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谭的老井

作者: 钟捷东2019年11月18日感悟生活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

井,承载着历史,见证着历史。乡愁勾起人们对乡井的思念,因此产生了 “乡井之说”。

井水一般来自地表下,它的主要特点是清澈、甘甜。遵谭在海口之南约二十公里处,羊山地貌,历史上干旱少水,凿石取水是遵谭人一生甚至数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所以成功凿一口井在当地来说一件重大而又喜庆的事。如今,那些散落于该镇各个村落乡间的老井便是从前遵谭人吃水艰难的印证。

遵谭儒冯村有一口老井,名曰“丹发井”,井深28米,近200级台阶,井身螺旋近垂直而上下。入井盘如入深洞。入井后,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此井曾经养育了周边几个村庄2000多位村民。“丹发井”的历史颇为久远,据井口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显示,该井是明代经人工开凿千层玄武岩石壁而得,现在井身四周的断石赫然。在井底抬头仰望,头顶上全是坚硬的玄武岩,阳光从“一线天”的窄逢中洒下几缕。取水难,难于上青天!由于井道狭小,只能踏半脚挑水,且要侧身攀行,上井人与下井人在最窄小处相遇时,空桶者下蹲让道,有时甚至下井人只能从上井人两腿之间的裤裆下通过,因此当地人也称该井为“裤裆井”。在曾经的岁月中,到丹发井挑水是一门技术活,没有一定的技巧,下井挑水很容易出事的,曾经就有几起挑水人坠井身亡的事故。

遵谭的卜创村位于东线高速公路龙泉出口西侧,村里保存有古庙、古井、古城墙等。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是古时珠崖郡治所在地,号称“海南文化源头”。该村有两个较大的古迹,一个是六神庙,供奉六神;另一个就是“珠崖井”,据说是汉代将军伏波带兵驻扎在此开凿出来的,深约20米。沿石梯下到井水边,透过粼粼的井水可见井底细小沙石。“珠崖井”是海南罕见的双台阶水井,据说是为了方便官兵们取水而打凿的,一边的台阶是官兵使用,另一边则是百姓使用,罕见的双台阶见证着此井当年的辉煌。就在“珠崖井”不远处的涌潭村还存在着另一口古井——“养生井”。 涌潭村是海南四大历史文化名村,曾经出了进士、举人多达18人,“五里三进士”就出现在该村,该村也是海南最多的“牌坊村”,诞生“海南花木兰”蔡九娘。“养生井”也是羊山地区的着名的“过冬井”,没有干枯期,至今还有水。当年冬季来临,其他水井都逐渐干枯了以后,遵谭、十字路和新坡等乡镇的村民都到此汲水,艰难地度过了干旱之年。据当地人描述,当时春节前后,周围百姓纷纷起早摸黑打着火把,排着长队来汲水,场面甚为壮观。据说井的最底处有石牌写着“贞元二年”,但是此井竟然从未干枯,至于谁见过此石牌,就不得而知了。

位于遵谭镇东南两华里处的“养明井”,是海口火山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井,井面宽、深不过十米,呈田螺状,水清而终年不涸,属地下自然泉水,井壁由火山乱石囤砌而成,显得粗犷而自然。说是井,其实更像个巨大的石水窟。相传宋代时此处常水气升腾,群羊每次从此路过,常常会俯身跪拜于此,所以也叫“羊拜井”。 距离“养生井”百米处有一坟冢,为周氏过琼始祖、宋代进士、翰林大学士周秀梅墓。周公就是因为看到群羊跪拜,才命乡民凿井。距离此井十步之地有一个天后圣母庙,还有一个养明学校,是火山地区常见的庙为校,校庙一体。依稀记得我童年时学校门前有两幅对联:“养成羽翔冲超汉,明达天机出凡常”。提到周公,我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一番,据《周氏族谱》记载:周秀梅生性秉直坦率,为人谦恭宽和,品行端庄淳厚,不屈权威,为官清廉,不争宠恋禄,熟知诗书经文,崇文重教,以“耕读传世”为荣,子孙后人多有建树,后族先后出了周宾、周宗本、周世昭三名进士,有“一族三进士”美称。据儒孙村老人说,自周秀梅落籍遵都宅念图北岭岸后,不遗余力地“敷扬文教”,使乡人多受其惠。凿井执教,除陋助民,庙、井、校均他所创建。建校授业解惑,既是方便子孙后人,也可荫泽乡里,造福一方。如此算来,井与校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养明井是古井,养明学校更是传播中原文化的摇篮。

老话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遵谭的老人忘不了祖祖辈辈凿井和挑水的艰辛。由于地处玄武岩地带,地下水深藏于岩层下,水位低,靠人工开凿厚度达几十米坚硬的火山岩层,长达数年之久,再加上井少路远,近的井离家也有一里半里路,远的则有数里、十多里,而且台阶狭窄,陡滑,上下都要万分当心,稍不留神就会撞坏水桶,甚至摔落至井。先人为了祈求井水长流,润泽百姓,便在井里安放“井公”来祭拜,同时也祈求挑水村民安全打水。在很多井的井口地面上置还有几个大石盆,方便牲畜饮水。每年二月初一为“禁井”日,禁半天或者一天,防止冒犯井神和井泉干枯,从科学角度来说,也可以让水源得到净化。这种做法在遵谭流传了很多很多年。

水是生命之源。遵谭人曾经因缺水而面临着生存考验,找水、挖井、蓄水,成为遵谭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从家到井口,长辈挑水的背影成了幼童心里深深的烙印;从井口到家,摇摇晃晃的孩童也逐渐挑起了取水的担子。由于每年有四五个月的枯水期,于是每家每户屋檐下或庭院内都放置许多大缸,用于装储井水和接装雨水,保证人畜有较充足的饮用水。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各家庭院中水缸的多寡看出其家境的贫富。此外,为适应村民打水、挑水的需要,村里还出现了专门绞制打水缆绳,制作和补焊挑水桶的工匠,这门手艺也成为了世代流传的、珍贵的技艺。

美不美,家乡水。在人类生活中,“井”,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遵谭的老井,承载着“深”、“陡”和“险”的特点。在历史风尘的淘沙中,它们包含着几代人的情感,时光流逝,岁月更迭,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用水逐渐自来水化,遵谭的老井以及与井有关的民俗已经逐渐销声匿迹,曾经重要的水缸大多也失去用途,仅成为一种摆设,“井公”也几乎断了香火。现在人们使用的机井抽出的水是火山岩层下的优质矿泉水,也就是说现在的遵谭,连人们浇菜以及牲畜喝的水都是优质矿泉水了。

虽然遵谭人早就结束了去老井汲水的历史,所有老井也完成了它们的光荣使命,但是在深邃的井身,漫长的石阶,人们挑水沉重的喘息声,脚步叩响石阶的声音,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遵谭,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触碰到历史的地方。遵谭的老井,催生了村庄的炊烟,支撑了人们的生命,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勤劳朴实的品行;遵谭的老井,映照着时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变迁,它们仿佛是村庄的明眸,目睹了村民的繁衍生息、婚丧嫁娶;遵谭的老井,镌刻着人们的记忆,预见一个个清晰明朗的日子,也滋养了一方乡土文化。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