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表情

作者: 谢观荣2019年11月12日人生感悟

在古代,很多未出嫁的少女在七夕之夜,拜星乞巧,对天许愿,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女儿节。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善良本质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具体体现。

七夕节充满惊喜。分隔天河两岸的牵牛织女,只在七夕才能得以相会,尽管这只是传说,但在每个人心中,都希望受尽相思之苦的牛郎和织女能够真正相会,尽情享受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小时候七夕之夜,我们喜欢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尽管只能听到秋虫的鸣叫和自己尽量克制的呼吸声,但我们仍然竖起耳朵,害怕漏掉一丝一毫的天堂之音,那种聚精会神远比听老师讲课要认真得多。七夕之夜,呼吸着初秋的新鲜空气,享受着葡萄散发的清香,竖起耳朵倾听,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或许能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空旷悠远,带着一丝惊喜和感动,带着天人合一的新奇和神秘。

七夕节充满忧伤。记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但那深深的忧伤却植入心中。中国人不缺乏想象,不缺乏精神创造,我们让仙女下嫁凡人,让农夫追逐至高无上的爱情,让老牛来成全人类的情感,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传说里的忧伤。忧伤不是悲观,忧伤是思考的状态,是对人类本身的反思,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当然,忧伤也是对时事的认同,是对极权的臣服。没有人可以脱离历史,创造民间传说的是广大人民,他们有权在自己理解下创造最符合他们心理的故事传说。反观几千年历史,底层劳动人民勤劳乐观,但永远摆不脱忧伤。好在,每一个故事都有光明的尾巴,每一个传说都充满希望,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也是中华精神不屈不挠的佐证。

七夕节也是浮躁的。如今七夕节不再是纯粹的乞巧节和女儿节,已发展为中国情人节。没有情人节的过去,中国并不是无情的社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深得人心,比任何节日宣言都来得真切和朴实。秦少游描写七夕的词中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才是中国情人之间该有的状态,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会给人更多的期待。所谓中国情人节,只是一个商业化的节日,浮躁虚华。人类的情感是神圣的,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如今却处处被消费,打上商业烙印,有了具体的价格,不管是烛光晚餐,还是酒店相会,不管是二人世界,还是送花送礼物,这迎合节日所追求的浪漫,已经没了传统文化精髓,所剩下的,只是一个拙劣的标记。

七夕节的表情是丰富的、真诚的。让我们直面传统文化,直面自己真实的情感,将善意的人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糅合在一起,发扬光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