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节

作者: 刘昌谷2019年12月08日生活随笔

2018年6月18日,即农历戊戌年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本来称为“端五节”,端就是开端和“起初”之意,故初五可称为“端五”。又因按十二地支纪月,五月是午,即五月又称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亘古以来就叫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山西一带 说是纪念介之推,而吴楚一带 则说是纪念伍子胥,江渐一带说是纪念曹娥,道教说是纪念“地腊”。但这些说法都只限于某一地区。最普遍的说法还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代,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诸候国,其中秦国较强大,而且更富野心,屈原早就有洞察。他建议楚王不要被秦国的虚情假意蒙蔽,但楚王根本听不进屈原的忠告,反而将他流放。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屈原痛不欲生,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纵身跳入湖南境内的汩罗江而亡。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渔夫泛舟赶来打捞,但一直未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于是渔夫用竹叶和糯米来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为的是让鱼虾蟹吃饱了粽子后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些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和怀念,但这并不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中华民族的老祖先以龙为部族标志,伏羲、女娲、大禹都是龙族着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而端午节这天就是举行祭龙盛典的日子。照此说法端午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端午节的习俗世代相传,内容不断丰富。除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在门外插陈艾、菖蒲、饮雄黄酒、戴香草、驱五毒等活动。而上述活动,除饮雄黄酒、戴香草外都传承了下来。民间还有一种习俗,端午节远天无论是青草,还是藤蔓都有药性,清早起来头不梳,脸不洗就去割回。有的晒干存放,有的当即熬水洗澡,说是驱五毒的最简便方法。这种习俗虽然有些神乎,但爱清洁,讲卫生还是值得称道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