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话不见得就土

作者: 赵倡文 2016年01月05日生活随笔

记得刚离开家乡外出上学,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还没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说起家乡话听得人云里雾里,印象最深的是四楼女生宿舍的一位女同学找被子的事。那天,我在二楼男生宿舍的过道里站着,忽然这位女同学急匆匆地从楼上跑了下来。我问她这么急干什么?她说:“我的‘盖底’掉了,你帮我找一找。”我不明白,问她什么掉了。她连比画带嚷嚷,说:“我的‘盖底’掉了。”虽然我不知“盖底”为何物,但我知道她是让我帮她找东西,忙带她敲开男生宿舍的门,推开窗户一看晾衣架我明白了,原来女同学在四楼晒的被子不小心掉到了二楼,在她们家乡被子用土话讲叫“盖底”。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讲家乡的土话在外边工作是要闹笑话的,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无意中对土话有了一些偏见,尤其是在写作中,明明感觉用家乡的土话写出来比较通顺,能明明白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可就是不敢用,一怕别人看不懂,二怕别人笑话自己土。

我儿时是在农村度过的,走出农村后总会时不时地想起那里的一草一木,小小年纪就和它们打交道,特别有感情。记得地里经常长着一种叶子尖尖的杂草,它的根系非常发达,不管怎么拔都拔不干净,老人们把这种草叫“梭草”,我想它之所以能得来这样的名字,大概是因为它的叶子长得像梭镖的缘故吧!

不久前,想写一篇有关“梭草”的文章,借以回味童年的无忧时光,可又怕“梭草”这个名字是我们家乡的土话,不觉又犹豫再三,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去查查“梭草”的学名为好。打开字典漫无目的地胡乱翻看,无意间发现女孩子起名字常用的“莎”字竟然是个多音字,还读“suō”,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翻到“suō”字字条,就一个解释:“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三棱形,开黄褐色小花。地下的块茎叫香附子,可入药。”看着这样的解释,惊得我张大了嘴,原来我一直以为是土话的“莎草”竟然不土呀!它有自己规范的专用字,只是我之前不认识它罢了。

我决定乘胜追击,看看还有多少我一直以为是土话的家乡话在字典里能找到专用字。男孩子哪个小时候没打过架,握着拳头,在家乡话里叫“nuò”拳头,一查还真有这个“搦”字;小时候母亲做饭让我烧火、看锅,烧火往灶里添柴火,在家乡话里叫“cuàn”柴火,水滚了要往里添点水,在家乡话里叫“jì”水,一查还真有这个“爨”字与“洎”字;之外还有拴牛用的牛鼻“juàn”的“juàn”字写作“桊”,小女孩头上梳的发式小“zhuājī”两个字写作“髽髻”……查着字典,我明白了土话有时真的不土,我也真该改变一下对土话的偏见了。

一天几个儿时的朋友聚在了一起,我决定卖弄一番,让他们长长见识,故意问他们这些字怎么写。他们笑着说:“这些都是老土话,哪有这些字呀!”我说:“你们错了,还真的都有这些字!”我给他们写出来,同样也惊得他们张大了嘴。

写着写着,发小老赵感慨地说:“唉,想不到还真有这些字呀!之前,我也一直怪先人们的话太土,现在看来有些土话还真不是土话,只是我们太没文化,连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字都不会写,把它们当成土话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