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故事

2023年03月18日优秀文章

成长中的故事(必读6篇)

成长就好

文/丝风

一路走来,自己是差的。甚至是一无是处的。不可以不说自己。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女孩,作文很好,大家叫她猴子,她很瘦。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批评韩剧的文章,获得了奖,可惜她没有去领。后来她爸爸不幸患了癌症,晚期,没有治好,那时候她还没有参加高考,他爸爸去世了。她说她是一无是处,想想自己那时候连一无是处都不如。

我们那儿的孩子的成长都是要落后很多地方的,我们那儿出身的孩子,父母如果是村上的干部,或者是老师什么的孩子会发展好一点,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要好很困难的。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离得开指导,就像理想,人生的五线谱也好,自己画画的白纸也好,需要我们自己设计,画出来。我们 自己给自己谱曲,作词;自己给自己画画,自己给自己答卷。

因为我们大多数总是对于很多都是似懂非懂,束手无策,稀里糊涂,所以人生也就虚度了,我就像大多数人一样,这样就算了,还学会了好高骛远。为什么人要逼,逼迫和批评至少要一个人警醒自己的错误,认识自己的存在,还有就是有人在乎你,如果人家连批评都不愿意,那么自己就彻底没救了。和无数人一样,自己糊涂的活着。放弃了理想,有些东西,太遥远的,在自己和他人看来就是空想。一个人基础都不能打好,时间都不能利用,做事情没有条理,遇到问题逃避,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有问题不知道请教,不可能发展,到想弥补和改正的时候,越晚越痛苦和困难。

很多人都需要救赎,很多人都是有问题的,除了需要自我反省,也需要他人提醒和帮助。这样人才会变得更好,社会也是。

人应该,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纠正,并且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事情,兴趣在哪儿,才能用心,忘我的去做,觉得乐趣无穷,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人和人本质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是善良、可爱,认真、勤劳,喜欢美好的事物,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不一样的是,一些人遇到问题退缩了,逃避了,然后迁就或者沦陷了,而一些人不同的就是面对同样的事情或者问题想办法,不迁就不苟同,或者说那样的人更加相信美好的信念重一点,他们更加的积极乐观一点。

不管怎么样,自己在成长,只要在成长就好。

回首·成长

文/宋文萱

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一直在行走,寻觅。回眸,不觉想起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小时候,初遇曹文轩的《草房子》,厚厚的一本书,捧在手中宛若珍宝,打开看看,被桑桑逗笑——拆了蚊帐做渔网,改了橱柜成鸽笼;在家里和妹妹有吵不完的架,在外面与小伙伴有搞不完的恶作剧。我眼前好似出现了调皮、天真又不失可爱的孩子,他在向我微笑。又仿佛这个调皮天真的孩子就是我,那个敲了邻家的门又迅速躲藏起来的我,那个藏在油菜地里任凭家里怎么呼唤也不出来的我。

而后来,再去回顾那充满回忆的《草房子》,我惊讶地发现,这哪里只是在讲述好玩的故事?美丽的油麻地是桑桑的家,是曹文轩的家,也是我们大家的家。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中又显出一派华贵来。在这里,我们大家的精神生活宁静却又不平静地进行着。

现在,蜕去几分稚嫩后,再翻开《草房子》,桑桑还是那么好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油麻地还是那么美丽,然而我身在城市。文字想要告诉一个孩子的东西,我已经不觉得稀奇了,用一个青少年的目光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倏忽间发现,原来这里的东西太多太多,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或是哪个特殊年代的无奈,抑或是关于人性的某些东西,还有那个唯美的,又带着哀伤的,甚至是苦难和痛苦的童年生活,原是人生的一种真切……

轻轻地翻开,再轻轻地合起。读得完的是文字,读不完的是人生。我一直在其间行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我也在时光里成长。

成长

文/王爽

偶尔路过学校门前,碰巧是放学时间,发现那么宽的马路被接孩子的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按说谁家离学校都不远,为啥不让孩子自己走回家呢?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身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手里拎着个书包。我赶紧站起给她让座。可那老奶奶并没有坐下,而是在喊一个男孩:"大孙子,快来坐这儿。"我看一眼那男孩子,已经是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的年龄,却心安理得地坐下去,他奶奶却在一旁站着。如果这个孩子病了或身体不好,也情有可原,可他坐在那儿并不消停,一直在跟前座的同学打闹。

