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迷茫,你只是活得封闭与枯萎

作者: 刘磊 2015年10月24日人生感悟

最近,在我周边发生了三件事,真的把我惹急了。

说白了,不过是三篇文章,核心思想就是盲目的辞职出游不可取,回来还是要面对苦逼的工作与人生,所以人还是应该务实,踏实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诗和远方不过是幻觉,至多也不过是有钱有闲后的消遣罢了。

其中,还有一个貌似成熟的作者跟我语音,一开始说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然后说了没两句就绕到说被多数人否定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那种天马行空的生活是错的——前后的转折在一条语音里,共49秒。

后来我慢慢的梳理,发现类似的作者和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个体生命、甚至是对自身活生生的生命价值的藐视。

这种藐视首先反映在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上,这就是“大家都说不对,所以,你这样就不对”。这种以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方式广泛的流行于老一辈人的心中,他们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害怕特立独行。于是:辞职旅行之类的生活不是大家所选择的,所以,它便一定就是有问题的,是错的。

接着,既然预先在心里便设定了这种生活必定是“有问题的”,那么再去找理由验证自然就容易的多。而理由找的越充分,作者就越觉得自己说得对,从而也就间接的起到了说服自己的目的——你看,我又劝住了一个人,那么我是对的,那种生活的确是异端。

只是,即便你劝住了千万人,也否定不了你自己内心对于出走的真实向往——因为这源于人性。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对这种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模式深恶痛绝,类似的文章里充斥了对“异端”生活者内心状态的主观揣测,有一篇的作者甚至直接说,“对于女人来说,爱情与婚姻,孩子与家庭,永远第一位。她这样漂泊,未来没有子孙绕膝而欢,能说她晚年幸福么?”

你不是她,请不要那么不客气的揣测他人,只为了满足你自己的结论,好么?

再比如在另一篇文章里,用“这姑娘26岁,毕业后换了5个工作”,短短几个字便交待了背景。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毕业后换了5个工作既能推出她是个公主病重度患者,也能推出她很有自我寻求的渴望,对生活敏感而不满足,几个字的描述概括不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后来,文章的走向很符合大家的期待,开始说这个姑娘抱怨自己在公司被排挤,又要辞职。然后作者就无奈了,说,“被排挤?这不就是人生常态么?这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是呀,是人生常态,但抱怨不也正是一个正常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正常反应么?即便姑娘因此而辞职,而出走,这一切对她这个个体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在旅行和一次次的选择中她也许会逐渐的找回自我,当经历过这些动荡和痛苦,当有一天她变得独立成熟,或许她会感谢自己曾经抱怨和冲动,而绝不是否定自己的过去,说自己本不该抱怨,世故从来也不是成熟。

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定位的过程中,无论做出了多么奇特或貌似盲目的行为,只要没有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便都是应该被尊重和允许、甚至应该得到鼓励的。

这种对个体藐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所多次强调过的,用头脑替代真实的生活——即凡事都要讲求一个目的性。比如另一篇文章说,敢慢下来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了养活自己的技能,做好了完整的商业规划,以免旅行回来之后与社会脱节,简历上大片空白,如何再找工作?那篇文章里有一个很不错的问句是:你把居无定所、打零工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过成了以后的生活。这样,你也无所谓么?

实话讲,作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很欣赏。按惯例,后面往往还会跟上一个很能自我安慰的所谓“业余时间”理论:亲,把旅行当爱好吧,业余时间再去,生活还是苦逼的。

只是,亲,你看不出来么?这是反人性的。你是在看过一本叫做《恋爱、结婚及未来婚姻生活规划》的书,做好读书笔记,考试通过后才开始去恋爱的么?

