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散文

2022年12月25日经典文章

读书的散文(精选25篇)

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文/黄田

我读书写作的习惯开始于中学时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我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当时的《中学生》杂志和《教师报》是学校订阅的两种主要报刊,也是我们父子的亲密伙伴,每天必看。偶尔也向父亲讨钱,买几本文学杂志阅读,经常把一些精彩生动的语句和段落摘抄或剪下来。那时,4年的中学生活,我写了10多本日记,制作了4本厚厚的剪报册。

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求知若渴,就像乞丐想要得到一个面包一样强烈。虽然当时的书比较便宜,比如,一本《林海雪原》1.4元,一套《三国演义》2.3元。但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即使书价不贵,要买几本喜欢的文学名着,却是一件“坑爹”的事情,比登天还难。

买书没钱,又不能总是向父亲讨钱,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家里“偷米”买书了。当时,大米1斤2毛左右,一百斤稻谷可以打出六十多斤大米。一般在赶集前一两天,我就挑一担稻谷去村里的米厂打米,回来后装在米桶或陶瓷缸里。赶集时,我就偷偷地用纤维袋或化肥袋,装20来斤的大米,用自行车驮着,骑到集市上去卖,有时直接卖给街上的饭店老板。20斤大米,可卖4块钱,能买好几本书了,非常高兴。

那时,我通过卖米,买了《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等现代文学名着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着。

10多年前,为寻求更大的发展,我带着妻子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浙江一座小城打工,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办公室主任,负责企业报、黑板报和企业网站的编辑及对外宣传工作。为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写作和编辑能力,我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新闻学专业课程,还自费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企业管理》、《演讲与口才》、《人民文学》、《诗刊》等10多种报刊,同时还在网上看书读报,现在又通过手机自媒体不断“充电”,把深阅读和浅阅读结合起来,每天学习到深夜,几十年如一日。

阅读是我每天的必修课,近年来,每个星期天,我还去市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我如饥似渴地沉醉在茫茫学海之中,捡拾着书中的珍宝。这些珍宝和养料,犹如车之两轮,推动着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不断成功!我一直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写作助我成长。

读书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比如我负责的企业报创办4年来,年年被评为金华市和全国优秀企业报,我被评为优秀编辑,年年受到公司奖励,去年我还被评为“十佳新永康人”。

我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还一边写作,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学作品,几千篇新闻作品,几十次在省内外征文中获奖,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散文选刊》全国散文获奖作品集及多种征文选集,还出版了一本杂文和散文集,并加入了当地作家协会。可以说,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因书香而美丽

文/何卫东

入夜,喧嚣的城市终于安静下来,不远处的霓虹灯渐次闪烁,华彩迷人。温暖的房间里,洗去一身疲惫,悄悄地倚桌或拥被而坐,伴着橘黄色的灯光,在小小的台灯下静静地捧读一本书,融入进去,放下焦躁的心,此时心绪澄净得如同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的眼睛映照得鲜亮而炯炯有神。翻着一页页纸张,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书中曼妙的情节涤荡着你的灵魂和思想,便会顿觉异香弥漫,沁人肺腑总能和着油墨的芬芳渐渐地融合进一种深远的思绪境界中,感悟那旷古幽远的哲思,渐入佳境……

谈到读书,每每心动。上学时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时常历历在目,让人感怀。读书相伴,升学、毕业、工作,岁月流逝的无情涛声里,是书给我以追求与期待,智慧与浪漫,认识了社会的开阔博远,人世的沧桑多情、大爱无疆。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和日常家庭琐事,读书往往在临睡前,读上几页书,已成为我多年养成的习惯。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没有回程车票,在短短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拥有的一次人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人生的组成不外乎于家庭、事业、朋友,家庭温暖幸福,朋友体贴关心,我们在事业的道路上才会走得平心静气,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曾经的我也迷茫过,不知道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自己是否会厌倦,是否会对工作中的琐碎小事变得麻木。庆幸的是一部部励志书籍让我明白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有了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生活品质才能绽放;通过读书,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完善管理和专业水平;通过读书,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在不断总结中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实践中学习活知识。一个个不眠之夜,伴着书香,一本本书籍衍化为飞舞的欢乐音符,流淌成安详的小夜曲,弥漫在灵魂深处。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享受现有的时刻,忘记压力,享受放松,也可能给你的内心带来无尽的平静。最好是找个安静的书屋,可以喝点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坐在靠窗边的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品味书中的滋味。这时候,内心是充实的而满足的。通过在笔墨书香中体验共鸣和感动,解脱自己内心的焦虑、恐惧、寂寞、悲哀,使胸中的积郁释然超脱,达到淡泊宁静、自信从容的心理和谐状态。

是啊,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万金不换的心灵,我相信,思想启迪心菲,读书滋润心灵,书可润智,书可润心,无论身在何方,书籍都是我们的老师,引路明灯,以书为伴,心灵更辽阔,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读书之乐,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品味书香,如清风徐来,让其熏陶出一颗优雅的心;回味书香,让中华传统美德的清香萦绕其身;享受书香,让琐碎的生活添满诗意,尽情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温习书香,不时与书中的贵人促膝长谈于灯下,保持一颗健康与昂扬的心态。

指引我的灯塔

文/康乔华

在基层乡镇工作的时间久了,有时会觉得生活变得有些枯燥、单调和乏味。这种感觉,对于在公平山乡工作的我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山乡离我在农村的九屋老家较远,乘车来回跑一趟需花上两个多小时,每个星期如果不用加班,除了周末顺利回到家休息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山乡里度过的。在山乡这段时间,尽管工作繁锁、烦恼和焦躁,但我却因书籍或阅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我感受到更多的阅读快乐,仿佛找到了人生前进的灯塔。

山乡工作的环境是艰苦的,我所住的地方就是原先乡里的老计生楼改建成的职工住宿楼。据说我现在所住在一楼的那间宿舍是计生站曾经的办公室,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记得来山乡报到的那天,我提着一摞用麻绳捆好的书走进这个房间,房间里唯一的床和桌子成了我摆放书籍的地方。这些书大多是我从老家书房精挑细选来的,有鲁迅的《野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塞格林的《麦田的守望者》、铁凝的《村路带我回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等许多国内外作家的着作。在这里,宿舍同时成了书房。人在房间,抬头是书,低头是书,左右四周还是书,于是我不由自主地驶进了书的海洋。

有人曾说,书是有命的。这些书在山乡里与我相依相伴,也算与我有了同一个归宿。虽然,独自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山区工作,内心有时会油然产生莫名的孤独感。但看到房间里这些与我朝夕相伴的书时,像是遇到了良师益友,感到莫大的喜悦。可以说,我的人生志趣、心路轨迹都因这些书发生了变化。当我劳累了一天,从工作岗位上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这一方陋室,环顾房间那些书时,我的心灵忽然就有了依靠的感觉。于是,我开始独坐在桌前,泡上一杯清茶,随意地从书桌上拿起书进行阅读,我的心就此安定下来。我的思绪便会随着书中情节或人物事件一点点融入进去,竟然就情不自禁地与作者共同品味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我幸福地浸在书的意境与回味里,往往读着读着,茶已凉透却忘记喝,一天工作的劳累早以悄然逸去,留下的是思绪的欢快和清新。这时,我的肉身也会因某些时刻的深入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在山乡呆久了,我还特别喜欢那种在乡间蛙声中读书的感觉,蛙声如雨,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蛙声,像密密麻麻的农事。晚归的农人,把农事一搁,温上一壶浊酒,沉浸在有滋有味的日子中。我很向往这样的农家生活,在工作之外,我常常学着山乡里的农人,把手头的杂事交给白天,坐下来,安静地翻动书本,让密密麻麻的文字像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在昏黄的灯光下游动,“蛙声十里出清泉”。这时,或许整个山乡的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了。

