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灶情结

作者: 余本德 2016年03月01日手机美文

世上有许多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并不在意,一旦离去了会常常念想。在老家用的锅灶就有这种情结,只要提及那锅灶的事,就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我对锅灶最早的记忆是从每年一度的祭灶礼开始的。据说,受万家灶火供奉的灶神,在春节这一天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呈报人间万民的情况,所以,人间百姓总是不忘向灶神诉说心愿,希望灶神把这种愿望带上天去,告之上天各路神仙,以求来年能获得神灵的庇佑。于是 ,在每年过年时,总不忘记祭灶仪式,而且也把这种仪式搞得很庄重。

对我来说,像是与身俱来一样,自从有了认知,就有了关于灶神的记忆。每年春节一到,我便怀着对灶神的无比敬畏之心,与父辈们一起庄重地祭天、祭灶神。那陈放灶神的橱格两边,写有“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红字幅,格外醒目,伴以炉灶蒸气缭绕,一家老少排成一列,摆上贡品,行完磕头礼,许上心愿,插上祭香,仪式方结束。而在所有的程序中,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说脏话或不吉利的话,因为长辈们说这会让神灵不高兴,所以虔诚至极。

灶火用的是干柴木屑。在灶火间,总备有一条矮长的木凳子,木凳子往往设计成可以坐两个人。在天气寒冷时,我特别乐意去做添柴的事,灶内的烈火把人烘得暖洋洋的。听着哗啪的燃柴声,看着不时冒出的火苗,脱下自己的鞋子,在灶口烘一会,把湿气驱走,再穿上,脚底一下子似有一股热流往上涌,舒服惬意得很。母亲的姐妹们来家里做客时,一般也都不坐在客厅,总喜欢坐到灶火间,帮着一边添柴,一边与母亲絮叨,煮一顿饭的时间里,我想那更是让灶火所炙着的一种温情吧。

我们皖南山区的人叫厨房为“灶下”,锅灶叫“锅台”,锅台在多户家都是砖砌起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大铁锅平时煮饭,逢年过节煮粽子、蒸糯米、烩猪肉老鸭之类;小铁锅专门炒菜,一年四季应时的鲜菜可口香嫩与铁锅的效用是分不开的。在老家都香椿炒鸡蛋,泥鳅下挂面,肉烧萝卜……这些滋味至今还难以释怀。用铁锅煮饭,饭底锅巴倒下米汤稍煮一下叫“锅巴汤”,我每每都要盛个一大碗,那味道虽不是“人参汤”,胜过“人参汤”,连城里人也都争相到乡村去吃“锅巴汤”。

先前农家锅灶大多数是土砖垒起的平头灶,那灶膛一生火,浓烟呛得主妇睁不开眼睛,甚至咳嗽不止,后来改为烟囱灶,当然现在是省柴灶。这烟囱自然就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每当夕阳西下,村中袅袅升起,田间做事的人象见到时钟那样,开始收犁挑捅准备收工,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跚跚行在回家的路上,“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可能就是这个时间段发生的。烟囱与村庄的人丁兴旺也有很多记载,据说百户烟囱的村子就算是榜上名庄,千户烟囱的村庄一定会出巡抚之类的大官,“人烟”之说也就在这锅灶烟囱中形成。

离开锅灶做饭的时光已有三十多年了,可锅灶的记忆时不时想起来犹在眼前,仍然有着温馨而质朴的感觉,那么历久弥新。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