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摄影

作者: 陈凡 2015年11月26日生活随笔

思考的摄影,并不是指一般的认识层面和唤起人们正能量的作用,也不是指观赏者一般的感性认识和心境情绪层面,而是指从人们的表像感受(也包括一般的思想共鸣、)递进到心理感受的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人们已经开始对摄影所带来的思考的深入性,给予了肯定。

人们对摄影画面的观赏,也同不少践行者一样,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对美的追求,而是在自觉地期求摄影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和社会,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审视、启迪和评判。无论践行者还是观赏者,已经不是把作品当成旁观物,而是程度不同的把“自己”有机的溶了进去,至使践行者——作品——观赏者,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审美循环圈。

这个审美循环圈,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它不再是被动的(强制的)、分散的审美取向,而是经过了践行者对生活的真诚领悟,使一个自己镜头中的现实世界传递给观赏者,观赏者在确认了这个具体的特定现实世界的自我吸附力后,便会对作品产生主动的感受与评判。这种参预感是较强的,它引导观赏者步入作品,步入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生故事之中,去寻找践行者的、也是自己所最切入心灵的所需。请注意,在这个时候,画面是最直接传达强弱、深浅和厚薄的唯一感受与评判体。任何外加特别是离开摄影本体的“外修饰”都无及于事。

而这种所需,就不像以往那种一时的感叹或一时的赞许,而是增大了的感染承受量,观赏者不仅可以停留在作品前良久,就是离开了作品,也仍然寻思不绝,久久陷入思考。那么,这种思考倒底是什么呢?

首先,它应是中国人自己的思考,面对中国社会、自然和人的思考,中国大地所产生的中国人特有的思考,它无不紧紧牵联着观赏者的心,促使他们去认识自己在思考中地位,从而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品格和能力,并带有各自的主观目的性,而显示出主体性的个性。但它又具有很强的社会依赖性社会构成作用,任何个人又不能独立存在,又必然要从属于某个民族、阶级、阶层,而显示出社会群体性的共性。

因此,个人的存在价值与整个社会的存在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就中国现实生活而言,个人的存在价值,无不具有国家意识的整体感和公民意识的责任感,而反省和自新,便是现实观赏者思考层次的主要核心。这在以往对作品的评价中,在观赏者的回馈作用中是不曾多见的。

中国的反省与自新,是现实社会中人们重要的思想潮。它并不是消极的,也不是激进的,恰好反映出中国人对现实社会所持有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摄影的影像践行与互动观赏过程中,这种态度已经注入不少摄影人的心中和众多观赏者的心中,应看成是一个十分可取的现象,并带有本质的认识社会、自然和人的鲜明特点。

所以,思考作为中国大百新时期摄影践行的功能,应给予足够地确认。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