山乡的时间是闲适的,读书使这种闲适增添了灵性。在这种灵性的生活中,我平时除了阅读自己房间里的书外,还常常到圩街上开的一家租书店里逛,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花些零用钱租一些书回来,细细翻阅。在山乡陆续认识了一些爱读书的朋友之后,只要得知他们家里经常有新书买回来,我都会经常去拜访。随便找个什么借口打个招呼,然后就坐在人家家里看书。常常看到了饭点,自己还浑然不觉。有时,人家干脆把书借给我,让我拿回家看,等看完之后再还回来。书里的豪侠江湖、情真意切、成长感悟填满了我的山乡生活,支撑着我坚定地一路前行。就这样,在阅读与现实之间,我的生活又因书籍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对书籍的品味和领会充实了我平凡的生活。在山乡,我的人生与阅读同行,尽管自己的阅读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无法和老师相比,但聊以自慰的是我始终对书不离不弃。因此,我每次出门远行,除了带够足够的衣服,就是带书。坐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像是坐在摇篮里,字在纸张上飞,车厢在铁轨上飞,眼神在车窗外的田野上飞,真的是很惬意的。还有,我平时周末回九屋老家,从山乡车站开始坐汽车到达那里,需要花很长时间。在车上的时间特别难熬,尤其是遇到交通堵塞,心里就更加焦躁。这时倘若有一本好书在手中,便能瞬间度过漫长时光。在汽车上读书,只要真的读进去,就能旁若无人,就像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一样,任何躁声都不可能干扰我的情绪。于是可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把我的身心内外调理得熨熨帖帖的。我每天向书房里摆放的书籍行着注目礼,这是我对书籍和文字的一种感恩,一种敬意。

书,真的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走向。我的眼界在开阔,精神在成长,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在加深。我是热爱生命的人,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尘世里,是书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我,它能让我随时保持平和、宽松的心态,去感受生活。

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

文/钰美泰

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

世界十分美丽,但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十分美丽,但远离书籍,将失去七分内蕴。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正如着名女作家毕淑:“日子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我们的心,徐徐的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出来了。“女人不可不读书,世界因女人的存在而美丽,女人因书籍而滋养而变的更加聪慧。

大豆异黄酮加林娃卵油可以让四十岁女人重拾花季容颜,在轻启温柔的唇中,展示着成熟女人不可比拟的,绵绵不绝的韵味成熟的男人是这样看四十岁女人的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幸福的保证。

四十岁的女人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支柱。由于他们工作中要多做贡献、与周围人群进行交往,在家中又要尽到敬老育幼的责任。

社会角色的冲突,使这一人群无论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付出都很大,加之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良,严重损害着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因而,合理安排好工作、生活、学习和运动,努力摆脱情感上的不愉快,可有效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进入各种急、慢性病高危人群的行列。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可改善妇女更年期症状、防治骨质疏松、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大豆卵磷脂健脑益智、保护肝脏作用十分明显;大豆蛋白肽、蛋白质粉是无胆固醇的优质蛋白质,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膳食纤维、低聚糖具有润肠通便、排毒养颜等功效;胶原蛋白具有增加皮肤、韧带、毛发、指甲的弹性,增白防皱作用。

与百爱同行,与健康同在。

雨夜读书

文/许培良

对于我而言,读书往往不分时间与地点,或者艳阳高照的正午,或者阴风怒号的夜晚,或者倚窗而立手执一卷,或者茅厕蹲坐手握一册。

倘是在假日,又是在雨天,手捧一部心爱的书,侧卧于床头或者斜躺在藤椅,悠然地读来读去,那种情趣那种氛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暑期更是惬意。小雨、阵雨或中雨,不断交替。在这样变幻多端的天气里,不用考虑外出郊游,抑或走亲访友,大把时间属于自己,这便是读书的黄金段。

今夜,夏雨霏霏。我走进书房,随手携来任何一本书,都是平日累积的经典。扭亮台灯,翻阅书卷,谛听窗外的雨声,心与夜雨交融在一起,真是幽雅无比。

在这样的雨夜里,我爱读房向东先生的《鲁迅与右翼文人》,他那素朴而又细腻的笔触,凸显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先生曾有很多文敌,但却没有一个私敌,鲁迅先生崇高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几乎赢得了每一位敌人的敬佩。

在这样的雨夜里,我爱读季羡林《一生的远行》,季老艰辛的求学历程、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等,可谓是撼人心魄。不仅如此,季老还详实地记录了旅途见闻,朴实无华的文字,可谓是“灿烂之极趋于平淡”。

在这样的雨夜里,我爱读林清玄的经典散文,她的文笔柔和温婉,意境深邃旷远,于轻盈缥缈中彰显了人生的大气度与大智慧,譬如《清欢》《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再如《欢喜心过生活》《吾心似秋月》等,都是散文中的名篇。

雨夜读书,随性随情。疲劳了,可以走出书房,踱到院子,仰望夜幕,谛听美妙的雨声,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深呼吸;也可以沏一杯热茶,饮上两口,心旷神怡,倘有灵感飘来,迅速捕捉,往往是一篇美妙佳作。

雨夜是静穆的,读书是幸福的。白炽灯下,手捧书卷,心驰神往。书籍将我带向遥远的地方,从太古到洪荒,从现在到未来。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心与心碰撞,情与情相融。人能读书,能思想是了不起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得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雨夜读书,岁月静好,灯光永远在前方。人到中老年,并不是人生即到终点,前面的路还很遥远。屈原因为深谙此理,所以留下励志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语出《离骚》)。

今夜,我伫立于书房,思绪在飞扬,已是许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今夜,我品着夜雨,读着心爱的书,一直到灯火阑珊,一直到东方黎明……

秋雨连绵

文/岐阳子

回到故土关中20多天,遭遇连绵秋雨,三天两头,断断续续,滴滴答答,总不见一个爽朗的晴日。偶尔,太阳从云层里露出半个脸庞,只一会儿工夫,又不见了,像是披着盖头、怕见生人的新嫁娘。

下午,天忽然放晴,我终于第一次看见了几许蓝天,尽管不是那么湛蓝,被纱帐似的薄云胡乱涂抹着,我还是产生了一阵惊喜,立刻就念想起西域边陲那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

傍晚,雨又下起来。站在寄住的四楼窗户前向外看,雨雾在楼宇间的树林里弥漫,雨声由小渐大,沙沙沙沙……所谓雨声,在这里其实是雨打树叶的声音。雨洒在路面上,溅起小水花,被灯光照射,是五颜六色,是光怪陆离。

躺在床上,雨声是小一些了,却如同秦腔戏的过门曲,若远若近,丝丝缕缕,潜入你的耳膜。被子有些潮意,需要热的体温温暖着。破碎的思绪,收拾不起来,不知何时就进入了梦乡。梦好像也被雨水打湿了,如木槿,如水杉,如雪松,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却被浓雾缠绕着,一点也不清晰,也不明朗,总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早上起来,想到河堤上走走。隔窗向外看去,楼下路上的行人,个个都打着伞,赤橙黄绿,青蓝紫白,色彩应有尽有。伞在移动,如同天女撒下的花朵,飘呀飘呀,飘出小巷,飘向大街,知是雨仍在下。但早晨的喧闹淹没了雨声,淋漓潇洒的大雨变成了无声无息的毛毛细雨。

站在金陵桥头北望,只看见绿色堆砌的周原和原边的铁塔,北山隐在雨雾中,是看不见的;南望秦岭,近在咫尺,但也只能看到蒙蒙的一层山影,高处被浓云覆盖,与天连接在一起,分不开了。

渭河河滩里,平时的涓涓细流,变成了宽阔而浑浊的大水,卷着激浪汹涌而下,找回了黄河第一大支流的一点自信心。想起小时候见到的渭河,枯水期也有宽阔的水流,丰水期宽约一华里,那汹涌澎湃的宏大气势,曾经强烈地震撼过我。

眼前的河水虽比平时大,但只占了河道的一小部分,河道的大部分还是水草芦苇,尤其水草异常丰茂,半人多高,大都成熟了。这么好的草,堪称河滩草原,放在新疆,早被牧民收割了,或被散放的牛羊马的利齿铲平了。

河堤外边是长达十几公里的绿化带,有茂密的观赏树木和竹林,还有修剪齐整的树墙和花草。栾树枝头缀满了粉红色蒴果,比昨日黄花更加亮丽;凤尾兰正开着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白花,恰如楚楚动人的白衣少女;石榴果尽管挂满枝头,树梢仍开着鲜红的花朵,犹如雍容华贵而且好打扮的贵夫人;女贞朴实多子,结了满树的女贞子,已提早完成了一季的轮回。

