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耕的优美文章

2023年03月06日优秀文章

描写春耕的优美文章(必读6篇)

父亲的春耕

文/赵利勤

春天来了,在和煦的阳光下,父亲把屋檐下挂着的锄头取下来,端上半盆水,蹲在磨刀石旁"哧啦哧啦"用力地磨着。母亲说:"你在鞋厂打工,既轻松又挣钱,急着去锄地干啥?"父亲头也不抬:"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只有双脚站到庄稼地里,心里才觉得踏实!"母亲笑着说:"你是老黄牛托生的吧?咋就离不开庄稼地呢?"父亲的脾气很倔,种了大半辈子地,看到如今的年轻人只想着外出挣钱,把地都荒了,很是心疼,不过他也没办法,只有闷头把自家的地种得更好。

父亲不理会母亲的唠叨,他磨好了锄头,扛在肩上,大步流星地向麦地走去,看样子不像一头老黄牛,倒像是一位扛着枪、急于奔赴战场的勇士,和他走向工厂的样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母亲看着他的背影,叹了一口气,对我说:"你爹就是受苦种地的命,在鞋厂轻松的活儿他常说腰酸背痛,种地当牛做马反而不叫苦不叫累,人家想留他在鞋厂多呆一天他都不答应。"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一天学,但二十四节气歌背得滚瓜烂熟,日历上的节气他也认得,和种地有关的谚语他会的比大学生都多。春天里的父亲像是憋屈了一冬的千里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的确,父亲在别的方面不敢说,但种地却是没有人不佩服的。父亲站在麦地里,前腿弓,后腿蹬,手拿锄把,有节奏地挥动着。人是锄的脚,锄是人的手,人和锄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父亲不会弹琴,但嚓嚓的锄地声就是他献给大地最动听的音符;父亲不会写诗,但那一行行脚印就是他写在庄稼地的抒情诗;父亲不会画画,但蓝天白云、绿苗黄土和劳作的父亲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滴滴晶莹的汗水,从父亲的额头滴到麦苗上,再从青青的麦苗上滑落进泥土;一块块板结的泥土,在父亲的锄头下变得松软,麦苗伸个懒腰就能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

在别人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里,尽管有时春风料峭,乍暖还寒,但父亲却很少停下手中的锄头,七八亩地,堤内堤外,河沿坡地,大大小小被分成了五六块儿,这些地差不多都是他一个人锄的,锄地、浇水,再锄地、再浇水……一块块轮流进行,轮完一遍,第二遍就又开始了。那些天,父亲的身体佝偻得更厉害了,常常连走路都直不起腰。我真想让父亲休息一下——那么多地,家里又不缺钱,少收一些也没啥!可是父亲却说:"世界上对人最实在的就是庄稼地,你多流一滴汗,它多结一粒籽,你要是不出一丝力,它绝对是荒草遍地。"父亲很累,但那些天,他却睡得很踏实。

父亲的春天,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幅春耕图。

春耕如梦

文/宁朝华

有阳光的日子渐渐多起来了,天气的转变与时序的推进,在悄然更改着我们的视线。天空终于腾出一片爽朗而浩大的蓝,鸟声变得清晰。流水带走了落花,又被岸边蓬勃的植物染出通透的绿。沉寂了许久的稻田,蓄满一汪汪色泽浅黄的水,仿佛大地的眼眸,饱含期待。

来不及感怀春天的不辞而别,这抖落一身妆饰的天空与大地,已开始向人们发出无声的邀约。明净如洗的田野,在等待下一场盛大的演出,春耕,迫在眉睫,昔日的主角们在哪里呢?

算来,年过花甲的父亲已有七八年没有下田耕作了。无论对土地有多么依恋,终究不能违抗岁月下达的退休指令,如今,两鬓斑白的他在距离家乡三十公里的县城,和老伴一道守护着孙辈的成长,家里的农田,一半在山梁上荒着,一半在垄里被租赁者用机器粗放地摆布。春耕,对于他而言,已是渐行渐远。

可是,他从来就没有释怀那片田地里的一切,尤其在这样特殊的时节。谷雨过后,这份牵挂越来越明显,他总会时不时地说起"谷种该发芽了"、"这场雨下得正好,今年的秧苗不会缺水了"之类的话,他还会忧心忡忡地说起某一道脆弱的田埂,在大雨后会不会安然无恙,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那般郑重其事,一如多年前在家侍弄五亩稻田时一样。有时,在训斥孙儿学习态度不端的时候,连举出的例子也会和春耕有关,他说:"你看你的字写得,就像东倒西歪的秧苗一样,照这样,怎么会有收成呢?"遇上孩子的偷懒耍滑,他又会说:"你们啊,不好好学习,将来日子肯定会不好过,那个谁谁谁,当年不好好作田,老是饿肚子,连吃饭的米都要东借西借,让别人笑话!"孩子们总是瞪大眼睛望着他,满是不解和无辜。

