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粉丝

作者: 施志芳2019年11月20日经典美文

电话中,父亲说他正在去地里的路上,还有点山芋要赶紧挖回来,趁着天晴洗点山芋粉。

这些事情够他们忙碌几天的了。山芋收回来后要洗干净,用机子碾碎。前院里准备几口大缸,支起一个三角杈,系上包袱,过滤,沉淀。一夜过后,缸底便沉下了厚厚的山芋淀粉,刮去表层暗黑的浮粉,将莹白如雪的淀粉铲起来,放在阳光下慢慢地晾干。

父亲的山芋淀粉大部分都是用来加工粉丝的。入冬以后,村里的很多人家就开始筹划做粉丝的事情了,如同腌酸菜,蒸冻米谷子,做甜酒一样,仿佛入冬的仪式。

邻村的匠人,有一套专门做粉丝的工具,每到这个时节,就开始走街串巷地给人们加工粉丝。需要做粉丝的人家早早备好了干柴和洁白的山芋淀粉,师傅到了以后就熟练地和水,打浆,上蒸笼,待到白浆变色后又加上一层,直至蒸笼装满。蒸熟后起锅,放在堂屋的簸箕里,经过一夜的低温冷却,第二天用刨子刨成粉丝。之后,还得赶上几个暖暖的晴日,直到将晒干的粉丝用细细的棕条扎成一个个椭圆形的小团子,才满意地舒一口气。

这种传统的粉丝制作方法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好材料,好工艺,好天气,缺一不可,也只有这种传统手法加工出来的粉丝才晶莹剔透,口感佳,有筋道。

粉丝是皖南人家一年四季必备的干货,它晒干后不回潮,不发霉,容易保管。做法也五花八门,蒸煮煎炒随心所欲。可以炖汤,也可以清炒,可以涮火锅,也可以做馅料,真正是既担得了调味的菜肴,又做的了饱腹的主食。

我尤其喜欢青椒炒粉丝,做法简单:粉丝提前用温水浸泡,青椒切成细丝,拍点儿蒜瓣,锅内倒入少许色拉油,放入蒜瓣炸出香味,然后放青椒丝和泡软的粉丝,加盐,一边翻炒一边加水,也可以加一点猪油,起锅前加香葱,少许味精,装盘,青椒油绿,粉丝莹白,色香味俱佳。这道菜我做了几十年,也吃了几十年,久而不厌。

还有一道因粉丝而出名的川菜,名曰:“蚂蚁上树”,估计是因肉沫贴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在树枝上而得名吧。如今很多饭店的菜谱上已不再用这个多少有点噱头的菜名,而代之以实实在在的“肉沫粉丝”。几乎每次外出吃饭,都会点这道菜,但如果不是地道的红薯粉丝,做出来的口味就大打折扣。饭店里的肉沫粉丝重油重辣,佐料太多,虽然刺激爽口,总是有点粗俗泼辣了,还是家常的清炒粉丝,更添一份小家碧玉般地温婉绵长。

记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她在沙漠中用台湾寄来的粉丝做出了不同的菜式。在书架上找来这本书翻开看,果然有趣的很。有一天,她做了粉丝煮鸡汤,荷西喝了一口问到;“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三毛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心血来潮地回答;“这个啊,叫做‘雨’,是春天里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民扎好了背到山下来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还有一次将粉丝与菠菜和肉绞碎了当饼陷,荷西说“这个小饼里面你撒了鱼翅对不对?听说这种东西很贵,难怪你只放了一点点。”

或许也可以像他们那样,从家常粉丝中调侃出“春雨”和“鱼翅”的味道,小日子就会过得有滋味多了吧。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