堤上行走着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他们好像早已习惯了连阴雨,不管雨大雨小,照样出来晨练,有的还带着宠物。一条贵妇犬竟然穿着雨衣,跟在时髦女郎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跑着。一老汉正教训着他的三只猫,三只猫整齐地蹲在石凳上,温驯地听主人训话:“就蹲在这里等我,别乱跑!”老汉走远了,其中一只刺溜一下跳到凳下躲雨,另两只仍乖乖地在凳上蹲着,很认真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下了河堤,我随着伞花的飘动,返回寓所。屋外的雨仍在下,不紧不慢,答答滴滴,没有丝毫要停歇的意思。雨声把我带入回忆中: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年秋天阴雨期特别长,连续下了四十多天,土墙上、庭院空地上生满了厚厚的青苔,房顶的瓦楞上长满了高高的“松塔塔”,地里的高粱籽儿都出了芽。放学回来,不用帮父母下地干活,可以听着叮叮当当的房檐滴水声,继续读书写字,把学校发到手的书提前都学完了,就借书读。有时不免烦闷,就披上蓑衣,足登四齿泥屐,到街道、田头随意走着,胡乱呼喊一阵,或吼几声乱弹,透透心中闷气,再回去接着读书。

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秋雨还是那样淅淅沥沥,可是,当年的青涩读书郎已经满头白发,把自己凝成了一本书,一本写满风雨沧桑的厚书。

秋雨连绵,如丝如缕,如烟如愁,又如一剂醒酒汤,打湿了我的征衣,打湿了我的脸颊,打湿了我的思绪。

于是,我与拙荆有了一个约定,请秋雨作证:在新一轮甲子开始时,告别城里的“鸽子笼”,回到乡村去,回到父母的坟茔旁,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屋子。

然后,在叮叮当当的房檐滴水声中,重温儿时的旧梦,继续读书写字,烦闷时吼几声乱弹;天晴时,继续做父母未做完的事,种地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始田园牧歌式的新生活……

读书识味

文/冯小燕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而且还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曰“知识分子家庭”,则被称之为“书香门第”。宋朝程颐语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说的是有“书香气”的人,读书时若能品出书的味道,就算进入读书的真境了。

何谓书味?比如吃饭,有饭、菜、汤,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不足一一而论,但无论何种饭菜,吃时总要品尝味道,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也是诸味杂陈。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之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道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难免会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就会有一股酸涩涌入心田。

读一本好书如进一幢新房,开一扇未知之窗,展现在面前的是世外桃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可以修身养性,让读书人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怎能没有甜滋滋的体验呢?

其实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何况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若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难临其境。

读书可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来完成,或者说是火药味。如果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的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将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顿悟。而后者可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升华。

读书的味道虽说是酸甜苦辣,但最终给人的感觉却是愉悦快乐。如果没有书籍相伴,漫漫人生,多少个无眠的黑夜和无聊的白日将十分难熬,而这样的人生必定无趣而乏味。

有书相伴,方能从中品出味道,得到收获,在心中涌满喜悦,进而由衷地欣慰,随即增强读书的志趣,进而坚定与书相守的信念。

与书为伴

文/静水

与书为伴,与思想为伍;与书为友,与智慧同行。

——题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生进步离不开书,人生成长不能离开书。高尔基说:“书箱是人类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箱又何尝不是人生成长的阶梯?

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读书,必将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

有人总结人生为“读好书,交高人生,做善事。”此可谓精辟,如此人生,充实,丰富,美丽。三者排列,书为第一,绝非随意。

人生趋利也好,然后趋名再趋静也罢,大多离不开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当然,这知识是广义的,自然、文化、科学、做人、做事,等等。

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想起来还是缘于二哥、老舅和三姨家表哥们的影响。看来,小时候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是重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三迁,其道理亦如此。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漂亮。有人说,人的相貌四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之后则是自己修来的。这“修”大多与读书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接受圣贤、专家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启蒙和丰富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善良。大凡书,几乎都是正能量,否则,一定会遭到摒弃。长期接受正思维的熏染,你的心灵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可以帮助你有效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随请随到,从不厌倦。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益友,可以与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而且,随时随地与你相会,绝不失约。

一本好书就是剂良药,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可以排遣孤独寂寞和无聊。

读书要多读经典之书。若为经典之作,当记诵才是,而且要刻骨铭心。否则,就是在糟蹋。

读书受益无穷,一生读书会一生受益。前提是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构建,以及为我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冬日读书暖人心

文/艾里香

寒冷的冬天,很少出门,守在家中,书便成了最好的陪伴。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读书,寒冷的冬天便多了一份温馨。书香暖冬,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冬日读书,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适合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冬日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冬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抓紧读书的好时候。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读《正能量》,能排除负面情绪,心灵更加平静。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冬日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从古读今,从国内读到国外,在这门功课里自得其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禁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读痛快书,养浩然气,有书相伴,有滋有味。储蓄冬日,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日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古人常说:“雪夜闭门读禁书。”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冬日读书暖人心。冬日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日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读书的快乐

文/于芯雨

人生天地间,可以做许多事情,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打牌、聊天、旅行等等。但我始终觉得,读书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乐趣,比许多其它事情有意思多了。

打牌当然有意思,闲暇之余,工作间隙,约三四好友、五六亲朋,打打扑克,搓搓麻将,也不是什么坏事。但若口子一开,如洪水猛兽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容易沉湎其中,浪费时光耗损身体,还是不打为好,打牌往往带有赌博的性质。有的人成千上万的赌,迟早非倾家荡产不可,可见打牌一事实在不好控制,还是少打为好,不打为妙。

聊天当然也有意思,不论同性异性,还是同龄隔代,围绕同一话题、事物、人物或社会现象,可以滔滔不绝的聊上几个钟头,乐此不疲。东北人管这叫做唠嗑,陕西人称之为谝闲传。越谝越有精神,唾沫横飞,气势逼人。我也是喜欢聊天之人,尤其是久未碰面的好友,爱好相同的朋友,聊天一事不是个把钟头,非得双方都有闲情逸致不可,若一方聊的起劲,一方昏昏欲睡或忙得不可开交,这聊天也只好草草收场了。

游戏自然更有意思,你看大街上、庭院中、屋檐下、公园里的男孩、女孩不都在玩吗?捉迷藏、踢毽子、打篮球等等,我这里主要说一下电子游戏。小时候成龙代言的小霸王游戏机风靡一时,至今还不时回味一下。后来又迷上了手游、雷霆战机。从菜鸟硬是打到大神,花了好几百块,但是到了最后,所有的装备都满级了,分数也打得最高,没了追求,只能卸载掉。游戏的居心叵测也许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之中登上顶峰,遍虐群雄之后,也就剩下了无聊。更不要提那毁了一代人的网游,一旦染上就像毒品一样,很难戒掉,荒费了学业不说,也毁掉原本健康的体魄。

出外旅行当然也有意思,更有意义。所谓“读书万卷,行万里路”,但是我见多了闲游胡逛之人,走遍了全世界,心眼还没有县城大,也就开始对旅行不是很支持了,去祖国的名山大川逛一圈,玩一玩。当然很好,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以锻炼筋骨,可以增长见识。但这也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做基础、工作繁忙、闲暇几何?花销巨大,谁堪重负?

所以经过这一番梳理,我得出的结论便是:读书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读书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学习技能、更可以任思绪翱翔,上天入地、驰骋古今、不受拘束。读书的便利也是其他诸事无法比拟的,一桌一椅,一杯清茶,几本好书足矣!看到精彩之处拍案叫绝,看到认同处会心一笑;看到断肠处与之同哭,可真是思接千载、魅力无穷,书香幽幽,任群遨游!

读书随想

文/陈顶云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如果是一位农村妇女在读书,恰恰被你碰见了,你会怎么想?我老公的堂哥是位老师,他来我家串门,恰恰就看见我歪在沙发上读书。他看了看书名,是世界名着《百年孤独》,又看看我,笑了,说,我没事经常在村里转悠,就没看见一个读书的,今天算是看见了,而且还是一个农村妇女!