现在有好多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不让其受半点委屈。不管是不是难产,一味选择剖宫产。且不说自然产有多少益处,但总该瓜熟蒂落,不可拔苗助长啊!孩子一哭就赶紧抱起来哄,殊不知,孩子哭几声可以增加肺活量。孩子刚会走路就担心累着,或弄个婴儿车或一直抱着……就这样,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用头顶着怕吓着,用嘴含着怕化了,娇生惯养。

当孩子大了的时候,还要供他上大学、为他找工作、给他买房子、帮他办婚事……孩子自己什么也不用考虑,前边的路,家长给铺得平平坦坦,每一步都已经安排妥帖。在单位里听说,有个姑娘去对象家见准公婆,还多带去一个人,是她的随身保姆。如此这般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成为社会栋梁?

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依照孩子的年龄段,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做得好及时肯定,做不好就重新来。孩子需要鼓励,但不能溺爱,放开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记得儿时看到母鸡孵崽儿——到了21天,小鸡崽儿一个个开始叨壳。有几个叨壳慢的,我想它们憋在里边会很难受,就央求奶奶把蛋壳打开,让它们透透气。奶奶说不行,自己叨壳出来的鸡崽儿才壮实。可我还是背着奶奶,偷偷地抠开一个,又帮那鸡崽儿把窝着的头拉直露在外边。

这个早产的鸡崽儿果然弱不禁风,没几天就夭折了。我这才明白,那挣扎着叨壳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如果让它当时舒服了,它就没有能力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困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是成长的过程。就像一枚鸡蛋,凭借外力把它打破,那是食物,只有自己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成长的代价

文/天哪

哦,天哪!

那天接了放学的孩子,电话却突然响了,通知某地来人,立即到某某宾馆接待,心里一下为难起来——说好了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现在该如何向他解释?吞吞吐吐地跟孩子说:你先回家去,爸爸还有点事,一会儿就回来,好吗?孩子在车后座上抱了抱我的腰,说:怎么总是有事?不能吃完饭再做吗?我只好告诉他,要做的事就是吃饭。

孩子似乎也很无奈,不过在和我告别时却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慢点骑车,早点回来。说完就向家里跑去。我望着他瘦小的背影,第一次感觉到被孩子关心的滋味,真正的酸酸甜甜。孩子长大了,知道理解父母的无奈,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成长,他小小的心里付出了多少对无奈的忍受——总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让他渐渐学会了改变自己。孩子懂事了,值得高兴吗?我说不准。

对他的成长,不论是做人还是学习,我的态度主要是顺其自然,不太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他;但一方面又担着心:万一他一直不知道改变自己怎么办?

前天上午从同事孩子的嘴里得知他默字排了个倒数第二,我的火气止不住往上冒。我不要他总去争什么第一,甚至他已经会了的东西主动让他不要重复去做,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勉强他去学,可是默字总不能弄成倒数第二啊!

中午从校车上接到他便开始和他谈默字的事,谁知他却满不在乎:怎么啦?不就写错几个字嘛!不就倒数第二嘛!我的火一下子被烧起来,不是因为他写错几个字,而是因为他的态度,我冲他大声吼道:几个字?你别忘了你是倒数第二!你天天什么都不在乎,等你在乎的时候就晚了,人家就要把你当成差生来看了!我好像从来没有用这么大声音和他说话,他先是一惊,然后就哭了,但嘴巴依然不服软:不就几个字嘛,这样跟人家说话,什么人啊!

到家以后,他还在不停地述说着心里的委屈,似乎是我做错了什么。我真的生气了,冲过去抓住他的衣领用力摇晃,希望他能从自己的所谓逻辑中清醒过来。这把他吓坏了,因为爸爸从来不这样对他,他大哭起来,还在不停地为自己辩解:一年十二个月,我就一次考不好也不行吗?为什么人家可以考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我优秀?优秀为什么还要学?不好就批评,考好怎么就不表扬?……当时我真的很想揍他两下,好在我忍住了。因为他被我强迫去吃饭时,泪水还在不停地往下流,边流泪边吃饭,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躲到一边去,不忍心看他可怜巴巴的样子。

我在想,我天天说分数不是那么重要,九十分和一百分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孩子的快乐比学习重要,一次考不好绝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什么一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些理性的观念就全忘了呢?下午一个会上,有位教师在发言的时候提到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说孩子犯错误时向他发火,其实不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而是在泄愤,我羞愧得汗都下来了。

