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散文

2022年12月25日经典文章

中秋的散文(精选21篇)

中秋的思念

文/程水清

又是一个中秋节,这是我人生中度过的第65个中秋节。

中国人历来都很看重中秋节,因为,这是老祖宗们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日。而我对这节日则比别人更加厚爱一层。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一家人基本上没有过生日的概念,而我却是个例外。这倒不是因为我在家中的地位和娇贵,而是因为我的生日与节日的偶合。所以,即便困难,这一天的餐桌也会添加诸如蒸鸡蛋一类的一两个菜,而且父母及兄姐们都会让我优先享受“佳肴”,以此来庆祝我的生日。为此,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到几分荣幸与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三个中秋节,我坐在从昆明开往武汉的火车上。记得那天的掌灯时分,我透过车窗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看到渐渐明亮的月光下闪过的村庄。那一刻,我恨不得生出双翅,一下子飞到武汉,飞到古城脚下的那片绿洲,和父母及亲人们一起坐在门前的院子尽情赏月。在思念中,我从挎包里拿出老科长在我临行前送给我的月饼。老科长姓余,名保红,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江西永修人,自称是我的“半个老乡”。他理解我思乡心切,同时也是为了挽留我继续安心服役共事,特地安排我赶回老家过节。可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太有限,紧赶慢赶也只能在火车上独自煎熬。手上捧着那产自昆明的月饼,怎么也舍不得塞进自己嘴里。虽然我对月饼情有独钟,可还是在吞几口唾液之后,又把月饼包好放进了挎包。因为,年迈的父母双亲在家中期盼着与我团聚,这份亲情一定要与家人共享。

两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更是让我刻骨铭心。

当时,即将年满花甲的老伴已是病入膏肓,虽经手术治疗,但身体却每况愈下。那天中午,儿媳特地张罗了一大桌菜肴,儿子开了瓶好酒,孙女为我酌上半杯。一切准备停当后,已经“闭关”多日的老伴在孙女儿的搀扶下走出房间。她和我并排坐在方桌一边,让孩子们在她的杯子里倒上一点温开水,然后欠起身来,无力地拿起酒杯深情地望着我微笑着说:来,我祝你生日快乐!祝你以后幸福

……

此时此刻,我完全明白她的这一举动中所包含的全部意义:这将是我们之间最后一个中秋之聚,也将是她给我的最后一个生日祝福。于是,我毕恭毕敬地站起身来,面对陪伴我大半生的老伴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其实,近40年的夫妻之情,岂是一个“谢”字能表达的呢?她的真诚,她的勤劳,她的朴实,她的善良,还有她对丈夫及子女们的万般关爱和精心照料,足以书写一部人间真情真爱的纪实长篇!

如今,我真的不敢更多地回想那个刻骨铭心的中秋节。因为,就在那个中秋节仅仅十三天之后,她依依不舍地离我而去了……

中秋啊中秋,你曾经给我带来过不少欢乐,但也的确给我留下了不少忧伤;至今,仍然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

雨打中秋

文/丁竹鸣

那年中秋没有月亮,秋雨瑟瑟地滴在梅树上。

老梅枝叶遒劲,一直伸到了窗棂。从凌晨一两点开始,我就听这雨声了。因为停电,掏去了光亮,乡村被涂上了一笔墨黑,门外一辆车都未过。这场雨的到来,使夜更深更沉,在老屋的老床上,很容易怀起故乡之旧。微微地闭目,听雨声如诉如泣,感觉这老宅是有年头了。它注入了我当年插队的点点滴滴,在雨夜的孤独里,竟倏然地烛亮起来。

那年秋天,因队里分的稻草不够盖房,圈里的猪不足出售,只得去很远的小姨家借贷。回来的路上,恰恰遭遇一场秋雨。我独自拖了辆板车,装了满满的稻草和一袋麦子,伛偻着腰向前,这雨就飘飘洒洒下来了。中途,雨竟如织帘般密起来,我的衣衫被打湿,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一种沮丧袭来,又有一股温暖升起——姨父母没有嫌弃我的贫穷。十多里路的大雨,烟树迷离。我上坡,下桥,泥泞脚滑。我的心情却因亲情而滋润,因棒实的身体而豪迈,浑身奔腾着一股热血。

跨进户槛,望着门外的大雨,心中感觉何等幸运!这路是靠我的双腿走过来的,它使我知道,生活没有停顿。贫困使我如此落寞,可是我还有年轻的资本。有了这种朝气,我就能始终走在困难的前半步。

秋雨天是农家难得的休息日。那年我和妻子已有了两个孩子。队里分给我两头养猪的任务。因我对苗猪体态食性的不谙,误捉了野性憨长的仔猪进圈,这些仔猪大了一点后,把我辛辛苦苦用一块块碎砖拼接而成的圈板拱个七零八乱。雨天则成了修猪圈的良机。秋雨在猪屋顶有节奏地滴落,地下的树叶早给孩子们扫了去当柴禾。雨水顺着光地皮漫流。我坐在圈里一边吆喝哼哼的猪走开,一边用力敲打补进去的砖块。

当我独自挥舞榔头,再也无人来叱咤,我就能由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这时工作变成了快乐,雨声也似音乐;小小空间里,秋树秋藤飘挂在茅屋茅檐,我的心境化成一块雨的天籁。到了猪圈修平,必侧目欣赏一番;灶间透出山芋煮麦粥的醇香,孩子们呼唤晚餐,我就有意无意地感激着,秋雨给我带来的这般自由和满足。

秋雨在我幼年时的老街又是另一番景象。六七岁的我已经很懂得母亲的心思,母亲在大多时候是愁雨的。第一愁是屋漏。每逢下雨,母亲就拿出大大小小的盆、桶甚至碗,大人小孩有的接雨,有的从地上舀水。母亲的第二愁是田间收割的稻子、黄豆一淋雨就会出芽发霉。她一个人种五亩田来不及抢收,只有靠天吃饭。母亲的第三愁是雨天晾不干我们这些小孩的换洗衣服。有一次去亲戚家喝喜酒,也逢雨日,我竟穿了件半湿的长衫。

老屋在秋雨中凸显深邃。有如一条长长的时间隧道,通向过去未来。抽屉里压着十多年的日记。雨在故纸堆里渗透浸泡,许多的旧闻旧事因为亲历,就像秋水里跳跶的鱼儿一样鲜活。迷迷糊糊的我,已经无心捕捉了。耳边的雨,枕上的凉,窈窕出心的空灵。黑暗在此刻成为享受。

没有月亮的中秋是另一番滋味,雨打中秋点点滴滴在心头。

中秋的味道

文/车所有

盛夏八月,丹桂飘香,一轮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每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每逢中秋,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在空气中,氤氲出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中秋节至,我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或是散装的,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着异乡的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想看的月亮,有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思亲更切。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门口树下,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闹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册,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时而欢笑,时而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少年往事吧。老人则依偎在桂花树下,安详地笑着。他们为什么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健康平安而开心?总之,他们是笑着的,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的回忆,抵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

那一年的中秋节

文/墨玉凌砚

那一轮中秋月又圆又大,高高地挂在故乡湛蓝的天空。天空纯净的像一汪静静的湖水,那时候,还没有雾霾,没有喧嚣的车来人往,故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的童年就镶嵌在这水墨画中。那一年八月十五的月光洒满我家小小的院落,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在融融的月色里。院子东头的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弟弟随手抓住几根打秋千,一下子把自己悠出去老远,吓得母亲大声惊叫;快下来,别摔了。而我和哥哥则大笑着,一边保护着弟弟,一边又把他悠的更高,那个中秋夜,欢声笑语伴着月光在我家的小院里流淌。

