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爱恨就在一瞬间

作者: 归零 2015年11月30日爱情日志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总觉得张的小说有种特别的魅力,我自己对爱情类的小说没有什么兴趣,但她的文字却总会吸引着你一直读下去,直到最后,为这个爱情故事叹息不已。

“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 ── 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文章中的第一段便告诉了读者,他俩最后的结局,然后在呼应小说的最后世钧和曼桢相见,曼桢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过去的一切种种,此刻都已经烟消云散,因为回不去了。让我颇有感触的便是中年人对于十年八年都是指顾间事情,而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对于中年人来说,或许心已经老了,生活也或许安定了下来,无论与否,都可以以一种无抵抗接受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就像世钧和翠芝,年轻时的抗争都已过去,不爱却也在一起,有一个看似很温馨的生活,生活变成了温水煮青蛙,一切都没有了知觉,几天,几月以至于几年都可以慢慢的平淡的过去。而年轻人的生活则充满了变数,命运的机遇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心也是时常的躁动不安,血气方刚的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并非正确的结论而蹉跎了一辈子,就像年轻时的世钧对曼桢,一句曼璐的话再加上自己的猜疑便以为这一段感情已经结束了,于是这一辈子便已经结束了,因为对于爱情至上的他们来说,爱已不在,其他都是妄谈。

对于世钧,他身上总有一种逆来顺受的特征,或许是他家庭的原因,母亲是正房却不受宠幸,大哥早逝,父亲搬去与妾同住,使他缺少了一些男子汉的气概,好像对什么都能接受,伤痛过后,都无所谓了,不会去争取,这样性格的人,如果爱的双方没有什么波澜,不是像小说中的曼桢那样,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肯定会从一而终,但我隐约觉得,曼桢是否会觉得乏味,有这样的一个伴侣,是否会倦怠,生活的过于无趣。口口声声说着爱一个人,但对于张豫谨的出现,加上碰巧听到曼桢母亲的谈话,便不相信自己与爱情,于是曼璐囚禁起了曼桢,只是把戒指交给他再加上几句话就让世钧死却了这份心。这不仅是世钧的不幸,更是曼桢的不幸,选了错的人,对爱的不自信。对于曼桢,敢爱敢恨,记得有一段,她和世钧一起去南京,世钧的爸爸看到了曼桢想到了曼璐,世钧要求曼桢隐瞒她的姐姐,曼桢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么的伤心?即使是爱情,她也不能去求全,曼桢的悲剧我觉得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更是出自在人的身上,世钧的懦弱,姐姐的一时自私,母亲的纵容,无奈造就了这样的一个结局。对于曼璐,我并不觉得她有多么的坏,人都是自私的,她之前的甘做舞女,为了这个家其实已经很不容易。后来为了挽救婚姻,拉妹妹下水,就像她哭着对妹妹喊,难道自己就应该是一个贱货吗?不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吗?都是可怜人,最后她的死,也是心里难安。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二十出头的自己看一部,为了爱恨纠结了十几年的故事,很难得到什么共鸣。自己也实在不能理解,爱情到底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应该占到什么样的地步,对于张爱玲显然是,无爱情,不成活。那个时代过去了,但人心里的桎梏还在,不要为了一些不真实的理由而放弃,不要因为自身的懦弱而后悔,爱情来了,请抓住,不要到过去了再渴望回去,因为回不去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