我在一旁嗤嗤地笑,这个和泥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不得不赋闲在家的老农,要和从不曾目睹过稼穑之事的孩童讲述他的人生经验,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

尽管往事远走,人已苍老到无能为力,但梦依然挥之不去,这个梦,有深沉的爱,有无言的执着。我在想,身为农民的父亲,大概这一辈子也无愧于他的身份,无愧于家乡的那五亩田地,哪怕那丘田已然荒芜不堪,只要这个耕耘的梦没有熄灭,他的心中就始终还有一份念想,一股力量。

傍晚,一个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突然打来电话,邀我聚会,虽然晚上没有工作任务,但我还是稍稍迟疑了一下,支支吾吾地答应了对方。在彼此寒暄与觥筹交错的几个小时里,我一次次拿出手机看时间,同学忍不住揶揄一句:"出来了就要放下工作,才几个小时,学生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不要老是惦记你那一亩三分地!"嗯,一亩三分地,多么生动形象的词语!虽带有一点点贬义的色彩,却马上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在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些乡村气息弥漫的黎明与黄昏,那在山坡、菜地、水田里奔走的各种声音……

老家已经没有了属于我的稻田,而今,这"一亩三分地"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牵绊我的脚步与思绪,延续着我耕作的梦。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这方田地消失了,或者说,内心倦怠到不再有任何耕作的梦,我的生命,将会是多么无趣,多么苍白。

父亲不能再为自己的梦做些什么了,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安然踏实的,因为,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热情与精力都献给了土地,在我看来,他就像一位在稿纸上耗尽心血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出了一首关于耕作的诗,绝妙而精细。

一定有人替代父亲在继续耕作的梦,他们从苍茫的田野走过,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镌刻一般。也一定有人和我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在完成属于自己的梦,面向暖阳,摊开汗湿的手掌,一粒种子在掌心悄悄地发芽、拔节、开花,伸出沉甸甸的穗来。

春耕兮

文/许永强

很早很早以前,大抵是冬天,是秋天罢,抑或是蛙声作管弦的盛夏里,是镰刀跟稻子说些什么的时候,挥镰的农人就已顺着一弧月型的路径,将种子预存在了春天的阁楼上。

关于这个路径,镰刀是知道的,锄头也知道,耘耙也知道,更晓得的一定就是那只耕植在岁月的犁了。据说这犁也来自很远很远,远得只有背索的农夫才知道它的路径,远得只有睁眼闭眸的老牛才能够说出它的故乡。

早晨,在村头那棵已被剪刀催齐的歪脖子杨树下,种子走下了春天的阁楼,种子的思念不知什么时候煽起远天滚过一声春雷,立刻就褪掉了农人焐冬的旧棉袄,立刻就惊醒了半睡半醒反刍历史的老牛。是的,种子回家的时候到了,一切都该出发了。

千年的桃花遮不住农人的视线,万年的柳枝拴不住老牛的脚步,他们踏着春天的行板上路,顺着种子里那奔流不息的血脉,顺着来自梦的故乡的那犁的旅程,四周是燕盘啊,蝶舞啊,兰香啊,鸭呷柳妖,麦绿菜花黄,还有那犁之于土地的诉说。在垄上,犁的诉说一如歌唱,犁要土地翻身而坐,犁叫土地承纳不变的四季以及起伏的世俗,犁跟土地商量着,怎样迎候那远道而来的春的嫁娘,于是就看见土地站成一垄垄的方队,就看见耙对土地的梳妆,就看见耧急着给垄定型;还配着乐呢,犁耙水响,田歌和着蹄哒,莺啾伴着柳哨……

很快,种子住进土地温暖的洞房,农人一脸的皱纹已被喜色填满,在田埂上卷根烟吸着,暂且将自己蹲成了一个顿号。尚不能说:"一粒归土,万颗归仓",农人们还要从顿号里挽着膀子豁出去,再撒一把汗水在春泥里发酵,把垄上的那一点希望移植到铺延到大田里,依然顺着月型的路径出发。

这时,在村头袅袅的炊烟里,妇人的一声召唤,就将农人及春天的心情一起召唤到餐桌上。土地被翻开了,种子落嫁了,秧啊苗啊理想啊,都在咕咕噜噜长着呢!农人岂不心动,老牛岂不安逸,犁肯定也是快乐的;而在庄户人家,最高兴的还是亮着嗓子喊饭的老妇,她在灶台柴门里,张望着一地的春景,煮葵燃笋饷春耕,肯定是要给老头子把壶酌酒的。

春耕兮,春耕兮,如画不作文!

