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熟

作者: 韩勋2019年11月19日随笔美文

今年入了夏,水果大都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儿。比如桑葚,三块钱一斤。上好蓝田大杏,个头跟鸭蛋一样大的,最便宜那几天一斤才卖两块五。我牙龈经常发炎,医生开了个多吃水果的偏方,水果便宜了,每天乐得把偏方多吃几副。

买了十几个大杏,拿回家发现口感不好,硬,酸。也不着急,把装杏的塑料袋扎紧,捂上三天后打开,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品相上佳,从淡黄色变成了橙红色。下来惊喜连连,吃到嘴里软、糯、甜,要不是顾忌“桃饱杏伤人”那句咒语,一气吃四五个没有问题。

吃完了,才联想起灞桥区农业局专家孙峰说过的一段话:猕猴桃有个后熟过程——你看着果子从树上摘下来了,其实果子的生长并没有结束,仍然在呼吸,内部的养分还在继续转化;三四天过了,从生长成熟期过渡到了食用成熟期,果子就好吃了。

孙专家说,也不是每种水果都要经过后熟过程,比如橘子、草莓、葡萄、苹果,一定要随买随吃才新鲜,才味儿美。柿子、猕猴桃、香蕉、杏等,则要花三四天等它后熟。对此我倒是有一点儿心得的,比如香蕉,蕉农在它们七分熟的当口采摘下来,长途运输到西安,倒几道手到消费者手里时,后熟科目已经完成。但我还是要把它们再放几天,等皮变软了,香气扑鼻了才吃。时机要把握好,再多放一两天就坏了。

后熟很美妙,但前提是水果长在树上的时候,个头儿要长足,营养要吸收得充分。打下好基础,后熟才能出彩,试想一根树枝从树上摘下来,任它后熟多少天也无济于事。

拿人比水果,知识应该就是人的养分。学厨师学唱戏的,学物理学考古的,毕业都不是知识的终点,也都有一个后熟期。毕业时,知识要尽量装饱,饱满的知识要想过渡到本事、过渡到实践中的游刃有余,也要经过养分转化升级、与实践结合这个阶段,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水果后熟,是水果自身的技巧。知识后熟,是社会这棵大树给人们的提醒和叮咛。后熟期一过,熟能生巧就不太远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