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掐豇豆

作者: 董改正2019年11月12日美文推荐

因为忙碌,中午做豇豆时我先掐掉两头,然后大致捋齐了,拿菜刀很快切好,省了不少时间。做好后端上来,一盘暗绿,长短一致,非常养眼,试尝了觉得味道差得很远,我没声张,但女儿吃了一口就说味道不如先前。我有点心虚,直道奇了怪了,一样的食材,一样的做法,怎么就不一样呢?

在偷减豇豆制作程序之前,也发生过同类事件,那是蒸茄子。我们这里蒸茄子,先将茄子切成花朵状,浸泡一会,沥水,然后直接摆在刚刚烧开的米饭上,与饭一起焖熟后,淋以熟香油,拌以蒜泥、盐、酱油,美味的蒸茄子就做成了。这道菜也一直是我的拿手菜,深受她们母女俩的好评。那一次饭都熟了,我忘记及时放入,只好放在蒸笼里蒸,后面的工序一样,但那一次,茄子几乎没怎么吃。

豇豆一般是要坐下来,一根根地掐头去尾,掐成长短差不多的小段。遇到有虫眼的,要把虫眼处掐掉不要;看到老的、掐不动的,也要去掉,或者剥了皮,只要豆子。对于全部是嫩的、没虫眼的豇豆来说,切和手掐应该是没区别的,但是因何味觉会有差异呢?为了避免形而上的“感悟”,我问了几个科学工作者,几天之后,赵君告诉我说,豇豆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蒸茄子的味道差异,可以肯定绝非心理感觉。米汤中含有一种成分,可以与茄子中的花青素起化学反应,不但去掉了茄子的异味,还能使它绵软、味鲜。谚语中有这么一句:“一行服一行,茄子服米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刀切豇豆呢?生活中有许多科学不能解释的事,这也算得其中一个吧。科学的探索者是人,想象力、逻辑力、思维力都是人的精神活动,所以探索人心理的科学是最艰难的,因为所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都来自于精神本身——— 不借助外力,自己提起自己是困难的。所以对于刀切豇豆,科学却步了。但也许很简单,就在我的草率中,就已经注定了味道的差异。

因为仪式感绝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暗示,还会带来实质上的趋向完美。譬如说古人读经史,须要沐浴更衣,甚至斋戒,看上去繁琐、可笑,但在精神上,它做到了敛其神、静其心、理其气;在身体上,它剔除了躁动、安抚了疲惫、放松了肌体,对于读书来说,这样的仪式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如古人的祭天,今天看来着实可笑,但那种敬天畏神的敬畏感,由人心到人事,所起到的作用绝非科学家所能估算。

直奔主题的粗糙带来的是快节奏,比如说做豇豆吧,刀切是快节奏的,在后面的操作中,“快”成了主旋律,也许它就是豇豆变味的罪魁祸首吧。古人尤其重视婚丧嫁娶的仪式,今天它们都被简化了,或者被斥为糟粕,对比一下生命质地,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存在感,其实都在这些生命节点上的仪式感中。

人的幸福感绝非“多”、“大”、“高”之类所能体现,就像一道豇豆的制作一样,它需要一些不可忽视的程序。味觉也绝非舌尖上的熨帖那么简单,视觉、听觉、触觉,都绝非是孤立的感觉,在不同的背景音下,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光色中,在不同的情绪中,同样的动作带给心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我们无能为力的客观中,精神的力量和科学的精神同样重要,它们一同拱卫着心灵的城堡。

在众多的表情中,宝相庄严是吓退外敌喝止心魔的一种,它带来的是精神和实质上的肃穆。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就有这样的表情,比如说需要你坐下来,安心地掐一碗豇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