春耕

文/王吉嫄

又是一个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他们在忙着收麦子、蚕豆……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实在是太辛苦了,他们把粮食收完以后,又开始忙碌着耕田插秧。他们头顶着烈日,满身的汗水像大雨一样流个不停。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锄禾》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头顶烈日在辛勤地耕耘着,他们辛苦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肥沃的土地里。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小小的一粒粒粮食都包含着农民伯伯们多少辛勤的汗水。

这首诗所蕴藏的道理是那么的深奥。他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农民伯伯都永远是我们的一大功臣。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碗里就没有粮食。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我们一定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绝不能浪费;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更加尊重他们的敬业精神。

长日正春耕

文/方华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这是清人姚鼐的《山行》,诗人给我们描述的,正是一幅热闹而美丽的春耕图。

"三月田沟走水浑,机耕机播绿村村。溪垟日暮鸡声远,白鹭新留埂上痕。"这是今人写的春耕诗,与古诗不同的,是诗中反映了现代农村机械耕种的情景。虽然机耕已是比较普遍,但扶犁呵牛的原始耕作方式仍时见田间地头,也成为田园风光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油菜花开的日子,正是我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春耕时节。这时漫步乡野,风景秀丽宜人。油菜花把大地铺成了一张金黄的地毯,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好似地毯上耀目的点缀或是镶在毯沿的花边。放目四野,总会看到田间耕作的身影。或是握锄在青青的麦垄间锄草松土,或是在新翻的土地上撒籽播种。最是那扬鞭牛耕的情景,让人感觉到古朴而浓郁的乡村风味。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惊蛰前后即进入春耕。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耕是一年农事的开始,所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没有春天的耕耘,哪有秋天的收获?北方也有农谚称:"春天多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以此提醒人们重视春耕。

在古代,连贵为至尊的皇帝在春日里也亲历耕犁,以示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谓之"亲耕".

至清代,皇帝亲耕已成礼节,一般选在二三月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皇帝亲耕前,先要到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前的演耕地里练习一番,以免亲耕时生疏。正式亲耕之日,一清早,皇帝就乘舆前往城南的先农坛,先祭拜先农,然后到观耕台前的籍田里执鞭驾牛,扶犁耕播。在一片鼓乐赞歌声中,一般往返来回三趟,便完成了"三推三返"的亲耕礼。

皇帝亲耕,不过是个礼仪,但也有皇帝当真耕田的。据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的乡间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文勒石,以志其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至今,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知晓春耕之重要,所以世世时时有人"欲乘长日劝春耕".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春雷阵阵,雨后花艳,农家田间耕作,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亩田。若不抓紧"春耕"劳作,哪有未来丰硕的收获?

一场春雨催春耕

文/石峰

春天,始于父辈们津津乐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始于老人们欣喜念叨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的殷殷期许。在北方,"雨水"过后,一场场细软温润的春雨就会不期而至,更是恰如其分地向人们宣告:春天,真的来了。

北方的第一场春雨,往往洒落在年味未曾散去的氤氲里,飞舞在人们欣喜的期盼里。纷纷扬扬洒落的雨丝,落在初春乍暖还寒的土地上,激起了一缕缕泥土的芳香,并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路旁的柳枝,也在细雨中开始慢慢变得柔软;清嫩的草芽,拥挤着纷纷探出了头……一眼望去,到处透露着春天清新的气息。

对春雨美好的记忆,源于从小就会背诵的那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正是对春雨的最贴切描写。人们之所以喜欢春雨,是因为它滋润了冰封久旱的土地,且在春雨过后,便可以开始春耕了。

春耕,是春季最重要的活动,自古便非常受重视。古代帝王为了激励人们农耕,会举行"亲耕"仪式,以表示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据史料记载,皇帝正式亲耕之日,一大早要先举行祭祀的活动,然后再完成"三推三返"的亲耕礼。

一般皇帝亲耕,不过就是装装样子,但也有例外。据《养吉斋丛录》里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视察春耕情况时,就曾亲自下地耕犁。事后,大学士李光地还撰写了碑文立在地头,以为证。

春耕习俗历来受人们重视,小时候每年春耕时节,爷爷会拿着牛轭走进牛栏,把牛轭往牛颈上一放,称为"试犁",据说这也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习俗。春耕前,家家户户还要在清早敲响自家锅盖,表示"送懒"."猫"了一冬,人们难免有了懒惰情绪,敲响锅盖,是提醒人们应该打起精神,开始春耕准备了。

此时,冰封的河水开始流淌,蛰伏的鸟儿开始觅食,地上的青草开始兴冲冲地钻出地头。而远处,青山渐绿,百花待开。春,在人们的期盼里,就这样被唤醒了。

一场春雨过后,站在村口,就可以感受到大地深处的暖意正悄然升起,老辈人会欣喜地告诉你:"地气通了,可以下地耕种了!"

素来"好雨知时节",春雨纷飞,滋润万物,开启了春耕的序幕,也开启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