这句话乍听有逻辑问题,一千多口人的村庄难道就没有一个读书的?细咂摸,他说的还真有道理,抛开学生们不说,就说在家种地的,娱乐有电视电脑,快捷方便还容量大。外出打工的,闲暇时,每个人都抱着智能手机在玩儿,随心随意。听他一说,我在村里溜了一圈儿,确实没有看见一个读书的。

其实我是地道的农民,平时种地,闲暇打工,阴雨天或者晚上,看看书,写写小说,充实而惬意。

通过读书,每逢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我会举一反三地去处理,心胸开阔了很多。

邻居在我垫的沟壑里种了菜,绿意盎然。虽然是他的墙西,但那是我出钱出力垫的土,我本来想让他再补偿我几车土的,毕竟曾经花了好几百块呢。但一设想,如果他同意了很好,如果他勉强答应给钱给土啥的,就怕以后看见我们,心里有疙瘩吧?我索性就劝老公,为了能出门看到笑脸,为了每天能有个好的心情,咱们就舍了这股财吧。如今好几年过去了,我和众邻居们关系很好,互通有无。正炒着菜,没酱油了可以借。谁家炒个野菜啥的,满大街送。谁家樱桃熟了,不用通报,上树就摘。以前很别扭的邻里关系,在我的带动下,其乐融融。

多读书多写作还能结交天下文友,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位同省的文友,知道我想买一本小说选,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网购来了,收到的时候,惊喜莫名!有两位北京和浙江的姐妹,听说我在偏远的山区没有书读,一下子给我邮寄来一箱书。捧着一本本带着朋友真情的书籍,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温馨地萦绕在心头!

有位伟人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开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国家提倡全民读书,我也打算身体力行。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中来,我就经常给庄邻们讲书里的故事和笑话还有生活常识,他们一看我讲,都洗耳恭听,说我是老人经,什么都懂。我说是在书里看的,如果你们想看,我有。

有很多年轻人知道我有藏书,每隔不长时间就来借一回,弄得我都没有书看了。

我发动的全民读书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看看爱读书的他们,我终于有了同伴,能一起讨论书里的事情,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惟愿我的父老乡亲们爱上读书!就像我过年时贴的对联一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面对书籍发呆的人

文/胡靖

望着书房里堆积如山的书,越来越觉得心烦了。我怀疑自己当初是否脑子进水了,东一包西一捆地花钱买回这些劳什子干什么。眼看书架都码到双层了,书还是放不下,且把板子压弯了。更急死人的是,手头想看的书还是“成群结队”。这些打包的捆着的书怕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宠幸”它们了。处理掉吧,心有不甘,毕竟是我花钱费力从不同的地儿和渠道弄回来的;不处理吧,放在书房横七竖八躺着也不是个事,既影响观瞻和卫生,更影响心情。

常常扪心自问,我买书究竟是为了什么。装洋?我一个实实在在的土包子,贫寒一以贯之,就是捐个图书馆给我,别人也不相信我会富有的;收藏?我好像也没做过这样的梦,生不逢时,实力不济,眼力不逮都让我心知肚明知道不靠谱;做学问?未张口就会让人笑掉大牙,我压根儿就不是做学问的料;读吗?我并非嗜书如命,买过之书非但未细细读过,就是该读的书也未能读透,“猴子掰包谷”倒是真实写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其实于我,唯一的理由,无非是自己是个闲人,只有点读书的癖好,工作与文字打点交道,有点执着,有点入味。仅此而已。

有时也在寻思,这书买得多而读的少,绝非我个人现状,大多数读书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叹。究其原因,似有四大障碍作祟:一曰忙。为生计,为功名,为事业,为家庭与爱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书山很无奈;二曰穷。书价不亚于油价,节节飙升很快,工资却少见长,而真正有读书兴趣的人大多囊中羞涩,只好减少跑书店的次数和控制淘书的欲望;三曰懒。这世界变化太快,吸引人的东西太多太炫,时时刻刻在向你招手,有动力和定力花功夫去啃书本,别人不说你呆子你自己也觉得不合时宜;四月浮。心静不下来,眼沉不下去,板凳坐不热,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远没有这么复杂。着名作家阎连科曾经说到自己的读书之惑,对自己一段时间来的读书状况很不满意。他说,不知道究竟自己得罪了哪根神经,面对那一排排,一册册的新旧书籍,知道那些书中几乎每一本都有可供我学的言行,可却不知何故又不肯去读。不肯去读,又总是十分爱惜地把人家的书藏起来。最终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没有学问又不肯读书学习的人,弄成了一个不读几本书却又不肯找些别的事做的假读书人的模样,弄成了只会站在书前发怔却又绝然不是思考的那种呆子。作家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说白了,读书是一种癖,是千千万万种癖好之一种。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一旦习已成癖,总有点旧情绪挥之不去。感觉就像你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或是这样的习惯不适合自己,说什么也是白搭。好在,我只是用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来消磨静静的时光。我要做的,就是理智一点地买书淘书,尽量把自己认为要读的书浏览一下,尽量把家里那些好书赶快读一些,感悟消化一些。

很怀念往昔的读书时光了。那时候,读书是那么的投入,用心,上心。一本薄薄的《鸡毛信》竟让我看得如醉如痴,我的心与14岁的儿童团长海娃的命运一起呼吸和跳动;一本《敌后武工队》,那与日伪进行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让我读得荡气回肠,热血喷涌;特别是那本《林海雪原》,如电光火石,激起我少年无穷的欲望和遐想,我仿佛与少剑波,杨子荣一道奔波于林雪莽莽……我想,读书是一件美事,可以打发冷寂的时间,还给你大千世界的精彩。

还是阎连科说得好,在如今的岁月,能够静心读书的人是极为幸福的,能够彻底不读书的人也是幸福的,最焦心和无聊的,是那类不读书、不舍书,只会面对书籍发呆的人了。

半窗明月乐读书

文/天一尘

冬夜,清冷寂静。月光莹莹如水,静静地洒落在窗上。夜空茫茫,一灯如豆,陪伴着孤单的我。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沏上一杯普洱茶,放上两三朵白菊花,再捧一本心仪的书,安然地坐在书房里,看杯中轻烟袅袅,任芳香萦绕心怀,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安闲与自在,静静地潜心阅读。此时我才感觉到一个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释放了出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书为伴,与书为友。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使我的人生走出迷茫,找到了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会废寝忘食,一一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胃口慢慢大了起来,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购买和阅读。日复一日,家里的书渐渐堆成了山,有时想找本书,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便于查找,我做了几个书柜,分类放置,还在电脑里建了档案。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放不下,很多书不得不放在书柜顶上,堆叠在一起。那些心怡的书,我把它们放在枕边、床边,每天睡前读上一篇小文,才能安心入睡。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于谦,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独特而透彻的见解令我佩服不已。看来于谦是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不然怎么做得了救国宰相呢?

我经常暗暗地问自己,人这一生,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够?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过略窥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不断慨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读书让我精神愉悦,这种幸福是钱财所不能及的。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习了一些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堆废纸。一要读,二要用,把书读活,才是真正理解了读书的含义。

以书为友,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充实;以书为友,让我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不再迷惘。

夜深了,半窗明月为伴。坐拥书城,手捧香茗,一丝幸福和喜悦,渐渐溢满心田。

用阅读温暖人生

文/潘玉毅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这个充满书香的节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阅读的传统,北宋的黄庭坚就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言外之意是说人要勤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算再怎么丰神俊朗,也很难招人喜欢。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则这般叮嘱他的后人:“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由此足见读书的重要性。

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但凡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学习中来,而阅读正是学习的基本方式。《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风气,才会让人觉得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往不胜。

书籍是我们了望世界的窗口,窗口不打开,我们永远只是井底之蛙。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而已。然而,生活中常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可是有时间玩手机、玩电脑,怎么就没时间看书呢?我们只是缺少一种“每天读书”的自觉。

放眼我们的身边,除了传统的图书馆、书店,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24小时书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试图唤醒普通民众的读书欲望。读书无等级,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图书馆曾用十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乞丐、拾荒者,也有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和自由。面对不解和质疑,馆长褚树青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是多么浓厚的人文情怀!无怪乎着名作家博尔赫斯会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小到个人的理想,大到国家的梦想,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便能久久为功。凝聚全民阅读的强大合力,能给一个城市、一个国度带来希望,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诚然,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却也是一件幸福的苦差事。哪怕“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只要有书可读,那也是一段温暖的人生。

梦里老家

文/刘浏

老屋像一位留守的老人。

老屋在故乡,在大巴山深处,故乡在三千里以外。

几回回梦里回老屋,梦醒来独自泪悄然。老屋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乡愁。

儿子突然要回老家

城市里的雾霾一天天深重,呼吸都有些困难的儿子戴着口罩从小学校里回来,突然很诧异地喊出“我要回老家!”其实,十二岁的他,只回过几次老家,在老家生活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0天。在去年底席卷南北的雾霾来临之前,他也从没认为那是他的老家,他嘴里总是说那只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婆婆的老家。

