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杂忆

作者: 郭再平2019年10月30日心情随笔

牛街印象

牛街,北京乃至全国穆斯林注目之所,甚至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穆斯林一提到中国,必会提到北京的牛街。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去牛街闲逛,靠近这条古老的回民街时,我激动忐忑的心情,以及第一眼的深刻印象。街不宽,甚至有些破败,街头惯有的散漫,到了这里突然变得密集有序,如同支流汇聚,大河展现,满眼的白帽头和虔敬的表情。

逛街的人群,挡住了瘦小的我的视线,只记得破损的高台阶上是古旧的早点铺,飘着回民饭食特有的香味道。还有老北京的四合院门楼,斑驳苍老,不动声色。

牛街中段西侧,有一座古老的照壁。这可算是北京城数得着的大照壁了,吸引了无数路人的目光。大照壁对着的,正是闻名遐迩的牛街礼拜寺。也只有这样规格的大礼拜寺,才衬得上这样的照壁。牛街礼拜寺,对于伊斯兰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北京伊斯兰历史文化的中心,也是来京伊斯兰教众心向往之的地方,还是从建筑艺术到历史地位再到社会学意义都非同一般的所在。总之,从来都不能一句话概括它,它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被描述。历史和现实,一笔一画地描绘了它,它和这一条街,成了中国伊斯兰社会的典型象征,于首善之区的核心地带散发出独特的信仰气息。据说牛街礼拜寺已有千年的历史。古老从来都是积淀的必要前提,而且逾千年之久的积淀,已然生成了一种神秘而弘大的气场。但它却从不故弄玄虚,这里是以信仰简洁而古典着称的伊斯兰的精神家园,来到这里的人们,最强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以及优雅的礼节,和难得的安宁祥和。

牛街是条南北街,礼拜寺位于街的东侧。进得寺门,一种暗香浮动的精神气息氤氲萦绕,令你不由得屏息静气。这里是庄重而神奇的,连我这个教外的探访者都在进入寺门时放轻了脚步,柔顺地尝试得体的穿戴和优雅的言行。孩子们在寺里追逐玩耍,度过他们未来记忆中最自然美好的时刻。这寺里有信仰强大的心跳声,以致杂音也再难入耳。

古老的牛街虽然已经多次拆迁改造,但牛街人还在,记忆还在,总能感受到牛街特有的韵味。不惟回民,老北京人都认可牛街,因为这里保留的不只是伊斯兰的传统,还有老北京的醇厚味道。牛街的回民的确保留着他们固有的本色,比如姓氏,比如各色小吃,比如回民的营生,都很值得分享。

北京老话讲,“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注)”。别小看这些小买卖,回民也能用那股勤奋干净利落劲儿,把它做成金子招牌老字号。让老北京人念念不忘的,是回民的小吃和老字号,这靠的是一辈辈坚守的真材实料、诚信经营和起早摸黑。牛街的清真小吃种类说来可就多了,豆汁儿、面茶、杏仁茶、甑儿糕、豆腐脑、炸回头、切糕、盆糕、白水羊头、羊杂碎(羊汤)、牛头肉,还有各种炸货,多了去了。现在大部分依然能够吃到。

牛街还有不少老字号清真饭店,比如同和轩、两益轩、西来顺、元兴堂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回民馆子,各有各的拿手菜。西来顺特色是清真西式菜肴,同和轩的清真烤鸭,两益轩的烤肉,元兴堂的涮羊肉,都曾名扬一时。更普遍的是经营牛羊肉业,羊肉铺在北京几乎是回民的专业,这其中就包括月盛斋,采用了御医提供的药料,又有百年老汤,当年只用一碗浇在面条上的羊肉汤,就把西餐给打败了,给中餐争了一口气。

此外,牛街周边还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回民医院、北京回民中学、北京回民小学等单位,更彰显了牛街在北京的重要地位。

注:切糕,一种北京小吃。把泡好的江米或和好的江米面蒸熟并摊开,将红豆馅和各种果脯平摊,再在上面摊一层熟江米或江米面。即成。在这里泛指老北京很多回民群众从事小吃经营活动。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