三块月饼是母亲提前两天就买好的,并且藏了起来,让嘴馋的我们翻箱倒柜的也没找到。那时候,买月饼用粮票,而且,限量供应。三块月饼,三种口味,一个枣泥、一个五仁、一个豆沙,母亲说;她不爱吃,我们仨,一人一块。月光下,母亲让我们闭上眼睛,自己抓到那块是那块。我抓到一块枣泥的,弟弟抓到的是五仁,哥哥没有跟我们抢,他说,剩下的归他。我说,我的给妈掰一半。弟弟说,他也掰一半。母亲摆手坚决不要,聪明的哥哥想出了好办法,他说;我们把每块月饼十字切开,分四份,每人给妈一份,妈就可以吃到三种口味的月饼。我们三人再每人拿出两小块互相交换,也可以吃到三种不同风味的月饼。他的提议让我和弟弟拍手称快,于是,我们找来菜刀,将三块月饼分成十二份,每人三份。哥哥进屋搬来桌子,说是先祭拜月亮,然后再吃。弟弟把十二份小块月饼在桌子上摆成一个大大的圆,我摘了几串葡萄,毛桃放在圆形的中心。三个孩子虔诚的对着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双手合十,拜了三拜。然后听上初中的哥哥朗诵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不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哥哥的朗诵字正腔圆,我和弟弟边听边喝彩。

那个中秋,那一轮圆月,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那柔柔的月光,伴着满院子的蟋蟀的欢唱,蝉的低吟,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形成了一首绝美的交响曲,伴随着我们三个孩子的追逐嬉戏,沸腾在故乡的那个注满童年欢乐的农家小院里,再回首,温馨涌上心头,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在沉醉中舒展开疲惫的身心和四肢,梦回青涩的童年,那一晚的月亮高悬在记忆的天空,皎洁似水、纯净如玉。啊,那个无法复制的美丽的中秋。

当我们长大后各奔东西,故乡的明月已变得遥不可及。城市的中秋,月在哪里?满目是五彩迷离的灯光,巨屏广告,光影夺目,靓丽缤纷。车流滚滚中,我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仰望天空,寻找那轮被古今诗人们赞美过的月亮。

心里洒满了月光

文/杨思齐

“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眉弯弯,十五十六圆又圆”。看着这条不断被转发的中秋祝福视频,嘴里念叨着这首儿歌,我不禁像那动画中的孩子一样笑了,心中对中秋,对圆月,竟有了急切的盼望,就像小时候一样。

那时,妈妈总能把一块普通的月饼吃出一些诗意来。她会在门口那棵大梧桐树下铺好垫子,摆上月饼、香蕉、石榴,先教我念几句古诗,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时的我哪里懂得什么诗意,只知道鹦鹉学舌,对我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美味的食品。

不过,中秋赏月却成了我们母女的保留节目——只要是晴天的中秋,在与家人团聚后,我们肯定会这样去品味中秋,品味明月。虽然秋日的风有些凉意,但那温柔的月光总让我感到暖暖的。那是母亲带给我的深情,也是古人穿越时空带给我的诗情。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于是,我又急切地期待着与月的相会。

前几日晴朗干热的天气竟似夏季,虽然热得人难受,却也心中暗喜:中秋应该是个好天气。夜晚,深蓝色的天空点缀着闪烁的星星,还有那一点点变圆的月亮,都让我充满了期待。

中秋节的早晨,我在床上美美地伸了个懒腰,正要梳理一下思绪,却听见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哎呀,不好!这么多天的期待就要化成泡影,这可如何是好!心里却还存着侥幸:应该不会,昨天还艳阳高照,今天怎么可能下雨!当一切成为事实,当我一天的祈祷都化为泡影,我心中确是深深地遗憾!而这种遗憾在我备感中考压力而焦虑不安的心中更是深切的——是月亮失约导致的么?

和妈妈走在没有月光的校园小路上,耳边传来大一新生军训时响亮的口号声,吸引着我来到操场上。密密匝匝的人群井然有序地在操场上训练——口令声、军歌声此起彼伏,迷彩服、荧光彩棒交相辉映,看得我也激情澎湃——原来中秋不但可以有诗情,还可以这么有激情!原来走进更广阔的空间,就会有更广阔的发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能求全的事就不必去求全,放下,放开。我从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人身边走过,甩了甩胳膊,深深吸了口气——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我感受到了!我比他们更年轻,有更多的机会。不就是学习么,不就是中考么,它只是我人生路上的经历罢了,放下包袱,往前走就是了。

无月的中秋,却给我的心里洒满了月光。

乡愁

文/金中平

秋熟时节,田野很厚重,空气中都渗透着稻穗的沉香。父亲挽着裤脚,扛着贼亮的刨锄从田里归来,衣衫有星点的泥水和草汁印,汗水密密沁出额头。细细算算,今年他75岁了。

“看起来禾好,但没有多少收入。”他跟我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犁田插田要200元,肥料要150元,种子要50元,农药要200元,收割要200元,马驮回家要100元,还不包括平时自己打药、管水、除草、晒谷的工日,成本就花了900元,一亩能产1200斤谷,150元100斤,也就1800元,实收900元。而现在在外打零工一天就有150元,所以除了老人,没年轻人在家做事了,太不划算了。

丰收的庄稼地,是汗水浇灌的喜悦,也是庄稼人的心愁。吃不完的瓜果,愁煞一家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知瓜果甜,哪懂农民苦。

老了,背不动沉甸甸的秋收;瓜果贱了,几毛钱一斤的瓜果只够换一壶酒钱。乡里五天赶一场,家里种的瓜菜很多,南瓜和冬瓜四五角钱一斤。上一场,父亲赶场进账40多元。这一场是过中秋节,天不亮父亲就挑起满满一担去赶场,但除了长豆角卖了十多元钱,其他东西无人问津。

家里的鸡喂了40多只,每天都要下很多蛋,冰箱放不下了,就放在回潮的火坑。据说这样不会变“怪鸡蛋”。因为鸡到处屙蛋捡不尽。母亲说,前几天有一母鸡带着9个鸡仔回来了,它也不知何时下的蛋,在哪里孵化出来的。成群的鸡都在屋上,母亲说,瓦都被它踩翻了,来年春天一定会漏雨。因此,她常拿一个“响鸡夹”赶鸡,但效果甚微。

家在山边上,难免会有老鼠。家里便喂了一只猫。因我回家过节,父母将主卧室给我睡,他们睡偏房的竹床。母亲今早说,昨晚睡到半夜,脸上感觉毛绒绒的,一摸是那只猫躺在身边。她说现在还不打霜,也没下雪,猫怎么这么怕冷了。

家里的西瓜还藏在装红薯的地窖,等着中秋子女回来分享。田里的第一拨篙笋可釆了,用来炒肉真的很甜。直到油下锅后,才发现丝瓜还在树上没摘下来,母亲才急着催父亲去瓜棚摘个丝瓜。我发现老人们的记忆明显一年不如一年,但每逢过节对子女的惦记却异常清晰。

父母就像屋边的那棵古树,有着对土地的眷恋和坚守,而儿女们也像芭板栗树一样,春天的花开得很热烈,满树繁华,但秋天的果子却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几个。古树来年还可开花结果,老人却不可能青春轮回。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时光,但有多少子女在父母的身边?