老屋很老,破破烂烂,摇摇欲坠。房顶漏雨,虽然请人加瓦修改了很多次,一到雨季还是四处漏雨。由于已经好几年没人长期居住了,老屋的四周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墙上漏风,去年一堵墙面也垮塌了,也没钱舔砖了,60多岁的老父亲回家去自己动手修补了一下,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倒也驾轻就熟,这是他的本分。

近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修起了两三层的楼房,装点得漂漂亮亮,通电通水、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实,父老乡亲们很不容易,那是他们数十年走南闯北打工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他们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刚出矿山,又进煤窑。他们刚出工厂流水线,又到建筑工地上……他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供孩子上学,然后积下点钱改善下居住环境。这几乎就是他们为之奋斗奔波一生的梦想和责任。让我悲伤和唏嘘的是,为了这个责任和梦想,我小小的乡村里,好几个父老乡亲为此命丧异乡,只有一把骨灰回到故乡。

我的老屋在楼房林立、日新月异的新农村里已经显得有些不协调不合群了。

父母亲的老家

老屋并不老,我虽然曾经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四年,也只在现在的老屋里生活过一年。老屋修建于1987年,那年我15岁,弟弟13岁,在传统的乡村里已经到了说亲找对象的年龄了。在父母眼里,他们开始着急起来,如果再不赶紧修套房子,我和弟弟将来成家后住哪里呢?如果再不修房子,或许就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进我们的家门。

那时,我们好几大家子共同居住的一个四合院里的屋才称得上真正的老屋,修建于清朝年间,解放后我的曾祖父从地主里均来的,门前的转角柱我双手合围都抱不过来,但是我们家的两间房屋在农村里并不宽敞,也早已破烂不堪,父母亲在我8岁那年重修了一次,才算勉强可以居住下来。四合院里居住着8、9家乡里乡亲,虽然偶有吵吵闹闹,我们十几个小伙伴倒也其乐融融。

父母亲把现在的老屋立起来是在1988年,那是他们把包产到户和开荒种地的全部红利全部积蓄用尽后换来的成果。那些年,父母亲干劲十足,起早摸黑,肩挑背磨;风里来,雨里去;迎着朝露出门,背着月亮回家。老屋立起来的那年的正月末二月初,我九十多岁的老曾祖父仙逝了。听人说,有一天,曾祖父的坟上冒出了一股青烟。那一年,我初中也快毕业了,想起曾祖父80岁的时候,还背着我去放牛,我在悲痛之余突然开始发奋读书了,一向成绩最多只是中上的我,本没什么指望和希望,原本也只等着毕业考试后回家跟着父母务农。那些年,打工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词语。毕业考试后,我居然很神奇的获得了预选的资格,95%以上的同学都被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指挥回家务农去了。在经过20天的强化集训后,我第一次到很远很远的县城参加了正考。考完回家,每天顶着炎炎烈日到黑石坳在玉米地里大豆地里挥汗如雨,

这样干了差不多两个月,我和父母都晒成了非洲黑人,总算把那片开荒出来的大片坡地的杂草锄得一干二净。就像我把读书升学考试的结果一样,忘得一干二净。

一向性格木讷的我,心静如水。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到地理锄草,到山里砍柴,到草坡里上去放牛。对读书考试的事情,一个字都不提。九月入学季快来了,一天,村里一位叔伯到镇上赶场,从邮局带回来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我居然奇迹般地考上了中等师范,成了解放后我们那个小小村落里第一位中等师范生,全家皆大欢喜,我居然跳出了农门,祖父和村里的几个老夫子高兴得凑在一起专门为我写诗作赋庆贺鼓励。我居然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独自躲在房间里伤伤心心哭了一场。因为16岁的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我想去读高中,未来才能考大学。可是,家里刚刚修过房子,要供我去读高中实在是比较困难的,大家都担心,我将来万一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毕竟那些年,读了7、8年高中,考不上大学的新时代孔乙己比比皆是。如果去读了师范,毕竟就有了一份工作,一个铁饭碗,已经端在手里了,已经可以改变我可能是一个未来农民的命运了,为什么要放弃呢?一番伤心之后,我只得面对现实,不能让家里人因为我读书再受更多的苦。

我第一次离开又回去的老家

在我去县城就读中等师范的那三年,家里交完国家的农业税款和提留税款等各种费用后,已经所剩无几了,要供我读书已经十分吃力了,每月要给我拿出10元钱都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为此,父母和姐姐历经艰辛,吃尽苦头,我中等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从教。我暗暗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再也不能用家里的钱了,哪怕只是10元钱都不行,因为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汗水从土里换来的。我虽然参加了工作,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订点书报也所剩无几了,对家里实在做不出什么贡献,每周还得从家里背米、背菜到学校里去,以供自己生活。

因为没钱,父母为我们兄弟修的房子虽然立起来了,但是也无力修墙面和地面,只能那样空着,空荡荡的摆在那里,又过了三年,总共历时六年,我们一家好不容易搬进了那座很宽敞但已经有些旧的新屋。

工作4年后,我已经快24岁了,依旧想读大学的我贼心不死,从乡里的学校到区上、再到县里的文教局,层层签字、层层审批,四处求人说好话,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个参加成人高考的资格。距离考试也只剩下1个月了,算上守学生早晚自己的时间,每周得给学生上44节课时,我几乎没有时间做任何考试前的准备,那年5月参加完成人高考,到6月底,分数出来了,不高也不低,比录取线高了50多分,读大学的希望算是有了。

再也回不去的老家

到9月,入学时间快到了,工作了整整4年的我居然连100元都拿不出来,到省城读书的路费都不够,更别说学费、生活费了。茫茫前路,不禁悲从中来,独自一人走在路上,一个大男人居然转过身来泪往心中流。

我找人借了100元,用这100钱到学校所在的场镇上的一家餐馆订了一桌宴席,请来学校的领导,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学校领导开恩让我提前领取了半年的工资1000元,我怀揣着这1000元钱,到我一个要好的同学工作的另一个镇上,提出借点钱去读书,他刚参加工作,其实也没什么钱,他想尽千方百计,总算给我凑了600元。

坐了近20个小时的长途班车,总算来到了我即将读书的大学,可是第一年的学费就要缴3000多元,除去来得车费,我只剩下不到1400元了,在报名的时候,我对第一次见面的学校中文系的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说,我只能先缴1000元,总得留点钱吃饭吧,剩下的学费就只能先欠着,要我读我就读,不然我只能打道回府了。没想到的是,两位领导居然同意让我先入学读书,我心里那个感激真是无以言表。

在读大学的岁月里,为了能够有饭吃,我在读书之余,写点诗歌、散文、小新闻赚点稿费,到小学校和初中给学生上作文兴趣课、给需要家教老师的孩子上补习课,总算没有饿着。那时,辍学的弟弟刚好在这个城市里打工,实在没钱吃饭的时候,就只有找他借点他微薄的工资,这样总算把大学读完了。一直到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我总算千方百计把欠下了很久的大学学费给学校缴齐了,这才顺利领取了毕业证书。

何去何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人世间最困惑最艰难的事情。“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几年一次梦里游魂回老家

其实,我原本可以回到老家,继续教书,闲暇时、夜深人静时写诗作文,别无所求,就这样过一生,又何尝不好呢?我终究没有能够回到故乡,我在陌生的遥远的城市里漂泊,历经艰辛,甘苦自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月只敢给房东交付一个月的房租,我先后搬了10余次家,多年以后,我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家,我终于不用搬来搬去了。因为这个小小的家小小的屋,我一下子又变得一贫如洗了。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怀念和羡慕起父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给我们修起来的那个无比宽敞的家,我的老屋。

在白天黑夜的忙碌之后,我近二十年来也难得做几次梦,可是每一次做梦,梦中的场景都是在日渐模糊的老家,梦见我的童年和少年,梦见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坡、一沟一河、一只青蛙一条小黄狗……

“半夜里 听取蛙声几许/没有稻花香的城市里/丰收的年景遥不可及/森林般高耸的楼群直入云端/十多年,望不见故乡的月亮/天高云淡,繁星点点/四季分明的故乡/想起来就泪光闪闪……”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老家农村流传几千年的古训。父母亲越来越衰老了,在大巴山深处的偏远乡村里,已经难以照料自己的生活了,在那里生活着比他们年轻时更加艰辛了。单家独户在老家居住着,时不时生了病我也毫无办法,只能在几千里以外干着急。好说歹说,二老总算同意到我这个小小的家住上一段时间,一辈子操啐了心,也该想几年清福了,顺便也可以与我刚上小学的儿子培养一下感情,感受一下天伦之乐。一辈子从没到过县城的母亲,一下子到了数千里远的城市里,总也不习惯,时不时念叨着要回老家,她的心情也只有我一个人能够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其实,在城市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我,比目前更想回到老家生活。可是,也只能说说,只能想想,只能无休无止的念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离开,就再也回不去了。

