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因诗歌而风雅

作者: 蔡国松 2016年01月19日经典日志

窗户的玻璃上又开始结上了晶莹的水花,而昨夜残留的痕迹没有章法,它们就这样在这安静的夜里交织着。窗外的寒风并没有停止,猛烈地把这夜来撕扯。回想起最近的人生起落,我的心似乎也和这夜一样,任凭四季的风雨击打,依然能保持着一份宁静和风雅。

笔记本里的墨香不曾退却,嗅着这飘逸而出的淡雅清香,恰似四季的轮回,忽如冬雪,忽如秋叶,忽如夏雨,忽如春风。朱自清先生说:“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是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夜里,我才觉着是个自由的人,既可以冲动的写着含蓄的文字,也可以理性的思考伪装的面孔。

这个夜里,诗歌给我以力量,让我有剖析社会的勇气。我随意拿出摩诘的诗选集,慢慢翻阅,细细品味。我爱他那种有着双重意境而又空灵的神韵,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幸好有摩诘的出现,“使中国诗学开始以意境为上”,才有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虚静的心境是诗人所特有的本真之性,也是当今人们所匮乏的豁达。都说盛世读王维,而更是有人说“当下之我们,已经进入了读王维的时代。”不管是与否,我们是该好好地读一读了,就如他在《洛阳女儿行》中写到“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盛唐之下依然是“贫女虽美,却无人爱怜。”不禁又让我想起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荒诞和悲凉。这两位大诗人不可谓不伟大,他们的诗情源于对当时社会的理性思考,冲动地用含蓄的文字理性的道出了盛世之下黎庶的悲苦。

这个夜里,诗歌教会了我思考和理性。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如果生活的忙碌导致了思想的麻木,从而忘记了思考,这是最可怕的;如果生活的富裕导致了精神的空虚,从而忘记了本真,这是最可悲的。诗歌需要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才能写出触动心弦的文字,然而,有的人却用浅显的文字麻木地表现他空虚的精神,譬如李林甫也曾附庸风雅地写了赠诗而遗笑千年。诗歌,就像这夜一样,如果没有思考和沉静,那就不要在这夜里呻吟。

其实,在深夜里思考和写诗,是件很美的事,看着笔下自在、安详的文字,内心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只有诗歌,才能在这夜里给我温情:撑一把油纸伞,在江南的烟雨朦胧里看河畔的金柳;沏一盏香茗,在纷繁的滚滚红尘里看云卷云舒;沿一段小径,在浩荡的秋色连波里赏飞舞的落叶;煮一壶清酒,在漫天雪地的小岛上独钓寒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诗意,能让天涯的“断肠人”倍感温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优美诗意,能让羁旅愁思见诸言外。可见,诗歌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尤其是在这孤寂的夜里。

夜因诗歌而风雅,而这夜却充实了我内心的缺失和空虚。把一首诗歌咀嚼几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谁解其中味?笔尖狠狠的从纸上划过,来来回回,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世界的伤痕。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