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逛铺

作者: 燕茈2019年11月07日生活随笔

车出上海,倏忽就到了周庄。那感觉,就像穿越时光隧道,繁华与喧闹,寂寥与宁静,反差太大了。让人感觉我们不是今人,而是穿着唐装的游客。周庄人质朴,我就是我,不与显赫攀比,也正是这样,这个周庄,是独特的、鲜明的,最具个性的。那轮低垂的弯月,仿佛就是张九龄诗中“海上生明月”的那一轮,只不过被蚀了些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走进周庄,深宅大院,翘脊高檐,河埠廊坊,水苑幽弄,民居高低错落,杨柳岸边飞扬……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恬然风光。

在周庄住的那个夜晚,晚饭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到周围闲逛。我们数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这个梦中的江南。

周庄的夜很安静,红灯笼高高挂起,别有一番景致,同伴说很喜欢这种修旧如旧的感觉。不管是走在哪里,都能看见那一座座古朴的小石桥。桥面一方一圆,一横一竖,样子很像古时候的钥匙,也有称之为“钥匙桥”,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小镇的大门。

我们走过一座“钥匙桥”,对面是小餐馆,餐馆门口有几个坐在板凳上的村民,对着我们询问“吃饭吗?”“吃过了……”我们带着些许歉意去回复他们的热情,他们微笑致意,这让我们之间的对白像极了乡里乡亲间的招呼。

周庄的店铺很少,每个巷子时不时冒出一家。我们路过旗袍店,“哇!太美了!”“所有的东西我都喜欢!”“真想有好多好多的钱,买下整家店。”……我们变成异想天开的小女孩。卖旗袍的是个姑娘,淡定地看着我们,嘴角上扬,似乎对我们这种大惊小怪的游客司空见惯,又好像对我们的喜欢露出些许的成就感。我们离开,她微笑着说“再见!”虽然知道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很难再见。

我们路过在小白鞋上涂鸦的大叔,他坐在店门口,专注地画着小熊,旁边整整齐齐布置了许多已经绘好的鞋子。我停下来问大叔鞋子怎么卖?他头也没有抬,一边涂鸦一边回答:“鞋子不贵,主要是手艺,100块钱一双,喜欢就拿,不讲价哈。”“嘻嘻,我还没开口就知道我要讲价了,神算子啊!”我笑。“问价的哪有不讲价的,但是我很实在的,要省下时间绘画。”依旧是头也不抬,但是声音是慈祥的。

我们一直走,一直路过,慢悠悠的夜,有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小小的屋子里弹奏着什么曲子,不知道算不算是悠扬,但是一首小曲在安静的街,多少都给夜增添了雅致。同行的大姐问一个坐在门口的大叔是不是原着居民?大叔说:“是,你可能比我年纪大吧?”“我肯定比你年纪大,我都60岁了……”他们像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絮叨一小会。大姐说他好福气,生在这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他凄然一笑,“在特殊的年代也不一定,你知道那个年代,不用多说。”大姐说,“嗯,我知道。”即使在如此诗意的地方生长,也有他的痛苦辛酸。他们没有继续聊,我们继续往前走,也将继续路过。

遇见每一家小店,我们都会进去看看,和店主聊聊天,说说守摊的心情,淡薄,安详,脸上的笑也是淡淡的。

这里是如此淳朴,就像一张规整有序的时间表,记录着生命的浅滩和低谷,也记录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没有流动商贩和时尚版面,没有时尚的服装和发型。一路走来,都是安静的街,精致的民间工艺品、民族风格的衣裙、绣花的围巾……周庄就是一个裹着头巾,穿着素白裙子,在河边的石阶上浣衣的姑娘,在杨柳青青的岸边和你朴素相逢。

想起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是西晋文学家和书法家。因思念家乡苑菜莼羹、鲈鱼脍,便辞官返乡。”有如此美丽的故乡,这么温情脉脉的乡里人,无论谁在何方,都会有浓浓的乡愁吧?何况是诗书俱佳的张翰。

行走在店铺林立的水乡古镇周庄,如同行走在故乡河源太平古镇的老街上,路过的每一个摊,经过的每一个人,都那么亲切而熟悉。原来,哪里的乡愁都是一样的,就像哪里的月亮,也都是相同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