“去,把这碗狗肉送给大舅妈。”母亲嘱咐我。大舅妈一生育有4个子女,而今没有一个在身边。今年中秋,她又一个人孤零零地过节。为了过好这个中秋,她打算犒劳一下自己,但明显力不从心。大舅妈一人守着表哥今年盖的新房子,走路都是沿着墙一步步挪动,显然已煮不动饭了。听邻居说,有一次,她开不了门,被关在屋里几天,幸好被邻居发现。年轻人为了生计在全国各地奔波,年老多病的大舅妈,可能终有一天会一个人孤老而去。

邻居一个大妈儿女一大群,中秋却没有听到儿女的讯息。听说我回来了,老人也有几分欣喜。我用我的电话拨通她远在广州打工女儿的电话,她顿时笑容可掬,也许怕把我的电话费用得太多,谈了分把钟就挂了,但我看到了她的满足和快乐。

这个中秋没人陪她过节,我挽留她在我家吃完晚饭再走,她婉言拒绝地走了。等饭熟我再去请她,她内心很高兴地来了。其实她家什么过节的东西都没有置办,儿女们一个都没回来,自己守着十来间房子,过着一个人的中秋节。

诗意的月亮

文/静福山人

中秋的月亮,是诗意的月亮。看月亮思故乡,月亮总是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台湾诗人彭邦桢《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从古至今,诗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情怀一脉相承。中秋佳节,凝聚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

中秋的月亮也寄寓着我们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中秋,每逢节日中国人都盼望着亲人团聚。

每年,清远的诗人们都会以“诗会”的方式喜迎中秋,这种诗歌的相约相聚,就是一种美好的缘份。中国有月亮城美誉的有西昌和扬州,我觉得清远也是一座月亮城,山清水秀月更美,清远出诗人,诗人们关于月亮的诗歌让清远的月色更美,赋予了诗意内涵。以诗会的方式迎中秋,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我们的节日一一中秋的诗意诠释,衷心祝愿各位诗人中秋快乐、花好月圆、诗意长在!

值此中秋,也以一首小诗寄寓内心所感和对故乡的遥思……

还是一个月亮

因为一件心事

而盈满

为了一个人

而消瘦

三十年前是故乡

三千里外叫异乡

月亮,还是一个月亮

今夜,城市里的风

没有你的消息

就用一杆竹子作笔

蘸着浅浅月色

写满秋字

今夜的月亮

从楼顶云层中张望

我好像又看见你

看见一张童年的脸

中秋是一帘 无边的乡愁

文/张凌云

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到中年,对中秋也就少了层诗意的色彩,更多了一份现实的担当。有关风花雪月的期盼多属于过去,为赋新词强说愁便显得多余,中秋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了。

譬如今年就是如此。一月前母亲突然中风,虽说住院后病情得到控制,但身体已大不如前,生活无法自理,也无法正常走动。左手基本失去知觉,左脚也只能靠人搀扶才能勉强迈动。为照料母亲,虽然也知道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好几个周末都往老家赶,以至于忘了中秋的具体日期,直到家人提醒,才知道中秋就在眼前。

不免感到一阵伤感。刹时,联想到刘过的那首《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什么是中秋?中秋就是一帘拢不断、理还乱,如无边丝雨漫天飘洒的乡愁。中秋不是高挂的圆月,不是精致的月饼,不是焚香祭拜的仪式,也不是高台放歌的风雅,而是随着年龄、阅历不断增长,理想主义不断褪色,而现实意味不断积淀,对父母、对家人、对乡土、对过去越来越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亲情与依恋。

那种乡愁,连系着我们的根叶茎脉,连系着走过的每一步路。小时候的中秋,想着的是月饼喷香,学生时的中秋,想着的是回家看看,工作后的中秋,想着的是家乡的变化,及至孩子逐渐长大,更多地才惦记父母的健康,但不管怎样的形式,骨子里都不自觉流淌着对乡愁的惦念。那是这样的一种载体,如一株看不见的巨大植株,年轻时,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外表是如此缤纷,人们流连忘返,以致不太关注里面;再长大,繁华渐渐褪去,方看清躯干原来是怎么回事;又年老,枝叶统统落去,只剩下光秃的树干留在那里,或许,树干还有凹槽,泛着铁灰色的光。

我们将喜新厌旧,弃之而去么?不,越到后来,我们越明白自己究竟追寻什么、珍爱什么。是的,也许它已并不美丽,失去了昔日荣光,包括心境也大不如昔,但是,却没有什么能阻挡这种依恋。我们脚下踩着泥泞,每一寸土地都沾染着故乡,乡愁似海,只要一阵轻风吹过,就会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怀。

那一帘拢不断的无边乡愁,那里苍翠渐减,道路日岖,而我们愈加明白,那里有着与大地一样的颜色,我们原本来自那里,并将归宿那里。

明天,回家。

月圆中秋

文/李学强

快到中秋节了,田野里飘荡着温馨的气息,稻谷正在收割,棉花绽放笑脸。城市里,苹果、梨大量上市,交易活跃。天也黑得早了,气温变得适宜,蚊虫玩起了失踪。随着中秋的临近,远方的游子也在为节日的即将到来而兴奋,又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

月圆之夜,玉兔东升,晶莹澄澈。月光在窗间,门前阶下,树旁无声地流过,往地上瞧更是清辉一片,月华如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月光闪耀于朗朗夜空,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偶尔,一片云飘过掩遮了明月,须臾,明月穿过灰白色的云朵,又露出皎皎无瑕的美丽容颜,一时间清光四溢。

手捧月饼,欣喜而小心地咬上一口,美味就在舌尖上弥散开。如今月饼品种是越来越多了,肉松,蛋黄,琳琅满目,形式多样,与小时候商店里只有五仁,青丝玫瑰馅的相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月饼在我小时候是个稀罕物,父亲下班买回的月饼放在小桌子上,油光纸扎着带着红贴,捆着细麻绳,五个一斤,虽然包装简单,但中秋节也成为全家的焦点,毋庸置疑,守着它晚饭都吃得格外香甜。

月儿升起,母亲微笑着把月饼细绳一道道解开,剥开一层一层的油光纸,露出焦黄油润的月饼,诱人的香味弥散开,让人垂涎三尺。把月饼都掰开来,每人分上一块儿。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瞒不过大人的眼睛,大人们把手中的又分成几块儿,孩子们手中又丰盈了许多,心里乐滋滋的。

现在的城市里,孩子们不太喜欢吃月饼,小时候爱吃月饼的我也感觉不到月饼的可口了,也似乎吃不出儿时那诱人的味道了,我想,其实它们的味道并不差,只能比小时候的味道好,喜欢吃它的人少了,是人们有更多的美食可以选择。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金”,中秋月圆,桂花也开了。淡黄色的花朵藏在肥厚的树叶中,花香浓郁,地上树影斑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几只小鸟从横斜突兀的枝干间飞起,枝叶婆娑,沙沙作响。蟋蟀藏在墙角唱歌。月圆之夜,清盈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房前屋后,让人心里也亮堂堂的。

人们坐在自家门前赏月,品茶,听戏,侃大山。月光下回荡着孩子的欢笑。在明亮的月光下,他们在宽宽的巷子里玩捉迷藏,剪刀石头布。腿弯撑上一道皮筋跳来跳去,把几声声欢笑挂在树梢。

月到中秋,院里院外被月光镀成一片霜色。农家屋檐下挂着串串红辣椒,墙头码着穗穗黄玉米,屋角蹲着收获的花生。村边的荷塘衰败了,月光下水面泛起片片银光,静静的乡村披上一层薄纱。蛙声远去,沉淀下三两点静谧,无言中,明月把莫名的乡愁一寸寸拉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成为绝唱,残缺与圆满相对,阴晴与雨雪相承,时光悠悠,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客匆匆,一眨眼便是沧海桑田。