老屋就这样彻彻底底空下来了,空空荡荡,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雹打,房前屋后的荒草长了一茬又一茬,枯了又青了。老屋孤零零地矗立在大巴山深处,在那个两山夹一河的河谷里,无人照料,就像那些风烛残年、无人照料的留守老人。

只有在几年一次的梦里,我一个人从三千里以外,游魂一样,飘回去守着它,守着我的老家。

读书的滋味

文/周若彤

煮一盏烈酒,看尽天下英雄;掬一捧清泉,望断人世沧桑悠长;烹一杯珍茗,执一卷书,品读世间繁华。

春之清甜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我手执《冰心诗集》,坐在窗户边品读着诗文的优美。她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泪泉,洒遍了多少牺牲的血雨!”她告诉我成功的意义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哦。我终于明白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成功是靠积累、靠奋斗、靠付出的。我想要变成一朵成功的花,我要从春天起航、从春天奋斗。

读书的滋味是晴天的,我从《冰心诗集》中明白……

夏之热烈

夏天,蝉鸣虫噪,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手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他说:“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他警示着我时间的重要,逝者如斯,我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啊,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是具体的行动,我应该踏踏实实地站在今天,尽心尽力去完成今天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用热情创造人生,不让时间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读书的滋味是热烈的,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明白……

秋之喜悦

秋天,黄叶飘落,瓜果丰收,我手执《论语》坐在大树下,倾听着古人的心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提醒我别忘温习旧功课。哇!我明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扔下了旧知识,哪里来学问呢?我会铭记着,在学习新知识后,多回顾旧功课,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读书的滋味是喜悦的,我从《论语》中明白……

冬之艰苦

冬天,寒风凌烈,刺入肌骨,我手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说:“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给我的甘霖。”她让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呀!我明白了,读书是艰苦的,没有轻松可言,然而,只有不放弃才能绝处逢生,古人有匡衡凿壁借光,我又有何不能坚持呢。

读书的滋味是艰苦的,我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明白……

自古读书如心脾,之清甜、之热烈、之喜悦、之艰苦,必得亲尝其味,味可口,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的魅力

文/连民

小时候,我就喜爱书。据老人讲,在我只有二岁时,虽然不认识字,却抱着书一页一页装模作样的看。后来再大一点,便一边拿着书一边在雪地上写着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字而自得其乐,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好笑。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全国正进行着一场所谓的“文化革命”运动,许多人都不读书了,有知识的人被称为臭老九,书籍自然便成为了垃圾,不被人重视。许多图书馆、阅览室关门了。有一次放学,路过父亲单位的图书馆,发现门的下面已经开裂,钻进去后发现书架已东倒西歪,书籍撂的到处都是。好在没有人看管,于是我便躺在书堆里,翻看着喜欢的书籍,那个惬意劲,别提有多高兴。之后,那里便成为了我下午放学之后读书的地方,连续几年的时间里,我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读书虽然好,但也有难为情的时候。记得那时家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只有油灯照明。后来有了电,大人怕费电,晚上也就早早让上床睡觉了。我是觉可以不睡,但书不可以不读。于是为了读书,我便钻进被窝后假装睡觉,可实际上在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读着自己喜爱的书。记得有一次看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书中描写年轻的高尔基怀着到大学学习的想法来到喀山,经历了种种挫折,使他很快明白了像他这样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是无法实现读大学愿望的,于是他就到面包作坊里打工,并且接近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理论。由于他在《自由报》上发表揭露面包作坊老板谢苗诺夫剥削工人榨取利润的事,与谢苗诺夫发生了冲突,于是他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终于战胜了谢苗诺夫。工人们取得了胜利,但不久为了不失业就又妥协了,这使高尔基感到了失望。紧接着大学生的罢课也停止了,高尔基陷入空虚、失意之中。这时革命者罗马斯来看他,给他讲斗争没有失败、革命的种子正在发芽成长,又使高尔基重新鼓起了勇气。第二天早晨,高尔基跟着罗马斯乘船去乡村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三月的天气,伏尔加河刚刚解冻,当年轻的高尔基登上船,一轮太阳正冉冉升起,绚丽的阳光照亮了河水,波光粼粼。高尔基站在甲板上,船帆迎风飘起,向伏尔加河的下游驶去……读到这时,我的心中骤然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无穷的力量。

进入中学,读书更是必不可少的。一本已经没有了封面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了我的挚爱。尽管书的大部分已破旧不堪,但我仍爱不释手。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战士、一个无畏的英雄。同时我也了解了俄罗斯大地,知道了西伯利亚的森林,特别是看到了坚强的保尔与清纯的冬妮娅的爱情……

进入大学后,我学的专业虽然是法律,但对文学的热爱依然难以割舍。有一次路过废品站,从一大堆乱纸中发现了一本《普希金诗集》,这令我如获至宝,立即花钱买了回来。我将已经破旧的封面进行了粘贴修补,每天带在身边,有空就拿出来读上一首,慢慢品味,好不惬意。同班一位男同学也是普希金迷,总是讨好我,目的就是想把书借去看几天。有一次放暑假,这位男同学见了我说,这次一定要把书借给他,因为家里要来重要的客人,后来问了半天才知道重要的客人是他表妹。难怪,在那个感情相对单一的年代里,在表妹面前能拿出一本《普希金诗集》显摆一番,当然是件很“高大上”的事,把表妹称为重要客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我也离不开这本心爱的书。最后经过讨价还价,俩人把诗集一分为二,一人一半。两个人都伴随着心爱的书,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假期。

每当回忆起这一件件与书有关的往事,心中就泛起幸福的浪花。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多少鼓舞人的力量。

然而,在电子阅读非常普及的今天,看到身边的许多年轻人整天捧着手机,沉湎在流水般的信息中不能自拔,心中不免生出许多的隐忧。在此,还是祝愿今天的青年朋友们,放下手机,捧起书吧,美好的阅读,会给你生命无穷的力量。

信步南山幽

文/景力颖

说起镇江,一般人都知道金山、焦山、北固山,而南山,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反正我是第一次听说。为什么叫南山?据说南山原名兽窟山,从这个有点吓人的名字上不难想象,这里的草木应该是相当茂盛的。

我们到的时候正是初秋时节,暑气已消,空气里隐约还飘散着桂花的甜香。山门上写着“城市山林”四个字,落款是米芾。我很喜欢城市山林这个提法,或许此南山并非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但是城市山林和这句诗的意境是多么异曲同工啊,所谓“大隐隐于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从山门进去,游人并不多。路,是青石板路,挺宽敞,两边都种了树,有一种不知名的树,上面缀着几多重瓣的粉色的小花,像夜空的流星,还有几棵柳树,在风中不停地摇曳。路的一侧是山坡,也不高,草皮很好,空气也清新。

上山的路开始陡峭了,青石板路变成了台阶。爬过几级,来到一个庭院,庭院不大,种着三棵桂花树,还有两张圆形石桌。庭院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镇江市文化保护单位——招隐寺读书台”。据说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说起昭明,大家更多地觉得他是一个文人,而非太子。他酷爱读书,又性爱山水,20岁时他来到镇江南山招隐寺,建了增华阁和这处读书台,又从皇宫里运来了3万卷藏书,潜心研读。遥想当年萧统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与朋友研读诗书的情景,我们争相坐在石桌旁,感染一下这位甘愿放弃皇位的隐士文人的神韵才情。

下山的时候看到一处公园,里面有好多鸽子,而我们被一株含羞草所吸引,那是一片低矮的灌木和常春藤,阳光透过树荫照在这片绿上,泛出星星点点的光,深绿、翠绿、嫩绿就铺展开来了。有株植物开着紫色的小花,莫不是童年里的含羞草?我轻轻一碰,她的叶片果然渐次合起来,那么鲜活,生命仿佛呼之欲出。突然想起少女时代看过一部台湾电视剧,好像就叫《含羞草》,主题歌还记得有这么几句:“小小一株含羞草,自开自落自清高,她不是存心骄傲,只为了,只为了美丽情操……”

隐约之间,初秋的暖阳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竟显出斑斑的竹影,我想我不会忘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书的日子

文/行知桃源

今天带侄子去注册上学,感慨万千,让我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读书的日子……

那些年,我们没有鲜艳亮丽的衣服,没有款式新奇的鞋子,没有类型各异的书包。衣服缝了再穿,鞋子破了再补,书包发黄褪色了依然开心地背着。

那些年,我们没有面包牛奶,没有泡面鸡汤,也没有丰富美味的营养餐。粗糙生硬的玉米饭是我们的美味,干瘪烧焦的土黄豆是我们的佳肴,没有早餐,不知什么是宵夜……

那些年,我们没有洁白漂亮的教学楼,没有干净整洁的宿舍,没有宽敞舒适的单人床。吃饭的场所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亲密同伴也是我们皮肉相触的同铺。一只木箱七八样,书米油盐一起放;一张床铺四五人,横着竖着一起凑,怎么看都那么的自然,况且,冬天冷了,还可以相互当被子呢!