还是那句话,请尊重我们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当你热恋的时候,你愿意为她赴汤蹈火乃至付出一切,当你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城市之巅。同样,当我迫不及待的要旅行的时候,我根本无法忍受把它当作业余爱好的妥协。

是的,我们就是要这样无目的的,盲目的走向旅途,为何不可以呢?你没读过毛姆和凯鲁亚克么?是的,恰恰正是因为迷茫我们才要去旅行,如果我们在旅行前就知道我们要去哪儿,都要做些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那这旅行,和跟团跟导游去景点拍照的大妈又有何区别?旅行的精彩正在于未知,不是么?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很多人所期待的“大病”,我也曾亲眼得见好几个三十多岁的大姑娘,围着一个保险公司的经理,一起详细的探讨自己在80岁、85岁、90岁乃至95岁都大致会得什么样的病,然后怎样获保。逻辑上,这和“规划好未来再去旅行,否则回来之后找不到工作”是一样的,都是在为未来担忧,于是,我的讽刺便又可以升级如下:

是呀,我们的确应该考虑未来,应该把未来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再去看世界——既然未来所最确定的就是死,那么,除了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足养老、大病、育儿等等的钱,你是否从今天就要着手准备好去死的细节了呢?葬礼、寿衣、收钱的保险箱、遗产分配、灵堂的装修布置、都齐备了么?那些一来就要跟我谈做人要实际要现实的亲们,那些张口闭口就讽刺辞职旅行不现实的人们,请赶紧回家,把这些都准备好了再来,OK?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常的,死亡会在任何时刻到来——所以,请抓紧准备。

讽刺了半天,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在旅行中,在迷茫中,我们会遇见一些风景,一些人,或许我们的确就真的毫无收获的回来了,正中那些旁观者的下怀,给他们虚伪的心安理得里再添一把柴火;但或许,我们便真的就此成长就此成熟,旅行的一个魅力就在于未知,简历因此而空白又如何?或许在旅行中我开启了自己,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或自己更喜欢的领域。为了理想在小镇开店赔了又如何?积累经验继续开呗,难道说做生意就一定不能赔?难道说一般的生意人允许失败,我们这种生意一失败就要被全盘否定?

至少,大自然能让我们真正的学会谦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己。人的戾气与挣扎,都会在大自然的包容下消融于无形,那是一种刻入人心的深刻体验,是头脑永远也琢磨不出来的,因而是无价的。当你回来,你或许已不是走之前的你,那些曾让你烦恼至极的问题也都会减少或消失,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和自我,那份心底的安定感,才是踏实和幸福的前提。

是的,放手去追求自我未必会收获成长,但不去追求则一定不会成长——只要你还没有愚蠢到把世故当成熟的地步。

关注我的朋友们知道,我之前的确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反对盲目旅行,的确,盲目的旅游、跟风的去辞职,回来一无所有、一无所得的人一定也是存在的,但即便在那篇文章里我也说,即使是盲目的旅行,也好过那些把全部的可能性都通过头脑扼杀掉的人。那样的人的确不迷茫,因为他们早已被自己头脑中的教条和主观臆断所牢牢控制,他们自我感觉绝对棒棒的,生活一点儿都不迷茫——而只是封闭与枯萎。当我通览那三篇文章,我发现这种看不见自己的真实需求,用头脑强行将自己的真实愿望轧光的虚伪,往往连当事人自己也不知,有时我也在想这种骨子里的虚伪到底是拜何所赐,想不清楚的时候,我便很想借用郭德纲的一句问话来回答这种思维模式:难道你们就不知道,文革已经结束了么?

我知道,这篇文章谈不上什么章法,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仓促而成,只因胸中淤积不吐不快,更因下面这个极为简单的事实:

一种是做惯了奴隶,然后用想象去扼杀掉任何逃跑可能性的人;一种是即便最后依旧是奴隶,但至少挣扎过,至少为自己的自由意志真正做过些什么的人——你愿意成为哪种?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莫把世故当成熟。当你老了的时候,回望逝去的年华,只有那些曾奋不顾身的时刻会依然在你的生命中闪着耀眼的光。而那些敢想不敢为者,终陷牢笼。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