中秋的月让人梦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明月熠熠让一天劳作的艰辛苦累好像都消逝了,明月调适着心情,人感受着生活的满足;中秋的月让人梦牵,节日之后,亲人又踏上征程,迈出匆忙的脚步,不舍之间让心头又增添几多挂念。

月到中秋,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秋风秋雨秋意浓

文/佳期如梦0

时间,水一样流逝。转眼,又是中秋,早早地,朋友们打来电话,相邀夜里去附近山顶的农家乐饮酒赏月。

驱车抵达,已是黄昏。站在山顶,远远地眺望,落日里的一处处光影,旋转地盛开,温软如绵,若一幅流动的水墨,灿然静美。

主人家早已在院落里摆放好了桌椅,我们一到,便盛上备好的美味佳肴。朋友们蜂涌而坐,欢呼雀跃,饮酒作乐。欢声笑语一阵又一阵地在山风里穿越,回荡。

说是赏月,其实,是朋友们为欢聚而找的借口。许多时候,月亮还没有出来,有些朋友就已经沉醉不知归路,醉卧在椅子里。等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再叫醒他们,他们个个醉眼迷离,定能达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佳境。其他朋友,吆喝四起,手拉手围成一圈,让他们在圈子里独舞。那些热闹、惬意的场景,时时温暖着彼此的心扉。

于我,赏月是一种情绪。喜欢在凉月如水的夜晚,轻推疏窗,捡拾满地的惆怅,任由淡淡的忧伤与浅浅的想念在月光里流淌。而我,总能在漫长而静寂的月夜里,觅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清欢。这份清欢,或,是些许往事,许,是几缕闲愁。而我总是妥贴地收藏,偶尔打开,有淡淡的幽芳溢出来,温润着微凉的夜。这份清欢,总能让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释然,别人是无法体会与分享的。

有人说,忧伤的人都是从月光里走出来的。其实,忧伤也好,幸福也罢,都是自己独有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绪,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这些,都是路过我心里的句子。我总觉得,月夜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可以安静地聆听,也可以用心去与他们交谈。

坐在月光里,走进时光的深处,用心去体味“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缘于这份绝然的沧桑,我总能看见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纸上缓缓地走来,他们衣袂飘飘,在月光里,或沉思、或漫步、或独酌、或浅唱低吟。每当想起他们,总觉得他们就住在自己的隔壁,只不过一张水墨画泅湿的厚度,仿佛能清晰地听见他们的吟唱与叹息。古人已矣,明月尚在,这些怀想,徒增些许愁伤罢了。

朋友们一杯又一杯饮得正欢。而我,早已酒足饭饱,离席,静坐一隅。朋友们知道我的秉性,也不在意。用他们的话说:每次聚会,只要开始与结束时我在就行了,至于中途的时光,任我去发呆好了。

很感激朋友们对我的理解与宽容。其实,生活是个多面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欢群居生活,而我,大多时候喜欢独处,喜欢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

月色朦胧,坐在院落的青藤下,聆听着虫子在草丛里低吟,一种熟悉的味道涨满了夜空,一些时光延着掌心的纹络蔓延开来。

记得,那是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个秋天,入学不久,便迎来了中秋。班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晚会结束时,已经十点多钟,班长玲子提议去爬学校的后山,吟诗赏月,有二十来个同学响应。我们悄悄来到山脚,男女混合排着,手拉手缓缓向山上攀爬,没有惧怕,只有美好的向往、微妙的悸动。爬到山顶,月色皎洁,清辉四溢,我们坐在草蔓里,沐浴着月光,山风穿过树梢,吹恸纯净的眸子……

年年中秋年年思。每年的中秋,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夜晚,想起同学们青春飞扬的脸庞。如今,同学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相见无期,彼此也不再是初时的模样,但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正抬头望月,低头怀想,怀想那段青涩的岁月,怀想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记忆、那些历经,是生命里一场不散的筵席,每每摊开,若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斑驳、陈旧,却妥贴温软,历久弥香。

每年赏月,都收获着不一样的感慨与感动。抬头望月,总滋生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伤来,所以,我把每一次相逢与笑脸都铭刻着、温暖着、收藏着。

夜已深,月明若水,看着朋友们乐得忘形的样子,暖意融融,空气里的酒香在夜风里飘得好远好远。我知道,明年的中秋,这些香还会流溢在月色里,让人怀想……

明前的茶 中秋的花

文/马维霞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际遇,有两年的中秋节都是在杭州度过。

原本不爱桂花香,却是因了那城,那茶,喜爱上了它。杭州城里多桂花,若在中秋时节漫步苏堤,沿小径从浓密的桂花树下穿过,无处不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直令人精神一振,记忆飘向某段过往的时光。

而龙井茶,则是这所城市里的另一抹芬芳。明代高濂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它味醇、型美、色绿、香郁,茶韵浓郁到了极致,直教人沦陷在这嫩叶舒展的姿态与香氛中。

在杭州第一年的中秋夜,与友人西湖荡舟,品龙井,嗅桂香,不问人间事,只享受片刻的宁静。就连月里的桂花树,也仿佛不再遥远,伸手可及;而杯中的龙井轻轻袅袅,犹若江南才女,在西湖波澜不惊地注视下,演绎着一幅美景与茶香浑然一体的画面。离开杭州许久后,我还时常记起那个中秋月夜的清香与安详,它似一场梦,只能回想,无法言说。

关于中秋与桂花,杭州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灵隐寺的德明和尚忽然听见寺外传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开门一看,只见从月亮上落下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他捡了满满一兜。第二天,德明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智一长老仔细一看,原来是月宫中吴刚伐桂震落的桂子。于是他们将这些小颗粒种在寺前庙后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树上开满了芬芳的桂花。后来,人们把桂花树种在西湖四周,渐渐种遍全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不朽名句,至今被人诵读。

第二年的中秋,又是在杭州。我在朋友家做客,她说有好茶要与我分享。看她投在杯中的分明是龙井,空气中却隐约有一缕花香在飘散。捧茶在手,只见碧绿的茶叶在杯中翻飞,有零星淡黄色的桂花散游在绿色里,格外清新怡人。见我诧异,朋友笑着解释,这是桂花龙井,是将龙井茶用鲜桂花窨制后制成,既不失茶的块味,又带有浓郁的桂花香。我轻饮一口,果然三分桂花甜,七分龙井香,雅致耐品,别有一番滋味。

知我爱茶,离开时朋友送了桂花龙井给我,怀抱这盒茶,仿佛拥有了满怀的馨香。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读书,喝茶,泡的就是这清婉蕴香的桂花龙井。明前的茶,中秋的花,浪漫邂逅在一盏之间,只将江南的春秋味道在这杯水中呈现,花好,月圆。

无月的中秋

文/周坚韧

这个中秋无月,早几天前就知道了。

台风“莫兰蒂”席卷中国的东南,秋后最大的一场雨,让半个中国降了温,外围云系让江南大部无月,也打消了我等中秋赏月的兴致。

其实,赏月只是一种借口。只不过是想借机邀上好友搓上一顿,任西山米酒把自己灌得半醉,把那些世俗凡事暂且丢开,做一回半仙而已。

想想,如果有月光,我们一定会沐浴在清晖里,或看树影婆娑,或望纤云弄巧;或来一段不算成熟的歌曲,或涌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那情景一定很美的。“一尘不向空中住,万象都于物外求”,明朝张绅写过《湖中玩月》的诗,对于有明月高悬的世界,真是抒情到了极致。