那些年,我们没有公路,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摩托车。五六公里的崎岖小路上,野芋头叶是我们的雨伞,大树底下是我们的避阴处,渴了喝路边凹石里的天然水,饿了饮略有甜汁的玉米杆。一路疲软,一路欢笑……

那些年,我们没有彩色笔,没有好记星,也没有多媒体。一毛一支的铅笔,是我们绘画描摹的工具;一毛二一本的米字格作业簿,是我们记录信息的好帮手;一米五宽凹凸不平的旧黑板,是我们接受知识的载体。

那些年,我们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也没有QQ ,不知道什么是喜洋洋,不清楚何者是奥特曼。无聊了就活蹦乱跳的玩耍,累了就静静地看书,闲得发慌时就凝望着山的那边,思寻着山那边另一个精彩的世界的模样……

贫穷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过的生活,苦难也不是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贫穷的读书日子,牢记苦难的学习岁月。始终相信: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记忆,不一样的只是时间和环境,一样的是对梦想的追求……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文/叶子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书如镜,可以让人反省自己,省悟到自己身上的“非” ,知不足而努力前行,尽量让自己以美好的面目示人,别人那样美好,我们也要努力美好。除了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法律、医药、电力等方面的书籍,那些世界是陌生的,是我所欠缺的,便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对人生起敬畏之心。仔细想想,为什么读书呢?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惆怅而读书,为了超过别人读的书而读书,为了认清自我而读书,为了再现青春而读书……读书的理由千万种,书能提升我的写作品质,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功用。也有过一阶段,不知该读什么书,因为闭塞,没有新书可看,旧书又不爱重翻,于是陷入绝望之中。书读得太多的坏在于人容易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动笔,越不动笔笔头越涩,越难以写出像样的文字来,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因为爱书,我比那些不爱书的人多了另一个丰饶的世界。通过书,我认识了普鲁斯特、马尔克斯、毛姆、塞林格等深邃、博大、悲悯、智慧的灵魂。感谢书籍!如果没有书,我将永远不认识他们,永远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颗伟大宽广柔软的心灵,这些书就像不同方向的水流一起涌向大海,我由此被滋养、润泽、抚慰,我的眼睛被擦亮,我的灵魂被照耀。有了书籍,生命中就永远有春花秋月,明镜高悬……

我曾经创下这样的纪录,今天刚在网上买了三本书,明天看到好书推介,又一口气订购了五本;下午从报纸上看到几篇书评,又订购了四本……这些书亚马逊网上书店不一定全有,它们往往分布在各家网上书店,于是,只能一本一本地从各地快递来,我的手机就忙得不停:“叶子,你的书到了。 ”不一会儿,手机又响起:“叶子,你到了一本书。 ”感觉像蔬菜进仓,一会儿来了萝卜,一会儿又来了西红柿,目不暇接。感谢现在的快递,基本上今天下单,明天书就能送到你手上,那些书从江苏、浙江、海南、天津等各地络绎不绝地动身起程,陆续赶往我家的书柜……真好。可惜问题出现了:书堆积在那里,短时间内看不完。这时,我就会变得贪心,我会加快阅读速度。我买的书,基本上都是认真读过的,除非个别书名不副其实而没有阅读,我有一次买小说家乔叶的书,结果来了一翻,是另一个同名的人写的,文字质量天差地别,坚决把它搁在一边。我家里的书应该庆幸,它们遇到了一个合格的读者,这个读者称得上是它们的知己。像杨绛的《我们仨》 ,开头写杨绛到处找钱钟书,怎么找也找不着,那是春秋笔法,是写钱、杨二人之间阴阳相隔的生死寻找,但我发现有很多人没读懂,于是我就感到一种喜悦——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喜悦。懂得,就是惺惺相惜。

家中有千册藏书,却永远不会满足。曾在朋友手中看到一本《散文》精选,粗略一翻,几乎篇篇都是精品,细读起其中高建群写成吉思汗的《献给草原的伟大世界的儿子》 ,写得与成吉思汗一样大气。我觍着脸道:“先借给我看看吧。 ”因为我知道,这本书是她从弦歌园新买的,她还未读呢。朋友浅笑起来,我知道她心中不舍,又不忍拒绝,连忙说:“那就等你读完再借给我吧。 ”酒桌上的气氛已不容我再读,可惜只看了一半。回到家,我打定主意,必须占有它。怀着这个梦想和决心,我捱到了天亮,这个夜晚可谓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可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此时闹钟上显示的是七点十五分。我揣度弦歌园可能还没开门,于是抓了一本书看,期间不停地抬头看时间,直到八点四十五,我直奔弦歌园,先自己找了一番,没有找到,买了几本其他的书,到收银台请工作人员帮忙查询,我的心随着键盘的敲击跳跃,工作人员歉意地朝我一笑:“卖完了。 ”真是泄气。我突然理解了男子疯狂想占有某个女子的那种迫切心情,现在,我就是那名男子,一名宛若失恋的男子。书啊书,你让我恋,让我狂。

丹其格说:“读书为我们还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由它们来对抗死神的傀儡。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 ”看来,读书的嗜好这辈子我是戒不掉了。我自己有好书的标准那就是洞开你的心扉。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油然而生。我们暂时把书放下,一边哭一边笑盯着书脊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我曾经被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蒋韵的《心爱的树》 、贾平凹的《带灯》 、冯唐的《万物生长》 、张翎的《世界上最黑暗的夜晚》等作品撩拨得又哭又笑,简而言之,好作品可以让读者借别人的坟头哭自己的泪水。亲朋好友经常无可奈何地评价我:“哎呀,你这个书呆子。 ”我呵呵一笑,我知道,我是不会悔改的,我愿一辈子带着书呆子的名号行走。吾生也有涯,放眼茫茫书海,我期待着每一次倾心的邂逅,期待着面对心仪的书本拈花微笑。黄永玉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破万卷书,读书的人身上就有了明月般的清辉。合上书本,沐浴在如流水般的月光之下,你会觉得,这一生也不算白过了。

我爱读书

文/高韵涵

妈妈说,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我,还不认识字,盯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插画,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上了小学,我彻底迷上了阅读,驰骋在书的海洋里,坐车、吃饭时都在看。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最欣赏这句名言了,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既能陶冶我的情操,又能丰富我的生活;既能给我带来快乐,又能让我取得进步。正因为生活里有了书籍,才使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我最喜欢的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读了它,让我知道了:为什么看电视要开着灯;为什么儿童不宜大声喊叫;为什么人会变老;为什么睡着时会做梦;为什么沙子进了眼睛不能用手揉;为什么剪指甲不会疼;为什么脑子越用越灵活……书中告诉了我太多太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丰富了我的视野,还让我评上了张家港市的“阅读之星”,这更坚定了我阅读的兴趣。

我爱读书,让我们一起和好书交朋友吧。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

读书养生

文/戚思权

我是一线生产工人,平时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书看多了,知识丰富了,自己就写的“的豆腐块”向报社投稿,偶尔也有文章发表,那种自娱自乐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平日读书看报,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写作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给我带来了愉悦的身心健康。

我很喜欢从我读书中寻找快乐,读到好句,就会大声地朗读,直到背诵为止,有时候还把它记在上笔记本子上。读书是最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上一两本好书,人的心胸也会变得博大,思想豁然开朗,周身气血冲和,从而祛病延年,起到药物难以奏效的作用。

我以读书养生,效果还真不错,这几年体检,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而且我的心性也越来越平和,在我遇到烦心事时,学会调节自己,尽量避免自己少生气,他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其实,读书养生,古已有之。读书如吃药,书是调节心境的灵丹。汉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皆可以对症下药,修身养性。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书读多了,搞垮了身体,就显得得不偿失。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还要用脑,而脑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协调和控制全身功能,达到健康长寿。读书还会使人心脑开阔,遇事达观平和,朋友们不妨像我那样,把读书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功夫来修练。

要想人不老,先防脑衰老,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读书看报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读书看报是防止脑衰老的最佳途径,脑子越用越灵活。平时不养生,省钱养医生。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生书籍阅读,“对症下药”让自己身体永保健康!

