不浅。听说,有一种“三二一”的喝酒规距,在中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那就是主陪带酒,第一杯三口喝干,第二杯二口,第三杯一口。一两多的杯子,连干三杯,就是四两酒了;酒量小的就差不多醉倒了。中国是礼仪之邦,酒桌上也不能没有礼节。一般的说法是,主陪带的酒,客人都得要喝,不然的话便是对主人不敬。主陪带完副陪带,之后,便是主陪敬主宾,副陪敬副宾。“打横”的人(也称“边陪”),也要相机敬酒。于是,酒场气氛便开始热烈起来。主人敬完后,客人照例要回敬。这样,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便有不胜酒力的人在桌子底下抱着桌腿“打呼噜”的了。接下来丑态便会百出了:男人间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拥抱,当众吐酒,异味满室,脏话黄话不堪入耳,大街小便,犹如顽童;女人则嗤嗤笑着将香烟点燃,嘴里还嘟囔着一些让人无法听清的不知说给谁的话语,甚至于因酒后燥热而随意脱衣……

人们从二十多岁进入单位工作,喝上二十多年,就会有不少得“三高”、痛风、糖尿病的;甚至还有那“牺牲“在酒桌上,而最终成为不见硝烟的“烈士”。

好在我于丑陋的饮酒风俗中,并没有真正醉过几次。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喝酒的料,所以也就不去逞那个能。二是我有意识地对饮酒进行限制,别人总是劝人多喝酒,而我却劝朋友尽量少饮酒,并讲明少饮酒的种种益处。所以,任何酒场饭局只要有我在,一般是不会有人喝醉酒的。三呢,就是面对个别不怀好意硬劝我喝酒的角色,从来都是严肃拒绝。

我们不能不说,我们这样的喝酒行为是野蛮的,不文明的。我没去过西方国家,但从影视和一些文学作品上可以看出人家喝酒似乎十分随意,没有那么多规距。

与身不由己的喝酒相比,我时常渴望这样的境界:天慢慢地黑下来了,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几位知己、至亲,围着一只红泥小火炉,吃着驴肉火锅,滚开的冒着白色蒸汽的锅里飘着白菜、油菜、生菜、粉丝、蘑菇、萝卜冬瓜等各类自己喜欢吃的菜蔬,喝着自己喜欢喝的随便一种什么饮品:甜甜的,涩涩的,香香的。大家随意而饮,随意而吃,随意而谈:谈文学,讲历史,说时事,发牢骚;偶而,不知哪位“高手”还会来一个超幽默的“段子”;喝到高兴处,还会有人站起来放开喉咙高歌一曲……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了工作的劳累,没有了人际交往的疲惫,没有了来自社会各方面涌来的紧张感。随意而想,想想“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的趣味,想想阅读时的会意一笑。不知不觉之中,意味与雪花同时厚积;渐渐温饱之余,幸福之感横生。最后,大家互道珍重,摇手告别,各自怀着一份美好的遐想,回到家里,进入甜美的梦乡。

可惜,这样的境界却是极难遇到。

相反,我以前生活在无奈当中,以后还将继续无奈下去。好在,我还有一颗不甘无奈的心。

过节喝酒悠着点

文/刘荣昌

五代的时候,闽景宗王曦召集群臣饮宴,大臣们纷纷喝得大醉,唯有身材矮小的周维岳神态自若,举止不乱。王曦奇怪地问左右侍者:“周维岳个子很矮,怎么酒量这么大呢?”左右回答道:“酒有别肠,不必长大。”也就是说,周维岳另有一副肠胃可以用来装酒,言其酒量极大,也指酒量大小与人的高矮没有关系,戴复古有诗云:“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惯持螯。”

其实,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别肠之说啊,一般人喝多了必定会醉的。尤其是到了传统的春节,走亲访友、大小聚会多起来,还请朋友们少喝酒多吃菜,千万不要“不醉不归”,因为你只有一套肠胃!

酒趣

文/张友杰

我一直以来都不饮酒。每次朋友聚会,酒桌上都有人惊奇地说:“山阳人怎么还有不喝酒的?”“到底是医生,注意保养身体啊!”其实,我也想不通,我怎么就喝不了酒呢?

的确,我的老家,称为酒乡当之无愧。光说这自制的酒仅我所知就有数种之多。每年进入冬月,家家户户自起炉灶酿酒,有苞谷酒、小麦酒、柿子酒、甘蔗酒、拐枣酒等等,少则三五十斤,多则一二百斤,都是准备着过年招待客人所用。老家院里,兄弟姐妹几十人,就我一个不喝酒的。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偶尔也能喝上几杯。后来父母怕喝酒伤脑子学习学不进,结果是酒量废了学也荒了,混成现在这般模样,渐渐地也就没有了饮酒的兴致。

