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里有双眼睛

作者: 物语老竹 2015年10月29日生活随笔

此念一出,率先想到的尚还不是“思维”,竟然会是“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俗语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异性相吸。大热天的,阳气无疑旺盛。一只雄性的蝉(雌性无此功能)急于吸引异性前来相亲交配,紧贴于树干之上,将腹部的“发音器”拧到了最大音量,不断振动着发出“吱吱”的蝉鸣;那声音震耳欲聋、旁若无人,似乎就连耳有点儿聋的雌蝉都能听到……

殊不知放大了音量叫唤了半天,雌蝉貌似睡着了似的咋也不见踪影;倒是震得另个树干上的那只螳螂随声瞪圆了双眼,磨着一对长而锋利的刀爪跃跃欲试,瞅准机会准备如箭离弦般扑将过去,把那可劲儿叫春的雄蝉给一爪刺住,之后饱餐一顿!

而就在螳螂双目圆瞪地死盯着雄蝉,随时准备实施致命一扑的时候,殊不知在它背后不远的树梢之上,一只黄雀正心花怒放:“哈!老爷子教授的‘该随着蝉音去捉螳’,果真是个妙招!这不?一只双眼死盯着可劲儿叫唤的雄蝉准备随时出手的螳螂,怎么也没想到咱正在身后紧盯着它呢!到头来谁成谁的‘美餐’,还是另外一说啊”……

这故事讲到黄雀就嘎然而止了。黄雀的背后呢?还会不会有蛇啊、鹰啊、雕啊、鸮什么的,此时正把黄雀给死盯着呢?没说。但估计很有可能会有。

这个故事,与“思维”有啥关系呢?为啥说道“思维”率先想到的会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仔细想想,还是有关系的。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从“俗”了去看去说,偶想恰该就是一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动写照?

有心的,望眼欲穿,众里寻她千百度也总是不见其踪影;殊不知无心的正站在自己背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面对着的涌入胸襟了的“风景”,与悄悄立在背后“看风景”的同样也涌入胸襟了的“风景”,岂不大有一种“黄雀在后”的味儿?

此情此景交相辉映,蔚然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十分生动且有点儿好笑的“生活”风景!

你正满怀遐思地欣然“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窗子”是什么?是“眼睛”。是对“心灵的窗户”。

而殊不知,就在你欣然细腻地去“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你(却又)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来这“思维”与“螳螂”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然不论事物间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甚至多项)彼此如何在发生着人们常常出乎意料的“联系”,然它们都没法离得开一个至关重要的东东——眼睛。

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思维”源自一对五官上的“眼睛”;而真正得以“深沉”与“升华”的“眼睛”,并非存在于“五官”之上!而是那对潜藏于大脑与内心深处、几乎的人一概都看不见也始终感觉“莫名其妙”的“眼睛”……

由此回头再去品味卞之琳的《断章》则会很容易就发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靠的是一双明摆在“五官”表面、人人都能看到的“眼睛”;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说的则是另一双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眼睛”!

所谓“眼睛与耳朵是最容易惑人心智的”,偶理解指的只是明摆在“五官”表面的那双眼睛。而所以这对眼睛容易让人受骗上当,正因为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那对“眼睛”。

思维里有双眼睛。这双眼睛的功用,常常会比明摆在“五官”表面、人人都能看到的那对“眼睛”更加“深不可测”!

试想,不论是“你在桥上看风景”也好,还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罢,其基本情势,不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

对于当事人而言,因为一心都在“朝前”、“朝高”、“朝远”,不光是没注意以至忽略了“身边”、“身后”与“不远处”,还总是显得有些困惑,有点儿无奈。

这“困惑”与“无奈”的大致反映,大都是只能去“‘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抑或是“无声拽来在其背后看到的风景,将它装饰成自己的‘梦’”……

由此再去回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不能不令人为那些正劳心费力地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人干着急、捏着把汗。

“真呆板,傻里吧唧的!非要在一棵树上去屌丝吗?咋就不知去轻松自如地‘蓦然回首’一下呢?!”

无疑,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始终不见踪影且苦寻无果的时候,轻松自如地转过眼神去“蓦然回首”它一下,指不住就能见到“惊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不懂得或脑瓜子犟着偏就不知去“蓦然回首”一下呢?会是个啥风景?只能继续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继续去无可奈何地只能“‘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了!

毋庸置疑,懂不懂适时去“蓦然回首”它一下,实质却是知不知道不光是依仗于“五官”表面的那双眼睛还要随时注重去启动一下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那对“眼睛”。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依偶看来,这“思维”(尤其是思维里的那双“眼睛”)不光能够“决定出路”,而且还能也确实是在“决定生活”、“决定心情”、“决定品质”、“决定成败”、“决定命运”的!

“你没有能力或办法去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你理应不该放弃了‘改变自己’(特别是‘改善自己的心情’)的能力和办法。”

这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懂得去随时启动原本一直都长在自己身体里的那双“思维眼睛”。

这双“思维眼睛”理应不该去一味“众里寻他千百度”地苦于“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善于调整定势,去适时地“蓦然回首”;虽然依旧还可以“站在桥上”,但“看风景”的眼神却不止仅对着一个方向,而会将那悄然立于身后在看自己“风景”的那只“黄雀”,一并全都收入眼底……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