中秋无月,但我们可以听雨。有多久没下雨了?心里是不是有些烦闷?此刻,你可以站在窗前或阳台上,去听淅淅沥沥下着的雨,雨穿过灯光而下,你可以看见她斜斜的身影,像千万条丝线。雨滴在地上,打在窗台上,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就像七弦琴弹奏出的动人乐曲,让人宁静而安详。偶尔也会有雨滴飘在你的脸上,一丝清凉沁入心脾,你会感觉秋的来临,秋的意境。此时,你也许会想起很多,“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随雨到心头”;你也许什么都不会想,“明日晓晴须出郭,葛衣黎杖一时轻”,但无论你想还是不想,你的心一定不会浮躁,你一定仿佛置身于禅的境界。

中秋无月,雨不停地下着,我们便可以足不出户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电视,拉拉家常,吃些水果、品尝月饼,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平日里忙忙碌碌,为生计而忙,为名利所累,基本上两头不见人。说什么“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几乎都是骗人的。此刻,你可以认真地端详父亲的额头又增添了的皱纹,你可以仔细看看母亲的头上又多了的白发,你可以听听妻子久违的数落,你可以问问儿女的人生之路,你可以轻松地阅读各地朋友发来的短信,那些美丽的文字,诙谐的语调让你从内心深处笑出来,然后你把这些号码记下来,一个一个地给他们回信。扪心自问,我们有多久没有享受这样的乐趣了?幸福的真正意义是不是如此简单?

中秋无明月,可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明月。日升日落,月盈月缺,潮涨潮跌,花开花败,都是大自然故有的特质和规律,也是让我们生命多姿多彩的外部条件。人生的美丽在于我们是有感情的生命,我们寄情于山水,山水便有情;我们寄情于明月,明月便有情。芸芸众生,凡人居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明亮,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矛盾、困难、挫折、失落、误解、陷阱到处都有,可我们能在它们面前倒下吗?早些年偶看上海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一位没有双手的小伙子用双脚弹出了世界着名的钢琴曲,他的“要么死去,要么快乐地活下去”的阳光话语,让我泪流满面,这份精神和追求,不就是他心中的明月吗……

这个中秋,我内心的感悟是:人生如此美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轮看不见的红日与明月。

秋色——让我静静地读你

文/坦荡居士

炎热耍了几次威风之后,悄然遁去,秋色扭着迷人的身姿急速而来。

天地间的气流轻盈而凉爽,情思与清亮地融入秋夜。

秋色迷人,秋夜更多情。

天高云淡,枫叶红遍山,秋色曾掀起无数的感动与渴望。

情与思的潮水,漫过夏天的堤岸,涌入心海,那是远方在的爱在诚炽如火的呼唤。

“我要为秋色写一首诗!”当然,是我静静读你之后。

秋色之中,月圆之时,佳节之际……

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后,就没有可读的关于中秋的诗句了。

每到秋色浓浓,月即将圆起来的时候,人们还是要写一些关于“中秋”的诗句,

在中秋的夜色里 因为有太多的思念,有太多的牵挂,撩拨起了有情人那幽幽的情愫。

不曾见过一面,不曾吻过一次脸颊,中秋的夜色为你弥补,月光为你引路,天涯共此时。

我读后深知,那情决不是一滴水的奔涌,也决然不是生命之梦中闪烁,更不是飞碟展现出的肤浅风韵。

我岂能描述那被海风海浪亘古不移,绝唱版令人震撼的你我前世的缘与今生情!

秋色啊!我心中的秋。

中秋是用思念叠成的素笺,别在那深邃的空中,供人们吟咏,咀嚼;

中秋是用牵挂做成的月饼,摆在那精致的盘子里,供人们掂量,品尝;

中秋是南国那灼灼的红豆;是慈母手中那一条细细的线;

中秋就是那夕阳西下,断肠人的天涯。

我似乎已听见秋风传来的响彻在如水夜空中的情感涛声。

涛声依旧。

虽然二地思,何时不有爱,深深沉积在时空中的久远。

再远的距离里,也有我发出的悠扬的呼唤声。

中秋,你有穿透时空的远;圆月,你离我36万公里,但是你已经住进我心间。

让我静静地读你。在苍穹的空荡里,奏鸣了情和爱的交响,典藉悠长的思念和激情的闪动。

秋夜。悄然。望你。想你。

我要揽尽你赋予大地那所有迷人的时光。

月光里的故事年年在增加, 秋色,又中秋。一次秋色一份浓浓的亲情,

一次月圆慰藉一回长长的相思。

中秋夜那轮圆月就是时光的车轮,碾去悠悠的岁月,却牵动着多情的目光。

我听见,苏轼的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是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是苏东坡的思,他在那夜,吟出永恒的绝句,似一股强劲的哲理。

斯人已去,秋色永驻。

中秋浪漫深邃的种子,在天地间灿烂地绽放出花蕾,吐出万种的风情。

我从风情万种中醒来,凝视着深沉的岁月,把真挚的爱和纯美的思集结在一起,

奋力全部抛向明亮的月空。

秋色的歌,月光的美,在情感悠久岁月中蔓延流淌着……

我们的思,我们的情,在生活的五线谱上滑动着……

这是伟大的爱绘制出的美景,那悠扬秀色香染人间。

秋色,把金色抛给田野,为丰收的果实涂上金色的光环;把红色抛给枫树,那红色的枫叶摇摆着向我们祝福。

秋色,把绿色抛给大森林,为针叶林的种子浇上及时的甘露,把紫色抛给了玫瑰,让更多的痴情终成美丽的现实。

秋色。把深情的梦幻抛给我,让我当荡起浪漫的舞步,在熙熙的秋风里,风韵翩翩。

又到中秋感怀时

文/钱志芳

又是一年中秋月,面对那轮明月,那片晴空,那花好月圆的向往,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低头,思绪纷扰,倏忽间又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中秋之夜……

也是一个月朗星疏的夜晚,天空澄明清澈,吃过晚餐,6岁的小女,牵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嚷嚷着出去散步。

那时的我,心情颇不宁静。喜欢的幼教工作,面临着考核下岗的危机。考教师资格证、自学大专、弹唱跳技能技巧考试,对于我这个没有学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来说,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我感到有千斤重担压在心头,总觉得喘息不过来,心情是何等的压抑和悲观!

中秋之月于我而言,是那样的凄凉、冰冷、寂寥的。牵着女儿的手,我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妈妈,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大好圆!月亮妈妈好美!”女儿抬起小脸,稚嫩的童音充满了欣喜。一下子拨开了心头的烟雾缭绕。是的,这样晴朗的夜晚,不应该是沉闷而悲伤的。

“嗯,今天是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我捧着女儿的小脸,蹲下来。

“是吗?妈妈,《嫦娥奔月》是不是中秋的传说?”说完,滔滔不绝给我讲起了我给她讲的故事。没想到,女儿是那样的专注忘情,讲得头头是道,第一次听到女儿讲那么多,颇为吃惊。

“妈妈,你知道月亮妈妈的孩子是谁吗?”女儿仰起小脸,一脸的认真。

“你觉得呢?”我反问。孩子的心是捉摸不透的,我忽然感觉眼前的女儿不能小看。

“星星宝宝!它们是月亮妈妈的孩子!”女儿居然提高了八度音。第一次耳闻这样的想象,我小小的吃了一惊。女儿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星星和月亮都是亮晶晶的,月亮妈妈一下子就生了好多好多星星宝宝,一到晚上,星星宝贝们都出来游玩啦!你看,有的在眨眼睛,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说悄悄话……”女儿仰着小脸抬头望着天空,一下子说了很多很多。

中秋的月,你是那么圣洁而美丽。低头,回首,是多么可爱的女儿,童心未泯,富有创意,拥有这样可爱的孩子,我还要多虑什么呢?