古人讲无酒不成礼仪,这酒啊,还真是个好东西。造酒之物秉承天地日月之气,经高温加工后提取的水谷精微而成,是浓缩后的精华,要么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呢?自从杜康造酒之后,人间许多事,似乎都与酒扯上了边。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霸王的鸿门宴,曹操的煮酒论英雄,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苏轼的大江东去……哪一个不是与酒有关啊,果真酒里蕴藏着大智慧。

酒里岁月长,壶中乾坤大。饮酒之人,天大的事都不叫事,再着急的事也不着急,心安放得坦然。据说商纣王嗜酒如命,所建酒池之巨可以行船,容量之大,一次可供三千人痛饮,酩酊大醉后失其甲子竟不知今昔是何年。李白醉酒之后“天子呼来不上船”,只要有酒皇帝老儿都不怕,如果不饮酒哪能豪情天纵,文采飞扬,有璀璨千古的华丽诗篇呢?而最有意境的当属东坡先生,不胜酒力却又好饮,时常把玩空盏,心中有酒即便手持空杯一样过了酒瘾。这和柳宗元悬钓不为寒江之鱼而求一江寒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年之中,饮酒的节日很多。春节饮酒叫辞岁酒,三月三日上巳酒,五月端午雄黄酒,八月中秋桂花酒,九九重阳菊花酒。酒的作用被现在的人发挥到极致,只要想喝酒,什么理由都会有。小儿满月要喝满月酒,高考中第要喝升学酒,婚迎嫁娶要喝婚庆酒,亲朋远行要喝送别酒,友人归来要喝接风酒……

酒过三巡,便有艺高胆大之人主动“打通官”,接受挑战者被称为“接官”,按落座顺序依次进行,或划拳押宝比大小,或石头剪子布猜咚哧,或翻牌吹牛摇骰子……花样虽多,但输家喝酒。这时必定有个热心肠,人称“酒司令”,喜执壶倒酒打圆场,酒量不大嗓门大,主持着酒桌上的公平正义,像裁判又似法官,绝对权威,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旁边段子手们不失时机蛊惑助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输家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顿时脸上表情扭曲,愁转百结,显露出烈酒刺喉的痛苦,接着嘴巴再咧咧几下,瞬间浓郁的酒味随着眉头舒展开来,所有的烦忧和欢乐都伴随着这杯酒一饮而尽,那种痛并快乐着的享受我只有想象的份。

酒桌之上,饮者百人百态。有人鼻翼轻抬或斜眼一瞅,便可辨知酒的类型,酒的度数,乃何时何物酿造,这种人应该算是酒神,望而知之谓之神嘛。有的人滴酒入喉就面红耳赤,这种人据说性情直率心里藏不住事,如我这般。还有的人饮千杯而不醉,脸越喝越白,思维也愈加清晰,这种人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藏而不露。有的人虽不能饮,但饮起来杯杯见底。有的人虽能饮,但饮的拖泥带水不杠火,山阳人称为家底厚,商州人称为养鱼儿,每杯都要在别人的监督下才能饮尽。而我最佩服的当属最后这种人,在饮酒之前先吸吸鼻子咳嗽几声,再变戏法般的从口袋里掏出个类似头孢类的小药片,甚至手背上还贴个创可贴,实实做足了赴宴之前的各种准备,常以胃痛感冒血压高做挡箭牌,情急之下,还定要让我这个医生为其作证。

我不饮酒,也常被人调侃。有人见我不喝,便拿我的性别说事,天啊,说的我真的都差点怀疑人生了。我在想,酒量因人而异,与我的男儿之身可没有一点儿关系啊,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事。男女是生理结构不同而已,不是以能否喝酒来鉴别的。若果真如此,以后填性别这一栏时干脆就写喝酒与不喝酒得了。

有饮酒者喝到一定状态,飘飘然不知东西,晕晕乎物我两忘。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打人毁物,或痛哭流涕,街道边抱着垃圾桶都会把隐藏在心底的陈年往事一一道尽,时不时地还狂扇自己几个大嘴巴子。有位朋友醉酒之后回家不知家在何处,打电话不知手机解锁密码,走到一家门口狂按门铃,见开门者是位穿着短裤的男子,顿时脸都绿了,不由分说一顿暴揍……酒醒后身处牢笼才知道是自己走错了家门,悔之晚矣。

我曾看过一个病人,饭可以不吃,但酒绝对不能不喝。有次病重卧床不起,听到邻家儿子结婚饮酒的吆喝声,那别提有多想了。可又着实不敢再喝,于一个大冬天的夜晚,抱着冰冷的酒瓶暖在被窝里,苦苦地独守到天明,睡梦中还下意识地拿到鼻子边闻闻,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理解到什么叫嗜酒如命了。

时常觉得,不饮酒是我人生的一大缺憾。不过,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常还要叮嘱自己的亲朋好友戒烟限酒。我觉得真正的饮者,绝不会贪杯,做到饮酒有度适可而止,以微醺刚刚好,要的只是那种境界。所以,我时常幻想着自己能喝酒,饮千杯而不醉,或者索性就醉他一回,真真切切体会一把饮酒的妙处,那该多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