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罱泥

作者: 黄健 2016年03月16日空间美文

我的家乡地处江南水乡,这里沟河密布、水网交错。但是田地和河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遇风雨侵蚀后,田地的泥沙会冲入河流,致使田地变低,河床抬高。多少年来,聪慧的家乡人民一直采用罱泥的方法,来取尽沉淀河底的淤泥杂质,起到了疏浚河道,挖深河床的作用。另外,河泥也是农家十分喜爱的有机肥料。因此,罱泥之法又可将河床的肥泥变成不可多得的肥料,捞起来下田,真可谓一举两得。

冬天是枯水季节,是疏浚河道的好时机。乡亲们早就秣马厉兵,修好农船,备好罱夹,养好体力,做好了一切准备。冬天一到,河里的一艘艘罱泥船成了小河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较大的河里,几只罱泥船一字排开,数支罱夹同时入水,如同蛟龙翻江倒海,场面更是壮观。

罱泥是个重体力活。据古书记载:“罱泥用竹编如畚箕状,两合开,其一面贯长竿于左者,用一曲竿于右者,以翕张之。掉一小船,于定水河底起罱淤泥,以黑臭者为上,通潮水者无用也。秋末春初,无工之时,罱成满载,堆于田旁,将杂草搅和,令其臭腐,然后锄松敲碎,散于田内。”一个空罱泥夹子就有十来斤,夹满淤泥,一夹子就有数十来斤,得一口气从水底提到船舱里,非得青壮年劳力不可。

罱泥也是个技术活。罱泥需两个合作,一头一个左右分立,人站在船边,将罱泥夹子沉到河底,将污泥抓到抓斗里,再提上来放到船舱内。这个活需要两个人的动作高度一致,就像"双人跳水"一样,配合默契,同时抓,同时提,同时放,以保持罱泥船的平衡。尤其是抓斗出水的一刹那,需猛地用力提,两个人如果在这时有个时间差,船就会摇摆不定,甚至倾船落水。罱泥的技术含量除了能够熟练地操作罱泥夹子,还在于准确地把握河底的泥情,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每一夹都步步到位,既要确保抓满泥又要做到没有遗漏,也就是说罱泥过后要做到河底干净平整,这只有经验丰富的罱泥工才能做到。

父亲是罱泥的好手,和他搭档的三叔也是不赖。每次罱泥,两人都穿双蚌壳棉鞋,收工时,鞋上、裤腿上找不到一丁点水迹、泥渍,让乡亲们十分佩服。父亲和三叔去罱泥的时候,我们就在岸上远远地看着。父亲和三叔常常只穿一件单衣站在船沿上,将船稳稳地停在寒意袭人的河面上,深吸一口气,同时用力将罱夹深深地插进河底,然后操作露出水面手臂粗的两支竹竿,左右开弓,一张一吸,然后握杆提夹,将罱夹杆梢转得呜呜作响,取出水面时两人都稍作停顿,滤掉一些泥水后,再同时猛地提竿,罱头在船沿边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稠乎乎的河泥便同时落入舱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整齐划一,令人叹为观止。高兴的时候,父亲还会唱起山歌:“燕子衔泥为筑巢,我替春苗罱肥料,罱泥河船岁岁摇,担担肥泥变壮苗。”那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最朴素、最动人的歌谣。

这河泥虽是带水夹浆,却比泥浆稠厚得多。待淤泥装满船舱,父亲和三叔将船撑至岸边,将河泥一锹一锹甩到预先掘好的方形泥塘内,加杂草腐叶,让其发酵。待到春耕时,一担一担地挑往田里均匀撒拌,作为基肥。我们这群小孩子便兴奋地跑进田里,在父亲罱起的乌金样的河泥里,寻觅活蹦乱跳的鱼虾,有时还有蹲塘的鳖、潜泥的鳝之类更大的惊奇,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回家,让母亲为我们做一顿难得的美味,也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备上下酒的小菜。

近几年来,随着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农村水利建设也都以机械化施工取而代之,加上化学肥料的供应充裕,罱泥这一颇具特色的农事习俗逐渐销声匿迹,成了永远的美好回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