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六尺巷

作者: 高岳山 2016年01月21日心情文章

桐城,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方苞,戴名世,姚鼐,刘大櫆等一大批文学家让桐城熠熠生辉。而六尺巷的故事则在桐城,安徽,乃至全国家喻户晓,为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增光添彩。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间有一块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越界占用,双方发生纠纷,县官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微微一笑,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交给来者送回老家。张老夫人接过书信阅读,脸色由晴转阴,羞愧低下头,命令家人拆让院墙三尺。吴家看到张家旷达的态度,自感理亏,也拆让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就这样形成。邻里又可以自由通过,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封家书是一首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今被勒刻在小巷西边的一块石碑上,已成为激励来者、感化子孙的有形教材。

一条幽暗的巷子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悠长深邃,它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把我的思绪带入了几百年前。黎明时分,独轮车匆匆而过,吱吱呀呀的声音如一首晨曲,叫醒了小城,也叫醒了还在酣睡的市民。巷子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张家和吴家学堂里的诵读声越过院墙,在悠长的小巷回荡,让路过的行人耳闻目濡,沉醉在书声里。太阳高悬,知了叫个不停,浓密的树荫底下,有千金小姐荡着秋千,银铃般的笑声洒落一地,随风越过小巷,引逗得公子翘首盼望,公子的心早已飞到秋千架上。小巷不是楚河汉界,它是连接银河的鹊桥。玉兔东升,一片清辉注满了小巷,随着来往的人流流淌。间或有几声犬吠,那是顽皮的孩子学着戏剧里人物吊嗓子,惊动了深宅大院的看门犬。两排灯笼照亮了小巷,也照亮行人的眸子。巷子的地面中间是一米长的麻石条铺就,那深深的独轮车辙痕被汗水、雨水、露水浸润和洗涤,变得光滑圆润。若是下雨,有位姑娘撑着红色纸伞,立即让你联想到丁香姑娘,我在怀疑,戴望舒的《雨巷》是否以此作为蓝本创作而成。这里填满了曾经发生的故事,这里承载着居民们的家长里短,这里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有人擦街而过,我从沉思中回到现实。百米长的小巷,早已不是原貌,尽管修旧如旧,还是少了原汁原味的因素。仿古的墙头整齐划一,缺乏了原始的古朴和纯真;水泥鹅卵石地面代替了麻石条,与现代元素接轨,冲淡了古韵;相隔一段距离的白炽灯也替换了红红的灯笼,虽柔和温馨,却淡化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时代在进步,尽管与原貌有不少差异,在遗址上恢复了六尺巷,还是让人欣慰。我漫步小巷,从西走到东,从东走到西,与市民相遇,我侧身相让。我在用心感受小巷的幽静,用心体会礼让的美德,用心品味诗画的意境。今夜没有星光,月亮还没有升起,墙头上的灯光恰到好处,我身临其境,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