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作者: 丁承启2019年11月02日生活感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德标准未必适合现代人的行事模式。诸如“二十四孝”中一则感人至深的尽孝故事,冬天儿子捂暖棉被才让父母就寝,夏天儿子先让蚊子喂饱后才让父母入睡。更有甚者,是妇孺皆知的北宋包拯,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谓之“包青天”。安徽庐州人,出生于肥东县小包村,家中独子,1027年考取进士后,考虑父母年事已高,回绝了朝廷封官的旨令,坚持未去赴任,在家陪伴父母。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孝期满的1037年,才离开家乡,踏上仕宦之路,时已39岁了。这种传统方式,早已不是现代人奉养父母的好方法,但其中“孝”的精神,却应如陈酒,历久弥香。

我们也是从做子女成长起来的,深知“养儿方知父母恩,寸草难以报春晖”,儿女对父母的心愿,比照父母对儿女的心愿,永远是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母爱大于天,十月怀胎受煎熬,分娩不顺还挨刀,有幸出生视为宝,母乳喂养更辛劳。养育更艰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吃少了怕饿着,穿少了怕冻着。手把手牵着移步,传心声牙牙学语,上小学早晚接送,上中学住校陪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含辛茹苦,望子成龙。待到山花烂漫时,破蛹成蝶,远走高飞,成家立业,另立门户,既忙于工作,又累于生活,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遇到难事才会上门。做父母的都很宽容,从不责怪子女,总是有求必应,倾尽所能,无私奉献一切,希望子女幸福,尽显眼水向下流,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些人常以“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为不孝子孙寻借口,找托辞。其实不然,事在人为,不可一概而论,孝子大有人在。我有个中年好友,一直侍奉90多岁的老母亲,患病多年,卧床不起,虽兄妹多人,从不推诿,一人担当,竭尽孝心,从喂食、擦洗、端屎倒尿,全由他亲自操持,直至今春仙逝。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确实不易,难能可贵,倍受亲友好评。

有些人仍然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放,视为终身依靠之举。现在是新社会,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子女都有赡养父母之义务。当今,巾帼不让须眉,个个能顶一片天,女性尽孝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女儿,就是我的贴心小棉袄,她善良、孝顺、体贴、关怀,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平时嘘寒问暖,逢时过节安排膳食,无需我们操心。尤其重在精神慰藉,亲近交流,互诉衷肠,深感愉悦。特别在我几次住院期间,不仅女儿焦急,女婿更为关心,积极到处求医寻药,配合医生商讨最佳治疗方案,聘请专人护理,亲自冒雨送饭,还抽时间夫妇轮流陪护,不离不弃,心心相容,体现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深切意涵。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其实真心尽孝胜似一个儿。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人生逃不过自然规律的限定,谁也抗拒不了年华老去。到了晚年,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最大的心愿是心理疏导,与儿女有感情上的交流,能得到儿女们体贴与关怀。获得精神慰藉,就心满意足了。近期有则报道:云南彝族有位九旬老人,膝下五个子女,均外出不尽赡养,老人无奈告上法庭,索要1元赡养费。为什么呢?老人说现在看病有合作医疗,政府发给的低保、老龄补贴也够用了,不需要钱,只求法院判其子女按时亲自送给1元赡养费,目的是让子女定时回家看看,这样要求并不过分。但不能苛刻地向子女提出违背政策、法规的无理要求,那样会让“孝顺”丧失“理智”。子女尽孝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避免平时足不入户,偶尔托人捎点保健品胡乱搪塞的“行孝”;甚至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让“孝顺”变成“笑柄”,贻笑大方。常言道“慈鸦尚反哺,羔羊犹跪乳,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后悔晚矣!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