我蹲下身子,把女儿紧紧地拥抱在身边,一遍遍吻着女儿的额头:“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美的月亮,你就是小嫦娥,就是那些可爱的小星星……”泪,轻轻地滑落在脸颊上,那是幸福的泪水,洋溢着温暖的芬芳。

又是一年中秋至,面对这轮明亮皎洁的明月,感慨万千。是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常的世事总让我们体会到人间的喜怒哀乐,但心中只要有满月,有憧憬,有梦想,就会成真!

奶奶的中秋

文/冯建英

尽管战事频仍,但中秋节还是要过的。奶奶早早地就把树上的几个梨摘下来,放在了瓦罐里。

那时候父亲才几岁,哭着喊着要吃梨,奶奶却不肯,说是等着打鬼子的爷爷回来,一家人一块吃,也算是个团圆。

我们这个家族五代一脉单传,按照当时的习俗,人家是不让爷爷参加民兵的,可爷爷有个犟劲,非去不可。于是,二十几岁的爷爷成了破坏鬼子交通运输线的主力。连续的“破交”成功,让鬼子恨之入骨,便对爷爷他们展开了围剿。临近中秋节,大家商定好,干完了这一把就和家人团聚。谁知,鬼子突袭,爷爷撤离不及,倒在了鬼子的枪口下。

一心盼着爷爷回家过节的奶奶,却等来了爷爷冰冷的尸首。瞅着还不满30岁的爷爷活脱脱地出去、硬挺挺地回来,奶奶像疯了一样,把瓦罐里的梨一一摔了个粉碎。奶奶把愤怒撒在了梨上,似乎还夹杂着几分自责。

奶奶的这个中秋是在悲愤中度过的,梨也成了奶奶的心病。院中的梨树被奶奶的怒气一点点砍断,从此我家再不吃梨。

中秋夜思

文/农民之子

我不想在这个夜晚合上我已经不能睁开的双眼,因为我真的很累了;我需要休息,因为夜已经深了,街道上没有隆隆的汽车声,只有空调水的滴水声在空旷的夜中回响;但是我依然没有睡意;因为中秋的今晚,对于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其实我是需要睡觉的,因为明天我依旧要上班,我依旧需要去重复我的工作,虽然工作可以给我激情,可以给我成就感,其实我只是想和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父母过一个不算时间长的中秋而已,可是对于我来说依旧是奢望和祈求;依旧只能遥看星空;

其实我是怕思乡的梦袭来,因为我又一次不能和我的妻子和孩子团员在中秋之夜;因为我今天又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完成一次孤独和寂寞。完成一次没有烟花,没有爆竹,没有歌声,没有笑语的中秋,我的中秋的夜晚依旧很漫长,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总是在分秒中慢慢度过;一个人的时间总是那么悠长和凄聊;一个人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空旷和无助;

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因为家庭,因为生活,我在这深秋的夜晚,我只能寄生在异乡;我不能在团员的餐桌上看着我的孩子,我不能给我的妻子一个笑脸,一个吻,一个拥抱;我也不能给我的父母请一声安;我只能望着家乡的方向,默默的遥祝,因为我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因为我在遥远的香蕉树下,我在陌生的壮乡,我听不懂这里的人在说什么。我只能附和着微笑,其实这种微笑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自己都觉得这是傻笑,是卑贱的,是无趣的,是寂寞的,是空洞的,是人世间最为可笑的微笑;

我的中秋夜没有喧哗声,没有鞭炮声,没有欢哥,没有笑语,只有秋风在树叶之间轻轻的飞过;我的节日依旧是没有美酒佳肴的日子,因为我们是生活中的弃儿,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是属于最底层的农民工,所以我们的节日注定是没有喧闹声的,其实我们就是一群没有节日的人,我们的节日是在我们倒下的时候,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没有了对节日亲人的思念,没有了对社会不公的抗争,没有了芸芸众生的日子和生活,因为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安静的休息,我们才没有了对于社会的无望;

秋夜总是那么深沉和零静,总能带走的是我的思绪,是我对妻子的思念,对孩子的思念,对父母的愧疚;对家乡明月的无限的思绪;对家乡一土一木的无限情思;秋夜是漫长的,尤其是中秋的夜晚更显得漫长,我能感受到家乡的白杨树落叶的声儿,我能感受到家乡松树林的松叶儿的欢快而又落寞的松涛声;我能感受到家乡夜晚的鸟儿,对于夏季的消失的凄凌的呐喊声在空切的夜晚回荡;鸟儿飞行时,空气中的气流都显得落寞而无力。

为什么我的中秋总是在他人的欢声笑语中落寞的度过;为什么我的情思总是在曲终人散之后才得以宣泄;因为我们需要在这个社会挣扎,需要养育我们的儿女,我们不能给他们贫寒的生活,所以我们哪怕能挣到一分钱,我们都不能放弃,其实生活总是这样的给我们这样的失落或者说无趣;

我的中秋没有月饼,没有葡萄酒,更没有美味佳肴,有的只是一腔的情愁,一杯的苦酒;一潭的无助;几倍的清凉,就如同这秋的夜,和夜的秋风;我的妻子可能在流泪,我的儿子可能在责怪我,我的女儿可能在怨恨我,为什么没有回家,我的父母可能在埋怨我,为什么在节日也不能回来看看,我的亲友可能在说我,难道就不可以少攒点钱,可是我们能吗?不是钱的问题,如果我们回家了,更多的时候可能就是要放弃这份工作,放弃不是等于从头再来吗?

我的中秋其实是凄凉的,我的心事落寞的,人到中年,我依旧在为了孩子们的生活奔波,所以有时候也是温暖的,因为我还可以为我的孩子,我的家庭尽上我自己的努力,因为我还可以走得动,所以我还是有点快乐的。

赏月

文/朱辉

《阿Q正传》中有一段对于赵太爷家的描写: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小说背景是民国时期,文中赵太爷是未庄的首富,晚上尚且长期黑灯瞎火。可想而知,在漫长的古代,普通中国人的夜生活是何等贫乏。于是,赏月自然成了休闲的主要项目。于是,关于月亮的诗文便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了。而如今,平日里低头看手机者比比皆是,举头望明月者却寥寥无几。也只有中秋夜,人们“有暇”和月亮认认真真地对个眼。由于时间仓促,自然也就吟不出诗、作不出赋,于是只能反复念叨那句“月亮代表我的心”了。

中秋赏月是件雅事。人呢,只有吃饱了才会有那份心情。因此历史学家都相信,中秋赏月,最初是由宫廷文人兴起,渐渐地上行下效,成为了一种民俗。但凡节日,大多需要有形象代言人,端午节屈原代言了、牛郎织女是七夕节的“推广担当”,而中秋节的形象大使呢,无疑是不老的嫦娥姐姐。我小时候,母亲嘴里的嫦娥是个坏女人。后羿射日,得到了一颗长生药丸作为奖励,他本想再弄一颗,与妻子嫦娥一同升仙。不料,嫦娥自己却偷吃了,一个人去了月球……这个故事太阴暗,显然不利于中秋节整体形象的推广。后来我知道有个正能量的版本:后羿的徒弟逄蒙趁师傅外出打猎,暴力抢药。而嫦娥为了不让仙界混入坏人,自己吞下了长生药,于是登月……