好在他是个不爱记恨孩子,吃过饭就跑到我边上玩起了悠悠球,看我替他找工具留着下午到学校做小橘灯,早又像小尾巴一样跟着跑来跑去了,又开始爸爸爸爸地叫个不停了。我想,孩子真的比成人优秀,他们是那样容易宽容他人的伤害,那样善意地理解你对他的粗野。

想起你每晚一定要拉着我的手睡觉,想起你去年冬天梦中为我暖手的动作,想起你前两天还说和别人一起吃再好的饭也不如一家人在一起吃普通饭好……我知道其实一个孩子所给予父母的慰藉,远远多于父母所给予孩子的真正疼爱。丰子恺先生在他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读来让人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沉重:

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出门了,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去年这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你真的能理解爸爸不陪伴你而要去陪着别人吃饭了吗?真的能原谅爸爸要求你好好读书是为你好了吗?真的每次都希望爸爸早些回来又不许爸爸快快地开车子吗?……我想说,你长大了,可是我不想说我很高兴,因为你每一个成长的脚印必然伴随着某个痛苦的记忆,这是你成长的代价,也是你将来远离父母的理由吧?

丰子恺先生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还说过,"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来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将来有一天,你也需要像爸爸一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别人身上,和别人呆在一起,那时我是不是还有勇气要求你多陪陪老父亲呢?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失去天真自然的幻想,失去轻松自在的淘气,失去对父母和家的爱恋,失去无忧无虑的狂妄,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啊,成长的代价何等巨大,然而又有哪个父母敢让他们不失去那些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呢?孩子付出成长的代价的过程,也是父母跟随孩子一起失去这些宝贝的过程啊!你们在抗拒失去这些,我们却天天盼头你们长大,其实我们比你们傻得多。

非常想专门为你编辑一本书,让你在每一个成长的转弯口少一些失去的痛苦,让你能在失去以后还能借助这些文字找回童年的脚印——至少,那也是你未来人生途中的一个安慰吧。

书伴我成长

文/詹浩博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出生到现在,他一直陪伴着我成长,他就像一列火车,带着我通向知识王国。

小时候,每天睡觉前妈妈都会跟我讲两个故事,我睡得很恬静。后来,我能看懂一些图画书了,就独自一个人看,看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我会帮孙悟空加油。看到《水浒传》时,我也会和里面的英雄侠胆肝照……

上学后,慢慢认识拼音和一些汉字了,我开始看一些带拼音的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感觉很充足,很幸福。

长大后,我开始读不带拼音的文艺书籍了,《小读者》、《草房子》、《小王子》……郑渊洁童话,曹文轩文集,我爱不释手,常常看得如痴如醉。有时晚上,妈妈关灯不让我看,我还偷偷地借着门外的光接着看。

书是我忠实的朋友,每天陪伴着我。我从中学到了知识,悟出了道理,还收获了很多快乐。

读书伴我健康成长

文/戚思权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小时候,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成长的我,性格变得十分内向与孤独。我高中毕业后,招工在城市上班,我一个人在外租房,长时间把工作和生活的烦恼的事情,从不向任何人倾诉,满脑子装的都是消极的思想,从来不找个地方发泄,自己一个人憋闷在心里,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太大,我产生万念俱灰的感觉,曾经想离开这个世界。在自己即将转正前一个月,自己精神状态完全崩溃,不幸得了"狂躁性"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出院,医生吩咐我天天坚持服药。

后来,我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我一边坚持服药,一边坚持上班。工作之余,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在车间当通讯报道员,自从有了读书与写作这个爱好与兴趣以后,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再也不胡思乱想。每当看到自己文章在报刊发表,内心激动,无以言表。

读书如吃药,书是调节心境的灵丹。汉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皆可以对症下药,修身养性。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书读多了,搞垮了身体,就显得得不偿失。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丰富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开拓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智慧。我在烦恼和忧愁的时候,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在读书和写稿中寻找乐趣,我多年来乐此不疲于读书与写作,不仅恢复我的心理健康,治疗了我的精神疾病,重新找到了自我,把我一个精神贫困者变成了一个精神富有者,通过自己不懈追求与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当过颁奖嘉宾,上过市电视台,自己也加入了市作家协会,在一些征文比赛中,我也获得一些小奖,被某省级刊物聘为特约评刊员。

要想人不老,先防脑衰老,读书看报是防止脑衰老的最佳途径,脑子越用越灵活。平时不养生,省钱养医生。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对症下药",让自己身体永保健康!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