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馆

作者: 臧玉华2023年04月07日生活随笔

此刻,我在罗马的一家中国餐馆。

最近几天,我都准时来这儿,一壶茶从晌午喝到午夜。能够在异国喝到茶水,是件较为奢侈的事。之前,每去一个地方就餐,服务生递上的不是柠檬水,就是矿泉水,另有一小杯冰块。咖啡是热的,果汁是冷的,味好品正,但我思念的还是热乎乎的茶。

隔着几米距离的对面,是个足有七八米长的操作台,阿群和小杨在里面做寿司。罗马临海,各种海鲜都可以成为寿司的主材,像三文鱼、金枪鱼、白鱼和八爪鱼,也会有各种虾。小杨是阿群的徒弟,亚麻色头发,戴一只耳环,刚来餐馆不久;阿群在餐馆待了三年,16岁就来了意大利,今年25岁。他们都是浙江青田人,和老板夫妇是同乡。

被叫做老大的是大厨,也是青田人,二厨保罗来自巴西,三厨兼洗碗工是菲律宾人,姓名不详。有几个跑堂,一个是孟加拉国的老黑,一个是中国的小胡,小灵儿有时也过来帮忙。另有送包的活,就是送外卖,是有机会得到小费的,看起来是个好差事。炅娃里送包,他是老板儿子;小胡也送,老板信赖他。炅娃里,中国名字叫乔万里,在意大利出生和长大。

餐馆的员工与客人、员工与员工之间,日常交流,主要是靠不太流利的、夹杂着方言的意大利语。保罗说的是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较为接近。因为语言而造成误会时,也只能由炅娃里出面调停和解决。

餐馆位于罗马市中心,A线上,A线大概是指地铁A线经过的区域。罗马市地铁分A线和B线,最近新开辟了C线。B线是富人区,A线相对差一些,而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餐馆这一带居民区就是A线的富人区,听说意大利的电视台在此,前高官的家也在此。我陪小胡送过一次包,见住宅楼壁垒森严,有一种贵族气质。

餐馆的食客,大多来自附近的居民区、写字楼和电视台。罗马人把吃饭当做享受,如果没什么要紧事,一顿晚饭的时间和国内的大酒席差不多,边吃边聊,可以从8点吃到11点;逢周末,再去酒吧泡泡,继续聊,这大概就是平常罗马人的夜生活。他们聊什么?我当然听不懂。

在罗马,老板夫妇做了十年餐饮,之前在威尼斯经营一家百货店,因为向往大城市,就举家迁往罗马。老板夫妇人缘好,那些客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女人,和老板娘十分亲热,行拥抱贴面礼;继而退后两步,做出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那意思好像是说,哇,好久不见。

他们也会主动招呼我,猜出我是中国人,就说"泥号,泥号".

罗马人的热情是有名的。你去问路,恰好要问的地方又不远,极有可能,他或她牵着宠物,在你一再的道谢声中,就将你送到了目的地。在一家甜品店门口,遇到一位染绿头发、戴鼻环的时髦女子,她用手示意,让我进甜品店那窄小的门,我也打手势客气了一下,她"不依不饶",客气得过分,非要看我进去了,方才罢休。

罗马人热情、乐观,但不大方——这是我在餐馆感受到的,也是道听途说的。

不大方,和这一区域传统的消费习惯有关,也和欧洲经济萧条的大环境有关。经济萧条让中国餐馆今非昔比,但绝不会举步维艰,仍然有钱赚,毕竟民以食为天,何况是热爱美食的意大利人。

阿辉的餐馆开在唐人街,客人主要是中国人。那天有位女老板,吃饭吃得好好的,忽然喉咙肿痛失声,出现呼吸障碍。被紧急送往医院之后,警察就赶到餐馆突击检查,所幸人无大碍,餐馆也无瓜葛,否则将面临关门停业和巨额罚款的结果。可见,在罗马开餐馆,无需方方面面打理关系,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

昨晚,在阿海的餐馆,一些华人朋友为其中一位庆生,我也受邀参加。大家酒足菜饱,聊起社会治安,主要是忧心这里偷盗抢劫事件频发。

蛰伏在餐馆的几日,有不少见闻,还遇上了有趣的万圣节。那些由孩子们装扮的小鬼,拎着南瓜桶、布袋等,一批批鱼贯而入,向店家讨要糖果,并递上纸条:trickortreat,意思是不给糖就捣乱。其独特的异域文化、欢快气氛,在亲临现场时,感受更为真切。

中国餐馆,无意中成了我打量罗马乃至意大利的一个窗口。我兴奋异常,又担忧无比,并由衷地敬佩这些海外打拼的华人。小平大姐的女儿在罗马已是著名律师,雄眉的女儿嫁给希腊富商,阿薇的儿子送回北京学国语,暑假再来意大利踢足球……他们苦尽甘来,他们的子女学贯中西,他们永远都说自己是中国人。

喝着中国茶,看罗马的风情人物,混两餐饭,偶然也洗洗玻璃杯,求个心安理得——我在罗马,我是跑堂小胡的妈妈,我是老板夫妇的朋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