无论哪种版本,都极力渲染了嫦娥孤独凄凉的月球生活。正因为如此,善良的国人便往传说里不断地增加新情节,先给嫦娥“发射”了一只宠物兔,接着又送去一个精壮男人——吴刚,让他日复一日地砍树……

说起西方,洋人和中国人注视同一个月亮几千年了,他们看到了些什么?据说很早以前,他们就开始怀疑地球或许是圆的;而月亮时而圆润,时而如弯刀,或许就是地球遮挡太阳造成的……

月亮给无数代人带来了快乐,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星球。每年中秋夜,放下手机抬头向她行个注目礼,那是必须的。

中秋怀妻

文/汤世谦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将到,望着渐圆的月亮,更加想起了我的妻子。

妻子大我五岁。俗话说“女大三是金砖。女大五是老母”。妻子是那种母性精神极强的女性,一辈子对我呵护有加。年轻时家中的油盐柴米从不要我过问,甚至家中的被褥自己穿的衣服我都搞不清楚。后来有了小孩,小孩的吃穿用、生疮害病求医问药、长大后择校读书、孩子的学习辅导等等,几乎全是她一手操持。面对长大成人的孩子,我经常感叹:不晓得这些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妻子是教师,从中学教到大学。那时的中学教师工作量相当繁重,我记得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4节课,除星期日外平均每天4节课。还要当班主任,要辅导学生自习,参加教师政治学习、教研组的业务活动等等,只能晚上挤时间备课改作业。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了孩子后,一天要给孩子喂几次奶。如果这天上午课排满了,就只能在中间的15分钟课间操时间内赶回宿舍给孩子喂奶。她坐在小凳上边给孩子喂奶边打瞌睡的情景,让我十分心疼,至今难忘!

妻子一辈子肩负着家庭与工作的重担,积劳成疾,退休后还没过上几天舒坦的日子,1996年便患上了癌症。她忍受治疗的巨大痛苦,配合医生,坚持每天早晚用盐水冲洗鼻腔,终于把鼻咽癌给治好了。但“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治疗后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耳道不断发炎流脓,耳鼓膜变厚变硬,最后完全失去听力,与她交流只能靠写给她看。简单的事还好办,稍微复杂点就要写好大一篇。不管在家或外出,我必须把笔和纸带在身上,充当她的秘书。有时亲戚朋友来了在一起聊天,谈得很热闹,她听不见很着急,我就要不断的写给她看。这样一来也提炼了我的文字综合能力,经常要把一件复杂的事用很简短的几句话表达出来。

癌症治疗后另一副作用是颅脑受损,脑细胞萎缩,身体素质急剧下降。2004年到2006年两年时间发生了三次骨折三次中风,直至生活不能自理。决定请一保姆。这个保姆不好找,首先她要能写字才能与妻子交流,还要有力气搬得动她,有耐心能吃苦不怕半夜照顾病人影响睡眠。为找保姆没少折腾。

妻子一辈子生活刻苦,不是一般的节俭。她用餐巾纸时一张要裁成四张(只有豆腐干那么大),揩鼻涕时纸上一半手上一半,结果还得我用餐巾纸揩她的手。她反对请保姆,原因是怕花钱。我骗她说这是女儿朋友家的,来帮忙不要钱。她看到保姆天天半夜服侍她解手,每解一次得花20多分钟(人老了一下解不出来,解又只能解一点点),她觉得保姆实在太辛苦于心不忍,主动提出来给她工钱。

妻子第一次中风住院亲戚来看她,在纸上写道:你好些没有?她看了一阵居然问:你写的啥子?我感到十分惊讶,中风竟然这么厉害:瞬间能把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变成文盲!

妻子中风后人变得慢慢糊涂起来,但她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亲人的依恋却特别强。每晚睡觉前她要亲自将门反锁。后来她走不动了也要看我把门反锁了才放心。有时已经锁好了的还得装模作样的再锁一下给她看。有次保姆把饭做好有事走了,妻子不让我吃,她说保姆不吃肯定有毒。

平时她要求我寸步不离,经常说:你不在我要遭!每次我外出她都要问去做什么?并一再叮嘱快回来。所以我除了买菜倒垃圾基本上都在家陪着她。有次亲戚在黄龙溪请我吃饭,她也同意了。结果正在吃饭,保姆急匆匆打电话说妻子在家绝食,要等我回去。等我三点钟赶回去见她还在电脑上玩游戏,她见我回来抿着嘴得意地笑了。

女儿女婿来看她,她都要拉着他们的手不让走。有次女婿的姑妈在外出旅游前来看她,她拉着她的手说:晓得你们回来我还在不?听了这话我们心里很难过。

虽然请得有保姆,但妻子总是依赖我。衣服要我穿,走路要我扶,吃饭要我盛,吃菜要我拈,吃完给她洗假牙,漱口,擦嘴。漱口时千万注意拿盆子接着,不然她会随意吐在面前的菜碗里。她有便秘,解大便前要我用“开塞露”往她肛门注药水,解完了要喊我去看解的“要得不”?每次我都会像哄孩子样拍拍她的屁股说“好”!(她渐渐地能从你的口型上判断是在说什么。)有时她看到我累,很歉意地说把我拖累了。我说,你年轻时太辛苦,现在病了我服侍你是应该的,我心甘情愿。过去妻子像母亲一样地呵护我,现在则像一个孩子依偎在我的怀里。我深深体会到生死相许相伴终生的滋味;我累并幸福着!

好在儿女孝顺,特别是住在同城的女儿女婿经常嘘寒问暖,跑前跑后,算是享尽他们的福了。

经过几次中风,妻子越来越糊涂,看到外孙女说我只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看到我妹妹妹夫总是问已去世多年的爸爸妈妈还好不?后来除了我其他人几乎都不认识。一天也不说话,整天就拿个报纸翻来覆去的看,甚至连报纸中缝的征婚广告也不放过。一天的报纸有很多张,我怕她看着累就抽几张不拿给她。谁知她还挺认真,拿到报纸首先看今天有好多版,数了数没有那么多,她就问你要。

妻子身子骨越来越软,坐在椅子上得用毛巾栓着,不然要滑到地下。晚上经常尿床,给她戴尿不湿她觉得不舒服把它扯脱。发现她尿了床得马上给她换,不仅盖的垫的,有时衣服也要换,还要打水把她身上擦干净。这些事必须要我和保姆两个人才能够完成。有时刚换一会又尿了,真把人搞得疲惫不堪。但是,病妻卧床几年从未生过褥疮,床上身上没有异味,一身干净利落,亲朋们看见了说她不像个病人。看来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尽管我们尽心尽力的陪护,还是阻止不了妻子病情的发展。2010年10月的一天吃饭时,发现她右手怎么也不能把汤匙送到嘴边,喂她她又不吃,到了医院仍然如此。医生说这是脑梗塞的反应,控制吃饭动作的神经坏死了,她就不知道吃饭,只能将流食用管子从鼻孔送到胃里。但她肠胃功能紊乱,一输流食就拉肚子;血压大幅跳跃忽高忽低;肺部感染气管经常被痰堵塞。病妻的身体这时已全面崩溃,神智不清,每天都有险情发生。远在美国的大儿和在万州的小儿都赶来病床前陪护。就在大儿返回美国的次日凌晨妻子停止了呼吸。记得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同妻子到一个高坎前下不去,这时有两个人在下面接着。正在这时电话响了。噩耗传来,如坠深渊。头天我们还在商议如何作好长期准备,分班轮流陪护,怎么一下就走了呢?赶到医院时见她面容安详走得平静,心里似乎又得到一丝丝安慰。

从1996年4月到2010年11月前后守护病妻15年,原来还在想,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年,妻子大我5岁,正好我们一年去世。谁知妻子先我而去,让我时时思恋不已。不久前我梦见她忽然变成一个小孩,我将她抱起……难道是亡妻告诉我:她已经脱胎重生了?