整理旧书籍

文/黄育斌

我一介平庸,粗俗鄙陋,却喜欢看书读书,因此时常去书店书摊买书淘书,学问见识虽不见长进,但日积月累,多年来家中书柜中也有数百册书籍了。

曾几何时,工余饭后,闲时暇间,深夜睡前,随意翻阅,与书亲近,陶醉于文字的芬芳,悠然而乐。无用讳言,近些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流行普及,特别是用上智能手机后,读书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大大减少了。虽如此,但对旧书籍依然喜爱,情怀依旧,对书的那份痴迷永不变迁。因而常于书柜前流连,目视着书柜中一排排的书,默念着每本书脊上的书名,心中感到非常亲切温馨。一幕幕聚精会神捧书而读的镜头、一幅幅专心致志埋首书页的画面,一一显现于眼前,那一刻,仿似重回当初悠然自得从容恬淡的读书时光……与书亲密无间的日月,世界多么简单朴拙,内心多么简约轻盈。人生千山万水,最是惦念眷恋这读书片段,世间风景秀美,最是回眸此与书相伴的景致。故常常兴之所致,情之所起,便整理下书柜中的旧书籍来。诗歌类,散文类,小品文类,小说类,名著类,古诗词类,年度选本类,某个作者的集子类……慢慢的一本一本分类整理收拾,拂拂灰尘,抻抻卷角,压压皱褶,这本翻翻,那册看看,书柜中的部分旧书虽然开始发黄褪色,有些甚至已经斑驳破损,但摩娑着熟悉亲切的每一本书,那嗜书爱书、读书看书、与书相依相偎的情景又历历重现脑海,仿佛又回到当初的快乐读书时光,一种久违的情愫呵又溢于心间脑海。

我有个习惯,每买一本书回来,都在扉页写上购买于什么书店或旧书摊和日期。因此在整理旧书籍时,每一本书我都会先翻开扉页,看看是何年何月何日在哪购买的,有的书购买时日虽然久远,但大部分我依然可以从扉页上的购买日期上,记得起当初买书淘书时的情景场景。任岁月流转,书本有情似故人,每一本旧书,似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随手拿起翻开,仿若与某位故人重逢、或与某位知己邂逅,自然而然的娓娓而谈欣欣畅聊,那一份经年的情谊便弥漫飘逸,萦绕于心头。世事纷繁,生活喧嚣,工作忙碌,或许无暇长时间去捧书而读。但何妨抽空整理收拾下旧书籍,重拾一下旧时雅致情怀,再温习一回怡然逸趣,与书籍作一次亲密接触,闻闻书香,嗅嗅墨韵,让书籍的氤氲气息,洗濯身心,荡涤灵魂,芬芳精神,洁净思想,暂时抛开现实的苦恼无奈,远离利禄功名的羁绊,让浮躁的心静谧闲雅,惘然的神志澄明清澈。

整理旧书籍,就像与书本作一次无声的交流,进行一番心灵的对话,品味一回生命恬淡澹泊的意蕴。整理旧书籍,就好像整理一段旧时光,重温一段记忆深处的读书岁月。

书读花间字句香

文/张君燕

那晚,梦到自己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夕阳透过玻璃,在地上洒下了斑驳的光影。窗外长风流淌,杨柳依依,耳畔有朗朗的读书声响起。下课铃响,我抱着几本书走出教室,与一张张青春、活泼的脸庞邂逅,仿若一股清新温暖的空气,扑面而来。坐在湖边的柳树下,打开随身携带的书本。此时,夕阳漫天,将微风中柳条的影子拉得飘渺、悠长。有些柳条浸入水中,在湖面上荡漾起了一圈圈涟漪。目光掠过金色的湖水,看着西天的红日正慢慢沉入水中。嗅着风中的花香,听着枝头的鸟鸣,感觉把整个春天都带进了书本里。或者说,书本里的内容一下子立体地展现在眼前,融入到这无边的春色中去了。

醒来时,窗外已是晨光微曦,细细碎碎的鸟鸣让我有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我多么希望永远徜徉在这美丽的梦境中!永远是十几岁的芳华。时光漫卷,回忆如潮,光阴翻开老旧的日历,青春的往事复又重现眼前。

记忆中最多的便是那些与书相伴的日子,尤其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春阳会挑起很多人昏昏欲睡的念想,此时,夹上几本书,信步走到学校的操场旁——这里绝对是读书的最佳场所。说是操场,其实也就是一片较为平整的空地,四周满是高大的杨树,脚下是柔软碧绿的青草,间或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不期然地与迎面而来的春风撞个满怀,精神不由地为之一振,困顿和倦意会顿时四下逃散,无处循行。

静静地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因书中人物命运的起伏或悲或喜,为书中人物的悄喜轻愁或蹙眉或微笑,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偶尔抬头,看天空的流云,看眼前的绿树,竟有种远在天涯,恍若隔世的感觉。目光与坐在不远处看书的少年相遇时,往往会心一笑,便慌忙躲开,脸上却是早已飞上了两片红霞。

厌倦了校园里的单调,校外的广阔天地就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新绿满枝丫的小树林,黄花艳艳的油菜地,山明水秀的小后山,以及柔嫩似毯的麦田,都是绝好的去处。在这些地方读书,更平添了几分趣味。环视周边的一切,活生生地不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说的不正是果园里那一树树的开得热烈的杏花吗?站在山上,微风吹来,恰好读到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眼前的落日、山石、草木便一下子生动起来,且生出了浓浓的诗意。在这里读书,会惊喜地发现,整个世界就是一所不上锁的诗廊,书本中的知识呼啦啦地全部立体地呈现在了眼前,俯仰之间皆是美好,随手便能触摸到生动的诗句。

然而,记忆中这些充满诗情的日子竟如想要珍惜却终被挥霍的光阴一样,慢慢地消失不见了。我们的心不知何时已蒙上了岁月的漫漫风尘,我们的眼睛也不再如当年般明亮清澈。愿新来的春日美好能一扫我们如梦魇般的旧心境,能擦亮我们的双眸。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一句诗:窗临水曲琴书润,书读花间字句香。

让读书走进心灵

文/吴雪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好书,但有一些书不一定每个人都爱看,其实“书”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烦闷时心情愉悦;可以使你迷茫惆怅时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你更能看清前方的路,当你看懂了它,它将会成为你最忠实的伙伴。

读书是什么?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并不是看着电视吃着爆米花,是在读书的时候,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着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有很多虽然在学校里教了,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记得更牢。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书就像海洋一样,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我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融进了知识的海洋中去,我的心灵才能比海洋更宽阔。当读完一本新书,获得一份新的知识时,心中的快乐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的。

高尔基说过“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学知识绝对没有坏处,只有好处,人类正因为有了广阔的知识,才能有今天的进步。我坚信,我们的未来是由知识和自己的汗水掌握的,只有我们进步社会才能进步,只有社会进步,中国才能进步。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看进去了,读进去了,才能牢牢地记在心里,不会忘记,所以看书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随便看看,要记住,看不懂时,无论如何要搞明白什么意思,记在心里。

当读书读多了,你就会感觉到,有一位朋友一直在陪伴着你,它,既是你的朋友,又是你的老师,可以传授给你知识。但如果一直不休息的话,也是不行的,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时就要休息。看书不要看得上瘾,玩儿的时候痛快的玩儿,读书时要认真的看。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可以想一想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可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朝着那个目标前进。想一想,以前是怎样虚度光阴的,现在要怎样好好珍惜时光。

读书是心灵的窗口,知识是广阔的海洋,我们每天在心灵的窗口徘徊,就是为了能到广阔的海洋中去。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