明月当空照归人

文/李晓

一年之中,除了除夕,还有哪一个夜晚,让游子的心这样归心似箭,依恋那家的温暖,其实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相守,一杯热茶,一碗热汤,一盘饺子,一碟泡菜,一个月饼,一床被子……

前年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七个男人,开两辆车,一个不少地驱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怀抱中。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月亮已升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飘散。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的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驱车回城。

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我们这些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生活在哪里,其实也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还有什么时候,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我想起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爸着急了,给我打来电话,***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身子瑟瑟发抖。我妈给我一盒火柴,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还有在城里夜市摆一小摊卖麻辣烫的乡下人老左,这几年每到中秋,就要和妻子回到村子里去。老左对我说,还是回到老家院子里,吃着月饼望着月亮,心里感觉美滋滋一些。

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以上,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庞大迁徙中,他们的心里,始终还有一个关于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春节、中秋,这样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为这样的乡土情结,找到了一个如大地酒窖发酵后开封喷发的美好时辰。

中秋时节浸透包浆的大地,收割后的田园,好比刚刚分娩后的母腹,有一种安详的喜悦,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最适合亲人团聚的日子。那就趁明月当空,秋风浩荡,回到故乡去吧。故乡月光下,为红尘滚滚中奔波的生命,好好洗一次月光沐浴中的澡。

雨夜中秋

文/周跃刚

窗外,又是蒙蒙细雨,在八月之半,中秋之夜,细雨与整个世界摩擦出细碎的声音,像儿时母亲轻轻哼唱的摇篮曲。儿时,每到中秋,一家人都会端上凳子,在门前的院坝里聊天,等候最圆的月亮。爷爷说父亲像我,奶奶说我像母亲。母亲说,我谁也不像,像天上的月亮。所有的玩笑都这样若无其事地开着。我忽然想起,那些年滴落在脸颊的月光,清凉之间饱含温暖,温暖里藏着深情。

浓浓的雨意,桂花仍在努力地飘香。看着桌上已经凋谢的桂花匪黄,然而,静心感受,仍能够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我忽然觉得,一生只一次的绽放,在临走之后依然能够留给这个世界以“美”的联想。从那种特别的香里,我想到三月的阳光,纷飞的蝴蝶与清凉一夏的甘泉。我恍然发现,窗外正下着一场浓密的桂花雨。雨是桂花情感的寄托,桂花是雨的隐喻。

此时,我正斜躺在寝室的床上,手中拿着一本杂志,翻到有关雨,也有关中秋的美文,又结合着窗外的雨声,想象着这个世界里的种种温暖与美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手机的短信铃声不停地响着,翻阅短信,铺天盖地的问候,祝福与关怀,其中有的来自亲人,也有的来自友人,让我虽然身处异乡,却仍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唯一美中不知的是,今晚无月,也没有狡黠的月光,看不到嫦娥,也摸不着玉兔。

父亲母亲相继打来电话,问寒问暖,但最后一句莫非是那句被说的疲倦了的:“儿子,中秋节快乐。”然而,此时此刻,我的眼眶竟然湿润,泪水如泉涌。挂断电话之后,我竟然开始呜咽,想起许多年前,没有离开乡土的时候,每逢中秋,家人都会在一起说笑,吃着月饼,赏着月光,玩着竹蚱蜢,到现在,那些停驻在十年前的时光都不再,只窗外的雨声愈来愈清脆,愈来愈扣人心弦。不知何时,泪水滴在手上,褪去所有的温度,又变得冰凉。

雨还是那些雨,而人已非那些人。时间就像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尤其在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时,睡意却越来越小,这个谎言在静谧与喧嚣之间,来回穿梭。而那溜走在指缝中的时间,不仅骗了老人,同时也骗了孩子。于是,有人说,老人像个孩子。

行走在这座异乡的城市里,灯火依旧。我还能听到光子在雨中的歌唱,为这个节日,也为那些藏在我心中无法排遣的思念与祝愿。情到中秋,心到佳节,掌心的温度被泪水一点一点地洗尽,我站在寝室的阳台上,望着时间的指针一圈又一圈地滑行。

那年的中秋来“客”

文/赵向辉

30多年前,我在上小学。中秋节到了,我们兄妹三个都很高兴,因为又可以吃上月饼了。上世纪80年代初,每个农村家庭都很贫困,我们也不例外。所以,只能在中秋节吃上一两块月饼,那绝对是一种美食,每一块月饼都充满诱惑。

到了晚上,母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老四样——月饼、苹果、鸭梨和石榴。石榴是自家院子里那棵茂盛的石榴树长的,个大汁多味甜,我们早就想摘下来吃,无奈母亲总是让留到中秋之夜。

我们一家五口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前,开始赏月,狗狗小黑也装模作样蹲在石桌下。母亲又说,月亮里住着嫦娥,还让我们看月亮里面的黑影。我和弟弟只顾吃月饼和水果,最小的妹妹听得入迷,吃的也就慢了半拍,母亲就先给她留下一块酥皮的五仁馅月饼,因为妹妹最爱吃。

忽然,有人敲打院门。弟弟跑去看,回来后趴在母亲耳边悄悄说,一个要饭的。母亲迟疑了一下,向我们通报了情况,然后对父亲说,给他块月饼吧。父亲说,给吧,再拿个梨,老大去。

我左看右看,每一块月饼都那样可爱,真舍不得。我说,为什么给他吃啊?也许是个坏人呢,没准儿是做了坏事怕被抓住,逃到咱们这里躲警察呢。父亲说,管他是什么逃犯或者小偷呢,要饭要到了咱们门上就是客,肯定是饿坏了,快去给吧。母亲也说,不管他是什么人,今天夜里他就是一个没回家的人,能吃上块月饼肯定高兴。现在想来,母亲这句话真是太具人文关怀的味道了,也太有哲理了。

我挑了一块自己不爱吃的枣泥馅月饼,拿了一个相对小一点的鸭梨,向大门口走去,小黑颠颠地跟着我,我心中默念,但愿要饭的已经走了。

打开门,那个流浪汉却还在等着,我只好把手中的东西递过去,告诉他,月饼是枣泥馅的,鸭梨已经洗过了。他接过去,对我深深鞠了一躬,我没见过这场面,赶紧关上门回去了。

等坐下后,我发现小黑没回来,便跑回去看。隔着门缝,我看到,流浪汉正坐在地上吃月饼,小黑蹲在他对面,他每咬一口月饼,就留出一小块来给小黑。小黑一个劲儿地摇动它那个小尾巴,很是可爱。

我没敢打扰他们的和谐,也没有回去,而是一直扒在门缝处看,直到他们吃完那块月饼,又吃完那个鸭梨。

流浪汉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对小黑说,回去吧,我走了,谢谢你。说完,他又站直身体,对着我家的大门深鞠一躬,然后转身向村外走去。

我打开门,把小黑放回来,赶紧去向父母亲汇报情况,同时也向弟弟妹妹炫耀自己的见闻。父亲说,他没准儿还上过学呢。妹妹说,肯定,那么懂礼貌。

多少年来,我虽然忘记了他的容貌,但一直忘不了他的背影,还有那对着大门的一躬。当然,我记住的,还有父母的教诲,对于那些本应回家团圆而未能回家的人,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